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8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8.03K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8篇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1

早期閲讀是幼兒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前期閲讀準備和前期書寫準備,其中包括知道圖書和文字的重要性,願意閲讀圖書和辨認文字,掌握一定的閲讀和書寫的準備技能等。我國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把幼兒早期閲讀要求納入了語言教育目標體系,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合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閲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閲讀和前書寫技能。”因此説,早期閲讀是幼兒語言學習的一個不可缺少部分,對促進幼兒語言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發展幼兒早期閲讀能力是我們幼兒教師在新時代的研究課題,在幼兒教育改革中應重視的問題。

閲讀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閲讀能力是學習的基礎,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閲讀習慣,為孩子入國小做好準備。如何培養和提高幼兒的閲讀能力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幼兒閲讀的興趣;

孔子曾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幼兒閲讀的興趣,把閲讀活動建立在他們感興趣的基礎上,這是指導閲讀的關鍵。

(1)小圖書閲讀活動

幼兒對文字、書畫符號特別感興趣。因此,我們在講述故事、詩歌時多以圖畫、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引起幼兒對圖書的興趣和聯想,同時,還讓幼兒知道老師講的故事都是從書上學來的,書裏有許多知識,激發他們閲讀的願望。

(2)與幼兒交流

幼兒的行為充滿情緒色彩,極易受成人感人。實踐證明,成人與幼兒共同閲讀,交流各自感受,談論情節,回答幼兒的提問,可使幼兒在交流過程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能啟迪思維,積累語言,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閲讀興趣。

(3)鼓勵閲讀中的操作,為幼兒主體性發展提供可能

排圖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套打亂順序的圖片,鼓勵幼兒在看懂每幅圖意的基礎上,根據故事內在的邏輯規律、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將圖片按序排列。

圖片製作活動:讓幼兒嘗試做小畫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説的事畫成一頁一頁的故事,或從廢棄圖書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圖片,幼兒口述後,請教師或父母幫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後釘成一本圖書,同伴間相互介紹、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維護幼兒良好的閲讀心態;

幼兒對某一事物的情感往往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良好的閲讀環境是維護幼兒良好閲讀心態、提高幼兒閲讀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們讓幼兒處在安靜、明亮、優美的環境裏專心閲讀,並常帶幼兒到閲覽室看書,感受和模仿成人的閲讀方式;在班級中開設圖書角,讓幼兒隨時閲讀;為幼兒提供的書籍分為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種層次,以滿足不同水平幼兒閲讀的需要。

三、豐富閲讀環境;

在班上開闢圖書角,添置構圖新穎、顏色鮮豔、趣味性強的圖書,每週保證一定時間輪流供幼兒自由選擇閲讀,定期進行讀物更換。教室裏的桌椅門窗、活動區的物品、自然角的`植物、動物,我們把文字卡片懸掛或張貼於材料物品上,使幼兒一一對應,牆面上及閲讀角把閲讀活動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及在生活中的常見文字,也製成卡片圖文對照。關注孩子感興趣的新聞,剪輯下來,粘貼在孩子方便看到的地方,提醒幼兒利用休息時間去看看。發展幼兒閲讀能力,並促進幼兒社會發展,擴大知識面。

其次在班級中定期開展小舞台交流活動,共同協商製作表演道具。幼兒將閲讀內容通過情景表演、講故事、續編故事、創編故事等形式表現。給幼兒創設寬鬆、愉快、和諧的閲讀環境,讓他們能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學會選擇,培養自主意識,享受個性自由的快樂。同時,也是培養他們將圖畫符號轉化為語言符號的能力並發展其創造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幫助幼兒掌握閲讀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會幼兒閲讀技能、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幼兒閲讀活動的前提,也是閲讀得以深化的基礎。

五、訓練良好的閲讀習慣是維護幼兒良好閲讀心態的基礎和前提;

帶幼兒參觀圖書館,感受安靜氛圍,瞭解一些圖書館借閲方式,教育幼兒在看書時不大聲喧譁,不隨便打擾別人,不折書、不搶書、不在書上亂塗亂畫,看了書要放回原處。

關注閲讀中家長的配合,為幼兒主體性發展形成合力。幼兒的良好發展,只有在老師和家長共同督促教育下才能形成。定期在家園聯繫欄上登載有關早期閲讀的文章,教給家長一些指導孩子閲讀的正確方法,並教給家長為孩子創設閲讀環境,如設置小書櫃、小抽屜,每天抽時間為孩子朗讀故事,和孩子共同閲讀。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觀看幼兒在園開展閲讀活動情況,交流探討聽取家長反饋意見。

