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實用】清明節週記模板集合9篇

欄目: 清明節 / 發佈於: / 人氣:1.29W

一週的時間即將結束了,想必有很多難忘的瞬間吧,這時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寫一篇週記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週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週記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清明節週記模板集合9篇

清明節週記 篇1


在清明節裏,發生了許許多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説:上墳、包艾餃、玩一些遊戲……讓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吧!

上墳

要上墳了,(有很多人一起去,有我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姐姐、弟弟、妹妹……)

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還一邊大聲叫:“耶!太好了!”

去上墳了我的姐姐與弟弟也一樣高興,可是這一次不是划船去的,而是開汽車去的。這時,我的心情又不是怎麼開心了,因為乘船別有一帆滋味,可以在船上聊聊天,説説話,吃吃瓜子……可坐在車上,連一點味道都沒有,我坐車還經常會頭暈,後來,上了車,我覺得坐車也挺不錯,可以聽很多優美的歌曲,還可以吃一些好吃的東西……想想就到了一座大山,我們去祭奠太太爺爺,我們把一些美味家餚擺放在太太爺爺的墳墓前,然後,拱起手,拜九下。拜好後,就來放禮炮,震耳欲聾。

拜好了太太爺爺,又去了另一座山,祭奠(與前面一樣祭奠)太爺爺與太奶奶,祭奠好了,就到山上去摘艾草,摘好艾草,我們就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包艾餃

我們一回家,就開始做起艾餃來,我們把艾草先整理好,然後,把艾草裝進一個籮筐中,再去洗乾淨,把艾草燒熟,撈出放進糯米粉中,把糯米與艾草混合在一起,然後,開始包起艾餃來,在艾餃裏面包滿甜甜的芝麻。我可與別人做的不一樣,我做了個“女人像”那個女人的“肚子”中,裝滿了芝麻。燒好後,咬一口,汁水從中間噴了出來,我大聲叫道:“哇!真好吃呀!”

清明節週記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是清明節,天下起了小雨,我和媽媽我爸爸,老伯,嬤嬤,哥哥,外婆一起去餘姚看外公和太公太婆。爬山坡時我很怕,還摔了一腳,幸虧後面有媽媽在,我就不怕了。到了外公那裏,我拜了幾次,媽媽外婆老伯,嬤嬤,哥哥也拜了。拜完後就放鞭炮了,在放時我很怕,媽媽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我。看完外公我們就去看太公太婆了。在太公太婆那,我們點好蠟燭,全都拜了一下。在放鞭炮時,我還吃了果凍,放完時,我果凍也吃好了,一共吃了八個。我們看完太公太婆,就回家了。我下山時又摔倒了。

今天我去看外公、太公、太婆好開心啊!今天我的任務終於完成了。

清明節週記 篇3

“又是一年芳草綠”,伴隨着春姑娘的腳步,清明節很快就到。星期五,我跟着爸爸媽媽到老家——溱潼去掃墓。

溱潼位於蘇北裏下河地區,素有“蘇中明珠”的美稱,這裏不僅有世界珍稀動物“四不象”———麋鹿,還有聞名天下的“溱潼會船節”。聽住在老家的七奶奶説,會船節時這兒可熱鬧!再過一天就是“會船節”,我多想看看老家那賽龍舟的壯觀場面啊,可媽媽説,我當天回家,不能去看,我覺得十分遺憾。

我們整個家族的人都去給我的太太太公掃墓,在路上,我看見他們的表情非常悲痛,我不禁想到太太生前對我的寵愛,眼前浮現出她老人家那慈祥的臉龐,回想起太太幫編毛衣的情景,想到這時,我的鼻子一酸,眼淚也“溜”出來。記得唐朝詩人杜牧説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雖然今天沒下雨,陽光照在我身上,我卻感覺不到一點暖意。太太的墳墓在小村的盡頭,一到那兒,爺爺就在太太的墳前擺上蘋果、飯糰等供品,然後把買好的黃紙點燃,我們大家恭恭敬敬地站在墳前,爺爺讓我們一個個上前鞠躬。輪到我,爺爺一邊叫我鞠躬,一邊請太太保佑我平平安安,能考上大學。我想在此長眠的太太一定能夠聽到我的心聲的。

