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實用的民風民俗作文錦集八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4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民風民俗作文錦集八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個山川秀美、民風古樸的地方,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國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興千户侗寨都坐落於此。

走進黔東南,就好象進入了綠色世界,苗嶺深處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及劍河百里闊葉林,很少有人跡化自然的痕跡。原始森林茫茫蒼蒼,珍禽異獸自由出沒,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

黔東南有舞陽河、清水江、都柳江;還有龍鰲河、高過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內大小河流2900多條,條條溪河清澈見底,這裏有一個國家級六個省級風景名勝區。

來到黔東南,你回感覺到這不僅是空間的轉移,而是時光在倒流,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積澱,使這裏還保存着唐代髮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居住在這裏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他們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綠樹成蔭。村寨來客,熱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攔路、攔門的禮儀,最高的貴客到來,攔路酒達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裝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動人的歌聲表示歡迎,相與同樂。灑脱粗曠的小夥子吹起蘆笙芒筒,迎客進寨。

黔東南是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的中心,有“百節之鄉”的美稱,民族傳統節日數以百計,異彩紛呈,猶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風情博物館。

黔東南是“蘆笙的'故鄉”“歌舞的海洋”,蘆笙與歌舞交相輝映,已成為聞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絲萬縷的蘆笙金曲,悦耳動聽的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鬥牛場面,風情別緻的苗家吊腳樓,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族銀飾、挑花、刺繡、蠟染等,無不閃爍着東方文化的光芒。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清明節到了,我非常想念您——外婆!這只是一個藉口,不是清明節,我依然想念您!雖然我今天無法趕到外婆的墳前,但是我知道外婆一定是最開心的,因為在今天我們許多親人都特別的想念您。我三月份回家參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壽,去給外婆掃墓,插親。感觸很深。

許多時候,我們做晚輩的都是感受不到他們對我們深沉的愛,有時候或許還覺得他們多濾了。隨着我慢慢長大,知道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夠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從小我最喜歡外婆,雖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農村裏是個非常平常的人。她對我特別的好,有什麼吃的總是留着,等我週末從枝江趕到那裏吃,記得有幾次我很小的時候,她偷偷給我吃東西,其實吃到的東西已經壞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媽媽還會怪她!不可否認,外婆很偏心,她有一個孫子,兩個孫女,我一個外孫。按道理説應該喜歡的是孫子啊,可是她從小就特別疼愛我,常常也會引起媽媽的話語。

在我上八年級那年,我父母協商要離婚,問我跟着誰?我當時非常迷茫,我説我想跟着我外婆過日子,當時我就是這樣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離棄了我,我的外婆不會!雖然最後沒有如願,但我還是在心中有個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過來跟着我住!結果還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外婆被查出來是癌晚期,我悲痛欲決!

總是等到我還沒有做到的時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遠的遺憾——曾經答應外婆要陪她坐飛機去上海玩的!

我親愛的外婆,您在天堂還好麼?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課內容

教材分析:

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斑斕多姿,在燦爛的人類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 分。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民風民俗,體會到作者是怎樣寫出民俗特點的。安排這次口語交際的訓練,一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和調查訪問,繼續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二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次口語訓練選擇的內容可以是節日習俗,也可以是富有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或新別緻的民間工藝品;可以是課外閲讀時知道的,也可以是調查訪問了解到的或是在別的地方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的。只要是關於民風民俗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不過本人認為,從我們家鄉一些傳統的民風民俗入手,學生會感覺到更有內容可説,説起來會更得心應手。因此,本堂課的口語交際訓練,我主要引導學生介紹家鄉的民風民俗為主。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聯繫生活實際和調查訪問,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的智慧和營養。

(二)能力目標:

2、提高自己蒐集材料的能力。

3、交流自己蒐集到的的民風民俗,交流時做到內容充實,表達流利。

4、在互動交際中,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做到態度大方,有禮貌,能清

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能認真地傾聽。

(三)情感目標:

5、創設交際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交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精神。

6、感受祖國民族文化的魅力,尊重並熱愛各地不同的民風民俗。 教學重點:

1、把自己蒐集到的.民風民俗與同學交流,交流時做到內容真實,表達流利。

2、培養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學難點:

學習抓住特點介紹民風民俗的方法,做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意思表達清晰。

課前準備:

1、通過上網、課外閲讀等方式瞭解各地自己感興趣的民風民俗。

2、向家長或長輩瞭解本地的風俗習慣。

3、教師準備相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

一、回顧課文,揭示課題

1、同學們,在這一單元裏,我們不僅隨同作者一起走遍了大江南北,身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共同領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而且明白了一個道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同學們,你們從中瞭解到了哪些民風民俗?站起來和大家交流交流。

