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9.63K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聯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禮貌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能夠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職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

首先我很高興能夠選上楊老師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楊老師的傳統文化課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讓我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節課不僅僅在於教會你傳統文化知識,更在於通過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對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讓我對自己更加懂得了讓自己過的充實,讓自己學會了取捨以及灑脱。

記得小時候學古詩,學名著,當時只不過是為了學業要求,為了顯示讓父母開心。高中時學習孟子論語,只不過是為了大學聯考的要求。當時在我的心中認為這些文化的精華是很高深,但是當時卻很少去體會裏面真正所代表的意義。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卻沒有理解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怎麼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學,如何改,想不想學,想不想改。現在和以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現在經歷的事情多了能夠真正的體會到了其中的含義。

上這堂課的開始,老師就讓我們每人準備自己對國學和傳統文化認識和自己的見解,讓每個學生都上去講講。在自己的準備和思考的過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來傳統文化對我們人手的指導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説我自己講的《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其實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經常缺少主見,總希望依賴他人。很多時候要用到知識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以前沒學到什麼。其實很多東西都要靠自己去學習的,別人的只能參考,每個人走的路都不一樣,我們可以聽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還是要克服自己惰性,從根本上博學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順利伐舟。還有《論語-學而》中的過則勿禪改,其實一個人不要害怕做錯事,沒有誰是都不錯的。但很少人卻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它。我們都只會選擇逃避,怕丟臉,總是找一堆的理由來推卸自己的責任。一個大丈夫如果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的話,那麼他還能做什麼呢?我們最怕的不是犯錯而是一錯再錯,所以要勇於承認錯誤的同時,並且學會改正。還有《孟子-公孫丑上》的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自己從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便決定我們要為自己的決定所要承擔的責任。不要抱怨什麼條件,運氣等一些因素不好,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們做下了決定,我們就要有接受後果的那些擔當,無論是成功或者是失敗。或許有些東西的優劣並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但總有一天我們要承擔我們以前做這些事情的後果,好比那句話出來混的遲早都是要還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對我們的行為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貪圖享受,不要現在把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給毀了。一學期課當中,通過老師的教授和指導,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傳統文化並不是只有四書五經,原來還有如此多的東西。老師的卦象講解更是精彩。這些枯燥的知識,通過老師幽默風趣的講解彷彿是一個小故事一樣,每一個道理都在鞭策着我。國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古人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一生領悟出來的,每一句話言簡意賅,同時又是我們的生活寫照。其實回想一下,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以及對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我現在覺得以前的我是如此的可笑和無知。以前的我每天都在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天都想着明天要怎麼做,以後要怎麼做,但是真正去做的卻很少。一個學期以後除了發現自己的年齡大了以後,什麼都沒有增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之後,我學會了在每天的課餘時間多看些書。我記得老師説過人這一生很短,很多人都覺得人這一生是如此的短暫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的人覺得無聊呢?

我當時就被這句話震住了。是啊,我已經不止不覺過了人生的二十年,可是我在虛無的時空裏就這麼浪費掉了。人生最開始的二十年,本應該是我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好讓自己過好接下來日子準備着。現在想想自己到底學會了什麼,每天都在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什麼是虛什麼是實。我記得老師解過一個慌字,人為什麼會慌,是因為心裏沒有底,心慌。每個人都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富着自己的內心。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從容的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面對挫折。我偶爾會在星期二的時候跑去聽老師的從內盛到外亡。我記得當時你講海上鋼琴師的時候,你説了其實成功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不要患得患失,要學取捨。我突然有所領悟,對啊,人這一生很幸運的就是有的選擇,但也不幸的就是我們的選擇太多了,很多小孩子學這學那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學會。我也是,學的東西太雜了,到頭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出來換飯吃,是該值得好好深思了。其實在課中你給的經典句子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很多很多。

