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15篇

欄目: 藝術 / 發佈於: / 人氣:2.82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的藝術讀後感15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1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們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同共生有機體結合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們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如果兩個人能從自己的生命的本質出發,體驗到通過與自己的一致,與對方結為一體,而不是逃離自我個人,那麼在這樣的基本事實面前,就連和諧、衝突,歡樂和悲傷這樣的東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這是在《愛的藝術》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段落。這本書對於我個人這個不屬於心理學領域的人來講,其實讀起來很晦澀難懂,説它對是一本課外書,不如説它是一本心理學領域的專業書籍。經常有種讀着讀着就讀不下去的感覺。它是好書推薦中的其中一本書,我個人也非常承認它的經典和價值,只是我個人覺得我個人以後還是需要很長時間慢慢領悟和消化其中的內容。

我個人覺得其中的內容更像是愛的規則。書中提到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深愛。其實我個人覺得這些愛中,其他的都沒有那麼的複雜,只有愛情,太具有難以掌控性。愛情本來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的結合,可是在現實中往往會涉及兩個家庭,很對夫妻的感覺毀於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矛盾,到現在,我個人對克服這樣的矛盾還是沒有太大的信心,雖然我個人一直嘗試用愛去避免,但是還是有幾分擔心,或許只有愛是不夠的。

愛情中最應該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只有這樣,才不會限制彼此的發展,才不會讓對方有窒息的感覺。

總之,我個人覺得不管怎麼經營,怎麼去做,只要兩個人都感覺幸福,那就是好的愛情。

愛的藝術讀後感2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羣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説,愛是給予而不是理解。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説,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説,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裏,就應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為,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在於,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大革命之後,“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可能確實現代對於人之間關係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於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説,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於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代會這麼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強加在於人身上的,只但是大眾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愛的藝術讀後感3

“一無所知的人兒也就一無所愛,什麼都不做的人兒也就什麼也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兒是沒有價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兒也懂得愛、觀察和發現……對事物本質瞭解得越多,也就越鍾愛……設想所有水果與草莓同時成熟的人兒也就對葡萄一無所知”

在本書的開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薩斯(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的這句看似與感情無關的古話,卻在必須程度上證明他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瞭解愛。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國(後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保存兩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後的綜合體。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這本《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但是長久以來,為什麼多數人認為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透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潛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説,此刻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熟不知,“握緊拳頭,裏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感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着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在本書裏,弗洛姆也談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為首要價值的資本主義禮貌中,人類愛的關係遵循統治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相同規律,以“互利交換”的思想為基礎,估計自己和對方在社會中的價值,力圖做一個交易,此交易即稱之為感情。

弗洛姆認為,以上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馬克思曾強調過知識和成熟在感情裏的重要性,也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你就應思考在結婚以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觀點類似,成熟的人格是獲得真正感情的基礎,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險的潛力、有勇氣,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擁有創造性的愛,具備愛的潛力,願意為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做用心的奮鬥,願意為贏得他所愛的東西而勞作,真誠地愛一個人,就是關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潛力和他自身。這樣的愛,是一種“給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透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透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因此而充滿快樂。弗洛姆認將“給”認為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透過“給”,個人才能體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

而與之最為相反的是,極端的自私主義。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而是為了愛自我才愛他人,找到愛的對象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幸福”。這種愛,在對象能滿足他們需要時,還能夠維持平靜的生活,而一旦對象無法滿足,或者他們自己產生懷疑、動搖,或是自我空虛,他們的愛就會碎裂,熄滅。所以,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到達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潛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潛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寫到那裏,談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及如何獲得愛後,那我們為什麼需要愛為什麼感情是人生永遠的話題因為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離,從孤獨中抽身。而感情是人類克服孤獨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種用心的力量,這種力量能夠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分享彼此的祕密,人與人結合,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也切記感情與生活並不是脱離的,感情依附於生活。魯迅曾諄諄告誡:“不要只為了愛而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好處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處便是生活,人務必活着,愛才能有所附麗。”