2、是啊,古老的中華民族民俗風情源遠流長,民俗文化斑讕多姿。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各式各樣、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且民風民俗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也就是具有很明顯的地方特色。

3、這節課我們就來説一説我們當地的民風民俗。

(板書課題:説民風 道民俗)

[設計意圖:單元課文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範本,利用教材中閲讀課文中內容來激發學生“説”的慾望。憑藉語文教材,加強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扶教材這把扶手,登上口語交際這具樓梯,會更容易一些。]

二、提供範例,激發交際慾望

1、在我們這兒民風民俗很多,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什麼呢? (觀看“看花燈”的錄像)

2、同學們,猜出來了吧,是啊,正月裏來看“花燈”,“花燈”是我們這兒最有特色的一道民俗風景線。那麼“花燈”的習俗又是怎麼形成的呢?大家先來聽個小聽故事吧!(觀看動畫片)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家鄉遇上了史無前例的乾旱,大地一片乾枯,渴死的人不計其數。人們祈求老天能下場大雨,可不管怎樣,雨總是下不來。這事被東海的一條水龍看在眼裏,它不顧一切躍出水面,使當地下了一場大雨。萬物得以復甦,人們得到了解救,可水龍由於違反了天規,被用刀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間。人們忍着悲痛,把龍體放

在一條條板凳上,並把板凳連接起來,希望水龍能活下來。“橋燈”的習俗也由此產生了。人們通過迎龍燈,驅邪除瘟,祛災祈福,以求來年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3、説説你曾在什麼時候在哪兒見到過看“花燈”,看“花燈”有哪些有趣的事(出示提示,全班交流,學生自由舉手發表意見) (課件出示提示:)

(1)在我們這兒,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看“花燈”。

(2)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叫我們在龍頭底下鑽一個來回,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3)看花燈要在廣場上玩,你能説説分別是怎麼個玩法嗎?

(4)除“花燈”外,你還曾見過哪些樣式的燈?

[設計意圖:以學生最熟悉的看“花燈”作為範例,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説話訓練。由於絕大多數學生都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加上生動、逼真的情境創設極富感染性,能夠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進行語言表達的強烈慾望,激發他們口語交際的熱情,從而使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

三、打開思路,提升交際能力

1、除了“花燈”,我們這兒還有哪些有特色的民風民俗呢?將自己蒐集到的資料拿出來與同學一起交流。(4人小組交流)

(1)交流內容:對課外閲讀、調查、上網查找、親身經歷等所瞭解的民俗進行交流。(如,節日習俗: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服飾、飲食、民居;民間工藝品等。) (課件出示蒐集到的一些圖片)

第一組:天津特色的食品圖:天津三絕,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

十八街麻花 第二組:天津特色的節日習俗:臘八兒、逛娘娘宮、糖瓜祭灶、吊錢兒、破五、鬧元宵

第三組、第四組??

(2)交流要求:認真傾聽別人介紹了的民風民俗有什麼特點,是怎樣介紹的;提出感興趣的問題,介紹的同學要耐心回答;推選代表,介紹本組最有特色的民風民俗,商議怎樣介紹才能給全班同學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於組織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説得詳略得當,生動有趣,條理清晰等。)

(課件出示交流提示:)

①説你要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什麼,你的資料從哪得來的? ②你要介紹的民風民俗的主要特點講清楚,還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真傾聽組員的講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記下來及時詢問。

2、各組推選代表,準備參加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蒐集到的材料是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基礎,再上老師在課堂上幫他們把蒐集到的材料整理歸類,有了這些材料,學生才會真正感覺到有話可講,有內容可説,學生交際起來也就會感到輕鬆自如。口語交際是訓練聽話、説話能力的一種形式,即融“聽”、“説”、“交際”於一體的訓練。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完成本次訓練的內容及目標]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在永定土樓的客家習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當屬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據説這種習俗在永定湖坑已流傳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時我剛讀一年級,記得爸爸對我説:“鵬兒,這次‘作大福’,你去裝‘福星’好嗎?”我高興得跳了起來,摟住爸爸説:“好啊!好啊!我要裝‘故事’,我要當‘福星’嘍。爸,您真好!耶!”於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來到。

農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開幕了,重頭戲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裝扮成“福星”模樣,與裝“故事”的小朋友們穩當地坐在早備好的彩車鐵架上。父母們陪護左右,在保證安全地緩慢地轉動鐵架。我們高坐在鐵架上,看着熱鬧場景,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

