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家》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5W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讀書心得(集合15篇)

《家》讀書心得1

書桌上的它,分外顯眼,那是我情有獨鍾的《千家詩》。就在這本書裏,我第一次覺得,詩歌是那樣的美好。

我輕翻書頁,步入了那個詩歌的年代。

矮矮的平房,成蔭的柳樹,樹下乘涼的,會是陶淵明嗎?一襲白衣,一壺老酒,那月下獨酌的,是李太白的身影嗎?早朝之上,慷慨激昂主張變法的,是王安石嗎?被貶後,獨坐小舟,借酒消愁的,會是蘇東坡嗎?竹林裏,獨自撫琴的,是王維嗎?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遠遠地瞧見,木門前徘徊的,一定是崔户那落寞的背影;“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春日午後遊走於花叢中的,不必説,定是程顥在欣賞風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錢塘湖邊品味春光,白香山,也是在那樣一個初春的日子,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吧;“天街月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千年前的唐宮,會有人知道那個宮女的心酸嗎;“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趙詩秀就在那仲夏的夜晚,靜靜地等待友人的到來;“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唐朝的春節,也是像如今一般熱鬧非凡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瞭,大街上,也是冷冷清清……

我就這樣在那詩歌的年代彳亍着,突然想起詩歌,對今日的我們,也是那樣的重要。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當你準備浪費糧食的時候,就想想這句吧!農民種田,是多麼不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就是那辛勤的勞動人民,自己默默地工作,換來我們的幸福;“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這不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們嗎,孜孜不倦地教導着莘莘學子。

原來,詩歌,離我們那麼遠,卻又那麼近,詩歌見證了數千年的中國,無論是苦難,是輝煌,是滄桑,是淡泊,是熱鬧,詩歌的魅力,永遠是那樣的安靜。

生一爐薪火,泡一杯綠茶,讀一首詩歌,日子,就這麼靜了下來。

《家》讀書心得2

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總是沒有甚麼感覺,可能年齡的關係,現在再看覺得體會比之前深很多了。書中的幾個人物總是顯現在眼前,讓自己去思考。

覺新覺新這個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個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個人物形象。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總是沒有甚麼感覺,可能年齡的關係,現在再看覺得體會比之前深很多了。

書中的幾個人物總是顯現在眼前,讓自己去思考。覺新覺新這個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個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個人物形象。從他的身上,我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總是想把所有的事情做,總覺得要對得起所有的人,結果呢?費盡心思,最後甚麼事也沒有做好,對不起所有的人。梅表姐也好,瑞珏也好,家庭也好,都不是他想要的。我想這個多是我們這些70後人的一個縮影吧,一直都是在為他人活着,而不是為自己活着。覺慧一個青春叛逆的代表,他是一個有思想,有目標,有理想的,他能夠為自己活着,去尋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實在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又能有多少呢?這樣的人看起來很簡單,實在做起來很難,就像在覺民的婚事上,把敢把覺民藏匿起來;在捉鬼的`事上,他勇於和陳姨太鬥爭;在學生運動的事上也於頂撞家族的最高人物高老太爺。實在真得很敬佩這樣的人,敢作敢為。

但是轉念想想,覺慧是否是有點自私,一個有着真愛的,是會去體會親人朋友的感受,而不會只為自己,走自己的路而去讓他人説。我們都很羨慕覺慧,很看不起做揖主義的覺新,但生活中我們更多做的都是覺新。老舍先生的筆真是好,幾十年前寫的東西,今天看來還是那樣的親切,讓人久久回味。

《家》讀書心得3

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觸就是真實。這世界就是真實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

《何以為家》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12歲左右的男孩扎因艱苦而悲慘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會的最底層,父母因貧窮無力教養孩子,卻又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他們讓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幹活幫忙補貼家用。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太多平靜快樂的時光,總是對在生死邊緣奮力的掙扎。

原本我已經做好了在影片結束之後迎接一個哭得稀里嘩啦的自己的準備。可事實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我並沒有留下眼淚,只是感覺心裏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純的內心不斷叩問這個殘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尋找世事為何如此的答案。當他遍體鱗傷地坐在牢裏,才知道沒有人能給他迴音。從一個12歲的男孩眼裏,我感受到了絕望。