愛的藝術讀後感4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釋了愛: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通過人們瞭解愛的理論,然後實踐愛,從而實現愛的藝術。在愛的理論中作者説到了:一、愛情對生存問題的回答,二、父母與孩子之愛,三、愛的對象,這三個方面闡述了愛的基礎是給予、關心、責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動特徵是給予,不是接納。很多人覺得給予的同時就意味着失去,但對於愛而言,對於一個心中有愛的人而言並不是如此,因為愛不是商品交易,你給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這也就是愛的真諦。

讀完這本書,感覺很美,很不一樣,但也許作者的思想太深了,還沒有完全理解。這只是一種愛的感覺。過去總是感動於個人的愛,總覺得兩人都很幸福。但是這種迷戀,瘋狂的愛,被看作是強烈的愛的象徵,作者認為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人和女人過去是多麼孤獨。是的,我們曾經認為愛是無限的,它不需要任何技巧。但結果大多是甜蜜交流的開始只是一種誤解,疏遠最終只能是短暫的陶醉在離別之後。這就是作者所説的,我們只是試圖解決我們的孤獨,這是不持久的。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自私的愛。我們應該把所有的愛都建立在慈善的基礎上。對所有人都有責任感,關心、尊重和理解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這也是愛在聖經裏的一種方式:愛別人就像你自己一樣。普遍愛的特徵是它不是唯一的。

這是一種寬廣的胸懷,不僅是對他人的愛,也是對社會的愛,也是對大自然的愛,這是對整個世界的愛。這也有助於瞭解一些長期忍受“孤獨”的孤獨者,他們的事業和社會事業。我過去認為這是不可想象的,但現在我覺得我太膚淺了。他們的愛不僅僅是需要為了消除寂寞的玫瑰,一種關心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對世界的一種奉獻,這是一個偉大的愛,一種普遍的愛,一種消除隔閡來自上帝的愛,一種對上帝的無限的愛!

愛的藝術讀後感5

看了二十世紀的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的名著《愛的藝術》,書的篇幅很短,講的事情也很簡單,主要內容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説:"這本書要説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他説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説,人類社會將非常具有創造性,可是創造性也許並不是那麼跟愛有關。

在讀這本像短篇小説的小書時,收穫也並不少,對弗洛姆本人,對他的理論都有了很多瞭解,這是讀一本好書所能夠帶來的收穫。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作了人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他的人生歷程在書中也有所講述,諮詢師、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波折,另外由於時代的影響,他還非常關心政治,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他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説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論並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論那麼精彩。他説:"孤寂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也因此並不太讓人信服。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又沒有通過愛情去達到新的結合——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時也是負罪和恐懼的根源。這種理論同樣讓人難以相信。"就像神學的邏輯結論是神祕主義,心理學的最終結論就是愛。"這句話倒是很有意思。他對成熟的人的定義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書中對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對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個錯誤,那就是他認為愛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現和昇華,而沒有認識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愛情和與人結合的一種表現。"兩相比較,我倒是覺得弗洛伊德更正確。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談到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全然反對的:"人們指責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的作用,他們這麼做常常是為了否認弗洛伊德學説在傳統觀念圈子裏引起反對和批評的那部分理論。但是性風俗在這五十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弗洛伊德的理論就是在中產階層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驚駭。""温柔絕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説是性本能的昇華,而是博愛的一種直接表現,既表現在愛的生理形式中,也表現在愛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現代思想中,斯賓諾莎、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樣的原則。在斯賓諾莎的哲學中,重點已從正確的信仰轉移到正確的生活道路。

馬克思也提出這一原則,這表現在他説: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論邏輯使他發現了心理分析療法的過程,也就是更加深入體驗自己的過程。"弗洛伊德對宗教的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確的。缺點只在於弗洛伊德沒有看到單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這一核心導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符合二十世紀初完整的資本主義精神。""弗洛伊德對愛情的看法符合十九世紀物質主義意義上的男權主義,而沙利文的定義是來自於二十世紀被異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發現從生理的範疇轉換到生存的範疇中去,並進一步發展他的理論",最後這方面還是不太懂。