其實傳統文化的範圍太廣太廣,太深邃了。它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與思想行為。接受古老的人類文化的教育薰陶,就深知道德底線存在,能夠辨別基本善惡。理解傳統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處理好人際關係,明確人生價值觀念,提升人倫道德。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她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會道德完善審美觀的作用,表現出來的是民族內涵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於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文明的國家之一,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保護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幫助我們追根溯源過去的輝煌歷史,更能提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強烈的自信心,激發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從而創造更為輝煌的未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和承載。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用奮鬥譜寫出了一曲曲壯麗史詩,每一次進步中都閃耀着偉大的民族精神。從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兩漢時期儒家文化高度發展,從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交融到隋唐時期長安城發展為世界的文化中心,從兩宋時期文化廣泛傳播到明代的萬國來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發展,印鑑着中華民族的繁榮進步,給予了華夏兒女深厚的精神寄託,見證了華夏兒女對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廣袤的中華大地孕育和生長,散發着耀眼光芒。提起古城西安,就少不了先秦文化、大唐文化,腦海裏立馬就湧現出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園等“關鍵詞”,“長安文化”也融入了西安的城市發展,融入了西安人民的生活,成為了城市的一張名片;提起“錦官城”成都,三國文化、茶館文化都會讓每一位成都人找到由衷的歸屬和認同,一説起這些文化,每一位成都人都能發自內心地“擺”上“龍門陣”。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但歸根結底還是人類生產生活的載體,而文化就是根植於一個城市的“靈魂”,見證着人們生存方式的改變,積澱着人們的智慧,寄託着人們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最為靚麗的名片。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一個城市的魅力能經久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藴。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強大力量,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扮靚城市的發展藍圖,浸潤廣大人民羣眾的生活,凝聚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生命力,把城市真正建設成為人民羣眾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一座城市照亮世界、温暖人心的“長明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是打開世界的“鑰匙”,另一方面也是留住鄉愁的“記憶”。在當今多元文化時代,一座城市能否保持長盛不衰、屹立不倒,在融合多元文化的同時,必須傳承發展好自身獨有的歷史文脈,如果都是“千城一面”,就無法激起人民羣眾對所生活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要保護好那些承載歷史的老地方、老物件等文化“記憶”,進一步講好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奮鬥故事,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光彩。

文化是永不過時、永不褪色的,只會在傳承中更加燦爛、更加耀眼。要點亮文化這盞“長明燈”,以文化温暖人心,以文化激勵鬥志,以文化凝聚力量,讓奮鬥中的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光明遠景。

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4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裏,人們已經淡忘了中國五千年總結下來的文化,個人的金錢慾望和享受的生活狀態佔據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傳統的優良的東西,越發珍貴起來。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然而,眾多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道德教育,特別是德行教育。

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因此出現了德行危機。人們大聲疾呼,要恢復中國人固有的傳統美德,諸如公正、誠實、良知等等。

社會上的許多現象讓人感到震驚,例如12歲的孩子販毒、14歲的女孩子生孩子、16歲的中學生殘忍的殺死母親,…;雖然他們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感受陽光雨露,可是,他們純潔的心靈被污染了,從小就喪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走上了邪路。

人的成長,主要決定於他所接受的基礎教育影響,我們把家庭教育稱之為紮根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正是因為它對人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決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質形成,價值觀的取向方向。簡單的説做人的最基本原則、道德習慣大多都是由家庭來完成的。

中國傳統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倫理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這一傳統為孔孟承傳下來,成為維繫中國傳統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人從一出生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在家庭之中孩子從父母特別是母親身上,學習如何處理好這些基本的倫理關係,所以古語講:“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裏接受了母親言傳身教的正確影響,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與人和睦相處、形成了謙恭有禮、嚴謹誠信的待人接物態度,培養起了忠孝悌信、禮義廉恥的品格,走入學校、進入社會才知道如何讓與朋友、同事、乃至於陌路人的和諧交往相處。

可現在許多人可能智育上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德育卻捉襟見肘。舉幾個身邊的例子:乘車時,學生在那裏安然的坐着,卻不給身邊的老奶奶讓座,甚至有時在車內能聽到人們大講髒話,互相彼此漫罵,隨地亂扔廢紙……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文明離他們越來越遠,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也消失殆盡。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説抱怨的話,多説寬容的話;少説諷刺的話,多説真誠的話;少説命令的話,多説尊重的話;少説批評的話多説鼓勵的話。家裏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一個人的道德也是一樣,也要不斷的積累,古人説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厚德,一個人才能不斷的發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慾望,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熟、進步、懂事。“家貧出孝子”,比爾.蓋茨説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還有人這樣説: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孩子沒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的一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能讓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財富。

