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彙編15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1W

中國傳統節日1

帶着對這個美好節日的欣賞與迷茫,還有對那個在月宮伐桂的吳剛老鄉的同情和憐憫,走入中秋這個團圓之節的歷史之源。

中國傳統節日(彙編15篇)

相傳,吳剛又叫吳權,是西河人(甘肅西和的訛傳)。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不詳。‘蟾蜍’‘兔’他們三個飛上月亮的這天正好是農曆八月十五日,人們便認為這八月十五日是個團聚的日子,於是便有了中秋團圓節這一民俗節日。

還有一種説法就是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美人愛英雄。美麗善良的嫦娥姑娘看了后羿的英雄壯舉之後,決定嫁給后羿。從此之後,后羿除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粒仙丹。據説,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服下此丹,能即刻昇天成仙。若服一半仙丹便會有不死之身。后羿為了和他心愛的人常相廝守,決定在八月十五日這天和他心愛的`妻子各服一半仙丹,以求與天地同老。碰巧八月十五日這天大山深處有一惡虎傷人無數,后羿便拿出去深山打虎。嫦娥一直等到圓月昇天還不見后羿回家,於是拿出仙丹,想先服一半求得不死之身。無奈成仙的慾望驅使她把整個仙丹全吞了下去,仙丹入口,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飛行在天上的嫦娥心裏覺得對不起丈夫,為了能常常看到后羿,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半夜,后羿回家不見妻子,只看見桌上裝仙丹的葫蘆。霎那間,他什麼都明白了,他跨出屋門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朝那輪圓月追去,直到累得精疲力竭,可圓月依舊高掛天邊。

后羿無可奈何這天上人間的思念,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着月宮裏美麗的妻子---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想求得嫦娥重返人間與后羿團圓。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説。和其它民間傳統節日一樣,大多是由神化傳説演變而來的。再者,歷代皇帝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後來文人墨客也紛紛仿效皇家禮制,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的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對月飲酒、吟詩賦曲。這種雅緻的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拜祭活動,成為我國的主要的民俗節日之一。

中國傳統節日2

因而一提到新年春節,孩童們就最是歡喜了,不只吃得比往日豐盛,且最重要的`是能收穫大大家的紅包祝福,臉上別提有多歡快的面容呈現出來了。晚飯後還可以和親人好友們玩上幾把煙花,看着夜空中閃閃火光的景象,內心不乏快樂之感,甚是幸福滿足。這也是新年存在的意義,閤家團圓,歡樂美滿,每一個人都可以收穫喜悦和幸福。

中國傳統節日3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盛大、歡樂、幸福的節日。家家户户都會張燈結綵,門上張貼着春聯,喜氣洋洋,團團圓圓的吃着年夜飯,但讓我最開心的還是聽到辭舊迎新的炮竹聲。

春節這個稱呼是有來歷的,聽奶奶講,遠古時期,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做‘年’,老虎、獅子見到它都會嚇得扭頭就跑。但是,年怕響、怕火、怕紅色,人們知道它的弱點,就可以抵禦它了。一次,幾隻年跑下山來去村莊滋事,村民燃起篝火,年聽到響聲就跑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鄉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等好吃的東西一起吃,相互祝賀。從此,人們便把正月七年級叫做“過年”。每當到了這天,家家户户就會貼紅春聯,燃放炮竹,點紅蠟燭,穿紅衣,以“紅”為吉利的象徵。爆竹聲聲,震耳欲聾,鞭炮齊鳴,響徹雲霄,徹夜狂歡。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春節的喜慶場面,我知道,它在祝福我們學生好好學習,快樂成長,祝福老師和家人健康平安,祝福農民伯伯風調雨順,碩果累累,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和諧強大!

在渴望和期待中,春節帶着甜甜的笑容,邁着輕輕的腳步,面帶喜悦之情,送來濃濃的情意向我們走來。春節是系在人們心頭的中國節,是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是一盞照亮人生的紅燈籠,照亮我們的祖國更強大,我們的人民更幸福!