上午九時許,隨着三聲銃響,迎神的隊伍終於從神宮出發了。長龍般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大福場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銃隊,銃聲震耳欲聾。接着是一村一隊敲鑼打鼓迎神抬神轎的隊伍,抬神轎的小夥子黃衣藍褲,裹紅頭巾,扎紅腰帶,走起路來左搖右擺,神轎裏的“神仙”顯得悠哉遊哉。緊跟其後的是扛大龍旗的和擎彩旗的隊伍,那大龍旗可真壯觀,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個後生才能扛得起來。裝扮靚麗的舞蹈隊漸行漸舞,腰鼓隊邊走邊打,她們緊跟在旗隊後面。我們裝“故事”的隊伍也不甘落後,瞧,“福祿壽”、“八仙”和“西遊記”在向恭候兩旁的'羣眾招手……

迎神隊伍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踩街遊行,到了大福場,各路神仙在大福場的“神壇”裏各就其位。我們也結束了“作大福”中裝“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結束後,人們紛紛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輪流“齋供”,接着農曆十五集中“葷供”,然後“開齋”,各家各户大擺筵席宴請親朋好友,最後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間請來的各路神仙恭送還原處。湖坑“作大福”這才算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謂是熱鬧非凡,地方特色濃郁。“作大福”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我愛“作大福”。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歡歌笑語辭舊歲,載歌載舞迎新春。農曆正月十四,舞鋼市一年一度的花社大賽在温州路北段拉開帷幕。我作為一個小市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美好的場面咯!

一大早,媽媽就喊我起牀,説是要去看花社,我一聽見“看花社”三個字,就快速穿上衣服,吃完飯,和弟弟、媽媽、爸爸一路小跑來到那兒,鑼鼓喧天,綵帶飄揚,放眼望去,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温州路那寬闊的路面也變得有些狹窄,依次被人們圍出了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圈子。

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跑到人最多的一個圈子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鑽了進去,“我們幼兒園!”我驚呼道,怪不得這個節目這麼吸引人,原來這個節目都是些小娃娃們表演的,他們一個個濃粧豔抹,穿着鮮豔的表演服,有的踩高蹺,有的舞獅子,還有一個七品芝麻官,最搞笑的就要數他了!只見他的'臉上長了兩撇翹翹的鬍子,穿着鮮紅的官服,表情誇張,舉止幽默,走起路來,大搖大擺,彷彿他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官一樣,讓人笑彎了腰,人們不時地對他指指點點,竊竊私語,有的還不停地舉起手機來拍照,留下這美好的瞬間。

今年的節目特別豐富,不但有劃旱船、扭秧歌、舞龍燈、扇子舞、高蹺等,還有精彩的雜技表演,他還是我們老家武功鄉的參賽節目,我和弟弟擠到台前,津津有味地看着。

其中有一個節目的名字叫“吞鋼球”,這個名字聽起來都嚇人,我心裏想:“鋼球能吞下去麼?吞下去會怎樣?”終於開始了,只見表演人先圍着舞台轉了幾圈,伸伸腿,彎彎腰,做了熱身運動,然後拿出了一個鋼球,並讓在場的一個小朋友檢查了鋼球的真偽,最後,他讓小朋友把鋼球緩緩的放入他的嘴中,他做了吞嚥很困難的樣子,臉憋得通紅,我正擔心着呢呀,很快他把球吞了下去,台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他又調整呼吸,踢踢腿,做出用功的樣子,只聽“呸”的一聲,沒吐出來,又吐了幾次。還是沒吐出來,我真擔心他會不會出什麼事兒,心也七上八下,彷彿要跳出胸膛。終於,他用盡了全身力氣,才把它吐出來。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表演結束了,我對爸爸説:“我終於知道我們老家為什麼叫武功了,”你知道嗎,對了!就是武功鄉里面有很多會武功的人呀!哈哈!我也是其中一員吧!

花社比賽不僅給美好的節日帶來了喜慶,而且為這個傳統佳節畫上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句號。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温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説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着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祕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侗族最古老的盛裝上衣是侗族辛地衣,用於牯藏節或蘆笙節,亦稱蘆笙衣。上衣為左衽長袖式,下為草條式簾裙,飾有白羽。盤蛇紋與遊蛇紋圖案繡在深色布面上,既華麗又神祕。其“連環鎖絲繡”技藝精湛,歷史悠久。

北侗最華麗的服飾是鎮遠縣報京地區的姑娘服飾,頭上系一銀花環,髮髻上,插滿放射狀的銀花,後腦吊一組銀花。上衣右衽無領,長及膝上一、二寸,衣領四周鑲深色坎肩,衣袖鑲深色花緞,胸前系一齊衣長的圍腰,圍腰配有色彩豔麗,繡工精美的刺繡紋樣。戴銀耳環。銀項圈兩三隻,胸掛大銀牌,戴銀手鐲,穿長褲,衣褲同色同料,褲腳鑲有五寸寬的深色花邊。腳穿繡花翹尖鞋。

