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

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1

從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看,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發展縣域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和任務。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戰略性調整的新的歷史階段,“三農”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亮點之一。農村信用社如何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服務和經營同步,是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筆者對以來轄內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是傳統的農業縣,面對中小型企業甚少這一經濟格局,農村信用社按照“立足社區,服務三農”的戰略定位,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創造性地開展金融支農工作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1、農户小額信用貸款成為支農服務的重點品牌。農户小額信用貸款以其靈活和便捷的管理方式,深得農户青睞。以來,縣聯社把其當作支農的品牌來經營和打造,對農户的生產、生活、消費、多種經營等領域進行了大力扶持,使農户小額信用貸款成為農村信用社資金營運的主渠道,成為農村家喻户曉,深受農民歡迎的服務品牌。截止4月末,全縣發放農户貸款證22050户,對21589户農户發放了農户小額信用貸款,佔轄內農户總數的61.48%,累計發放農户小額信用貸款21558萬元,佔貸款累放的57.18%,農户小額信用貸款餘額達8534萬元,佔貸款總額的41.15%,基本上解決了農民貸款難問題。

2、培優培強農業主導產業,提升農民增收水平。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山上辦綠色銀行,山下建優質糧倉,水裏興特色養殖”的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思路,縣農村信用社充分發揮信貸槓桿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不斷加大信貸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和引導農民向“專、精、特、新”種養殖業發展,造就了食用菌、水產業、烤煙業多個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亮點。

例一:以來,累計發放食用菌貸款2560萬元,扶持了4780户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農户,目前全縣從事該產業的農户佔30%,且規模不斷擴大,茶菇、爆花菇、草菇發展至千家萬户,僅栽培量就達1.2億筒,實現產值1.6億元。僅生產經營食用菌一項,每户農户户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且純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有近100户。如德勝鎮黎明村、宏村鎮孔沅村、龍安鎮王沙坑村等已成為食用菌生產基地和依託食用菌的富裕村,食用菌也已成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之一。

例二、投入信貸資金861萬元(其中:90萬元、155萬元、306萬元、210萬元)重點扶持了養殖週期短、見效快、效益高、市場穩定的美蛙養殖業,放款量佔全縣農村信用社水產養殖貸款的70%,扶持面為美蛙養殖户的90%,養殖規模由的10户,養殖面不足十畝,增加到目前的186户,近460餘畝,有效地帶動了水產業的迅猛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例三:烤煙是近兩年縣委縣政府在全縣農村推廣的又一富農產業,農村信用社對這一新優農副產品進行了大力扶持。為524户農户發放烤煙貸款191萬元,使當年烤煙種植面積發展至1000多畝。今年1-4月又投入烤煙生產資金近400萬元,支持1312户農户做大做強烤煙種植業。由於有農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農民打消了因資金緊缺的顧慮,種植烤煙的積極性高漲,全縣烤煙種植已形成規模,種植面積擴大到8500畝,是的八倍之多,烤煙又將成為興縣富民的又一特色產業。

3、以推行營銷貸款為着力點,延伸服務觸角。隨着傳統農業向多元化經濟農業的轉變,大規模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銷售及農村個私經濟,個人消費等領域的資金需求不斷增大,特別是去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台,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漲,但農户小額信用貸款由於受使用範圍侷限性的限制,難以滿足農户對貸款的需求。縣聯社適時創新經營理念,在信貸產品中引入營銷機制,推行全員營銷貸款,送貸上門,把資金送到急需資金的客户手中。到4月末,全員營銷貸款147人,累計發放營銷貸款4346萬元,較好地推動了農產品的發展進程,形成了以西城、宏村、樟溪等鄉鎮的白蓮種植基地;日峯、厚村、中田、荷源、源坊等鄉鎮的三元雜交豬養殖基地;日峯、中田、洵口水產品的養殖基地,成為繼農户小額信用貸款之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又一信貸品牌。

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縣域資金需求與農村信用社供給不平衡。一方面,農村信用社以貸款種類多、手續簡便、放款及時、服務優良等優勢,吸引了大批客户,成為支持縣域經濟的中堅力量,但同時增加了自身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隨着轄內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機構網點的逐漸收縮,農行撤消了縣城以下全部農村網點,目前農村市場的資金需求呈現農村信用社“孤軍作戰”的格局。再則,商業銀行貸款權限上收,貸款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支持縣域經濟的作用弱化,僅轄內四大國有 商業銀行貸款總量就比上年減少2831萬元,減幅達10.87%,相應增加了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的壓力。就來看,除農業發展銀行外,全縣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貸款17370萬元,其中農村信用社為14604萬元,佔累放的84.08%。今年4月末這一比例增加到91.86%,比上年同期增長7.78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由支農主力軍完全變成支農“孤立軍”,有限的資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資金需求。

