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英文授課模式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7W

高校專業英語教學長期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多數學生不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更不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概念。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nsch 指出: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必須把文化放在與本民族文化的對比中進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對目的語以及母語的再認識。1]可見,重目的語而輕母語文化,不利於外語學習,也不利於跨文化交流,還會傷害民族自信心。鑑於此,黑龍江大學應用外語學院從2012年起面向商務英語專業二年級的學生開設以內容為依託的中國傳統文化英文授課課程。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英文授課模式

一、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中國人傳統的智慧與信仰,創造與交流,美學與藝術,以及民情與風俗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的精神實質,提高文化素質與民族自信心,為日後從事跨文化商務溝通積累文化知識,進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祖國文化傳播。課程還涉及以下能力的培養。

1.外語學習能力:課程屬於以中國文化內容為依託的英語語言習得性學習,因此,課程既要求理解中國文化相關內容,又要求熟悉中國文化相關英文表達。此外,學生還要掌握語言學習策略知識、學術語言表達技能以及語言學習評價知識。

2.跨文化交流能力:21世紀是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時代2]。跨文化交流是雙向交流,只有掌握了雙方文化,才能真正達到平等交流。本課程就是期待通過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並能使他們以平等的身份參與交流,進而擴大其國際視野。

3.高端思維能力:課程不限於語言表述和知識認

知,還要求結合所學分析文化現象並思考文化問題。這要求一種批判性的高端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的欠缺在英語專業教學中表現突出。文秋芳教授曾於2009年11月針對11所高校14個文科專業超過2000名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展開過思辨能力的實證調查。實驗結果顯示,大學3年期間,英語專業學生思維水平有小幅量變,但未呈現質變的階段性特徵。其他文科類大學生不僅進步幅度大,而且呈現質變的關鍵期在二到三年級之間3]。原因在於英語學習多是碎片化的積累,學生缺乏整體思維。本課程就是期望抓住思維質變的關鍵期來培養學生的高端思維能力。

4.審美鑑賞能力:英語課程的教學不應該僅是語言技能的培養,更應該是一種人文教育,其目標是發展完滿的人性,因此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美學意識的培養4]。中國的傳統文化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唯一未曾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是全世界人民公有的文化寶藏5]。這也藴含着審美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可從感性角度體驗人生,使自己感受到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對人生產生無限愛戀,無限喜悦,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昇華,並且在此基礎上得到作為人的全面發展6]。

二、教學內容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限課時內無法面面俱到,也不能深入探討。因此,課程突出通識性意義,選取最能反映中國文化特點和最能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部分,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並增長其見識進而促進其思考。課程的內容要集精練性、代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

授課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介紹中國傳統的主觀文化(孔子思想、老子思想、《周易》思想、孫子兵法、禪宗思想和生態哲學),另一部分介紹中國傳統的客觀文化(飲食、飲茶、服飾、建築、園林、民俗、節日、藝術、京劇、中醫、文字和文學)。兩部分彼此滲透互為反映。授課採用以內容為依託的形式分專題進行,每週探討一箇中國傳統文化專題。

三、授課模式

課程按照賞—讀—習—論—寫五步來開展教學。第一階段通過視頻材料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階段通過閲讀來擴展學生的視野,第三階段通過習題來檢驗學生的掌握,第四階段通過課後討論來加深學生的理解,第五階段通過寫作來促進學生的反思。

賞析屬於課前引導,類似於課前熱身討論。由於我國基礎英語教學的一大缺陷‘中國文化失語’,即 :不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不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概念似乎已經成為中國大學生的通病7],因此學生難對主題進行有效討論。而教師如給出與中國文化主題相應的視頻短片,既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又可使其快速進入情境,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而且,當今社會的一大趨勢是各式引起視覺刺激的圖像通過影視和互聯網等媒介空前地滲透到整個社會文化,參與大眾的文化生活8],我們的學生是視覺文化下成長起來的一代 ,更熟悉也更易於接受圖像給予他們的信息,也更為自然地融入其中。

