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聽評課有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4W

聽評課有感1

暑假,從網上購買了《聽吳正憲老師評課》這本書。我愛不釋手地讀着,覺得吳老師的團隊真是太給力了。

聽評課有感

《聽吳正憲老師評課》這本書是吳正憲國小數學教師團隊成員品讀吳老師課堂教學的一個智慧結晶,是在吳老師課堂現場、課堂實錄的基礎上編寫的。

《聽吳正憲老師評課》一書中,呈現了大量的精彩教學片斷,並對這些教學片斷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總結,做出了獨到的分析和解讀。也對評課的涵義和方法進行了深入地闡述: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對一節課教學效果的評價。吳正憲老師認為:評課不僅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不僅要研究教師的教,還要研究學生的`學。評課是聽課活動之後的延伸,是要引發教師們的參與,互動評課,從多角度思考課堂教學。另外,教師還要用心研究學生,通過學生的需求反思自己的教學。“評課”應該成為促進教師交流、共享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研究教學方法、提高執教能力和教學質量。

在評課時應關注一下三個方面:

一、注重課後訪談,以學倫教。

吳老師評課時,注重對學生的課後訪談,傾聽來自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參與評課,以學生的視角評價老師的課堂教學,以學論教。

每次教學研討活動,伴隨下課鈴聲的響起,吳老師總會微笑地走上講台,站在授課教師的身邊,細心觀察每個孩子的表情,隨後是一連串的點睛之問。吳老師以精心設計的問題為引領,讓學生有機會表達真實的學習感受,這些感受像一面鏡子,有助於教師更客觀地看清自己的實踐,促進了授課教師及聽課教師的共同反思,進而提升教師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的意識和能力。

吳老師説:“學生會告訴你怎樣做教師。”這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一直撞擊着我們的心靈。

記得前天讓學生做關於分數乘法的問題時,有道題是這樣的: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其中手骨的塊數佔全身骨頭的27/103,手指骨的塊數佔手骨的14/27,人體的手指骨有多少塊?

學生很快列出算式:

206×27/103×14/27=28(塊)

當我讓學生説完解題思路時,一個意外的聲音傳來。

網上購買,教學方法,澄邁縣,國小數學,教師

聽評課有感2

對王崧舟“詩意語文”,我早有耳聞,但卻知之甚少。寒假我給自己指定的寒假生活就是閲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一書,從而走進王崧舟老師。

其中王崧舟對肖紹國執教的《月跡》、王春燕執教的《猴王出世》、彭才華執教的《凡卡》這三節課的點評,是分別從詩意感悟、文本本位、語文知識三個不同的側重點進行的,由這可看出王崧舟的一些所遵循的教學理念。

在《猴王出世》這節課中,雖作為第一課時,但王春燕老師並沒有把過多的時間放在分析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結構這一知識點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分析文本中的句子,以此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並讓學生通過結合具體的文本、具體的語言、具體的情景,在自我實踐中去思考、去感悟、去發現問題,並最終達到自我意會。如果單從課堂實錄上看,也許我們對王春燕老師這節課的評價只停留在從文本出發,重視與教學文本的聯繫,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很明顯,我們這樣的點評有點流於表層,並未深入發掘這節課的'精彩之處。而王崧舟老師對其的點評分別從語言、人物形象、情感體會三個層次對課例進行點評,層次清晰、環環相扣。

王崧舟認為語文課程的本質是言語性, 而這一教學理念體現在《猴王出世》這一課中,則是把較多的時間用於品讀、咀嚼、領悟、積累課文的語言和表達範式,簡而言之,即是以語言表達為意圖,學生的反饋也是語言表達,以文本為基礎,儘可能的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另外,王崧舟認為這節課中成功之點還在於喚醒學生的語文意識,即喚醒意會。教師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其中去警覺、去思考、去感悟,也就是我們説的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王崧舟這本書所作的自序題目即是《不為點綴而為自省的評課》,評課就是評自己,是的,評課也許不能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立竿見影,但是可以為解決問題指明方向。