(二)資金不足,削弱了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實力。一是組織資金困難,一方面農村信用社由於受結算渠道狹窄,電子化結算手段落後,匯路不暢等硬件制約的影響,在同業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很多異地結算頻繁的客户都不願意在農村信用社開户存款,而這些客户又正是資金雄厚的優良客户。另一方面,由於社會上對農村信用社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到農村信用社存款有風險。多年來,農村信用社雖然採取各種措施,做了大量的宣傳和實質性工作,但一些黃金客户和穩定性較好,且成本低的行政、企事業單位存款的組織工作仍就舉步維艱,該類存款的市場份額一直較低,公存款只佔轄內公存款總額的16.3%。二是農村資金分流嚴重。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從退出農村市場轉而爭奪農村儲源市場,成為農村信用社強硬的競爭對手。另一方面,郵政儲蓄全面向農村滲透,分割農村金融資源。從來看,全縣金融機構存款淨增14106萬元,農村信用社僅增2468萬元,佔17.50%,而郵政儲蓄其淨增額則達5579萬元,佔39.55%,是農村信用社的兩倍以上,其存款總量也從的18166萬元,增加到今年4月末的30398萬元,增長了67.33%,超出全縣平均增幅31個百分點。且郵政儲蓄不是“取之於農,用之於農”,而是將存款上存,造成農村資金嚴重流失,致使農村信用社難以有效吸納農村富餘資金。如:近幾年,且宏村、樟溪兩鄉鎮的農村信用社累放1000多萬元,扶持當地130多户農户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經營傢俬生產,產值過億元,形成了較好的規模效益,並帶動了兩地5000餘户農村勞力致富。相對而言,兩地農村信用社存款總量只上升了740萬元,為貸款累放的7.17%,貸款發放大部分是通過人行支農再貸款和農村信用社內部調劑資金等渠道解決。縣農村信用社為了支持“三農”,一直處於超負荷運轉狀態,存貸比例失調,信貸資金嚴重匱乏,削弱了農村信用社支農實力。

(三)服務層次不全,難以涉足縣域經濟的方方面面。農村信用社因其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和資金限制,信貸資金的投向以滿足“三農”為主,存在重“三農”輕城鎮居民、重生產輕消費、重個體輕企業的現象,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大。經調查的11家中小企業中只有5家與農村信用社建立了信貸關係。究其原因,一是農村信用社長期以來缺乏為企業貸款的有效風險管控辦法。加上轄內中小企業的市場風險大,生產的穩定性、管理的規範性較差,信息透明度不高,增加了農村信用社拓寬信貸支持面的顧慮和難度。二是一些信用度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雖表示希望得到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支持,但因貸款利率比商業銀行稍高,企業從經營成本角度考慮還是不願到農村信用社借款,出現農村信用社“一頭熱”現象。三是對一些實行“家族式”方式管理的企業,農村信用社難以摸清其家底,不敢任意放款。對此,縣聯社出台了一系列辦法,力爭攻破中小企業這一“堡壘”,但涉足中小企業的貸款佔比仍就不高,使農村信用社服務面難以有效拓展。

(四)信用環境較差,逃廢債務現象嚴重。一方面,社會信用意識淡薄,逃廢農村信用社債務的現象比較嚴重。如:一些黨政幹部自借和擔保的貸款,不是守信自律,而是不理不問,催收時往往是認賬不還,甚至賴賬,長期佔用農村信用社資金。另一方面,少數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從地方的短期利益出發,維護企業利益多,把農村信用社看成是一塊“大蛋糕”,在處理農村信用社維護金融債權和企業逃廢債務的問題時,過於維護地方和部門利益,或明或暗地支持、縱容企業利用改制機會逃廢債務,進行“暗箱操作”,損害農村信用社的利益。再則,訴訟案件執行難,由於受執法力度不強、債務人信用意識差等因素的影響,許多進入依法清收渠道的貸款,雖説贏了官司卻收不到錢,部分借款人或企業甚至有意、惡意逃廢債務。以來法院已判決但仍未執行的縣農村信用社訴訟案件就達46件,標的為419萬元。大量不良貸款長期佔用了農村信用社有限的信貸資金,不僅降低了信貸資金的流動性、效益性,也遏制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成為阻礙農村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三、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

