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我們仨》讀書筆記(通用15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64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書筆記(通用15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1

這三四天臨睡前躺在牀上看楊絳寫的《我們仨》,昨晚看到十二點,也就把整本書看完了。看完這本書也就能大體瞭解錢鍾書從結婚後直至去世的一個生活軌跡。錢鍾書一家三口是那樣的相親相愛,真的令人非常感動。錢鍾書夫妻喜歡互背詩詞,喜歡相邀“探險”,從中收穫了生活的許多樂趣。當妻子不在身邊,錢鍾書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給妻子讀。他們把這種記錄下來的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事比作滯留海灘上的石子,相聚時就搬出來觀賞玩弄。他們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見解與選擇,從不勉強,足見他們做為大師的睿智。楊絳寫了這麼一句話“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有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説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起我們夫婦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從書中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妻子楊絳最喜愛的事情就是讀書,他們不追名逐利,不喜歡交際應酬,最以讀書為樂。還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女兒記憶力都非常好,似乎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讀完此書似乎心上也壓上了一種似有似無若輕若重的傷感、惆悵、憂傷。是因為他們的女兒比他們更早地離開人世,當錢璦走了,錢鍾書又走了之後,楊絳在書中寫到“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讀來是多麼的酸楚而又令人傷感。是因為大師的凋零和後繼乏人嗎?錢鍾書只有一個女兒錢璦,但錢璦卻比他們更早離開人世,錢璦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可是她的婚戀生活缺乏該有的幸福美滿。但他們的不平凡學問與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約就是留給後人最好的紀念。

《我們仨》讀書筆記2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歎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敍敍叨叨的講着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説:“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着日子。她繼而説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藴含着一點火花,潛藏着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並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於夢中,記錄於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於楊絳是怎樣一種"悽悽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於世,不厭其煩的回憶着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説,“我們仨”是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説是他們的情感。“我們仨”是一段回憶,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為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為詩歌,化為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為“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鍾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如此往復,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意間漂走,隨着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衝進茫茫雲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鍾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通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敍。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着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而文中一段對愛國的理解:“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沒有弄明白什麼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

《我們仨》讀書筆記3

如果説,要我推薦一本回憶錄給你,我想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很早以前就曾聽説過這本書,卻沒找到機會品讀它,便一直惦記着。這個暑假,當我有了充足的時間來閲讀《我們仨》時,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大家都稱楊絳先生這一家三口會是最幸福的一家人。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相繼去世後完成的,其中記載了一家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有一家人的合照,有圓圓從國外寄回的信,有錢老先生寫的詩……一家人的所經歷的笑與淚都被記錄着,都被懷念着,九十二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下了這本書,書中最後的一個章節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呀,楊絳先生定是惦念極了丈夫和女兒。

楊絳先生筆下的錢老先生是個頂有趣的人。聽別人説,他一輩子都分不清左右腳,六十歲了才學會擦火柴。當楊絳先生在醫院生小孩時,他委屈巴巴地跑去醫院説自己在家裏“幹了點壞事”——不小心打翻了墨水染了鄰居家的桌布,還弄壞了枱燈……像個小孩一樣認錯。楊絳先生也沒有責怪他,問清楚情況後,只是説了句“不要緊,我會處理好的”,而錢老先生對這句“不要緊”深信不疑。

這一家三口與尋常百姓家不同,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場面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奢望。三人三地,聚少離多,那時的通訊不似現在這般便捷,大多是要通過寫信交流的。但是他們卻是無比幸福的一家,因為他們都有着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愛好,甚至是不約而同地理解與包容彼此……光是這幾點就已經是很多家庭難以做到的了。

