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飲食的養生文化

欄目: 職場健康 / 發佈於: / 人氣:1.66W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食物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原始人的茹毛飲血,到現在精緻的手續繁瑣的餐點,時代不斷在發展,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食物也逐漸從人們飽腹的工具轉變為對生活的享受,人們不在只關心食物能不能填飽肚子,開始越來越注重食物的味道和它的營養價值,食物的養生功能也開始越來越受重視。

飲食的養生文化

飲食,是人體從外界環境吸取營養與能量的主要途徑,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與表現是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的,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人氣足、精充、神旺、健康長壽。飲食養生理論是伴隨中國烹飪的產生而產生的,隨着烹飪的發展而發展。中國烹飪飲食的變化和發展也始終是在哲學思想、養生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禮樂,飲食時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飲食養生;陰陽家和醫家的陰陽五行,四氣五味;釋家的禁慾修行,創導素食等等,這些有關飲食的`哲理,對中國烹飪的影響是深遠的,故中國有“醫食同源”之説。

古代飲食養生之大要在於重養,以養為主。中國古代著名醫者孫思邈在他的《千金食治》中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食物有時就是最好的藥材,從病源抓起,改變我們錯誤的飲食習慣,再攝入需補充的食材,將會使病人得到更加根本的療效。 養生十分重節,即“飲食有節”、“切記暴食”。 人體是一個平衡的整體,能量的貯存、轉化、利用也要不斷地在更新過程中保持平衡,適量的運動是維持這一平衡的必要條件。應該做到飽中有飢,飢中有飽。吃得太飽,加重胃腸負擔,對消化不利,特別是在臨睡前尤為不宜,能量過剩,除造成身體肥胖外,還可導致多種疾病。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奉行“早上吃的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的少”的原則,切忌暴飲暴食,或者為了減肥而餓肚子。

同時,重味,即“五味調和”也是養生十分看重的一點。五味調和是中國傳統飲食生產的最高原則。《呂氏春秋"本味》這樣描述烹調活動和過程:“夫三羣之蟲,水居者腥,肉者臊,草食者羶。惡臭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這一過程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但又有規律可循。其目標則是“和”(味),生產出“至味”,即美味。

味道的調和十分重要,但就如上海人嗜甜如命,而重慶人卻無辣不歡一樣,人們經常會對某一味更加鍾情。然而如果一味追求味道,卻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現代醫學認為:酸辛太過,會誘發或加重潰瘍病;食用糖過量,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近視、齲齒都有密切關係;食用鹽過量,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另外,飲食要合乎時序,注意時令順應自然之道。現如今,市場上反季節水果和蔬菜大行其道,雖然能使人們在一個季節吃到一年四季的果實,但這些違背自然規律成長起來的果實吃多了着實對身體無益,甚至有害。我們四季都能得到大自然的不同的饋贈,那是何等的幸運啊。

養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心,即“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如果心情鬱結,哪怕在珍惜美味的佳餚塞進嘴裏也是味同嚼蠟。這時的食物非但起不到養生的效果,還會引起積食等問題。

保持心情舒暢,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在根據自己的體質攝取食材。將我們

飲食文化與養生

的養生與飲食相結合。

醫食同源,寓醫於食。飲食文化與養生是密不可分的,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我們將它傳承下去,使其發揚光大。

Tags:養生 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