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農民工調查報告15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81W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民工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農民工調查報告15篇

農民工調查報告1

農民工問題自提出日起就是一個熱點話題,它關係農民工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我們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這一背景下,利用20xx年暑假放假期間,我作為一名大學生通過到社會上對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瞭解了農民工一些真實的狀況,發現了一些問題。現在我以調查資料為基礎,結合南寧市當地農民工的具體情況,在如何提高農民工城市生活保障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與措施。希望能讓農民工得到實惠,生活得到提高。

一. 研究方法:調查問卷

調查時間為20xx年9月16日至9月19日。在我的高中同學的幫助下,對南寧市30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方式是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二. 調查內容

通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瞭解,部分調查情況如下:

1. 到城市生活會不會覺得自卑

a. 會74% b.不會26%

2. 為什麼選擇進城

a. 想出來見世面22% b.為了給孩子提供進城讀書的機會36%c.因為城裏掙的錢比較多 42%

3. 您目前最擔心的問題是

a、受傷 19% b、失業後找不到工作8% c、生活困難4% d、養老22% e、無錢供孩子上學24% f、生病23%

4.平時娛樂活動多嗎

a.偶爾19%b.幾乎沒有40%c.從來沒有41%

5.您採取了什麼措施以備將來養老

a、在老家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b、在打工的單位參加了養老保險22%c、購買了商業保險7%d、定期存錢養老21%e、養兒防老9%g.未採取任何措施31%

6. 您生病後通常會怎麼做立即

a、上正規醫院檢查、治療12%b、去街頭的小醫院、私人診所、遊醫進行檢查、治療17% c、自己去藥店買藥 23% d、能忍則忍,能拖就拖,不到萬不得已不去醫院48%

7.您生病時的醫療費由誰負擔

a、個人/家庭45%b、單位9% c、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46%

8.您感覺目前的醫療費

a、太貴65% b、比較貴30% c、還可以接受5%

9.您是否參加了失業保險

a、是40% b、否35% c、不知道25%

10.您在打工的過程中,是否受過工傷或者患過職業

a、是77% b、否23%

11.您在打工過程中,受傷或患職業病後,如何處理

a、自己進行治療21% b、用人單位、老闆負責治療 25% c、自己負擔一部分,單位、老闆負擔一部分49% d、沒有治療5%

三.調查結果分析

1.農民工的生活概況

(1)生活質量

在調查的農民工中,被剋扣和拖欠過報酬的農民工分別佔兩成。 其中半數以上的農民工被剋扣或被拖欠的報酬屬於工資收入。農民工被拖欠報酬時間最短的有一個月,最長的達到八年,平均被拖欠了四個月。被拖欠過半年以下的農民工有五千一百九十五名,佔被拖欠農民工數的百分之九四點四九 。農民工權益受保障的程度明顯偏低。農民工所在單位提供工作待遇較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民工沒有享受住房補貼和住房公積金,近八成的農民工不能帶薪休假,還有八成的女職工無法享受帶薪休產假制度。另有五成左右的農民工得不到工傷補償或者加班補貼,近四成農民工未與單位簽訂任何勞動合同或協議。農民工生活質量普遍不高。首先是農民工生活、衞生條件差。受工資水平低限制,大部分農民工的`月消費幾乎全部用於住宿和食品消費,而在生病時,只有少數人會選擇去正規醫院,其他人大都選擇自己買藥治療或去個體診所。其次是居住環境質量差。近四成的農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體宿舍裏,地方狹窄擁擠,室內骯髒零亂,除了被褥衣物,幾無他物。子女受教育難、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不到位、農民工從事的職業技術含量低且工資水平低也是農民工面臨的問題。

(2)精神生活目前南寧的農民工的精神生活狀態是令人擔憂的——在他們當中,許多人缺少最基本的文化娛樂方式,許多人的精神上缺乏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許多人面臨着性苦悶和性壓抑。在調查中有幾位農民工明確表示,由於自身缺乏文化素養因此只能在城市中從事勞力工作,平時上班時已經很累了,下了班回家只想休息,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平時有什麼娛樂活動”這項問題中,幾乎所有的農民工都回答沒有。

2.農民工的生活保障

(1)養老保險

通過調查發現農民工多數都沒有買養老保險,其原因有兩個,第一,企業不願意為農民工購買養老保險。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城市髒、累、差的體力活和高危行業,這些企業人工費用所佔比例較高,參加養老保險對企業的壓力較大,大多數企業缺乏為農民工繳納保費的積極性、主動性。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採取不給農民工參加養老保險,農民工在就業市場上是弱者,只要能找到一份活幹就行,幾乎沒有可能考慮是否參加養老保險等事項,農民工生存壓力大,他們只能考慮當前的生存問題,因而產生部分收入低的農民工願意企業不參加養老保險而給予一定的補貼,導致許多企業根本不給農民工參加任何社會保險。 第二,農民工自身缺乏保障意識。農民工自身方面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認識問題。雖然農民工普遍意識到以後養老是一個存在的問題,但認為自己現在還年輕養老是幾十年以後的事抱着“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二是生存壓力。目前農民工工資收入一般不足1000元,在西部地區只有600元。三是就業壓力。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勞動力供大於求,農民工為生計滿足於有活幹,只能放棄養老保險等權力。四是法律意識淡薄。對不籤勞動合同,剋扣拖欠工資,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等侵權行為,往往持剋制,忍耐的態度,沒有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也是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民工中推行不力的原因之一。

(2)醫療保險

通過調查發現,農民工在工作中受傷或者日常生活中有病痛通常選擇能忍就忍,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去醫院,這與僱主不願付醫療費有關,也與農民工沒有參與醫療保險,法律意識淡薄有關。

(3)失業保險

通過調查發現,農民工在工作中參與失業保險的人佔很少一部分,有很多農民工認為沒有了工作就再找一份新的,找工作時沒有考慮用人單位有沒有提供失業保險這一項。只有少部分的農民工參與失業保險,甚至有些農民工不知道有失業保險這回事。

四.提出建議

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少年來,農民工為城市和城市市民等各項服務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長期以來,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下,農民工雖然身在城市,但卻被看作“二等公民”。從社會環境和思想深處,一些人始終沒有把農民工看作城市的一分子,農民工被傳統觀念和思想排除在城市之外,不能從根本上融入城市生活。從生活環境和待遇上,農民工生活環境惡劣,待遇低下,除了工作沒有固定性和保障以外,還常常受到拖欠工資的影響。醫療衞生、文化娛樂、享受型消費對於農民工來説更是不可及。因此,國家應統一作出更具體、明確和強制性的規定來切實保障農民工的權益,除此之外,還應在新聞媒體或者社區裏普及法律知識,提高農民工的法律意識,讓他們知道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

3.1在養老保險問題上,要通過以下幾個方法維護農民工權益:1.加快立法、建立全國統一的養老保險體系,2.制定全國統一的農民工養老保險關係異地轉移與接續辦法,3.強化監督和管理,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4.加強社會保險知識的宣傳培訓,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3.2在醫療保險問題上,應針對農民工羣體特徵和麪臨的疾病風險,提升制度的吸引力,調整現行農民工大病醫保只“保大”的思路與政策走向,精心研究和探索適宜的符合農民工實際的大病醫保補償方案;建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衞生部等部門,共同制定符合農民工特點的醫保模式,規範各地的政策設計,避免目前部門分割,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狀況,這是解決醫保關係轉移、銜接和整合的前提,也是貫徹落實“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具體行動。

3.3在失業保險問題上,除了從思想上和觀念上轉變對農民工的看法和認識外,必須從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解決農民工的實際生活問題,提高農民工生活安全感入手,落實好國家對於農民工參加失業保險的各項具體規定。目前,許多用工單位沒有按規定給農民工繳納失業保險金。筆者認為,除了按照規定抓好落實,督促沒有給農民工繳納失業保險的用工單位儘快補交外,在補助的辦法和標準上,國家可否統一作出更具體、明確和強制性的規定,而不是隻能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來自行規定。

五.結語

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中湧現的一隻新型勞動大軍,農民工問題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從這次的調查情況來看,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外出務工的農民工非常多,現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於農民工素質和技能有所欠缺,這抑制了城市的發展,對我國的現代化發展也是不利的。農民工自己對學習的需求非常大,想通過學習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從而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希望全社會給予農民工幫助,關心弱勢羣體,關愛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真正創建和諧社會。

農民工調查報告2

為了更好地鍛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為了更好地領悟和學會課本以外的知識,不斷強化和完善自我;為了瞭解新農村建設發生的變化;為了瞭解村級組織是怎樣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農民是怎樣看待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為了瞭解農民在新農村建設第一年的生存狀況、以及農村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為了調查新農村建設優秀村莊,特別是“一村一品”突出的特色村,總結其經驗,推廣其做法,供其他村莊新農村建設參考;為了尋找農村的可開發性資源優勢,做可行項目開發研究,為有條件的.村莊制定可行性操作方案助其在城市尋求啟動發展資金,搭建互動發展平台;為了總結歸納中國農村的村莊文化、民俗文化,發揚光大中國民間底層文化精粹。在調查過程中及對調查結果數據進行分析得知:

(1)、農民工生活艱苦;

(2)、其子女受教育程度低。

一、農民工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數為國小文化程度和國中文化程度。

農民工對“孩子應該上學讀書”有一定的認識,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讀書,但是因農務繁忙和對子女上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均認為教學是學校的責任,而與家庭教育無關,家長往往關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績單上成績分數多少,而不重視其子女上學的過程,致使其子女上學壓力大,學習成績差,國中畢業後,均未能繼續求學深造。其次,在農村,現在處於外出打工的熱潮中,農村子女國中畢業後,不聽往來人的勸告,走上打工之路,因而結束學業,待知道理,卻無安份學習的心理。

二、農民上進不強,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

國中農民處於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思想至今仍然極其落後。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吃上餐不得下餐”的情況不再出現,農民滿足於目前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不思上進。

三、農民工對國家政策及國情關心不夠,對國家政策及國情瞭解甚少。

至今,農村農民生活基本得以保障,農民工生活均達温飽狀態。自國家頒佈“五補”、“一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退耕還林”、“九年義務教育免學費”等制度以來,農民工生活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子女均能成功入學讀書,這是國家良好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但是,在農村依舊存在種種問題,集中表現為農村產業化單一,易受自然災害及市場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農村勞動力向外流出,掀起外出打工的熱潮,致使農民工子女過早嚮往外出打工掙錢,讀書無明確目標,學習成績差,學習壓力大,再加上家長無空閒管教孩子,有的家長甚至就不管,導致農民工子女文化程度低,農村依舊文盲遍地,農民工生活依舊艱苦。

據調查資料分析,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應該:

1、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特色農業,關注農民工生活。

2、加大基礎教育硬件設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3、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增開《心理學》課程,從而促進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相瞭解,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國家加大投資,改善農村通信落後問題,進而改變農民工思想,使得其子女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農民工調查報告3

一、調查時間:20xx年x月。

二、調查方式:採訪調查

三、調查對象:城市農民工

為了解*市農民工就業狀況、工資收入情況、工資被拖欠情況、下一步的就業打算以及希望政府幫助解決的主要問題,日前,徐州民調中心與徐州調查隊聯合開展了農民工就業、收入情況等快速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56.2%的農民工對自己的收入感到滿意,77.1%的農民工每月能按時領取工資,農民工收入主要用於“日常生活開銷”和“子女教育”;50.4%的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基本符合”期望,60.0%的農民工將“繼續外出打工”,15.4%選擇“在家創業”。

年齡在18至50歲間

半成以上為高中或以上

據市民調中心相關人士介紹,此次快速調查,調查對象為全市五縣(市)及銅山、賈汪兩區在本地企業和尚未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共計240人。被訪農民工年齡集中在18-50歲之間。

240位被訪農民工中,18-x0歲佔x8.x%,x1-50歲佔48.x%。男性佔85.0%,女性佔15.0%。半數以上的`農民工學歷為高中、中專。52.5%的農民工文化程度為高中、中專,2x.x%為國中,xx.x%為大專及以上學歷,10.9%為國小及以下。

多數以短期零工為主

長三角為首選打工地

調查顯示,被調查民工以短期零工為主。57.1%的被訪農民工為“短期零工”,x0.0%為“長期合同工”,10.0%為“自主經營”,另有2.9%目前“失業”。在所從事的工種上以技術工人為主。6x.9%的農民工從事包括建築工、木瓦工、泥水工、電工、修理工、縫紉工、廚師、駕駛員等在內的簡單技術工種,15.9%為工廠工人,xx.x%為各類服務人員,另有6.9%為管理人員和辦事員。

調查顯示,長三角地區為首選打工地。40.4%的農民工選擇長三角地區為打工地,x5.4%選擇徐州本地作為自己的打工地,11.7%選擇中西部地區,選擇珠三角地區、京津地區等地的比例均不高於x.0%。

收入多集中在1至5萬

拖欠工資現象依然存在

調查顯示,農民工年收入大多集中在1-5萬元。50.8%的農民工年收入為1-x萬元;24.6%為x-5萬元;1萬元以下佔15.4%,其中不足5000元的農民工比例為2.9%;9.2%的農民工年收入超過5萬元,其中7.5%為5-8萬元,1.7%在8萬元以上。

調查顯示,農民工收入主要用於“日常生活開銷”。79.6%的農民工收入用於“日常生活開銷”,x9.2%用於“子女教育”,25.0%用於“人情往來”,17.1%用於“房租”,12.5%用於“贍養老人”,7.5%用於“醫療保健”,6.x%用於“儲蓄”,2.9%用於“娛樂支出”,僅有0.8%分別用於“技能培訓”和“投資”,x.8%用於其他方面。

調查中,農民工工資被拖欠現象仍然存在。77.1%的農民工每月能按時領取工資,有22.9%的農民工工資會被拖欠,其中6.x%的農民工表示“經常被拖欠工資,嚴重影響了平時生活”。

希望能有節假日休息

創業時能有政策支持

在對20xx年的外出打工的期盼中,調查顯示,選擇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最期盼政府能“督促老闆及時發工資,按月結”、“也能有節假日,能休息,能簽訂勞動合同,希望有養老保障”、能“辦理五險一金”。

調查顯示,選擇在家創業的農民工,最期盼政府能在“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特別是在貸款方面提供方便”,同時能在“政策上給予支持”。選擇在家種地的農民工,最期盼政府能“幫忙討回以前被拖欠的工資”,同時希望“醫療保險報銷多一點”、“孩子上學不能亂收費,管理好肥料農藥價格、質量”等。