南侗最典型的婦女夏裝:從江貫洞地區的婦女夏裝,頭上挽髻,略偏於左側,髻旁飾有鮮花或銀花。戴耳環,環下吊有三四顆亮珠。上衣白色,為自織的侗布。胸前開襟,相距三寸,敞胸,衣內系一菱形圍腰、青色,圍腰上方衣領處,飾有對稱的三角形挑花紋,圖案多為蝴蝶的變形。圍腰上端有兩條線帶,垂於背後,系在一個呈雙圓形∽的銀垂飾上,既是圍腰的組成部分,又是背上的重要裝飾,有的是呈多面球體的銀背砣。衣袖細小,袖口有花邊。上衣長及大腿中部,兩旁開叉五寸,顯得修長飄逸,下穿青色百褶裙,長及膝蓋處。小腿上着青布綁腿,腳穿草鞋或布鞋。整套服飾優美、簡潔。行走時,長衣裊娜,短裙襬動,不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體,更顯現出侗族姑娘獨特而動人的風韻,無不與服飾的選料、款式、色調,做工絲絲入扣,天趣自然,使人傾倒。

最典型的侗族男子服飾:黎平縣黃崗地區的青年服飾,頭包花格帕,為藍、青、白色自織侗布,包法呈左右向上交叉狀,包頭較大。上衣為紫色閃光的特製侗布,款式獨特。上衣無領,開襟從領口正中橫向右側二寸處,又直下至腰部,再向左橫至正中,再直下到下襬。衣釦分圓銀珠和蠶形佈扣兩種,六對,每對為雙排扣。上衣短小貼身,衣袖緊貼手臂,腰繫布帶,顯得緊扎壯實。穿長便褲,褲腳寬大。腳穿青布鞋或草鞋。戴銀手鐲,有的將精緻的銀煙盒吊於上衣襬右側。衣褲上緊下鬆,大有粗獷陽剛的男性美。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着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説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徵着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後,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説:“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

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後,換來的正月七年級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飯後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可開心了,但七年級至九年級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着大人們在這一年裏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

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女孩在家幫父母幹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裏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過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複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由於回族分佈較廣,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差異很大,各地回族的食俗、食品結構及烹調技法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的回族以米、面為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麪食的製作方法很多,常見的有饅頭、燒鍋、花捲、麪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麪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寧夏回族偏愛麪食,喜食麪條、面片,在麪湯中加入蔬菜、調料和紅油辣椒,稱為湯麪或連鍋面;將清水煮好的麪條、面片撈出,澆上肉湯料或素湯料,稱為臊子面。寧夏回族還喜食調合飯,將煮好的粥加入羊肉丁、菜丁和調料,再把煮熟的麪條或面片添入,稱米調合;在麪條或面片中加入米乾飯和熟肉丁、菜丁、調料等稱面調合。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是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草魚、鯉魚、鰉魚等。

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平原物產豐富,為回族人民提供了眾多優質烹飪原料。如金絲黃河鯉魚,肉質細嫩的鴿子魚,鮮美的銀鯽魚,肥壯的綠頭草魚;又如鹽池的綿羯羊;中衞的大紅辣椒、大紅棗;中寧、靈武的枸杞;固原的“山菜之王”蕨菜,等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如傷寒恢復期,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爆就還有“油爆”、“鹽爆”、“葱爆”、“醬爆”等多種變化。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在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糕點師馬基良製作的萬盛馬糕點甜、酥、脆,在西北各省區影響很大。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金鳳扒雞、保定市的馬家滷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省瀋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省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麪、大滷麪、肉炒麪、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燴餄餄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的一年四季早餐習慣於飲用奶茶。

回族的`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雲南的回族喜飲綠茶;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蓋碗是一種獨特的茶具,碗蓋比碗口小些,飲茶時將碗蓋稍偏,擋住茶葉等配料就可品茶了。內放冰糖、桂圓、沱茶稱為三和茶,再加葡萄乾、杏幹,稱為五香茶,邊飲邊加沸水,號稱牡丹花。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寧夏山區回族的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即用一特製帶把鐵罐或銅罐(盛水500克以下)放入大半罐磚茶,漫入水小火文煮,成茶色濃褐,味道苦澀。飲時,眾人圍坐爐前,每人倒一小杯,細細品茶,甚是爽口。此茶可多次續水,以2、3次茶味道最美。寧夏山區回族農閒時常飲此茶並常以此待客。

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衞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裏抽煙喝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