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精選傳統文化的作文彙編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2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傳統文化的作文彙編5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1

傳統文化有:風箏、中秋節、舞獅子、年的來歷,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年的來歷和中秋節。

先説年的來歷吧!中國人有過年的習俗。年的來歷很奇特。在很久以前,因人們用紅色燈光和響聲趕跑了一個每到除夕就從海底鑽出來吃人的叫”年“的怪獸,從此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守歲的風俗便成了中國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來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

我感覺我作為一箇中國人應該知道更多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我為我感到驕傲。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2

我知道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許多,讓我來告訴你中國有什麼傳統文化吧!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布藝、國畫、泥塑、草藝、書法、陶瓷、戲劇、剪紙、燈謎、射覆、酒令、武術、中國結、樂器、兵器、對聯、年畫、玉雕、風箏、皮影……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連我都數不清了。

我最感興趣的是風箏。讓我來告訴你關於風箏的知識吧!在中國風箏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叫木鳶,後來改用紙做,叫紙鳶。在紙鳶上裝上竹哨,風吹竹哨,便發出像古箏一樣的聲音,因此有了風箏的稱呼。

還讓我感興趣的是戲劇,戲劇的分類有:京劇、潮劇、變臉……好多好多,我都數不清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真了不起啊!

這就是我沒的傳統文化,我作為中國人,我真為中國驕傲!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3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有民間工藝陶瓷,民族藝術戲劇,國畫,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不過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間藝術剪紙了。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讚。剪紙的內容包含着濃濃的生活氣息。鳥,蟲,魚,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喜”、“壽”等貼在窗户上,門上來表示慶賀。

瞧,這幅剪紙作品多有趣呀。一隻穿着綵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發現它在偷燈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對似的,葫蘆裏的燈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從燈台上跳下來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劍似的舌頭貪婪的舔着地上的燈油,那滑稽的樣子真是逗人喜愛!

剪紙藝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連外國人也嘖嘖稱奇,豎起大拇指一個勁的來誇讚。十二生肖被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剪紙文化。

太精美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他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也想像民間藝人一樣剪出一副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送給外國的小朋友,讓他們瞭解中國的剪紙藝術,讓剪紙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

陽光灑落在幽靜的花園裏,梧桐葉斑駁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攤開一本厚厚的《論語》,不停地讀着、揹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樸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隻又一隻小鳥兒飛來飛去,美麗的歌聲時而婉轉動人、時而清脆動聽。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國學教我們學習方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學教我們為人處事;“百善孝為先”國學教我們孝敬之道。

中國文化,就是風雨中堅忍不拔的`大樹,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無法將他打敗;就是風雨時同舟共濟的努力,團結一心用愛温暖每一個人;就是風雨後七色的彩虹,只有在與困難搏擊之後才會顯現。

5.12,我要愛。在5.12特大地震中,我們淚流滿面,在巨大困難面前,所有同胞眾志成城;20xx,中國北京。在聖火遭遇困難的時刻,中華兒女不惜一切代價,在08奧運之風吹遍世界的時候,炎黃子孫熱情歡迎各國各族人民。這,不就是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嗎?這,不就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經久不衰嗎?

其實,中國文化就在我們細小的舉動中流露。在早上,媽媽耐心的叫我們起牀;上學路上,不隨便攀折樹木;學校裏,見到師長禮貌問好;上課時,謙虛認真地傾聽;課間,朋友互相幫助,不恥下問……國學並不是一定多麼深奧的哲學,而是在最細微中體現的。人們常説“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如此,但是腹有詩書卻不能夠真正做到書中所講,豈不是變成了書呆子?!現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學問,卻顯得特別膚淺,是他們學問少嗎?不,是他們做不好。在如此發達的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知識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質”放在前面,是為了強調文明、禮儀、幫助、關愛、感恩等素質的重要性。而這些素質就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中國文化,這些中國文化,就是大家所説的國學。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紀中國文化,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發揚光大!

每年的正月七年級是春節,俗稱“過年”。它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個辭舊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長而嚴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開的春天迴歸大地,多麼令人高興呀!人們自然要載歌載舞地迎接春節。

春節前,人們絡繹不絕地到市場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人們去人山人海的市場辦年貨。每個人的籃子裝得滿滿的,有開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鴨、雞、鵝、魚、肉等菜,有煙、酒、巧克力等禮物。雖然籃子沉甸甸的,但是每人卻樂得合不攏嘴。在家裏,我們七手八腳地忙個不停。爸爸手拿掃把,腳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網上上下下掃得乾乾淨淨。媽媽把抹布打濕,使勁擦着窗户。窗户像明亮的大鏡子。我忙着貼春聯。紅紅的紙上寫着“閤家歡樂”、“財源滾滾”等金光閃閃的大字。有的家門口還掛着大大的紅燈籠,顯得喜氣洋洋。