閲讀屬於主幹學習,類似於課上精讀學習,選擇適宜的文章。這不僅要求內容包含所學主題的精華,還要求語言包含所學主題的詞彙。這種基於內容的學習兼顧了語言的擴展和知識的儲備。旨在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交際法教學對我國語言教學界影響頗大,但儘管有許多可取之處,卻受到其自身及我國外語教學環境的種種限制,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許多教師運用交際法組織教學活動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9]。其中一個弊端就是學生的文本閲讀能力變弱,而這一階段的閲讀就旨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提高其文本閲讀能力。

複習屬於學習檢測,類似於課後練習。這部分屬於學生自主檢測,不涉及學生間互評和教師評價。這種檢測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從所學知識層面設計問題,可通過判斷、選擇和填空等來考查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點的掌握;另一方面從所學語言層面設計問題,可通過詞語釋義、選詞填空和英漢互譯等來考查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英文表述的掌握。文化學習始於興趣,但不該止於興趣,必須要讓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才能在日後跨文化商務溝通中有效應用。討論屬於學習反饋,類似於課堂討論。這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教師僅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而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需要於前一次課留下下一次課的討論話題,並將學生隨機分組,給學習充足的自主性,讓他們課下查找資料並製作PPT,於下一課課上演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分組必須隨機,如分組固定,組內個別學生會產生惰性;(2)組內學生分工平均,可按學生具體表現打分並計入總成績;(3)無法監控課下討論,可要求學生根據組別提交組內討論記錄。這個階段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與主動性,而且教學相長,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表現得到及時反饋,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

寫作屬於學習反思,類似於深入性學習,培養學生的高端思維能力。它需要以前幾個階段的學習為基礎,探討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主題的深層次問題,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考。教師可留幾個思考問題供學生參考,學生也可以自擬問題,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透徹理解主題的基礎上做深入思考,並將其所思所想用流暢英文加以表述,這是對上階段討論結果的系統化呈現。寫作可設最低字數(如500字),上限不控制,且教師要儘量保護學生寫作的創造性,鼓勵其打破常年應試教育的思維定式,表述心中真實所想內容。寫作初期可能存在很多問題,如語法混亂,結構不清,邏輯混亂,論點不明,論證含糊,可讓學生自評後再進行學生間互評,最後教師點評,這樣學生的寫作逐漸地會有很大提高,可以寫得更多,寫得更準,表達更自如,開始感受用英語暢快表述自身的快樂,不僅可以改變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術英語寫作能力。

四、教學評價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評價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形成性評價為平時考核,佔50% ,包括:課堂提問、隨堂測試、課堂討論、課後翻譯和課後寫作。終結性評價為期末閉卷考試,佔50% ,包括填空、搭配、判斷、翻譯和寫作。

筆試中,考核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點識記能力(5%),指對具體知識和抽象知識的辨認,表現為回憶、識別、列表、定義、陳述、概括等能力;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領會能力(10%),指對觀念的初步理解,表現為能夠轉換、解釋、區分、推斷等能力;中國傳統文化現象分析能力(15%),指把複雜的知識整體分解為組成部分並理解各部分之間聯繫的能力,包括部分的鑑別、部分之間關係的分析和對其中問題的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理論整合能力(20%),指將所學知識的各部分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新的知識整體,強調的是創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結構的能力;中國傳統文化事件評價能力(20%),指對材料(如論文、觀點、文化報告等)做價值判斷的能力,包括對材料的內在標準(如文化問題)或外在標準(如某種學術觀點)進行價值判斷;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的中國傳統文化處理一些文化實務問題的能力(佔30%),指運用恰當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表現為論證、澄清、舉例説明、解答問題等。

這種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和看重評價結果對教學的反撥作用,更加強調學生在文化教學中的自身成長,也尊重並守護每個學生的發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