這就是我們的春節,中華兒女心中永遠不落的“太陽”。

中國傳統節日4

活動主題的提出

隨着中國加入WTO,國外的節日以及獨特的過節方式逐漸佔據了很多人的思想,重洋節而輕傳統節日的事情已經很普遍。許多學生對外國的節日提起來滔滔不絕,津津樂道,而讓他説起中國的傳統節日時,一般只記得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至於為什麼過這些節日、中國人怎麼過節,則一問三不知,有的甚至覺得過這些節日又忙又累,實在沒必要。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禮節習俗就要在我們下一代人這兒銷聲匿跡了嗎?在"傳統"日益被淡化的今天,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中國,瞭解中國的歷史,感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底藴,借寒假開學、"春節""元宵節"剛剛過去這一良好時機,我們從學生熟悉"節日"入手,引領學生重新認識、探索身邊的傳統節日,走進歷史,以全身的視角,審視今天的生活,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活動目標

1、選擇適當的自己喜歡的形式展示活動成果。

2、體驗成功的喜悦,願意與別人分享快樂。

3、在交流過程中,展示個人的才能,鍛鍊口才,提高參與意識。

4、瞭解傳統節日,感受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精深內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活動重點:彙報成果。

活動難點:用合適的彙報形式,展示成果。

教 具:課件、資料、圖片、實物等

課型:彙報課

活動過程:

1、激趣導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祖國的傳統節日嗎?

生:知道!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

師:前一階段我們各小組對我國的傳統節日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大家肯定有許多收穫、也肯定想讓大家一起來分享我們的成果吧!那麼,今天我們就按照順序現在開始交流吧!

2、分享成果

A組交流春節習俗

生:春節可以研究的東西太多了!我們發現各種春節習俗比較有意義、所以我們重點研究了春節的各種習俗。

師:好啊!説一下你們小組是怎麼研究的吧。

生: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瞭解各地的活動內容異常豐富多彩、像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之間很盛行

生: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閒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始於南北朝,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着看電視、笑語連連。

師:今年春節,除夕之夜我們是怎麼過的呢?

生:吃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齊説)

生:我問過奶奶,奶奶告訴我--拜年是中國國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的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話語。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師:哦!你知道的真不少!看來你很會學習,知道向老人請教生活中知識。

生:我通過上網查詢還知道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

師小結:是啊!網絡是個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庫。肯定還是有不少同學也是通過這渠道獲取信息的有嗎?這個方法不錯

生:中國還有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呢。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如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生:我還知道,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的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師:我們同學家裏有多少貼"福"字的?你喜歡嗎?

師:剛才我們這組同學對有關春節習俗的資料收集、交流、彙報的很精彩!我們以一首《新年好》來結束本組的彙報好嗎?

B元宵節組進行彙報

生: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元宵節的由來。相傳漢初呂后篡權,漢文帝登基後決定把奪位勝利的正月十五日這天,作為與民共慶的日子,並把這天晚上出遊叫元宵。元宵指一年的頭一個月圓之宵,也叫元宵節、燈節,當夜猜燈謎、吃元宵

生: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元宵節的傳説,傳説獵人射死了一隻神鳥。天帝大怒,命天兵於正月十五日放火把人間的人畜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危險,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有個老人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連續三天,家家張燈結綵,點燃爆竹煙花,天帝會以為人畜被燒死。"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看見人世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花來紀念這個日子。

生: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生:我給大家介紹的是元宵節的習俗。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生:元宵節又稱燈節,猜燈謎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今天我們也帶來了幾個謎語,請大家猜一猜,猜中我們將送給你一份精美的小禮品。

謎語之一:一身清清白白,肚裏喝足墨水,從來不偷東西,被人冤枉叫賊。(打一種動物)

謎語之二:青青小樹掛喇叭,喇叭謝了結小瓜,小瓜吐出白花花,摘了花花紡紗紗。(打一種植物) 謎語之三:這顆星星不尋常,長長尾巴發着光,好象一把金掃帚,劃過夜空就躲藏。

欣賞有關元宵節的圖片。

生:請同學們欣賞一首關於元宵節的兒歌。

過十五

過十五,挑花燈,

小朋友們喜盈盈。

跑旱船,放花炮,

歡歡喜喜真熱鬧。

晚上還要吃元宵,

全家圍坐樂陶陶。

生:我們再給大家朗誦一首有關元宵節的古詩。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師小結:又是詩歌、歌曲,又是來歷、習俗、傳説,此小組彙報交流的正和過元宵節一樣熱鬧非凡,團團圓圓。

C組交流清明節的情況

師: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你們知道清明節和這個清明有什麼不同嗎?

