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通用15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83K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通用15篇)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xx鎮是中國最美麗鄉村——平利的一個大鎮,經濟繁榮,文明和諧。隨着社會的進步,勞務的輸出,產生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20xx年我走遍xx鎮的各個村莊山區的每一户人家,對xx鎮國小生留守兒童做了一次徹底的調查。

經調查,xx鎮國小生中,有65%是留守兒童。在留守兒童中,有42%在學校住宿,35%由爺爺奶奶照管,23%寄養於親戚家中。

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情況相對差些,特別是偏遠山區;孩子的學習成績也相對差一些,特別是爺爺奶奶帶養的;他們的行為習慣也不是很好,特別是單親家庭的。

走訪中,許多家長表示,很是渴望有專門服務於留守兒童的學校或機構。

於是,我在安康市參觀和走訪了許多少兒之家,結合xx鎮當地實際情況,開辦了愛博少兒之家服務部。致使我親密接觸了留守兒童,大致瞭解到這個特殊羣體的一些特性。

概況:

一、家庭:

申家溝村的留守兒童較多,幾乎佔全村學生的90%。主要原因是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經濟條件落後,生活水平偏低,村民為了改變這種現象,紛紛外出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類型!

萬福山村,賈家樑村,大營盤村,女媧山村(鄉),木瓜溝村,蔣家坪村,這幾個村的留守兒童也較多,佔到各村學生的60%。孩子的父母大多數正月出門,臘月回家。

鳳橋村,馬鞍山村,東河村,鋪子村也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佔到各村學生的40%。這些家長間斷性的外出打工,有的幾個月回家一次,有的每隔一年再出去。

泰山廟村和xx村的留守兒童相對少了一些,佔到各村學生的25%。這些家長選擇就近務工的多一些,週末照顧自己的孩子也就方便多了。

家庭自身環境也層次不一。

申家溝村的柯友東(家長),王占強(家長)最為偏遠,交通最為先進的工具就是摩托車,他們都是三個孩子上學。孩子多,負擔重,只好每年在礦區上班,為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學而艱苦奮鬥。

也有家庭環境稍好一點的,為了能夠住上樓房,響應移民搬遷政策的家長,常年在外拼搏。

還有的家庭已經修建了樓房,但是欠下了外債,當地企業工資低,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只好外出打工。

孩子家長也分幾種類型:

積極向上型:努力拼搏,想早日住上樓房,過上更富裕的日子。萬福山村的柯星旗,柯賢軍的家長屬於之一類型,他們努力賺錢在政府統建樓已經訂購了房子。

無可奈何型:單親家庭,一個人承擔全家經濟支柱,必須外出打工。有的(家長)沒有父母的,只好把孩子寄養於親戚家中。甚至有親戚不願意接受的,僱傭保姆帶孩子。賈家樑村的餘世文,女媧山的萬明李,周夢湘等。

社會縱流型:每年外出打工,要麼運氣不佳,沒有賺到錢。要麼賺的錢到了年底花光了,第二年還要重新再來。甚至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賺錢,另一方卻把錢用於賭桌上了(當然,這是個別)。

二、學習:

所有留守兒童的學習偏下,甚至很差。其主要原因有:沒有得到正確的家庭教導,或者是隨同父母在外地轉學回家就讀的。

當然,現在的孩子大多都聰明伶俐,只要有良好的教學條件,細心的家庭輔導,孩子的學習也會突飛猛進。萬福山村的柯星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三年級轉學到中心國小,測試分數語文62分,數學48分,英語5分,在她自身努力下,老師精心教導下,我們細心輔導下,在四年級是就名列前茅,幾乎每學期都能得到獎狀。這類孩子小時候的家庭教育還是比較好的,家長也是積極向上的。

也有孩子學習呈現波浪起伏的,興趣來了,學習態度認真,分數也考得好,不想學了,成績刷一下就掉下去了。陳開鵬,袁小梅屬於這一種類型。問其原因,他們有時覺得學習沒多大意思。追其原因,家庭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家長打電話的次數也較少。

還有的孩子學習就是白脖子,厭學現象嚴重。鬍子文,就是其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平時作業抄襲,考試時只有10分左右,這樣的成績怎樣能夠保障九年義務教育順利畢業呢?

不按時完成作業是他們的共同點,據學校老師反映,學校的正式作業每天最後交的或者不交的都是留守兒童行列的。

住校的留守兒童在校晚自習有老師輔導,但是週末的作業就沒有保障了。週末無法得到輔導,家庭作業不做,致使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

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寫作業基本上為了應付差事,甚至不寫。爺爺奶奶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他們年邁或體弱多病,無力管教孩子,還有的對孩子嬌慣,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對孩子百依百順,這些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

親戚家寄養的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覺性了。一般親戚也是農民,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

三、行為:

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的比較特殊,行為怪異,不願意受約束是他們的共同點。

撒謊現象最為普遍,據我測試95%的留守兒童都會撒謊。記得王素素剛轉到中心國小,為了不想上課,課堂中撒謊説肚子痛,在送她去醫院前,讓她喝了一點板藍根沖劑,到了醫院她就好了。她爸爸告訴我們,他的撒謊技術比較高明。留守兒童中有很多的撒謊大王。

還有許多撒謊騙取零花錢的,撒謊稱學校要收錢買本子等等。這一類主要表現在爺奶所帶的留守兒童,他們年事已高,心痛1毛錢電話費,不與老師溝通,要錢就給。

更有嚴重的,幹了錯事或者壞事,就算證據確鑿,他也不會承認。更別説勇於承認錯誤了。鄭子坤,8歲,上一年級,至今沒有户口,單親家庭,父親常年在外,主要靠其姑姑鄭家貴監護,行為習慣很不好。有一天上課時,班主任陳老師的一支鋼筆放在講桌上,在老師轉身之際,坐在第一排的他將那支鋼筆拿走,放在自己書包裏。待老師發現追查時,他揹着牛頭不認贓,直至老師從同書包拿出鋼筆時,他還要狡辯説是xxx同學昨天給他的。這一類孩子,家長溝通的特別少,一年到頭幾乎不打電話給孩子。

出門不打招呼現象普遍存在。很多爺爺奶奶拿着棍子找孫子,即使找到了也沒有幾個聽話回家的。陳西坤,陳西濤的爺爺幾乎每天下午都要找這兄弟倆。

偷東西的行為最為惡劣。在學校偷拿同學的錢,零食,玩具等。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來填補他們的佔有慾。有的孩子在學校附近商店偷拿零食,文具。更有行為惡劣的在鄰居家偷錢,家長得知後,有的甚至庇護孩子,這可真是縱虎歸山啊!

打架現象發生在留守兒童羣體居多。他們基本上不講道理,嚴重暴力傾向。在一次調解胡正傑同學打人事件時,他的檢討書是這樣寫的,原文如下:“我保證我不打人,但是前提是做最好不要有人惹我,要不然可能會控制不住自己打別人。請不要惹我。我保證不打人不罵人不説謊,我的忘性很大,請同學們提醒要不然我是會忘記的,請大家經常提醒。當然我自己也會記住的,我會將今天的話記在心裏,以後不會做出用武力解決問題,找老師解決問題的。保證人:胡正傑”。許多留守兒童和他一樣,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揮動拳頭,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罵人就更不用説了,很多都已經成了口頭禪。罵人現象主要來自家庭教育,也有社會教育。孩子罵人時,監護人認為孩子小還不懂事,被罵人不會計較。甚至有的爺爺奶奶還教自己的孫子罵人,教會了卻又經常受到孫子的罵辱。

四、習慣: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缺乏良好習慣,壞的習慣卻不少,並且難以糾正。表現為以下方面:

亂丟垃圾,上廁所不沖水,不疊被子,不洗臉洗澡,不換衣服等不講衞生的壞習慣。

安全意識低下,走公路中間,爬樹,翻院牆,爬窗户,下河洗澡,用異物插電源插座等。

不按時關燈睡覺,不按時起牀。

進屋前不敲門,見到老師和長輩不打招呼。

破壞力太強。記得前年暑假,我們為留守兒童舉辦了學習班,幾個孩子同時坐在我的辦公椅上,他們議論着辦公椅是否結實,直至同時承受了五位同學還沒有壞,於是他們一起喊口號:“一,二,三!嘿!”……椅子終於壞了,他們樂了。我的鬱悶啊!門鎖,窗紗,遙控器,電腦,音響,課桌,凳子都是被破壞的對象,就連廁所的沖水箱也不放過。

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究個人衞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五、心裏:

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爺爺奶奶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國小和國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心理方面,好奇心特別強,但是他們又不會對其不懂的事情請教別人,而是自己以身試法。

每當老師和在校留守兒童溝通時,這些孩子説過的聲音特別小,甚至不説話,父母打電話給他也是如此。喜歡交往學習差,壞毛病多的同學做夥伴。

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還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説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大多數留守兒童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在身邊,陪同自己上學和生活。

建議:

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定期“温馨對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瞭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利用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2、留守兒童的就學成長情況

留守兒童年齡偏小,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也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階段,父母長期外出,對他們身心的傷害和親情缺失的影響很大。許多以外省務工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為了省下路費錢,一連幾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幾乎為零。因此,留守兒童離開學校以後,其他的學習幾乎無人監管。

二、留守兒童產生根源及分析

1、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

我國常年約有1、2億的農民工在全國各地不斷的流動,xx縣約有10萬多農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

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就是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成為留守兒童。

3、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

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等關注很少,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4、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兒童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裏,留守兒童會產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其父母所委託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於年齡、經濟、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這些監護人僅滿足於讓孩子吃飽穿暖、把孩子送進學校的大門。因此在課餘和節假日等學校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兒童成了絕對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直接的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此外,孩子缺乏親情的温暖照顧,少量的留守兒童還會產生輕生自殺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問題。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由於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鬱、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易出現以下情況。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性格內向。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斤斤計較,不合羣。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第三,道德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國小生、國中生,正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來撫養孩子;而託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農村教師由於受到教育條件的限制,對每個學生的關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兒童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第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的孩子,由於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願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然一部分留守兒童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於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因此輟學的情況也多。

我們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社會保障乏力;二是父母關愛的缺失;三是監護人能力有限;四是學校教育不到位。

四、對策建議

如何來教育、管理和監護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在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提出以下建議:

1、家庭方面。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儘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可以通過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

2、學校教育管理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機制。學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當包含更多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懷和呵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瞭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3)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

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兒童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感。

(4)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婦羣眾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出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着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農村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幹,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3、社會輿論監督方面

目前,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問題還沒有引起有關部門及全社會的足夠重視。首先,很多村民認為這是家庭的“私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家長的責任,“別人的孩子,我們不好去管”。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障礙。因此,要維護留守兒童在家庭中的權益、幫助父母正確履行自身職責、呼籲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問題,要有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其次,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千萬個家庭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因此,這是一個需要動用全社會力量才能解決或緩解的大問題。大眾媒體要引導政府的有關部門、社會組織關心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促使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最後,媒體也應該為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樹立健康的輿論導向,要正視、理解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的特點與需求,採用多種方式引導留守兒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

4、社會工作方面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新型的職業,在解決因急劇社會變遷而帶來的社會問題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同和政府的重視。社會工作倡導助人自助,擅長於調動和運用社會資源的工作方法,對解決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學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具有獨特的優勢。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權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體制、法制和觀念上的原因外,農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維權意識和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做好農民工及其子女維權工作,必須努力提高農民工及其子女的組織化程度,為此,工、青、婦、民政和社區都應對農民工及其子女維權的介入,依法維護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的政府要採取措施,切實維護留守兒童權益、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都會存在的現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政府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構築愛的港灣,構建温暖的“家”,真心呵護留守兒童,營造人人關愛留守兒童的温氛圍,讓留守兒童在温暖陽光下快樂茁壯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起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類一切教育的基礎,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成長。而留守兒童由於第一監護人出現缺位,而孩子對家長依賴性都較強和較易接受家長的教育,可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我們的孩子養成了不少的不良習慣,甚至出現了嚴重的違紀違法事件。例如有個孩子,作業不按時完成,成績很差,甚至在上學途中突然走失,和其他同學相邀一起打牌,家人以為在校讀書,學校以為生病在家,影響非常惡劣。找到他爺爺和奶奶協調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説:“教育孩子我們也不懂,我們給他吃飽穿暖就盡到責任了,全靠老師幫忙教育。”對此我們有何話可説呢。

雖然在生活上對孩子給予了足夠的關心,但是我們在孩子的學習,心理、生理、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又給予了多少關心和關注呢?比如孩子在校幹什麼?表現如何?及時回家嗎?……這些我們關心了嗎?雖然孩子父母的親情缺位了,但關愛不能缺位,為了讓留守兒童“離開不離愛”,為了提高大家的教育方法與管理的有效性,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解決生活的後顧之憂。

留守兒童在家,生活成了孩子的主要顧慮的問題。那麼,我們就要像新娘一樣對待孩子,解決孩子的生活問題。大家都知道親孃對子女的愛,是不講代價,不計得失,不圖回報,含親茹苦,只求孩子成材,將來過得比自己更好,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貪圖將來他們對我們的報答,因為這些無私的付出會密切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種慈母般的愛,將是推動孩子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二、關愛孩子的精神成長。

把孩子喜怒哀樂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動、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的教育。與孩子溝通交流情感,彌補留守孩子親情的缺失。心理健康問題已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隱性,是不容易發覺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性格孤僻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離開父母儘管有的是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監管,但是畢竟與父母是親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煩事情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孤僻內向,不開朗。

2、有自卑心理情緒。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兒童由於自己父母不在身邊,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與父母全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降低要求,上進心不強。

3、產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容易激進衝動,幹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與家人頂撞,不聽親人勸告;不聽老師的教導,與教師對着幹。

4、產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數孩子認為家裏窮,父母無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對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裏不理解,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無情。

大多數孩子在父母外出後都表現出一些異常心理問題,其中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現比較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所以我們對待這些問題要認真謹慎。

作為老師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生活的保護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溝通”。“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進行家訪,瞭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二知”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家庭情況;“一溝通”即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電話交流溝通,並採取針對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兒童營造温馨的家園氛圍。

三、正確的教育孩子。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狹隘、偏執性格缺陷,使老師的工作就更是複雜了,那麼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我們應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症下藥,因材施教,嚴禁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嚴禁體罰或變相體罰孩子,正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比如:

1、我們懷疑孩子説謊時,怎麼辦?千萬不要當面表現出對孩子的不信任,要通過多方調查,證實孩子確實在説謊,再進行交流溝通指導。

2、當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糾紛,怎麼辦?要教育孩子主動承擔責任,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千萬不要支持孩子説謊,推缷責任。

3、當孩子與我們對着幹,怎麼辦?我們要充分冷靜,等雙方都冷靜後,我們再像朋友一樣與孩子親切交談溝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錯誤和缺點,並説:“孩子,跌倒了再爬起來,知錯能改,就是好樣的。”

4、當孩子缺乏自信的時候,怎麼辦?我們要熱情鼓勵並告訴他(她):“孩子,把頭抬起來,我相信你能行!”