楊絳先生説,她常常會做一個夢,一個十里長夢,一個老人的夢。每當從夢中驚醒,她看着身旁恬睡的丈夫,方才反應過來只是做了個夢。楊絳先生會向丈夫抱怨在夢中的他沒有等她,可錢老先生説他也常常會做這樣的夢。讀完《我們仨》這本書,有時我也常常會想,我的父母會不會也做過類似這樣的夢呢?又或者當某一天我老了,我會不會也會做這樣的夢呢?可是越是往這方面想卻越不敢想了,可能我在害怕着那一天的到來吧!不過我也明白,時間從來不會停下腳步去等待任何一個人,我更希望的是能珍惜眼前人。

《我們仨》讀書筆記4

我們沒個坐處,只好盤膝坐在地下。他從被子側邊伸出半隻手,動着指頭,讓我們握握。阿圓坐在牀尾抱着他的腳,他還故意把腳動動。我們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説話,都覺得心上舒坦。雖然是古驛道上,這也是全家團聚。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走。柳樹一年四季變化最勤。秋風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着一陣一陣風,落下一批又一批葉子,冬天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春風還沒有吹,柳條上開始發芽,遠看着已有綠意;柳樹在春風裏,就飄蕩着嫩綠的長條。然後濛濛飛絮,又變成了光禿禿的寒柳。我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

她鮮花般的笑容還在我眼前,她温軟親熱的一聲聲“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沒有了。就在這一瞬間,我也完全省悟了。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住旁邊的柳樹,四下裏觀看,一面低聲説:“圓圓,阿圓,你走好,帶着爸爸媽媽的祝福回去。”我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

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的闢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攤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裏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裏塞;幸虧血很多,把渣滓污物都洗乾淨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着,覺得噁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奔回客棧,跨進門,店家政要上閂。

我睜眼身在客棧。我的心已結成了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律勻勻地跳動。每跳一跳,就牽扯着肚腸一起痛。阿圓已經不在了,我變了夢也無從找到她;我也疲勞得無力變夢了。

鍾書悽然看着我説:“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着爸爸,放不下媽媽。我看她就是不放心,她直在抱歉。”

老人的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裏是灼熱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隻眼睛。潸潸流淚,把胸中那個疙疙瘩瘩的硬塊濕潤得軟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晨光熹微,背後遠處太陽又出來了。我站在亂石頂上,前面是煙霧濛濛的一片雲海。隔岸的山,比我這邊還要高。被兩山鎖住的一道河流,從兩山之間瀉出,像瀑布,發出嘩嘩水聲。

我眼看着一葉小舟隨着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衝入茫茫雲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着看着,那笑點也不見了。

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一下子掃落在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着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牛津人情味重,郵差半路上遇到我們,就把我們的家信交給我們。小孩子就在旁等着,很客氣地向我們討中國郵票。高大的警察,帶着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門推推,看是否關好;確有人沒關好門的,警察會客氣地警告。我們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簾,相對讀書。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走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消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書筆記5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温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段平凡温馨的親情故事,有一個平凡温馨的名字——《我們仨》。《我們仨》這本書我很早時就買回了家,當時只翻了幾頁,看這本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優美華麗的字句辭藻,只是一位老人如數家珍地敍説自己一家人的故事,便把它丟在一邊。隨着年齡的增長,那顆浮躁的心漸漸平靜下來,我才讀出其中的意味。

《我們仨》就像一杯清茶,需要你慢慢去品,才能辨其味、知其香。這本書只有不到二百頁,卻用最樸實的文字講述了三人在天意下相聚,又在古驛道上相失。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只有薄薄的一張紙,也只講述了一個老人常做的夢,卻道出了一種害怕失去最親的人的惶恐。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用亦真亦幻的手法,講述了在鍾書和錢媛患病之時,楊絳女士兩頭奔波,卻仍無法挽留親人的離去。最終,“我們仨”在古驛道上失散。三里河的寓所因為親人的離去,也成為了一個暫住的客棧。