不過有時他的分析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人從同母親的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如果人不是這麼發展就會導致神經機能疾病".書中對神愛的闡述也顯得有點太多了。最後在"愛的實踐"這一部分,弗洛姆講到如何去愛。就像古訓所強調的一樣,他也強調了專心這一要素。他説:"如果專心地幹,那麼幹什麼就無關緊要了,()無論幹什麼,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會增加一層現實意義,因為幹事的人是完全開放的。""獲得愛的能力的主要條件是克服自戀""愛情是以信仰為基礎的".在書的最後,弗洛姆引用了馬克思的話,這也體現了他對社會的關心:"只有在這樣一個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説,當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所有的人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愛情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這本小書確實給人很多深刻的啟發,可是對於我,還不止如此。我還在自己的書羣裏跟大家分享了這本書的一些精彩理論,這種嘗試把大家都集中起來,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對大家共同的進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是最讓我高興的。前天還用同樣的方法分享了《優勢談判》這本書,效果也很好。以後還會繼續分享更多好書,也許會發展得更為專業呢,而這都是這本小書給我的啟示!

愛的藝術讀後感6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感受良多。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羣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説,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説,愛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説,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裏,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可是長久以來,為什麼多數人認為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通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

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説,現在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孰不知,“握緊拳頭,裏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着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愛的藝術讀後感7

選擇閲讀這本書是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知道愛是什麼並且如何去愛這個看似簡單但大有深意的問題,從“北大包麗被精神控制後自殺案”等等因為不懂愛或沒有學會愛而引發的悲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了解愛的藝術是多麼有必要,它可以讓你與你愛的人建立健康積極的愛的結合關係。

人類的存在是伴隨着孤獨感的,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嘗試擺脱孤獨感,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更替,擺脱孤獨感的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從而變得多元化,在原始社會,人們建立與自然界的原始聯繫,讓自己融入自然或者與之結合,這就產生了宗教儀式這種強烈的、具有周期性的、刺激性的狂歡,由於這能夠使人們在時空上結合並暫時擺脱孤獨感,它被所有人推崇和鼓勵;另一種方式就是情慾放縱或者飲酒成癮,在這種狂歡狀態中,人們可以暫時拋開孤獨和焦慮,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擺脱它們的方式,一旦孤獨感再次湧上大腦,這一類人又開始了刺激神經、麻醉精神的狂歡,一切歸於平靜後,反而孤獨感更甚,因為他們生活混亂,虛度光陰,沒有愛,只有放縱。接下來到西方當代社會,隨着城邦和國家的建立,統治階級出現了,人們想要擺脱孤獨感的方式就是不做異類,從眾且合羣,除此之外,保留一點點個性作為生活的自由。中國有句話叫“高處不勝寒”,往往站在高處的人就是與眾不同的,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都鮮為人理解,所以他們的孤獨感是大於一般民眾的。到了工業社會,思想家們提出了“平等”的概念,人們之間的特殊差異應該得到尊重,遵從民眾不再被當做唯一真理,新鮮元素出現在社會——民主、自由、反對剝削和壓迫。放眼現代社會,生存似乎變得比從前任何時候都困難,因為這個時代的生存不僅僅包括活着,更重要的是生活,人像機器一樣運作着,每天都處於無限的交易之中,人與人的距離感日益增加,“996”的工作狀態完全支配大多數的人,他們過着日復一日相同的生活,他們的娛樂被限定,短暫的樂趣就是幸福感的來源。但畢竟人不是機器,人需要愛,而這就要求在人和人之間達到真正的結合。

以上所講到的人的生存就是愛能結合的基礎條件,愛就是人類生存於這個世界的動力與目標,是一種必需品。書中談到:“成熟的愛是在保持一個人的完滿性和一個人的個性的條件下的結合”,這樣的愛是有活力的也是積極的,我們不會見到哪一對情侶是完全相同的,正是因為二人獨特的個性,雙方才會被彼此吸引,產生愛,通過愛結合在一起,雙方才會“主動地站進去”;反之,如果雙方為了能保持穩定性,委屈自己適應對方或是凌駕於對方之上,那麼這兩人都是不完滿的,結果就是這份愛會變質,變得被動與消極,兩個人都會淪為感情的奴隸。給予是愛的必要條件,它包括物質上的給予和精神上的給予,後者則更為重要,因為愛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產物,給予你所愛的人主動的關心、以平等和自由為基礎的尊敬、用行動去了解和深入他(她),加深你們之間的結合,用愛克服孤獨感。擁有愛的能力是能夠愛人的關鍵而並非是對象,很多時候,我們在尋找伴侶或是朋友的時候,都是衝着“合適”去的,性格合適,家庭條件合適等等,但是合適不該是愛情或友情的前提,而是你們真誠給予、付出後所達到的成就,如果一個人懂得如何去愛,那他的愛就不會被限制於與他各方面匹配和合適的某些人當中,他會有能力愛自己,愛所有的人,愛整個世界。