5、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可以幫他們擦去眼淚,並安慰他們説:“孩子,沒有關係,任何人都會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堅強,以後別人會理解你的。”

6、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要及時表揚可以説:“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話語,併為他們鼓掌,如有可能適當給予物質獎勵。

總之,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與支持,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去關心、愛護、教育、幫助這一弱勢羣體。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他們在臨時監護人的幫助下學習和輔導有困難,生活照顧差,父母外出工作後缺乏親子聯繫。

然而,一些調查表明,缺乏父母和完整家庭的家庭關懷,導致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特別是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嚴重缺陷或缺失。現實生活中,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沒有照顧好留在家鄉的孩子,使他們失去了應有的安全感,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意外受傷、輟學。由於缺乏家庭關懷和適當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髮展上往往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狀況的主要問題是:

(1)學習差。一方面,工作的父母對孩子期望不高。調查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成功的不多,孩子的學業取向是完成義務教育,孩子的取向是出去打工。另一方面,監護人與留守兒童的學習關係不大,與留守兒童有很大不同,溝通障礙明顯,教育弊端很多。此外,他們還承擔家務和農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2)人格缺陷。由於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年外出,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兒童接觸較少,對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引導,而青少年正處於情緒和性格變化的過渡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他們很容易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此外,留守兒童中,父母溺愛的比例較高。主要是家裏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管不了。

(3)親情缺失。父母外出打工導致留守兒童親情缺失,是最嚴重、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往往長期缺乏親情的安慰和呵護,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同時,根據調查和討論,大多數留守兒童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表現出焦慮。父母不想常年在外打工,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愛的強烈需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漸降低。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生活理想、合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存在障礙的留守兒童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4)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干預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對自己的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有着獨特的理解和認識。,而且也有很多煩惱和衝突。這時候他們需要親近,自由交談,監護人沒有時間照顧他們的情緒和情緒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造成情緒脆弱、被拋棄、封閉焦慮、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5)行為偏差,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其行為在受教育程度上仍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和監護人的關係比較特殊。監護人只要不犯大錯,一般對孩子的行為採取認可的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紀律,一些留守兒童紀律鬆散,行為偏差。調查發現,很多留守兒童在家不聽祖先教導,在學校道德素質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表現為遲到、早退、逃學、撒謊、打架、欺負同學等。他們有的沉迷於枱球室、網吧、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無良的成年人混在一起,使得留守兒童、監護人、家長、學校的行為問題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青少年教育監護制度,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教育一直是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共同責任。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大多數農村地區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教育組織,農村地區在兒童教育、成長和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孩子和青少年在父母陪伴下原本穩定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的家庭生活也會越來越短時間和長期的缺席。這樣,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監護和教育責任幾乎落在了學校的肩上,但孩子只有四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而其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裏和社會上度過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和農村教育機構顯得尤為迫切。同時,也初步確立了農村教育監護制度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來説,要改變父母外出和父母溝通的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方都外出,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影響會更大,但如果其中一方在家,影響會小很多。建議家長外出工作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沒有足夠的人照顧,最好留在家裏監控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以保證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不在,最好帶孩子去工作的地方接受教育。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要改變與父母和子女的溝通交流方式,注意在時間上不要相隔太遠,與子女保持經常性的聯繫,非常熟悉他們的情況。具體來説,一是有更多的溝通時間和機會,有一定的連續性;第二,在交往內容上,不僅要學習和考試,更要關注他們的生活心理和情緒,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思想和行動;第三,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信件也可以。

呼籲全社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扶貧的建設者。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關係到千家萬户的幸福,也關係到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輕工業和民族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解決人口城市化和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這一社會現象,已經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這樣,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也無法得到父母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中,父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孤獨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缺乏父母的愛,因為他們被長期護理或撫養。導致心理缺陷,如孤獨、內向、負面情緒、膽怯、自我意識差等。由於老人的溺愛或親友的疏於管教,缺乏正確的價值引導,導致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鬆散,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朱寨村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後,交通便利(有一條連接市區與村的主幹道),以外出打工,種植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較為特殊的農村。該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務工人員佔百分之五十,留守兒童佔兒童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七。農民土地較少(每人約7分地),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放棄了種田而選擇出外謀生,因而當地留守兒童的現象十分普遍。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為視角考察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即透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該地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在調查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求,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和建設盡綿薄之力。

二、“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原因

1、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隨着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這樣直接導致務工農民會把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為情感方面。父母與子女長時間分離,導致他們之間產生交流障礙。這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直接原因。

許多“留守兒童”在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離,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在長期與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的過程中,他們的需要、情感常常無法得到親人的反饋,這必然對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也易使他們產生諸多心理問題。而一些家長因為長期在外務工,對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過錢、物等大量的物質滿足來補償對孩子的精神關愛,而這些孩子在花錢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監督,極易使他們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誤入歧途。

三、“留守兒童”成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發現在調查中的留守兒童一般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無人看管,缺乏監護;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遠離父母,缺少關愛。

一是生活方面:與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父母的照顧,容易在營養狀況、身體健康等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年幼的階段,孩子的養育、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不能與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問題容易出得多一些。現在大部分留守兒童是由自己的親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兒童甚至實際上就沒有監護人。

二是心理問題:由於得到的親情、情感和心理關懷的缺少,許多孩子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特別想和家人在一起,這是他們最大的心願。由於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與家人產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內心的封閉、情感的冷漠、甚至行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現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

三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走訪中得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家務勞動甚至一些農活都落在了留守兒童身上,不能保證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學習成績因此而有些下降。臨時監護人對孩子學習的督促幫助不夠、方法不當,甚至有的監護人放任自流這些孩子,最終使這些孩子產生厭學,棄學的心理。農村孩子中留守兒童的國小階段入學率相對高一點,國中階段則呈下降趨勢。更有孩子產生只想讀完國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問題: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道德素養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於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該地留守兒童比例達百分之57,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患。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儘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家長學校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開辦臨時監護人培訓班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2、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3、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管力度,尤其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的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穩定隱患。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由自發、自覺到有組織地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隨着城市化的出現與發展,帶來一些問題。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特別是年青的父母)都紛紛到城市去發展,大多不能拖兒帶女出去,所以大部分的孩子被留在家中由祖父輩或某一個親戚朋友來照看。目前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這樣的小孩,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怎麼樣呢?圍繞這一問題我們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

二、調查的目標:

為了瞭解有關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造成留守兒童的原因以及對留守兒童這種現象採取怎樣的緩解措施。

三、調查內容:

1、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2、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四、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通過對國小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87份,對答卷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2、走訪、開辦學習輔導班等方式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了零距離接觸進行調查。

3、查找文獻法: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尋找相關信息。

五、實踐基地:

福建省浦城縣古樓鄉古樓中心國小

六、實踐時間:

20xx年9月1日-9月25日

七、調查結果分析:

我就古樓中心國小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安全衞生、思想狀況等方面情況,採取問卷調查、走訪、開辦學習輔導班等方式,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調查,與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進行了零距離接觸,調查結果如下:

(一)古樓中心國小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1、全校有358名學生,留守兒童較多,有87名,佔全校的24.4%。

2、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情況。根據調查,中小留守兒童以父母雙方外出務工為主,也有父母親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留守家中的。

3、由於村莊面積較大,房屋密集度小,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平日相互來訪較少,直接造成留守兒童的封閉心理。

4、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為主。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兒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一小部分跟近親住在一起,還有極個別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

(二)古樓中心國小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由於留守兒童長期沒能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學習成績較差。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欠缺主動性、自覺性,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習慣差。具體表現在遲到、早退、上課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較好的完成家庭作業,甚至曠課、中途輟學等現象,其直接的結果就是學習成績較班級平均水平低,較自己以往成績低。學校對留守兒童曠課遲到等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十分頭疼,有的教師乾脆放任不管。從調查瞭解到,從學習成績上看,優秀的佔21.14%,較好的佔30.82%,中等偏下的佔48.04%。甚至有的班後十名就有4/5是留守生。

2、行為習慣不良。存在説謊現象,在家騙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鬥毆的現象,在家裏好吃懶做,諸如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做,對監護人不禮貌,有點時有夜不歸家的現象發生。生活習慣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臉不漱口,晚上不洗腳,長年不理髮的壞習慣。從調查瞭解到,從行為習慣上看,優秀的佔24.53%,較好的25.92%,一般的佔29.81%,差的佔19.74%。

3、道德滑坡明顯。留守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由於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物質生活支持能力強但缺乏對他們必要的引導、教育、管理而易於造成男孩講究吃喝、看碟上網,打架偷竊,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具體表現在:是非意識淡薄,分不清好壞,沒有禮貌,常常髒話連篇,出口傷人;在行動上過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蠻橫霸道,不能尊敬老師和長輩,不能團結同學;沒有榮辱意識,不在乎同學、監護人及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