大年三十,爸爸媽媽在廚房裏忙個不停,不一會兒,一桌香噴噴的飯菜就擺在面前。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叔叔拿起一杯酒,説:“讓我們為明年的日子更紅火而乾杯!”“好好……”飯桌上飄蕩着一陣陣笑聲。團圓飯過後,大家圍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裏面有滑稽的小品,風趣的相聲,優美的歌舞等,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鐺——鐺——”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各家各户噼裏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聲震耳欲聾。最快樂的要算孩子們了!孩子對着引火線一點,“砰,”“小子彈”逃到自己家去了,又“砰”,花穗散開了,有的像小鳥飛向天空……

就這樣,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啊,多麼喜氣的春節!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4

中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泱泱大國,有着五千年歲月的沉澱,衍生出了無數優雅又古典的瑰寶。儘管後人總是在譜寫前人的歷史,推翻前人的文明,可有很多東西是不會改變,也不能改變的,我們所擁有的智慧結晶,我們炎黃子孫所擁有的志氣與精神,永駐心中。

相傳倉頡發明了文字,我們用我們的智慧與創造力漸漸地完善它,造就了一個個古樸大氣的方塊字,這是中華的驕傲,也是世界的人類的驕傲!

前段時間中央電視台創辦了漢字聽寫大會,人們驚奇的意識到,我們引以為傲的漢字,竟漸漸地滑出了我們的生活,被電腦中各式字體所取代,漸漸地人們提筆忘字,無形中丟棄了重要的卻被我們膚淺敷衍的文化。

隸書,篆書,楷書,行書,草書,各有風韻卻同樣大氣優美。可是反觀現在的燈紅酒綠喧嚷浮華的世界,又有多少人靜靜地泡一壺茶,品味浸潤在墨香裏品味其中的神韻與深埋其中的沉靜淡然…

我們活的太恣意,太狂妄,竟忘了我們的根。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使用手機電腦,自己反而忽略了“寫”字的重要,科技的發展伴隨的卻是人民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流失!這樣的代價未免太大了點,似乎有些得不償失。

可是我們也不能靠犧牲經濟發展來保證傳統的穩定,國家正是高速發展的時期,但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來相互制約,我們必須要有保護我們的漢字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意識。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歷史,有歷史的國家人民才有文化底藴,才會有一種強烈的愛國精神,促使國家更為發達團結,我們的漢字就是我們的歷史的一部分,可是如果連歷史的一部分我們都眼睜睜的看着它衰落,又有何資格與條件去談保護我們的所有傳統文化呢。

就比如韓國申遺端午節,作為一箇中國人,這簡直是一種洗刷不掉的恥辱!

中國何時竟到如此地步!

漢字,這個中國的代表與瑰寶,正在以一種極其緩慢卻又及其堅定地態度退出歷史,也許多年以後它只是電腦硬盤裏儲存的幾個符號。可是我們不能讓五千年的歷史在我們的手中落魄,只需要我們每個人都付出小小的努力,每個炎黃子孫在心中堅定着弘揚漢字文化的信念,漢字文化必然依舊高傲而昂揚地屹立於世!

傳統文化的作文 篇5

説起香道,估計十有八九不知其然,或者聯想到上香拜佛。

其實,香道是古代中國的標籤,正如茶道,但也快被日本註冊為他們的文化遺產了。

古代我國,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並稱,為上流社會優雅生活中怡情養性的‘四般閒事’。但如今茶道與插花,已成為隔鄰日本的國粹,而香道這門極純粹、極高雅的中國藝術也快被日本註冊為自己的文化遺產了,而徹底煙消雲散了。

古人所言,“焚香看畫,一目千里,雲樹藹然,卧遊山水,而無跋涉雙足之勞。”講的正是,居於斗室之間,燃起一壺名香,再掛上一副山水佳畫,便有一日神遊天下山水,而無腳足之勞的悠然之意。

中國人用香大約起源於秦漢,那時以湯沐香,淨身與淨手在上層貴族日常生活之中都是很普遍的事。到了漢魏六朝則流行道家學説,更是薰香文化大行其道,更繁衍出覆手香囊之類的物品。

接着到了盛唐,薰香已經很普遍了,此時方鑑真和尚東渡,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同時也帶去了與佛教有密切關係的薰香文化。

進入宋代,由於士大夫對物質生活的高標準嚴要求,又從精神層面着力倡導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薰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並制定了最初的儀式。

而今天,國人説到薰香第一想到的卻是佛寺禪院裏已經變的有些畸形的裝神弄鬼的上香了,作為外來宗教,佛門無疑自漢魏兩晉以其需要變相繼承的薰香,然而究其實質早已沒有了那種文化沉澱與精髓。

相比較與隔海的東瀛,在薰香文化發源地的中國大陸,唐宋以後的一千年裏,特別是清嘉道以降,由於戰亂頻仍,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萎頓,香席的儀式與詩、詞、樂、舞、棋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也日漸式微,隨着國勢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漸退出貴族和文人的清閒生活。這爐香傳至清末,終於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

Tags:彙編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