等掃墓儀式結束,太陽已經西斜。大家紛紛往回走,可能是心情輕鬆許多的原因吧,他們表情不再嚴肅,而是相互説説笑笑,我也抬頭欣賞四周的景色,田野裏麥苗綠油油的。油菜花金黃金黃的,一條大河從我們身邊伸向遠方,河水清澈見底,不時有幾隻小船駛過,船上的人,撐着篙,還伸出手向我打招呼呢!柔嫩的柳枝隨風飄蕩,姑姑隨手摺一根柳條編成帽子戴在我的頭上,我一下子成機靈的小紅軍。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它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家人團聚,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

清明節週記 篇4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它有2500年的歷史,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墓節和踏青節。它在冬至後第106天,公立4月4或4月5日前後。

清明節是清新而明淨的節氣,這是氣温回升,雨量也很多,是種地的好季節。清明節還是一個有風俗、活動,有紀念意義的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就會有很多人去掃墓,學校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大家也來到死去親人的墓前燒點紙錢,放點酒食,上前祭拜。

清明節還有一個傳説。在春秋時,當時的晉文公受人陷害,過着逃亡的生活,他在路上碰見了一個人名叫介子推的,他為了保護晉文公,用刀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晉文公吃,後來晉文公為了報答介子推,到處找他,有人報告説介子推在山上,於是,他就想燒山讓介子推下山,沒想到燒死了介子推,晉文公他很後悔,他每年這一天都來紀念介子推,後來就流傳下來了如今的清明節祭拜的習俗。

清明節是一個極富特色,很特別的節日。

清明節週記 篇5

今日是清明節,天氣有點悶,我和爸爸、媽媽、爺爺等人開車去墓園拜過世的親人。墓園真是人山人海,許多人都在拜自己的親人。

在我耳邊的鞭炮聲總是沒完沒了。四叔婆把四叔公的骨灰盒拿出來,把骨灰放到一邊拜,四叔婆很傷心地在大哭。我們給四叔公燒了許多紙元寶、紙衣服、紙錢等等。

拜完之後,開車回西南,然後到酒樓一起吃飯、聊天。吃完飯就各自回家了。

清明節週記 篇6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之時,我國人民又迎來了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傷感的,是一個充滿哀思的日子。今天我跟媽媽去老家祭奠自家的先人,我們坐上自家的小汽車一起出發了。

今天天氣還算不錯,走去的路上,車子可真多,車水馬龍的,看來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一路上,金黃色的油菜花撒在黃黑色的土地上;桃花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臉蛋紅紅的,更加惹人喜愛。梨花也開滿了樹梢,花瓣隨風飄落,花蕊卻是紅色的。一片片綠油油的麥苗像一塊塊綠色的地毯,紅,白,綠相襯,勾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真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緻啊!

一路顛簸我們終於回到了鄉下老家。到家寒暄小坐後,我們就要回到先人的墳頭上上墳,去之前一定要帶上幾個先人愛吃的瓜果點心或買上幾枝他們喜歡的花,送給在天有靈的先人們。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燒上一些紙跟冥幣,把對親人的思念跟深情在這裏訴説。完後,我們拔掉墳頭上長出的雜草,在培上幾掀土,擦拭刻着先人名號的碑文,忙碌極了。

一切完畢,我們幾個上墳的人要集體鞠躬,表示對先人的尊敬。此時,已到中午,上完墳,我們便有步履匆匆回到了外婆家。

  清明節週記 篇7

清明節的下午,我和爸爸媽媽去街上玩,走着走着就下起雨來了,媽媽説:“咱們三口人出來的真不是時候,玩不成了。”

不一會兒,雨就下大了,我們就去眼鏡店把爸爸的眼鏡修了一下。當我們出來的時候,雨是停了,卻颳起了大風。我們就 趁着不下雨趕緊往家趕,走到半道,雨又開始下了。幸好我們還帶有雨披,要不就該淋感冒了。

終於回到家了,我不由感慨地説:“今天真是個倒黴的日子!”

清明節週記 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眨眼的時間,就到了清明節,我們一家人決定去給烈士掃墓。

今天天公作美,陽光明媚,我們早早的起了牀,立馬到烈士陵墓那兒去。一路上,金黃色的油菜花撒在黑黑的土地上;桃花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臉蛋紅紅的,更加惹人喜愛。梨花也開滿了樹梢,花瓣隨風飄落,花蕊卻是紅色的,真是一片春機盎然的景緻啊!