可他原本是一個那麼善良,勇敢又有擔當的孩子。他擔心妹妹被賣給別人當老婆,為妹妹洗去沾滿血的褲衩,偷拿家裏的錢,準備帶着妹妹逃離,雖然並沒有成功。即使他在連自己的温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無比艱難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堅持帶着小猶納斯,像俠客一樣行走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他們苦中作樂,利用光學原理,將別人家的'電視應到鏡子上,模擬配音,樂在其中。我喜歡扎因用自制小拖車帶着猶納斯的背影,那麼堅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難。可是除了苦難,除了貧窮扎因心中還有着對妹妹猶納斯的愛和責任,讓我思緒萬千。

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就不會有像扎因一樣的流離失所的人們,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温暖,都能和我一樣快樂成長。

《家》讀書心得4

你有家嗎?那你會了解“家”在橋洞的感覺嗎?

《橋下一家人》主要描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阿曼德,他的家就在漂亮的巴黎塞納河的橋洞裏。一天傍晚,他回“家”時卻發現自己的“家”被三個陌生的小孩和一隻小狗霸佔了,生氣的老人要把他們趕走。後來,在與孩子們不斷的交流與接觸中,在三個孩子不斷地叫他“爺爺”時,老人善良的心逐漸逐漸的軟化起來。孩子們的媽媽白天要工作,老人便幫忙照顧他們。帶他們上街去看新鮮的事物,讓他們瞭解巴黎繁華的另一面;並帶他們去認識新朋友.......但孩子們想要的並不是這些虛無縹緲的表面,老人深深的.知道,孩子們最需要的其實就是一個真正的家,而不是在橋底下的“家”。老人決定實現孩子們的願望。他以嶄新的面貌改變了自己,並找到了一份寶貴的工作,萬幸的是,這份珍貴的工作還能為老人提供一間房子。善良的老人將和孩子的媽媽一起支撐起一個屬於孩子的真正的家。

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獲得國際大獎的書。我真真切切地喜歡上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懂得了:不管房子有多大或者多小,豪華或者簡陋,只要充滿愛和歡笑,就是一個温暖的家,就是一個讓人嚮往的家。

《家》讀書心得5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本書,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被當作少年兒童的啟蒙教材。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小孩子在學堂裏背誦“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今天我讀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藴,也知道了為什麼要叫百家姓,而不叫千家姓,萬家姓。之所以叫百家姓,是因為在以前的時候算出大概只有400多個姓氏,所以才叫百家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非常多,還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我還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中有57個是複姓。如:司馬、諸葛等,這樣的姓。通過查閲《百家姓》,我知道了我的`班主任談老師的姓排在第117位,我的姓排在第64位,媽媽的姓排在16位。真是太有趣了!而且中國的每一個姓都有一個小故事。比如“趙”這個姓的故事是這樣的:周穆王到崑崙山見王母,乘坐的是8匹駿馬拉的車,駕車的人就是造父。造父因為有功,後來就被封在趙城,造父的後代就封地為姓,世代姓趙。造父的第五代世孫趙雖作了晉朝的大將軍,而趙雖的後代又建立了趙國。趙國是戰國時期最強盛的七個國家之一。這就是“趙”的故事。

《百家姓》記載了華夏子孫的來歷和姓氏名稱的來由。閲讀《百家姓》,不光知道了中國到底有哪些姓氏,還了解到祖先的生活,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家》讀書心得6

《家》是巴金最傑出的作品,以五四運動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描述了高公館這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沒落分化過程,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惡,頌讚青年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温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理解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可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異常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着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裏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杯具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感情,可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感情別成了一個杯具。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感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感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之後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終她懷着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

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裏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裏拜菩薩。之後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終居然找巫師到家裏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説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説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裏,家裏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之後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杯具,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的身上,可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以往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説的,哪怕自我明白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我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可是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一樣,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可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期望。

《家》讀書心得7

這個寒假不寂寞,因為有《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這本書的相伴。很感謝園裏給我們提供這麼優秀的書籍,讓我們這羣年輕的教師能在處處霧霾的天氣裏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將諸多的教育大家累積在一起,好像是對教育大家的索引,又彷彿看到這些教育大家正研究並實踐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此刻,真想穿越時空與他們對話,進行心靈的碰撞,聆聽他們的教誨。的確,這算得上是一本穿越時空的教育著作。

