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學習心得(優選)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33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學習心得,歡迎閲讀與收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學習心得(優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學習心得1

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常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988年,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會後發表了共同宣言:“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找智慧。”由此可見,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認識到,必須努力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引領人類走上一條通往明天的和諧發展的光明大道。

學習傳統文化,就要從孔子那裏學起。

今天我們所要推廣的《弟子規》,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種具體化。《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個教書先生,《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後來,這本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一直流傳至今。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範。

在道德行為規範嚴重缺失的今天,出現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們為祖國未來的發展感到憂慮,所以在學生中、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大力推行《弟子規》,將德育生活化,成了當務之急,這也是讓世風好轉的必要的保證。

今天,我們在學校裏,應該怎樣推行《弟子規》呢?

推行中華傳統文化的老師告訴我們,首先要誦讀和理解。學生要誦讀,老師也應該誦讀。

前人告訴我們:讀誦之法,必須讀得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可急躁貪快,則妄念漸少,以至於無。縱然會背,仍應“看文而讀”。因為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而讀,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據説,孔子讀《易經》至韋編三絕——穿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過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讀遍數之多。通過誦讀和講解,瞭解《弟子規》對我們各方面的要求,這是我們去踐行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生時時處處進行提醒,讓他們遇事進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規》的要求來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實都有向善的一面,我們要把這種潛在的東西挖掘出來,讓他們經過不斷地踐行和反思,使正確的做法內化在他們的心中,並使之成為他一生所遵循的處事原則。

第三、老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德育榜樣,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説文》裏,“教”字的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就告訴我們家長、老師以身作則的重要作用。學習傳統文化,推行《弟子規》,離不開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否則,一切就會流於形式,書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學生內心,不能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和品質。推行《弟子規》已初見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學的王琦老師曾在報告中反覆強調:學習《弟子規》一定要重實質,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師應該對聖賢的要求懷着一顆虔誠之心,認真去踐行,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學生去做。

第四,發動家長協助我們踐行《弟子規》活動的開展。

孔子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規範孩子行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從孝入手教育和引導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個道理,也是事實:家長們自己也許在孝方面做得並不好,但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規》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長的支持與協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校內由我們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提醒孩子,在家裏有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督促孩子,協助我們的工作,試想,我們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們還會由孩子、家長將影響輻射開來,使我們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強,範圍不斷擴大,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禮記·學記》中説:“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學校裏、社會上有太多讓我們覺得不好的現象,那麼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教師,就有責任改變這種現象,讓家庭更和睦,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讓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

踐行《弟子規》,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學習心得2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後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瞭解,還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一、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

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瞭解過《弟子規》《論語》中的篇章,其餘國學書籍看之甚少。但是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抓緊對《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説,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講誠信。老子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説: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處事修養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於實踐。“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書育人全面發展

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華夏文明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着危機,只有傳統文化才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所以我們現在仍有必要系統地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授於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瞭解,才能全面發展。

總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説,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説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鬱郁不得志時,就要甘於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當將其應用在教書育人這份事業上,努力做好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這項工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學習心得3

經過為期三天的傳統文化培訓,使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禮。無論是蔡禮旭老師、鍾茂森博士的"孝"主題講座,還是肖陳穎老師的運用弟子規來教育感化學生,無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靈得到了淨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讓我在聽講座的同時,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顏。

在幾位名師的講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陳穎老師的《愛心伴孩子成長》專題講座。肖老師親切、大方,還有那發自內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帶入了她的講述中。肖老師體態優美,語言流暢,講話速度比起一般語速要慢些,卻顯得更加穩重,臉上始終面帶笑容,讓聽課的人心裏很舒服,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們這樣面帶笑容上課,學生一定也會感覺上課是種享受吧。

肖xx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率先用《弟子規》教學法,喚醒了孩子們心中的愛與感恩,使得孩子們的道德素質與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雖然肖陳穎老師講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規來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聽了講座,重新拜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之後,引發了我作為一個女兒,一個老師的深刻的反思。

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悦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師説,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快速的節奏和浮躁的氛圍,不僅讓學生也讓我們老師內心不再是那麼沉靜。尤其是在中職學校中任教,由於學生生源的特殊性,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課堂秩序不盡如人意。但這不能成為我們忽視學生成長和在教學工作中懈怠的藉口。我原來在教學中總是容易“三分鐘熱度”,在剛開始的時候信心滿滿,幹勁十足,但時間長了,當學生的成績還是沒有起色的時候,就會心生懈怠,只重視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做班主任工作時,一開始也是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但當學生一再犯錯時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現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對學生的一份真正的愛心。沒有對學生一視同仁,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對學生智育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後我一定要在這一方面努力改進,因材施教,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自信的不斷成長!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敗。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就像肖老師説的,教育學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則。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我相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只要我們用心、用行動去做每一件事,不僅僅能讓我們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會培育出許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功。讓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做一個真正幸福的教師,讓我們把所教的每一個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學習心得4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裏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着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户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通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着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着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