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烈士陵墓門口,台階一級一級的`,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便是一片屬於烈士們的寶地。這裏可真壯美啊!圖案上,有雄鷹在展翅飛翔,有猛虎在林間咆哮,還有白鯨在海中穿梭。

這些王中王,不正是這些烈士們的化身嗎?都説現在的人最喜歡破壞公物,可我卻沒有看到人為的跡象,這不正説明我們熱愛祖國,崇敬烈士嗎?如果沒有這些烈士們的犧牲,哪能得到今天這安穩的日子?哪能守衞得住我們的國土?

在這兒,我看到了不少老人在這兒凝視,拔草擦去眼中的淚花。是啊,他們畢竟是經歷過流浪不平的日子,畢竟對烈士,對祖國的感情,絲毫不亞於在温室裏長大的我們……

六十多年過去了,祖國早已走向安定、繁榮,中國已驚人的速度走向富強。

我在心中對每一位烈士吶喊:“安息吧,國家到現在很好,不再是‘東亞病夫’不會再受到其他國家的劫掠了。”

清明節週記 篇9

清明時節,與父母回鄉下掃墓。車子穿過田家巷陌,停在了一家人户門口。

“咱們到了。”父親説。隨即,我們一家三口攜着大大小小掃墓用品下了車。這棟房子,紅色磚瓦砌成,一棟略大房子四周圍了兩屋小間,窗户用的是普通玻璃,有的窗户又被打碎過的痕跡,或許因主人不願在幾塊窗户上費心思而只用報紙糊上邊完事兒。房子四角立了四根大而寬的柱子,因年歲已久,牆角起了青苔,上面還欠了幾丫小腳印。

“這是你表舅公。”來人身材魁梧,但髮髻早已斑白,皺紋也顯現出蒼老的痕跡。我想他略一點頭。

“咱們走吧,早去早回。”發親説着,一家人便向墓地走去。沿途穿過了幾條狹窄而碎石密佈的小路,又經過了一片曠野,幾位農家婦人一邊拾穗苗一邊哼歌,沉重的揹簍壓在他們瘦弱的肩上,原本美麗的臉蛋也顯出黃色,不斷彎腰不停起身,有時撐不住,他到田邊上休作……一會兒,半晌又繼續。臉上的汗水在陽光的射影下是如此晶瑩、清晰。但,他們臉上時時浮現的微笑卻在我心中留下了驚鴻一瞥,久久不能釋懷。

“她們看上去勞累不堪,為何不休息會兒或不幹了?”我回身問表舅公,他憨笑了一會兒,歎了口氣:“這是一家的收成啊,咱鄉下比不得城裏,如若不吃點兒苦,受點兒累,拿來糧食填肚呢?”“可她們願意麼?”“只要能讓一家老小有飯吃,也值當了,心裏也能好受些。”

我心裏一顫,那一抹笑容,那一聲聲清脆的聲音又在腦中飄蕩。農村生活,艱苦、勞累、寂寞、苦累,而農家女子,卻不對此埋怨、悵恨、抱怨,她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幹活,為家庭,為子女。有時,她們累了,哼哼小曲,聊聊家常。苦中作樂,一天天變這樣過去了。或許,早不知何時,她們已然習慣了這種生活,慢慢學會在這種生活中學會享受、得到快樂、產生興趣。她們在勞動中、在苦難的生活中,歡喜高歌,自由自在,“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C,為?為?,服之無?盡!?/p>

而西晉陶淵明,放棄榮辱得失,浮名虛利,與苦為伴。住深山林間,淡泊名利,以苦為志趣。不慕那過眼雲煙般的權利,不會拿來之不易的錢財。以陶淵明般才學與智慧,爭取這些奢侈之物,輕而易舉。但他不屑、不顧,以苦為志趣是他的追求,亦是現實。或因他以苦作志,才會得以流產千古,或因他以苦為志趣,才知人生不過如此,有何好解;或因他以苦為志,才會經歷那滄海桑田後依舊保持本性,而於我們,把苦當做一種志向,何其不易。但若真邁出這一步,那邊真能“不慼慼於富貴,不濟濟於貧賤。”笑看庭前花開花落,靜候天上雲捲雲舒,美矣!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以苦為樂,以苦為志,人生便無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