這本書囊括了古今中外各個時期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大家,是他們在其實踐中所折射出來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抱着對話、學習、思考、研究、實踐的態度,我開始閲讀這本書,尋找我們最需要的,對我們具有啟發性的理念。

我最熟悉的便是蘇霍姆林斯基了。大學時曾閲讀過中國蘇式教師李鎮西老師的著作,對蘇式教育有一定了解。這本書讓我對蘇式的“精緻化”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之所以説他的教育是精緻化的,是因為它所有的教育教學思索與行為都精確地對準了“每個人的心靈”。

“他希望每一個從自己身邊走過的人,都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教過的學生,而是每一位從自己身邊走過的人,這是何等宏大的教育情懷?“讓每個人都擁有智慧與幸福”都是他精緻化教育的體現。

而這些理想都源於他對“人性化”的教育思考。踐行人性化教育,蘇氏認為“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在他眼裏,不存在“差生”,只有“困難學生”或“難教育學生”的説法,最終都是能被教好的。關於精緻化教育,他提出了三條簡單的道理。

第一條:深入瞭解孩子。每個“問題孩子”背後都會有一個“問題環境”存在。要想解決問題,必須從“問題環境”着手。因此,蘇式每週都要走訪困難孩子的家庭,為深入瞭解孩子的生活環境,不僅是和家長交流,還從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羣體交流。蘇説:“沒有對學生深入的瞭解、就不可能有精緻化的教育。”想想我們的.教育現狀,班容量的龐大,班級事務繁多,家長工作繁忙,幼兒居住地較遠等等原因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們的家園溝通,更多是被硬性的打着完成任務旗號的“家訪”所代替。如今,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溝通手段逐漸增多,比如QQ、郵箱、飛信、電話等。家園溝通的便捷度提高,但總覺得少了些人情味,我帶了兩年的上屆孩子在畢業時竟還有一些家長未曾見過。這不得不説是一種遺憾。家長對孩子不重視,我也沒辦法。何況班容量較大,普遍在40個左右,很難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很難做到。但蘇的道理告訴我,為了教育孩子,我必須做到深入瞭解孩子,盡力而為。

第二條: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問題孩子”總會出現這樣那樣別樣的行為,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找到問題的所在,發現問題,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洞察孩子的精神世界,析出思維的癥結,然後才能解決問題。高里亞是因為人們對他失去信心,故意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才做出那樣的行為。那麼我們的孩子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呢?當我們生氣某些孩子的搗蛋行為時;當我們被某些孩子折磨得頭疼時;當我們一味地批評孩子時,是否關注到了兒童的精神世界,尋找孩子異常的原因。我想我們已經知道該做些什麼了。

第三條:站在兒童的立場。新課程的理念便是“以幼兒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確實,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教育家們也正是從兒童的視角來研究教育。蘇式的“對準每個人的心靈”也正是從兒童立場思考和實踐的最好證明。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問題,他總能找到最合適的語言,以最恰當的方式展開最合適的教育。我不是大家,所以我做不到他那樣。但我們會在以後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最佳的教育契機和教育辦法,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是最瞭解兒童的教育家,如果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能做到他提出的三條道理,那麼我們的孩子都會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

《家》讀書心得8

一、兒童藝術創作方面有豐富的支持策略。

在學習環境方面,有:佈置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固定的藝術區角;提供一系列的豐富多樣的工具與材料;提供足夠的、方便取放的收藏空間;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展示兒童的藝術作品;讓兒童把藝術作品帶回家等。在一日生活中:將藝術活動融入兒童一日生活中;為兒童的深度探索(包括對材料和工具和程序的探索)提供時間。在成人與兒童的互動中:重視過程勝於結果;尊重兒童的自主性;傾聽兒童對其作品的解釋;平衡兒童發起的活動與成人發起的活動等。

在材料提供上建議分為二維媒介和三維媒介。

二維媒介——材料和工具包括繪畫類的水彩筆、毛氈筆、蠟筆、粉筆和黑板、木炭條、鉛筆、彩色鉛筆、油畫棒、印泥和印章、電腦繪畫程序等;水彩畫類,使用三原色白色黑色、水彩顏料、手指印畫、液體顏料和皂片、畫刷、用來做記號的數字、牙刷、棍棒、羽毛、輸液、面前、細繩、瓶蓋、橡皮筋、鞋帶等;容器類有淺杯、餅乾罐、酸奶罐、小碟、桶等;紙張類的有白色畫紙、答卷屠夫紙、牛皮紙、各色美術紙、橫格紙、方格紙、手繪紙、濾紙、淨面或者彩色玻璃紙、報紙、雜誌、卡紙、紙板、紙袋、包裝紙、禮品紙、薄棉紙、金箔紙、蠟紙、皺紋紙、壁紙小張、紙管、紙盤、硬紙盒、禮品盒、卡片、賀卡、明信片、信箋信封、各種回收的紙張等。