(1)、學習按頁碼順序看書。由於幼兒已認識1-10的阿拉伯數字,因此,先教他們按頁碼順序翻閲圖書,使他們掌握看書方法並養成習慣。

(2)、學習按從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順序看書。在看書過程中,幼兒親自感受到圖書是一頁一頁組成,故事是一幅畫一幅畫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內容。

(3)、提高幼兒的理解力。指導幼兒學會觀看每幅圖畫上的人物、動物現象,理解前後畫面的聯繫。

(4)、創設和利用各種環境,為幼兒提供各種條件,讓幼兒將已獲得的閲讀經驗運用於新的情景之中。如春天到了,帶幼兒到園外欣賞春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用規範、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將這些感受用圖畫故事書的形式表現出來,以達到經驗遷移的目的。

六、早期閲讀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

(1)、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幼兒語言能力不僅僅是口頭語言,而且包括開展幼兒傾聽、表述、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早期閲讀活動中幼兒不僅要能傾聽、還要在傾聽的基礎上不斷欣賞、理解、表達。

(2)、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由於早期閲讀的特點與幼兒心理髮展特點及其相似,因此,通過早期閲讀這一活動,對於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3)、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

幼兒的智力包括概括力、理解力、判斷力、想象力,在早期閲讀活動中,可以大大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

(4)、促進幼兒情緒、社會性的發展

早期閲讀活動的開展,有利於促進幼兒良好情緒、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自我意識、親社會行為、自規則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的形成。如教師發現幼兒不能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巧妙地提供與孩子所發生情境相似的相關童書故事《沒頭腦和不高興》,讓幼兒通過閲讀中發現兩位主人公的不足而引申到對自己行為的控制,有助於幼兒形成自律的情緒控制。

在對幼兒閲讀能力的培養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環境創設、提問暗示、講述示範和形式多樣的組織活動,激發了幼兒的主體意識,使得教師把自己的教育意圖轉為幼兒的學習願望。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利用“欲擒故縱”、“逆向思維”等方法,讓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堅持性在閲讀過程中充分煥發出來,幼兒表現出:主動翻閲、檢索查閲、快速查尋、大膽質疑、積極討論等主動學習的態度和主動閲讀的能力,充分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實現其語言能力以及其他相關的素質和諧地發展,在老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下,感受着閲讀的快樂和喜悦!

培養幼兒閲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幼兒的閲讀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我園在經過閲讀實驗後發現,一般幼兒經過兩年閲讀教育之後,識字量大大增加,有50%的幼兒能順利的閲讀圖書,有30%的幼兒能基本閲讀圖書,由於書讀的多,眼界打開,獲得了很多課外知識,理解力、表現力大大增強。

總之,早期閲讀教育作為新時期幼兒教育的一個嶄新課題,我堅信,只要我們本着為幼兒終身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去認真研究、大膽探索,就一定能為幼兒的健康、和諧成長開闢廣闊的天地!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2

每年的七月,大班孩子們心中都有別樣的感覺,既期待又害怕那個時刻的到來,畢業——離別。從幼兒園步入國小本是一個值得每一個孩子自豪和銘記的時刻,可孩子們一想到離別總是哭哭啼啼的。怎樣才能適宜引導孩子們成功度過這一段情感分離期呢?我們開展了“甜蜜的回憶”主題活動,我將平日收集保存的每個孩子的“故事”,和孩子們一一交流展示。

我拿出一張照片,是慈愛參加故事比賽得獎的照片,慈愛説:“老師,記得我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説話還不太清楚,老師叫‘腦師’,自己的`名字也説不清楚,老師就教我説普通話,在故事比賽時還得了獎。”