4、心理健康堪憂。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內心封閉,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緒消極,孤獨,言語少,不合羣,不願意也不善於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鬱自卑,乃至憤世嫉俗的心理。容易走極端。

5、安全隱患嚴重。留守兒童是弱勢羣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侵害後沒有親人傾訴,往往不易發現。

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心理方面普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起來,有以下幾點:

1、長期缺乏親情關愛。與學生交談時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社會、政府、學校或者我們想為大家做點什麼,你們覺得有可能做什麼呢? 一個學生答道:“沒有多少可做的,能做的就是經濟上的,但我們缺少的是父母的愛和關懷”。父母親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週、一個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難得打一次電話、寫一封信、寄一本學習用書。不能很好地與留守兒童維繫親情,溝通思想,鼓舞上進。他們往往僅僅以為留守兒童買了幾身衣服、交清了學費作為自己關愛孩子的全部。很少與孩子的班主任、任課教師溝通,很少了解甚至不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注意孩子是否長高了、長胖了,而不注意學習成績,良好行為習慣等綜合素質。“我的父母總是在春天來的時候離開家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能把春天留住,這樣我就能一直和他們在一起。”一名正在中心國小讀四年級的留守兒童在自己的作文裏這樣寫道,我們看了無不心酸。

2、教育問題日趨明顯。一是監護人教育難有實效。留守兒童多是隔代監護,祖輩與孫輩之間年齡相差在40歲以上,思想觀念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加祖輩多數受教育的不多,甚至有文盲的,因此是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難以引導孫輩進行正常的學習。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往往是女性或者是祖父、祖母等年紀較大的人,這部分人或者由於忙於其它的事或者由於要同時監護幾個小孩或者是年齡較大而精力不夠,投在留守兒童的時間和精力不多。其次,不少監護人的文化素質比較低,據調查,作為臨時監護人的祖輩中從未上過學的佔9%,國小文化的佔56%,國中文化的佔35%。因此,他們的表達能力不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不夠了解,不能給予他們必要的法律、安全、衞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識的幫助、指導,不能在學習上予以輔導。二是學校教育無法到位。

3、社會各界關注不夠。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羣體往往易被忽視,學校往往重視升學率而對成績好的學生給予較多關注,而把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留守學生當成問題學生、差等生而放任不管。其它各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普遍認為留守兒童問題遠遠輕於當前的一些社會問題,遠遠輕於成年人違紀違法的問題而忽視之。前幾年廣播電台,報刊雜誌對留守兒童問題報道的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宣傳得少。教育部門、研究部門對留守兒童問題研究力度不大,成果不多,成果的應用推廣不夠。

(三)措施及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零距離接觸,和留守兒童進行了心連心的交流,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努力學習,幫助他們走出生活的“陰影” 。力爭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生活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用真愛撫慰留守兒童脆弱的心,用真情為他們指明前進的道路。

同時,農村留守兒童所存在的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注參與。我們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1、政府要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

第一,從長遠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要靠國家對城鄉一體化發展進行統籌考慮,要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允許務工流入地設立農民工子女學校並降低農民子女進城讀書門檻,改革户籍制度,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破除政策壁壘,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從制度上促進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同時還要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強社會支持,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收費標準,改善農民工子弟就學條件。有條件的可利用已有資源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起社會監護體系。

第二,相關部門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子女教育的關係。

第三,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新路子,在社會上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結對幫扶,也可以建立家長代管制度。

2、加強學校教育管理力度

第一,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應當引起學校和教師的特別關注。留守兒童更應該得到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作為這些孩子成長道路上重要的指引者,老師一定要多給他們一點愛心,多給他們一絲微笑,多給他們一份關注,多給他們一個眼神,多給他們一句讚揚,多給他們一聲問候......用自己寬廣的胸懷去接納他們,去善待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特別是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摒棄“留守兒童”等於“雙差生”的錯誤認識。

第二,為留守兒童的溝通提供方便。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

第三,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關注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如主題班會、聯誼會、道德法制講座等,引導學生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温暖。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第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精神、心理、生理、行為方面的指導教育特別是心理教育。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應該給予他們心靈關懷。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課,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驛站”,幫助“留守孩”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解開心靈的“疙瘩”。

3、引導外出父母樹立正確的教子觀念

第一,父母雖然在外誤工,但經常要與子女溝通,瞭解他們在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變化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並用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來鼓勵孩子健康成長,教會他們學會做人,長大成為“賢德聖人”這樣不但瞭解孩子成長情況,而且加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

第二,走出用物質代替責任的誤區。遠在他鄉在外打工的父母在照顧孩子上往往傾向於物質上,認為只要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就完事大吉。要幫助家長轉變這種觀念和做法,配合學校,承擔起育人的責任。

第三,改變在外誤工家長重智輕德的錯誤觀點。

4、強化社會關愛

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單位的作用,組織機關幹部、社會熱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讓富有愛心、責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導他們成長。共青團、少先隊要挖掘組織優勢,多開展青年志願者、手拉手等主題活動,如我縣開展的心連心、學雷鋒等活動成效明顯。

總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讓我們再一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農村的留守兒童,讓他們健康地成長。家園裏的孩子企盼着關愛。如果人人獻出一份真摯的愛,如果人人伸出一雙援助的手,就會為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對象:

調查方法:通過實地調查瞭解有關情況,掌握事實材料;問卷調查

一、調查原因: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脱出來,向城市的轉移,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熱潮。由此帶來了大量農村青少年脱離父母的監管,成為“留守兒童”,引發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為了瞭解“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羣體的身心狀況,併為促使這一特殊羣體的健康成長,我們專門就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開展了專項調查。

二、調查目的:

隨着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儼然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心痛之餘,我們無法袖手旁觀,尋求解決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會,學校,在哪裏打開缺口,就要在哪裏補上漏洞。

留守兒童作為新的社會背景下的特殊羣體,其自身在道德情感、生存狀況、教育、心理健康等諸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通過調查,瞭解留守兒童現實生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調查分析:

3.1總體現狀

此次調查選取國小為調查範圍,調查對象為二年級到五年級的農村留守兒童及他們的監護人,兒童年齡分佈在8-13歲之間。其中男生人數佔44.92%,女生人數佔29.66%,監護人人數佔32.43%,本次問卷發出130份,收回111份,有效問卷110份。

3.1.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發現東方紅地區的留守兒童多,分佈的範圍廣。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3.1.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

3.1.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55.45%的留守兒童表示希望父母陪着做作業,約93.73%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90.90%的留守兒童想讀國中。

3.1.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比重偏低,其中,説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的現象時有出現。他們的內心比較封閉,性格孤僻。

3.2存在問題

此年齡段兒童正處於生理心理成長髮展的關鍵時期,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3.2.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小部分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大部分成績中等或偏下。

3.2.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據調查,留守兒童的監護權絕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還有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這些兒童的委託監護人普遍年紀大、文化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自己的生活。監護人有的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無辦法監護孩子。他們對孩子行為習慣、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引導少,教育管理方法簡單粗暴等問題,孩子思想波動且出現心理障礙時,沒有及時溝通,常使留守兒童缺乏心理慰藉。他們的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2.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情況讓人擔憂。據調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聯繫一次,相當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單純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有學上、有書讀就萬事大吉了,忽視與孩子的心理溝通與交流,導致孩子對父母很陌生,親情關係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往往以物質彌補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親情關愛,內心空虛,有的對家長有埋怨情緒,還有的留守兒童為了宣泄煩惱,走上極端。

3.2.4留守兒童的品德和學習發展不足。留守兒童理應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愛。但由於—些學校偏重於學生的學習成績,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羣體缺乏特別的關愛,不能主動和監護人聯繫;同時被委託監護人又缺乏與學校溝通的意識和能力。在農村留守孩子中,有的行為紀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現象,如偷摸等不良習性。又由於不能與父母及監護人及時溝通,以至他們之間感情疏遠,使得留守兒童對自己的父母的怨恨。此外,留守兒童在應對挫折時“無處訴説”,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方法引導,面對學習困難時,不能很好的得到處理,導致學習興趣缺乏,不能獨立完成家庭作業,學習成績不理想,造成很多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