三維媒介——材料和工具包括制模與雕塑,粘土、麪糰、橡皮泥、濕沙、天然染料、蜜蠟、模具、膠合板紙板、塑料袋、塑料卷等;混合媒介和拼貼畫,有各種尺寸和形狀的盒子、紙箱、紙板或塑料管、雞蛋盒、綵帶、繩子、織物、鞋帶鬆緊帶、釦子金屬片珠子、曬衣夾、木頭碎片、泡沫塑料碎片、幹豆子乾麪條、棉球、舊襪子長襪、不易打碎的小鏡子、木頭、棍子、樹葉、草、樹皮、貝殼、鵝卵石、石頭、松果、羽毛、吸管、空線軸等,以及剪裁工具:小刀、剪刀、打孔器;固定工具,漿糊、膠水、膠棒、訂書機、尺寸和形狀不一的曲別針、透明膠、各種寬度和顏色的作畫護條、橡皮筋、紗線和細繩、金屬線、用於編制的大頭針和線等。

在兒童表達自身的藝術感受時,建議發展一套討論的語言。讓兒童的評論感到安全和放鬆:讓兒童使用簡單而又熟悉的語言能夠幫助兒童關注自己和他人的藝術作品的質量,簡單的描述性語言也能夠擴展兒童一般的觀察與語言技能,在關於藝術元素的談話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情況下,可以將一些簡單的藝術語言引入談話。語例如下:

色彩:不僅作品中有色彩、傢俱、衣服、身體和自然界中都有色彩,可以從多種角度評價色彩的變化與組合,包括色相、純度、色温、明度、深淺、對比;線條:不僅印刷物、繪畫作品、比那隻取和其他藝術形式上都有線條,我們的衣服、兒童的積木、牆壁、窗户,以及房間的裝飾物上都有線條,如線型、起始、特徵、長度、對比等;形狀或形式:可以認出一些形狀,評論一下不規則的形狀,並且描述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比如大小、名稱、實心、關係、開合等;彩紙,因為兒童依賴與感官體驗,所以他們對不同材質的物理感受十分敏感,藝術作品不僅不同於它真實的物理材質,也不同於他所表現的事務形象的質地效果,可以幫助兒童關注藝術作品的外觀形象是如何表現它所描繪的事物的感覺的,例如,外露的還是內因的、硬度、糙度、規則、反光等;空間:在每天的生活世界裏,兒童都在形成他們的'空間意識,你的評論可以幫助他們形成一套語言,來表達他們所見事物的方位,談論他們的方位移動。勁兒,你可以幫助兒童運用這些概念來解釋藝術家是如何李永和表現空間的,例如:距離、定位、界線、滿餘等;設計:當兒童能夠做計劃時,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或者有設計的來做一些事。你的評論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藝術家也是有計劃的,這樣藝術家才能將不同的元素納入作品中,並在這些元素之間形成彼此的聯繫,例如:對稱、重複、交替、變化、誇張等。

二、高寬課程提倡單項深度法。

作者首先批評了一次使用過多材料的藝術教育方法,接着提出了藝術教育中的單項深度法。單項深度法以兒童為中心,而不是以藝術為中心。他重視兒童的藝術探索過程,而不是最終的作品。他主張兒童對一種或這一類藝術材料或媒介進行深度的持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例如學會解決問題、與人交往、形成審美判斷等。單項深度法的基本結構與序列為:引入、拓展、創作與反思。

藝術是一種重要的表達途徑,兒童可以藉助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所見所感,以及她們的體驗、想想與理解。當兒童開展藝術活動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種積極愉悦的氛圍。如果材料變更頻繁,兒童便不能瞭解每一種材料及工具的獨特特徵,而深度探索的機會會帶來高度複雜與驚喜的藝術作品。