農民工調查報告4

農民工城市邊緣人的角色註定了其問題的複雜性,作為具有複雜社會背景的特殊羣體,數目龐大的農民工權利的實現程度和生活狀況的改善程度無疑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有着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調查目的和調查概況

農民工羣體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目前的學術界,我們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們既有農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實卻無工人之名。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很多應有的權利並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為了切實調查農民工實際的生存狀況和權利實現情況,20xx年1月、2月、7月和8月,筆者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在山東、河南、甘肅、陝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區進行了農民工生活和工作狀況的調研,調研採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由於選取的學生都有充分的條件接觸到農民工羣體(如家人或親戚是農民工),所以,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問卷所佔的比例都很高,共發放問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為94%。這一調查雖不足以反映我國農民工的整體狀況,但整個調研完全是一種純民間的行為,且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感都很強,因此,通過對這些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關農民工的更接近真實的信息,為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謝我同事楊洪曉,學生鄭揚、薛澤林、範才營、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為該調研所做的貢獻。

二、農民工基本狀況的調查分析

被調查的羣體既有第一代農民工,也即年齡較大的部分,其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上。也有新生代的農民工,也即比較年輕的那部分羣體,年齡在20歲到30之間。其文化程度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特點,初高中比例相對較高,佔到了總數的45%,中專以上的有38。8%。分析認為,這些擁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人應該多屬於第二代農民工,也即農村裏那些國中或者高中畢業後因升學無望而輟學的年輕一代,他們直接告別鄉村,進城進廠打工以掙錢補貼家用或為自己未來積蓄資本。從總體上來説,現代的農民工羣體其文化素質是要高於改革開放之初進城的第一代農民工,表現在學歷相對較高,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能力更強、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更為開放。從收入角度來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間,其比例高達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佔到了9。2%。這就反映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羣體收入水平不高、經濟地位較低的現狀。我們認為,這是由於在第一代農民工逐步退潮之際,新一代的農民工大多是剛剛開始在城市的打拼歷程,因技術、人脈等各種原因,致使這一代年輕的羣體收入水平不會太高,也拉低了農民工羣體的總體收入水平。

三、農民工工作狀況的調查分析

對於農民工的工作狀況,我們立足於對農民工進城後的職業性質、工作報酬、工作時間等幾個維度進行分析。在關於農民工職業狀況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18。8%的人選擇了建築業,有10%的人選擇了文教衞生,12。5%的人選擇了批零貿易和餐飲業,選擇其他選項的佔到了總數的30%。可以看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還是處於低端層次,行業水平不高。由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工作流動性較大,更換工作的頻率較高,其行業性質呈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穩定性導致了很多農民工對自己的行業界定存在模糊,進而使得他們在被問及自己的行業性質時,“其他”這一選項所佔比例較高。從勞動時間上來看,每週的工作時間在45小時以下的佔到了12。5%,45—55小時與55—65小時的均為28。8%,而65個小時以上的比例則為30%。根據國家勞動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加班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 由此可見,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是遠遠超過法律規定的範圍的,他們是在為城市的發展和低廉的工資而透支着自己的勞動力。考慮到其收入情況,對比之下就不難發現,農民工羣體的付出與所得也是遠遠不成比例的。

四、農民工的權利保障情況

邊緣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農民工羣體在城市生活中註定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故其權利的保障不僅僅是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問題。在調查中,我們從經濟權、健康權、社會保障權等三個角度出發,對農民工的'權利的實現狀況進行調查。

首先,從勞動合同的情況來看,63。7%的人是沒有正式的書面合同的,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連跟用人單位基本的口頭約定都沒有。這是因為農民工大多是依靠親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關係而“跟隨”進城或進廠,親友之間的信任取代了他們之間的法律承諾。甚至他們會認為提出簽訂勞動合同有傷情面,但是這種非正式的、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非契約性約定是沒有堅實的維權根據的。在隨後的調查中就可以發現,工資曾經被拖欠的農民工達到了總數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經常性的被拖欠。而在維權手段上,51。3%的人選擇了協商、調解,忍氣吞聲的佔到了總數的25%,為第二大比例。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數人採取了暴力解決的途徑。可以認為,農民工羣體的經濟權利並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其法制維權意識有待提升,維權手段有待改進,維權途徑有待完善。從健康狀況的角度來看,生病了會去醫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選擇了“只有重病的時候才會去醫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況下也只是靠買點藥硬撐過去。由此可見,農民工的生命健康權無疑是處在被忽視的地步,由於户籍制度的限制,無法參加城市醫療保障的農民工羣體只能在醫院高昂的醫療費用面前望而卻步。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有35%的人選擇了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在剩下的65%的羣體中,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明顯較為突出,前者為總數的53。3%,後者為28。8%。但是在現實中,農民工所參加的醫療保險大多屬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範圍,也就是其參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鄉村,這種狀況下的醫療保險並不能減輕其在城市的醫療負擔。至於工傷保險,參與者也多為第二代農民工,因為相對父輩而言,其風險意識相對較高,但是其參加比例卻仍然較低。

五、農民工社會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為城市的“外來者”,農民工在城市中對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給他們帶來的總體感受無疑是在探討農民工問題的過程中繞不開的重要環節,根據我們關於農民工與城裏人關係的調查。在與城市人的關係上問題上,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不好不壞”這一選項(53。8%),相處融洽的人佔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數人選擇了不協調。但是從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這一角度來看,大多數人卻依然有較大的失落感(37。5%),認為自己得到不公平待遇的佔到了28。8%,為所有選項中的第二大比例。還有少數人認為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説,雖然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可以跟城裏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較融洽的相處,但是這種表面的和諧並不能改變他們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進城的農民工在忍受着經濟壓力的同時也要忍受着被歧視的心理壓力,有學者也同時把城裏人的歧視以及農民工務工的心理落差視為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心理成本”。

六、農民工家庭生活狀況分析

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從家庭顧慮、居住條件、子女問題、現實困難等四個角度進行調查。首先,從農民工家庭顧慮這一方面來説,佔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顧”(65%),外出務工後,家中的父母就成了農民工心中的首要牽掛,如何盡孝成為在異地的農民工羣體的首要難題。擔心“家中土地無人耕種”的比例為38。8%,因為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農民始終把土地視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選擇“在城市受到歧視”這一選項的比例為25%,擔心自己沒有什麼技能和身體狀況的分別為22。5%和20%。除此之外,擔心自己子女教育問題的比例僅次於老人問題,其比例高達55%。在隨後的關於子女教育問題的詳細調查中,56。3%的人其子女還是在“在家鄉的學校上學”,這就是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學的比例只佔到了17。5%,當地的學校不願接納農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讀費、寄宿費也是農民工所無法承擔的。此外,孩子失學的比例佔到了10%,(分析認為,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農民工的子女,因年齡原因,可能還沒有上學)。當問及子女教育面臨的主要困難時,“升學難”成為困擾農民工的首要因素,佔到了總數的50%,而選擇“學費太貴”這一選項的比例為40%,“公辦學校進不去”的比例則為10%。在關於農民工居住狀況的調查中,住在單位宿舍的佔到了總數的28。8%,為所有選項中的最高比例。選擇在外租房的為27。5%,暫住在僱主家的比例為8。8%。這種情況與後面的農民工所面臨的現實困難的調查結果形成呼應,當問到您進城務工時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時,沒有住房的佔到了53。8%,成為農民工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是“生活沒有保障”和“遠離家鄉思念親人”,這兩項比例分別佔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較危險”和“工作不穩定”的分別為30%和28。8%。可以看出,農民工所面臨的大多還是很現實的、與自己安身立命相關的問題,他們遠離家鄉,既對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滿牽掛,又面臨着住房、收入、醫療、工作不穩定等各種難以抗拒的現實壓力,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結

在我們隨後的關於農民工遷居城市的原因調查中,“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教育水平”成為了首要選擇,這兩項的比例分別為72。5%和57。5%。選擇較高的社會地位的比例則只有13。8%。由此可知,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目的很是單純、樸素。較多的就業機會可以讓他們獲取高於農村務農的收入,從而滿足家庭的開支並擺脱貧窮的困擾。而較高的教育水平則是為了子女的成長考慮,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樣苦苦打拼在城市的邊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悲苦使得他們任勞任怨,他們把上下兩代人的負擔全部扛在肩頭,只為讓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讓自己的下一代能夠與城裏人生活在同樣的一片藍天之下。但是我們卻看到,快速發展的城市、飛速前進的中國經濟並沒有給他們想要的生活,因為經濟地位的低下、户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們始終享受不到一個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談公民的尊嚴。我們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正常發展,都不能靠犧牲一個階層來換取另一個階層的福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2。3億的農民工羣體用自己低廉的勞動力支撐起了整個國民經濟大廈,獲取一定的收入誠然是他們的原始初衷,但是他們卻同時也為這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當社會發展到今天,當這個國家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的充裕,當和諧社會成為我們的建設目標,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改革,廢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這一龐大羣體的切身利益,給他們以國民的真正待遇,讓他們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嚴,不僅僅是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這個以工農階級為基礎的國家對這一羣體的一種補償。

農民工調查報告5

一、研究方法

(一)定義界定

鄭功成認為,農民工特指具有農村户口身份卻在城鎮務工的勞動者。據此,本文界定的農民工是擁有農村户籍,在法律上享有農民的權利並承擔農民的義務,卻不以農業收入為主,外出城鎮務工的人員。按照中國《勞動法》的規定,16歲以下的人是童工。也就是説,16歲以上的人就可以工作了。所以,根據調查問卷的設計情況,本文的青壯年農民工是指16~45歲(含16歲和45歲)的農民工。

青壯年農民工是高活力的羣體,其工作變動相當頻繁。因此,他們的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的持續性問題一直是實施農民工社會保障中的一個需要解決的大問題。所以,本文以青壯年農民工為對象,通過分析微觀因素對他們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影響,以期更全面地瞭解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各影響因素。

(二)研究過程及手段

本文的分析基於20xx年對重慶市9個主城區的農民工的一項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在重慶市9個主城區(渝中區、沙坪壩區、北碚區、南岸區、江北區、渝北區、大渡口區、九龍坡區和巴南區)務工的農民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350份,回收1106份,有效問卷為1083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7.9%。其中,符合本文界定的青壯年農民工的問卷有954份。本文主要是對這954份青壯年農民工的問卷進行處理,使用12.0軟件分析調查數據。具體方法為:第一,以調查資料為依據,在國內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析青壯年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參與傾向的具體狀況;第二,運用雙變量Logistic迴歸來擬合模型,尋求與青壯年農民工養老保險參與傾向相關的因素。在此基礎上,通過理論分析,進一步探尋影響青壯年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中觀、微觀原因。

二、變量設定與測量(一)因變量:社會養老保險的參與傾向

社會養老保險的參與傾向是指社會成員對社會養老保險的一種自願參與意願。筆者以它作為因變量,進而從中觀、微觀方面來討論影響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各種因素。在調查中,當問到“如果現在讓你選擇,你可以自由地參與社會養老保險,你會做出哪種選擇”時,樣本中有51.8%的人選擇參與社會養老保險,有43.4%的人選擇不參與,另有4.8%的人沒有做出明確的選擇。由於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農民工在是否參與養老保險問題上的選擇,故在模型中只選擇那些表示明確意願的樣本。

(二)自變量的設定與測量

對青壯年農民工來説,影響其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就一般的影響因素而言,它們可以劃分為三個層面,即社會層面的、中間層面的和個人層面的。社會層面的因素指那些與社會的發展、變動有關的影響因素。它們對整個農民工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都會產生影響,是影響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共同因素,例如,社會進步的狀況、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狀況,等等。中間層面的因素主要指與個人所屬的羣體、組織有關的因素,例如,工作單位的福利待遇等。個人層面的因素主要指個人的素質和社會特徵,例如,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職業等。中間層面的因素與個人層面的因素都與特定的具體青壯年農民工相聯繫,因而可以看作青壯年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特性因素。由於調查資料的限制,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間層面和個人層面的因素的影響,即探尋與單位和員工自身有關的因素對青壯年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傾向的影響。具體所選變量的測量和賦值如同表1(略)所示。

(三)實證模型的設定基於前面的描述和分析,本文將影響青壯年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行為意願(以下簡稱為“參與意願”)的微觀因素設定為7個(見表1(略))。其中,對2個虛擬變量,本文用XD表示性別,HD表示婚姻狀況。

同時,建立含有2個虛擬變量的計量經濟模型:

Y=β0 β1XD β2X2 β3X3 β4X4 β5X5 β6X6 β7HD μi(1)

(1)式中,Y為青壯年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參與意願,Xi為各定序自變量,βi為待估參數,μi為隨機擾動項,β0為常數項。

三、研究假説

結合以上分析,根據青壯年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各中觀、微觀影響因素的不同特點,筆者對青壯年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參與意願的各個影響因素做出以下研究假説:

第一,性別。性別的差異會造成人的性格、對事物的認識等的差異。所以,筆者認為,青壯年農民工的性別會對其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意願產生顯著的影響。一般來説,男性由於整體上性格粗獷,眼光相對長遠,所以,他們比女性更傾向於參與社會養老保險。

第二,年齡。由於養老保險的專項功能,一般來説,年齡稍大的人考慮得更多,因而他們的需求和參與意願也較年齡較小的人更為強烈。

第三,學歷。受教育水平是影響人的人生觀的重要因素。受教育水平關係到個人素質的高低以及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因此,筆者假定,青壯年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是決定其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個人特徵:受教育水平越高,農民工對社會養老保險的認知感越強,他們就會越傾向於參加養老保險。在本文中,受教育水平直接以學歷來量化。

第四,進城時間。農民工進城後,他們所接觸的生活環境以及由這種生活環境所決定的文化氛圍等客觀環境與他們在家鄉相比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會對農民工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影響。對於青壯年農民工來説,由於他們的適應性、接受能力都很強,所以,他們更容易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總體來講,農民工進城時間越長,他們的這種接受傾向也越強。所以,進城時間越長,青壯年農民工越傾向於參與社會養老保險。

第五,單位性質。從目前的機制來看,公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參與狀況與其所在單位有較大的關係。一般來説,國有、集體等公有制性質單位的人員對社會養老保險的參與更規範,勞動者的參與性也更強。所以,假定公有制單位的青壯年農民工對社會養老保險的參與性更強。

第六,月均收入。社會養老保險的參與涉及交納保險費的問題,所以,個人收入水平應該是農民工是否願意參與養老保險的主要微觀因素。人們的收入越高,可自由支配的資金也會越多,則人們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需求也會越大。

