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生物

血液循環的生物教學後記

欄目: 生物 / 發佈於: / 人氣:2.31W

導語:教學需要方法,更需要反思,現在小編整理了一篇關於血液循環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血液循環的生物教學後記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但心理上較不成熟,知識基礎和解決問題的經驗相對不足,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教師的指導需要具體化,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通過合作學習開展探究活動,以利於不同程度的學生參與。

1. 教材分析

1.1 對教材的認識

“血液循環”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江蘇科技出版社)八年級上冊的第十四章第一節“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一課題的一個內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管、心臟和血液的相關內容,學生已經親身體會到心臟和部分血管的跳動,已經感受到血液的流動離不開心臟和血管,從而建立起強烈的求知慾,希望更進一步學習血液循環的知識。教材將“血液循環”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學生建立起血液循環系統的完整“路線圖”,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 1.2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血液循環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環的途徑,簡述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認識血液循環在人體中的意義。

②能力目標:通過模擬哈維實驗和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鍛鍊學生操作、分析能力。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完成實驗,培養學生的與人合作意識。在解讀血液循環模式圖的過程中,學習用辯證法分析問題的方法。

1.3 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重點:血液循環(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

②難點: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1.4 課型與時間 ①課型 新課 ②時間 一課時

2. 學生分析

2.1學生一般特徵分析

2.2學生特殊特徵分析

學生對哈維實驗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可以讓學生分組操作。對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血流實驗要給以充分的指導,可採用多媒體影片指導其觀察。本節應有足夠時間用在血液循環途徑和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變化的學習上,以便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學策略

3.1教學方法 以實驗法、問題法和討論法為基本方法。課堂組織形式以學生合作實驗探究為前導,提問、講解、演示、課件輔助等多種形式結合,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 3.2教具和媒體應用 試驗器材(繃帶、培養皿、紗布、顯微鏡、小魚等)、小魚尾鰭內血流影片、PPT課件、電腦等。 3.3課程資源開發 組織學生學習測量血壓的方法。

4. 教學過程

4.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播放心臟搏動的聲音。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聲音?(學生回答問題) 播放心臟跳動的視頻。

教師提問:同學們想過沒有,心臟時刻不停的搏動有什麼作用?(學生回答問題,可能的答案是,能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若答不出來,簡要討論。) 教師小結:對。大家知道科學家是如何發現血液在人體內循環流動的嗎?血液循環路線如何?對人體有何意義? 血液循環(板書課題)

4.2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建立血液循環的概念

4.2.1模擬哈維的血管捆紮實驗

教師:讓我們來嘗試哈維的血管捆紮實驗。請按照課本的提示,小組成員之間共同完成。(教師分發繃帶,小組成員配合完成探究試驗,時間約2分鐘)

教師提問:①你發現了什麼現象?②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小結:這些現象都説明,動脈把血液帶離心臟,靜脈把血液帶回心臟。 教師引入下一部分內容:動、靜脈之間還有其他聯繫嗎?觀察小魚尾鰭血流情況。體會動靜脈之間是如何聯繫的? 4.2.2觀察小魚尾鰭血液的流動

(教師分發活的小魚,並提醒學生用濕紗布將小魚包起來;學生按小組觀察,教師巡迴指導。時間約7分鐘。)

教師:同學們看清楚小魚尾鰭內血液是如何流動的嗎?讓我們通過一個短片再來加深印象。(播放課件中的電影,約1分鐘。) 教師提問:①我們如何區分小魚尾鰭內的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②從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情況,你能推斷出血液在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之間的流動方向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小結:對。可以根據血管管腔大小、血流方向來判斷血管類型:較粗的是動脈和靜脈,但動脈血流較快;連接在動脈和靜脈中間的是毛細血管,血管內紅細胞單行通行;血液由動脈流經毛細血管流向靜脈。

4.2.3總結得出血液循環的總體途徑 教師提問:能説出血液在心臟、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中是沿着怎樣的順序流動的嗎?(學生簡要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點評:對,人體血液就在心臟和血管構成的封閉管道內循環流動。我們把血液的這種循環流動叫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指的是人體內血液的循環流動。(板書血液循環定義) 4.3認識體循環和肺循環

教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閲讀課文並思考以下問題:①血液循環包括哪兩個過程?②血液從左心室出發,通過體循環流回到心臟的途徑是什麼?③血液從右心室出發,通過肺循環流回到心臟的途徑是什麼?(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問題,學生參考“信息庫”內容認真閲讀,自主學習,然後討論、總結。約5分鐘後請同學回答相關問題。)

教師小結點評並板書相應內容:①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②左心室收縮,血液被射入主動脈,流經各級動脈、全各處的毛細血管網,血液匯入全身各級靜脈,由上下腔靜脈送回右心房,這是體循環。③右心室收縮,血液注入肺動脈,流經肺部毛細血管網,血液匯入肺靜脈,由肺靜脈送回左心房,這是肺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 全身各級動脈全身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板書體循環途徑)

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網 肺靜脈左心房(板書肺循環途徑)

教師提問:兩個循環之間有何關係?有共

同點嗎?是否截然分開呢?(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點評:體循環和肺循環同時進行,起止點都是心臟,在心臟處匯合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路線。因此,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思考,血液循環對人體有何重要的意義?(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點評並引入下一環節:血液循環給人體全身各處帶來了營養物質和氧氣,帶走了廢物。(如果學生不能回答出血液循環給體細胞帶來氧氣,帶走二氧化碳,教師應適當提示。)