引入,兒童首次遇到一種材料或者一個藝術概念,這是一個與愛來、工具和想法逐漸熟悉的過程。引入階段的長度取決於兒童對材料及其用法的熟悉程度。探索可以多種方式開展——介紹材料本身,餐館工作是,激發兒童對事物的審美特徵、材料的具體特徵或者美學概念的興趣等一系列體驗活動。

拓展,是指擴展兒童的興趣、知識、技能、對材料的審美意識或者對藝術概念的體驗的過程。拓展目標是增進兒童對材料及其特徵的瞭解。拓展藉助視覺、聽覺、動覺與感官刺激進行。兒童對一種媒介的體驗可以由多種方式加強——故事、詩歌、謎語、散步、音樂、聲音、舞蹈、運動、角色扮演、補充材料和額外的工具等。運用具體經驗與直觀教具,教師能幫助幼兒饒有興趣地學習材料的物理起源與歷史文化景況。通過與其他領域的發展建立關聯,兒童對材料的直接經驗也可以得到進一步擴展。

創作,就是製作藝術品,是引入材料、拓展經驗之後達到的高潮,是兒童應用所學知識的過程。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創意有許多來源,創意可能來源於材料本身,也可能來源於媒介以外的經驗或目的,將媒介的特性內化之後,兒童轉向去表現創意或者執行任務。創作某件東西是一種內在的願望,對大多數兒童來説,步入創作階段是他們藝術探索與遊戲意圖的自然結果。

反思,反思意味着感知、思考、分享、評價每一步行動,教師不斷幫助兒童思考他們圍繞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的所見、所做、所感。反思在分享和討論的情境下是自發的、自然的,教師應在兒童思考藝術時為之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充分尊重和接納兒童的想法和觀點。我們應該瞭解,反思能力與其他心智技能的發展是聯繫在一起的,要像兒童能夠充分參與回顧活動,這需要時間、經驗與成長。

單項深度法認為,引入、拓展、創作和反思是實現更有意義的目標的手段,也就是説,藝術是兒童個人成長與自我表現的一條路徑。

高寬課程提倡讓孩子具有高度的熱情和廣泛的興趣,讓兒童主動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獲取關鍵經驗中學習。兒童在成人支持和引導下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探索是,學習效果最佳,“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

《我是兒童藝術家》,結合具體的實例和照片,讓我們感受到了高寬課程理念下孩子們關於可回收材料、紙張、粘土、麪糰等材料的使用與探究,運用了引入、拓展、創作和反思四步法。單項深入法,讓幼兒較長時間地開展同一主題活動,並且持續的深入鑽研這一主題,這個主題就會充滿挑戰、發現與冒險。同時這是避免壓力、膚淺與分心的一個途徑。藝術課程按照這種有品質的發展序列進行的話,兒童就能夠獲得成長與滿足。

《家》讀書心得9

讀完巴金的《家》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好比在嚴冬裏往身上澆了一盆熱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腳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勁頭在不停的上升。

書中形成鮮明對比的兩個人物,同時也是兄弟的覺新和覺慧,他們雖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兩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覺新的“作輯主義”和“不反抗主義”使我義憤填膺;覺慧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點欣慰。因為懦弱,因為封建禮教的傳統舊思想,斷送了覺新這個有為的,年輕的生命。覺新雖然有過嚮往“五四運動新潮”的影響,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帶動中,他放棄了,他不敢説“不”字。當父親決定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婚姻時,他默認了;當家人要讓瑞鈺到城外生孩子是,他更默認了。當他意識到家庭的,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時,梅卻在憂鬱中死去。不久,覺慧又離家出走,這不僅沒使他放飛夢想,卻讓他在失敗的`家庭中更加討好每一個人,更加小心翼翼。因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相反,覺慧這個封建禮教叛徒,這個膽大妄為的青年卻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離開了這個關着他18年的恐怕的籠子。正因為有了覺慧,才使這個生氣沉沉的大家庭中帶來了一絲朝氣,一股清風。“無論如何,我不,跟他們一樣,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於踏着他們的屍首,我也要向前去。”這是覺慧對封建禮教,對就制度發出的一聲警告;“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把自己的幸福爭過來!”這句話證明了覺慧追求自己理想,是個熱血沸騰的青年。雖然他沒有和鳴鳳結合,雖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變朝氣,但是他失敗了,而他在失敗中選擇了離開和放棄,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許多人在譴責與猶豫中一直沒有正確的選擇。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只要堅持自己正確的理想,不要管別人是如何指責,相信自己,向勝利之門衝啊!