楊絳女士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獨自一人在青燈下回憶“我們仨”。這本書的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也是這本書的主體,像寫日記一般記錄了三人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這部分記錄了許多家庭瑣事,正如我們普通人一樣,一個學者之家也需要關心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瑣事。連有一身傲骨的學界權威錢老先生,幹家務活也如我一般笨手笨腳,不得不隨時向妻子求助。楊絳女士正如很多老爺爺老奶奶一樣,不厭其煩地對後輩講述年輕時的種種趣事,而我們這些聽者也好像圍坐在楊老身旁,感受大學者平凡簡單的快樂温馨。

《我們仨》這本書可以看作一本幸福指南,為許多人指出幸福的方向。這一家三口十分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樂趣,如把飯後的散步美其名曰“探險”;錢老是在學術界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可在家中卻如孩童一般要被人寵着,被人照顧:楊絳女士幹起家務活來乾淨利索,算是家務事上的頂樑柱。可她還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帶着女兒才敢走夜路……很多人只顧着為了追求遠方那虛無縹緲的幸福,可到達時才發現幸福就在自己出發的原點。平平淡淡才是真。楊絳女士一家就是對此最好的詮釋,他們與世無爭,不求富有,不求聞達,“成名,只不過是多了一些不相知的人而已”。

他們只希望有二三志同道合的知己,一起徹夜長談;只希望家人都健康平安,能與家人一起在平淡中享受快樂和温馨。如果你在尋找幸福的路上迷失方向,請讀《我們仨》。讀過這本書後,你或許能停下腳步,在與家人朋友的平淡中,嚐出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6

文學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

錢鍾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牀,或蹣跚走在路上,靈魂卻倚靠在一起。南柯一夢,如同星河般縹緲,但也似山峯般堅定。詩書,庖廚,分離,相聚......生活是這個家庭做了一生的夢,落在層巒聳翠中。一種堅韌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對時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擾,仍然“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堅韌似金絲銀縷,把他們郁郁青青的歲月編成了一場盛世。

錢鍾書和楊絳可謂是偉人了,他們的一生稱之為盛世,原因卻並不在於此。因為縱然聲名遠揚,但面對生死,人還是人,還是滄海一粟。漫説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愛不朽。楊絳先生曾説“因有兩人陪伴,可相依為命”,他們進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奮力前行。愛情的熱烈與衝動,已經交織成温柔綿長的`親情。錢鍾書在前面慢慢地走,楊絳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這樣的小夢被拉成萬里長夢,才是他們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們煢煢孑立,一邊看着這樣那樣的夢,一邊不自知地墜入自己的夢中。我們讚頌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雲之志不墜,不是我們的堅韌嗎?風雪滿道,盼故人早晚上高台,是我們相互的扶持啊。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感情卻是可以延續的。其實我們和身邊的人早已被那樣堅韌的絲線纏繞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氣如斯的堅定,而且也會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還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的友誼。一步步探索而來的,這些是我們自己的盛世啊。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我們仨》是楊絳晚年的一個盛世回首,而腳下的路才是我們現在要去奔赴的。

《我們仨》讀書筆記7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悽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鍾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我要求很高。錢鍾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向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可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着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主角,爸爸在學術上是教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僅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仨》讀書筆記8

托爾斯泰説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這種相似,就是央視主持人撒貝寧説的“精神上的門當户對”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鳴需要一個詞“懂得”。《我們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標識。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會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這一段是最讓我感動的,看似樸素簡單的描述,可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家庭真的是很難得。“推開家門,把世事紛擾關在門外”,儘管也會遇到各種的難題和麻煩,但這一家人聚在一起總是開心快樂的,彼此關心,一起玩樂,其樂融融。

楊絳在《我們仨》中講到: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鬱,人間也沒有永遠。是啊,這一家人也面臨好多苦惱,政治、疾病的襲擊,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擁有温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終是會更經得起生活的打壓的。

記得我準備結婚時,我身邊的一些大姐就開始傳授馴夫祕訣:“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沒收他的工資,每個月給一點零花錢,從經濟上管死他。”,聽得我心驚膽戰,怎麼感覺要上戰場似的。但我確實不懂這些招數。當時新婚的我感覺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壓,很多社會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給我來解,所以我真的很戰戰兢兢我怎麼有能力管死對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句話,我就趕緊想點別的。