我又從文件夾中輕輕取出一張“OK大拇哥”的圖片,放在展示板上,莊園情緒激動地站了起來:“柴老師,這是你獎勵我的圖畫,那時候你為我設計了大拇哥衣服呢!”聽到他説的話,我想起了他剛剛來幼兒園的情景。入園後,我發現他大拇指非常長,手指兩邊有些繭一樣的東西,我想可能是天生的,也沒有詢問他媽媽。可是一天下來,我明白他手指特殊的原因在於他有個不好的習慣——愛吮大拇指。我想一定要想個辦法啊,因此,他每天來幼兒園後我就用各種方法引導他,讓他沒有時間把大拇指放在嘴裏,這個方法挺好的,慢慢地他基本上不把手放嘴裏了。可是午睡時他不由自主地還是要把拇指含在嘴裏,因此我就找了一些玩具手套,每次午睡時就套在他的手上,可是還是不管用,為此我傷透了腦筋。有一次,孩子們玩皮球的時候,我忽然想到如果把乒乓球剪出一個洞,套在手上,球是圓的,放到嘴裏不方便,又不影響他一天的正常活動。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吃手的習慣就這樣改掉了……

一張圖畫、一枚髮夾、一束花……都承載着我和孩子之間無盡的情感,有着説不完的“愛的故事”,從這些片斷中,從孩子們的娓娓陳述中,清晰地呈現出孩子們的成長曆程,這些讓他們覺得長大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呀!幼兒園畢業昭示着孩子們已成長為一名國小生,在愛意濃濃中長大的孩子會將老師的關愛深深地根植入心底,愛在離別時將會更加醇厚。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3

一次數學活動中,和孩子們一起來學習數數,在操作活動中,我先和孩子一起在投影儀下操作了一遍,緊接着便請孩子們自己來操作,請孩子們把實物和點數連接起來,本以為孩子們有能力完成,可沒有想到,孩子們操作的時候,我到下面去巡視了一遍,發現有一半左右的孩子都不會,有的在本子上亂畫,有的甚至空在那裏。當時我很驚訝,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不會呢?我剛才示範講解和孩子們一起操作的時候,不是都很會説的嗎?怎麼一到他們自己手裏就不會了呢?後來,我乾脆請孩子們都停下來,我再示範講解了一遍,再請他們自己做,這次自己做,仍然有十來個小朋友不會,其他孩子都完成了,我便請先完成的孩子玩區角遊戲,沒有完成的`孩子便只能做在座位上聽我説教。於是我又給他們示範講解一遍,可他們還是無從下手,我便又無可奈何地給他們示範講解,但心中早已不耐煩,便衝着他們喊:“講了這麼多遍還不會,為什麼別的小朋友一下就學會了呢?怎麼這麼笨的,做不好,今天沒有玩遊戲。”孩子們則一個一個坐在座位上似懂非懂地看着我。

就這樣我看着他們,他們看着我,大約過了五分鐘,我的心軟了。我便發話道:“你們都坐好,老師一個一個教你們,好不好。”這時他們便異口同聲地説:“好。”聽到這一聲好,我便笑了出來,孩子們也跟着笑出了聲。接着我就一個一個地教,一道一道地講,直到這些孩子都理解為止。

活動後我一直在想:當孩子不會做的時候,老師就不耐煩了,我這樣做不是在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求知慾嗎?想想剛才自己的行為實在不應該。畢竟孩子還小,接受能力有差異,如果每個孩子都一學就會的話,要我們老師幹什麼呢?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是讓他們跟着我們老師學點兒知識、本領和技能。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4

户外活動時孩子們正玩得起勁,“張教師快看,我抓到一個小毛毛。”隨着喊聲,孩子們都擁到麗潔面前。“什麼東西我看看。”孩子們像發現了奇寶,都爭搶着看。我走到孩子們中間,麗潔把攥緊的小手鬆開了,原先是一顆蒲公英種子。

我問小朋友:“這是什麼?”“羽絨服裏的小毛毛。”“迎春花。”“棉花。”“小鳥身上的羽毛。”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我告訴他們這是蒲公英的種子。同時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它的形狀與顏色,孩子們認真地看着。麗潔説:“它像小傘。”“它是白色的。”“小朋友説的'很好,它是由傘形的絨毛組成的,每一縷絨毛下都有一粒種子,容易被風吹散,隨風飄落到陌生的地方生根發芽,長成新的蒲公英。”在孩子們的提議下我將這顆蒲公英種子放回空中,孩子們望着飛舞的小毛毛甭提有多高興了。

藉着户外活動的機會,孩子們認識了蒲公英,增長了知識。作為幼兒教師應多留心觀察抓住每一次教育機會,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5