《家》讀書心得10

讀完巴金的《家》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好比在嚴冬裏往身上澆了一盆熱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腳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勁頭在不停的上升。書中形成鮮明對比的兩個人物,同時也是兄弟兩——覺新和覺慧,他們雖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兩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覺新的“作輯主義”和“不反抗主義”使我義憤填膺;覺慧的初生牛犢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點欣慰。

因為懦弱,因為封建禮教的傳統舊思想,斷送了覺新這個有為的、年輕的`生命。覺新雖然有過嚮往“五四運動新潮”的影響,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帶動中,他放棄了不敢説“不”字。當父親決定用抓鬮的方法決定婚姻時,他默認了,當家人要讓瑞鈺到城外生孩子時他更默認了……當他意識到家庭的腐敗,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時,卻在憂鬱中死去。不久,覺慧又離家出走,這不僅沒使他放飛夢想,卻讓他在腐敗的家庭中更加討好每一個人,更加小心翼翼。因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覺慧這個封建禮教叛徒,這個膽大妄為的青年卻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離開了這個關着他18年的恐怕的籠子。

正因為有了覺慧,才使這個生氣沉沉的大家庭中帶來了一絲朝氣,一股清風。,“無論如何,我不跟他們一樣,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於踏着他們的屍首,我也要向前去。”這是覺慧對封建禮教,對舊制度發出的一聲警告;“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把自己的幸福爭過來!”這句話證明了覺慧追求自己理想,是個熱血沸騰的青年。雖然他沒有和鳴鳳結合,雖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變朝氣,但是他失敗了,而他在失敗中選擇了離開和放棄,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許多人在譴責與猶豫中一直沒有正確的選擇。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只要堅持自己正確的理想,不要管別人是如何指責,相信自己,向勝利之門衝啊!

《家》讀書心得11

我從來都不喜歡描寫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但是卻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説《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説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着的人卻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動着。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羣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着新的自我,彌補着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着自己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與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家》讀書心得12

暑假裏我認真讀了《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一書,啟發感動頗多。這本書告訴我們:教育是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為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也就是説,教育離不開人,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導學生前提是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前提是尊重學生。把學生當成朋友。尊重學生,這種尊重不僅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還要體現在日常的教學過程,做錯了事,不要首先批評他,應該循循善誘給他講道理,要把他們當成一個生命的主體來看待,這樣的話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生當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發展他。由是觀之,尊重學生是教育他們的前提和基礎。尊重學生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碼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素質。也是新課程所追尋的基本理念。

認可的需要: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現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國小生、中學生更需要家長、老師、朋友給予讚許和認可,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優化他們正在成長的心理素質,從而實現他們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因為他們認為家長、老師或者朋友對他們的認可是對他們自身努力的一種最好肯定。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才會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碼要求。

求知的需要:學生的主業當然是增長知識與才幹,對於大多數老師來説傳道授惑是他們的主要責任,但對於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來説,未必能在知識的傳授方面給予多大幫助,但在獲取知識的態度和方法方面,卻能夠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學生錄求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完成學習期間的求知任務。

以人為本的教育是尊重人發展規律,注重個性多樣化,關注人性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本義,這個暑假無數教育家引領着我重温和迴歸教育的本義,讓我們一起《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一起實踐以人為本的人性教育,一起為了快樂自由的理想教育而努力。

《家》讀書心得13

最近正在看一篇長篇小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雖然暫時只看完《家》這篇,發現巴金老爺爺對其中的人物刻畫可謂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讓我銘記於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爺爺不愧為偉大的作家。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説我還是很欣賞他的。

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着覺民、覺慧兩兄弟怎麼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家》讀書心得14

趙、韓、魏三家滅了知氏以後,晉國的政權就由這三卿來掌管,晉國國君已經名存實亡了。到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迫使當時也早已名存實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為諸侯,也就是正式冊封趙、韓、魏為獨立諸侯國,這時,晉國正式一分為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從此以後晉國國號被廢,晉國曆史終結,晉國徹底滅亡了,歷史就此改寫。

有學者認為,晉國曾是那麼強大,它有着輝煌的歷史和過去,曾是春秋時期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如果晉國不滅亡,統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但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晉國已經分成了韓、趙、魏三國。

當人們重新審視韓、趙、魏三國時,又想起了曾經不可一世的知伯,以他的實力完全有可能吞併其他三家,但歷史沒有選擇他,這是為什麼呢?現在我們可以説,三家分晉的最大失敗者是知伯,而韓康子,則是最大的勝利者之一。

知伯和韓、趙、魏三家相比力量最強,為什麼最終卻成了失敗者?韓康子力量最弱,為什麼最終成為勝利者?