生:節氣是我國物侯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生:我知道清明節的意義,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生:我還知道,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地4月4日至6

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的好時候,所以佔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些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師:對,我們一般喜歡在清明前後春遊!

生:清明節的習俗也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植樹、放風箏等等,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生:大家還記得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這首詩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焚化,為墳墓賠上新土,折幾隻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師:真不愧是個"小文學家"呀!知道得這麼多!(教師對前期簡單總結)

生:我還找到了有名的《清明上河圖》,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繁華生活。看,我還把它的一部分打印出來了。(學生根據這幅畫,結合資料來解説,電腦操作,要自然。)

師:給大家做個小小解説員吧!(全班同學一起欣賞畫面)

生:北宋時候,有位畫家叫張擇端。他畫了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清明上河圖》。這幅畫長528釐米,高24.8釐米,畫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熱鬧的場面。這幅畫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完整地保存在北

京故宮博物院裏。

張擇端畫這幅畫的時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畫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個: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撐船的船工,有做各種買賣的生意人,有留着長鬍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醫生,有半小攤的攤販,有官吏和讀書人三百六十行,那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

畫上的街市可熱鬧了。街上有掛着各種招牌的店鋪、作坊、酒樓、茶館走在街上的,是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有的騎着馬,有的挑着擔,有的趕着毛驢,有的推着獨輪車,有的悠閒地在街上溜達。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麼大。別看畫上的人小,每個人在幹什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橋北頭的情景:一個人騎着馬,正往橋下走。因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到對面來的一乘轎子。就在這個緊急時刻,那個騎馬人一下子拽住了馬籠頭,這才沒碰上那乘轎子。不過,這麼一來,倒把馬右邊的兩頭小毛驢嚇得又踢又跳。站在橋欄杆邊欣賞風景的人,被小毛驢驚擾了,連忙回過頭來趕小毛驢你看張擇端畫的畫,是多麼傳神啊!《清明上河圖》使我們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風貌,看到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師總結:謝謝你們給我們帶來了真麼生動的歷史畫面!大家有什麼感受?

生:我們中國的歷史真是博大精深,有這麼繁華的生活,還有這麼高超精湛的畫技!

師:誰還有什麼想法嗎?

生:我想知道,他是怎麼找到這幅畫的?

生:我是在電視上看到過,又想辦法從網上下載下來的。

師:你們看,生活中無處不是學問呢。從電視上也能獲得不少信息呀!我們生活的地方也不錯呀!假期我們也可以多出去活動活動,看看大自然!

E組交流中秋情況

師:知道為什麼叫中秋節嗎?還有的叫仲秋,是怎麼回事?

生: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牠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師:真了不起!知道的這麼多!

生:中秋節的傳説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其中中秋節和嫦娥奔月還息息相關呢!下面我們小組的同學為大家介紹這個民間傳説。

生:傳説天上有十個太陽,百姓苦不堪言。天帝派后羿下凡射太陽,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也和后羿一起下凡。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天帝很生氣。因為太陽是天帝的十個兒子,天帝本來只想讓后羿嚇唬他們一下,沒想到后羿真的把他們射下來。天帝一怒之下,就不讓他們回到天庭。后羿從西王母那裏求得不死神藥。嫦娥趁后羿不在家,吞了神藥,飛上天庭,心裏還想着后羿,后羿得知此事,設下宴席。人們知道此事,也在八月十五的時候拜月,所以就有了拜月的習俗。我們組還精心畫了一組《嫦娥奔月》圖,請大家欣賞。

展示欣賞《嫦娥奔月》圖。

師:精彩的傳説故事聽完了,你有什麼感受?