目前,農村信用社面臨發展和服務兩大重任,要使農村信用社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和農村信用社應攜手同行,切實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大政府部門的支持力。各級政府部門要真正認識到支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就是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工作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不但要在輿論上支持,更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1、要儘快落實國家為改革中的農村信用社提供的各項優惠政策,幫助農村信用社消化歷史包袱,提升農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後勁。

2、要協助農村信用社組織資金,撤消限制有關部門到農村信用社開户或存款的相關規定,按照省財政廳《關於財政涉農資金支持農村信用聯社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贛財庫[]17號)文件精神,把縣財政涉農資金存入農村信用社;協助農村信用社吸收農村富餘資金,防止資金外流;鼓勵、引導縣直各單位、部門、團體到農村信用社存款,壯大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實力。

3、要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信用環境。倡導“誠實守信”的美德,通過創建“信用”、“信用村鎮”和“信用農户”的評比活動,提高民眾的信用意識,黨政幹部要成為守信的模範,民眾的表率,儘快建立良好的信用環境。

4、要堅決打擊和制止信用缺失行為。對拖欠貸款的黨政幹部,要採取強有力的行政措施協助農村信用社共同清收;對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個人,政府要牽頭組織有關部門嚴厲打擊;敦促司法部門加大對農村信用社信貸訴訟案件的執行力度,維護農村信用社債權。

5、要找準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縣域實際情況,科學決策經濟佈局,引進和開發特、優、高效產品,打造市場化、規模化、效益化的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以此促進農村信用社扶持資金的快速回籠,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

(二)、增強農村信用社的競爭力。農村信用社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力軍地位和作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做大做強業務規模,才能更好地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

1、要充實資金實力。通過建立農村信用社vi標識系統、加大宣傳力度、實行優質服務等手段,增強民眾對農村信用社的瞭解度和支持度,從而主動到農村信用社存款;通過實行個性化、親情化、標準化客户服務方式,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贏得公眾信任度。同時,積極完善金融服務機制,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服務手段、服務產品、服務工具、服務方式上有所突破,儘快開通全國通存通兑、銀行卡等便民業務,以此帶動服務質量的總體改善,提高吸儲能力和同業競爭力;通過注重市場營銷,督促有關部門逐步消除相關歧視性政策,重視對優質客户的公關工作,增加政府部門、企業、機關團體、農村財政性存款比重,在與政府及其它經濟組織的合作中,尋求最大限度地發掘信用資源的潛力,獲得充分的資金來源,並實現有效的資金運用。

2、要拓寬服務領域。“三農”經濟佔據着縣域經濟的絕大部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農村信用社應堅持“立足社區、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在進一步強化“三農”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寬服務面。通過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的徵信體系,在調查、瞭解、摸底的基礎上,為有金融需求的中小企業建立檔案,形成相關的資料信息庫,以解決信息不對稱,難以有效拓展服務面的問題。同時,充分發揮營銷貸款的作用,積極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發展、工業園區建設等經濟活動中發掘優質客户,把服務延伸到縣域經濟的方方面面,實現社會效益和自身效益的“雙贏”。

3、要提升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農村信用社應利用自有資金、支農再貸款和政府及其它經濟組織的信用資源,在充分發揮四大信貸品牌作用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開發適用型信貸服務產品,以滿足縣域經濟發展中多元化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同時,及時跟進地方政府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路,全方位、多領域地發展貸款業務,大力扶持和打造品牌工程、亮點工程,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之中,為之提供高效益、低風險的金融服務,為縣域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2

隨着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和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X縣XX鎮農業生產在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的同時,“一村一品”、“百千億”等產業規劃也取得明顯成效,但農民創收增收的長效機制仍未真正建立,城鄉差距還在進一步加大,因此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發展、繁榮農村面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是當前尤為迫切的任務。進入“十二五”時期,我國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農”問題成為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現根據鎮黨委、鎮政府的統籌部署,對鎮域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門的調研和思考。