離園前,我給班上的小朋友整理衣服,發現班上的一位小朋友鞋子穿反了。記得吃點心時,班上生活老師給他糾正過一次,玩遊戲前,我也給他換過一次。這孩子好動,手快、腳快、嘴巴快、腦子反應也快,可為什麼總是穿反鞋子呢?我拉着他的手,平心靜氣地問他:“你的鞋子反着穿舒服嗎?”誰知他居然回答説:“舒服。”這孩子他一向敢做敢當,從不在我面前撒謊,看來,他説舒服一定有他的道理。於是,我説:“鞋子反着穿還舒服,我就想不明白。”他湊近我的耳朵神祕地説:“鞋子太大了。”我恍然大悟。

鞋子大了一點,反着穿才便於活動。好辦法!多聰明可愛的孩子。這件小事使我聯想到:一個教師,要善於調查研究,細心觀察和分析事情的.原委,正確對待幼兒反常舉動,這對於幼兒的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師對幼兒反常行為不問青紅皂白,僅憑表面現象和主觀判斷批評幼兒,不僅會壓抑幼兒的創造性和自主性,更會深深挫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6

冬天的早晨,大班幼兒正在操場上鍛鍊。他們有的玩皮球,有的跳繩,有的轉呼拉圈,還有的跳皮筋……熱鬧的場面吸引了中班的幼兒。大家議論開了,牛牛説:“瞧,有小朋友在轉呼拉圈,他們轉得真好。讓我數數有幾個小朋友轉起來了,1、2、3、4,4位小朋友轉起來了。”亮亮説:“那你再數數有幾個小朋友沒有轉起來。”得到同伴的支持,牛牛立刻興奮起來,伸長着脖子跑來跑去數起來,並快速地説:“有5位小朋友沒有轉起來。”不知是誰問了一句:“一共有幾個小朋友在轉呼拉圈?”這時,帥帥、天天幾個孩子也圍攏來了。“5加4等於9,一共有9個小朋友在轉呼拉圈。”受到牛牛的啟發,淇淇也興奮地講述着自己的發現:“有6位小朋友在拍球,8位小朋友在跳皮筋。”懿懿更來勁:“你瞧,跳皮筋的小朋友中有3個男孩,5個女孩。”聽到孩子們的議論,我便順着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逐一引導道:操場上有幾種運動器具?每種有幾個小朋友在玩?跳繩和玩球的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玩球的6位小朋友中有2位是女孩,幾位是男孩?個子最高的小朋友在哪裏?最矮的又在哪裏?跳皮筋的小朋友中最前面的是什麼樣的小朋友?排在第3位的是什麼樣的`小朋友?排在最後的又是什麼樣的小朋友……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投入地觀察、交流、分享,在輕鬆的氣氛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多方面的經驗。之後,教師提議每個幼兒去找一位正在鍛鍊的大班孩子做朋友。此時,就連平時很內向的露露也很快找到了玩伴,愉快地和大家玩在了一起……

“幼兒的生活就是學習”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幼兒的生活包括幼兒的個人生活、幼兒園生活和社會生活,它們都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幼兒的個人生活充滿了發展的契機,而且具有個體性、生動性的特徵,有利於幼兒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社會生活反映了社會羣體生活的共同規範,它拓展了幼兒的視野;幼兒園生活是幼兒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契合。對於幼兒來説是一種現實的生活,也是一種與教育目的直接相關的生活,這種生活對幼兒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述“冬天裏的晨練”就是一種典型的幼兒園生活情境,它藴含着豐富的教育價值。如在科學方面,有關於分類、數量、空間方位等的學習;在語言方面,有描述運動者的特徵,交流自己的發現;在社會方面,有與同伴交流、合作、共同遊戲的愉快體驗。這些不同的發展領域在生活情境中實現了整合,形成了一個有利於幼兒發展的整體的、有機的、生動的、現實的經驗體系。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羅傑斯提出了“意義學習”理論,他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兒童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常常會自發學習、自己選擇、自己決定,這種參與性學習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在這一生活情境中,幼兒積極觀察、思維,大膽探索、交流,專注性和持久性表現得十分突出。他們在興趣和需求的直接驅動下,以極大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種“有意義”的活動中,在真實的學習背景中輕鬆地感知不同運動器具的特徵及其數量關係,不同的運動方式及其空間關係等,主動地獲取了具有實際意義的經驗。

