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局外人》讀後感(常用8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2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局外人》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局外人》讀後感(常用8篇)

《局外人》讀後感1

加繆的《局外人》中的男主角,有點像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

那種對事情滿不在乎的態度,那種一直在尋求事物背後的意義的態度。

當事情突如其來的砸到了他們頭上時,他們一開始都是沒有很好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質,放佛在事情所賦予的意義沒有發現之前,事情只是事情。

在《局外人》中,男主角在母親死時,他不是立刻投入到一個角色扮演當中,似乎只要一偏離這個角色所設定的範圍,就會被眾人指責。他是仔細的觀察,思考,把握這件事情的意義。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似乎有一個很強大的心靈外殼,外部的難以進入到內心世界。

在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中間,有一道關卡,只有經過了層層審核,外部世界的東西才能慢慢的滲透進去。

而他對於一切事物的看法,從他對婚姻的看法中,就能感受出來。

他不是一味的'不加審判的去接受因襲繼承而來的觀念。

可是,當他心中既沒有這些被灌輸進去的觀念,又沒有自己獨創的觀念時,他面對問題時,無法下手,只能用一句“隨便”來對付。

而在這點上,卻被無數人所不理解。

在這裏,我不談論法庭上的荒謬,這是如今司空見慣之物,也無需在這裏引述跟累述了。

最後,他在監獄中,思考了很久,終於,他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從一種抽象的感覺,轉變成了一種實在的情感。

他希望死之前,有很多羣眾,這樣他不會孤獨。

至於他為什麼希望別人都恨他,是否是在表達他前文所提到的,他感受到了孤獨。

他希望哪怕是別人恨他,至少他不是一個局外人,他通過別人恨他來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印記。

他不再是一個局外人了,他通過別人的恨,與他發生了聯繫。

《局外人》讀後感2

《局外人》,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代表作,作者在後記裏用一句話概括了它,“在我們的社會裏,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看似荒誕的一句話,背後隱藏是主人公默爾索不肯遵循人類社會的既定規則,繼而被人類社會所摒棄的真相。作者説默爾索是一個真實的人,他拒絕撒謊,“撒謊不僅僅是説謊話,事實上,尤其是當你説的不僅是真相的時候,你就在撒謊”。是的,默爾索是真實的,他與母親的感情淡薄,他母親的死,他沒有感受到哀傷,所以他沒有裝哭泣,但這被標上了冷漠無情的標籤。他對人類的許多追求都感覺索然無味,“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這看上去挺消極的,但他感受得到當下真實的美好,他不信下一世,不信上帝,他信真實存在的當下的每一刻。

一個人真的可以的遊離於這個社會嗎?如果一個人可以,那兩個人,三個人,成千上萬的人呢?人類,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這個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着的'暗着的規則嗎?從種族角度而言,摒棄不遵守規則的人,並沒有什麼問題,對於種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樣,因為種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樣。

但對於個體呢?前世是什麼?未來是什麼?種族是什麼?這些看不着抓不到的虛無,不如當下真實的每一刻。所以,對於個體,你當然可以不一樣,你的感受,只屬於你。

如果個體和種族互不干擾,那麼也可以相安無事。但如果個人和種族產生衝突,比如默爾索,當他因殺人被押上法庭,當報道開始鋪天蓋地而來,那麼他的個人的自由對於整個種族而言不值一提,毫無疑問,是要被犧牲的一個。

“加繆説過,誕生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説過,如果人類困境的唯一出路在於死亡,那我們就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正確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陽光的那一條。”

很多時候,你可以不一樣,但有些時候,你不可以不一樣!

《局外人》讀後感3

正值青春的我,在瞭解《局外人》中默爾索的故事後,不禁感慨,信誓旦旦地自稱是局外人的人,實則並非局外人。他所用理性對待的人和事,一切看起來都和他想的一樣,可有亦可無,但在我眼中,這其實均是他能擁有的了。

“今天,媽媽死了,或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默爾索的這句話影射出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母親的死,他並非無感,可直至母親下葬那會,他也未哭喪,守喪。在這個孝道的'社會,默爾索無疑是被譴責的,可也有人會陪她做這些不合時宜的玩樂。與女友同居卻不談愛情,婚姻。插入鄰里的糾紛併為之開槍殺人卻無所謂朋友。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為之困惑。

“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這種想法與當今的“佛系少年”如此類似,可又不同。對於默爾索來説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認為既然這種命運選擇了我,而成千上萬的幸運的人卻同他一樣自稱我的兄弟,那麼他所説的上帝,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擇的命運,又都與我何干?他是如此獨特,上帝的一切皆為他所憎恨,他的世界中,信仰、一切只能由自己來把握。這是令我傾佩的,一個人能將自己對生活、理想的態度賦予行動中是很難堅持的。

當默爾索走上刑場時,他心想:“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的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原先的因證據不足,被判處罰及罰款,後在對方的“我控告這個人懷着一顆殺人犯的心裏埋葬了一位母親。”結局的鋃鐺入獄,死前的言語都多令人心生憐憫阿!