聽評課有感3

xxxx年4月24日下午,我有幸參加在贛榆區黃海路國小承辦的《連雲港市贛榆區xxxx年度教科研專題培訓活動》,主要聆聽了王彥明博士主題為《課堂聽評課藝術》報告,王彥明,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博士,課程研究著名專家。王博士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中聽評課水平,從五個方面做了闡述:聽評課及其分類;聽評課的現實問題;聽評課現存問題的原因分析;聽評課的藝術和慕課時代聽評課。感觸頗多。

首先,王博士在報告中指出聽評課的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的兩個現象:

現象一:王博士説很多的評課過程是大家相互吹捧的過程,十句話有九句半是假的,最後半句“我有一點不成熟的建議,”這不成熟的建議也是無關痛癢的。

但有兩種情況,評課可能是真的,一種是,在課堂上,當開課教師就某個教學內容或教學環節剛剛呈現的時候,聽課的兩個老師在低頭説話,在交流。這個時候可能是真的,“這個環節設計的好!”或“這個環節怎麼這麼處理呢?”

第二種情況,聽完這節課,走出教室,兩個老師在進行討論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真的,這節課的總體感覺怎麼樣,有些地方處理的蠻好的,有地方處理的不到位。

但是,一到教室裏坐下來,“我們開始評課了哈。”大家馬上把臉一收,開始説假話。王博士説,這種評課沒有意思,對開課老師,對評課老師的專業成長、對教育教學沒有幫助。

現象二:聽評課只關注教師,忽視學生,多評教師,少評學生。

平時我們聽課,多看教師如何上課,而忽視學生如何聽課,這也是一個常態。大多數老師聽課都是坐在教室後,看老師的表演。其實,應該在教室的左右兩邊或到學生中間看一看學生,最好就坐在前邊看學生的反應和表現。看一節課是不是好課,不是看老師講得多麼好,而是看學生在這節課到底學的怎麼樣,如果學生全部達標,百分百掌握,老師也不花哨,學生非常喜歡上,這樣的課就是好課。如果老師講得天花亂墜,就那麼十幾個學生跟着老師跑,其他的學生一臉的木訥,這個時候怎麼能説他是好科呢?所以,坐在後面,不能看到學生的表情,只能看學生的後腦勺。因此,我們在提倡課堂觀察的時候,就要關注到這一點。

其次,聽完報告的感受: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聽課、評課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經驗交流、教學方法探討、教學藝術展示、研究成果彙報、教學水平提高等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手段。聽課、評課也是教師在互動中獲取經驗、自我錘鍊、自我提高的過程。因此,聽課、評課是數學教師研究課堂教學,提高業務能力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聽課之前,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課前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

俗話説,留心天下皆學問。教師要想聽課真正學點東西,就必須做一個聽課的'有心人。要有心,聽課就要做點準備工作。打算聽誰的課,應該事先問問他教什麼內容,把課本找來預習一下,看看課文寫的是什麼,是怎樣寫的,有沒有難點、疑點;同時自己設想一下,假如讓我教這樣的課文,準備怎樣去教,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如果聽課不做準備,匆忙走進教室,懵懵懂懂地聽,不理解教學者的意圖,不熟悉教材,就不會有較大的收穫。

(二)聽課要認真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還要有虛懷若谷的態度。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聽,還要看,要仔細捕捉講課者的語言和表情,記下他每個教學環節和教學方法。教師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學,二者兼顧。看教者對教材的鑽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總而言之要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有時教師聽課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註釋課堂上的每個方面。根據授課者的特點和習慣培養做跟蹤式的動態分析;對一般的研究課,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達成度;對於名家的課,宜着重領略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零星評析。

(三)聽課後要思考和整理

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一聽了之。應對課堂實況過幾片電影,應進行反覆的琢磨。思考的辦法有很多,或翻翻聽課記錄,或與執教者交談,或將幾節“互相牽連”的課做番比較,或寫一篇“聽課心得”,或乾脆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試試等。在分析總結他人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每個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教法。聽課的老師就要善於進行比較,研究、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在分析他人課時,聽課者還要注意分析執教者的課外工夫,看老師的教學基本功底和課前備課情況。這種情況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廣大教師必須擴大自己的視野,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並具有廣泛的合作和溝通能力,與學生的合作、與同學科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與跨學科教師的相互交流,以求知者的身份,投身到這股互學習、爭提高的學潮中去,在聽課學習、評課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與時俱進,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聽評課有感4

