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政範例 > 總結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

欄目: 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24W

總結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識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1

1、喀斯特地貌名稱的由來(閲讀歸納)喀斯特是歐洲原南斯拉夫的一個石灰巖高原的名稱,那裏發育着各種奇特的地貌。19世紀末,歐洲學者借用該地名稱呼石灰巖地區的地貌,水文現象和景觀。後來“喀斯特”一詞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專門術語。

2、我國喀斯特地貌的分佈與研究(閲讀知識窗)喀斯特地貌在我國又被稱為巖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歐洲人之前就對廣西、雲南、貴州一帶的喀斯特地貌進行實地勘察,記錄與成因分析,《徐霞客遊記》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現象的最早紀錄。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點分析)喀斯特作用的本質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與澱積作用。其溶蝕與澱積的作用分別體現了化學過程: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影響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幾個方面去分析:

(1)巖石圈:首先巖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條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巖石是碳酸鹽類巖石如:碳巖、雲巖等,其次是透水性,巖石空隙與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離不開水,氣候愈濕潤,降水愈豐富,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流動性愈好,從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發育程度。

(3)大氣圈:首先大氣中的與水體中CO2的含量是影響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質,其次氣温愈高,有利於加快上進化學反應,可促進喀斯特地貌的發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佈在較低緯度地帶。

(4)生物圈:水的溶蝕作用不僅取決於水中CO2的含量,而與水中有機酸與無機酸的數量有關,而水中酸性含量與生物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2

一、影響日照時間長短的因素:

1、晝長;2、地勢(地勢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時間長);天氣狀況。

二、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即影響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陽高度(即緯度);2、天氣狀況;3、地勢;4、空氣密度。

如為什麼青藏高原太陽輻射最強?①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②晴天多;③地勢高;④空氣稀薄,大氣潔淨。

三、影響氣温高低的因素:

1、緯度;2、地形、地勢;3、下墊面性質(海陸位置、植被狀況);4、天氣狀況。

四、影響氣温年較差的因素及變化規律:

1、緯度:低緯小,高緯大;

2、下墊面性質:海洋小於陸地,沿海小於內陸,有植被的小於裸地;

3、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六、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水系特徵、水文特徵、氣候特徵);

人為原因(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植被破壞,圍湖造田)。

例如,長江洪災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

①流域廣,支流多;

②中上游植被破壞嚴重,含沙量增大;

③中下游多為平原 ,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有些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氾濫。

二人為原因:1、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峯補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牀,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從而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峯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豐富的原因:

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於階梯過渡地帶,河流落差大);二是徑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積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條件:

凌汛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緯。在我國凌汛最嚴重的是黃河,主要發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東河段)。

二潛水等水位線的應用:

判斷潛水的流向:垂直於潛水等水位線從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為潛水流向。

潛水面的坡度(潛水水力坡度):確定潛水流向之後,在流向上任取兩點的水位高差,除以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潛水面的坡度。

潛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點,二者高程差即為潛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點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交點處,則可用內插法求出該點地面與潛水面的高程,潛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潛水與地表水的相互關係:根據潛水流向來判定。

利用等水位圖合理地佈設取水井和排水溝,一般應沿等水位線佈設水井和排水溝。

三解決缺水問題的措施:

主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入手:保護有限的水資源,防止水污染;開發水資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強用水管理,增強節水意識,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長;控制人口增長。

八、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存在冰雪下線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温線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響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風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注:可根據該特點來判斷迎風坡或背風坡。

九、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處的緯度(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複雜)。 另外,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主要取決於熱量(即陽坡和陰坡)

十、衞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地形平坦開闊);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十一、開鑿隧道問題:

開鑿隧道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滲漏問題;二是塌方問題。因此,開鑿隧道要選擇在背斜處,因為背斜巖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並且,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庫壩址的區位選擇:

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1、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2、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儘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3、考慮佔地搬遷狀況,儘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十三、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

土地(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範圍;另外,人們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二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即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減小。在最適宜的地方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從而形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5國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荷蘭、丹麥、新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

3、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

6、工業基礎

十四、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温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

3、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

有利條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於棉花後期生長和收摘。 不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五、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位置、土地、水源。