3.2.5留守兒童安全受到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於年齡小,社會閲歷少,辨別能力差,又缺乏呵護,往往成為被侵害的對象。據縣公安部門的調查,在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人員中,留守兒童佔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這不能不引起社會的重視。

3.3問題形成原因

3.3.1社會方面:農村剩餘青壯勞動力大規模流動,剩下老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收入差距增大,很多農民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大量農村剩餘青壯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因此將自己的子女及父母留在家中。增加了農村老年人的比例。

3.3.2家庭方面:大人經濟收入與孩子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父母有的是生活壓力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有的是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有的甚至就是跟從大眾,感覺到城市去“淘金”是應該的。由於他們的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識不高,他們認為,過更好的日子才是第一位的。因此對孩子的學習教育關注過少,心理教育更是力不從心。

3.3.3學校方面: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又加上留守兒童的父母的遠離,及其監護人素質的低下,使得留守兒童的心理髮展障礙重重。

3.4調查結論及建議對策

3.4.1用親情温暖留守兒童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育人觀念。不少農民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為將來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注,抱有引導不夠,他們以自己在外務工受苦受歧視的經歷現身説法,要求孩子“適應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育人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切實加以轉變。其次,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唸書,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更不用説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了。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大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多向老師和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裏的學習生活狀況,或藉助電話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温暖。再次,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最好能隔不長時間回家一趟,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心其成長。

法國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經這樣忠告做父母的人:培養你們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為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而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的恰恰是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是我們應該引起充分重視的。這些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學習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從數據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且有些開始記事的孩子出現對父母敵視和仇恨心理。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有的厭學逃學,明顯地不如父母監護下成長的兒童。

3.4.2給留守兒童子撒播愛的陽光

農村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應該成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對的關心和愛護。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個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繫;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裏,“留守兒童”與雙差生劃上等號,屬於"不受歡迎"的一羣,"留守兒童",從老師那裏得到的關愛明顯要少於非留守兒童,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賴感受.對其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產生隔閡較為疏遠的情況下,老師理應擔當起“扭轉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主題班會、聯誼會、道德法制講座以及“我為留守兒童獻愛心”活動等,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温暖。

3.4.3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4.4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4.5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諮詢、心理矯正活動。學校要設立“心理諮詢室”或“傾訴信箱”,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學生打開“心結”。加強挫折教育和磨礪教育,培養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定期舉行文藝、體育、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實學生生活,讓留守學生在歡樂、和睦、關愛、幸福、向上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3.4.6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

農村中國小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羣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同時,學校要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3.4.7呼籲社會各界一同關注留守兒童

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社會的呼聲可以讓政府加大對此問題的重視和解決力度,也可以讓留守兒童自己感到社會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愛,更好的促進他們的學習進步、品德優秀,使之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發展!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將來國家建設的棟樑,我們應該密切關注他們的教育問題,特別是我們的“留守兒童”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引導這些孩子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總之,農村“留守孩”問題是當前我國農村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一定會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迅猛浪潮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遠離家鄉,大量湧入外地打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弱勢羣體——“留守兒童”。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缺親情,少關愛,導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問題日益突出。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也越來越備受社會的關注。關於存在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調查:

一現況及存在問題:

(一)監護管理問題。

1、認識不深,教育方法落後。監護人不管是母親、父親或祖輩,大都淺薄地認為監護責任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曖、不出事。他們大都因家務繁忙,沒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而祖輩教育孩子由於觀念和方法滯相對落後,存在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傾向,造成部份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時由於祖輩的文化素質較低,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特別是對高年級的學生存在重養輕教,忽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2、素質不夠,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在留守兒童中由隔代教育的佔留守兒童總數的19.8%,他們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加上他們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使得他們難以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對孩子進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只能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強度低下。留守兒童中由單親監護的佔有相當的比例,在家庭教育問題上,由於他們的父親或母親外出打工,造成“父親教育缺失”或“母親教育缺失”,加上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要落在一方家長身上,使得家庭勞動強度增大,家教精力嚴重不足,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兒童自身問題。

1、缺乏自主,成績較差。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差成為普遍現象,由於他們缺乏家長及監護人的正確督促和引導,逐漸養成了自由散漫、貪玩厭學的不良習慣,不能完成家庭作業,對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和社會實踐活動也採取排斥的態度,致使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成績逐漸下降。

2、缺乏親情,感情空虛。由於外出務工父母常年與子女分離,聯繫較少造成親情缺失,這種情感上的空白是監護人無法替代的。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

3、缺乏交流,性格缺陷。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監護人則對他們的關注不夠,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部分兒童表現出心理方面的異常,如感情脆弱、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4、缺乏管教,習慣不良。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有的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表現出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説謊,在家騙監護人,在校騙老師,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學校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早退、打架的現象,有的則迷戀網吧和遊戲廳......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隨着我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婦女兒童成為我鄉農村的主體人羣。“留守”使農村實際生活人口結構性失衡,引發了農村家庭的穩定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着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農村留守婦女兒童是一個亟待關注和關愛的社會羣體。破解農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木葉溪鄉婦聯對全鄉11個村的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存與發展狀況進行調研,並結合鄉實際情況,通過採取召開村、組婦女之家幹部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進村入户與留守婦女兒童面對面談心等方式,開展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木葉溪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8公里,屬典型的山區地形。區域面積12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75畝。全鄉轄有11個行政村,78個村民小組,共有居民8118人,2253户。留守婦女327人,留守兒童175人。

根據調查情況,目前我鄉留守婦女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在年齡特徵。參與問卷調查的11個村的44名婦女中,60歲以上的一般因年齡較大、男性外出較少,留守比例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婦女大多文化偏低,國小和國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佔2%。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觀因素是需要在家務農、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主觀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務工或家人不支持。

從此次留守兒童情況調研來看,目前木葉溪鄉共有175名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父母在本省務工的佔總數40%,在外省務工的佔總數60%。留守兒童有88%由祖輩監護,有12%由其它人監護。留守兒童父母三個月回家一次的僅佔3%,半年回家一次的佔31%,一年一次的佔43%,與兒童溝通經常的家長佔66%,偶爾的佔19%,不溝通的佔到15%,在外務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佔15%;良好的佔50%;一般的佔35%;

二、現狀及問題

(一)留守婦女

1、農村留守婦女成為家庭生產生活中的頂樑柱,勞動強度大,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留守家庭中男性外出務工後,以前男性承擔的一些責任轉落到留守婦女的肩上,使得婦女在原有社會責任的基礎上新增了一些責任。她們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需要照顧老人和小孩,還要擔負起家中農活,在家庭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家中主要的青壯年勞動力和頂樑柱。被調查的留守婦女除農閒季節外,勞動強度大幅增加,勞動時間明顯變長,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留守婦女表示自己身體狀況下降,體力大幅度透支。

2、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文化水平偏低,參政議政熱情亟待提高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婦女當中國中以下文化的約佔九成,高中或中專文化的不到一成。其中,國中以下文化的大部分只上過國小,少部分國小都未畢業。總體來説,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觀念、認知水平低,接受新理念、新技術的能力較差,在處理婆媳關係、鄰里關係以及子女教育問題上都有很大的侷限性,尤其是一些新的農村生產實用技術接受起來也有一定難度。由於文化水平低,思想僵化,參政議政熱情亟待提高。她們普遍認為參政議政是男人們的事,有的即使認識到了自己的民主權利,也僅僅停留在參與選舉層面上。

3、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具有與男子平等的經濟地位

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婦女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兩部分,一是丈夫外出務工收入,其次是農村婦女在家務農收入。家庭總收入中,雖然丈夫外出務工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但農村婦女在家的務農收入也在家庭收入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在經濟支配方面,有80%的家庭收入主要由夫妻雙方共同支配或留守婦女支配。