學區長學校建大附中開展每年一度的教學全過程評優活動,邀請我校派文、理科評委各一名,學校委派我擔任文科組評委,我很榮幸,也有點緊張。希望能不辜負學校的信任,配合學區長學校把這次大學區活動辦好。

“我們評課主要不是看老師講得有多麼精彩,多麼熱鬧,而是要看學生在這節課上學到了什麼,學會了什麼,這是我們這次評課的一個重要原則。”評委會上程校長擲地有聲的話語依然清晰地想在耳邊。程校長強調了這次活動的目的是“以評促教”,並談了現在上課、評課的三大誤區以及對英語教學的一些獨到見解,讓我受益良多。姚校長講了這次全過程評優活動的具體安排,並強調了評分標準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條款,使我對這次活動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

認認真真聽完了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共十一節課,每節課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感覺像是獲得了一次為期一個禮拜的學習機會,收穫真的很大。評課總結會上,每位授課教師進行了教學反思,其態度之真誠令人感動。每位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都只是簡短地談了自己這節課的優點,對這節課的不足卻非常認真的進行了反思,連細微之處也不放過。這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感受到學區長學校教師隊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這次大學區活動已經結束了,短短一個星期的接觸,程校長的嚴謹認真、姚校長的熱情能幹、安主任的穩重周到、周主任的真誠細緻以及各位老師的友好和孩子們的禮貌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衷心希望也相信學區長學校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聽評課有感5

在第八週的時候,學校在組織的“手拉手”活動中,進行,集體評課。參加活動的有平泉二中、平泉三中、平泉四中從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所有歷史老師。這次只評平泉回中九年級輔導班的劉老師的一節複習課。他講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複習課,因為是複習課,教師從導入、構建單元知識體系、習題訓練和學生展示四部分展開本節課。在聽完之後,評課過程中,三所學校的老師分別就本節課的優點和不足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通過本次評課結合自己對本節課程的看法,我的收穫首先就是複習課應該避免範圍過大,否則學生不易掌握知識。其次是複習課要注意講練結合,邊複習舊知識,邊通過習題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能力,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會。

在提高的過程中,除了參加其他老師的評課活動,回中組織了三四次在校領導教師對我的.課的評價。此外,師大來的巡迴指導教師和平泉縣的特聘名師以及學校的領導老師一起在實習中期的時候對我的課程又進行了一次評價。在這幾次評課的鍛鍊中我的教學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首先就是面對聽評課活動,在講台上的膽子變大了。剛開始的時候,聽説要聽評自己的課,總會緊張焦慮,甚至站到講台會口誤連連。這樣鍛鍊了幾次後,不會在講課前再這樣焦慮了。其次是教態更加自然了。在許多有經驗的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得到提高。其中根據教師們在評課過程中對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形成的最重要的一點認識就是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在講課過程中,一定要將大部分時間和幾會留給學生,關注學生的變化。這在新的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下,是重要的關鍵點。

在小組成員互聽互評的過程中,我們相互之間相互提出建議,一起討論揚長避短的方法,在給小組其他成員建議的同時,談談自己的感想。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建議是提升自己的教學語言等教學技能的十分有效的途徑。在近半年的教學評價中,我從最初的登上講台不知所措的新教師逐漸成長,希望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

聽評課有感6

本週三上午,在四樓錄播室觀摩了沈老師的《漁歌子》這一課。聽過後,覺得收穫頗多。沈老師採用的是複習導入,先複習了一首之前學過的有關江南的詞,接着由此導入新課,揭示今天的新課,板書課題----漁歌子。接下來是介紹詩人張致和的背景。我覺得沈老師開場過渡的很好,很自然。

