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淺談幼兒教育中傳統文化的融入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2W

本文是由上傳的:談幼兒教育中傳統文化的融入。

淺談幼兒教育中傳統文化的融入

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積澱出了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魯迅先生曾説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然而當今社會,“世界的”越來越多,而“民族的”則幾乎消弭殆盡,上至成年、下至幼兒,傳統文化在人們的腦海中越來越淡漠,這種現象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們,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着祖國下一代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所以,在幼兒教育中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在新一代中國人中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是幼兒教育的一大重要課題。由此,我想談一下我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幼兒教育的之間的思考。

一、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有內部凝聚力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的所謂“天人合一、以人為本”,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羣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使個人不能脱離他人羣體而存在,人也不能脱離自然而存在,這是一種深厚的內部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是文化科學精神的體現。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更應該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作用,在與幼兒進行教育溝通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運用到與幼兒的交流中來。

二、培養幼兒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孩子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是長時間耳濡目染的結果,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要讓孩子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從而讓孩子喜歡上。首先要營造傳統文化環境,幼兒對於某個事物認知,往往是從視覺上開始的,所以濃烈的氣氛渲染能讓他們去感受、想象、發揚和創造。我們可以在走廊、樓梯轉角及專門的活動區域擺放相應的表現民族文化的手工製作品,如:花燈、剪紙、京劇臉譜及古詩詞展板等。其次,在傳統節日臨近的時候,不能只讓孩子們知道要放假,還要讓他們知道這個節日的由來、意義等,讓孩子們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家長的配合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父母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國歷史上流傳着許多母親教子成才的故事,相夫教子也成為中國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

 四、傳統文化與正常教育的結合當今社會,我們雖然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淡漠,然而在世界上卻是所謂“全球國學熱”,孔子學院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國外對於國學的這股熱潮,恰恰説明各國文化的融合是一種世界潮流。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應該做到創新內容、兼容並濟,實現將傳統文化與正常教育的有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胸懷實現對外來佛學的兼容,從而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具發展的生機,兼容精神是文化科學的重要精神。這一點在我們的教育中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與幼兒的交流中,多以創新的形式讓幼兒接觸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同現在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瞭解我國傳統文化是一種途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方式,但是每個人又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們應該多借鑑別人的優秀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弘揚我們的優秀文化。

 五、提高幼兒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幼兒各種素質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成人的言行對幼兒的影響常常比課堂教育的作用更為重要。幼兒園教師對幼兒來説是具有權威性的成人。他們的言行舉止對幼兒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幼師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應體現在:自身對於傳統文化的熟識、理解;在教育過程中對孩子滲透方式的多樣化;關心和耐心照顧每個幼兒,尊重幼兒,對待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具有良好的師德等方面。

  六、教育部門的大力倡導如何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這需要教育部門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把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上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合理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培養目標,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和保護力度,鼓勵人們去學習傳統文化,努力創造一個有利用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社會環境。我想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中華民族的靈魂才能永存。幼兒教育不是“貴就好”,硬件設施的好壞只是衡量幼兒教育優劣程度的其中一點,更重要的是對學前階段的孩子們素質的一種培養,國家在幼兒教育上要多加投入,而不是讓很多的家長和孩子,面對高級幼兒園高收費不敢進,望園興歎的同時只能給孩子帶來攀比心理,貪婪的念頭或許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在傳統教育模式上鼓勵探索開發,綜合尋找最佳方法,希望更多的人能認識傳統文化,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傳統文化,更希望學校和老師,能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為了我們的後代,為了我們偉大而文明的國家,也為了我們自己!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一代的國人將以“君當如蘭、温潤如玉”的高貴品質和麪向世界的廣闊胸懷,昂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