第七,婚姻狀況。對青壯年農民工來説,他們的婚姻狀況不同,他們對生活的穩定性的追求也存在養異。結了婚的人因為有家庭的牽掛,一般更傾向於追求穩定的生活,這就使得他們更具有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條件和意願。

四、計量結果分析

(一)影響因素的Logistic迴歸分析

根據文獻、專業知識和問卷調查所獲得數據情況,本文選擇了性別、年齡、學歷、進城時間、單位性質、月均收入和婚姻狀況等7個因素為自變量,以是否選擇參與社會養老保險(0,1)為結果變量,在選入變量標準α=0.05和剔除標準α=0.10的水平上,進行了Logistic迴歸分析,同時,用發生比率OR(OddsRatio)解釋了模型中的變量。發生比率在迴歸結果報告中給出,即Exp(B),它表示自變量一個單位的變化,或者相對於參照類而言,發生比的變化。結果是,進入模型的變量有性別、年齡、學歷、單位性質和月均收入共5個變量。迴歸方程經檢驗,模型有統計學意義(χ2=59.321,P=0.000),模型的估計結果見表2(略)。

(二)對結果的討論

根據模型估計結果,將影響青壯年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參與傾向的主要因素及其顯著性和影響程度歸納如下:

第一,性別是影響農民工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一個因素。性別的統計檢驗在5%的水平上顯著,其係數的符號為正。這説明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男性的青壯年農民工更傾向於參與社會養老保險。青壯年農民工為男性時,其參與養老保險的發生比率為161.6%,這表明,男性青年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意願的發生比比女性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意願上升了61.6%。這與筆者前面的研究假説是一致的。

第二,年齡也是影響農民工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一個因素。但是,在筆者定義的青壯年年齡段中,只有20~30歲這一年齡段的影響是顯著的,而且其係數符號為負。這説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一年齡段的農民工的年齡是影響他們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負面因素,其參與的發生比率只有參照類年齡段的57.5%。

第三,學歷的高低會顯著地影響青壯年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意願。學歷的統計檢驗在5%的水平上顯著的只有國中、高中/中專這兩種情況,其係數符號均為負。模型的估計結果説明,學歷也是青壯年農民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消極影響因素,不過,隨着學歷的增加,其影響的`程度逐漸減小,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發生比率由39.5%升至49.9%。

第四,單位性質對農民工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具有顯著的影響,在入選因素中影響係數最大。其影響係數均為-1左右,也就是説,單位性質對於青壯年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具有負面作用,與國有單位相比,其他各種不同的單位之間這種負面作用都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第五,月均收入是與筆者的研究假説相差最大的一個微觀因素。模型的估計結果是,只有月收入在400~600元這一階段,才對青壯年農民工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選擇有顯著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同樣為一種消極的影響,因為其作用係數為-0.721。在此,筆者給出以下的解釋:首先,當青壯年農民工的月均收入小於400元時,由於農民工的收入只能維持其基本生活,沒有多餘的資金用來交納社會養老保險費,所以,這一層次的青壯年農民工基本上都完全沒有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意識。其次,當青壯年農民工的月均收入大於600元時,他們的生活相對較為寬裕,他們對自己以後的養老保障較為自信,所以,收入水平在這一層次的人對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故這兩類人的收入都沒有對他們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行為表現出一種明顯的影響力。

(三)原因分析

綜上所述,在對青壯年農民工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具有15.2%的解釋能力的微觀影響因素中(鑑於本文只對青壯年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參與傾向的微觀影響因素進行分析,R2=0.152表明這些因素仍具有足夠的解釋能力),除性別外,其餘各因素均表現出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即在其他影響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單從青壯年農民工本身的微觀因素來説,青壯年農民工大體上都是不傾向於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其一,青壯年農民工對社會養老保險表現出一種不信任的態度。筆者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很多青壯年農民工都不太相信社會養老保險,有的甚至認為它是騙人的。造成這種不信任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國現階段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不完善,制度不夠規範。由於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存在缺口,例如,受户口、各種證件及費用、職業的高流動性及勞動就業合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民工基本上還沒有被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之內。偶爾有發達地區先行,但社會養老保險的操作也是極不規範的,沒能及時保障農民工的自身利益。其次,農民工受其自身因素的影響。由於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他們的辨別能力較差,因此,他們極易受到因不規範操作給社會養老保險帶來的損害的影響,從而對社會養老保險產生抵制情緒。

其二,青壯年農民工的經濟能力有限。通過調查發現,青壯年農民工現在最關心的不是自己未來的養老。他們出來打工的目的就是掙錢救急,例如,小孩上學、看病、蓋房子、添農具等。所以,他們根本還沒有多餘的資金來為自己的養老投資。

另外,農民工文化素質低、法律知識貧乏、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差以及經濟行為的短期性等都是青壯年農民工不願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原因。

五、基本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青壯年農民工對社會養老保險的整體參與意識不強。在對青壯年農民工是否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具有15.2%的解釋能力的微觀影響因素中,除性別外,其餘各因素均表現出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即在其他影響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單從青壯年農民工本身的微觀因素來説,青壯年農民工大體上都不傾向於參與社會養老保險。

第二,政府在不斷完善養老保險體系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對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參與意識的培養和提高。政府如果想要提高農民工的參保意識,解決好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問題,必須完善社會養老保險機制;同時,針對影響農民參保意識不強的現狀,開展針對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宣傳活動。只有農民工的主動性增強了,他們才會積極響應政府的政策。這樣才能形成一個雙方互動機制,把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做好。

另外,保障青壯年農民工的權益、增加農民工收入,也是提高他們社會養老保險參與意識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農民工調查報告6

xxxx縣現有農村勞動力10.8萬人,外出務工年均6.5萬人左右。近兩年,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的影響,沿海及發達城市一些資本少、技術裝備程度低的企業陸續停產或倒閉,在外務工人員就業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和衝擊。如何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成為影響我縣當前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問題。近期,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就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提出幾點建議。

一、我縣農民工就業情況分析

(一)返鄉農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於發達城市企業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影響,部分企業停產倒閉,出口生產企業訂單減少,企業遭遇困難,不得不裁員,而城市生活費用較高,被解僱的農民工大部分選擇返鄉;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擊,不少民工在城裏居無定所,職業穩定性差,生活壓力加大,萌發回鄉念頭;三是受惠農支農政策影響,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面對就業壓力,許多農民工選擇返鄉從事農業;四是一些農民工經過數年打拼,積累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掌握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重返家鄉進行二次創業。

(二)返鄉農民工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資源限制,我縣農業經濟的現狀不能容納,也不需要這麼多的勞動力同時就業;二是隨着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縣許多農民從高山搬遷到城鎮、社區集中居住,原耕地無法耕種,為這一部分羣眾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之一;三是我縣一些重點建設項目陸續完工,原本就近務工的農民必須尋求新的就業崗位。

(三)農民工就地創業人員增多。調查表明,部分返鄉農民工不願再外出,希望在本縣經濟發展中尋找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不想再務農,由於在外務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技術和資金,想在家鄉自主創業,搞一些特色種植、養殖業以及創辦企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各鎮湧現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種、養殖的農民工,以傳統養殖業養豬、雞、羊為主,也有部分從事梅花鹿、孔雀、野豬等特色養殖,這部分人具有創新性思維和開拓精神,積極關注市場和信息,具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期望政府能夠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多給予扶持。

二、目前我縣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採取的主要措施

面對複雜就業形勢,我縣採取多項舉措,幫助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和外出轉移就業,已初見成效。

(一)強化就業服務,讓農民工就業有門路,求職有信息。針對農民工節前返鄉時間提前的情況,一方面,加強勞務合作和交流,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台,強化信息蒐集和發佈工作,舉辦大型專場勞務招聘洽談會、啟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組織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截至全縣共舉辦8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6500個,1580名求職人員與企業和用工單位達成用工協議。另一方面,大力開發本地就業崗位,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開發縣內公益性崗位,吸納安置返鄉人員就業。藉助“十大工程”、獅子山開發等重大項目的實施建設高潮的機遇,搞好本縣企業和用工單位與農民工供需對接,農村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與農民工供需對接,以項目帶動返鄉農民工就業。目前,就地轉移就業近1.3萬人。

(二)開展大規模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針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用工需求帶來衝擊的影響,加大財政投入,擴大培訓規模,按照“新增勞動力一個不少”、“返鄉人員一個不閒”的要求,組織返鄉農民工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解決目前崗位需求和勞動力技能不相匹配的.問題,優化勞務產業結構,提高農民工市場就業創業能力,推進轉移就業和提升創業能力。今年以來,全縣已開展計算機應用、電子電工、電氣焊、電動縫紉、風味小吃等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2236人。

(三)搭建創業就業服務平台,提供項目推薦、創業指導、跟蹤服務等全方位的創業服務。在資金、場地、證照辦理、經費等方面給予優惠。縣上設立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健全縣、鄉、村三級創業就業和勞務經濟組織領導服務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從項目論證、項目孵化、項目落實、開業指導等各個方面搞好服務,指導、幫助返鄉農民工選好、選準創業項目,實現自主創業,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今年全縣已累計發放小額創業貸款2615萬元,扶持創業423户。

三、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就業盲目性大。往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在節後返城、返廠的時間都比較規律,但近兩年不少返鄉農民工對節後出行方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還處於觀望狀態。城市企業對農民工的用工數量有所擴大,但農民工的工資需求與就業供求矛盾比較突出,導致一些務工者因未找到工作又再次返鄉。

(二)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現有農村勞動力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等與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部分有技術的人員受經濟波動影響相對小,即使失業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術單一或無一技之長的人只能回家觀望。從我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調查情況看,大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屬國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數人掌握部分專業技能。由於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專業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競爭中與城市勞動力相比明顯處於劣勢,農村勞動力缺乏就業競爭力。

(三)返鄉農民工對政府給予就業方面的支持表現出較高的期待。通過走訪調查,在就業問題上,一是農民工期望政府在就業門路上予以幫助,特別是提供就業崗位。在宏觀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農民工更希望得到來自政府及有關部門權威準確的就業信息和更直接的就業幫助。二是在自主創業上提供支持,特別是資金扶持。調查顯示,考慮返鄉留在本地自主創業的農民工,期望“提供信貸資金優惠和支持”和“提供創業服務指導”是農民工自主創業時最希望政府能給予的幫助。

四、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充分利用好上級扶持政策,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投資少、吸納勞動力多、技術操作規程簡便、資金週轉較快等特點,對擴大城鄉就業、促進羣眾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市政府出台了《關於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意見》〔安政發(20xx)9號〕,加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從20xx 年起,市、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5000 萬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市本級1000 萬元、每縣不少於400萬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以不少於當年新增地方財力的10%逐年補充,到20xx 年年度預算達到1 億元以上,並從財政貼息、項目扶持、融資擔保、税費優惠、用地保障、培訓補助、社保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利用這些優惠政策,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來抓,發展好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創業就業。

(二)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增強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能力。切實做好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技能意識,有效緩解產業升級與經濟波動所帶來的就業困局,才是應對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根本所在。針對企業用工需求創新培訓模式,調整培訓方向,豐富培訓內容,根據農民工自身特點,制定相應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集中開展農民工轉移、轉崗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就業技能,適應新形勢工作需要。一是對技術水平不高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回爐培訓,提升新一輪輸出人員擇業競爭力;二是組織沒有技術的返鄉農民工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鼓勵他們自主擇業,以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三是對有志於迴歸創業和有一定創業基礎的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提升自主創業能力;四是對有意繼續從事農業的返鄉農民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對年齡偏大、知識水平偏低,不願再外出打工的農民開展特色種養殖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技能,實現科技種養增收。

(三)深挖市場,拓寬農村轉移就業渠道。一要靠血緣、人緣、地緣關係,增加輸出數量、擴大輸出規模。二靠能人帶動,充分發揮勞務輸出能人的作用,積極鼓勵他們為家鄉的勞務輸出獻計獻策,幫助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走出家門。三靠政府推動,構建農民工輸出轉移平台。政府主管部門要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和勞務輸出組織作用,積極開展人力資源市場跨區域協作,為勞務輸出尋求新的途徑,引導返鄉農民工實現跨區域轉崗轉業。四是要加大本縣建設項目的爭取力度,利用農村交通水利、生態移民、新農村、產業示範園等項目建設就近就地轉移一批。五是支持發展勞務中介組織。鼓勵發展各類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逐步形成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服務規範化的勞務中介服務體系,切實為農民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法律諮詢等各項服務。六是加強就業信息服務,開闢綠色通道,為農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同時加強輸出地和輸入地配合,及時溝通農民工就業和返鄉信息,為農民工提供更為周到的就業服務。七是加快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依託政府、部門、中介組織、勞務經紀人,在用工量大的地區、城市建立勞務信息服務站,廣泛收集、篩選和發佈勞務信息。積極利用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短信等媒體向農民工傳播勞務信息,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範化和組織化程度。

(四)大力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就業。農民工自主創業,這將是今後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有關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強投資的吸引力;二是要在項目、資金上給予一定支持,幫助他們把企業辦成、辦好;三是要貼近服務,及時為創業農民工提供生產技術、致富門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諮詢和指導,積極幫助解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四是要典型引路,發掘和報道一批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好典型,激勵返鄉農民工勇於創業。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轉換思路,利用他們在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鼓勵、引導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立足本地資源,創辦個體私營企業和發展各類經濟實體,實現自主創業。同時,引導他們創辦養殖業、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服務業等項目,實現自主創業、轉移就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各級政府應採取積極的扶持政策,幫助他們解決融資、招工和行政審批等問題,統籌規劃安排,優化自主創業的環境。

(五)營造全社會關心返鄉農民工、支持幫助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從思想上、組織上、經濟建設上、文化建設上以及社會綜合治理等各方面做出努力,統籌部署,加強指導,多角度掌握農民工返鄉動態。黨政領導、司法服務、勞動保障、農林水教育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農民工在返鄉潮中實現良性迴歸。

農民工調查報告7

20xx年中共十七大的最重要命題之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問題”。而在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期,農民工問題依然是民生問題中應給予關注的問題之一。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80年代後農民工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正大量地流入城市。他們正值人生的黃金階段,他們奮鬥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奮鬥着,我們理應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及時解決他們的困難,這樣才有利於創造和諧社會。

一、 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徵

(一)比較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生於80年代的新生代農民工,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並且他們的家庭多數響應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號召,因此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儘管户口本上他們仍然是農民身份,但其中相當多的人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業生產勞動,缺少艱苦鍛鍊的機會,屬於“從校門到校門”的一代。同時,標榜“80後”青年人的特徵——“自我”、“物質化”、“無責任感”、“生存能力弱”等都同樣適用於他們。他們在城鎮尋求職業時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在某些方面缺乏新產業工人階層的志氣。

