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七月半是幾月幾號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38W

七月半是幾月幾號2016年?2016年七月半是幾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是的七月半的內容,歡迎閲讀!想要了解更多的內容,歡迎關注聘才網論壇!

七月半是幾月幾號

七月半是幾月幾號2016年:

具體為:公曆(陽曆)2016年8月17日,農曆(陰曆)2016年七月十五,星期三。干支為:丙申猴年丙申月辛未日。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七年級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七年級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裏,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裏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區,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而到了中元節這一天就有很多人開始祭祖,因此也被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傍晚時分舉行,時間上侷限於七月十五這一天。“七月半”祭祖時,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或寺廟也會辦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同為祭祀節日,中元節就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

中國七月半的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也稱“中元節”,也就是中國的“鬼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七月十五,是鬼團圓的日子;八月十五,是人團圓的日子。

關於中元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傳説。

一説是起源於道教和佛教。在道教中,稱之為中元節。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脱。”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在佛教中,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盂蘭盆”一詞,來自佛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是梵文Ulambana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裏受苦的鬼魂。“盂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

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説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得到六通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

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説:“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脱離了餓鬼道。

佛祖還説:“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我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後,已成為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於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祀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台誦經念文,作水陸道暢,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户,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另一説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相當於西方的“感恩節”。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在中國民間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城鎮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户户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户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現在版本升級了,原來燒紙和花邊太“土”,滿足不了陰間的生活需要,燒的是百元冥鈔、紙製的金戒指、金元寶、手機、電視機、電冰箱、別墅、小轎車,更有一些孝順子孫的還會給在陰間備受寂寞的老祖宗配備紙紮的小姐、小祕。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變化。時代變遷,習俗也跟隨着變遷,連人們歷朝歷代早已化着亡鬼的先祖也充分享受到現代的氣息。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裏,每一個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位親人。沒有一代代親人的辛勤養育,就不會有人類的生存繁衍。歷代祖先離開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痛失親人當然是最傷心的最痛苦的事情。為了寄託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人們把這美好的思念的情誼放在七月半的日子裏。因此,對於過七月半這個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親人,寄託自己的哀思,是中國人最莊嚴隆重的習俗。時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一天,我國仍有許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習俗。

中國七月半的鬼節,並不是某個地方所特有,全國各地的風俗亦大同小異。即使是西方也有鬼節,西方國家把每年的10月31日定為萬聖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都不例外。中國具有久遠的儒家傳統,孝順父母的思想影響深遠,人們普遍重視。因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在七月半的中元節裏,祭奠祖先的習俗在我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