生:原來有這麼一個感人的故事啊!我也喜歡過中秋節了!

生: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説: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顆桂樹

永遠也不能被砍掉。據説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它貶滴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憂"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從爸爸的藏書裏查到的。

師: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

生:我給大家朗誦一首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師:看,大家都聽得陶醉了!多麼美妙精彩的朗誦!謝謝你給我們帶來了這種難得的享受!

生:我喜歡吃,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月餅的知識吧。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是像菱花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愈意家人團圓。(欣賞中秋節的圖片)

生:月餅象徵團員,是我們中秋的必備食品。可我查資料瞭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説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忍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遠。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温便想出一條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

師:你們現在還喜歡吃月餅嗎?

生:不大喜歡。

師:看來中秋對我們現代人來説,更多的意義是團圓了。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生:節日是個紀念,不一定非吃什麼,是一種氛圍和心情。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中國的傳統節日,走進了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欣賞了許多美麗的詩和畫,瞭解了許多動人的傳説。老師很感動,感動於你們的積極探索的態度,也感動於你們各式各樣的表達形式。我覺得你們已經收穫了很多。能説説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感受嗎?

生:我覺得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查閲資料。

生:我學會了向別人瞭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生:我知道了應該怎麼調查、整理知識。

生:我瞭解了中國那麼多傳統的東西,我覺得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生活。

師:是啊,我們在探索、發現的同時,也在改變着自己。很多同學肯定和你有一樣的感受,老師也有這種感受呢。

師:關於這個課題,你們還想研究些什麼呢?

生:我想蒐集所有關於節日的優美詩詞,整理下來。

生:我想進一步研究有關節日的各種傳説。

生:我想研究現

代人對這些傳統節日的看法。

師:好的,大家可以繼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也可以瞭解一下別人的研究情況,多積累一些知識和經驗。同學們,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展開你的翅膀,充分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到生活的領域去發現、去探索吧!

中國傳統節日5

哈哈哈,今天就是春節了,我滿懷期待地起牀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地去拜年了。

我們一家人吃好早飯去了第一家拜年,那一家是我最喜歡的一家了,他們家裏有一隻小狗狗,我一進門就看見小狗跑了過來,好像在説:“歡迎來我們家!”我和姐姐在房間裏玩得不亦樂乎,忽然一句話讓我飛快地跑到了阿姨的'面前,那句話就是:“發紅包啦!”

阿姨大吃一驚,連忙發了一個100元的紅包,我心裏美滋滋的,美得快要飛上天了。

這一天我一共收了一千元!雖然很累,但是我心裏美滋滋的。

中國傳統節日6

崆峒武術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為我國著名三大武術流派。始祖于飛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後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其第十代掌派燕飛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97年隨中國武術團出國緬甸表演,獲劍、槍、拳、掌和拂塵五項冠軍。

1959年離開崆峒先後在新疆、上海、南京、無錫、廣州等傳授弟子,名揚海內。崆峒武術傳統源遠流長,據《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詩:“世傳崆峒勇”、杜甫詩:“崆峒足凱歌”。道教武術講究關係密切。它以保護宗教和強身健體為宗旨,經代代相傳發展至今。崆峒武術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強功力為目的,其拳路有五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和神拳門五大門,每門又有十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還有留傳下來的'各種祕譜,為進一步弘揚和發展崆峒武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崆峒派武術特點是“奇兵”(兵器),它不屬於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致勝。崆峒派武術飛練分五大門,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幾樣“奇兵”。除此,還有一套先天十八羅漢手,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來練習。崆峒派武術的飛龍門是初級門,套路有飛龍拳、飛龍掌、飛龍刀、飛龍槍、飛龍劍、飛龍鏟、飛龍棍、飛龍雙鞭等。追魂門和奪命門與飛龍門內容相似,只是一級比一級技高一籌。醉門是功夫較深的一門,有些功夫屬於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複雜驚險,不易掌握。神門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峯造極的功夫。