(二)無務農經驗,對家鄉的鄉土認同在減弱

據統計,89.4%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會農活或只會一點點。他們中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出生在農民之家,户籍在農村,但卻很少接觸農業生產活動,甚至有的隨同父母在城鎮長大。在自身農民身份的認同中,也覺得自己外出務工經商,已經脱離了農民身份。他們對家鄉的鄉土認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對親人的感情,對農業活動則缺乏感情和興趣。

(三)平均受教育程度較高,維權意識較強

生於80年代,正好是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和法制建設步入正軌的年代,新生代農民工絕大多數都具有至少國中以上文化水平,甚至有些接受過中專或高技類課程訓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佈的《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狀態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在調查中發現有97%的農民工表示願意繼續學習,其中最想了解的依次是專業技能知識(69.7%)、法律知識(54.7%)和文化知識(47.8%)。這種需要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細微的差別。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種觀點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得到最廣泛的認同。

(四)外出動機多為尋求個人發展

與父輩農民工外出以求生存為主的動機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在考慮賺錢的同時,更把外出作為尋求自我發展和追求城市生活作為主要的目標。根據統計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以“出來賺錢”為主要目的的只佔18.2%,而選擇“剛畢業,出來鍛鍊自己”,“學一門技術”和“在家沒有意思”的人佔到了71.4%。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60年代的農民工有76.2%的人選擇了“出來賺錢”,70年代出生的則有34.9%,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有了比父輩更深更高的認識,融洽的工作氛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良好的工作條件已經成為他們找工作時最為關注的問題。

二、 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就業現狀和問題

(一)工作情況

據調查顯示,我國工資報酬最低的五個行業是農林牧副漁業、批發、零售貿易服務業、採掘業、建築業和製造業,這些行業的工資都低於平均工資水平。而新生代農民工卻在這五個行業的就業比例中佔82.5%。可見新生代農民工所從事的主要是體力型和低技能高替代性的工作,工作層次比較低,穩定性較差,發展機會很少。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平均每天工作10.2小時,甚至有些人工作時間經常延長到24小時。而在穩定性方面,有53%的人工作不穩定,其中有26.4%的人工作很不穩定。

(二)生活狀況

由於很多用人單位不能為進城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比較正式的宿舍,從而使得很多新生代農民工不得不自己解決住房問題。他們大多選擇了租房和搭工棚。而事實上租房費在他們僅有的微薄收入中佔據了一大部分,因此住房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調查顯示,只有30.2%的人表示對自己的居住條件比較滿意。

在生活消費方面,調查顯示,總共有89.4%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在城市的飲食條件太差,在少得可憐的休息日裏,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開始走入網吧、舞廳、公園等公共活動場所,嘗試着融入繁華的城市。

(三)身份歸屬狀況

與父輩農民工不同,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夢”更加執着。他們積極地認同所在城市,參加當地社會組織的集體活動,漸漸適應並習慣當地的社會生活和環境,希望能在城市紮根發展。骯髒、隨地吐痰、偷盜、不禮貌、不文明等,似乎理所當然地加在新生代農民工身上。而歷史形成的'“城裏人”和“鄉下人”之分,使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裏時常遭受城裏人的白眼和歧視。一旦一個地方發生了刑事犯罪,人們也總是首先將懷疑的目光指向進入城市的農村人。這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到自卑和對“城市夢”的茫然,將自己與城市隔離開來,蜷縮在城市的邊緣地帶。

三、 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

户籍制度所帶來的“先城後鄉”的不平等待遇讓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市場時處於劣勢地位,同等條件下只能從事比較髒、亂、差的工作,即使同工也不同薪。農村一方面由於經濟比較落後,政府沒有辦法提供更多的和合適的教育培訓;另一方面,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政府或新生代農民工個人,都難以預計進城後的情況。為此,需要深化改革以户籍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體制和政策,例如城市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打破城市公平就業的不平衡性,有效提高農民工素質培養。

(二)建立系統的培訓機制

一方面,對於新生代農民工個人來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慢慢發現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於户籍制度的影響,卻難以享受當地的教育服務。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本來就很微薄,除去被剋扣、拖欠部分和日常消費之外,很難再拿錢用於教育和培訓,儘管其接受教育培訓的慾望非常強烈,但其具有實際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可以籌集資金,依託民辦高校、職校技校,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實際情況採取分批輪訓方式。推動政府購買或企業委託培訓等,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免費或優惠的培訓服務。

(三)創造良好的自主創業環境

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懷着執着的“城市夢”來到城市打工,大都不願意甚至不可能再回到農村務農。但是,創業所需要的資金、技術、項目以及良好的法制環境卻成了創業的重要障礙。因此,相關部門可爭取銀行機構和農村信用社機構的支持,對新生代農民工施行專項貸款,進行小額信貸,以資助的性質、貸款的形式給予新生代農民工資金支持。

(四)轉變企業的管理方式

隨着時代發展,農民工主體的變換,企業的管理方式也應與時俱進。對待老一代農民工的那種胡蘿蔔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於新生代農民工,因為新生代農民工不再是以“出來賺錢”為主要目的,據調查,80後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率最高,達到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換0.45次。其中,近一半人是因為“生活、生產環境不適合”,以及“閒暇時間不足”而跳槽。這種頻繁的人員流動很容易打亂企業的生產管理與生產計劃。除了加強對他們進行職業培訓之外,還要積極引導他們腳踏實地、認真刻苦地鑽研業務,才能使新生代農民工在企業裏找到歸屬感,真正踏實努力工作。

農民工調查報告8

一、調查背景:

農民工問題一直是社會上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也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社會 話題,也多次被政府和一些機關單位提到工作日程上的話題。

由於我國是以農業 為主的大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半數以上,故關於農民工的一些話題仍需引起大 家的關注。

但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每天沒有機會或心思涉及有關農民工的一 些信息。

因此開展此次《大學生眼中的農民工形象》的問卷調查活動,一方面使 當代大學生關注民生,另一方面瞭解如今大學生如何看待有關的農民工形象

二、調查目的:

為了瞭解現代大學生對在外打工的農民工的認識欲對其所持的態度,並在此 同時加深大學生對農民工的關注,從而可希望通過此渠道,可使大學生乃至社會 把更多的目光與關注投向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從而使其權益得到保障。

三、調查範圍:

本次調查以《大學生眼中的農民工形象》為調查題目,調查主要在大一新生 中展開,調查人數為50 人,實際收問卷48 份,問卷調查真實有效。

四、問卷樣式:略

五、結果分析:

據問卷調查 22 項,每個調查項目所選選項佔總體的百分比,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結論:調查人羣半數之上為農村的學生,其餘為城鎮學生,故對問卷的調查 人羣較具代表性和普遍性,調查有説服力。

根據調查,在校大學生由於身在學校 與外界很少接觸,由於學校條件有限,故對農民工的一些信息來源不是很多,但 對農民工的問題還是很關注的。

調查涉及大學生對農民工工作範圍,工作條件, 工作報酬,工作原因及在城市工作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並對這些項目做了簡 單的統計。

根據調查數據得知大學生對農民工的話題還是較為陌生,對其工作的崗位僅 侷限於在城市建設工地作為建築工,餐飲行業。

但對其工作的穩定性可以得出一 致意見,認為農民工作的職業不穩定,均為臨時性質,從而導致一系列有關農民 工的利益問題出現。

問卷的主題部分對如今農民工參與城市建設的`原因,在城市生活工作中遇到 的問題及對城市建設的影響作了詳細的調查。

對於農民工參與城市建設的原因, 大學生認為其主要原因應歸結於如今農村家庭因各方面經濟壓力所迫,簡單的農 業經營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代的生活消費,因此需步入城市,參加進城市建設的隊 伍中來,同時農民工步入城市滿足了城市建設對勞動力的需要。

從而農民進入城 市變成為了一種潮流,更多的人進入農民工的隊伍中。

關於農民工在城市工作與生活上的問題是大學生關注最為密切的,其中包括 在城市中的消費,醫療,工資發放,及城市居民對待農民工的態度。

對於城市中 高水平的消費和農民工工作的人格尊嚴,廣大大學生對此表示是農民工在城市務 工面對的最大的問題。

對於低收入的農民工羣體城市的高消費使農民工無暇自 顧,省吃儉用從而對其健康狀況帶來不利影響,間接對城市建設帶來不利因素, 由於城市中的醫療模式對於農民工來説無法接受,因而加劇了有關消費方面的問 題。

關於農民工在城市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廣大學生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對於商家忽視農民工人身安全,工作場地經常存在安全隱患;2,對於農民工 的工資拖欠問題;3,對於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的存在,從而引 出一些社會制度的不完善及社會制度具體實施上的問題,認為有必要完善涉及農 民工利益的法律法規,加強其實施力度,切實做好對農民工的維權工作。

因為農民工在城市中工作給農民帶來了額外的收入甚至成為了一個家庭脱 貧的渠道,從而對於低產階級的農民來説成為了一種潮流。

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 在短時間內使城市人口劇增,增加了城市生活壓力,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難度。

對 於此問題,同學表示應理性看待,農民工雖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但大量的農民 工湧入城市,對城市建設也有消極影響。

城市建設離不開農民工,大量農民工湧 入城市可能造成城市勞動力過剩,農村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因此需對農民工進入 城市務工加以控制,不得盲目。

在提及當代大學生可以為農民工可以做的事情時,半數同學對此表示不曾想 過,從而表現出大學生的奉獻意識不強,社會集體意識不強。

認為大學生能力有 限,無法為農民工作出切切實實的事情,但可以動員社會上更多的人,使大家關 注農民工,做到一個積極宣傳的工作。

至此,問卷所有內容總結結束。

六、對課題認識與總結:

作為一名大學生,在做完此課題調查後,關於農民工也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 識。

農民工作為一個新興的羣體,給城市建設帶來了新的力量,在實現我國農業 化與城市化的事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數據資料顯示,農民工在第二產業從業 人員中佔 57.6%,在加工製造業從業人員中佔 68%,在建築業從業人員中佔 80%。

農民工已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農民工強有力地支撐了國家工 業化建設,也推動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同時農民工步入城市也為農民家庭帶來了除農業之外的收入,從而形成了一 種“一人就業,全家增收”模式,在實現農村土地資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之下,實 現了人力資源合理利用,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

除此之外, 農民工進城打工是工業反哺農業的具體表現,城市支持農村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有 效實現形式,農民工為農村與城市之間搭起了一座溝通橋樑,使農村不至於封閉 於狹小空間之內,從而加快了我國農村文明建設的進程。

對於農民工大量湧入城市,增加城市生活壓力和管理難度這一現實問題,我 認為,對於此問題應辯證看待,農民工進入城市,由於與城市居民存在生活水平, 文化水平,價值觀上的差異,故在與城市居民相處過程中,存在不一致。

對於部 分城市居民與城市制度不公平對待農民工與農民工子女的事宜上因給予嚴肅對 待。

人生而平等,不管農民工存在多少“缺點”,社會應該充分認識和尊重其時代 性以及鮮明個性,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偏愛。

近年來80 後、90 後農民工或者叫新 生代農民工逐步成為農民工隊伍的主體。

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出來打工, 主要不是為生存,而是為發展,盼望定居城市,融入城市文明。

他們更加關注社 會保障、公共服務、事業發展和人生價值。

而無論是從城市化需要,還是從現行 政策體制,我們都不應、也不能再把他們拒之城外,送回農村。

對待新生代農民 工不能再沿用老辦法,要“以人為本”,要關注他們特殊成長經歷,關注他們的健 康成長和發展,加快他們與城市的“融合”。

着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對於城 市健康發展,對於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從而,農民工對城市建設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是歷史性的、全局性的,是 符合我國建設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的,其創造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復甦,從而 引領了世界經濟的高速復甦。

對於農民工這一羣體,應加強其規範化與組織化,如今所需要的是提高現代 農民工就業穩定性與高效性,並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對於其中存在的不 足,需採取一些有效措施,提法農民工綜合素質。

對於農民工能力不足問題,需根據需要對其進行一些技能與安全培訓,提高 其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法律意識和文明水準,全面提高農民工素質與工作效 率,與工程質量。

對於農民工工作不穩定問題,採取多渠道措施,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

完善農 民工就業信息服務,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勞務對接,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多渠道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做到勞動資源合理流動,拓寬就業渠道。

針對農民工權益問題,增強對其的法律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工維權意識,可 以自己針對自己身具體情況進行法律申辯。

同時完善有關農民工的社會法律法 規,可是農民工有法可依。

針對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共融問題,使人們充分認識到農民工巨大的貢獻,解 決好就業、權益、文化觀念等各方面的問題,是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形成共同價值 觀,要降低城市門檻接納他們,用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同化他們,讓具備條件的 農民工有序地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和新產業工人。作為當代大學生,有責任也有義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過此次調 查與總結知道作為當代大學生不應只侷限於學校。對於此調查課題,充分認識到 如今農民工這一形象真正的內涵,清楚作為大學生今後應在這方面做的事宜,雖 能力有限,仍需全力以赴,切實發揮青年生力軍的社會作用。

農民工調查報告9

調查時間:202x年2月。

調查地點:農村、鄉鎮、就業辦事處等地方。

調查方式:採用收集材料、電話、網聊、面談等方式進行調查。

調查目的:瞭解農民工獲取法律知識及法律援助的途徑,深入剖析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前言:農民工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成為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侵犯,其主要原因是農民工法律素質普遍較低,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針對這一問題,我在20xx年春節期間,對靈璧縣的農民工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查。

通過調查靈璧縣外出的農民工在外主要涉及建築業、餐飲服務、批發零售、車輛修理、輕工業等行業。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農民工獲取法律知識及法律援助的途徑

調查顯示,電視、廣播、報刊、雜誌這些傳統媒體仍然是農民工獲取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和手段,佔到了被調查人數的54.64%;通過法制宣傳櫥窗獲取法律知識的農民工佔到了總數的25.24%;以互聯網為載體獲得法律知識的農民工只佔到了總數的1.6%。

在農民工認為在哪裏諮詢法律問題比較可靠這一問題上,有48%的人選擇了政府相關部門,44%的人選擇了法律服務所,33%的人選擇了律師事務所,還有13.5%的人選擇了熟人介紹。

在有效解決法律問題途徑這一項目上,有66.51%的人選擇了依法解決,另外還有9.57%的人選擇了上訪,這説明大部分農民工已有了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而少部分把上訪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也符合當前社會的實際。

