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文化

關於文化傳承的學生作文

欄目: 文化 / 發佈於: / 人氣:2.94W

什麼是文化傳承?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文化傳承就是指這兩種財富在上下兩代人之間的傳遞和承接過程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文化傳承的學生作文,歡迎閲讀!

關於文化傳承的學生作文
  關於文化傳承的學生作文1

日益繁忙的都市,偶有幾處靜謐幽深的街道,街道兩旁的老房子都有些年頭了,隱隱透着一股歷史的滄桑,古典的韻味和少有的充實。

老房子,在內居住的多是老蘇州,少見精美華麗的日曆,而大多隻慣用老黃曆,可能是認為那一本厚厚的小黃曆會記錄下一年內的功德,每天一早撕下一頁,那麼昨天才算過的踏實。老房子門前總會有三三兩兩或站或坐的人在聊天,聊的多是自己的兒女,或者就是些新聞熱點。也正以為如此,老房子裏的消息總是最為靈通的。

推開老房門的一霎那,門板“咯吱”作響,似乎要勾起沉睡千年的回憶。從門口走到門前雖只有短短几步路,似乎有什麼要從腳下那凹凸不平的青磚間滲出。繞過第一幢房子,牆角有一個煤爐,即便已經很久沒用了,它卻一直在那,似乎可以看見從前老人在煤爐邊忙碌的樣子。轉彎便是一條幽深的走廊,頂上三三兩兩有幾個天窗。白天,這條走廊總有幾處是明亮的,夜晚卻漆黑一片,那明亮處通向的是一個個小院子。走廊中兩邊的牆十分粗糙,雙手貼合牆面,依稀可辨掌下的花紋。頂上的橫樑不再精美,卻充滿古老的氣息。老房子裏的人家大多都還沒有裝衣架,幾根竹子橫跨放兩户人家的屋檐,竹子上掛着衣服,同時聯絡着兩户人家的感情。前院房子裏的人家,每每聽到院子裏的人在聊天,會搬着凳子到院中,有時還會捎上些新的點心。每逢過節,一家有好貨,幾天後家家都有。

蘇州的老房子和北京四合院不同,而很多老人依舊願意繞到房後的院子中,打磨時間。小孩子就直接趴在窗台上,害怕錯過好戲。院子中總有幾户養花草的人家,老人們或是相互幫忙養着,或是相互交流經驗,以至於園中的花草總是那麼美麗,那麼動人。

許多老蘇州不願搬離老房子,因為這裏有一份懷念和寄託。他們不願離開相伴多年的好友,不願住進只有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冰冷的房子裏,那種沒有人情冷暖的生活是他們所不喜的。他們不願有住了十幾年卻不認識鄰居的感覺。他們要的是如納蘭容若心中“小構園林寂無譁,幽籬曲徑仿人家。”的生活。

當灰黑的磚瓦開始泛紅,老頭老太便相互攙扶走進廚房,商量着晚上的伙食。蘇州人燒菜總按人頭算,每個人愛吃什麼菜,都刻在老人心中。每天他們都期盼着接到兒女的電話,又害怕聽到兒女有事不回家吃飯的消息,害怕面對一張張空椅子,一個個空碗。淡黃色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在一起吃晚飯的情景,總是老房子裏最温馨的時候。

每當到俗稱“過節”的時候,老房子中的人家都會聚在一塊折錫箔。有時小孩也會來湊熱鬧,學着長輩的樣子,可謂有模有樣。大人大多不願從外買現成的,只是默默圍坐在一起,懷着一顆對先人的懷念的心。那是老祖宗的日子裏,老人心中會不斷牽出無限牽掛和思緒。