中國傳統節日7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裏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裏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着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裏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中國傳統節日8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9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俗話説“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事實上根據粗略統計,滿月出現在十五的概率是50%,出現在十六的.概率是40%,剩下10%左右的概率會出現在十四和十七。

月球繞地球轉動一週為一個“朔望月”,“朔”為農曆每月七年級,這時月亮正處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月亮和太陽黃經相同,人們從地球上看不到背向陽光的月亮。“望”通常為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這時地球正好位於太陽與月亮之間,太陽和月亮黃經差180度,人們從地球上看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好從東方升起,月亮此時最亮、最圓。

月亮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時近時遠;最近時有36萬多千米,最遠時有40多萬千米,由於萬有引力的關係,近時走得快一些,遠時走得慢一些。如果在上半個月快了,就會準時到達圓月的位置,在十五圓;如果慢了,就會“晚點”,趕在十六或十七到達圓月的位置。

中國傳統節日10

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

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習俗,在日語裏稱為“月見”。日本的賞月習俗來源於中國,在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後,當地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在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不同,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曆,改用陽曆,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越南中秋節兒童唱主角隨着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臨近,商家之間展開的“月餅大戰”、“玩具大戰”使越南各地的節日氣氛尤顯濃烈。與中國的中秋節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節是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日食品、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渴望。今年中秋節,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鋪披紅掛綠,上書“月餅”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貨架。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並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還在節日期間組織舞獅,常在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兩晚進行。當地人過節時或全家圍坐陽台上、院子裏,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嚐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着各種燈籠,成羣結隊地盡情嬉鬧。隨着近年來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習俗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許多年輕人在節日裏或在家聚會、唱歌跳舞,或結伴外出遊玩賞月,增進同伴之間的瞭解與情誼。因此,越南的中秋節除了傳統的閤家團圓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內涵,逐漸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遊牌”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説,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新加坡是一個旅遊城市,中秋佳節無疑是一個吸引遊客的絕好機會。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2004年中秋節,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盞長300米、高4.5米,耗資7萬美元製作的祥雲巨型龍燈。每當夜幕降臨,噴着水的巨型龍燈通身發光,將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紅,場面十分壯觀。在華人的傳統聚居地牛車水,除了從尼泊爾、越南等國進口的巨型燈籠熠熠生輝之外,由1364盞小紅燈籠組成的44條小龍更是令牛車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頗具中華古老園林風韻的御花園,目前正在舉辦規模宏大的夢幻彩燈會。這裏既有令人們喜愛的迪斯尼系列燈飾,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壇和巨龍造型的燈飾,分外引人注目。

馬來西亞、菲律賓:華僑華人不忘中秋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台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近日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豔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熱鬧非凡。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熱鬧非凡,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歡度中秋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綵,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遊。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活動吸引了大批觀眾,使歷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滿了歡快的節日氣氛。

中國傳統節日11

中秋佳節我國民間有家家吃月餅的習俗。中秋吃月餅,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食俗。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麪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後來隨着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12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20xx年的中元節是乙未年甲申月丙子日,即20xx年8月28日,農曆20xx年七月十五,星期五,處女座。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着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説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七年級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此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中元節時,有些地區(如閩台地區)在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名為面燃大士的神只,信徒多尊稱其為“大士爺”、“普渡公”。相傳舊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關於“大士爺”,佛教説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道教的説法則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為陰間諸鬼之統帥,也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受領陽間香火事宜。另,靈寶派等一些派別不是請“面燃鬼王”監齋,而是有“何將軍”、“喬將軍”兩神分任此職。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寫為“北魁玄範府神虎何、喬二大聖”。

華人社會則多采佛教説法,各類法會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節時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華僑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掛寫着“南無渡幽拔苦無量壽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字樣的幢幡於大士爺神像之側,甚至是神像手上;如書“渡幽拔苦”之類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領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等等詞彙,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眾家亡魂。

中國傳統節日13

作為華夏兒女,大家都要倍感自豪與欣喜。這樣多的傳統節日,不只濃縮着中華文明的歷史,且更多的是寄託了炎黃子孫淳樸的感情。所以有意義的.中華傳統節日,大家都需要好好對待,並且努力傳承下去,延續中華民族傳統,永存華夏文明,更好地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節日14