愛人的能力是隨着一個人成長而漸漸習得的,從出生起感受到母親對我們無條件的愛(包括一種明顯的對我們的關心和肯定以及另一種隱藏起來的對生活的愛和生活在人間的幸福),父親對我們有條件的愛,當我們做得好的時候會得到來自父親的讚揚,做的不好會受到來自父親的批評教育,我們也從以依戀母親為中心到以依戀父親為中心最終依戀兩者的愛結合,這就説明我成了一個心理成熟的人,會自主的愛人,而成熟的愛是一種承諾,不是一時的衝動,這就要求我們在意志上要有堅定的愛的信念,這樣的愛才不會消失,才會永葆青春。

在瞭解了愛的理論之後,重要的是愛的藝術的實踐。愛的藝術同其他的藝術一樣,要想掌握它,首先就要有約束感,但不是強迫自己去實踐,而是在學習愛的藝術時讓自己主動的融入進去,享受它並且接受它,第二,我們需要專注,即使在難以集中精力的環境中,我們也能使大腦充滿覺知和意識,第三,忍耐性,藝術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就在於它並不容易被理解和運用,我們要經受得住這個漫長而緩慢的學習過程,第四,對它保持高度關心,將它列入你的任務清單。同時,愛的藝術的實踐需要信念的實踐,信念是創造力的源泉,是一個人具有思想和獨立性的重要表現,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念,對所愛的人有信念,這是一種源源不斷的鼓勵與認同,信念加固並穩定了愛的城堡,反之,沒有信念的人是無法愛人的,他們的思想被權力、金錢、冷漠、無知、猶豫或恐懼侵佔,他們和周遭的人之間有一道厚厚的牆壁,無法與之達到愛的結合。除了信念之外,還需要有勇氣,要有能夠接受風險和心理壓力的能力,這就要求先獨立,後愛人,因為一個思想和行為獨立的人才有承受壓力和痛苦的能力,否則,一個只能依附他人而不能給予的人是不會與他人達到愛的結合狀態的。

在當今金錢至上的社會中,經濟效益先行,要將人放於最高地位上是比較困難的,但我們仍然要呼籲在獲取資本利益之前,先確保對人類同胞的愛,要有人類休慼相關共生存的意識。我國倡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應對人類共同挑戰,正體現了我國欲同世界人民相結合,合作共贏,實現共同發展和世界和平的偉大目標,這體現出了人類之間同胞的愛,正是愛每個人,愛整個世界,和所有的人結合在一起。

愛的藝術讀後感8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個人想領悟到我個人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個人們的自我個人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個人們的評價。讓我個人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個人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閲讀,不但有助於我個人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個人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個人,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個人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個人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為去愛,轉變為創造愛。我個人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個人被愛是因為我個人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裏,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個人,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個人希望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後感9

提及此書,我想到的最多的是愛情。本以為這就是一本關於愛情的藝術之作,翻開後才發現,不止愛情,有關於兄弟的愛,母愛,性愛,自愛,對上帝之愛。

長久以來,似乎一直都在戀愛,也一直有來自家人的愛,也有對家人愛的付出。但是突然覺得,愛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一直都在愛,但好像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對方稱之為自私。一直以來的相處模式,所謂愛也只是一時興起,來的快去的也快。甚至覺得根本不懂什麼是愛,於是就渴望有這麼一本書。《愛的藝術》來的剛剛好!

