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哲學

杯弓蛇影故事中的哲學

欄目: 哲學 / 發佈於: / 人氣:2.08W
  “杯弓蛇影”話哲學

文章摘要:樂廣的朋友把弓的影子當作是蛇,結果病倒了,這説明意識對客觀事物有反作用,對反映客觀實際的歪曲的反映,會給客觀事物帶來消極的作用。它啟示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杯弓蛇影故事中的哲學

【編者按】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學智慧的結晶,是留給後人的極大地精神財富,真正領悟古人所講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對於我們生活、學習,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此通過一則“杯弓蛇影”的故事,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晉書·樂廣傳》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樂廣)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頓愈。

故事是説:樂廣曾經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樂廣問朋友不來的原因時,友人回答説:“前些日子來家作客,承蒙你給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看見杯中有一條蛇,心裏十分厭惡它,喝了那杯酒後,就得了重病。”當時,河南聽事堂的牆壁上掛着一張角弓,用漆在弓上畫了蛇。樂廣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對朋友説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見了什麼東西?”朋友回答説:“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於是樂廣就告訴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開朗,疑團突然解開,長久而嚴重的病頓時治好了。

【哲學寓意】樂廣的朋友把弓的影子當作是蛇,結果病倒了,這説明意識對客觀事物有反作用,對反映客觀實際的歪曲的反映,會給客觀事物帶來消極的作用。它啟示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孟母擇鄰

文章摘要:孟母確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她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她深知一個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需要經過後天的學習和鍛鍊。她重視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作用。她的這些教育思想,從哲學上完全符合內因與外因關係的哲理。…

【編者按】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學智慧的結晶,是留給後人的極大地精神財富,真正領悟古人所講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對於我們生活、學習,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此通過一則“孟母三遷”的故事,希望大家明白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內因決定外因,外因又通過內因起作用。

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 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常常玩辦理喪事的遊戲,他母親説:“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置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遊戲。他母親説:“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遊戲,他母親説:“這裏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裏住了下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

 【哲學寓意】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孟母確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她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她深知一個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需要經過後天的學習和鍛鍊。她重視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作用。她的這些教育思想,從哲學上完全符合內因與外因關係的哲理。一個人的成才,同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一樣,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內因決定外因,外因又通過內因起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外因的作用是有決定性的。如果沒有孟母三遷,説不一定孟子還成不了“亞聖”呢!

  蜀侯貪心亡國

文章摘要:從《蜀侯迎金牛》這則寓言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蜀國的.滅亡顯然是由於國君貪小失大,不明事理。像蜀國國君這樣的人,貪便宜的思想意識往往同僵化的思想方法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哲學上所説的形而上學。這種人看問題是孤立的,不是聯繫的。

【編者按】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學智慧的結晶,是留給後人的極大地精神財富,真正領悟古人所講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對於我們生活、學習,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此通過一則“蜀侯迎金牛”的故事,希望大家明白聯繫是普遍的、客觀的、多樣的,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形而上學。

北齊文學家劉晝的《劉子·貪愛》中有個一則《蜀侯迎金牛》的故事:蜀侯性貪,秦惠王聞而欲伐之。山澗峻險,兵路不通。乃琢石為牛,多與金,日置牛後,號“牛糞之金”,以遺蜀侯。蜀侯貪之,乃塹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卒師隨後而至,滅國亡身,為天下所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

寓言故事是説,蜀國國君生性貪婪,秦惠王聽説後想討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澗十分險峻,軍隊沒有路可以通往蜀國。於是秦軍雕鑿石牛,把許多貴重的東西放在牛的後面,號稱為“牛糞”。用來送給蜀國。蜀國國君貪圖寶物,就劈開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個大力士用來迎接石牛。秦惠王率領軍隊緊隨其後,從而導致蜀國毀滅蜀國國君死了,因小利失去國家而被天下的人恥笑。

【哲學寓意】從《蜀侯迎金牛》這則寓言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蜀國的滅亡顯然是由於國君貪小失大,不明事理。像蜀國國君這樣的人,貪便宜的思想意識往往同僵化的思想方法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哲學上所説的形而上學。這種人看問題是孤立的,不是聯繫的;是表面的,不是深入的;是眼前的,不是長遠的;是機械的,不是運動的;是靜止的,不是變化的。

所以故事告誡人們一個簡單而重要的道理:不義之財貪不得,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陷餅吃不得。否則,被“金牛”所迷,後果不堪設想。從哲學道理來説就是,一定要顧全大局,不要因為貪圖一些小的利益,而使大的利益也失去了,最終一無所有。

  以愚困智

文章摘要:“以愚困智”的故事揭示了“有差異才有和諧”的辯證法哲理。任何事物,“和”是有差異、有對立的“和”,是矛盾方面的辯證統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構成都是矛盾統一體,都是對立和同一的辯證統一。…

【編者按】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學智慧的結晶,是留給後人的極大地精神財富,真正領悟古人所講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對於我們生活、學習,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此通過一則“以愚困智”的故事,希望大家明白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構成都是矛盾統一體,都是對立和同一的辯證統一,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

