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觀滄海原文(精選5篇)

欄目: 其他 / 發佈於: / 人氣:3.09W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觀滄海原文(精選5篇)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觀滄海原文(精選5篇)
  觀滄海原文1

  觀滄海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着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觀滄海原文2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翻譯: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圍是葱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大海,多麼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裏的燦爛羣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湧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觀滄海原文3

  「原文」

觀滄海

東臨碣石⑴,以觀滄海⑵。

水何澹澹⑶,山島竦峙⑷。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⑸。

  「註釋」

⑴碣(jié)石:原渤海邊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大約在6世紀中葉以後,碣石山前的近岸成為陸地而離渤海較遠,使碣石山不再成為觀海的勝地。

⑵滄海:大海。海水蒼青色,因此稱滄海。

⑶澹澹(dàn):水波動盪的樣子。

⑷竦(sǒng)峙:挺立。“竦”和“聳”相同。

⑸“幸甚”兩句:這是為配合音樂的節律而附加的,每一章後面都有,跟正文沒有什麼關係。

  「白話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水波多麼洶湧澎湃,山島高高的聳立在水中。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湧起了水花波浪。雄偉的太陽,燦爛的銀河和皎潔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雄偉的太陽,燦爛的銀河和皎潔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互文)喜悦高興到了極點,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願志向。

  「賞析」

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託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 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説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觀滄海原文4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着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賞析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象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曹操東征管承,史書中還稱這次戰事為“東略”、“東伐”、“東討”,等等。曹操登上冀州渤海郡碣石,面對蒼色的大海、波濤中的小島、秋風中的草木,懷着“挾天子以令諸候”和統一青、冀、幽、並北方“四州”後的霸氣,吟唱出了流傳千古的詩篇《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渡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康熙字典》載:“滄,又州名”,《廣韻》:“後魏所置,蓋取滄海為名。”

晉朝張華著《博物志》曰:“渤海亦稱滄海”。《十州記》:“滄海島在北海中…水皆蒼色,仙人謂滄海。”古時渤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遼東灣、萊州灣、渤海灣和渤海海峽;狹義僅指渤海灣,黃河挾大量泥沙於渤海灣遷徙人海,不但在此形成了廣袤的泥質淤積海岸,而且使得海水“水皆蒼色”,故又謂之滄海。渤海,初名“勃海”;渤海郡名“勃海郡”,境內碣石,稱“勃碣”。勃海郡,設立於漢高帝五年,屬幽州;東漢,改冀州管轄。顏師古注:“在勃海之濱,因以為名。”勃,有一解:乖戾不馴。勃海可能來自大海脾氣不濟,海嘯、海溢時有發生的緣南。同樣,勃海郡也不安寧。漢宣帝繼位初,因勃海郡及鄰郡年成不好,民眾飢餓,勃海沿海一帶盜賊並起,引起“勃海廢亂”,朝廷派出能幹循吏龔遂,臨危受命任太守,才以安撫之策平息。也許勃海郡“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始終帶有“勃海”的秉性,統治者對此耿耿於懷,北魏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改“勃海郡”為“渤海郡”;後又從郡中分章武、浮陽二郡屬瀛州,把渤海郡分拆變小。北魏後期,“大乘賊亂”之後,王室後裔元洪超經實地調查,在《綏慰冀部還上言》中説:“冀土寬廣,界去六七百里,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鎮遏海曲。”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元),朝廷採納其意見,分冀州渤海郡,又從毗鄰的瀛州東部劃出一部,置滄州,領浮陽、安德、樂陵三郡。渤海郡、滄州的名稱正是由渤海、滄海而來。

從詩的對仗來講,“東臨碣石”的“碣石”實指山,“以觀滄海”的“滄海”,在此處不是泛指大海,而是指登上“渤碣”看到的“水皆蒼色的渤海灣”。

首二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次六句,描寫登山觀海時所見到的自然景物。在浩淼的海面上,映入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曹操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是被海水包圍的貝殼堤島。歷史資料記載,西漢晚期,渤海灣沿岸發生了海侵事件,海面上升,岸線後退,海水將碣石山外的貝殼堤沖刷、分割成零散、孤立的海中小島,“苞淪於洪波”之中。現在,碣石山外的一些村莊還以李家山子、邢家山子、馬山子命名。曹操面對蕭瑟秋風、洶湧大海,聳立山島、繁茂草木,沒有絲毫感傷情調,反而抓住大海平靜時和起風時的狀態、海邊山島巍巍聳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大筆勾勒了一幅色調蒼茫、氣象雄偉的圖畫,展示了詩人熱愛壯闊河山的情懷。“日月之行”四句,通過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羣星的壯闊氣勢,寄寓了詩人的胸襟、抱負和豪情。“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正文內容無關。

“觀滄海”這首詩,通篇寫景,是我國詩史上現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為開啟後世山水詩、寫景詩的繁盛局面,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觀滄海原文5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葱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着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裏的燦爛羣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裏湧現出來的。

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作者介紹: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事蹟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