下面就進入今天的課題。沈老師先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好的學習目標是成功的一半。沈老師的目標非常的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很詳細。為了同學們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為了學生能更有效地進行自學,沈老師給學生制定了一些學習指導。接下來學習進入了自學階段,學生學習得非常的認真,氣氛也非常的活躍。這些都為學生在展示的時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反饋階段,沈老師找學生一一反饋問題,學生的表現也非常的.積極。先是引導學生一遍一遍的熟讀,一遍一遍的讀並不顯得枯燥無味,而是經過一遍一遍的練習,一遍一遍的讀,學生能更好地更熟練地閲讀每一個字。接着就是引導學生理解詞的意思,最後詮釋整首詞的思想感情。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沈老師的活動展示,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把詞裏面的景物表現出來,顯得更有趣,更生動、形象。本節課沈老師也是做足了準備,她做了一些道具,把詞裏面的景物以圖片的形式一一展現在黑板上,加上學生的表演,更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詞,更好的體會詩人的情感。

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每個老師身上都有我學生的地方。以後,我會多聽老師的課,多向其他老師學習。取他人所長,補己之短,這樣,自己的教學之路才會走得更長遠......

評課人:

  20xx年XX月XX日

聽評課有感7

我們平時所談及的課堂觀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觀察對課堂的教學過程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着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和數據,並依據相關的資料和數據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作為區教師進修學院的一名研訓員,在教研活動中的觀察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是有着它獨特的不同之處,它要求教研活動組織者帶着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的分析、研究。課堂觀察是一線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研究中卻往往忽視了這種方法。

本書由四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 第二部分:問題解答。第三部分:範式創新。第四部分:課例研究。

本書圍繞“傳統聽評課”、“聽評課三大轉變”闡述了課堂觀察的目的、課堂觀察的理念。讓我明白了:“聽別人的課”是為了“建設自己的課”、“教師的教學”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怎麼教”服務於“教什麼”、從“教學有效”到“教師成長”這些日常工作中很是需要的道理。

我在閲讀這一書的過程中,深深感悟到:要聽好教師的課,首先得做好聽課的準備,而在所有聽課的準備活動中,最重要就是形成正確的課堂觀察理念。但是課堂觀察理念並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聽課者課堂教學理念的自然形成並沉澱的。聽課者的`課堂教學理念有可能來自於閲讀與觀察,更多時候來自於自己對課堂教學的感悟與體驗。前者可以讓後者進展得更快,但卻無法取代後者。所以,每位教師在走進他人的課堂時,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課堂觀察理念,這些課堂觀察理念有着別人所沒有的長處,也有着自己無法克服的短處;之所以在這兒把自己的主張並在實踐中嘗試的課堂觀察理念寫出來,就是希望能夠在彼此課堂觀察理念的交互與碰撞中,能夠讓自己課堂理念中的長處更多,讓自己課堂理念中的短處更少。

因此,課堂觀察的目的既不是對他人的課堂進行鑑別與改造,也不是來裝飾自己的課堂教學,而是通過課堂觀察來優化聽課教師與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以此來提升聽課教師與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正是藉助於對上課教師教學專業水平的提升,藉助於對聽課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的提高,來實現對上課教師與聽課教師課堂教學的優化與改造。不管別人怎麼關心自己的課堂,也不管別人對你的課堂提出多麼寶貴的意見,你的課堂總是受自己課堂教學理念的引導,總是受自己課堂教學能力的制約。換句話説,課堂教學既受自己課堂教學能力的支撐,也受自己課堂教學能力的限制,所有外在的因素要改變課堂教學品質,必須通過改變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才可能實現。

聽評課有感8

一直以來,很羨慕那些優秀的執教者,更羨慕聽課以後才思泉湧、娓娓道來,而且能評到點,能帶給自己學習,給他人帶去幫助的評課者。所以一直也在尋找為什麼自己不會講、不會聽、不會評,帶着這些疑問,我讀了《聽竇桂梅老師講課》和《聽竇桂梅老師評課》一書,竇桂梅老師書中用平實的語言,美麗的文字記錄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煉而又精彩的教學設計、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而在《聽竇桂梅老師評課》聽評課記錄,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讓我深深地震撼。原來課可以這樣講,課可以這樣聽,課可以這樣評。

細細品味竇桂梅老師的每一篇實錄,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不同年段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課文,竇老師都能找到一個全新的視角引領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我以前在教的時候根據很多課例將文本落腳在對帝國主義的恨和“雪我國恥,振我中華”的空洞誓言上。而竇老師為了讓學生留下的不僅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想辦法引領學生走進思考的空間。中華的復興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須讓孩子們明白,除了恥辱和仇恨,我們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這就是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用真實的課例告訴我們,教師不應該是教材的傳聲筒,而應該是一名有勇氣的思想者。運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去引導啟迪學生。