一、基本情況

XX鎮地處四川盆地南緣,為X縣的北大門,是縣城所在地和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川、滇、黔結合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全鎮幅員面積xx7.6公里,轄26個村、6個社區居委會,農業社186個,總農户14679户,農業人口47748人,耕地11167畝,林地xx萬畝,是川南最大的建制鎮。

截止20xx年底,全鎮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3:5:2,種植糧食主要以玉米、小麥、紅苕為主,經濟作物有蔬菜、薯類、瓜果、豆類、茶葉等,養殖業以豬、牛、雞、兔、魚等為主。據鎮政府提供的統計報表反映,20xx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29.8億元,農户固定資產總投資完成2558萬元,完成糧食總產量xx116噸、蔬菜總產量31421噸、肉類總產量591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7038元。完成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1.9萬餘人,實現勞務收入1.35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產生活條件差。多年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以幾近成倍的速度增長,但受自然條件和地理位臵的限制,加之鎮村財力緊張、前期成本過高,全鎮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依然較差,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是生產生活用水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儘管實施了山區微水治旱、人畜飲水工程,廣修水利,但仍有相當數量的田地存在靠天吃飯的現象。二是道路交通困難。自實施“交通大會戰”、“公路村村通”以來,農村交通得到較大改善,但道路交通網絡還未真正形成,嚴重製約了農業生產資料運輸和農副產品對外銷售。三是住房條件差。雖然大部分農户建起了樓房,改善了居住條件。但仍有相當一部分高山、深山區農户,因經濟困難,至今還居住在破敗的土牆房裏,居住條件較為惡劣,甚至有的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四是就醫條件差。隨着鎮衞生院的改造升級及村級衞生站的成立,一般的感冒等小微病症可就近醫療外,但稍有些難度的病症還得到縣級醫院就醫。

(二)農民創收增收機制缺乏。經過近幾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及不懈地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羣眾收入得到穩步提高,但鎮域農民創收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真正建立。主要原因有:一是增收方式單一。除了農業生產和部分從事經營服務、外出務工收入外,幾乎沒有其他收入渠道。二是農業生產效益不高。由於受生產條件的制約,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不高,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能力差,農業產出效益低。三是農技服務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儘管上級相關部門也到鎮村舉辦一些如科技趕場、結帶幫扶等形式的培訓活動,但缺少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和配套政策,尤其是山區農業,更加需要加強示範帶動。四是農副產品市場商品性差。部分羣眾市場經濟意識不強,農副產品產銷不對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生產積極性。五是農業資金貧乏。在鎮村幹部的引導和幫助下,有的羣眾逐步樹立了市場經濟意識和發展意識,也尋找到了一些致富項目,但就是手頭缺乏資金,無法實施發展規劃,失去了致富先機。

(三)環境污染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由於鎮域內煤礦山資源的大量開發、城鎮化快速發展與城鎮綜合承載力之間的矛盾、自然條件等原因,固體垃圾、氣體污染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一是農民生存環境惡劣。水質、空氣污染使得農民的生存環境變得非常惡劣,不但當地羣眾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給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進一步改善也帶來了更高的成本。二是環境污染嚴重製約農業發展。因垃圾污染造成農業生產用水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山區水源匱乏、沉陷區面積不斷擴大,導致種植業產量存在下降的隱患,家禽和牲畜死亡率明顯增高,生產出的農副產品品質低劣,缺乏市場競爭力,嚴重製約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三是基層組織凝聚力受到嚴峻考驗。部分村社因污染問題得不到解決,村民正常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村組幹部在羣眾中的威信和信譽降低,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三、對策措施

農民創收增收不能就農業談農業,必須將其臵於整個國民經濟中,在城鄉統籌發展會考慮。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關鍵是要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通過制度創新,解決農民創收增收的制度性障礙。XX鎮結合實際,提出“123456”戰略(即打造一個旅遊品牌、實施兩大轉移工程、健全三項服務體系、探索四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完善五套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六大產業化基地)推動解決農民創收增收的後勁問題,力促農民創收增收保持穩定、持續發展。

(一)打造一個旅遊品牌。

即打造“龍茶花海”旅遊品牌,做大做強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立足獨特的自然區位條件、秀麗的茶花風光與古樸的僰鄉文化資源優勢,以“XX花海”旅遊品牌及一年一度的“X