一個用局外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生活,理性的處理自己的事物,可現實是殘忍的。一顆孤立、封閉的心是很難在社會中很好的生存的,人們會用慣性思考,認為的,來處理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一切,使所謂的特殊人或事消失。

簡簡單單的一本書,卻在敍述着一個不簡單的事。

《局外人》讀後感4

加繆的小説《局外人》講了一個看似荒誕卻又無比真實的故事。小職員默爾索莫名其妙的犯下命案,法庭在審判他時不是訴諸於客觀的事實真相,反而從道德、靈魂及宗教上判決他有罪,並處以死刑。這個故事體現的荒誕或者説默爾索的悲劇在於,人們普遍追求或渴望的實質意義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真實存在,但現實裏發生的一切又看似符合人們內心渴求的意義,無論是情感上還是道德上都被充斥得形形色色,以至於這種渴求變得無比的正義,有如神明,甚至強於客觀現實。

那麼反觀小説中的默爾索則是一個無意義的堅守者。正如小説中描寫的那樣,他並不期望從對方那裏得到什麼,也不期望從任何人那裏得到什麼,他不刻意迎合大眾,也不渲染自己的情感,所謂意義上的道德和情感在他身上都變得毫無意義。你可以説他不通人情世故,但他活得隨心隨性,一點也不苟且。縱觀小説,你會對默爾索的所作所為極為不理解,因為他的行為完全不是按照符合自己切身利益而來的,如他不接受上司派他去巴黎上班的提議,不認同律師讓他在法庭上作出悲痛母親死去的.有利證詞,不願意向預審法官低頭痛苦懺悔等等。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遵從他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意願,只不過不被大眾所接受罷了。每一個人怎麼活都是自己的事。從這一點上看,他是真實的。

《局外人》是本好小説,加繆是位優秀的作家。好的小説就是好的材料,你在閲讀的過程中思考就能燃燒出思想的火花,不貪求這火花能點燃多麼偉大的意義與功利,至少在火光的照耀下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會覺得那麼的陌生。

《局外人》讀後感5

局外人是由法國小説家阿爾貝。加繆在1940年5月份完成的一部小説,加繆是法國聲名卓著的小説家,散文家和劇作家。他在1957年因“熱情而冷靜地闡明瞭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局外人》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社會這個局裏面,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對生活而言,我們每個人又都是自己局裏面的主角,可也有類人特立獨行的活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局外人,就如同男主默爾索一般。對默爾索而言,生活是索然無味的,什麼事情都激不起他的興趣,讓他喜怒哀樂,即使是他的母親去世,他的臉上也沒有流露出任何不一樣的表情,埋葬完他的母親,他的生活還是老樣子,一點都沒變。

直到他在海邊開槍殺死了那個阿拉伯人,他被捕了,被捕之後,依然是面部改色,毫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罪惡和內疚,也從不為自己辯解,似乎被捕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一個與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默爾索的人生他從始至終都沒有參與過。現下,有很多的`佛系青年,不知是否他們也在走着默爾索的路,對自己和身邊的事情毫不感興趣,把自己當成了生活中的局外人。

最後被砍頭的那一刻,默爾索似乎有點醒來了,他説他想再活一次,他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心扉,不想那麼孤獨,是的,這一輩,他就沒有認真活過。

人是社會型的,需要融入這個社會,才不會感覺孤單,人的成長軌跡就是不斷的在與這個社會建立聯繫,不斷的適應社會的規則,懂規則才能運用規則,才能更加過的自由。年少時,我們都曾輕狂過,試圖反抗社會上的規則,被撞的遍體鱗傷,現在回想起來,也只剩下滿屏的幼稚。

