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傳統文化作文6篇[經典]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36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文化作文6篇[經典]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據説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他是投江而死的,當地居民趕來營救,撈了半天也沒撈到,人們包粽子投進江裏,餵飽魚蝦,為了避免魚蝦損害他的屍體。漸漸就成了風俗,端午節也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有習俗。

我們這裏的.端午節還有很多風俗習慣,比如:艾草、菖蒲掛在門口上、喝雄黃酒,都是驅邪的,還有小孩子手腕和腳裸系五彩線。保佑小孩子,長命百歲、健健康康。

接下來,媽媽要包粽子,我也想學包粽子,媽媽包的是蜜棗粽,先準備好箬葉,拿兩三片箬葉,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形狀,然後再把糯米放進裹成錐形的箬葉裏,再把糯米中間放顆蜜棗,最後把葉子包起來,緊緊地紮上線,捆結實就可以了,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裏煮,我就耐心等待,終於粽子出鍋了,我狼吞虎嚥地吃粽子,啊!粽子又甜又香真好吃。

這真是一次非常難忘的端午節。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中國的京劇文化十分悠久,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被稱為“東方歌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特別是十八世紀流行於中國南方的地方戲“徽班”。

1790年,第一個徽班進入北京,參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隨後又有不少徽班陸續到北京演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過數十年的融匯,京劇才算形成,併成為中國最大戲曲劇種。京劇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廣泛,都居中國之首。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它集“唱、念、做、打、舞”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敍述故事,刻劃人物,使它特別惹人喜愛。京劇的角色很多,“生”分成老生、武生和小生。

“老生”,顧名思義就是中老年男子角色,在劇中多扮演正直剛毅的人物形象,他們演出時要戴掛在耳朵上的假鬍鬚,在京劇的行話中叫“髯口”。鬍鬚的顏色表示了人物的年齡:三十歲,所戴鬍鬚為黑。六十歲,所戴鬍鬚為白。老生在劇中一般注重演唱和細膩表演,唱腔上也最為豐富。台詞用京劇中的韻白來表現,演唱用真聲,風格剛勁、挺拔、質樸、醇厚,動作也以雍容、端方、莊重為基調。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

“醜”分“文丑”和“武丑”兩類。武丑扮演的經常是一些機警風趣、武藝高超的人物,像綠林好漢、俠盜小偷等等。“文丑”經常扮演花花公子、獄卒、酒保、更夫、老兵等。不管文丑或武丑,雖有文武善惡、身份高低之分,在劇中都是幽默、滑稽的喜劇人物,也並不都是反派。京劇的行當是經過長期的'提煉和規範,突出人物的內在特徵,把人物的內在特徵加以外化而形成的,是京劇與其他戲劇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徵。京劇的角色很多,特點也很多。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和崑曲曲牌。

京劇形成於北京,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都是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念、做、打、舞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表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

20xx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京劇是我們的國粹,應該源遠流長。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熱愛京劇,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 孔子主張輕徭薄税,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 “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 ,也 “ 樂在其中矣 ” 。他主張治理國家 “ 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後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夫子曾經説過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以及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 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 “ 朝聞道夕死可矣 ” ,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 “ 人 ” ,探究的是無限的 “ 人 ” ,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 “ 仁與德 ” 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 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 “ 仁與德 ” 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儒家學説,後來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正統學説,《論語》就成為儒家學説的主要經典。到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到了明清兩朝,規定科舉考試中,八股文的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而且要 “ 代聖人立言 ” 。這一來,當時的讀書人都要把《論語》奉為 “ 聖典 ” ,背得滾瓜爛熟。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中華傳統文化——古詩

中國有許多豐富的傳統文化,但我最喜愛的是古詩,它在中華文字出現之時就有了。我讀過好多古詩,有《山行》、《望天門山》、《靜夜思》……古詩大多是來抒發感情的,我個性喜愛。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愛上了《草》這首詩,它是唐代的詩人白居易寫的,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就寫出了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就是最好的寫照嗎?竟然連小草都有這麼頑強的生命力,我們必須要變得堅強一些,不能讓“野火”傷到我們。

每當過年的時候,我都要去奶奶家,爸爸媽媽離開的時侯,我就會個性悲哀,這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會出此刻我的腦海裏:“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看菊花展嘍!”人們的叫聲把我的'腳勾了過去,啊,芙蓉廣場的菊花白如玉,黃如金,紅如火。白菊花那嬌嫩的樣貌最引人注目;黃菊花又像磁鐵一樣把人們“吸”了過去;紅色的“大火把”又好像在威脅人們:“誰敢但是來!”菊花美麗動人,我忍不住喊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的詩好優美呀!