花節”為契機和重要載體,打響“休閒XX”、“養生XX”、“神韻XX”等休閒觀光產品,凝聚更多的人氣和商氣,做大做強“龍茶花海”旅遊品牌,打造全市首個花卉苗木億元產值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區。據統計,X縣XX花卉園藝公司聘請當地農民做工,每年可解決當地農村勞動力近200人,公司規劃在未來2—3年內規模再增長一倍,即時可輻射帶動當地農户2000多户致富。2011年3月,“XX花海”旅遊品牌推介會的成功召開,共接待遊客13.8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餘萬元,招商引資突破1億元,推動了以觀光旅遊為主要的現代服務業新突破,為XX鎮乃至X縣旅遊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實施兩大轉移工程。

一是實施部分農民搬遷轉移工程。對居住在高(深)山區、交通條件不便、生活用水困難的農户,按照“政府主導、和諧搬遷、統規自建”的原則,實施“山上向山下轉移”戰略,切實做好新農村村莊規劃和村組農户集聚區的水、電、氣和道路、電視、有線電話等基礎配套,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距。這不僅是“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需要,也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必然要求。

二是實施勞動力轉移工程。以XX、XX兩個園區建設為契機,着力引導農民轉變“固守一畝三分地”的傳統思想,做好用工政策諮詢和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逐步建立和

完善勞務輸出網絡,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充分轉移、充分就業。同時,要加強鄉鎮農村勞動力市場建設,健全勞動保護機制,做好法律援助服務,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三)健全三項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農業科技服務網絡體系。調整充實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在鎮村兩級建立一個覆蓋全鎮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經常走村串户、深入田間,對農業生產進行適時的技術指導,而非等農民上門來問。廣播站要開闢農業服務專題節目,及時向農户宣傳農村實用技術和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方法,報到天氣預報和防蟲防災、防病防疫信息,提醒農户做好技術管護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二是健全農業產品信息網絡體系。建立農村信息服務中心,加大對農資產品和農副產品生產、銷售信息的收集,及時宣傳推廣極具市場競爭優勢的品種。成立農副產品營銷服務機構,積極與營銷大户聯繫落實訂單,努力組織好本地產品的對外營銷工作。

三是完善農村技術教育培訓網絡體系。繼續推進農村遠程教育站點的改造升級,健全農村技術教育網絡體系,加強對種養殖業技術和病蟲害防治、衞生防疫的系統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户科學種植、科學養殖的技能水平。探索成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充分依託城鎮職業教育資源平台,加大對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和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千方百計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四)探索四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一是引進優質高效品種,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引進週期短、風險低、見效快的品種項目,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快經濟運行速度,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如田壩村的反季節葵瓜,一年出2—3季產品,提高土地產出總量;引進二元雜交母豬和三元雜交商品豬等優良品種,縮短成欄週期;發展土雞、野兔等家禽養殖業,力爭一年出三欄,提高出欄效率和產出效益。大力發展優質時鮮蔬菜種植業和家禽、牧畜養殖業,形成糧食、蔬菜作物種植和家禽、牲畜養殖並存的農業經濟結構。

二是培養種植大户,突出示範帶動作用。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要切實加大對XX花卉、XX建司、XX木業等骨幹工企業和XX生昊、XX經果林等專合經濟組織的扶持與培育力度,重點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經濟基礎、掌握一定農業技術、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種植、養殖示範大户,積極培育農村新型經紀人和農業實用人才,以點帶面推動全鎮農業經濟的發展。

三是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有償流轉,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總結推廣X縣XX花卉有限公司租用農民土地、打造萬畝X花基地的成功經驗,積極引導農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有償轉讓,進一步整合農村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規模化。

四是積極構建現代農業企業制度。探索試行“訂單式”

農業,即由公司與農户簽訂農副產品生產、收購協議,農户負責按照訂單生產,公司負責產品收購;不斷完善“公司+(基地+專合組織+)農户”式農業,即將整個農業項目全部實行公司化運作,公司自行負責生產經營管理,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農户僅以僱工形式受聘於公司進行生產作業。這不僅有利於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有利於農業生產效率、農副產品質量和農業產出效益的提高。

(五)完善五套基礎設施網絡。

一是加強水利建設,改善生產生活用水條件。落實專項資金,在符合條件的村組修建小型水庫;加大財政獎補力度,鼓勵農户修建蓄水池,改造升級、引進購臵新型提灌設備,確保農村生產用水和人畜飲水需要。