在農民工是否瞭解法律援助具體條件的問題上,有84.07%的人選擇了了解一些。有85.64%的被調查者認為,當他們需要法律幫助時很方便或比較方便。此外還有89.84%的農民工認為他們能夠或有時能在社區獲得法律幫助。

二、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工分佈較廣、流動性大、居住分散、難以集中,這些特性給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特別是外出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比較薄弱,存在不少盲點。

2、對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還處在初始和嘗試階段,沒有形成制度化和規範化。

3、由於缺乏有效的經費保障,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受到限制,加之其他主客觀因素,造成宣傳形式單一,特別是對外出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沒有更好的辦法,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對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將是今後一個時期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

4、個別單位和部門領導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到位,沒有將對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擺上重要位置,也沒有將其列入年度普法計劃,致使此項工作開展的力度不大。

5、農民工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教育對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宣傳效果。

6、雖然建立了目標責任,但各部門的工作力度不盡相同,因此,在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加強各部門密切配合、總結推廣經驗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7、工作發展不平衡,部分用工單位對在農民工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認識不足,熱情不高,目前宣傳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建築工地、規模較大的工廠等農民工較集中的企業,分散在個體商業、服務業、私營企業的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比較薄弱。

三、當前亟需法律幫助的農民工羣體及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的問題

調查中,62.44%的被調查者認為建築工地農民工最需要接受法律幫助,在外經商人員佔23.08%,這説明建築工地農民工人員較集中,有些共性問題,最需要得到法律幫助。

在農民工最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上,有43.72%的人認為是拖欠工資問題,另有24.02%及21.26%的人認為是勞動時間過長和用工單位待遇過低。

調查建議:

1、建立健全領導機制,推動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制度化。建立健全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領導機制,實現對轄區內農民工的統一規劃、統一部署、統一協調,形成政府指導、法制宣傳教育部門協調、各主管部門具體組織、各企業保證落實的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的格局。建議建立各職能部門組成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例會制度,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定期交流研討,把握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探求開展工作的新機制、新途徑。協調解決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出現的問題,注重開展對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系統化和規範化的理論研究,以引導農民工的法制教育工作適應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普法主管部門負責領導機構的日常工作,對每一時期的具體工作制定方案,協調、督促和檢查。要加強對本轄內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協調、督促和檢查,共同推進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和完善層級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網絡。

2、將法制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活動相結合,積極營造氛圍,發揮媒體作用。一是普法部門要聯合各相關職能部門定期開展“送法進企業”、“送法進鄉村”等活動,適時組織普法講師團巡迴進行法制演講;二是注重整合社會資源,充分發揮法律專業人士、法律志願者的作用,鼓勵法律職業工作者在承接農民工法律服務時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倡導律師事務所自主為農民工舉辦各種類型的法制講座;三是充分發揮各級調解組織及法律援助機構的作用,將人民調解與法律援助、法律服務相結合,及時調處農民工因工傷、勞資、人身傷害等引發的各類矛盾糾紛,為困難羣眾提供法律援助,維護其合法權益;四是及時總結推廣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典型經驗,表彰先進,帶動後進,確保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在農民工之中紮實、有成效地開展。

3、充分發揮企業的自身資源優勢,營造學法用法氛圍。企業自身要發揮內部黨、團、工會組織的作用,加強企業內部普法的組織領導,圍繞企業生產經營開展普法宣傳,引導和監督企業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要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法制教育培訓制度,制定企業普法五定、一考制度,即定目標、定人員、定形式、定內容、定時間,統一培訓後進一步進行考試的制度。同時制定培訓細則、學法制度、簽到制度、作息制度等,保證企業法制教育培訓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要依靠和發揮企業自身的宣傳資源,利用已有的牆報、專欄、展板、內部刊物、內部網絡開展法制教育,形成人人學法、講法的氛圍。努力探索依託企業內部法律顧問室、調解組織促進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內部的法制部門,以及受聘擔任法律顧問的律師在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企業工會維權制度,通過職代會,依法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把評選“學法先進”同評選“名牌員工”、“守法員工”“優秀農民工”、“傑出青年”等活動結合起來,激勵廣大農民工自覺學法用法,不斷奮發向上。

4、重點抓好企業主和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制教育。企業主是企業發展、運營的決策者,抓好這部分人的法制教育,樹立起法治理念,也就抓住了農民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關鍵。因此要重點加強企業主和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制教育,使他們深入理解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努力掌握憲法、基本法律以及規範市場經濟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增強誠實信用、依法經營、依法管理的觀念,並輻射影響到在企業內的農民工,達到依法治企,誠信經營,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治安和市場經濟秩序的目的。在普法內容上,要選擇一些實用並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流通、金融、税收、勞動社保,以及與市場經濟規則有關的法律法規;在法制教育形式上,要組織一些質量較高,有一定層次的集中培訓或專業法講座,同時,鼓勵自學和積極參加政府部門、行業管理部門舉辦的培訓班;在組織方法上,由普法主

管部門具體協調,行業協會和有關職能部門組織實施。各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與政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對企業主的法制宣傳工作,積極引導企業主遵紀守法、依法決策、依法經營。

5、進一步抓好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誰聘用誰負責”的原則,將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融入社會治安、勞動用工、計劃生育、衞生管理於一體的管理責任制,將責任落實到相關的部門和相應的'用工單位中。在教育內容上,選擇與其工作生活相關,以及維護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訴訟法基本知識;在教育形式和組織方法上,可以因地制宜,靈活多樣。要抓好農民工的法律培訓工作,勞動部門在用工單位招聘人員時要把好就業前的培訓關,在崗前培訓時組織學習《勞動法》、《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用工單位也要將法律學習融入各項業務培訓活動中,如經營培訓、管理培訓、市場培訓、策劃培訓,使農民工在接受業務培訓過程中逐步接受法律知識,使農民工掌握與自身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知曉解決法律問題、尋求法律幫助的渠道和方法。滿足農民工的學法需求。同時,做好農民工的維權工作,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經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民工羣體的法律素質水平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還比較大。在今後的“七五”普法工作中,應定期舉辦“法律進工地”活動,宣傳與其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使普法教育經常化、多樣化。整合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司法行政職能,簡化程序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建立工地民調組織,法律宣傳與法律服務相結合,積極引導農民工依法維權,理性表達利益訴求。針對農民工法律知識需求量大的特點,在對農民工普法的工作中,要加大法律知識覆蓋面,在過去的勞動法、民事法律法規等傳統普法內容上加大與農民工工作、生活更加貼近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由於用工單位勞動時間過長及待遇過低等問題已開始凸現,今後的工作一方面要繼續加強對農民工合理合法討要拖欠工資的宣傳教育之外,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對用工單位的宣傳教育,提高用工單位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自覺性。

通過對返鄉農民工的法律知識宣傳工作的調查,綜合靈璧縣的情況,參看調查數據,我認為整個情況暫不嚴重,但可能會隨着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化而趨向嚴重,不可掉以輕心,必須積極應對。我們要看到這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新情況,要努力變不利為有利,化危機為轉機,確保農民工就業與增收不受影響,並藉此促進現代農業和打工經濟的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

農民工調查報告10

摘要:自《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實施以來,農民工的狀況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別是工資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20xx年我國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達到20xx元,比20xx年增加359元,增幅達21.2%,拖欠問題有效緩解,政府給農民工提供的服務有所加強。但是農民工子女教育、自主創業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尤其是農民工比較強烈的自主創業願望也遠遠沒有實現。所以必須在進一步落實各項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加大相關投入,逐步消除農民工創業制度障礙和資金困難,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 自主創業 調查報告

農民工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村人口非農化沒有同步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羣體。根據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的估算, 20xx年農民工外出務工人數達15863萬人,加上在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民工,全國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5億多人,成為僅次於農民而多於城市工人的第二大勞動力羣體。農民工羣體為城市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幾年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規定和方針政策,農民工權益和生存狀況基本得到解決,使農民工逐步擺脱了“弱勢羣體”的名稱。但由於農民工數量過於龐大。為進一步提升和改善農民工的生存條件,必須引導和鼓勵農民工自主獨立的發展和工作。因此,對於農民工的自主創業問題顯得十分重要。那麼,對於農民工而言自主創業意味着什麼?他們自己又如何看待?對此,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外語系“三下鄉”第二支隊帶着這些問題在我國農民工人數最多的城市之一,重慶市及周邊區縣通過分發統計表、踩點訪問、網絡查閲、圖書查閲等途徑蒐集大量數據,在加以彙總和分析後得出相關結論並撰寫此次報告。

1 農民工羣體的基本情況及其變化

1.1 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略有增加,仍以青壯年為主

50名調查對象中,平均年齡為27.14歲,其中16~20歲的佔15%,21~25歲的佔24%,26~30歲的佔30%,31~35歲的佔20%,36~40歲的佔12%。從性別結構看,女性農民工的平均年齡低於男性。

1.2 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

從文化程度看,國小文化程度佔8%,國中文化程度佔52%,高中/中專文化程度佔34%,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佔6%。與20xx年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調查數據相比,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佔比重由83%下降到8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佔比重由17%上升到19.5%。農民工的文化程度雖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

1.3 農民工從事的行業部門有所擴大,但仍以製造業、建築業為主

調查顯示,農民工的就業部門分佈於國民經濟的幾乎所有部門,但是農民工的就業部門仍然比較集中。在20個樣本中,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人數最多,佔32%,其次依次是社會服務業佔20%,批發零售業佔14%,住宿餐飲業佔16%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佔10%,其他行業佔8%。與20xx年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的調查數據相比,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的農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從事製造業的農民工20xx年佔22%,20xx年佔25.2%,20xx年佔30.3%,20xx年初達到42.1%;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20xx年佔16.6%,20xx年佔16.8%,20xx年佔22.9%,20xx年初達到36.7%。

1.4 農民工家庭務工收入增加,經濟狀況得到改善,但大部分農民工認為他們在打工地的經濟地位仍然不高

調查顯示,20xx年初農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9049元,人均收入4869元,其中人均務工收入3675元,人均農業純收入1194元,務工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75.4%。20xx年,農民工月均收入達1690元,比20xx年的875元增長近一倍。從數據分析與往年相比,農民工家庭務工收入有了較快的增長,在總收入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成為農民工家庭收入增長的最重要的源泉。雖然,農民工家庭的經濟狀況得到改善,並有68·2%的農民工家庭的經濟情況在當地農村居於中等以上,但65.7%的農民工認為其家庭經濟狀況在打工地居於中下等以下,這種反差表明我國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2 農民工自主創業調查所產生的相關問題

2.1 農民工對自主創業的認知普遍不高

據我們的統計和調查表明,大多數農民工對自主創業的相關常識較為生疏。在50名調查者中對自主創業有意識或對自主創業內容或國家相關政策的農民工只佔到總人數的22%(11人),但希望通過自主創業擺脱打工或現狀的佔總人數的68%(34人)。

2.2 農民工自主創業受到多方面制約,對農民工創業形成壓力

我們對50名農民工就業狀況和創業意願進行了詳細調查,其中有自主創業意願的7人,佔14%。還有一部分農民工就業期望值過高,因就業素質低,崗位、待遇不合意願,也在創業與求職就業之間徘徊。

目前,對於農民工求職就業,我們主要是依靠行政促進、信息轉達等手段,開闢渠道行聘求對接之便,其就業成果往往依託於企業及三產服務業等提供的崗位。政府能夠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僅僅是杯水車薪。沒有足夠的崗位,促進措施力度再大,也不會有更大的成效。而自主創業,須經政府有關部門、創業者個人及其所在基層組織合力同步才能實現。通過網絡數據對某縣有創業意願的9684人調查發現,截止20xx年五月中旬,已實現自主創業、項目在建或啟動開始創業的有20xx人,已建設和在建創業項目1786個,實際創業人數佔20.8%。總體來説,能夠走上創業之路者比例還相對較低。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現在農民工對待自主創業的心態主要有以下四種表現形式:一是個人、家庭等各方面不具備創業條件,也沒有創業動機;二是有創業意願而望“海”興歎,隨着創業大潮的湧動,內心也燃起創業激情,想通過自主創業改變現狀,但缺乏信息,無技能,少資金,因而顯得有心無力,難以邁出創業步伐;三是雖具備一定的創業條件,但由於創業意識淡薄,感覺創業路難走,不願擔冒風險, “怕”字當頭,缺乏自主創業信心;四是創業願望迫切,掌握技能或具備一定的創業條件,有決心有信心,這類人往往是創業的成功者。

制約農民工創業的問題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資金不足,缺乏金融支持。農民工依靠一般性耕種和在外打工所積累的資金有限,甚至沒有積累。資金的關卡把許多農民工擋在了創業大門之外。政府扶持創業的小額貸款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能夠拿到的是少數,有的創業項目小額貸款額度也難以滿足需求。調查的有創業意願的9684人中,因為缺少創業資金難以成行的就有7166人,佔74%。無錢投入是絕大多數農民工創業的“瓶頸”。

二是創業起步,渴求指導服務。調查發現,由於一些創業者在創業之初對項目缺乏生產行業、產品、市場銷售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投資適度、設計規模、經營核算等方面的知識,迫切需要得到有關方面對項目的“會診”定位及其他各個環節的指導服務。沒有這種指導,他們往往缺乏信心,舉棋難定。一部分創業者因為缺少這種指導,使投資陷入盲目性。

三是缺乏經驗和技能,期盼創業培訓。大面上只注重了就業技能培訓,而對創業者的培訓重視不夠。由於受教育程度和知識限制,部分創業者思維方式傳統,營銷觀念滯後,市場開拓能力差,家族式管理,機制不合理,生產人員技術水平低,產品缺乏競爭力。因此,經營管理培訓和生產工人的技能培訓是創業者的迫切需求。

四是盼望有關部門熱心支持,便捷服務。農民工創業,有創業的外在條件即產品、市場等,有內在條件即個人創業意願,但這距掛牌開張、創業成功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需要經過工商、税務、勞動、衞生、環保、土地等多個部門的多道門檻,他們最盼望一路“綠燈”。這些部門的熱心支持、快捷服務是他們順利創業,成功創業的關鍵。任何一道關都有可能把創業者擋在門外。

3 農民工新情況的原因分析

以上農民工新情況的分析表明,農民工的狀況得到效的改善,特別是工資收入有了明顯的提高,拖欠問題所緩解,政府給農民工提供的服務有所加強,農民工的會保障實際參保率有所提高,但是農民工收入低、社會障參保率低、處境困難等基本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尤其是農民工大多沒有產生積極自主創業的想法和準備。總的來説,首先是政策效應和制度因素,還包括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特點、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的變化、農民工問題解決的長期性和複雜性等。