第一,知伯狂妄自大。韓、趙、魏、知四家之中,知氏力量最強,趙略次之,韓、魏兩家的力量最弱,客觀上的強大導致了知伯的狂妄自大。

知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貫之的。一次,知伯宴請魏氏宗主魏宣子(魏駒)、韓氏宗主韓康子(韓虔)。酒宴上,知伯突然戲弄韓康子,還侮辱韓康子的家臣(大夫之臣)段規。知伯的家臣知果提醒知伯,你要為今天的無禮付出代價,所以,你要早做準備。知伯説,難都是由我發動的,我不發難,誰敢發難(知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知果説,不對,“主不備,難必至矣”。你這一次宴會得罪了兩個人,一個是韓康子,一個是段規,這叫“一宴而恥人之君相”。你要再不準備,恐怕不會有好果子吃。

晉陽之戰中,知果兩次提醒知伯警惕韓、魏兩家,第一次是知果看見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趾高氣揚,第二次是知果看見韓氏、魏氏兩個卿族的大當家的臉色不對,立即勸知伯,但是,知伯聽不進去。第二次知果還勸知伯收買韓氏、魏氏卿族的家臣,因為這兩個家臣對這兩家大家長的影響力非常大。如果能安撫住兩個家臣,就可以保證韓、魏兩個卿族不叛變。這又是一個好建議,但是,知伯還是不屑一顧。

知伯為什麼如此狂妄自大?因為知伯不相信韓、魏兩個卿族會背叛他,這是最根本的原因。知伯為什麼不相信韓、魏兩家會背叛他?韓、魏一向非常聽話,從來不違抗知伯,這是其一。趙國城破在即,韓氏、魏氏馬上就可以和知氏共分趙氏土地,享受三年作戰的成果了,這是其二。知伯總以為韓、魏聽話,他不知道韓、魏是迫於無奈才獻出土地來的,韓、魏兩位大當家的心中充滿了對知伯的怨恨。趙氏的滅亡讓韓、魏深感兔死狐悲,充滿恐怖。因為知氏可以用這種方法對付趙氏,同樣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對付韓氏、魏氏。

當年知宣子要立知瑤(知伯)為繼承人的時候,知果就出面反對,認為知瑤不如知宵。知宣子認為知宵太狠。知果説,知宵只是狠在臉上,知瑤是狠在心中;面狠不會危及國家,心狠卻會危及國家。知瑤的優點非常明顯:鬍鬚漂亮,身材魁偉,善於駕車,能言善辯,性格堅毅,等等。缺點只有一條:沒有仁愛。知瑤用他的優長和別人比,肯定比他人強,但是,僅僅一條不仁愛就足以毀掉一切。如果立了知瑤,知氏肯定會不得善終。但是,知宣子聽不進去知果的意見,仍然將家族交到知瑤的手上,埋下日後知氏亡族的種子。

第二,韓魏智鬥得法。韓康子自知力量不如知氏,所以,一開始就不和知氏公開對抗,而是服從知氏,造成知氏強大的假象。韓康子的做派是忍讓,同時也是縱容。忍讓讓知伯更加狂妄,縱容使知伯更加驕橫。知伯的滅亡在某種意義上講,是由韓康子保全力量、最後一擊造成的。如果韓康子一開始就和知伯較上了勁,不給知伯土地,韓康子必然要和知伯開戰。這樣,憑藉韓康子的力量,絕對不是知伯的對手,最終失敗的絕對是他。