二是加強村社道路建設,改善農村交通運輸條件。加大對村社機耕道的改造力度,在實現公路村村通的基礎上,力爭實現入户路硬化率xx0%;拓寬村級以上道路,進一步改善路面狀況,提高運輸能力。

三是發展廣電事業,解決農村電視收視難問題。實行政策傾斜,因地制宜地發展山區農村廣電影視事業,實現公共信息資源的城鄉共享。在場鎮周邊村社大力發展光纖電視;在遠離城鎮的山區村社發展衞星地面接收系統,並在安裝收費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徹底解決長期困擾農户的“有電視無節目”的尷尬問題。

四是加強學校建設,改善農民子女上學條件。積極爭取

上級有關部門支持,及時對鎮域內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進行整合或擴建,進一步優化配臵教育資源,不斷改善農村教育條件,大力促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五是加強衞生體系建設,改善農村就醫條件。加強對農村醫療衞生站的技術指導,建立健全農村醫療網絡,加大投入引進或購臵一些必備的醫療設備,加強鎮衞生院基礎建設,優化鄉鎮醫生隊伍結構,鞏固農村醫療隊伍。

(六)建設六大產業化基地。

一是打造工業園區輻射範圍內“第二產業新農村”。以餘箐、塘壩工業園區為軸心,加快周邊“服務工業、反哺農業”為模式的新農村進程。在加大大項目招商力度的同時,注重帶動周邊村社為之配套形成產業鏈,積極引導周邊村社企業做大做強房產、物流、機械、建材、礦產品深加工等支柱產業和發展農貿市場、商店、飯館等服務業,使周邊村社成為工業園區“編外”的生活配套區,使農民能實實在在地享受着園區工業化帶來的成果。

二是打造XX村林畜一體化農業示範基地。圍繞發展節約型、健康型、生態型畜牧養殖業,推行林畜立體化養殖,實現林下畜牧養殖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按照“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的原則,以XX、XX等xx個村為主,發展XX南部規模最大特色優質的經果林5000畝以上,並充分利用果林地資源,加大林地改造,擴大林下餵養土雞、珍珠雞、貴妃雞等名貴雞種和圈養野兔、肉羊、梅花鹿等畜牧產業規模。截止目前,該產業項目帶動農户6xx2户,助農增收人均達xx00元,預計在3年之內實現規模化養殖年產值達xx00餘萬元,項目區人均收入將突破萬元。

三是打造XX村縣城後花園觀光農業帶。充分利用緊鄰城郊、交通便利、基礎較好的優勢,圍繞生態農業與鄉村旅遊,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規劃公路沿線生態林、山區經果林和庭院花卉繁育,綠化荒山荒土,全面完成“兩林一花”產業發展4000畝任務,進一步發揮XX作為縣城“肺葉”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重點發展田園特色種養植業,興辦農家樂,進一步發揮XX作為縣城“休閒地”功能,突出城郊型農村經濟特色,努力把XX村建設成為“縣城後花園”。

四是打造XX優質水產品養殖基地。按照鎮域經濟發展規劃,以XX水產養殖基地為平台,以優化配臵漁業資源和旅遊資源為抓手,以實現三大產業的相互融合、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為目標,採取點面推進、連片開發的方式大力發展無公害水產養殖500畝以上。充分發揮農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以水產養殖協會為龍頭,自主推廣“稻—魚”、“鰱魚、鯽魚混養”等特色養殖模式,並外聘專家組織培訓,加強技術指導,努力打造以養殖、垂釣、觀光、餐飲、度假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進一步提升“一村一品”的影響力。

五是打造田壩高山生態蔬菜基地。由於XX村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村民種植的反季節無公害蔬菜已深得市民喜愛。

為突出“一村一品”特色,應儘快制定XX高山反季節蔬菜種植業綜合發展規劃,利用高山竹林發展林下養殖,牲禽糞便可以為蔬菜產業提供肥料,蔬菜種植業殘留的“垃圾”可以為林下養殖提供飼料,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可以説是一項低成本高效益、真正體現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的朝陽產業。

六是打造XXX鄉特色商業新圈。為加快區域商貿流通,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及現代公務、會議旅遊產業,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斥資將川南綜合市場附近失地農民遷建形成的城市次幹街道進行改造升級,將其打造為以大空間商業街為核心,以單位商業店鋪為主導,實現建築品質、開發品位及社會美譽三豐收,最終形成以僰鄉特色商品生產、深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川南特色風味的精品商業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