這次讀完《我們仨》,我終於找到了新的體會,“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戰場,而是遊樂場。”

錢鍾書和女兒在家玩得不亦樂乎,“阿瑗站在牀和書桌間的夾道理,把爸爸攔在書桌和鋼琴之間,阿瑗得意的説“當場拿獲”。

八十四歲的錢鍾書要去“開會”,女兒還會編兒歌來給他壯膽“呼嚕呼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着”。

《我們仨》讀書筆記9

鍾書和絳的愛情,是細水長流。不管是絳在家裏做飯等鍾書和圓圓,或者對鍾書的擔心,還是在古驛道去探望鍾書,都透露着一種淡淡的依戀。

阿圓和鍾書的生病,讓繹揪心不已。她不能分擔,有心無力。可是,鍾書為什麼要在古驛道去?阿圓住院的楊柳為什麼光禿禿的?為什麼絳的心上綻出了血泡?阿圓走後,絳對鍾書説阿圓回家了,她的眼晴是乾枯的,可心上在流着淚。鍾書的眼裏也有灼熱的痛,對阿圓的失去,成為他們不敢言説的痛。絳老是做夢,夢裏全是對鍾書的擔憂,以至於分不清夢境和現實。這書裏有些悽楚的美,對於夢境,對於現實,對於隔着客棧的絳,和隔着小船的鐘書。年輕時,我們以為愛就是山盟海誓,以為愛就是你儂我儂。

殊不知,人世間最好的愛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不一定是悲壯豪邁。但一定有一種互相牽掛,互相依偎的温暖,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罷!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初時聽聞楊絳,由老陳介紹,雖是女士,卻多稱為楊絳先生。

對錢鍾書的認識,則來自於《圍城》,還記得讀《圍城》時最大的驚愕,在於讀到書的結尾,鐘聲響起,著作就結束了。這是唯一一次讀書後意猶未盡,總期待着故事會有下一幕。

對兩人的故事有好奇,所以想讀《我們仨》。這書不似普通傳記一般純粹記錄,而是帶着豐富感情的描寫。

書的開篇,“鍾書大概是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即已經表達了楊先生對丈夫的思念。我們總希望美好的一刻能維持永恆,《天國的嫁衣》結尾,程海諾送陶艾青去見陸子皓,也曾在內心呼喚,這一段路程,永遠沒有終點。而不好的事情,卻希望他僅是個夢,希望着夢醒了就沒事了。

一個家庭最幸福的時光是什麼呢?是一家人圍爐包餃子看春晚?是一家人在廚房忙前忙後電視機播放着“瞭解世情,關注民生”!廚房是一個家庭的重地,卻也是一個家庭最幸福美滿的體現。有人願意給自己做飯,是人間一等美事;有願意食自己做的飯的人,是人間一等一的美事。如果説教師是世界最偉大的職業,那廚師就是世界最幸福的職業。楊絳先生承諾“等我退休了,我補課,我還債,給你們一頓一頓燒好吃的菜。”錢老説“為什麼就該你做菜呢?”而楊絳先生又説“説實話,我做的菜他們從未嫌過”。還有什麼比“我們仨”幸福的呢。

楊絳先生形容“我們仨”:“我們這個家,很樸素;什麼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書中還有很多的故事,在往後的話題裏,有機會再引用來説。在我看來,總的來講這書描繪的是“我們仨”的親情與三個人對人生的認識與感悟吧,全書是通過各種細節的回憶來描繪的。

以前對親情不甚理解,適逢讀書的兩天頭疼的厲害,盡得家裏人照顧,想來若是一個人在外,孤苦無依,怕是一覺又一覺且對付過去了。在中國總有不少諷刺家人對自己的關愛是出於某一種虛榮心,畢竟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所以我也不便作出否認與批評。但是慶幸自己還未完全處在這樣的家庭之中。對於往後組建家庭的時候,多了些期待,一種關於家的温暖的期待。

