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攝影

《持攝影機的人》觀後感

欄目: 攝影 / 發佈於: / 人氣:4.02K

《持攝影機的人》觀後感(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持攝影機的人》觀後感

電影眼睛派是二十年代初期的蘇聯,在以吉加·維爾托夫為領導的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的電影理論和創作流派,其創作的影片雖然不多,但由於他們對電影蒙太奇手法作了最初的實驗,並在理論上主張電影的紀錄功能,而電影《持攝影機的人》便是該學派是在維爾托夫提出的“電影眼睛”的理論下進行創作的。 紀錄片《持攝影機的人》整個影片都沒有故事情節和主角。

而她運用激昂的,節奏急促的音樂配上快鏡頭,把零碎的生活場景雜亂的拼接在了一起。並且特寫和遠景較多,着重記錄人們的動作和表情,和整個城市的環境的轉換。持攝影機的人在影片一開始便把鏡頭對準了普通的老百姓身上,反應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態。整部影片都是以一部電影來展示攝影機如何紀錄生活、攝影師如何進行拍攝和剪輯。在開片與結尾中都交代了電影院這個場景,觀後感《《持攝影機的人》觀後感》。其中穿插了很多攝影師調試攝影機的鏡頭,鏡頭都會出現一個眼睛,這正是導演想表到的觀點——電影攝影機如同人的眼睛一樣,它把所看到的大千世界轉錄於銀幕但電影攝影機又遠遠勝逾人的眼睛,電影時空的靈活性使它不僅能紀錄客觀世界,同時還能通過複雜的剪輯手法描寫和表現主觀印象。因此,電影應該絕對摒棄虛假性,把鏡頭對準真實廣闊的客觀世界,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所以在影片中我們常會看見持照相機的人扛着攝影機在大街小巷,四處奔波的.畫面。這些盡頭中有清潔工,公園,商店,火車,女人,沙灘,甚至是路人,它把最客觀最真實的生活場景記錄下來,並且不做修飾。印象深刻的是一段中,激昂快節奏的音樂突然轉慢,鏡頭對準的是一張張照片,而在定格每個照片時,有會有動態的影像插入。利用人們理髮,洗碗,磨刀的幾組鏡頭運用蒙太奇的方式把攝影師調試攝影機的鏡頭巧妙的組接到了一起,把攝影師如何拍攝,剪輯以這種形式表達。在片尾,鏡頭中的城市被分割成兩半,而放大的攝影師正在拍攝生活中的人們,導演運用重疊的影像,以虛擬的形式給人真實的感受,它表達了攝影師生活在我們的周圍,就如同我們的眼睛,可以隨時記錄生活中的細節,但是很多人卻沒有發現攝影機的無處不在。另外一個鏡頭,是當攝影師鏡頭對準那些人時,他們又會不禁的遮住自己的臉,或者是立刻逃跑,就像人的眼睛,當你被一雙眼睛不停的注視的時候,你會感覺不自在。 這部黑白默片的生活片段雖然感覺十分凌亂,沒有故事情節,並且有許多兩極鏡頭的運用。但她也是“電影眼睛”派的開創,但它開始運用了許多蒙太奇,有着不可忽視的地位。

《持攝影機的人》觀後感(二):這是我的眼睛還是電影的眼睛?

當維爾托夫舉着攝像機在前蘇聯城市裏穿行的時候,他一定明白也希望觀眾們思考:電影眼不僅僅是那個鏡頭眼,更是觀眾的眼睛。

電影開始的時候,觀眾陸陸續續的進場,在stop motion的暗示下,他們依照着社會秩序坐在電影銀幕前,看着黑白的畫面。一個簡單的剪輯,我們跳進了銀幕裏的世界。我們看見了那時候的蘇聯,人們工作,運動,坐公車。在這個後工業化時代,人們不再需要從事農林畜牧餵飽自己。社會分工下,人們有時間和方式去做不同的事情。電影本身,也是工業化的產物。電影人,也開始用影像來紀錄,來講述其他的人生活。電影銀幕上的這個世界,又真實發生在影院外面。電影銀幕裏的人看着過去的影像,而他們自身也被紀錄下來,成為影像。

我們作為觀眾,坐在影院裏透過的不是屏幕,而是攝像機的鏡頭,審視這個世界。電影剪輯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鏡頭/反鏡頭”。我們很想看人物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靠人物之所見和人物之所感來構成的。在一個基本的“鏡頭/反鏡頭”裏,我們首先看見人物所遭遇的景或人,然後在反鏡頭裏看見人物的反應,或悲或喜或零度。坐在觀眾席裏的你我,也開始在思考,如果是我,如果是遭遇這一切的我,到底會怎麼去反應。維爾托夫把鏡頭對準鏡頭的時候,他就是想去看看當“鏡頭”看見這一切的時候,她會有怎樣的反應?鏡頭裏的眼睛眨呀眨。

大師阿巴斯基亞若斯塔米在他的實驗電影“希林公主”裏把鏡頭對準了那些在電影院裏觀眾,她們看着黑幕做出那些表情。我們看過全部是第一視角(主觀鏡頭)的電影,那麼“希林公主”就是一部由“反鏡頭”構成的電影。電影就是鏡頭與反鏡頭,才能讓我們與主角感同身受。每個觀眾也都應該有自己反鏡頭,因為我們不一定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