"在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以此形成一種創造傾向,否則,一切愛的嘗試都是會失敗的。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不能謙恭、勇敢、真誠自制的愛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愛。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去學習。人即要學習愛的理論,也要在愛的實踐中學習。"

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就要給他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兩個人共同進步。而往往在其中,漸漸地會發展成一種惰性,覺得其他的多餘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關心自己的需求,關心自己有沒有達到滿意?而忽略了對方的需求,這種愛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從而使他從孤獨的囚牢中解脱出來。"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是尋找另一個人與之結合,因此我們才總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愛是一種活動,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它是永恆的,不是墜入情網。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愛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愛的藝術讀後感10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們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同共生有機體結合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們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如果兩個人能從自己的生命的本質出發,體驗到通過與自己的一致,與對方結為一體,而不是逃離自我,那麼在這樣的基本事實面前,就連和諧、衝突,歡樂和悲傷這樣的東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這是在《愛的藝術》中我最喜歡的段落。這本書對於我這個不屬於心理學領域的人來講,其實讀起來很晦澀難懂,説它對是一本課外書,不如説它是一本心理學領域的專業書籍。經常有種讀着讀着就讀不下去的感覺。它是好書推薦中的其中一本書,我也非常承認它的經典和價值,只是我覺得我以後還是需要很長時間慢慢領悟和消化其中的`內容。

我覺得其中的內容更像是愛的規則。書中提到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深愛。其實我覺得這些愛中,其他的都沒有那麼的複雜,只有愛情,太具有難以掌控性。愛情本來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的結合,可是在現實中往往會涉及兩個家庭,很對夫妻的感覺毀於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矛盾,到現在,我對克服這樣的矛盾還是沒有太大的信心,雖然我一直嘗試用愛去避免,但是還是有幾分擔心,或許只有愛是不夠的。

愛情中最應該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只有這樣,才不會限制彼此的發展,才不會讓對方有窒息的感覺。

總之,我覺得不管怎麼經營,怎麼去做,只要兩個人都感覺幸福,那就是好的愛情。旅行的藝術讀後感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愛的藝術》讀後感

愛的藝術讀後感11

“一無所知的人兒也就一無所愛,什麼都不做的人兒也就什麼也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兒是沒有價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兒也懂得愛、觀察和發現……對事物本質瞭解得越多,也就越鍾愛……設想所有水果與草莓同時成熟的人兒也就對葡萄一無所知”

在本書的開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薩斯(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的這句看似與愛情無關的古話,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瞭解愛。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國(後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保存兩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後的綜合體。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這本《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可是長久以來,為什麼多數人認為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通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説,現在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熟不知,“握緊拳頭,裏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對象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着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在本書裏,弗洛姆也談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為首要價值的資本主義文明中,人類愛的關係遵循統治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相同規律,以“互利交換”的思想為基礎,估計自己和對方在社會中的價值,力圖做一個交易,此交易即稱之為愛情。

弗洛姆認為,以上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馬克思曾強調過知識和成熟在愛情裏的重要性,也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你應該考慮在結婚以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觀點類似,成熟的人格是獲得真正愛情的基礎,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險的能力、有勇氣,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成熟的愛情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愛情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擁有創造性的愛,具備愛的能力,願意為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做積極的奮鬥,願意為贏得他所愛的東西而勞作,真誠地愛一個人,就是關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潛力和他自身。這樣的愛,是一種“給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因此而充滿快樂。弗洛姆認將“給”認為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通過“給”,個人才能體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

而與之最為相反的是,極端的自私主義。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而是為了愛自我才愛他人,找到愛的對象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幸福”。這種愛,在對象能滿足他們需要時,還可以維持平靜的生活,而一旦對象無法滿足,或者他們自己產生懷疑、動搖,或是自我空虛,他們的愛就會碎裂,熄滅。所以,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能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寫到這裏,談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及如何獲得愛後,那我們為什麼需要愛?為什麼愛情是人生永遠的話題?因為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離,從孤獨中抽身。而愛情是人類克服孤獨的唯一方法,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分享彼此的祕密,人與人結合,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也切記愛情與生活並不是脱離的,愛情依附於生活。魯迅曾諄諄告誡:“不要只為了愛而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意義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義便是生活,人必須活着,愛才能有所附麗。”

愛的藝術讀後感12

曾經讀過美籍作者艾裏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這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現在記憶模糊,但其中作者對“愛”的詮釋仍令我折服。

這本書剖析了“愛”。首先“愛”的基本要素是“給”,其實就跟我們佛家説的“舍”和“得”一樣,你先要給,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回報,但偏偏愛這個東西卻是不求回報的。在“愛”裏面——給,是力量的表現更是心胸寬闊的體現,通過給予能表現一個人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可是現在的社會讓我們大多數處在只想被愛的位置,愛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學習,經營的,只有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