中秋節是農曆哪一天

中秋節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20××年中秋節是9月21日,星期二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周代中秋迎寒敬老

古老的《尚書·堯典》中有云:“霄中星虛,以殷仲秋。”可見“仲秋”一詞出現很早。到周代又有了“中秋”一詞,也有了“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等活動。而在《禮記·月令》中記載:“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是説每到中秋時節,官府就要挨家挨户地慰問老人,送去凳子、手仗,還要送去糜粥等可以吃的食品,有人説此粥類似餈粑。可見周代之前和周代時,中秋活動中尊老敬老是主旨。此風延續到漢代,在中秋或立秋之時也敬老,賜給老人們雄粗餅等,因此也被認為是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東晉牛諸玩月

作為正式的節日,中秋節算比較晚的。中秋玩月之俗出現在東晉的首都建業,即今天的南京。那裏產生過一段牛諸玩月的佳話,學者們認為這是後來中秋賞月活動的前身。當時在首都鎮守牛諸的將軍是謝尚,他很喜歡寫詩,也喜歡月夜江上泛舟。一次月下乘船行走,忽然聽到有人在吟誦《詠史》詩,心中大悦,便邀請吟者過船來敍。這個人叫袁宏,是個靠運租為生的窮書生。兩人從半夜談到天亮,竟然成了朋友。文人雅士們就學着他們的樣子夜晚泛舟或登樓詠月。這便成了當時的.文人時尚。唐朝大詩人李白遊玩到金陵聽到此事,還作詩説:“昔聞牛諸詠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一番之後就到城西孫楚酒樓玩月到天亮。唐代詩人歐陽詹也曾做過《玩月詩》,序説“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説謝尚、鮑照等人的詩賦都是玩月、賞月時寫出的,所以成了中秋節來歷的重要因素。

中秋節的來歷:唐宋時正式確定中秋節

有人説,唐太宗規定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看《唐書·太宗記》中的確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句。那時,中秋節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説結合了起來,充滿了浪漫色彩,引發了人們玩月、賞月的極大興趣,文人詠月作品也豐富起來。北宋徽宗時重新確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到明清時,中秋與元旦已經齊名,有過小元旦之稱,成為我國第二個大節。清代中秋時朝廷還要放假一天,與端午節和皇上生日、孔子誕辰一樣對待了。

全國的中秋節是八月十五日,也有個別地方則是八月十六。相傳元朝末年浙東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為了防止元朝官兵、朱元璋義軍的偷襲,故意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而在傳統的正日子則嚴陣以待。現在浙東的寧波、台州、舟山羣島一些地方過元宵仍是正月十四,過中秋仍是正月十六。清代時,嶺南有八月十六追月風俗,即十五玩一夜還不盡興,十六夜再邀集親朋治酒賞月,所以中國民間認為這應該是中秋節的來歷。現在香港還保留着這種風俗。

中秋節的習俗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説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峯。

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隻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裏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着明月,聞着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中國傳統節日15

在南通鄉村,流傳着許多婚禮中祈子的風俗。將花生、棗子、栗子、粽子、石榴作為新房的`陳設果品,取其生子、早子、利子、中子、籽(子)多之意。女兒出嫁上轎之前,母親要讓她吃一碗糖水雞蛋,祝福女兒婚後甜蜜,像母雞產蛋那樣多生多育。繫於女兒褲腰帶上的小紅布袋,名為“子孫袋”。嫁粧中分別投放紅棗、桂圓及染紅顏色的紅花生,意為“早生貴子”、“長命百歲”。

陪嫁的便桶(俗稱“馬桶”)中,除花生、紅棗外,還放置兩把紅色筷子(快子)。“馬桶”用藍布圍裙包裹,小心翼翼放到新房裏。當新郎、新娘雙雙被擁入洞房之後,便有人為他們端上一盤煮得半生不熟的餃子,並用新娘家準備好的子孫碗筷喂他們,邊喂邊問:“生不生?”新人連聲答道:“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