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語文

國小語文教學中圖片運用的四種不適切分析

欄目: 語文 / 發佈於: / 人氣:6.17K

國小語文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圖片資源,能優化教學效果,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則不僅不能“輔助教學”,還會干擾、影響學生的學習。

國小語文教學中圖片運用的四種不適切分析

一、 “先聲奪人”

[案例1]《莫高窟》教學片段:

師:在我國甘肅省敦煌市,有一顆璀璨的明珠??莫高窟。(板書課題)莫高窟舉世聞名,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窟藝術寶庫。你們想看一看嗎?

(出示莫高窟圖片數張)

師:莫高窟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學生各抒己見)

師: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莫高窟,去感受它迷人的魅力吧!

新課伊始,教師向學生展示了多幅莫高窟美輪美奐的圖片,旨在吸引學生眼球,對莫高窟充滿嚮往,產生走進課文的熱情。國小語文教材中寫景類的課文很多,教學這一類課文時,運用內容豐富的圖片資源“先聲奪人”,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閲讀興趣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也較為常見。筆者以為,在學生還沒有潛心會文的時候,就向學生呈現課文內容所描繪的大量圖片,弊大於利。

閲讀文本時,學生進入的是一個廣闊的自由想象的空間,他們會在頭腦裏描繪、創造出文本所描寫的場景,在此過程中,學生具有積極探究的熱情,始終處於主動體悟的學習狀態,享受閲讀的快樂。將文本所描繪的圖片真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圖片帶來的視覺衝擊留給學生的印象太過深刻。閲讀文本時,學生頭腦中首先會浮現、聯想到色彩鮮豔的視覺形象,影響了他們通過自主品悟、自發聯想對美好畫面的感受,閲讀想象力受到了束縛,閲讀個性受到了限制。

二、 “喧賓奪主”

[案例2]《九寨溝》教學片段:

師:九寨溝美在哪兒?你喜歡什麼景物?

生:我喜歡九寨溝的雪峯。“一座座雪峯插入雲霄,峯頂銀光閃閃。”

(教師出示圖片並配文字,學生練讀句子、指導讀、齊讀。)

生:我喜歡九寨溝的湖泊。“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顆顆寶石鑲嵌在綵帶般的溝谷中。湖水清澈見底,湖底石塊色彩斑斕。”

生:我也喜歡九寨溝的湖泊。湖泊清澈見底加上色彩斑斕的湖石真是美不勝收呀!

(教師出示圖片並配文字,學生練讀句子、指導讀、齊讀。)

《九寨溝》文質兼美,是訓練語言、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好文章。教學時,教師必須要紮紮實實地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處駐足停留、咀嚼品味、感受語言文字的温度。案例中,教師將文字與圖片同時出示,圖片對學生的吸引力遠比文字大得多,學生會不自覺地關注圖片,使得他們在品讀語言時“心有旁騖”。教師的無意為之卻成了“喧賓奪主”,固化了學生的想象,弱化了學生對文字的揣摩與品悟,消彌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的朗讀也不能真正入情入境。

圖片出示適時,才能為理解語言文字“錦上添花”。以《九寨溝》教學片段為例,在品析、感受九寨溝雪峯、湖泊等美景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插入雲霄”“銀光閃閃”“像顆顆寶石鑲嵌在綵帶般的溝谷中”等關鍵詞句充分揣摩、咀嚼、品讀、想象、體味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感受語言文字中飽含的情感,並真正把這些文字內化吸收。在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零距離”接觸的基礎上,再出示圖片,才能夠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會。

三、 “虛張聲勢”

[案例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片段:

師:春天到了,兒子種的花全都開了。春風吹來,奼紫嫣紅的花兒輕輕搖晃着,散發出陣陣芳香,引來一隻只蜜蜂。

(出示圖片:漫山遍野的花爭奇鬥豔。)

師:高爾基坐在院子裏,欣賞着兒子種的花,他為什麼“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呢?

生:每天看着這麼多的花兒,高爾基的心情很好。

生:高爾基的院子裏充滿了花的芬芳。

生:放眼望去,奼紫嫣紅的花兒個個爭奇鬥豔,此情此景,高爾基別提多高興了。

生:老師,我覺得這幅圖片有點假,高爾基的院子不會這麼大的,沒有這麼多的花。

結合教學內容,適時介入圖片能激活文字,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身臨其境,利於理解與思維。案例中,教師適時運用圖片創設情境,旨在引導學生在揣摩人物情感中,體悟高爾基兒子的懂事、勤勞,感受高爾基與兒子的父子情深。然而,因為圖片的不適切,學生的思維浮於表面,教學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在觀課、議課中筆者發現,部分教師為了突出文本所描寫的事物的某一個特點、或為了渲染人物的某一種情感,故意選用誇大事實的圖片“虛張聲勢”。如案例中“漫山遍野的花”成了“高爾基院子裏的花”,這種圖畫與文本意境不搭調的現象並不鮮見。

圖片運用,不可盲目與濫用。面對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圖片資源,教師應有鑑別的能力,要善於甄選符合文本內容的.圖片,使之能夠還原文本意境,真正為教學服務。如果只追求視覺效果而忽視文本內容,文本中主要的信息就會被掩蓋,學生就會在眼花繚亂中無所適從。

四、 “越俎代庖”

案例:《詹天佑》教學片段:

師:在開鑿隧道的過程中,詹天佑遇到了什麼困難,他是用什麼辦法克服的?

生: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採用“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法” 。

(教師出示“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法”示意圖,並與學生分析這一辦法的好處。)

生:八達嶺“隧道長一千一百多米”,採用“中部鑿井法”。

(教師出示“中部鑿井法”示意圖,並與學生分析這一辦法的好處。)

……

師:青龍橋附近又遇到了什麼困難?

生:坡度太大。

(教師出示“人”字形鐵路設計,並與學生分析這一辦法的好處。)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發展思維”。案例中,教師直接呈現詹天佑“開鑿隧道”和“‘人’字形鐵路的設計”的示意圖不僅不利於學生深入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才能,而且侷限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形象可感的圖片代替學生思維過程即是“越俎代庖”,學生認識很難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缺乏創造性。

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文本中對“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法”“中部鑿井法”及“‘人’字形鐵路的設計”介紹較為具體,但學生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難。教師要捨得花時間,引導學生經歷想像、揣摩、分析、感悟和理解的學習過程,當文字所描述的內容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時,再以直觀的圖片演繹教學內容。這樣,既鍛鍊了思維,又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圖片是輔助教學的手段,根本目的是為了教學。圖片運用,只有樹立目的意識、效益意識,才能使之真正有效地服務於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