農民工的狀況之所以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就得到有效的改善,主要原因在於農民工問題引起社會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務院意見》的貫徹,顯現出明顯的政策效應。而農民工問題之所以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尤其是農民工自主創業的意識沒有形成,主要原因也在於農民工對社會和個人的認知沒有達到一定高度,以及制度的缺陷和政策效應的不足等,因此加強和普及農民工思想教育顯得十分重要。同時許多政策措施還有待進一步落實,要引導和培養農民工形成自主創業的意識。

4 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對策建議

4.1 須落實各項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

《國務院若干意見》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有效的,現在的關鍵是要進一步落實各項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根據上述對農民工新情況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特別要注意採取以下具體措施:採取有效措施,堅決貫徹落實勞動法,加強對農民工的學歷及社會教育,逐步引導走向自主創業;加大農民工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整頓和完善政府的就業組織和社會職業介紹機構,強化對農民工的就業信息和培訓服務,保證農民工就業的正式渠道的廉潔高效;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首先下決心建立強制性的、規範的、適合農民工特點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然後再逐步納入全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4.2 最終解決農民工自主創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在進一步落實各項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加大相關投入,逐步消除農民工自主創業制度障礙和資金困難,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自主創業問題。

農民工和“民工潮”是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特有現象。農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經濟市場化改革、經濟發展戰略和增長方式轉變及經濟結構調整的產物,也是經濟體制轉軌、發展戰略和增長方式轉變及結構轉換都還沒有完成的結果。農民工和“民工潮”雖然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較大的積極作用,但把二、三產業的勞動者區分為城市職工與農民工兩種,畢竟是不正常、不合理的現象;農民工潮水般在城鄉之間大規模流動,畢竟還是一種非常規的成本過高、問題過多、副作用過大的鄉城人口流動。農民工問題和“民工潮”現象最終必將消失。

那麼,農民工問題如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工潮”現象怎樣才能最終消失呢?我們認為,其一是將農民工城市化。因為,只有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民工“進廠又進城,離土又離鄉”,落後的二元經濟才能真正轉變成一元現代化經濟,“候鳥”式的農民工才能成為永久性的城市職工,農民工才能變成市民,春節一般也不需要回農村過年,也就不存在農民工及各種歧視和損害農民工利益的問題,“民工潮”及其帶來的春運緊張也就自然消失。

其二是引導農民工形成自主創業的意識。隨着我國,尤其是重慶市及周邊區縣農民工城市化的逐步擴大,城市人口量激增。對城市人口就業將產生極大的壓力。同時,城市化的農民工學歷文化水平較低,在社會崗位的競爭上不佔優勢。因此若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不僅發揮農民工大量勞動力優勢,為國家經濟發展建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能夠一定條件下能夠避免農民工在以往形式的就業中遭遇不公平待遇。

4.3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幫扶十分重要

引導推動農民工創業,不僅僅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緩解就業壓力,統籌城鄉就業的治本之策,長遠之舉。就業崗位決定着就業成果。因此,政府如果單純在崗位和求職農民工之間為就業而推張舉措,從宏觀、長遠的角度來説是被動的。必須從根本上探索長遠的、可持續增加崗位、擴大就業容量的體制、機制和措施。那就是政府在積極推進招商引資、籌建大企業項目的同時,強化措施引導推動農民工自主創業,增加創業項目數量,擴大就業空間。發揮出農民工創業的潛能,就把包“袱變”成了財富。創業項目對於促進帶動就業的作用是巨大的,門檻低,易於就地就業,雙方對接相對靈活。

政府方面一是要引好路,為農民工創業定好位。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以市場的眼光選項從業。依據個人條件幫助選準項目是創業成功的重要一環。政府有關部門應當設立由經貿、商業、金融等方面的專家及有關行業權威人士組成的指導團、智囊團或成立這方面的專門機構,幫助把脈診斷,為農民工創業人員定位選項,出金點子。對自有資金少或可能爭取到的資金少的,從投資少見效快、技術含量低的小項目做起,陸續滾動發展;對缺少技能、市場開拓能力的,可立足當地農產品或產業集羣上項目,利於掌握技能和融入市場;對有一技之長的幫其發揮個人優勢,篩選合適項目。通過綜合謀業人員各方面的條件,幫助“量體裁衣”,規避風險,揚長避短,讓他們因人而宜,圓創業夢。

二是拓寬融資渠道,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這是促進創業的“瓶頸”。在用足用活小額貸款政策基礎上,政府與金融部門協調,開拓支持創業的信貸渠道。實行農户聯保,協調加入行業協會實施聯手“抱團”擔保,都是可行的。政府也可探索建立農民工創業專門扶持基金,重點對創業項目實施貼息扶持,或者研究試行農民承包土地抵押貸款,擴大抵押資產範圍。逐步放寬政策,開放融資渠道,允許民營金融機構進入民間融資領域,促進資金信貸的市場競爭,激活金融機構的信貸機制,使面向農民工的信貸機制更加靈活。

三是簡化程序,營造寬鬆創業環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放寬條件,降低門檻,開闢綠色通道。農民工創業報批涉及到的各個部門要一盤棋,也可以實行並聯審批,減少環節。目前,各地都有對於創業的優惠政策,涉及到多個部門,多個方面。但創業者能否享受到、享受多少,則少有過問。這其中缺少一個牽頭或綜合督查落實的機構或部門。立足於在體制、機制上為農民工創業拓寬空間,有專門機構負責或制度規範,以確保搞好“保駕護航”是必要的。

四是搭台鋪路,築巢引鳳。政府投入一定資金,統一規劃建設創業園、創業基地或創業一條街,也可依據產業組織農民工居家集體創業,結伴出“海”。政府強化服務扶持措施,減少創業人員創業過程中的多個環節。昌樂縣自去年以來,建設了下崗職工和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各鎮(街道)建設了返鄉農民工創業基地。這些園區和基地都實行選址、規劃、建設、設施配套及項目審批手續等統一辦理,極大地方便和促進了農民工創業。同時,創業項目同一種類,同一行業形成集羣的,由政府出資聘用權威技術能人,統一指導創業項目生產經營。對於有技能、有實力的在外務工能人,政府可引導、鼓勵、邀請其回鄉創業。

五是搞好創業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針對創業人員需求,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定向”、“分級”、“分行”培訓,對創業項目的招用工人實施技能培訓,或者按照創業項目需求進廠(場)培訓,積極為創業人員提供知識和技術支持。

六是注重給創業者以政治榮譽,提高其社會地位,打造其與政府之間的情感平台。對於創業的模範、典型,要大張旗鼓給予表彰。在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同時,在政治上給與一定的地位。通過發放慰問信、賀年卡、組織召開座談會、茶話會等形式與創業人員溝通感情,體現政府的關懷和温暖。

農民工調查報告11

調查時間:20xx年XX月

調查地點:鞍山市

調查內容: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

調查方式:走訪調查

潘友竹(團市委希望辦主任):在雙山某街道的樓羣裏,一片低矮的小房,推開已快散落的門,在陰暗的小屋裏見到了關世成母子。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擺設顯示出他們家的光景不是很好。這是我們第一個走訪對象。關世成,12歲,五年級,他還有一個上八年級的姐姐。世成的父母從枱安農村過來已經10多年了。平時,他的父母主要以賣水果為生,去年父親因肺癌去世後,全家生活就靠母親賣水果維持。當我們尋問其家裏的情況時,她母親忍不住落了淚:“唉!原來我們兩個人一起忙活,日子還可以。自從孩子他爹去世以後,這日子就緊巴巴的。我們沒有特困證,學費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國中時,還要交1200元的借讀費,後來學校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就給免了。一到交學費時,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讓孩子上學啊。”他媽媽説話期間,世成一直低頭沉默不語,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臨走時他告訴我們,他會幫媽媽賣水果,還想學會更多的本事,幫媽媽多做點事。

走進第二家時,在外面玩了半天,剛被姥姥找回來的13歲關懷正趴在桌上無所事事。去年9月剛上國中不到兩個星期,就因為交不起學費、校服費及其他費用,被迫退學。關懷全家從鳳城過來有好多年了。母親患有肺結核,姥姥有嚴重的風濕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親去勞務市場找點零活及姥姥和媽媽撿點破爛勉強度日,有時吃飯都成問題。關懷的媽媽説起孩子輟學的事,眼圈就紅了。關懷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淚:“這孩子天天想學校,總到學校去……”

田皓元(團市委希望辦工作人員):王麗麗的家在立山橋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窪窪的土路,讓我們覺得彷彿到了農村。麗麗和弟弟在家,10多平的小屋裏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線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攤着書本,看得出姐弟倆正在學習。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出去做活了。這姐弟倆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情況。他們的父母是從浙江過來的,主要靠纖褲角維持生活,家裏有三個孩子。王麗麗,13歲,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麗陽,12歲)都讀四年級。(媽媽為了方便,就讓麗麗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學。)弟弟王世傑今年10歲,排行老三,讀二年級。麗麗雖然只有13歲,卻非常懂事。有空就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她的學習成績不錯,曾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她喜歡演講,説起話來口齒清楚,表達流利。問及家裏的情況,她説“爸爸媽媽挺不容易的。我們三個這學期的學費就是爸爸媽媽從外面借的。

唐堂,一個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國小二年級的學生。10歲的她,個頭不高,一雙聰穎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嘴角永遠掛着一絲笑意,甜甜的很討人喜歡。我們見到她時,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媽媽10年前來鞍,現在全家靠彈棉花為生,每月只有300元左右的收入,還要用100元租房子,餘下的錢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費及三個孩子的學費。她的父親告訴我,學校對他們挺照顧,但是三個孩子的學費是他們家的最大負擔,其他的孩子參加課後班輔導,他們想都不敢想。彈棉花攤就在山坡上,他們兄妹三個平時就在這個山坡上寫作業、做遊戲。家裏狹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覺時才回去。唐棠學習刻苦、老實內向,附近的'鄰居説,苦了這三個孩子,學習都挺好,還那麼懂事。“這幾年路費也貴,我們沒錢回家,這就是家。”

宮彬(團市委宣傳部長):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在走訪對象楊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的家———鐵西開發區附近的一間陰暗的小房。他們全家是從安徽過來的。父親做些力工,母親幹刷漿等零活。我們問他們家裏的收入情況,楊俊的母親説去年賺了6000多元,扣除租房子(100元每月,不含水電),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可是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他們兩個孩子也都非常體諒父母的不易。楊俊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他的班主任向我們介紹説,雖然他家很困難,他還將自己攢下的2元錢捐給希望工程,他要幫助比他還困難的小朋友。同學把一些文具送給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學扔掉的鋼筆拆開,取零件自己組裝成筆……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媽媽給了她5毛錢買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錢,把剩下的錢攢起來,還對媽媽説:“2毛錢的好吃”。

在鐵西的山東村,我們見到了徐超,他是我們最後的一個走訪對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寫作業。一進門我們就看到牆上掛了幾張獎狀,有幾張寫着校模範生的稱號。9歲的徐超念四年級。父親從山東到鞍山已經10多年了。母親有病,全家靠父親推垃圾車掙點錢。唯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兒子徐超。徐超書法作品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書畫競賽銀盃獎。她母親告訴我們:“徐超的作文寫得很好,經常作為班級裏的模範。”徐超告訴我們他最大的願望要考上清華大學,將來還要買幢別墅給爸媽住。

連日來,隨同幾位團幹部一同走訪了幾户農民工家庭,既為這些家庭的貧困歎息,也為他們的子女就學問題而感慨,但同時也為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農民工集居的山東村,記者與團市委的幾位團幹部試圖找到有能力,但不願供孩子上學的家庭,卻沒有發現,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雖然有時為了方便,他們會讓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學。一位母親更用她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她的心願:“我自己苦點、累點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唸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貧困是困擾農民工家庭子女就學的最大問題。農民工主要從事賣菜、力工、收廢品等工作,收入不穩定,平均年收入幾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費(每家平均100元),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如果家裏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農民工給孩子訂校服時,都願意訂大號的,以便一套衣服能從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説,即使農民工的子女已經入學,也仍處於失學的邊緣。

農民工子女是一個遊離於體制之外的羣體,他們的父母沒有最低保障,有時上學還要交200到1200元的借讀費及校服費、外教費等雜費。這些農民工子女從小在城市長大,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們學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其保護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在他們的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大後融入社會,因為沒有知識和技能,只能到處遊蕩,也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今年,希望辦將啟動“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將把救助範圍擴大到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計劃在“五四”期間救助1000名貧困農民工子女。同時籌建一個基金會,專門用於農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辦的現有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在走訪中,我們不只一次地問一些貧困家庭,也問自己,給失學的孩子解決了學費問題,他們會上學嗎?可正像關懷的媽媽所説,除了學費還有書費、校服費及其他一些費用,他們還是交不起。因此,幫助這些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全社會都應該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力所能及地為他們盡些心力。最終能體現社會大家庭的温暖和人們的關愛之情。雖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數人,但是通過捐助活動,會影響這一羣體,讓他們感到黨和政府的温暖。

農民工調查報告12

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為城市注入了活力,為社會付出了廉價的勞動力和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處於“邊緣”狀態,他們乾的是工人的活,卻還是農民的身份,他們經常受人歧視,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裏的生活狀態不容樂觀。我們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走訪龍泉周邊與網上收集資料,進一步瞭解了農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現在將此次實踐活動調查的結果報道如下:

一、農民工整體現狀。

我們從網上收集資料數據,瞭解到目前全國已有近兩億的農民工,且這些數量不斷增加。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為了增加收入而選擇外出務工,而他們選擇的職業大多數是建築行業與進入中小型工廠。最近十幾年,我國雖然在推動農村勞動力流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據我們對農民工的追蹤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面臨的諸如生產生活環境差、擇業差別待遇、權益屢受侵犯、負擔不斷加重、社會保障缺位、教育培訓滯後、子女就學無門、受社會歧視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廣大農民工實質上已成為城市社會中最辛勞、地位最低的弱勢羣體。

二、農民工存在問題。

(一)農民工生活問題。

我們走訪了學校周邊現存的建築工地,發現一個現象:建築工地周邊往往伴生許多路邊的小攤,為農民工提供方便的飲食。如:在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去往川師成龍校區的途中,之前建築仍在施工期時,中午或晚上往往可以看見許多農民工在路邊的小攤上吃飯。只有一個簡單的小凳子,簡單的飯菜,而他們往往帶着特有的建築工地安全帽,身上是泥水與灰塵。同樣的情況,在去往煒岸城的路上也可以看見路邊的小攤位。

1、在飲食方面:

大多數農民工早上都是隨便吃下,然後早早去上班。至於中午,則是外面的小攤位草草解決,有的會是早上做好的飯菜帶到工作地方中午吃,但那時吃的都是冷飯冷菜。

2、在住宿方面:

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宿舍或出租房裏,這些地方既狹窄又擁擠,室內東西又髒又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沒有其他娛樂用品。近年來由於城區拓展、改造,市區一般樓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電、暖氣費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農民工都住在城鄉結合處,有的幾家或全家住在20㎡不到的房間裏,生活空間狹小,環境極差,交通不便,安全沒有保障。

3、在娛樂方面:

他們工作之餘的主要娛樂方式僅為看電視,睡覺等,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然而農民工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財富的創造者和文化財富的創造者。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政府應該積極營造一個適合農民工消費的文化娛樂環境。

(二)農民工收入問題。

農民工收入多在最低工資線上徘徊。

根據調查表明,我國的農民工工資始終在最低工資線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幾年來的工資也只是上漲了幾百元,考慮的加入世貿以來我國的物價飛漲,實際上農民工工資可以説的上沒有漲,還呈現下降趨勢。

據瞭解,農民工收入一般情況下在xx到xx之間,沒有半點技術的農民工女性大約xx到xx左右,男性稍高些xx到xx左右,而有點專業特長的農民工就稍高點,多的能達到三千多。農民工收入普遍沒有城市居民高,他們從事的多是技術含量低,工資水平低的職業,他們的收入水平沒有隨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明顯提高,究其原因:

其一,自身素質和能力使其大多在報酬較低的產業部門就業,如製造業,居民服務業,建築業等所需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於農民工受技術限制,工資水平偏低。

其二,社會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農民工就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從而阻礙個工資水平的提高。

(三)農民工權益問題。

農民工進城的首要目的是要從經濟上獲得比在農業領域多的好處。他們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換得穩定的生活, 他們期望能按月發工資,待遇能稍高一些。這些在城市職工看來理所當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強流動性和不穩定性的農民工那裏, 變得十分困難。農民工就業的企業內用工不規範、工資待遇低、隨意剋扣工資的情況司空見慣。許多企業工作時間長, 沒有休息日, 工人加班領不到加班費, 每月工資只有幾百元,有xx%多的農民工不能按時領到工資。除拖欠工資報酬外, 部分用人單位還存在剋扣或變相剋扣農民工工資現象。

每年總有無數的報道,都是稱哪裏拖欠了農民工工資,而對於農民工來説,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孩子的讀書費用、家裏的來人贍養費用等都是一大筆支出,拖欠工資更造成了他們的負擔。而農民工相對來説是一個弱勢羣體,往往只有忍氣吞聲。農民工是中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羣休,是向我國工人階級過渡的新產業工人羣體。但這個過渡狀態的羣體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性,由於社會歷史條件和環境的特殊性, 其應享有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甚至處於缺損狀態。

(四)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

由於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着突出問題。

一是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由於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損害。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農活、家務活增多,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於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三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由於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

四是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問題。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出現行為偏差,留守兒童違法違紀案件呈現上升趨勢。

三、針對問題的建議。

個人覺得政府應倡導發展科技農業,畢竟外出打工也不是那麼好。要加大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導他們為改變家鄉面貌做出貢獻。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農民工積累一些資金,掌握一些技術後,終將返鄉。我們曾調查過的重慶市開縣是農民工輸出大縣,該縣以“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為宗旨,為農民工返鄉發展家鄉經濟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很值得推廣。以往我們在鼓勵農村富餘勞

農民工調查報告13

一、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隨着時代的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便有一批批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農業户口人員而進入城鎮務工,這個羣體就是農民工,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朋友走出家鄉,為夢想為生活在城市奮鬥打拼,他們大多數在城市的基層成為城市的基層砥柱為城市的發展做着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新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用人單位對農民工朋友的學歷、知識、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農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節奏的生活,為了解廣大農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學習需求,特此隨機對三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農民工朋友做了調查問卷,以便更好的'瞭解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實際工作能力的運用和發揮情況,針對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所需要的專業技能知識給予相應幫助和合理的解決方法,使農民工朋友們能夠快速提高自我,熟練掌握工作技巧並能達到專業水平,從而更快更好更輕鬆的適應城市生活。

二、調查內容

(一)調查的對象和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圍繞“農民工學習需求”問題,調查了三名從農村來城裏打工的青年。從中瞭解他們的學習需求。

周麗絲,女,19,職高,羣眾,未婚,家庭成員有3人,她在一個民營企業任職,月收入1500—20xx。周小姐很想學習農學,在獲得大專學歷後回家鄉支持當地農村的發展。本來學旅遊的她在現實工作中並沒有什麼優勢。她也考慮到通過短期培訓進行脱產學習服裝加工,這對於她繼續留在發達城市有一定的幫助。畢竟手工製造業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藝的人。王丹丹,女,23,國中,羣眾,已婚。家庭成員4(有子)。丹丹姐是在大酒店工作的,原來學的也是計算機管理。因為自己的學歷低,所以成了她競爭的門檻。所以她現在最想取得一個本科學歷,主修經濟學,當一個財務方面的工作

人員。另一方面,電大組織的短期餐飲服務培訓她也感興趣,可以先讓她在餐飲業好好幹下去,尋找更好的機會去深造。江志強,男,23,大專,團員,未婚,家庭成員3人。他有些靦腆,但是計算機的水平不賴,學歷也還不錯。所以他想到廣播電視大學學習經濟學,當一名財務人員。如果不行的話,他就去參加當地政府組織的短期培訓,學習數控技術,畢竟對於一個男士來説,數控這個職業也是不錯的。

(二)學歷及收入狀況

從農民工調查對象中受教育程度來看,其學歷主要集中在中專、高中、國中,比例為90%,最少的是大專,比例僅為10%。50%的農民工反映缺乏技術成為他們找工作的最大困難,35%的農民工反映學歷

成為他們工作過程中的最大困難。從調查對象崗位看,主要崗位辦事員30%,技術工10%,普工為60%

(三)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湧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户籍仍在農村,主要從事非農產業,有的在農閒季節外出務工、亦工亦農,流動性強, 有的長期在城市就業,已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農民進城務工或在鄉鎮企業就業,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為統籌城鄉發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農民工現有學歷一般都低於本科學歷。而且農民工的學歷與年齡成反比例。50歲以上一般為國小以下學歷;30歲—50歲一般為高中以下學歷;20歲—30歲為本科以下學歷。其學歷與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顯的差異。

三、農民工學習需求的現狀及分析

(一)學習需求明確

農民工生活在社會生活的底層,每個月只領到微薄的工資。而工資的花費除支付日常開支之外還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費用。例如:郵寄回家鄉的親人生活費、子女的教育經費等。這樣的狀態下使農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變生存環境,那就是可以掙更多的錢,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農民工參加學習障礙,勞動時間長

“沒有時間”成為首位原因。因為現在大部分工廠上班時間名義上8小時制,但實際上班時間往往12小時左右,平常週六日也加班,幾

乎很少有人能夠得到國家規定的每週休息兩天的,農民工的休息權益基本上沒有得到保障。但是農民工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學習技能、學習知識,也很難有時間去學習。

(三)培訓的費用高

因為參加培訓,出培訓費外,書本費、考試費、職業技能鑑定費等費用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這讓農民工掙扎需不需要參加這些培訓。另外政府雖然明確提出農民工就業專項資金補貼,讓其使用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上,但由於使用範圍狹窄,審批卻很嚴格,往往資金很難到位。而造成農民工一面急需幫助,另一面資金卻又不到為的現象。

四、調查建議

(一)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充分認識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實行短期培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培訓與技能鑑定相結合,培訓與就業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以市場需求為依歸,以轉移就業形式為引導,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要逐步完善培訓服務體系,加大宣傳力度,把職業需求情況、技能要求等及時傳遞給農民工朋友,使他們瞭解參加培訓的重要性。要建立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系統。對農民工朋友培訓需求進行分類,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應服務。

(二)關於培訓內容要進一步豐富,科學的制定培訓項目,以長訓或短訓結合學歷教育的形式開展。培訓要加強成效結果宣佈,在實際教育中切實提高培訓含金量。針對農民工朋友的資金不足的問題上,

培訓中心可以推出相應的優惠制度,適當降低培訓的成本。

(三)建立農民工學習團,創造良好的環境

加強探索企業聯合建團,社區公寓建團、警團聯建或派設基層團組織聯繫點等在農民工羣眾建團的新模式,以多種渠道讓農民工加入到城市生活的行列。

(四)只有在整合資源、多部門聯動的基礎上,才能為農民工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可以充分利用現有閒置的中國小校舍,建設文化活動室和圖書閲覽室等公共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成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

農民工調查報告14

建築行業農民工是中國農民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農村發展、城市繁榮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建築行業農民工遊走在農村和城市之問,夾在農民和工人之間,很難在市場經濟潮流中尋找自己的安身之處,生存現狀很少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成為城市底層的邊緣人。關注建築工人的生存狀況,改善其生活質量,規範勞動力用工市場,有助於實現勞動力的合理有序轉移、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一、數據來源和基本信息

本文數據來源於對北京市建築行業農民工生存現狀實地調查。採用問卷和直接深入建築工地觀察和訪談的形式分別對北京市五大建築工地的建築工人生活現狀、工作情況、工作條件、業餘文化生活、參與社會保障及對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認知和工資收入分佈等情況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40份,回收調查表228份,回收率為98%,其中有效問卷為210份,有效率為92%。調查對象主要來自四川、安徽、河南、山東四省,年齡跨度在18~60週歲之間,多為已婚男性,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從上表可以看出:

1、建築業農民工從業人員年齡及性別結構分佈

調查數據顯示:建築業農民工各年齡段從業人員數量呈典型的正態分佈特徵,年齡構成主要集中在31-50歲年齡段之間,其中41到50歲年齡段從業人數為最多,20歲以下的農民工出現增長。建築業農民工已婚者居多,他們為家庭而打工的社會意願表現明顯。建築行業中性別失調最為嚴重,男性農民工約佔95.9%以上,而女性農民工僅佔4.1%。

2、建築業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結構

建築業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這一勞動羣體的人口質量,而且人口質量要比人口數量更為重要。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210位農民工中,文盲3位,國小文化程度23位,國中文化程度佔121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3位。分年齡組看,低年齡組中高學歷比例要明顯高於高年齡組,30歲以下各年齡組中,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均在29%以上。

二、建築業農民工總體特徵

在調查的樣本中,建築行業的農民工呈現以下幾大特徵:

1、弱勢羣體

弱勢性是建築業農民工的最大特點,同時也是農民工的最大特點。建築業農民工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弱勢羣體”。數以千萬計的建築業農民工已成為國家經濟運轉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於現實和歷史的原因,建築業農民工長期因工傷事故無人管、工資被拖欠、生活條件惡劣而無處求助。

2、流動性較大

一項具體的工程項目竣工或者一項具體的工種工作結束,該建築項目農民工的工作任務也將終止。為繼續尋找工作,可能要流向下一個城市,如此循環往復,處於不斷的流動之中,最終返鄉不再繼續打工。建築業農民工明顯具有更強的流動性,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社會保險的轉移與接續問題,如果建築業農民工在就業地加入的社會保險不能實現跨地域的轉移,會極大地影響建築業農民工參保的積極性,並直接損害他們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

3、工資普遍低

據調查目前農民工的月工資均比較低主要集中在20xx至4000 元之間,其中每月收入在20xx元下的佔21%,20xx-3000元的佔39% ,3000 至4000元的佔20%,4000 元以上的佔20%,建築行業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和城市的整體消費水平很不協調。

4、教育培訓少

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9%的建築工人甚至包括一些技術工種沒有經過技術培訓。他們以前大多是建築工地的普工,隨着在施工現場摸爬滾打漸漸的升為技工,但並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由於施工企業和施工班組的分離,施工企業不會對一個臨時合作的施工班組成員進行培訓,而鄉鎮小包工頭或者班組隊長也沒有能力對班組成員進行培訓。在安全方面,施工方往往是隻有簡單的形式上的安全交底,建築工人由於缺乏相應的培訓,不僅不能很好地完成施工任務,而且對建築工人的人身安全也是一大隱患。

5、職業風險高

隨着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建築物的高度與建設難度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在大城市,摩天大樓和地下工程比比皆是,其建設難度亦成倍增加。工程項目建設難度的增加帶來了建築業農民工職業風險的增大,最近幾年各地頻繁發生的建築工程事故造成了建築業農民工不小的傷亡。

6、歸屬感差

建築業農民工現代文明意識不強,無論是交規意識、環衞意識還是養成科學、牛活方式等方面與所倡導現代文明要求尚有較大差距。法律意識非常淡薄,不文明的行為頗多。生活上的差異、薪酬待遇上的不平等,使他們感到自己在“身份地位”上與“城市人”有較大的差別,歸屬感日益缺失,對城市文明的接受與融入也日漸下降.缺少為城市文明建設做貢獻的熱情。

三、建築業農民工生存現狀

生存現狀指在日常生活和行為表現中呈現出來的情形,具體體現在生活質量、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生活質量

調查結果顯示,建築行業農民工生活質量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工作時間超長

建築行業具有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特點,大部分工人每天工作近12個小時,並且很少有節假日。農民工一般每天5:00-6:00起牀,沒有休息日,除午餐短暫時間外,晚上7:00之後才能休息,搶工期時間甚至要超時加班工作,每天高負荷工作,超長的工作時間和較大的工作強度使得工人一天勞動下來,精疲力竭、非常辛苦。 (2)居住環境惡劣

調查顯示66.46%的建築行業農民工認為居住環境一般,12.22%的工人認為居住環境差。通過實地調研,將近75%的建築工人居住在建築工地臨時建造的鐵皮房中,房內設施簡陋,缺乏基本的居住設施,有的施工住房裏面還擺滿建築材料和工具,住房附近更是垃圾成堆,氣味難聞。

(3)伙食條件較差

建築行業農民工是在臨時搭建的食堂裏面就餐,一日三餐單調且營養差,餐廳沒有桌子椅子,建築工人都是蹲在地上吃飯。食堂內往往也是雜亂不堪,缺乏衞生措施,對就餐環境的滿意度較低,對飯菜質量和價格方面滿意度較低,平均飲食成本在每月200-300元,大多數工人一個星期左右會改善一次生活。

(4)精神生活匱乏

建築行業農民工閒暇時間有限,業餘生活比較單調,使得建築業農民工的精神生活處於空白的狀態,企業組織的文化活動也相對較少,絕大多數建築工人以睡覺、看電視或者看報紙等方式打發自己的閒暇時間,業餘文化生活非常匱乏。