在這一生活情境中,教師、幼兒及同伴之間由於共同的需要。自發地組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的角色是學習話題的挑起者、深入探討的拓展者、形成學習共同體的促進者。首先,教師敏鋭地發現了幼兒的發展需要,靜靜地觀察幼兒的問題指向——鍛鍊的同伴及其數量。接着,教師通過一系列和幼兒的探索相關的話題拓展幼兒的思維——運動器具的種類及其空間方位,運動者的形態等。最後,教師進一步支持幼兒的活動——引導他們參加遊戲。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之間因為擁有共同的問題而自由組合、自由交流、自由探索。他們自主地觀察運動器具及其使用者,描述運動中同伴的特徵;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必擔心失敗和批評;隨時表現自己的疑問、困惑,隨時求助;自己選擇交流、遊戲的合作同伴……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

幼兒認識事物、獲取經驗的過程具有整體性。對幼兒來講,在熟悉的、有意義的、來源於真實生活的情境中活動,能有效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應挖掘生活情境中的多種教育因素,把握契機,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7

玉章是一個好動的孩子,由於家長的管理不當,構成了孩子自以為是的性格,經常和小朋友找事,之後還要來個“惡人先告狀”。小朋友和老師都不喜歡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堅信如果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教育,必須會有起色。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次活動中,他過來告狀,我就先讓他説個夠,當時不表態,對他進行冷處理,等他激動的情緒平息了,注意力開始轉移了,這時再把他叫過來,明確地指出他的錯誤所在,並且事後與家長取得聯繫,要求他們配合老師指出他的過錯,這種方式切中要害,慢慢地,玉章變了,變得乖巧多了,也聽話了,講理了。

看到他的這些變化,我很欣慰。是的,孩子本質不壞,只是沒有引導好,今後他會從其他小朋友中得到友誼,會比以前更快樂,而我也有了成就感,也很快樂。

小獎品

這天張海苒的媽媽來送孩子時告訴我,張海苒昨日回家説:“這天方老師表揚我了,還獎給我一朵小紅花!”我明白表揚對於幼小的孩子意味着什麼,但真沒想到張海苒竟這麼在意我對她的表揚和鼓勵,因為在這以前我幾乎沒怎樣注意她,更談不上什麼表揚了。

張海苒在早幼兒園不太愛説話,上課也不太愛回答問題,從不給老師惹麻煩,平時我也不太注意她,幾乎沒批評過她,表揚更沒有幾次,所以,我也常認為這樣的孩子沒什麼問題。她那麼讓人省心,我真期望班上再多幾個這樣的孩子,因為做了好多年教師的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為了維護羣眾正常的秩序,使一些活動取得較好效果,我們常常為了一個行為問題突出的孩子費勁心機,以求得他的轉變和進步,但卻忽視了那些不太起眼的、安靜的、讓人省心的孩子。

一、 區域開始前,設佈局

一個好的環境不僅能滿足幼兒的遊戲要求,還能讓幼兒在其中學到知識,如何來創設一個適合幼兒的區域環境,每次開學前,都是讓我們費盡心思的一個過程,在設計區角時,不僅要考慮角色區的大小位置還要考慮區域遊戲的位置,及兩者的融合,幼兒桌椅的擺放,區域動靜的區分等。在每次佈置區域時,我都會把要開設那些區角內容一一羅列出來,在腦海裏把規劃區域的所在之地,所用之材,每次都會想很多次,成型一次發現問題就打破一次,覺得滿意了才能安心睡去,第二天到班級裏搬弄櫃子、椅子,看效果。然後根據現場再做調整,基本成型後才能停下來,我這樣的做法,我覺得就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先設計一個區域格局圖,它是有規範的設計草圖的,而我只是腦海中的遐想,有時晚上想好的,可能到了早上的時候部分就會忘卻,看了書後,我想如果以後要再次進行區角的佈置時可以先設計個草圖,這樣隔天實施時就不會忘了,俗話説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二、 區域開展時,整佈局

區域位置想好後就是要進行搬動櫃子,椅子進行擺放的過程,其實有很多時候想的和現實是有區別的,如對教室尺寸、櫃子長度的估算,就如這次我帶小班的時候,換了新班級教室的格局不同,還有小班遊戲和大班遊戲的區別,小班要三個娃娃家,再加一些其他的店,區域活動也有生活區、益智區、美工區、語言區、建築區等區域,一開始我在腦海中想的是把三個娃娃家並排在教室的南面,其他區擺放在教室的西面,因為東面和北面是黑板和衞生間、午睡室的入口。 放了保温桶架和杯子架就佔據一個快地方,北面就沒有位置放區了。在擺放娃娃家的時候其中兩個娃娃家佔了四分之三的位置,一個娃娃家因為有進出活動場地門的原因,位置只能往長裏擺放,和我之前想的感覺小了很多,但是由於空間、位置的原因,就只能如此擺放了,因為孩子們沒有參與進去,所以也不能判斷是否合適。儘量的把孩子的家佈置的温馨一些,劃分了廚房、客廳、房間等區域。把原本靠牆放的鋼琴橫了過來作為了娃娃家和公共汽車的隔斷。在實際進行整理班級區域時只有利用好了班級中的每一件物品,考慮好它擺放在區中的用途、對幼兒的發展等因素,才能最大限度的把區域規劃的好一些。

