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哲學

考研政治有關物質世界和實踐的哲學題講義

欄目: 哲學 / 發佈於: / 人氣:6.86K

第一節 物質世界和實踐

考研政治有關物質世界和實踐的哲學題講義

一、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

(一)世界觀與哲學基本問題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學説和理論體系,方法論同世界觀是統一的。所有的哲學都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歸結起來無非是兩大類現象: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人類的一切活動歸納起來無非是兩大類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兩大類現象和人類的這兩大類活動,都涉及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這兩者的關係問題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不能迴避的最基本問題,同時也就必然成為哲學不能迴避的基本問題。

恩格斯:“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意識和物質、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其二,“我們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即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上述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

A、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

B、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根據對上述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A、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

B、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認識或不能被完全認識的。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唯心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人們面對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精神和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問題,在歷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論與無神論的觀念,反映了哲學思想中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對立。

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之後,還必須回答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聯繫的還是孤立的,是發展的還是靜止的。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觀點。

辯證法堅持用聯繫的、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形而上學則主張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其關鍵就在於,它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即人與世界的關係,從而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二)物質的客觀實在性

物質範疇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

恩格斯:“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這就是説,物質這個名詞是一種簡稱,“我們就用這種簡稱把感官可感知的許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屬性概括起來”。(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列寧“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物質範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和統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學概括。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

起源: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三個發展階段,①即由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②再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③發展為人類的意識。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更是社會歷史的產物。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勞動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需要和可能,在人們的勞動和交往中形成的語言促進了意識的發展。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表明,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並反作用於物質。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理論意義。

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從與意識的對立統一關係中去把握物質、規定物質,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物質世界本質的觀點的根本特點。

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

第三,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主張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學物質範疇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聯繫,又把它們區別開來,從而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從個性中看到共性,從相對中找到絕對,從暫時中發現永恆,這是馬克思主義物質觀體現的唯物辯證法。

第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揭示了自然和社會的物質性,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統一的説明自然過程和歷史過程的唯物主義原則,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是回答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有沒有統一性,即有沒有共同的本質或本原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不僅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也具有物質性,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恩格斯:“運動,就它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説,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

運動是標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是運動着的物質,脱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設想不運動的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另一方面,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設想無物質的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

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而物質在運動過程中又有某種相對的靜止。靜止包括空間的相對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

運動的絕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靜止的相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穩定性、有條件性。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與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割證明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沒有離開物質運動的“純粹”時間和空間,也沒有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具體物質形態的時空是有限的,而整個物質世界的時空是無限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是絕對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相對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什麼也沒有。一切事物、現象的共同本質和本原是物質,意識或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舊唯物主義都是“半截子”唯物主義。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社會歷史領域是唯心主義。因為舊唯物主義不理解人的實踐活動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不理解物質生產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歷史過程看成是人的主觀意志的產物,因而得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錯誤結論。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實踐的客觀實在性,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正確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從而使得社會歷史現象得到了唯物主義的解釋。

社會的物質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人類社會依賴於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

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着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綜上: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世界,其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社會運動也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人的實踐活動依賴於客觀世界,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制約着人的實踐活動。我們通過實踐改造世界,就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通過一定的物質手段作用於客觀世界。人們要取得實踐的成功和勝利,就必須正確認識客觀實際的發展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所以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