其次,《愛的藝術》這本書裏將愛分成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愛在我們的作家眼裏就是一門藝術,在我們每一位中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看着作者對母愛的剖析,我不禁聯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那絕對是無私的、博大不求回報的!母愛就如同一種祝福,總是為此無條件的付出!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了,生活環境也好了,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的“博愛”卻在一步步的退化。現在,偶遇路邊的老人倒了沒有人再毫不猶豫的衝上去扶起來,遇到壞人沒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認為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人們的“愛”因為各自內心的孤獨和自私正在被一點一點的蠶食掉,現在人們的思想被“互利交換”化上了等號!

感慨啊,這本書在19世紀50年代的時候就將人類的愛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紀的我們卻因為“愛”有待學習和實踐。無論是哪一種愛都需要我們各自努力無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們的作者所説: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多因素。愛不是一種消極的衝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

愛的藝術讀後感13

年初偶然有機會與外子到北海,在風景美麗的僑港鎮桂姐姐家中做客,讀後感之一。蒙桂姐姐和有才大哥之厚愛,我享受美味的同時,獲贈一本好書--《愛的藝術》。回來後就置於枕邊寶書類做睡前閲讀。

此書我也有,多年前也讀過,只是不同的譯本。

我的《愛與藝術》1987年5月15日購於中大,彼時本人乃一窮學生爾,尚未認識外子(該同學當時還在嶽麓山下刻苦攻讀,準備第二次考研究生),但今日卻赫然看見扉頁上印着外子的方型印章,估計是後來所為,至於經何人之手就是一樁無頭公案了。

該書是1986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精神分析學譯評叢書"之一,譯者劉福堂,198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1/32開本,98000字,每冊0.90元(9毛錢現在不值錢,當時在中大學生二飯堂買4又2分之1個肉餅,在市場上可以買一斤豬肉)。從該書扉頁所列書目,可以發現該叢書其他書還有《精神分析引論新講》、《文明及其缺憾》、《性愛與文明》、《逃避自由》、《從弗洛伊德到榮格》、《精神分析的"精神"分析》和《論人--兼評弗洛伊德關於馬克思主義人的觀念》。然而我只看過、買過《愛的藝術》。當然,這並不妨礙當時的我對西方哲學如飢似渴地嚮往,我記得還看了弗洛伊德有關精神分析的書和《第三條道路》之類的書籍。

閒話休多,回頭看桂姐姐贈送的《愛的藝術》,李健鳴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也是1/32開本,94000字,20xx年4月第一版,20xx年7月第九次印刷,定價15元。15元現在可以買一斤半肥瘦的豬肉,或者精肉8兩。譯者在"新版譯者前言"中開篇就説:"1986年,商務印書館曾經約我翻譯著名哲學家艾裏希·弗洛姆的名著《愛的藝術》。沒想到,二十二年後,《愛的藝術》又要再版了,這充分説明了這本書的生命力。"

哎呀,看來1986年我買的還不是李先生的譯本,讀後感《讀後感之一》。看來得好好再讀,順便比較一下兩位譯者的功夫如何。

正如大多數人的言行都離不開他所生活的時代一樣,劉版的《愛的藝術》也帶着濃厚的時代色彩,儘管它只是一本外國譯著。

在該書的"總序"中,第一段就用特別醒目的字號寫上"面向世界,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評介精神分析學",現在看來真是十分可笑,當時卻是當然。更可笑的下面還用極其嚴肅的口氣、長篇大論地論證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去評介精神分析,活生生把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扯在一塊兒。

所幸,在這一篇廢話連犢的總序之後,有一篇譯者序,寫得倒很好。開篇也很有哲理:"相愛的藝術是相同的,失去愛的人兒各有各的失誤;不懂得愛的人兒得不到愛,得不到愛的人應該懂得愛。"接着譯者温柔地説"愛是人生最温柔的伴侶。…從襁褓中的嬰兒到孤獨老人,從孩提時代的稚夢到晚年的寄託,無不充滿着對愛的期待、憧憬、希冀、追求和渴慕。",那麼什麼是愛呢?譯者説"任何愛都需要必備的共同素質:尊重、關心、理解、謙和、勇氣、真誠、自制和責任感。"譯者認為,愛是有條件的,只有在給予中才能獲得,而且"一個人的文明程度、知識修養,對於對方個性和本質的瞭解以及自身成熟程度,是一個極重要的愛的條件。"那確實。在介紹《愛的藝術》是一本怎樣的書時,譯者説"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還介紹了作者弗洛姆在本書中論述的各種愛:母愛、性愛、兄弟的愛等等,基本要素都有四個方面: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