4、業餘生活單調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留守婦女平時基本沒有娛樂活動,社會交際圈狹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勞動之餘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電視、聊天、串門,打牌,而極少讀書看報、補習知識。在有煩惱時,跟丈夫、朋友、父母、公婆及其他人傾訴很少。大多數農村留守婦女由於平時忙於農活和家務活等,沒有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加上生活範圍較小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留守婦女精神壓力大,不能從參加文體活動中讓自己減壓。

(二)留守兒童

1、生活水平較低。據調查,在全鄉175名留守兒童中,40名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條件困難,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3%,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於5000元。留守兒童的每週生活費人均30元,除去吃飯花銷,留守兒童幾乎沒有零花錢。

2、家庭教育缺失。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主要都是祖輩進行隔代撫養,由於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無法對留守兒童的知識學習進行適當的輔導,無法擔負起撫育兒童健康全面成長的重責。

3、親情關懷缺失。多數留守兒童每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打電話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繫的主要方式。由於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留守兒童與其父親之間的親子關係淡漠,他們無法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關愛。據學校老師反映,學習不認真的往往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長的監管力度不夠,他們的學習就無人過問,很容易成為差等生。

4、安全問題有待解決。留守兒童由於監護人對兒童監管不利,或顧不過來,或無人照管,而兒童又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更容易遭受傷害或侵害。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本課題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指農民工子女,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或父母早出晚歸打臨工而無法照顧的兒童,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以及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課題以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為調查對象,深入淺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討並加深了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認識。

一、調查説明

(一)調查目的

目前,社會上最廣泛關注的就是關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瞭解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調查內容

1.開展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學活動。

2.為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做心理輔導。

3.調查活動。①調查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②調查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③調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④留守兒童的心事調查。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我們設計了一份《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調查問卷,請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對問卷中的問題進行不記名選擇與作答。我們發放調查問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為80%。我們的問卷共設有50道題.調研結果顯示,受調研活動的男女比例為52:48。從調查人羣的年齡角度看,在10歲以下的人佔30%,10歲以上佔70%。

2.訪談法: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來收集各個層次的人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二、情況彙總

1.父母的工作問題。在被調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佔70%,“父親出去打工”的佔15%,“母親出去打工”的佔10%;“在縣城內打工”的佔15%“跨縣、跨市打工”的佔25%,“跨省打工”的佔60%。

2.監管照顧問題。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49.5%,從長輩那裏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監護人的不重視,大多數的老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是許多留守兒童養成諸多不好的習慣,嚴重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調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邊時,你和誰生活在一起?”,60%的被調查者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調查者與“親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調查者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調查者則“自己住”。

3.心理態度問題。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心理狀態不佳。在被調查者中,“你是否擔心父母在外打工會出事?”,其中,“很擔心”的佔33%,“有點擔心”的佔46%,“不擔心”的佔19%;“你是否覺得自己很棒、很優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佔33%,“我做的很一般”的佔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佔11%,其餘2%的被調查者則稱“我做什麼都不成功”。

4.學習問題。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對於“你對學習的態度如何?”這一問題,“聽老師話,十分刻苦”的佔21%,“聽老師話,比較刻苦”的佔45%,“一般,不愛聽老師話”的佔28%,“不努力,不愛聽老師話”的佔6%。“有沒有在課後複習知識?如果沒有,是什麼原因呢?”,“經常複習”的佔31%,“很少複習,沒時間”的佔19%,“偶爾複習,想不起來”的佔36%,“很少複習,不喜歡”的佔13%。

5.人際關係問題。“在學校裏的朋友多嗎?”,回答“很多”的佔41%,“不是很多”的佔47%,“很少”的佔11%,“沒有”的佔1%。對於“你是否喜歡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這一問題,回答“喜歡,害怕”的佔15%,“喜歡,不害怕”的佔37%,“不喜歡,害怕”的佔9%,“不喜歡,不害怕”的佔39%。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一、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的具體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

隨着我縣城鎮化深入發展,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出現了大量留守兒童,XX年我縣留守兒童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12.9%,留守兒童在親情關懷、生活照顧、家庭教育和安全保護等方面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滎經縣教育局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建立了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領導機構,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充分發揮各中國小校在留守兒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了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領導機構。

為加強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工作,滎經縣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副局長和局黨組成員為副組長,各股室負責人和中國小校長為成員的滎經縣教育局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學校也相繼成立了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學校黨政、工、團、少先隊負責人和班主任為成員,明確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同心協力、齊抓共管的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2.關工委組織悉心關愛留守兒童成長。

教育局和學校均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把關注特殊青少年,關愛留守兒童作為關工委的重要工作內容,努力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二)積極改善留守兒童的教育條件。

1.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

針對山區教育工作和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多的特點,我縣結合“5.12”和“4.20”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積極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一是進一步改善泗坪中學等6所國中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二是把三合國小等7所國小新建成寄宿制學校。目前,我縣農村寄宿制學校13所,XX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寄宿制學生1328人,XX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寄宿制學生1064人。

2.改善留守兒童的營養狀況。

全縣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共有學校31個校點,享受學生約6727人。其中:鄉鎮中心國小23所,在校學生5500人;鄉鎮國中3所,在校學生1021人;村小及教學點5所,在校學生206人。按《滎經縣XX-XX年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模式實施方案》總體目標,我縣從XX年9月起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模式試點。選定寶峯國小、安靖國小、烈太國小、天鳳國小、新建國小5所學校為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模式試點學校,享受學生690人。XX年秋季學期開學,計劃新增青龍國小、青龍復興村小、民建國小、民建大坪村小、新廟國小、三合國小、石龍國小共7所學校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供餐模式轉向食堂供餐,享受學生850人。其餘學校到XX年實現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全覆蓋。

(三)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

1.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檔案,進一步完善聯繫留守兒童制度。

(1)基本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全縣建立了留守兒童檔案,包括留守兒童的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學校班級、家庭住址、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及聯繫電話、監護人等基本信息。各校以班為單位建立留守兒童花名冊,對留守兒童實行動態管理,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管理奠定基礎。

(2)探索建立留守兒童聯繫卡制度。

案例1花灘國小作為滎經縣規模最大的一所農村國小,目前,有留守兒童177人,分佈在全校27個班級中,佔全校學生比例13.7%。為了加強留守兒童的關愛和教育工作,學校建立並逐步完善留守兒童聯繫卡制度。落實具體聯繫責任人,各班班主任負責聯繫該班的留守兒童,學校行政人員及領導小組成員有針對性地聯繫3名留守兒童,隨時掌握、瞭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情況。

民建彝族鄉雙語寄宿制國小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聯繫制度和幫扶制度。班主任負責聯繫該班的留守兒童,每名教師負責聯繫、幫扶一名留守兒童,學校行政人員及領導小組成員有針對性地聯繫了2名留守兒童,一名好學生幫助一名學習有困難或行為習慣較差的留守兒童“一幫一”手拉手活動,經常與結隊與幫扶學生談心、交流、溝通,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學習、生活情況,並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2.廣泛開展思想道德實踐活動。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指導,制定了《滎經縣XX年德育工作要點》(滎教發[XX]7號),統一安排佈置全縣德育工作。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讓學生牢記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充分利用開學畢業、入隊入團、成人儀式等契機,開展有莊嚴感的典禮活動;堅持每週一次的升旗儀式;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班、團隊活動,並利用張貼標語、校園廣播、黑板報、學校法制宣傳欄等途徑,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以活動為載體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文明禮儀和行為規範養成教育。

狠抓學生一日常規工作,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將學生的養成教育納入對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考核內容。

3.大力開展法制進校園工作。

結合我縣中國小教育工作實際,滎經縣教育局制定了《XX年法制進校園方案》(滎教函[XX]16號),統一安排佈置全縣中國小校開展“法制進校園”工作。基本建立了法制教育制度,各校嚴格按照教育部課程計劃設置要求,上好法制教育課,做到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認真抓好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第二課堂。組織建立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制教育網絡。加強對留守兒童進行安全教育。