頭疼之後,自身彷彿帶着一種滄桑感與淒涼感,帶着這份感覺去讀這本書,更加感受到“我們仨”相輔相持的不易。

“我們仨”一生沒有特別偉大的追求,最過惹人道的大概僅有錢老的一份狂吧。我們仨一生都在珍惜時間,不敢耽誤半分。珍惜時間工作,珍惜時間讀書,珍惜時間陪伴。

這或許是我最大的體會吧。誠如胡適先生所言,其實每一個人到最後會投入一份什麼樣的工作誰也説不準,這份工作也很有可能與自己希望的工作相差甚遠,大概僅是一份謀生的工作罷了。但既是自己的工作,就該認真去做好,我想,這比其他的各種職場新人的雞湯教訓來的簡樸也真摯的多。工作之餘,則應多花時間學習,學無止境,學如不及。陪伴親友,前述有之,自不必多説。

《我們仨》讀書筆記11

這是一本“老人書”。一本不建議年輕人去讀的書。

不怕看不進去,就怕看懂了或許就要老上幾歲。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實質的哽咽,處處透露着遲暮的女子對於生活和生命的無奈,無能,無為。夢境與現實交縱錯雜,並伴隨着某些貌似無意義的描寫,文字沒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態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蒼老。

當年少的回憶展開時,文風又宛如行雲流水,能感受到一個年輕的靈魂在呼吸跳動。關於食物,關於探險,關於生活中的種種都能嗅到幸福。文字並不精簡,我想或許是因為珍視,記錄才顯得瑣碎。

往後,戰爭爆發。再往後,社會變動,病痛折磨,流離失所。想想年輕人的煩惱真叫不上煩惱。

初讀時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為人的原則,以及一些鼓舞的話。回過頭來翻看筆記,才發現諸如“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懂得造化弄人”這樣喪氣滿滿的話語從一開始就有很多。

可能對二老來説都還好,就像文中所寫:“我們的閲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而我跟着作者情緒走,居然也就略過去了。所以説讀書真好,花一點零碎甚至就能買下別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當的買賣。

同樣也是回過頭來重讀虛幻的章節,才發覺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其實才是作者最真實的情緒。那是即便決定記錄,卻還是不能直接面對苦痛的猶豫,所以只能在紙上徘徊。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讀完整再本回過頭來看,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只這一句便傷到肝腸寸斷。

《我們仨》讀書筆記12

我不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大學裏買的第一本書是《圍城》。一天做數學題做累了在圖書館的書架裏閒逛,偶然間發現一個簡單沒有過多修飾的書皮,隨手拿起來看看書名和作者帶着先前零碎的瞭解翻了幾頁,便愛上了。這是一本講述一個普通但不平凡的家庭的故事,下面是我的感受。