二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高一下學期地理知識點

三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政策。 四環境因素;主要用於微觀佈局。

工業區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諸多的區位因素中,某種工業的區位選擇所要考慮的主導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因此,在現實的區位選擇中,要首先考慮其主導因素或具有明顯優勢的條件。

注:①原料地對工廠區位的影響逐漸減弱(原因是工業所用原料的範圍越來越廣,可替代原料越來越多,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②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③沿海、沿江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網絡的通達性越來越重要;⑤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

十六、區域工業發展條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發展工業的條件,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資源條件;農業基礎(農業可以為工業提供糧食、副食品、原料、勞動力等);交通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技術條件;歷史條件;政策條件等9個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業發展條件時,不需要把每個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當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時應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二舉例:

例1:分析我國沿海四大工業基地發展工業的條件是:①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海運方便,有利於對外開放,鐵路、公路、水運、管道運輸連接國內各地,便於物資、人員、信息交流;②當地及鄰近地區資源或原料豐富,如,遼中南地區的鐵、石油,京津唐地區的煤、鐵、石油、海鹽、棉花等;③京津唐和滬寧杭地區科技力量雄厚,遼中南地區工業基礎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東南亞,為僑鄉,有吸引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優勢;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享有發展經濟的優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鋼鐵企業的有利條件是什麼?海南為何目前仍沒有建立鋼鐵企業?

上海無煤無鐵,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發展鋼鐵工業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①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居我國大陸南北沿海航運中點,京滬、滬杭兩條鐵路在此相接,是水陸交通樞紐。可以利用便利海運、廉價的河運從內地和國外輸入煤、鐵,發展臨海型鋼鐵工業。 ②接近消費市場。上海市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工業區又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各種工業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鋼鐵,建立鋼鐵企業,可以就地消費,減少運輸費用,降低成本。

③工業用水方便。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大型現代化寶山鋼鐵聯合企業就建立在長江之濱,工業用水極為方便。

④技術力量信雄厚。上海工業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沿海地區老工業基地,知識技術密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都很發達,能為我國生產高、精、尖、新的產品,為全國鋼鐵企業培養和輸送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海南島雖然藴藏着豐富的富鐵礦,但由於能源短缺,開發較晚,技術落後,市場狹小,目前還沒有建立大型鋼鐵企業。自從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來,它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鋼鐵工業也會興起的。

十七、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⑴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地區。因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繫和節省建築投資,是人口集中分佈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環境。

⑵在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居住條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佈在高原上。

⑶山區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

比較開闊的低地分佈。

2、氣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佈在中低緯度氣温適中,降水適度的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供水和運輸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現在河運的起點或終點、河流的匯合處或河口。

⑵社會經濟因素:

1、自然資源;

2、交通;

3、政治、軍事、宗教;

4、科技和旅遊。

十八、交通運輸網中線的區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會經濟因素——決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約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從自然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⑴地形:地勢平坦,對交通線的選擇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鐵路多要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對航空影響小。

⑵地質: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滲漏;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等。

⑶氣候: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公路、鐵路;氣象災害(大風、霧等)水運、航空。 ⑷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2、從人為因素考慮,歸納如下:

⑴合理佈局交通網——分配交通線上的客貨運量,獲取最大經濟效益。

⑵經濟:經濟發展了——客貨運量大增,資金充足;反過來,交通建設——加快物資流通,促進區域發展。 ⑶資金——儘量減少橋樑、隧道,縮短里程,節省投資。

⑷人口分佈——儘量聯繫城鎮、人口稠密區,最大限度受益。

⑸污染——幹線不要穿過城區,遠離重要文物古蹟等。

⑹政治;京九線——維持香港穩定與繁榮;進藏鐵路——加強援助西藏,鞏固國防等。

⑺科技——如在凍土上修築鐵路的技術已解決等。

注;公路選線的分析方法:

⑴國道選線的一般原則;路線基本方向以直達運輸為主,並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儘量縮短線路長度,以節省運營時間。

⑵地方性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地方性公路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的需要為主,可以儘量多地通過當地的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

⑶公路選線的一般原則:

①從宏觀上要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科技等因素:

②從微觀上考慮是在交通量最大、線路最短、佔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間尋求平衡。

十九、交通運輸網中點的區位因素:

1、交通運輸點的區位選擇同樣也要受社會經濟、技術、自然等因素的影響,但是不同的點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如對港口來説,自然因素起決定作用;而對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來説,社會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從總體上説:點的區位選擇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需要考慮場所條件、交通條件、客貨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慮自然條件(水域、陸域)、經濟腹地、城市等。

2、影響港口的區位因素:

⑴水域條件(包括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河港:沿河,水深、流緩、河寬——提供淡水和空間。

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風浪的港灣

⑵築港條件:

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設備。

⑶腹地條件:

經濟腹地:經濟腹地的大小影響着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着港口的興衰。

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

⑷城市依託:城市為港口提供人、財、物的優勢,有利於港口建設和發展。

⑸政策條件:

自由貿易港

對外開放港口

注;對港口來説,自然因素決定港口的位置;社會經濟因素影響着港口的興衰。

應用:如分析紐約港的主要區位因素:①哈得孫河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風的深水海港並且保證了入港航道應有的寬度和大量船舶拋錨所需的空間;②哈得孫河口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設備、建築以及紐約市進行合理的`平面佈局提供了有利條件;③紐約港的經濟腹地是美國最發達的東北部工業區,有多條鐵路通往美國各地;④紐約港以紐約市為依託,紐約市是美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口岸,人、財、物的優勢對港口的建設和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影響航空港的區位因素:

汽車站區位選擇的總原則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具體來説,要考慮以下4個因素:①路寬;②與市內交通聯繫;③與市外交通聯繫;④工程量。

4、影響航空港的區位因素:

⑴自然條件:航空港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比較嚴格;①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③氣候條件:少雲霧。

⑵社會因素;要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繫。

⑶經濟因素:需要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二十、交通運輸中的點、線的典型案例與區位選擇:

1、京九線、南昆線和青藏線區位選擇的異同

⑴從完善路網、經濟發展需要、人口與城市分佈、自然條件、科學技術5個方面加以比較。 ⑵突出共同點:社會經濟條件是主導因素,自然條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

⑶不同地位:京九線是全國南北幹線,南昆線是西南地區出海通道,青藏鐵路有利於開發邊疆,加強西藏和內地聯繫。

⑷不同的自然條件:京九線突出溝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鐵路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鐵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氣候區,此處地質地貌複雜。

2、“西氣東輸”管道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

⑴建設“西氣東輸”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線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能源緊缺的東部沿海地區,最終到達上海市。

⑵沿線選點的主要區位因素:沿線油、氣田的分佈(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佈。

沿線穿越多座大山,三垮黃河並穿越多條河流。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3

世界各區域資源分佈: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佈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佈在裏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佈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採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佈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佈在西部沿海地區;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贊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尼日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温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4

1、農業生產的特點:地域性、季節性和週期性。

下列諺語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哪些特點?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華北地區: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南蔗北菜”

2、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有: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等。技術因素主要有:機械、化肥、良種、冷藏等。

3、不同的歷史階段,影響農業區位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重要。但隨着社會的進步,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越來越突出。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5

教學目標:

1、説出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的含義。

2、據相關資料,分析説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的不同特點及原因。

3、對比分析、説明我國1949至改革開發前與改革開發後,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原因。

4、根據案例,分析歸納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影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

2、人口遷移的意義

3、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難點: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內容安排

知識結構:

教學思路:

學時建議:2學時

教學資源建議

1、本節教材中的表格數據、圖像及文字資料;以及中圖版教材、地圖冊、影像資料

2、《人文地理學》王恩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4、相關網站:

5、生活經驗:

1、調查自己家族中每個人的出生地、遷移經歷及原因。

2、調查本區(縣)近幾年人口遷移狀況。

教法與學法策略

1、人口的遷移

(1)讀圖分析法:引導學生閲讀圖、相關圖片,根據圖説明人口的遷移狀況,閲讀教材,瞭解人口遷移的概念;説出人口遷移的類型即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及其含義。