教師:讓我們通過影片來認識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4.4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教師:請同學們觀看課件中的影片並結合“信息庫”內容,思考一個問題: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的顏色是一成不變的嗎?(學生觀看影片,影片約2分鐘。閲讀課文,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教師小結點評: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的顏色會呈現由鮮紅色到暗紅色,又由暗紅色到鮮紅色的不斷變化,這是因為血液的含氧量不斷地發生變化所致。

教師提問:血液顏色在什麼部位發生變化的?血液成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點評:體循環中,血液是在全身各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結果血液由含氧豐富的動脈血變成了含氧少的靜脈血;肺循環中,血液在肺部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由靜脈血變成了動脈血。 教師:可見血液循環為人體各組織細胞運來氧氣和養料,將二氧化碳廢物等運走,在人體中起重要作用。

教師提問:請大家想一想:“動脈裏流的都是動脈血,靜脈裏流的都是靜脈血”這種説法對嗎? 如不對,請舉例。(教師展示課件中的血液循環路線圖幫助學生思考,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點評:體循環中動脈血管內流的是動脈血,但肺循環中正好相反。(提醒學生記住這個規律)

教師:讓我們做個測試,現在誰能用紅藍兩種顏色的粉筆把循環路線圖中流動脈血和靜脈血的部位表示出來?(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如下空圖,學生到黑板上用紅藍粉筆標出。)

教師小結點評:體循環過程中血液經過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而變成暗紅色回到右心房;肺循環過程中血液經過與肺泡的氣體交換而變成鮮紅色回到左心室。

4.5課堂總結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知識網絡,教師與學生互相交流,滲透血液循環是統一整體的思想,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的能力。

4.6創新練習,拓展知識

教師:讓我們看三幅圖片,並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解答幾個小問題。(教師展示課件中的圖片,學生觀看並思考。) 畫面一:一病人正在打點滴。

教師提問:人在打點滴時,藥物注射到人體的哪類血管中?為什麼?(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點評:因為靜脈血流速度較慢,而且可以帶着藥物迴流到心臟,進而通過體循環流到全身。

畫面二:一病人正在肌肉注射藥物。 教師提問:人在生病時,肌肉注射藥物與靜脈注射藥物哪種療效快?若作跟蹤檢查,則最先從心臟的哪個腔發現這種藥物?(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點評:藥物直接進入循環系統更易被人體吸收。

畫面三:一傷員發生了前臂動脈出血。 教師提問:如果不小心,發生了前臂動脈出血,在採取止血措施時,止血帶應紮在什麼部位?為什麼?(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點評:止血的措施實質上是阻止血液循環的進行。 4.7課外操作練習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血壓計的使用和測量血壓的方法。

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營造學習氣氛 增強課堂生機 從事國中生物教學工作十餘年了,常有一種失落感,本來應該是充滿着生命氣息的生物課堂,常常因為不當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而變得死氣沉沉,被學生痛苦的`形容成“死物”課。要想真正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生物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必須想辦法使學生關注生物課堂。應在如何營造課堂學習氣氛上多下功夫。 “血液循環”一節課的教學實踐,讓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細想起來,這節課我成功做到了以下兩點:

一、 更新觀念,還生物課以生趣 以前講“血液循環”,只會照本宣科,讓學生聽枯燥無味的講解,學生很容易被淹沒在學科知識的海洋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循環途徑和血液成分變化,學生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只記得空白的知識本身。

現在再講,先放下對教學目標的急切追求,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孩子們饒有興趣地完成了哈維的血管捆紮實驗,自己動手通過顯微鏡看到了小魚尾鰭內生生不息的血流。相信孩子們肯定感到新奇,也肯定感到喜悦——因為他們再也不是機械記憶“紙質的生物”,而是感受到了生命本身;再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可以向科學家那樣去完成科學探究。

我有理由相信,抓住機會讓學生動手、動腦,學生自然將心思迴歸到課堂中來,自然將精力放到學科知識上來,自然可以體驗到“學”的輕鬆。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策略的更新自然也影響到教師自身的心情,也會體會到“教”的快樂。

二、 鼓勵合作,還生物課以生機 以前我的課堂死氣沉沉,是因為“我的課堂我做主”的思想長期禁錮着我,也禁錮着我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常是我喋喋不休的講解,提問和回答只是“串場詞”,學生沒法自主交流,更不能自我展示。

《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課堂學習不單是“老師講,學生聽”的過程,也不是完全由學生一個人獨立完成的過程。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堂中老師只是機械地“死添硬灌”,把學生當作是機器,是老師工作的目標和對象。學生只有義務被動接受,沒有權利合作,沒有權力思考,更沒有權利質疑。這種課堂是死氣沉沉的課堂,是壓抑甚至是摧殘學生的課堂。

備課時,我意識到課堂模式應該得到改變,我的思維更應該更新,應該將課堂還給孩子們。指導思想變了,課堂模式也就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孩子們不像以前那樣拘謹,不像以前那樣只會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只要老師肯放手,孩子們也是那麼的充滿生機!

現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合作學習,要求老師把課堂建設成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密切合作,共同發展的天地,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人際交流,學會互相幫助,和諧競爭。改變了過去傳統的課堂氣氛和師生行為模式,自然會使課堂充滿生氣,自然會讓同學們充滿希望,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