第一部:我們倆都老了。

第一部很短,講的是楊絳奶奶做了一個夢,夢裏的“鍾書”撇“我”而去,夢中悽悽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夢的描寫很細膩真實也很讓人悲傷,不得不説這種內斂、含蓄的文字更讓我震撼,讓我情不自禁為這位老人傷了第一次心。讀後想起了爺爺奶奶這樣的老人,如果有一天他們中的一個突然消失在我的生活中,我該怎麼渡過下一天。我更想象不到離開了丈夫和女兒,一個女人要靠什麼來走完餘生,以回憶?以眼淚?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繼續這個夢,這個萬里長夢。“鍾書”上山後,母女倆除了牽掛就是思念。老人的夢是無厘頭的回憶也是破碎的,三個相愛的靈魂緊緊相依,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丈夫出國留學就算放棄自己的學業和安穩的生活也要跟隨着丈夫,默默做他背後的女人。古驛道上相聚又相失,夢裏的路一深一淺,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的天地間,我想,如果他們還在的話,那這真的是一個萬里長夢就好了。都説中國人最怕的就是離別,無論是短暫的還是永遠的都不免會傷感,所以最後都會道上一句“再見”,給人好像還可以見面的安慰。從阿圓生病住院到阿圓帶着痛楚離世,楊絳説“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雙飽含熱淚的眼睛”“我心上蓋滿了一雙一雙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這一刻,我忍不住為這位老人傷了第二次心,眼睛裏也有了內容。原本三個人熱鬧的房間裏只剩下一個孤獨的老人,下午的陽光總是能落在桌角一隻蒼老的手裏,她正翻閲着女兒病中留下的手稿,她鬢角的白是“望夫石”,守望着已經看不見的小船,眼角的淚是圓殼軍的水壺,儲蓄着滿滿對女兒的思念。我想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先後經歷了女兒和丈夫的去世,還可以剋制自己用平和的心態完成一個人的回憶錄,這是一個92歲的老人的偉大。(寫這本書的時候92歲)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羨慕楊絳先生的心態總是平和的,羨慕她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的性格,更羨慕她與丈夫的愛情與女兒的母女情,這個亦親亦友的家庭。第三部先生用簡單的語氣描寫了三口之家的幸福時光,他們可以在平淡的生活裏找出屬於他們的樂趣,也可以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創造希望。爸爸會用毛筆在女兒的肚皮上“作畫”,夫妻倆吃飯後可以在法國的夜晚“探險”,女兒可以為怕鬼的媽媽壯膽兒……“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三里屯那個家,最終還只是個臨時的住所。先生在文末説,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珍惜眼前人。

《我們仨》讀書筆記13

忙時常成為我不能好好讀書的理由,忘於閲讀,懶於思考,此番託辭羞愧。

以前只聞錢鍾書先生,不知楊絳先生。如今,從新認識。紙上字字生機的日子,讓我心生羨慕,覺得可惜又心生期盼。一幕幕,妙趣橫生,始終有温度。

好生羨慕”我們仨”互相懂趣味橫生的小日子,儘管曾在寒冬卻不曾寒冷。我記憶起,父親就倍疼我不曾捨得打罵,母親更像嚴母,但很小我便體會一個人,一個人消化情緒和知識,我的志向我的想法我的不安我的憤怒他們會盡力理解小心呵護,卻不曾懂得。我想,他們忙於工作,忙於生活,我的成長缺少他們的陪伴。

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一種怎樣經歷,透過文字能想象幾分。突然覺得可惜,可惜自己一直忙於工作忙於追求也錯過了家人很多的陪伴時間,可惜自己大學裏怎麼也睡不夠的時間,可惜自己喜讀卻不堅持的時間。讀完”我們仨”,以景貼人,想做回那個喜讀善研的學生,做個知父知母不忘鄉柴火的女兒。

讀着錢和楊的相處,各有長短,互有鋒芒,互助互補,相互經營,相互取暖。讀着錢、楊對媛的教養,對價值觀的堅持,對家的養護。我心裏期盼與另一半,現在和將來也能慢慢磨合,互懂互扶,互謙互愛,過着妙趣無窮的小日子。

一言一字,擬人擬物,手法用詞不華卻流深。推薦!

《我們仨》讀書筆記14

楊絳先生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離、相思……滿滿的都是愛。

楊絳先生字裏行間裏透出一種慈母的温暖,賢妻的知書達理,每當鍾書闖了禍,她總是會説“不要緊,我會修”,然後鍾書就真的不再擔心,而楊絳先生也真的會修好。那種温柔如水裏又有一種強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賴。

圓圓4歲就開始看書,翻書的樣子和爸爸一摸一樣,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畫面立刻生動地出現在我的眼前,圓圓12歲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遊記等等,説到西遊記我現在正在看,是那種半古文的,一邊看一邊看註釋,所以要不説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呢,在這樣充滿書香之氣的家裏耳濡目染,常看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啊……

圓圓成為大學教授後,楊絳先生還和丈夫説:咱們的孩子強爹孃勝祖宗,開會發言時我的心都跳的蹦蹦響,阿圓卻不慌,還總是有她獨到的見解,好多會議都是她主持!鍾書書也一個勁地點頭稱讚説,我們的圓圓是可造之才!從這裏又可以看出楊絳夫妻的謙虛和對孩子肯定和讚賞!