三、區域開展後,調佈局

區域的擺放是要在實踐中進行千錘百煉,適合的保留,不適合的要進行調整,這樣才能是區域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適合幼兒遊戲,就像之前我擺放的三個娃娃家中的那個長條形的娃娃家,在遊戲中發現不僅空間感覺小,還有就是長長的缺少了家的感覺,在實踐中發現這裏並不適合開設娃娃家後我就把娃娃家搬到了美工區,把桌椅靠的緊湊了一些,小班幼兒遊戲的時間多,集體的時間少,所以只要保留夠坐的位置就可以了,把多餘的'空間留給孩子讓他們充分的進行遊戲。多出來的這個空間新開始符合孩子的寵物店,坐在墊子上抱抱小動物對於剛入園的孩子來説比較的温馨,可以減少他們的入園的焦慮。同時把語言區和它進行了結合看看書和動物説説話都能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還有用鋼琴隔出的前後兩個區域,前面的區域擺放着汽車頭和後來開設的早餐店,走進來讓人會覺得比較的凌亂,一開始我沒有覺得,又來經過陳老師的指點後又進行了調整,把鋼琴前移,早餐店放到鋼琴後面,這樣早餐店擺開後就不用收起來,看着比較的整齊,同時把一些放在其他區的小櫃子搬來當成了操作枱,動物之家的盒子也進了調整,開闢了一塊孩子可以靠着看書的閲讀區,使得孩子更加靜心的閲讀了。

一個好的區域的佈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現實的需要進行調整的,在每次的調整過後它才能更顯得完美。

幼兒園教師教育的隨筆8

“孩子們,安靜了,你們想不想聽昨天沒有講完的那個故事呀?“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於是,老師開始講故事了,可是剛剛講了兩句,包包就喊着要去上廁所,老師沒有停下來,而是衝他點點頭,示意要他輕輕地去。可是還沒有走到廁所,就有好幾個孩子都説要上廁所,老師覺得很奇怪,講故事之前,明明已經提醒他們上廁所了,這不還是起鬨嗎?老師是該同意還是該反對呢?

1、就是想“溜溜”?——那就去吧

有時候,孩子沒有事就像溜達溜達,教師完全可以滿足幼兒這種需求,但為逐漸增強幼兒集體活動的意識,教師還是應該適當有些要求。尤其是大班的幼兒,為了幫助他們將來更好地適應國小生活,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幼兒在分散活動時上廁所的'習慣,為集體活動做好準備。

2、湊熱鬧很好玩?——暫時放下眼前事情

老師們都知道孩子喜歡模仿,所以老師常常樹立榜樣,激勵幼兒向同伴學習,要知道,孩子並不是什麼都愛聽老師的,也不是你想讓他模仿誰就模仿誰,而是他們喜歡模仿誰就模仿誰,他們覺得誰做的事情跟大家不一樣,就喜歡湊熱鬧,模仿一下。在他們看來,這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能給他們帶來不少樂趣,好吧,如果眼前的事情也不是什麼非做不可得事情,那就暫時放下,讓孩子湊個熱鬧吧。

3、欺負人?——考慮周全,提前提個要求。

現在的孩子都非常的機靈,不同老師帶班時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老師帶班時,他們很少起鬨,那是因為他們知道老師有要求,而生活老師幫忙帶班時,就會成心起鬨,當然,這也不能怪孩子,只要教師在活動的時候考慮周全,並説清楚要求,不給幼兒鑽空子的機會,自然就不會被孩子“欺負”了。

4、不喜歡?——選擇事宜的活動

有時候,幼兒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教師組織活動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幼兒部感興趣,就會找理由做別的事情,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所選擇的教育內容、組織形式,操作材料要是和不同年齡班級幼兒的特點,使幼兒積極參與,投入其中,自然就不會起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