2、權益維護

調查結果顯示,建築行業農民工權益維護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工作強度太大

建築行業受季節和天氣變化的影響很大,冬季幾乎都要停工,而夏季就要趕工期,如果前期受天氣的影響耽誤了工期,後期就更是要大強度地加班以按期竣工。為了節約、成本,增加效益,要求農民工延長工作時間,提高工作強度;一些大型的建設工程項目,持續的時間較長甚至長達數年,為了搶工期和儘早竣工,要求農民工夜以繼日、加班加點、持續的高強度工作。

(2)加班情況嚴重:除了不能施工的天氣,建築工人一週要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將近十幾個小時,夏天有時工作時間將近13個小時,遠遠長於國家規定和勞動合同的規定。這表明了建築工人的加班情況嚴重,而且調查中82%的建築工人加班得不到相應的工資補償。面對高強度的勞動負荷,佔11.43%的建築工人感覺吃不消,長此以往,很多建築工人隨着年齡增加會患上職業病。

(3)工傷事故頻發

農民工工作的顯著特徵是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每天工作時間8 小時以內的僅佔0.9%, 8 -10小時之間的達到3.1% ,10至12小時小時之間的達到30.0%. 12小時以上的分別佔25.1%。許多用人單位缺乏對農民工進行基本的勞動保護和安全生產教育,也不提供安全保護措施即使有一些非常簡陋的防護措施,也起不到相應的防護作用,致使許多農民工緻病致殘,甚致喪失勞動能力只好返回農村。

(4)勞動合同不正規

建築行業農民工學歷普遍較低,對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瞭解較少,用工單位很少與勞動者簽定勞動合同,致使勞動者對簽訂勞動合同觀念淡薄;許多企業用工和勞動管理很不規範勞動合同簽約率低履約率更低,調查顯示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合同的農民工僅佔28.0%,沒有簽訂的佔了72.0%,有16.1% 的農民工居然不知道什麼是勞動合同,即使在已簽約的勞動合同中也存在很多無效條款和霸王條款, 即使簽訂了勞動合同,仍有一部分建築工人認為勞動合同的執行情況差,在施工現場工作中實際情況與合同不相符合,農民工權益受侵害情況嚴重。

(5)無社保情況嚴重

在社會保險方面,建築行業農民工除了少數管理人員以外幾乎都參加了社會保險,養老保險繳納比例26.63%,失業保險繳納比例15.35%,工傷保險繳納比例32.54%,醫療保險繳納比例26.23%,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以上保險是否繳納,很少有人願意自覺繳納社保費用,這些現象都體現了建築工人自我保護意識淡薄。

(6)工傷處理意識差

建築行業農民工對工傷處理情況滿意程度較差,在工傷處理過程中,醫療費用多由建築工人自己承擔,企業往往找各種理由,拒絕履行自己的責任;導致了26.6%建築工人對工傷的界定不清楚,只在特別嚴重時才申請補償。

3、社會保障

調查結果顯示,建築行業農民工社會保障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醫療狀況堪憂

施工單位對工人的身體狀況並不是很重視,大部分的建築行業農民工並沒有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建築行業的勞動強大較大、危險性較高,建築工人對自身的安全狀況比較擔憂。高昂的城市醫藥費和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讓他們很難得到正規醫院的治療,他們在生病時多選擇去藥店買藥進行治療,並且有部分建築工人在生病時選擇能拖就拖。

(2)社會保障較差

由於外來務工人員隊伍規模龐大、身份特殊、地位尷尬、流動性強,導致他們在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諸多方而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進城務工人員幾乎遊離於社會保障體系之外。一方面,農民工社保意識淡薄,社保認知程度低。許多農民工對社保基本政策及其有關規定了解得不多、不深、不全面,缺乏自我保護、自我維權意識,特別是在自己工作區域發生變化時主動維持、保留、接續社保關係的意識相對淡漠。另一方面,由於職業具有不穩定性和高度流動性特點,這種流動不但在同一城市內部,還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進行跨地區流動,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關係也必然跟着流動,也導致農民工社會保障關係的管理和轉移都很困難。

4、子女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建築行業農民工子女教育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1)子女失學率高

目前,在全國各種不同類型的適齡兒童中,建築行業農民工子女的失學和綴學問題依然較為嚴峻。根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兒童中心共同立項、財政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的對北京、深圳、武漢、成都等九個大城市流動兒童教育情況的調查,全國進城的流動兒童有20xx萬人左右,由於城市學校對他們採取各種限制政策,流動兒童失學率仍然較高達9.3%,近半數的流動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

其中,在北京流動人口子女中,國小階段入學率為90%,而國中階段僅為20%,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流動子女面臨就學困難或雖能就學但沒有教學質量保障的不利處境;超齡上學現象比較嚴重,13週歲和14週歲還在國小就讀的人數佔相應年齡流動兒童的31%和10%;未能入學的兒童中“童工”現象突出,在失學的12到14週歲的流動兒童中,有60%的人已經開始工作。這一系列的數字無不讓人觸目驚心,同為中國兒女,本應享受公平的教育機會,而因為他們是農民工的子女,在起點上就失去了受教育的起跑時機。 (2)學校學習困難

目前建築行業農民工子女教育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第一,公立學校。因為當地政府義務教育經費僅僅只夠維持當地區兒童入學,若再接收外來農民工子女,政府又不增加教育經費投資,公辦學校是難以維繫其正常運行的。另外,不少民工子女學習基礎較差,素質較差,老師的教學難度大,學校怕拖了教學質量的後腿。因此為了自身的生存,公辦學校只好找出各種理由,拒招農民工子女。第二,正規民辦或私立學校。但是這類學校收費較高,需要學生家長有較高的穩定的收入,但是,大部分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是無以支付這一高昂的費用,因此,總的來説進入這類學校學習的學生比例較低。第三,當地的民工子弟學校,打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確實令人堪憂,一是外部環境惡劣,打工子弟學校大多處於城市化的邊緣位置,並沒有作為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分,也沒有納入到城市公共服務和管理的範圍內。不是師資力量不好,就是天天面臨着資金問題。就是有幸就讀公立學校的民工子女,也身處被本地孩子歧視和取笑的尷尬處境。

(3)教育狀況堪憂

建築行業農民工的學歷較低,普遍國中以下,有的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並不能輔導自己的孩子.大部分父母儀是關心自己的工作對於孩子的學習狀況只是簡單瞭解,還苦於自己的受教育情況和公立學校昂貴的借讀費沒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他們有的將自己的孩子帶來城市上學,希望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卻被留在老家中上學,因為城內的學校收費較高且要求頗多.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並且,由於外來務工的工作的流動性大的`原因導致孩子頻繁轉學使學習環境變換,不能使孩子安定學習,更有甚者由於外來務工子女感到沒有根基,沒有依靠,沒有自主,沒有目的,如空中的落葉,時常無所適從,缺乏基本的禮貌常識,自制力較弱,自主、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受委屈無處傾訴,逃學上網玩遊戲等現象十分普遍,在網絡中尋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為攻擊性較強或偏執抑鬱,普遍感到孤獨、失望、羨慕別人。

四、改善措施

從生活質量、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四個方面對建築行業農民工的生存現狀進行評價和分析,結果表明:建築行業農民工的工資水平較低,對自己生存現狀滿意度評價普遍較低。在生活質量方面,居住和飲食條件較差,業餘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匱乏;在權益維護方面,工作時間較長、強度較大,用工單位很少與建築工人簽訂勞動合同,在工傷處理中,醫療費用多由建築行業農民工自己承擔;在社會保障方面,用工單位很少給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金,農民工很難得到城市的社會救助,生病時,很難得到大醫院的正規治療。因此,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採取措施:

1、提高建築行業農民工整體素質

建築行業農民工素質較低是制約建築行業農民工就業的長期因素,從根本上看國家應該增加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農民工技能素質的高低決定着他們就業的穩定性和收入水平,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建築行業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教育,整體提升建築行業農民工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水平,讓建築行業農民工和城市工人在平等的基礎上競爭,逐步做到建築行業農民工和城市工人就業標準一致福利待遇工資待遇一樣。

2、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長期以來建築行業農民工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下層,很少享有社會保障成為社會的弱勢羣體,國家應制定相關的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工逐步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五大保險,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完善農民工的養老、工傷保險,確保其先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失業醫療和生育保險,力爭做到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保。

社保相關部門應當組織人員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形式,深入建築行業農民工密集的工地、社區、廠礦等進行社會保險知識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讓更多的農民工瞭解社會保險,參加社會保險。注重培訓教育,提高建築行業農民工綜合素質.辦好民工學校。讓城市走進建築行業農民工生活,讓他們融入和諧城市,要通過切實做好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管理和服務並重、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來達到。通過法律援助中心等為民服務的單位,為建築行業農民工提供法律諮詢和援助,解決他們的維權問題。工會要加大宣傳力度,對農民工的訴求,要給予滿腔熱情的幫助。地方各級政府必須採取措施,使建築行業農民工能夠享受與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消除社會歧視現象。應在城市建立社會救助體制,應該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的農民工社會救助制度,並通過職業福利和社區服務等方式建立建築行業農民工的社會福利制度。遠期來看,還需要建立一個綜合的社會保障統一體系,通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等的作用逐步消滅農民工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使建築行業農民工作為社會勞動者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與其他社會成員公平地享受社會保障。

3、加大對農村的基礎教育投入

政府應在農村人力資本積累上進行更多的投入,使農村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下一代的人力資本積累奠定基礎,目前我國還有20% 左右的地區沒有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一些農村國中輟學現象十分嚴重,這部分孩子受教育有限,即使將來有遷徙自由,也很難在城市就業這將為以後的就業埋下更多的隱患。

農民工子女是未來農村發展的主力軍,是未來新農村建設的新鮮血液,也是未來振興國家的主要力量。建立“就地入學”的管理機制,打破地域界限,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平等、寬鬆、優越的教育環境。學校教師要關愛外束務工人員子女。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做到公平教學,對本地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視同仁,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同哩快樂地學習成長。在努力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環境的同時.要加大宦傳教育力度,引導廣大外來務工人員尤其是農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學,切實維護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

農民工調查報告15

通過寒假時間,筆者對農民工這一問題作了一些較深入的調查,因這次是自己深入農村,和那些各年齡的勞動者密切的交談,因此結果較實際。筆者的家在農村,這幾年每年暑假回去,發現家鄉的人越來越少了,據瞭解大部份都有進城打工了,因此造成人們所説的農村就剩下“703861”這種現象。不過筆者看現在甚至“38”這一人羣也所剩不多了。經常是很多户人家就剩下老人帶着些剛學走路的小孩了。

通過對那些外出打工的人羣的交談,發現一普通的問題就是,大部份的農民工從進城的第一天起,就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開始打工的,農民能吃苦,肯出力,勤奮進取,任勞任怨且廉價。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各個行業,各條戰線,都有農民工在勞動。現在的礦山,建築工地,真正第一線工作的80%—90%是農民工。舉凡城市裏最累、最苦、最髒、最險的工作大多是農民工在默默地幹。農民工的巨大貢獻,有目共睹,然而現實中還存在許多問題。農民這個特殊的羣體,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我們不能不注意到農民的貢獻是在工作環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條件很不利的情況現做出來的。

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我國實行城鄉分治的管理制度。這種一國兩策的格局,至今並沒有根本改革,雖然農民進城了,在城裏的二三產業工作了,但農民的户籍仍是農業户口,農民的身份沒有變,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出去賺錢,捎回養家餬口。然而許多農民外出打工了,但過年回來家裏仍是連過年的錢也很難拿出。咎其原因,據幾個農民工説他們雖然是每天都在辛苦地勞動,但是工資卻很低,即便是省着點花也攢不到什麼錢,加之許多黑心的老闆隨意苛扣他們的工資,因此也就只能是混混自已的嘴巴。

通過對農村熟悉的瞭解,我還發現個極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家長吸在外打工,卻户口仍只能是自已老家的,因此一家人在外也只能是暫住居民,所以很難讓自已的小孩進城裏學習,也就只好扔在鄉下隨他們發展了,這就造成大批人沒念完國中就回家了。這樣下去,農民問題將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嚴重了。

“農民工”是個新概念,是中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的家業勞動力轉到工廠成為工人。通常工業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八十年代中期,經濟體制改革擴展到城市,城裏的二三產業大步發展,二三產業需要勞動力,於是“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的農民工大量湧現。據農業部、勞動社會保障部有關部門估計,二00二年離土離鄉的農民工約為九千四百六十萬。近幾年國有企業改革,結構優化,大約已有三千萬人下崗。據有關調查表明,有些企業把城鎮户籍的職工精簡了,因工作還需要,找農民工來替補。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這些企業不僅在搞“減員增效”,而且也在搞“換員增效”。這種趨勢還在發展。農民工已經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主力軍。農民工進城打工,有利於溝通城鄉關係,調整城鄉社會結構,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的矛盾,增加農民收入。我國人多地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農民工進城打工,使他們有了出路,也得到一定的收入,然而我們許多不健全的體制或是以前的不夠重視,使之出現如今困攏的農民工問題。

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我想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農民工問題表面看是要解決保護粗心工的合法權益,消除在就業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給予農民工應有的國民待遇等問題,其實質上是我們國家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工人階級隊伍,構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階層結構,是建設一個城鄉一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是維持目前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的問題。

針對農民工問題,我們國家也逐漸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去年實施的關於解決農民工工資歷拖欠問題,這一措施見效頗明顯,為許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能高高興興地領到工資歷回家過,解決了原來那種辛辛苦苦地工作,到頭來卻領不到一分錢的現象。另外,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在開展的`“再就業培訓”,它為許多農民工能學到一技之長,能使他們成為有一定素質的打工仔。

除這些外,我想我有些自己的建議:

第一,現行的户籍制度,是把公民分為農業户口和非農民業户口兩類,實際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既不科學,也不合理。許多問題由此發出來,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就是涉及到人口流動,遷徙等全局性問題,必須由國家審度勢,做出決策,在全國實行,才能解決。

第二,農民工問題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逐漸形成的,已有十多年曆史,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是一項大的系統工程。這不僅涉及到上億農民工的切身利益,且關係到用工單位、用工城市有關部門和城市居民的利益,改革的難度很大。有的城市,有的單位和企業,認為現行這一套很好,農民工價廉物美,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並不想改,所以此項改革要靠政府,從國家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來推行。要制定一套解決這個問題的總體規劃,出台若干政策和措施。可選若干城市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後,再在全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