古詩就是這樣抑揚頓挫,栩栩如生,古詩陪伴着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它成了我的至愛。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在中韓端午節相爭韓國最終申遺成功後,舉國感到忿忿不平,國人們紛紛指責韓國卑鄙,無恥,抄襲中國申遺項目的人各有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國人能夠反思自身呢?與其説是韓國搶走中國的端午節,不如説是國人自己扔掉它罷了。

其實,韓國申報成功並非是壞事,恰恰相反,還是件好事。何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麼衝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是的,正是因為這次事件,讓那些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國人們打響了警鐘;給以那在背後罵罵咧咧,指責韓國過錯的無知國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件事件進行深刻反思。

時常在一些電視節目中看見被歲月給塵封,被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所掩蓋的傳統建築,傳統文藝,甚至傳統習俗。面對燈紅酒綠,層樓疊榭的摩天大樓,誰會甘願住在那破舊,老土的四合院,窯洞,吊腳樓,過着原始土着民般的生活呢?誰還會對那傳統的造物技術——簡單粗糙的物件和純手工高強度勞力而放棄學習更先進的機械製造技術從而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在眼球經濟,泡沫經濟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夠保留住中國的國粹——京劇。。。。。。少之又少罷了。

今天,大多數80後,90後,00後不過傳統節日而喜歡過洋節。在一次國小生問卷調查中,有專門"按重視程度,給傳統節日"排序的題目,結果幾乎所有學生都填寫了"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端午竟成為孩子們眼裏最不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相比,學生們更願意過聖誕節等洋節。"我最喜歡過聖誕節了,能收禮物和賀卡,大家還能一起玩,很開心。端午節就很平淡了,唯一盼頭就是放假,就連吃粽子也是平時就能吃到。"某國小生回答説。班上大部分學生都喜歡過聖誕節,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過於單調和嚴肅,都不如聖誕節般輕鬆有趣、充滿幻想。

而當問到屈原是哪國人,是幹什麼的,學生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門,離奇搞怪。而在幾十年前,即使目不識丁的老人們都能謹記屈原的`生平事例和對國家君王的忠貞,還有每年的划龍舟是為了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包粽子扔進河裏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了。

何其悲哀,端午節竟成為學生眼裏最不重視的傳統節日,而吃粽子竟是大多數學生們的唯一項目,端午節難道就將成為粽子節了嗎?最後只能用吃粽子來苟且地維持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嗎?

為何我們就不能夠直視韓國申遺成功背後的默默付出呢?其實韓國端午節跟我國的端午節大相徑庭,甚至起源和各種項目都無一相同。我們輸就輸在沒有象韓國一樣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形式主義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重形式輕內容,重口號輕行動,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何其相似,與當今被我們罵罵咧咧的政府官員那樣只注重面子工程,表面説的冠冕堂皇,而實際做的卻不盡如人意,其實我們又好到哪兒去呢?

不要讓眼淚成為地球的最後一滴水。同樣,不要讓傳統文化過了許多年後只能成為我們腦海裏僅存的模糊的記憶啊。韓國申遺端午節成功這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在我們罵罵咧咧之後逐漸淡忘,消失。我們應該進行深刻反思,畢竟這件事不僅折射出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忽視,還反映深藏在我們骨子裏對自身文化的傲慢和不屑及崇洋媚外的劣根品性。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中國城市化進程就如一列高速前進的火車,身為乘客的我們在車上還未能仔細觀看沿途的風景我們便一嘯而過。我們的文化亦是如此,那些傳統優秀文化還未來得及被我們帶上車,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去吸收新文化。

“愛蓮堂”,“飲冰室”……一個個作為文化載體的名人故居屢遭被拆的厄運,一個個文化的烙印成為教科書上的記憶卻消失在現實中。隨着它們的消逝,我們的文化記憶也將被時間淘盡。如果我們不在肩負傳承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我們將成為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

端午節,我們用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在我們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節日,竟被韓國人申請為他們的專屬節日,這個消息一出,許多國人都為之氣憤,忍不住破口大罵。我在聽到這則消息時憤慨之餘也不禁感到悲哀。緣何這個在中國歷史存在了這麼久的節日,我們卻不懂得珍惜,不去重視,現在被別人捷足先登卻又在痛心疾首?

或許這次的“端午節”事件只是一條導火索,它點燃了國人漠化傳統文化所帶來的危機,它一下子將某些崇洋媚外,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等等潛/在的危險都炸了出來,迫使人們去面對它,去深思,去解決它。

然而對於傳統文化的冷落問題,我們也不是沒有采取過措施。教育部就曾經擬定將15首京劇列入中國小生音樂課的`教程。這消息一出,的確有許多人拍手讚賞。京劇,是我國的國粹,能夠傳承下去的確是一件好事。但是任何藝術都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技巧,它需要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下滋生,成長,盛開乃至遍地開花。

京劇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情,這是它的魅力所在。然而這一優點卻是其在此次的傳承過程中遭遇尷尬。粵劇在廣東都面臨着觀眾流失,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字正腔圓的京劇在廣東的境地可想而知。

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循序漸進,在孩子們都還沒有了解一首曲目的背景,含義,就要求學唱,這樣的傳承根本毫無作用。文化的傳承不是一次性地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教學生。

京劇是國粹,但傳統文化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每一種傳統文化都鐫刻着中華文化的烙印。弘揚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在於使傳統文化不要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而要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景。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