(2)社會調查法:聯繫學生生活體驗,組織學生調查自己家族中每個人的出生地、遷移經歷及原因,得出人口遷移的概念。

2、人口遷移的因素:

(1)講授法:指導學生閲讀課文和圖像,對比分析講授國內及國際人口遷移的原因和意義。

(2)讀圖分析探究法:閲讀相關歷史資料及圖像,分析、説明我國、美國各主要歷史時期中,國內人口的遷移規模、特點、原因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影響,歸納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評價建議:

1、調查、收集並整理本市或本區(縣)有關人口遷移的資料,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原因,並寫出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2、根據視頻資料討論:“民工潮”討論:民工流動的方向、原因。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6

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

②毀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乾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

①危害人體健康,

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蹟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淨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7

(一)晝夜交替

1、(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説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係: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係: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範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佈: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線上=0°。

7、晝夜交替的週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説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説明:

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捨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四)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座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8

一、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1.表現: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及其組合上的差異。

2.成因:不同地域物質、能量分佈的不同狀況。

3.自然帶的形成(帶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二、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地域分異

1.水平地域分異

(1)由赤道到兩極

影響因素:太陽輻射

形成基礎:熱量

分佈規律:大致與緯線平行,沿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方向延伸

影響因素:降水

形成基礎:水分

分佈規律:平行於海岸方向延伸,垂直於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異

規律:地表景觀隨高度發生有規律的更替現象,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隨海拔的增加,水分條件、熱量狀況及其,組合的垂直變化))

3.非地帶性分異規律:主要受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

【問題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中能否找到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為什麼?

答案:不能。因為不同區域物質、能量分佈及其組合狀況是不同的,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個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為什麼?

答案:並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只有山地達到一定高度,並在一定的緯度範圍內,足以引起自然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急劇變化以後,才有可能出現。因此山地自然帶的發育往往與該山地所處緯度及相對高度有關。

3.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為什麼會呈現出熱帶稀樹草原景觀?

答案:東非高原海拔高、氣温低、降水少,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的水熱條件。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9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温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顯著;③天氣複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氣平穩有利於高空飛行;③包含臭氧層。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輻射(長波)(13h max)-大氣增温-大氣(逆)輻射(長波)(14h max)-大氣保温。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選擇性 臭氧-紫外線、CO2-紅外線)、散射(有一點選擇性 小顆粒優先散射短波光-蘭紫光)、反射(無選擇性 雲層)。

5.太陽輻射(光照)的影響因素:緯度、天氣、地勢、大氣透明度、太陽高度。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温效應:陰天的晝夜温差小,白天多雲,氣温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温較高(大氣逆輻射強)。

7.氣温的垂直分佈:對流層氣温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每升高100m氣温降低0.6℃。

8.氣温的水平分佈:①緯度分佈:緯度越高,氣温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佈:夏季 陸地﹥海洋,冬季 海洋﹥陸地;

③氣温高的地方,等温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温低的地方,等温線向低緯凸出。

9.氣温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0.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成為熱力環流。它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平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温氣壓分佈: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温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幹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岸風)--幹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10

考試內容分析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幹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温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徵與人類關係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佔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範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説明)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大氣對地面的保温作用:

瞭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保温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圖示及實例説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温差大小的比較)

保温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温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温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説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水平氣壓差

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於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2力風(高空風)--平行於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佈的理想模式(帶狀)各氣壓帶的乾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幹)

各風帶的風向及乾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幹;西風較濕)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佈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表現(大氣活動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季風的成因:

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或概括説: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佈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温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乾冷;夏濕熱

--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温和少雨;夏濕熱--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佈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佈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温,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主要分佈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係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佈;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乾熱熱帶草原氣候: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乾季受信風控制温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圖示符號表示過境前天氣過境時天氣降水位置舉例

冷鋒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陰天、下雨、颳風、降温鋒後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連續性降水鋒前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圖:會判斷;會畫風向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8-1氣候因子分析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温B海陸位置:

例如温帶海洋性氣候和温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温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於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温減濕;暖流增温增濕)8-2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温降水圖;會描述)氣候要素:氣温、降水