聽竇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語言的盛宴,語言是熱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聽課者。在《秋天的懷念》一文結束後老師深情的説“母親的好好兒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這句話讓史鐵生在無法彌補的身體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種生命的延展!再讀課題。在雋永深情的語境中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體會。她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極其富有活力,比如評價學生的發言情況“你真用心,謝謝你給同學提的醒兒,要多看書,注意積累”、“你可真會運用語言,讀到課外閲讀上的話,就在這裏用來評價,這就不僅僅是積累這句話了,而是運用語言,表達你的觀點。”評價學生的讀書情況,“就是因為你讀的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這樣好的評價;你的幽默極富有創造,聽你的聲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個晏子的笑聲,一笑解千“醜”;真是一笑解千“愁”,謝謝你的發現,真棒啊!”等等。

而竇老師的評課讓我深深地感到“評課”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盲目聽十節課不如認真剖析一節課。這就要求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改變聽的方式,由聽課者變成參與者,知道要聽什麼,怎麼聽?聽前聽後要思考什麼。我想在聽課的過程中只有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備而聽,才能聽的出效率,聽得出成長。因為只有確定了聽課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才能深入到問題的核心。就好像上學期我們開展的語文教研活動一樣,每個人都圍繞執教者的`教案進行解讀、分析,説一説自己想怎樣上,給執教者提出建議,然後在聽的過程中選擇自己的觀課點進行聽課,聽課後進行細緻的分析,這樣我感覺才能真正地在聽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而我們在聽課後的評課中也要注意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執教老師優勢和不足之處,從建議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學習和促進作用。竇桂梅老師告訴我,“真正的評課應該給予教師超越他原有水平的營養。我感覺其實還應該説一句話,那就是“真正的評課應該給予自己超越原有水平的營養。”這樣才能在在評課的過程中建立一種思維方式,站在被評課教師的角度想問題,不能聽了就評,信口開河,而應該想清楚,被評課的這位教師最需要的是什麼,()你評課的重點是什麼。而且,不能僅僅用‘耳’聽,用‘筆’記,用‘嘴’説,它還應該是專業上的引領與帶動。”

縱觀竇老師的評課,她都是這樣“缺點不漏,優點説盡,方法給夠”,給每一位被評課教師傳遞最真實的心聲。可是,反觀我以前的許多的評課,很多的是流於形式,有時不知從而説起,有時被動發言,卻因為種種原因忽視應該怎樣才能正確的評課。竇老師在評價老師的課時,樹立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評課不是批評,更不是無謂的讚美,評課就是要發現課堂的問題,而且問題就是執教老師的朋友,問題是聽課老師的朋友。評課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視問題和發現不足,這才有助於教師找到前進的方向和目標。

聽評課有感9

通過評估給了我成長的機會,安排了一節科學課——斜坡的科學。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看老師怎樣去挖掘,學生的一切操作活動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你要讓學生幹什麼,怎樣去操作,老師的`合理安排是很重要的。例如,在製作斜坡的過程中,只給了學生一個木板,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如把三塊木板都交給他們由學生自己選擇,不同長度的斜坡的省力情況,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又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實驗中同學們積極動手動腦,小組合作,非常愉快。合理分工,有搭建斜坡的,有觀察數據的,有記錄表格的,有用測力計緩慢均勻拉動物體的,每個同學積極參與到合作中來。有的小組討論的非常激烈,每個同學説每個同學的理由,真正把課堂交給了每個學生。

最後學生歸納實驗的結果,老師加以補充,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動手動腦,自己得出知識,老師再加以引導。老師和學生都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生輕鬆愉快的學到了知識,老師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教會了知識,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在我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把課堂還原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聽評課有感10

學校組織每位教師學習和閲讀《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深刻感受到領導的希望與期盼:希望每一位老師都能夠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期盼着老師們能夠儘快提升教學素養。我認為《課堂觀察》是一本有關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指導青年教師提高課堂觀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書,也是一本指導學校老師如何聽課評課的書。讀後讓人有收穫,也有思索,現把我的讀書體會總結如下:

1、《課堂觀察》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聽課評課的範式。

如果要研究課堂教學,可以採用課堂觀察這種方法,它是一種教師教學常態的表現,一種專業的學習活動,一種合作教研的活動。通過課堂觀察,旨在給任課教師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實際發展的建議,旨在一起探討一些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方面的問題等。

2、本書告訴了我們一些具體的課堂觀察方法,以及如何制定課堂觀察量表的方法,而這些觀察量表是需要每一個老師自己開發的,如果一個老師能開發出一張有學科特點又便於操作的觀察量表,那就是一個善於思考的老師;如果一個老師能用這張表堅持課堂觀察一年,那就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如果一個老師能每學期更換一張觀察量表,進行持續觀察,那麼他就能成為這個學科的專家。

3、讀完此書,讓我們知道了課堂觀察是一個多人團結合作才能有所建樹的校本教研活動,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做好這件事。它需要學校的總體的規劃,需要教研組的集體操作,需要一定的觀察程序,以及觀察的四個維度。

4、本書的第三部分為讀者舉了一些範式創新的例子,特別是在課堂觀察框架(第三版)和課堂觀察工具方面,為想做這方面實驗的老師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中的各項觀察表格非常實用,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5、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各級教研員進一步開展課堂觀察的基礎。教研員開展課堂觀察,需要進行跟蹤聽課,堅持數月,青年教師的改進與否,只有在跟蹤聽課中才能發現,才能見效果。

聽評課有感11

每一個老師都希望自己能成為優秀的老師,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課上得精彩。那麼,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課?我想:這是很多老師都想弄明白的一個問題。平時,我也看了一些課例,也看了不少專家學者的點評,我發現,同一個老師的課堂設計,在不同的老師、專家看來,都會有不同的優缺點,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讓人無所適從。

作為一個老教師,我自己備課時也考慮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活動的安排,但用心最多的是“怎麼教”的問題。評價一堂課的好壞,也是看老師是不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生有沒有真正的被調動起來,師生交流是否自然融洽,課程的設計有沒有亮點等等。很多情況下都是這樣跟着感覺走。

國慶假期,我有幸讀了《聽王榮生教授評課》這本書,使我受益頗深。每個學期學校都要組織老師們上公開課,也號召老師們多聽課,有些老師認為語文課很簡單,人人都能聽得懂。俗話説“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於語文課,很多人不認為自己是外行,但讀了這本書後,我都覺得自己是外行。

王教授所説的教學內容不等於教材,對於同一個學校的師生來説,教材都是一樣的。老師和同學都沒有選擇的自由。他説的教學內容應該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教學重點,同樣的教材可以有很多知識點,也有很多的切入點,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學重點的選擇可以不同。同一篇教材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也不相同。教學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朗讀,可以辯論,可以分組討論,也可以編課本劇,可以講析,可以播放電影,這是具體的教學內容決定的。

王教授認為:方法是否合適的依據由教學內容來確定,“每種方法都有優點和缺點,當一種教學方法被合適的人用於合適的地方併產生合適的效果時,它就有效,反之就無效。”他的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我覺得學習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確定,而方法的選擇固然要考慮教學內容,也離不開學生和老師的實際情況。《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我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教學內容。我經常考慮的問題是這堂課我要教什麼,很少考慮學生要從中學什麼。王教授建議我們在觀課評教時,重點關注兩個關聯:第一,想教什麼與實際在教什麼的關聯。第二,教了什麼與學生實際學了什麼的`關聯。第一個關聯,我的理解是關於“課時目標的科學定位與落實”的問題,也就是教學目標的實現。第二個關聯,強調的是“教與學的一致性、有效性”的問題。有效教學是教師永恆的追求。正因如此,王教授認為:“反思自己想教與實際所教之間的關聯,審議自己所教與學生實際所學之間的關聯,反思和審議自己想教、所教、學生所學與語文課程目標的關聯,應該成為語文教師校本教研的主題,應該成為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應該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由教師作出的,一定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王教授提到的一堂好課的標準讓我更有了明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