文化影響着後來者,後來者又傳承、修正並補充着文化。在歷史進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穩地發展與進步着,波瀾不驚。而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我們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獵可能也會感歎地説: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説: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可是到底什麼是時尚,什麼是潮流!那些聽起來華麗無比的詞語真的讓你過得好嗎。很多人在尋求人生的歸宿,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生命狀態。可是卻有太多人在追尋中迷失自己出發的目的,最後偏離得面目全非。

別説物慾太多,誘惑太美,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你不能在永久的黑夜找到靈魂的歸屬,只會在陰森的墳場遊蕩。根源在於你舍不捨得放掉手裏抓着的墮落之繩,試着找到星點的光。前衞的東西未必就是絕對的好,很多時候傳統的東西也許能指引你找到靈魂的歸宿。

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5

在元朝,中國曾經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的國家。這樣的大國有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然而,隨着世界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外國文化和其他先進的文化的泛濫,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冷漠,甚至將被國人遺忘。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人們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娛樂的文化”,傳統文化已經逐漸被人們跑到腦後。許多人已經將自己祖先的歷史忘得一乾二淨,他們不知道中國經歷了多少朝代,有過哪些輝煌;他們甚至不知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經歷的那些苦難,所受的屈辱。有人説:“當一個民族忘記了它的歷史,忘記了它的傳統文化後,那麼它離毀滅也不遠了。”的確如此,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傳統文化都可以放棄,還剩下什麼呢?

毛筆書法,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沒有毛筆書法,也就沒有“書聖”王羲之,也自然沒有著名的《蘭亭序》。然而現在中國還有多少人寫毛筆書法呢?與我們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都要開設毛筆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懂得寫毛筆字。日本的毛筆書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我們呢?從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京劇、皮影戲、變臉…這些都逐漸淡去,現在的人們忙於追逐潮流,我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天天對着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過活,傳統文化成了遠去的記憶。

現在的人已經很難靜下心品讀中國的四大名著,面對滕王閣也很難再想起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面對困難也很難再吟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詩,那宋詞,那元曲,還有多少人記得?現在的我們沉醉於青春小説,科幻小説,沉迷於網絡。可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我們漸漸遺忘。現在許多西方的學者到中國尋找中華文化的根源,來學習中華文化,作為國人的我們,卻把這些遺忘,這應該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重視即將被遺忘中華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續寫燦爛美好的未來。

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6

在南方,有香甜可口的湯圓;在北方有香脆多餡的餃子,不管是南方湯圓還是北方餃子,我都鍾愛。

媽媽告訴我餃子和湯圓有區別,但是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區別,因為我的饞嘴都很喜歡吃,我的眼裏只有吃,哪還能看出他們的區別。

湯圓我喜歡在元宵的時候吃,代表團團圓圓,畢竟一家子在一起才是幸福美滿嘛。每逢元宵時節,媽媽總會煮好一大鍋湯圓,我在一旁看着那白白胖胖的湯圓,忍不住想要往前去掐一口或者直接吞掉。湯圓們在鍋裏面沸騰,彷彿在裏面狂歡似的,真令人喜歡。

“開動啦,小饞嘴。”媽媽親切地説。我已經等候多時啦,終於來了,我都要等不及了。我立刻拿起筷子往下面夾起來,可是頑皮的湯圓們不讓我夾,油膩油膩的,一夾起來,就會滑下去。所以媽媽讓我用勺子來吃,這樣以來,他們就掏不出你的手掌心了。

我們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都一起團團圓圓地吃着圓圓的湯圓。我喜愛白白胖胖的湯圓,因為,他讓我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

到了冬天,唯有餃子令人喜愛,可口又多餡。有玉米餡兒的`,有肉餡的,也有玉米火腿餡的,真是趣味多多。冬至的時候,雖然我們在南方,但是我也喜愛吃餃子,餃子給了我們温暖,讓我們家庭温暖如初。

當然了,餃子什麼時候都能吃,因為隨便去街上逛一逛,都能看見沙縣等小吃餐廳,都把餃子列為特色小吃。我每次去都會來幾份。每逢晚上我肚子餓了,就會去買幾份餃子充充飢,順便也讓家人們飽滿。我喜愛多餡的餃子,因為餃子解決了我們的温飽,讓家庭美滿。

南湯圓,北餃子,我都愛,我都要;每吃幾口口水流,家庭吃了幸福留,肚子餓了就找它。

中國傳統文化,我真的超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