就是在這樣平淡的日子裏,蘇州人平靜地傳承着千年的思想和精魂。

  關於文化傳承的學生作文2

我的心總是被那獨特的甘甜牽絆着,滋潤紅豔的,形態紛繁的糖人,是脆薄的一片,柔光穿過糖質,留下一層紅亮,愈發的誘人。

上次吃糖人離現在也有七年餘了。

賣糖之人五十有五,穿一身灰不灰白不白的舊衣,他的面前是一輛簡易的小推車,車上有一個畫了各種圖案的轉盤,用力一撥,轉到什麼圖案,賣糖之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花樣。

我的運氣通常不怎麼好,從來都只能轉到體積姣小的.鳥兔,只能看到別人拿走龐大的龍形糖人。拿起筆刷,賣糖之人便開始用紅糖水在板上作畫,他妙手丹青,嫻熟的手法下,幾分鐘就完成了一件藝術品。

來圍觀購買的人圍了推車一圈,有的看的是新奇,也有的看的是回憶。

把糖含在嘴裏,別是一番清爽甜潤,禁不住會咬幾口,甜蜜會更加濃郁,伴着興奮和喜悦,浸透心底。

日子像糖一般漸漸淡去甜味漸漸消失,賣糖之人也不知帶着他藝術品般的糖人去了哪兒。

現在偶爾還能遇到賣糖人的,不過就像甩開迅哥説的那樣豆沒有那晚的好吃,要價也膨脹了不少。

這一切,也許是因為日益豐富的食品吧,口味和外觀更加多樣,人們更傾向於更加新奇的事物,冷落那古老的甜蜜,於是各種甜點、各種飲料把傳統的技藝取代,新食品越來越多,堅守下來的技手越來越少,一口甜中竟能品出絲憂傷。

文化的斷層的的確確是一種悲哀。

何時我才能遇見下一個賣糖之人?但願以後還能重温這舌尖上的記憶。

  關於文化傳承的學生作文3

漫溯華夏文明悠悠五千載,雖弘揚尊師重教之美德,但實際上單從文化領域而言,“師”與“生”的界限並不那麼明顯。在一定條件下,師生的角色可以互相轉換,也便是所謂的“文化反哺”。

博採千家詩賦,風流百代文章。文化反哺早在古代就已存在,只是因為那嚴苛的倫理禮教三綱五常,文化反哺只能以一種隱忍的形式温吞地苟且偷生。

遙望曾被李白美酒長歌的身影籠罩的宋代,歐陽修作詩填詞只求為自己的朝代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他更對蘇軾傾囊而授,更將文化領袖之衣缽相傳。而也正是蘇軾把清風明月換了宋人的名,讓宋朝街坊里巷皆歌宋人的令。在創作達到巔峯後,蘇軾搖身一變成為大師級人物,反過來提點了歐陽修的創作,亦通過這文化反哺點亮了整個宋朝的光輝。

不只蘇軾,韓愈的古文運動,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文壇的變革是文化反哺的一部分。他們反哺已是整個中國文化過往厚重的積澱,當年仰望先生遺風的學子,變成蒼蒼雲上一代宗師,正是這種角色轉換之間文化走向輝煌。

然而,無論是蘇軾、韓愈,還是白居易,那個年代的拘謹嚴苛使他們無法弘揚“文化反哺”這一逆流的旗幟;相比之下,生於當下的我們則有着更好的反哺機會。

從小到大,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師長影響着,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目光審視世界,也看到了更多的長者的視角不可體味、不能理解的東西,那是屬於這個新世界的激情與勇氣、熱情與衝動。

而幸運的是,我們可以轉換角色,將我們所看到的傳達給他們。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互聯網是快捷的通信載體而不是所謂的“萬惡之源”,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流行歌曲亦可以傳達真情實意而不只是靡靡之音,我們也必須這麼做。

我們繼承了傳統文化太多的美好,而現在我們要將在新文化中感受到的東西反哺給舊文化,反哺給上一輩的人。

且讓我們轉換自己的角色,將我們體驗到的新文化潮流反哺給舊文化中的長輩。且讓當年的清風明月染上今朝的漫天星輝,且讓中華文化在這樣的角色轉換之間越發璀璨奪目。

Tags:傳承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