以温定帶月均温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月均温最低在0-15度,為亞熱帶氣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帶氣候(温帶海洋性氣候除外)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熱帶沙漠氣候:全年乾旱;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亞熱帶氣候分為兩種: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幹温帶氣候分為三種:温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温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温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温帶海洋性氣候(西風)氣候分佈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温帶海洋性氣候大陸內部氣候:温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温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現象產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對策

温室效應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降水和乾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提高能源利用率,採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使用製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氟氯烴等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製新型製冷系統

酸雨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物和文物古蹟危及人體健康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恆星、星雲、行星、衞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其中最基本的自然天體是恆星和星雲。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發生偏向。

辨別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掌心向上,四指與原水平運動方向一致(A圖中虛線箭頭所示),大姆指與四指之間保持小於45°的夾角,則大姆指便是物體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發生的偏向方向(B圖中實線箭頭所示)。南半球用左手,方法同上。

①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

②3月21日和9月23日兩天,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③3月21日至6月22日:

北半球晝逐漸增長,夜逐漸縮短,白晝長於黑夜。

6月22日這一天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範圍逐漸擴大,6月22日這一天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全部為極晝。南半球則相反。

④6月22日至9月23日:

北半球晝逐漸縮短,夜逐漸增長,但晝仍長於夜;北極圈內極晝範圍逐漸縮小。南半球則相反。

⑤9月23日至12月22日:

北半球晝繼續縮短,夜繼續增長,黑夜長於白晝。12月22日這一天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內極夜範圍逐漸擴大。12月22日這一天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全部為極夜。南半球則相反。

⑥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

北半球晝逐漸增長,夜逐漸縮短,但夜仍長於晝,直到次年3月21日再次相等。北極圈內的極夜逐漸縮小。南半球則相反。

屬於短波的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吸收和雲層、塵埃的反射、散射後被削弱一部分;到達地面的有效輻射被地面吸收,轉變為長波輻射被大氣吸收;

大氣輻射除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射向地面,把熱量還給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由於太陽輻射對各緯度加熱不均,造成高低緯度間熱量的差異。

形成空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對流雨:

特點:強度大、歷時短,範圍小,常伴有暴風、雷雨。

典型分佈地區:赤道地區,我國夏季午後。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1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

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温度適宜(平均氣温為15度)

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

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誌: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着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

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

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説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温、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温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併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佈),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羣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祕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温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温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温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

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

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

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繫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佈:

△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温、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祕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祕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佈: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祕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淨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範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繫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着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佈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着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

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佈。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佈。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繫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佈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佈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

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温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温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

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

△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

△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颱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瞭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12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築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佔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週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絡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

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

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

以京九鐵路為例

1、合理佈局交通網,

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

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

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築公路,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複雜的地段。

2、儘量少佔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係。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築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

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佈,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託。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13

1、自然資源:存在於自然界,在一定的時間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及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物質與能量的總稱。(必須同時具備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

自然資源的特徵:有限性、整體性、地域性、多用性、社會性

2、分類: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除礦產資源為非可再生資源外,其餘均為可再生資源。

3、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農業社會時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分佈。

工業社會時代——對資源性產業和工業佈局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大慶、鞍山等城市的發展

後工業化時代——自然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後天性資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的地位上升。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範圍日益廣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產業佈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小。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14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温特點

氣温的分佈,一般是低緯温度高,高緯温度低;山上的氣温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温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温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氣温日較差氣温年較差氣温月最低氣温月

大陸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迴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温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幹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依據因素變化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或最低)氣温月份6。7。8三個月氣温北半球

高一地理知識總結15

1.四季劃分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變化。

2.劃分的方法有三種:

(1)物候四季: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2)傳統四季:以“四立”為起始點。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為起始點。

3.五帶的劃分依據是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界限是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

4.黃赤交角與迴歸線、極圈之間的關係

⑴黃赤交角的度數等於南北迴歸線的緯度數,與極圈的緯度數互餘。

⑵如果黃赤交角變小,南北迴歸線度數變小,極圈度數增大,從而使熱帶和寒帶的範圍縮小,温帶範圍擴大。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南北迴歸線緯度變大,極圈緯度減小,熱帶和寒帶的範圍擴大,温帶範圍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