一家人都樸素簡單純真,有着高貴的靈魂。楊絳先生説我們仨在一起就算不説一句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和温暖。三個人在一起互不打擾,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賴,又互相尊重。

後來阿圓得病先走了,過了一年丈夫也離開了,就留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她説:只留下我一人,我想念我們仨……看着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聽楊絳先生在講自己的一生,從她很小的時候,講她的父母親,她的兄弟姐妹,講她和鍾書,講圓圓和她們仨,安靜平和的語氣講述着娓娓動聽的好故事。

《我們仨》讀書筆記15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題記

20xx年5月,楊絳先生的仙逝,我是在新聞頭條上看到的,比起大家的博覽羣書,紛紛發表楊絳先生生前文章中的句子作為悼念,我只能坦白的承認,原諒我,我並不知道她是誰,做過什麼,我的第一感覺就是105歲,好長壽的老人。這是積累了多大的福澤。只是出於好奇,我上網搜索了一下她的信息,原來她是錢鍾書先生的妻子,這是我喜愛的一位作家。《圍城》風格獨特的描寫更是讓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而楊絳先生的原名楊季康和楊絳這個發音的奇妙之處,更是讓我深信這一定是一位奇女子。我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買了本《我們仨》,處於對作者的尊敬,我買的還是精裝版。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後悔,我竟這麼晚才看到這本好書。我沒想過這細膩的感情和真摯的語言竟如此觸動我,以至於看完了很長時間,我都沒有寫讀後感,甚至一仰頭看到書架上這本書的封皮時,我都會心頭一顫。好似親眼見到楊絳先生用顫動的雙手寫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時的孤獨,淒涼和沉重。我更羨慕她筆下的三個人,温馨的家庭我也見過不少,這般平凡中鑑證着的幸福也讓我心之嚮往。如果身為這仨人中的任何一個,也恐怕要興奮的飄飄然了吧。而那句“從今往後,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在經歷了丈夫的逝世,送走了楊絳先生的一生摯愛,又接着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楚時,我不禁開始心疼起這個女子。錢鍾書曾在詩歌裏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我心疼他們愛的那麼灼熱細膩,人走燈滅的黑暗裏她如何獨自走過!

而不讓人失望的是,這位堅強的女子在丈夫和愛女的相繼離世的打擊中,她比世人眼中的她堅強的太多,當人們以為她會因此不問世事時,她以“我們仨”的名義成立了“好讀書”圖書基金會,旨為資助更多因家庭條件困難上不起學的好讀書的年輕人,她説:“在鍾書的病牀前,圓圓我們仨共同決定。”説這話的時候她的臉上洋溢着堅定與幸福,好像她永遠不是一個人。而在《我們仨》這本書中她用這潤澤的句子描寫這些往事時,她不枝不蔓的冷靜,比起只注重無病呻吟的擴大痛苦,更能讓人隨着她的感情和筆觸走進她的心境。我也羨慕那樣的愛情,那樣的家庭。可我想,正如那個唯心哲學一樣,你對着世界笑,世界才會迴應你温柔。我想,恐怕也只有這樣豁達,寬容,温柔的女子,才配得上這世上最動人心絃的情。

《致橡樹》裏説,希望愛是兩株相互依偎的木棉。“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我覺得楊絳先生筆下的愛情就是這樣,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啊。而楊絳先生的離去,對中國文學固然是一種遺憾,而先生自己,再不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我們仨,也終於團聚了!來源“書香龍江”胡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