魏宣子的力量也不如知伯,他在韓康子的啟示下也採取了忍讓的做法。韓、魏兩家的忍讓促使知伯更加瘋狂,更加驕橫,最終導致全族被滅。

知伯是引火燒身,韓康子是將火引向他人。最終韓、趙、魏三家中力量最強的趙氏挑起了與知伯一決雌雄的晉陽之戰,結果是最後時刻,三家聯合滅掉知氏。

第三,趙襄子智勇雙全。晉陽之戰能持續三年,趙襄子起了很大的作用。趙襄子集一個卿族的力量對付以知伯為首的三個卿族的力量,堅持了三年,的確不易。

首先是根據地選擇準確。趙襄子得知三個卿族的聯兵將要攻打自己時,首先做的就是選好長期抗戰的根據地。在選擇晉陽之前,他的手下也曾向他推薦另外兩座城池,一是長子,二是邯鄲。長子城牆完整堅固,邯鄲倉儲充足,但是,趙襄子全部加以拒絕。為什麼呢?趙襄子認為長子的城牆確實堅固,但是,它是在耗盡民力的基礎上修建的(民罷力以完之),這種城防再堅固也不適合作長期抗戰的根據地,因為趙氏在這裏失去了民心。邯鄲城倉儲確實充足,但是,趙襄子認為這座城的倉儲也是搜刮了民脂民膏而來的.(浚民之膏澤以實之),趙氏在這裏同樣失了民心。所以,他最終選擇了晉陽。為什麼選擇晉陽?因為晉陽主官為政寬厚,民心向着趙氏(民必和矣)。趙襄子選擇長期抗戰的根據地主要看民心,説明趙襄子頭腦非常清醒。

其次是精心備戰。趙襄子到了晉陽,視察城牆,準備兵器,做好了一切準備。當晉陽被知伯決開晉水淹城以後,趙襄子仍然堅持到了最後。

再次是善於用人。整個晉陽保衞戰,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發揮了巨大作用。備戰之時,提出箭頭、箭桿用料的是他,趙襄子最後就要堅持不住之時又是他提出面見韓、魏兩大卿族的首領。特別是面見韓康子、魏宣子之時,張孟談剖析了趙氏和韓、魏兩家脣亡齒寒的相依關係。這種利害剖析,深深打動了韓康子和魏宣子,使韓、魏兩族在趙氏即將敗亡的前夜,臨陣倒戈,消滅了知伯。這場充滿戲劇性的鬥爭,張孟談是集編劇、導演、演員三種角色於一身。計劃是他向趙襄子提出來的,夜間出城,面見韓康子、魏宣子,痛陳利害,聯合兩大卿族,也是他策劃、執行的。趙襄子的高明在於他發現了張孟談並重用他。張孟談大膽提出聯合韓、魏兩族時,趙襄子積極支持;張孟談與韓、魏兩族定下共滅知伯的方案後,趙襄子也全力執行。這樣,才保證了趙襄子堅守晉陽三年、在大水淹城即將潰敗之時能夠反敗為勝,聯合韓、魏兩家消滅知伯。

正是有了趙襄子的三年抗戰,有了趙襄子聯合韓、魏共滅知伯的計劃,才使知伯功敗垂成,才使晉國的歷史得以重新改寫。四卿執政變成了三家分晉,秦國東擴道路上最大最強的晉國分裂了。

如果知伯滅趙成功,那麼,韓、魏兩家絕難自保,最終晉國將成為知氏一卿之國,這樣,也許晉國就不會分裂為三了。如果晉國不一分為三,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還能實現嗎?當然,這都是不可能出現的假設。

無論如何,韓、趙、魏三家最終滅了知氏,奠定了五十年之後韓國的誕生。

《家》讀書心得15

中國古代的啟蒙教材,歷史悠久,形式多樣,《百家姓》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中國人有着非常濃厚的宗教觀念,非常看重自己的姓氏,一個姓氏就是一個家族的象徵、一個家族的榮耀。早在漢代就有人看史編撰啟蒙的姓氏讀物,而宋代的《百家姓》則更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成為我們啟蒙的必讀之書。閲讀《百家姓》後,讓知道了中國的每一個姓的來源,例如王姓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相傳周靈王姬泄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琅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後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氏了。又比如唐姓,相傳帝堯是黃帝軒轅氏的'玄孫,姓伊祁,名放鄖,堯是他的諡號。他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所以被稱為陶唐氏。成為天子後,開始以"唐"為國號,所以又稱唐堯。堯做了100年天子後禪位給舜,堯死後,舜封他的兒子丹朱為唐(今河北省唐縣)侯。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原來帝堯的後裔則被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杜氏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的,稱唐氏。

閲讀《百家姓》,讓我知道了華夏子孫的來歷和姓氏名稱的來由,還了解了祖先們幾千年的歷史。

Tags: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