再讀李先生的新版《愛的藝術》,我也很喜歡李先生在前言中所説的一些富有哲理、切中人心的話語,那是對人生的睿智領悟。

比如,談到二十年的世事變遷,他説:"這二十年來,我也有了許多變化,似乎能更冷靜地看待自我和周圍世界,但永遠克服不了的是每日都會遇到的困惑和恐懼,這種對自我哦敏感一方面能使自己以一種誠實的態度看到自己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對社會的變化有更深的瞭解。"談到愛的藝術對人生的重要性時,他説:"我們這輩子要做的事情確實很多,但最重要的事應該是瞭解和掌握愛這門藝術,因為只有這條路徑才能使我們感到生命的意義,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圍人的存在,並體驗到克服困境的艱辛和歡樂。"多麼好的話語啊。恐怕沒有人比譯者本人更能領悟作者原著的精髓和魅力,再結合個人對生命的感悟,告知我們富有哲理的人生藝術。

那就是愛的藝術,一門需要用心學習才能入門、長久學習才能掌握的藝術,一旦掌握了,就能發現愛、創造愛、獲得愛、傳播愛。

愛的藝術讀後感14

曾經讀過美籍作者艾裏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這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現在記憶模糊,但其中作者對“愛”的詮釋仍令我個人折服。

這本書剖析了“愛”。首先“愛”的基本要素是“給”,其實就跟我個人們佛家説的“舍”和“得”一樣,你先要給,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回報,但偏偏愛這個東西卻是不求回報的。在“愛”裏面——給,是力量的表現更是心胸寬闊的體現,通過給予能表現一個人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可是現在的社會讓我個人們大多數處在只想被愛的位置,愛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學習,經營的,只有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

其次,《愛的藝術》這本書裏將愛分成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愛在我個人們的作家眼裏就是一門藝術,在我個人們每一位中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看着作者對母愛的剖析,我個人不禁聯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那絕對是無私的、博大不求回報的!母愛就如同一種祝福,總是為此無條件的付出!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了,生活環境也好了,可我個人們和我個人們的孩子的“博愛”卻在一步步的退化。現在,偶遇路邊的老人倒了沒有人再毫不猶豫的衝上去扶起來,遇到壞人沒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認為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人們的“愛”因為各自內心的孤獨和自私正在被一點一點的蠶食掉,現在人們的思想被“互利交換”化上了等號!

感慨啊,這本書在19世紀50年代的時候就將人類的愛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紀的我個人們卻因為“愛”有待學習和實踐。無論是哪一種愛都需要我個人們各自努力無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個人們的作者所説: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多因素。愛不是一種消極的衝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

愛的藝術讀後感15

這半年突然有了很多空閒的時間,可以思考很多之前沒有精力去思考的問題。無論是從自己三觀的缺失,對感情的疑惑,還是對未來工作生活的規劃,都終於有了個精神的空隙讓自己好好思考這些問題。前段時間,感情問題的困惑讓自己苦惱不已,我們到底希望從感情當中獲得什麼?一段好的感情應該是怎樣的,如何在美好與不完美中進行平衡和選擇?一段感情的變淡和所謂的到後來會變成親情,是不是一種騙局?對終身浪漫深情的嚮往是否是得當的,還是自己的幼稚和不理性?