案例2  XX年4月上旬,各中國小校利用黑板報開設了班級法制教育陣地,學校同時組織了一期法制教育宣傳專欄。4月中下旬,各中國小校均聘請法制副校長或者司法機關聯繫人到學校開展法制教育講座。部分學校還根據實際開展了中國小生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滎經縣教育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把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列為XX年工作要點,並開展了相關工作。4月21日,教育局關工委組織到新添中學、石龍國小等學校開展“加強法制宣傳,創建和諧校園”的主題報告會。4月22日,教育局關工委組織到嚴道四小、花灘國小等學校進行“法制進校園”工作調研。

截至目前,全縣近XX0師生無違法犯罪行為發生,廣大青少年學生的行為越來越規範,學生小手牽大手的法制教育活動影響着家長和周圍的鄰居、朋友。

4.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雅安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的指導下,滎經縣各中國小校結合地震災後學生心理輔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諮詢、心理矯正等教育內容,請相關心理學教師為學生作心理教育講座,使學生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矯正。

案例3滎經中學由心理學專職教師陳詩瑞老師在國中部各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並通過學校心聯小屋、承辦滎經縣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討會和邀請川大心理學師生到校舉辦心理講座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對學校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的及時疏導,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向上的心態,增強學生的適應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5.加強留守兒童工作的管理。

建立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考核機制。教育局把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列入學校工作目標,加強檢查考核。學校和班級每學期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進行總結,定期召開研討會、交流會,不斷總結經驗,探索新的路子;定期對班級、部門和教師進行考評,考核結果納入教師工作業績;加強留守兒童的考核表彰,對各方面表現好和進步大的留守兒童利用“六一”和每期散學典禮進行單項表彰。

6.創新家長學校機制。

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和家訪等途徑,定期對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培訓、交流,不斷提高家教水平和監護能力,幫助他們更新家教理念,學習掌握家教知識和方法。聘請法制副校長和社區人士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努力形成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合力,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四)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落到實處

1.落實留守兒童幫扶制度,開展“一幫一”手拉手活動。

各校均建立了留守兒童幫扶制度,積極開展“一幫一”手拉手活動。一名好學生幫助一名學習有困難或行為習慣較差的留守兒童,學校要求每位學科教師要經常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無償補課、“開小灶”等進行轉差提高工作。

案例4嚴道四小是一所城鎮完全國小,現有教學班級13個班,學生579人,留守兒童195人,留守兒童佔學生總數的33.6%,留守兒童問題正日益凸顯。學校落實留守兒童幫扶制度,大力開展“結對子”活動。班主任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同時,學校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或幾個教師負責一個村(居委)的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繫。

滎經中學、嚴道一中、嚴道二中、花灘中學、泗坪中學等學校專門為住校的留守兒童開設晚自習,選排教師進行輔導,宿舍管理人員對住校留守兒童關愛呵扶,嚴格管理。

為了培養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和特長,各校均成立了興趣活動小組,讓留守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參加相應的興趣小組。

2.開展人文關愛活動,真情關愛留守兒童。

除了在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外,各學校還要求師生不得歧視留守兒童,要求班主任及科任教師要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原則,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的能力,不斷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縣教育局號召師生為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捐衣物、捐學習用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温暖。各學校依託社區優勢,發揮“五老”作用,讓社區參與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如:幫助留守兒童落實解決低保,共同整頓校園周邊環境,嚴禁上網吧等,積極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3.建設並充分利用愛心書屋和愛心之家。XX年,我縣建成愛心之家7個、愛心書屋6個;XX年已建成留守學生愛心書屋和留守學生愛心之家28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1個。利用愛心書屋和愛心之家,開展有利於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形式多樣的活動,為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和學校留守學生之家、留守學生書屋暑期為留守學生開放。

案例5民建彝族鄉雙語寄宿制國小是滎經僅有的兩個彝、漢雙語學校之一。學校現有學生300餘人,其中留守兒童111名,約佔全校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在縣教育局、民建彝族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和雅安市教育基金會的援助下,學校準備在鄉政府內建立民建彝族鄉建樂村“留守兒童之家”,目前正在進行物資採購,預計於XX年9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4.大力開展各類資助和慰問活動。

構建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勤工助學為輔,獎助學金、困難資助等資助體系,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縣的“獎、貸、助、補、減免”等資助政策,以“不讓一名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輟學”為工作目標,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學習和生活費用。XX年我縣資助留守兒童在內的貧困學生6220人,資助金額達625萬餘元;XX年上半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免學雜費學生數14744人,義務教育階段免學費提供教科書學生數14744人,義務教育階段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1115人。

案例6 XX年4月,關愛留守兒童“恆源祥”品牌向全縣100名留守、孤殘兒童發放100件愛心毛衣;章浩龍先生自XX年起,長期資助我縣貧困留守學生,4年來先後捐資30餘萬元,共資助我縣貧困留守學生260餘人,XX年又為胡長保國小50名貧困留守學生帶來360元/人的關愛助學金。今年上半年,“女市長教育基金”、“自貢市對口資助滎經縣困難學生”、“章浩龍基金”、“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等11項國家、愛心企業和慈善基金已經發放到位,資助總額為134.11萬元,受惠學生為2082人次; “育英助學計劃”、“微塵基金”、“藍天春蕾女童班”、“音樂之聲我要上學”、“扶貧移民局資助”、“共青團委尋找幫助困難青少年羣體” 6個資助項目已按照上級要求完成資料收集、上報工作,待資金髮放到位,屆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助人次將增加約415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 %,65 %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部分留守兒童學科檢測成績只有40、50分,逃學、厭學現象比較普遍。

2.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長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逃學、早戀、抽煙、喝酒、説謊、打架,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成為了“問題兒童”。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

案例7嚴道四小對10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

4.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出現偏差,教育和關愛力度不夠。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和監護人,鄉(鎮)政府、村社、社區忽略了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和教育,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沒有形成合力,教育和關愛力度不夠。

(二)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事倍功半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

2.監護管理力度不夠。隔代教育徘徊於溺愛的誤區。當前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父母委託的監護人多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年紀較大的人。天鳳國小對本校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進行調查,監護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佔56%;無人監護佔26%;監護人是其他親戚佔18%。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羣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重“養”輕“教”,過分遷就,甚至放任自流,只“養”不“教”;其次,是託管(新型產業),同時監護幾十個小孩,也只能讓孩子們吃飽,按時上學,他們的表達能力不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不夠了解,不能給予他們必要的法律、安全、衞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識的幫助、指導,不能在學習上、心理上予以輔導。

3.教育方法簡單。一部分留守家長有溺愛和偏愛的傾向,把孩子當“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出了問題又是簡單粗暴,動輒拳腳,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或者乾脆放縱與不管。他們中一些人早出晚歸與社會上閒雜人員來往,沾上小偷小摸惡習或痴迷於電子遊戲,光顧不良網吧,整天神智恍惚。

4.溝通難度大,家校聯繫少。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學校老師很難見到孩子父母面對面交流,即便是瞭解孩子父母的聯繫電話,基於學生的數量和學生問題的複雜性,教師也很難做到長期堅持與家長溝通並電話反映學生真實表現和存在的問題。同時,大部分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少主動了聯繫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情況,導致家庭和學校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的信息溝通不暢。

5.學校教育力不從心。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完全寄望於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餘力不足。非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他們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

三、對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1.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擴大寄宿制學校的覆蓋面。讓留守兒童集中到學校學習和生活,一是可以解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管不力的問題;二是方便學生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有利於同學間的交流,利於留守兒童發展積極向上、開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基本排除留守兒童在往返途中的安全隱患。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學校繼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範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繫創造條件;四是大力開展各類資助,竭力幫助貧困留守兒童。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重視對留守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學校培訓活動,召開家長會,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4.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關愛網絡。各鄉鎮、村(居)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針對各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採取積極措施,和學校、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更切合實際地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問題。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社區幫扶中心,並組織幹部到留守兒童家裏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一、調查登記表

調查時間:月日—月日

調查方式:走訪

調查人:

調查地點:略

留守兒童家數:13户,

留守兒童人數:26人

總户數:33户

其中有4户一位老人帶3個小孩,有5户一位老人帶2個小孩,有4户1位老人帶1個小孩。

其中未滿週歲的留守兒童:2人;學齡前的留守兒童:6人;學前班—四年級:11人;五年級—六年級:7人。

二、調查感受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説是家喻户曉,“言傳身教”這一成語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調查情況看,在我們這個村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數,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無幾。推而廣之,在中國像我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比我們村經濟條件差的還不可計數,可想而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確實多,並且情況不容樂觀。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都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孩子讀書而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但這裏面也含有個別怕吃苦而將重任交給來人的青年夫婦。他們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兩次,有些甚至幾年才歸家一趟,只是按時寄一些錢讓小孩生活、學習,有時寄一些衣服或玩具來“滿足”這些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須不知正當這些父母自認為給了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時,這些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卻空虛得像一張白紙,他們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邊的那種温馨與快樂,他們只能用電話線來寄託他們的情思,抑或在電話旁,在夜裏,在父母牽着孩子小手玩的電視片前淚流滿面。

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人的行為習慣,對人的思想認知,對人智力的開發都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留守兒童,這些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對的卻是沒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時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體裏甚至還流淌着封建社會血液的老人。在這些老人的“薰陶”下,這些留守兒童又怎能從小養成愛祖國、愛學習的行為習慣呢?他們又怎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又怎會明白飯前便後要洗手,朋友夥伴要團結呢?走訪中我看到他們一個個臉上滿是污垢,找不到一點白淨的皮膚,身上的衣服像抹布......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活動參加者: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奎年來,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羣體,即“留守兒童”。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統計局採取分層抽樣、整羣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縣14個鎮共抽取42個村民小組,調查時點為20xx年3月20日。

彙總結果顯示: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30人,勞動力4966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13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人,減少2。12%。據此推算,20xx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2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23121人,佔留守兒童的68.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10596人,佔留守兒童的25.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38人,佔留守兒童的5%,獨立生活的有44人,佔留守兒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情況令人堪憂。

14個鄉鎮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習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調查中發現,83%以上的監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3%的監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10%的監護人和老師聯繫。從而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輟學,成為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

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羣、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於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佔17%,一般的佔65%,差的佔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政府、社會關注不夠。

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

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

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

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建議

1、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

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

一是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形成多部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二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利。

三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新聞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引起全社會重視,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

四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宣傳部和精神文明辦要加大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強化監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台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門要加大對侵犯留守兒童合法權益行為的打擊,淨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諮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對象;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組織要從各自的工作實際出發,在向留守兒童開展獻愛心及“一對一”幫扶、“手拉手”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創辦留守兒童家長示範學校、代養人家長學校,開展志願者服務、結對子互幫、親情熱線等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

五是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村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

從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的影響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則影響相對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3、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試辦寄宿制學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

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新,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心理諮詢室,專設心理老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

為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國小及幼兒園全面普查。

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國小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説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絡,抽煙、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

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

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

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

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

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

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羣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

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

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在中國,“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基於課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較突出的問題,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着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從農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就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中大部分處於0—14週歲,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它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據XX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在他們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時,就會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不願和人交往,對他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缺乏了正當的引導,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當他們寂寞無聊,,學校周圍網吧遊戲廳成為學生快樂的天堂。“留守兒童”大都是隔代撫養,代溝明顯,父母常年在外,總覺得有愧於孩子,便給錢以補償,老人也縱容孩子,不多加以管教,自己也放縱自己。他們享受着自己覺得應該得到的生活,不關心他們的父母在做什麼,在哪做,危不危險。“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2、缺乏撫慰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3、疏於照顧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羣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後果。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4、社會關愛不足問題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羣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係為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係之外的其它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於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可。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的離開,在很多方面都發生改變,出現的主要問題如下:

1、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它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瞭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它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他們把這種思想加註在不學習的思想,孩子無法享受正常親情關愛,逆反心理加強,網吧也不足以滿足,他們開始打架鬥毆,抽煙喝酒,其實哪個不是因為心中的孤獨寂寞。他們打架賭博,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安全也成為了重要的問題。他們感覺無人關心自己的生死,可是遠在他鄉的父母卻無能為力,苦口婆心、循循教導,卻讓他們覺得“煩人”。放縱自己,也放縱着着生命。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週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今日發佈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繫一次,39.8%的家長每週會同孩子聯繫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繫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繫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繫。“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着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親人安慰和關心。但由於這些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甚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可言。由於長期遠離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兒童”感到孤單,三成以上“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衞生問題。

2、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學好了,沒人誇;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於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範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

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佔到了88%!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3、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的生活狀況,問題尤為突出。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説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着維持温飽的生活。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另外,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幹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從上面的簡單説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別人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一個人數達2300多萬的羣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羣體還在不斷壯大。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極為不利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儘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農村國小“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是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隔代監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多家長外出務工後,就把兒童託付給年邁的父母(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負責照管孩子的農村老人不僅年邁而且絕大多數文化素質較低,難以從體力和智力上擔負監管重任,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留守兒童”因“情感飢餓”而產生畸形心態,主要表現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沒有禮貌,沒有上進心,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學習成績低下,學習缺乏自覺性、積極性和刻苦精神;由於家庭沒有稱職監護人,學校、家庭又無法溝通,學生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學生就更加難管了。

(二)、學校的不當評價、教師的不當教育,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1、學校的“分數”評價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學校以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評價機制,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使得我們的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那些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學生,而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又經常違紀的學生,更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管,而這一部分學生中,大多數是“留守孩子”。雖然新課改在不斷推進,學校的評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各學校、基層教育部門制訂的考核細則中不難發現,無論從多少個指標中來考核教師,最終拉開教師之間分數的還是班級學生們的“考分”!

2、教師的不當教育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①教師不當學生觀,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的成績好壞或聽不聽話,是直接影響教師學生觀的主導因素。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對成績差的學生常常是一點機會都不給,或者是給予很少的機會。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和信任,於是就會抑鬱悲觀,往往以“不好”、“更不聽話”的方式與教師對抗。而他們的逆反又會激起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厭棄,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師生關係惡化,有的教師甚至採取挖苦諷刺的方式,給這部分“留守兒童”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②教師落後教學觀,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主權。認為學生是白板,教師可任意塗抹。教師把學生看成課堂教學的附屬品,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使學生產生自卑感、恐懼感。第二、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半點違背教師的意思,懲罰成為家常便飯,學生每時每刻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第三、由於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對學生嚴重地不負責任,對學生的學習漠不關心。兒童在家得不到關愛,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三)社會的不良環境、成人的不良影響,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大誘因。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對於人的成長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社會教育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具體表現在:

1、社會上的不良場所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目前農村小集鎮上的一些公開的和隱蔽網吧,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為了賺錢,而大量招徠在校學生,甚至引誘學生。國小兒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強,而“留守兒童”又缺乏父母的監管,網吧對他們的不利影響就更大,經常偷錢、編造謊話逃學上網。

2、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農閒時節,“閒人”太多,致使賭博風盛行。無事幹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賭博,許多“留守兒童”的代管監護人也參與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過問孩子的情況。這種“潛移默化”對孩子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更是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不讓孩子有過多的心理壓力,能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家庭方面

目前在中國,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本身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説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裏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吧、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獻出他們的愛心,應該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關愛更多孩子的成長。父母應該關注他們,聆聽他們的內心,而不是一味的教導。讓他們體會到親情,體會一個孩子應得到的愛。學校不該關注麼?孩子的自卑心理、懦弱心裏不正是學校應該關注的麼。從他們自身角度出發,不讓他們自卑自懦,讓他們在父母那裏缺少的愛被填補。社會更應該關注,瞭解他們的生活,關注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被孤立的。

總的來説,父母之所以打工,主要因為“錢”。如果經濟發展好,人人過上小康日子,誰還會遠走他鄉,打工賺錢,哪裏還會有留守兒童之説。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着生機,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希望有更多的人繼續關注這些“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全國婦聯xx年5月發佈《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中根據《中國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與xx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xx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