馮夢龍的《智囊》中記載着這樣一則故事:“三徐”名著江左,皆以博洽聞中朝,而騎省鉉尤最。會江左使鉉來修貢,例差官押伴。朝臣皆以詞令不及為憚,宰相亦艱其選,請於藝祖。藝祖曰:“姑退,朕自擇之。”有頃,左(王當)傳宣殿前司,具殿侍中不識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筆點其一,曰:“此人可!”在廷皆驚,中書不敢復請,趣使行。殿侍者莫知所以,弗獲已,竟往。渡江,始鉉詞鋒如雲,旁觀駭愕,其人不能答,徒唯唯,鉉不測,強聒而與之言。居數日,既無酬復,鉉亦倦且默矣。

故事翻譯過來就是:徐鍇、徐鉉兩兄弟和江寧人徐熙,號稱“三徐”,在江南很是出名,且他們皆以博才多學而聞名於朝廷上下,其中又以徐鉉的名望最高。有一次,恰逢江南派徐鉉前來進貢,按照慣例,需派官員監督陪伴,朝中大臣都以自己的口才不如徐鉉而膽怯。就連宰相也很難有一個合適人選去對付徐鉉,於是他便向宋太祖請示。宋太祖聽後説道:“你暫且退下,我自己來選一個合適的人。”一會兒後,太監宣傳殿前司聽旨,要他報上十名不識字的殿前侍者的名單,太祖看後,御筆點中其中一個,説:“此人即可。”朝中上下都驚詫不已。宰相也不敢再請示,就催促被點之人立刻動身。被御筆點中的殿侍者不知何故派他作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釋,只好渡江前往。起初,徐鉉詞鋒如雲,旁觀者驚愕不已,殿侍者更是無以應付,只好不住地點頭,徐鉉不知他的深淺,硬撐着與侍者交談。他們一起住了幾天,侍者還是不與徐鉉酬答,徐鉉此時已精疲力竭,再也不吭聲了。

哲理解析】這個故事揭示了“有差異才有和諧”的辯證法哲理。任何事物,“和”是有差異、有對立的“和”,是矛盾方面的辯證統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構成都是矛盾統一體,都是對立和同一的辯證統一。大千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整體。

  谷陽進酒

文章摘要:谷陽的好心促成了壞事,説明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客觀條件的種種限制,只憑所謂的良好願望辦事,就會造成動機與效果的分離。

【編者按】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學智慧的結晶,是留給後人的極大地精神財富,真正領悟古人所講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對於我們生活、學習,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此通過一則“谷陽進酒”的故事,希望大家要實事求是,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客觀條件的種種限制,不能只憑所謂的良好願望辦事。

《淮南子·人間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楚恭王與晉人戰於鄢陵,恭王傷而未休。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陽谷奉酒而進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絕於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復戰,使人召司馬子反。辭以心痛。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而聞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戰,不穀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若此,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眾也。不穀無與復戰矣。”於是罷師而去之,斬司馬子反為?J。故豎陽谷之進酒也,非欲禍子反也,誠愛而欲快之也,而適足以殺之。此所謂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故事是説:楚恭王和晉國軍隊在鄢陵會戰。戰鬥正緊張激烈之間,恭王受傷使戰鬥不得不停止。楚軍中的司馬子反口渴難忍而尋找飲料。這時侍從陽谷捧着酒獻給子反。子反這人喜歡飲酒,見酒就樂不可支。子反接過陽谷遞上的酒就喝個不停,沒多久就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帳篷裏。恭王打算再與晉軍開戰,便派人去叫子反,子反謊稱心痛病發作不受召令。恭王於是駕車親往探望,一進軍中帳篷便聞到一股酒氣。這下恭王大怒,説:“今天這場惡戰,我為了取勝而親臨戰場,受了重傷,現在指望能派上司馬子反的用場,可他卻成了這副樣子。他實在是心中沒有國家社稷的地位,又不體恤我軍士兵。我沒法再與晉軍打下去了。”於是下令收兵撤退,並以耽誤戰事的罪名殺子反示眾。這侍從陽谷獻上酒,並不是想要害子反,實在是愛護子反,想讓子反快樂,但想不到恰恰是害了子反。這就是想對人有利結果卻反而害了他。

【哲學分析】在這個故事中谷陽的好心促成了壞事,説明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客觀條件的種種限制,只憑所謂的良好願望辦事,就會造成動機與效果的分離。

  兩可之説

文章摘要:鄧析懂得事物矛盾的兩面性,卻持的“兩可之説”玩弄辯證法,只談有利方面不談不利因素。他精於推論,可有故意違反邏輯規律。他教人訴訟,拿人錢財,為了拿富户和得屍者的雙份酬金,自然就得討雙方滿意,所以統統“安之”打發走了事。至於雙方最後是否成交、以多少錢成交,大概只有天知道!…