人這一輩子的敵人只有自己,與自己和解,做生活的局中人,珍惜每一天,今天與明天都是不一樣的24小時。

《局外人》讀後感6

加繆在《局外人》中塑造了一個與世人格格不入的主人公“默爾索”,他因殺人被法庭指控,卻由於“在母親葬禮上沒有哭”等一系列異於常人的冷漠行為,被評審團認定是蓄意殺人的魔鬼,整件事情異常荒誕。

格格不入的人往往會被社會的大多數排斥,這樣的現象已經成了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困境。現在都説要融入社會,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更好的生活。可當你因為要融入環境中時,誠然會改變很多自己的個性,是不是這樣也失去了自我呢?其實生活本就是很矛盾的,如何抉擇取決於自己。如果你也是格格不入的人,你會在默爾索身上看到自己面臨過的絕望,但《局外人》依然在向人們證明:即使格格不入,我們也要更真實地活着。這樣的人,其實會活的很辛苦,要保持那份真實性,往往有的時候會讓人無法理解。但真實的活着對於有一些人來説,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局外人》是從主人公母親的葬禮開篇的,説實話,對於我來説,很難理解主人公在母親葬禮上那樣的漠然,竟然連最後看一眼母親的`遺體都好像懶得看,這要是怎麼一個冷漠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表現啊。也許這就是世人眼中的冷漠之人吧,作者通過一系列的事情,把生活中所有令人難以理解的細節都慢慢的放大和重現,把世間的漠然、粗糙表達的淋漓盡致,讓人直面這些荒誕的事情,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另類的真實。

對於常人來説(就比如我自己),這樣的荒誕是很難可以接受的,可這樣的小人物其實時刻都生活在你我的身邊,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就算髮現了,也許你也會選擇視而不見。通過《局外人》讓人感受到了這小人物的真實,所見非所得,只有用心去體會那份真實感。

《局外人》讀後感7

“面對這充滿預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我感到我與這份冷漠如此相似,親如手足。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也是幸福的,將來也將如是。”

這是加繆的小説《局外人》結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將走向刑場的人,我們一般都會認為生命的終結便意味着一切都結束了,而在這篇小説裏,對默爾索來説卻是最好的結局。因為,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終都是。

在這篇小説裏,我最感興趣的是庭審現場,作為被告的他在庭審現場卻好像是個外人,而檢察官竟然以他“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流淚”作為重要依據而判處他死刑,卻對槍殺阿拉伯人的緣由不去追究。荒謬至極。

加繆被視作是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認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存活過程中的孤獨、黑暗、絕望和被拋棄。便是整個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條條框框的規則都是無意義不重要的。

默爾索對一切都持無所謂的態度,命運會怎麼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彷彿這個世界和他毫無聯繫。他是別人眼中的冷血動物,但他卻只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後,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許多觀眾,用充滿厭惡和憎恨的喊叫聲送我一程”。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他的確一無所有,而且很快連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從未違心做過一件事,他在這個世界上真實地存在過,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幾個人是默爾索那樣的?我們隨波逐流,被身邊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行為,渴望在每個人心目中樹立一個“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過此生,卻往往忽略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局外人》這部小説雖然看起來有點荒誕,但這卻給我們每個人提了個醒:不管我們今後的人生之路還有多長,都應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有沒有背離過內心。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做個隱形的局外人。

《局外人》讀後感8

《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説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局外人》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開始,以“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出仇恨的喊叫聲”結束。小説以這種不動聲色而又藴含內在力量的平靜語調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爾索。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默爾索的母親去世開始,到他在海灘上殺死阿拉伯人為止,是按時間順序敍述的故事。這種敍述毫無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爾索內心自發意識的流露,因而他敍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對話、姿勢和感覺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聯繫,給人以一種不連貫的荒謬之感,因為別人的姿勢和語言在他看來都是沒有意義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確實的存在便是大海、陽光,而大自然卻壓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殺了人:“我只覺得饒鈸似的太陽扣在我的頭上。我感到天旋地轉。海上泛起一陣悶熱的狂風,我覺得天門洞開,向下傾瀉大火。我全身都繃緊了,手緊緊握住槍。槍機扳動了。”

在第二部分裏,牢房代替了大海,社會的意識代替了默爾索自發的意識。司法機構以其固有的邏輯,利用被告過去偶然發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虛構成一種他自己都認不出來的形象:即把始終認為自己無罪、對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爾索硬説成一個冷酷無情、蓄意殺人的魔鬼。因為審訊幾乎從不調查殺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計把殺人和他母親之死及他和瑪麗的關係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