問了幾個同學,他們都不知道有什麼感情方面比較好的理論著作,於是自己就在知乎上搜了搜,看到這篇比較簡短加之這本是Top250於是先拿了這一本進行翻看。看完之後,總的來説自己並沒有很多評論中醍醐灌頂的感覺,可能因為裏面諸多是泛泛的表述,比如第四章裏面“愛的實踐”當中説愛的藝術實踐需要的是規矩、專心致志、耐心、關注,這幾個並不算有錯,甚至放到如何做好一份工作、如何獲得個人成就而言,這些準繩和經驗都是成立的,或許這些其實就是愛情要素中最精華而質樸的總結,但卻並未引起自己很大的共鳴和收穫感,甚至有一種喝了一碗淡淡的雞湯的感覺,好像洗滌了心靈卻説不出有什麼滋味,可能就如一個短評中所説“如果只從向善的角度談話題只能流於空洞”。

但是,書中有些地方還是讓自己覺得比較有收穫的。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説“人類最深層次的需要是克服疏離感,是逃離孤獨感”,覺得在自己僅有的生活經驗中,已經略有時候會感覺到孤獨和疏離,自己覺得那是一種無法通過與人接觸而消除的感覺,反而只有自己獨處去慢慢消化。但是想到工作之後,朋友會越來越少、屬於自己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便已經開始體會到那種孤獨感了。書中認為由個人逃離孤獨感角度而引出羣體一致性也挺有意思的:

在民主社會中,存在壓倒性的一致性。原因在於下列事實:必須有一種對追求融合的回答,如果沒有別的或更好的方式,那麼,通過羣體一致才達到結合為一的方式也就會成為支配性的方式

另外,書中多處對於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的表述,與自己最近在讀的《消費社會》恰巧有所呼應,甚至覺得現實就是書中描繪的那樣。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三處,作者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將人標準化進行了闡述,分別從“資本主義使人標準化,而將這種標準化視作‘平等’其實意味着‘雷同’”、“資本主義使人如機器般隔閡從而不得不通過程式化的娛樂消費等來體會開心”、“如同其他領域一樣,人也將自己視為商品,人的價值由經濟價值所決定”。在現代經濟學的學習中我們都認為人口是生產要素的一部分,我們從離開校園的時候便開始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物質回報,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會衡量一個工作的“性價比”,無論是從年薪考慮(同樣工作一年為什麼我比別人掙得少)還是時薪考慮(996比955高工資是正常的)我們都將自己的時間和勞動視為一件商品與公司進行交換;我們的消費路徑也是相似的,女孩子會開始購入人生第一件奢侈品,開始買名牌包包、衣服、珠寶,大都向着一樣的方向靠近。我並不認為自己能逃脱這種思想,我也認為自己在努力追求和獲得想擁有的物質生活,但作者的這種反思卻讓自己好像看到了鏡中的自己:

現代資本主義需要大批能夠協調合作的人;這些人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這些人的口味也是標準化的,既能輕易地受外界的影響,又能被明確地預測。現代資本主義需要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獨立的、不服從於任何權威、原則或良心,但另一方面他們又願意執行命令,按照別人的期望做事,無摩擦地去適應這部社會機器;無須暴力就能指導,無須命令就可指揮,無須目標就可激勵——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們要好好幹活,表現活躍,發揮職能,不斷前進。

其實看這本書是為了獲得關於愛情的理論的,書中這句話讓自己覺得困惑的東西有那麼一點點被解答。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麼承諾相愛一輩子就沒有基礎。

自己常常疑惑於,人都是不斷在變化,即便是我也與三年前的我有了巨大的改變,我尚且只走過人生1/4的路程,如何會有足夠的智慧為剩下3/4的年華做出重大的選擇。而書中所説的“一樁判斷”,則意味着必須要這麼做,並且得由自己對自己的判斷負責。或許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自己卻長時間以來無法接受這樣的説辭,直到看到這句話才覺得這不是我是否願意接受的問題,而是其定義本身便已經包含了這樣的責任。

總而言之,自己還得多看看其他書才能釐清自己的疑問。(自己的困惑也是一陣一陣的,這幾天心情好了就似乎完全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或許過段時間自己又會陷入疑惑)下面記錄一些書中讓自己覺得頗為收穫的文字:就像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要求商品標準化一樣,社會進程也要求把人的標準化,並把這種標準化叫做“平等”

追求平等的趨勢也是取消差別趨勢的一部分,平等以這樣的代價被買到了:婦女之所以與男子平等,是因為男女之間已經不再有任何差別在物質領域,給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擁有多的人,而是給予多的人才富足……他給了別人他的歡樂、他的興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識、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悲傷有生命力的東西。

生活除了生存以外別無目標,除了公平交易以外別無原則,除了消費以外別無滿足。

Tags:讀後感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