 【編者按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學智慧的結晶,是留給後人的極大地精神財富,真正領悟古人所講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對於我們生活、學習,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此通過一則“兩可之説”的故事,希望大家要善於根據客觀情況來分析問題,懂得事物矛盾的兩面性,但不應該割裂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

《呂覽.離謂篇》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人必莫之賣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鄧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無所更買矣。’”

這段文字是説的是,鄭國有一富户,家裏有人被淹死了,有個人得到了這個死者的屍體,富家人想贖回死者的屍體,但得屍者要價太高,富家人因此向鄧析求教。鄧析説:“你們別急,放寬心,這個得屍者除了你們,是不會賣給別人的。”得屍者聽到後也急了,也向鄧析求教,鄧析對他説:“你別急,放寬心,那個富人家從別的地方是買不到這具屍體的”。

鄧析根據屍體很快就會腐爛這一事實情況,清楚地推知買賣雙方都很着急,富户急於贖回屍體因為屍體會腐爛;得屍者也急於賣掉這具屍體否則就賣不出高價。鄧析也因此把握住了雙方之間和每一方自身所存在的矛盾:一個想低價贖得,另一方想賣出高價;一方急於賣掉或買回屍體,另一方就不急於買回或賣掉;一方不急於賣掉或買回,另一方就急於買回或賣掉。每一方既急又不急。正因為鄧析看出屍體會腐爛這一客觀事實以及利益相反得人都會抓住有利於自己的一面;並且把握住了以上得三對矛盾,他才能得以給買方賣方“安之”的答覆。由此可見,鄧析善於根據客觀情況,懂得事物矛盾兩面性,是個智者。

還應該看到,富户和得屍者都是特殊環境下的特殊的人,本來,事情的發展對於雙方來説,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鄧析卻孤立、片面地只抓住只對雙方有利的一面,把對雙方不利的一面拋在一邊,割裂一個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再有,若屍體不腐爛,雙方姑且可以暫時“安之”,一旦屍體腐爛掉了,雙方就誰也不能“安之”了。從客觀分析,不管是富户還是得屍者都進退維谷,左右兩難。

鄧析懂得事物矛盾的兩面性,卻持的“兩可之説”玩弄辯證法,只談有利方面不談不利因素。他精於推論,可有故意違反邏輯規律。他教人訴訟,拿人錢財,為了拿富户和得屍者的雙份酬金,自然就得討雙方滿意,所以統統“安之”打發走了事。至於雙方最後是否成交、以多少錢成交,大概只有天知道!

  孟氏二子的悲哀

文章摘要:孟氏二子的悲哀在於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沒有從實際出發,固守在搬用別人的死法子,沒有一點靈活性。它的教訓告誡人們,辦任何事情都不能憑主觀想象,讓客觀存在服從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説不能從框框、概念出發,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和模式。…

 【編者按】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學智慧的結晶,是留給後人的極大地精神財富,真正領悟古人所講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對於我們生活、學習,以及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此通過一則“魯施氏有二子”的故事,希望大家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告誡我們,辦任何事情都不能憑主觀想象,讓客觀存在服從自己的想象。

《列子·説符》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幹齊侯,齊侯納之,為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幹楚王,王悦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於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趨之方。二子取實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幹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其一子之衞,以法幹衞侯。衞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為吾之患不輕矣。”遂刖之而還諸魯。

故事翻譯過來就是:魯國的施氏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愛好學術,另一個愛兵法。愛學術的兒子用文學之道去求得齊侯任用,齊侯接納了他,讓他做諸位公子的老師。愛好兵法的兒子到了楚國,用以武強國的方法向楚王求職,楚王非常喜歡他,讓他擔任軍正之職,他們的俸祿讓他們家裏發了財,他們的爵位使親族顯耀。

施氏的鄰居孟氏,同樣有兩個兒子,他們所學的也和施氏的兒子相同,但卻被貧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對施家的富有很羨慕,因此便跟隨施氏請教升官發財的竅門。施氏的兩個兒子把實情告訴了孟氏。孟氏的兒子便一個跑到秦國去,以學術去向秦王尋求官職,秦王説:“如今各諸侯國靠武力爭霸,他們所努力從事的是練兵和聚糧罷了。如果用仁義道德來治理我們的國家,這無異於亡國之道。”結果將他處以宮刑,驅逐出境。孟氏的另一個兒子跑到衞國,用兵法來求得衞侯任用,衞侯説:“我的國家是個弱小的國家,而又夾在大國中間。對於大國,我們只有侍奉它,小國家我們則安撫它,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權謀,滅亡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如果讓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別的國家去,對我的後患可不小。”於是將孟氏的這個兒子砍了腳再送回魯國。

【哲學寓意】孟氏二子的悲哀在於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沒有從實際出發,固守在搬用別人的死法子,沒有一點靈活性。它的教訓告誡人們,辦任何事情都不能憑主觀想象,讓客觀存在服從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説不能從框框、概念出發,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和模式,如果把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用想象去代替客觀現實,不僅絲毫也不會改變事物的本來面目,反而會碰釘子,犯錯誤,遭至悲慘的結局。

Tags:杯弓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