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蘇東坡傳》有感(合集15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5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蘇東坡傳》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蘇東坡傳》有感(合集15篇)

讀《蘇東坡傳》有感1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闋《念奴嬌.赤壁懷古》光耀千年,世人讚歎。每每讀到蘇東坡的詩詞文章,總是歎息不已,感歎天賦奇才,唯有仰望。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才知道原來並非完全如此,蘇東坡除了天賦異秉,更有過人的努力,才有如此輝煌的文學成就。天才非天成也。

蘇東坡從小聰明絕頂,可是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秉賦穎異而在學習上有所鬆懈,還是像普通人一樣認真讀書,甚至比一般人還要努力許多。

古時,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必須熟讀經史詩文至能背誦,發憤努力的學生則把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這種背誦記憶實在是艱難而費力的苦事。而蘇東坡不僅熟讀背誦,還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後,對那本書的理解要比僅僅閲讀多次深刻得多。所以,每當蘇東坡向皇帝進諫或替皇上草擬聖旨之際,或書寫詩詞文章之時,就能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不會茫無頭緒。而且蘇東坡還利用抄寫經史之時練習書法,成就了一手好字。

天資聰穎、家學淵源如蘇東坡,尚且如此努力,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唯有更加努力,方能有所收穫。國小時,我在陳嶽叔叔處學國學,陳嶽叔叔要求每課必須背誦,期末時進行統一考試。同學媽媽看我每次考第一,便説我遺傳了父母的好記性,其實她不知道我每次上完課都會很認真地反覆誦讀課文,直至出口成誦,爛熟於心,期末考試前還要把一學期的課文全部集中背誦一次,所以決不只是因為遺傳的好記性。背書的時候的確很枯燥,那些拗口的字詞,晦澀的詩句,都會花去我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很好地鍛鍊了我的記憶能力,也讓我更深地體會到古典文學恆久悠遠的魅力所在。

愛迪生曾説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南極的漂泊信天翁天生一對鳥類中最大的翅膀,也要經過兩週的艱苦練習才能學會飛翔。所以,所有的天才都不是天成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百分百的認真才能化繭成蝶,展翅翱翔。

讀《蘇東坡傳》有感2

他像一陣清風,從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於江蘇常州,都是不沾染惡俗的。他像一輪明月,照耀華夏,歷經千年,都是不沾微塵的。清潔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蘇子!——題記

今夜,點一盞心燈,掛一彎醉月,手中一捧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靜靜地合上了最後一頁。而此刻,心燈未熄,醉月依舊,思緒遨遊在蘇軾的宦海沉浮,詩詞酒畫……我忘不了,我永遠忘不那蘇子芒鞋竹杖敲踏過的青山依舊。

試想,多少月夜,東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舉匏,或空對粧影,於是他的一生也便離不開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欲與嫦娥共舞,卻捨不得家人,捨不得弟弟,感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此詞一出,中秋便成了蘇軾的了,月也只願聽東坡訴言。又是一個明月之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曲未完,我已淚如瀾珊,東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舊,照在路邊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風吹過,好風如水,東坡註定是和水有緣的。

至西湖,他寫下“水光洌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赤壁,他詠歎“捲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題寫“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至廬山,他寫下:“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陣清風,他飛來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他抱明月,寄清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

徜徉在西湖的蘇堤,想起了東坡説過的:“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

斯人已逝,清華留人間。

東坡先生還説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語堂先生也説過:“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難怪,直到千年以後讀起東坡來,心裏覺得暖暖的;捧一本《蘇東坡傳》,學東坡攬清風入懷,風居然從我的身邊溜走了,若水一般;學東坡掬月入水,月華漣漪,銀霜一片。

讀《蘇東坡傳》有感3

當天平開始一邊倒

昨天讀了《蘇東坡傳》第七章王安石傳,今天再讀拗相公,覺得對王安石的看法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對於王安石,林語堂先生對他的評價,甚至有點過分差了。王安石為了他的變法開始集權。對林先生説王安石是極權主義,我是贊同的。任何一個國家,一旦極權,如法西斯般,必然要出大問題。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在王安石的初次集權,利用皇帝排除異己之時就已然註定,權力的天平開始倒向一個人。

當王朝權利落到任何一個人,包括皇帝手中,王朝便即將走下坡路,但任何一個皇帝或多或少會分權,這也避免了極權的誕生,然而,當權力的天平一邊倒地向着一個人,如王安石,而王安石即手握皇帝這個名義上的極權這,手中再握着皇帝的分權,極權便誕生了。當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氣氛中挑選出來的英才和老臣們發現時已經晚了,他們紛紛上書,結果不過要麼被貶,要麼被置之不理,御史台的人們開始彈劾,結果全被換成王安石的人,朝堂上幾乎所有人,要麼支持王安石,要麼退隱或沉默,少數的反對也無人理睬。這時,無論變法成功與否,也無人能阻止了。這就是極權的可怕與害處。

為什麼會出現極權,任何朝代都不會缺少説真話的人,但總缺少制衡。説真話,是給清醒的,且有能力(權力)阻止的人聽得,而不是同王安石一樣失去理智,一心變法的人聽得。在當時,清醒且有權停止變法的,是皇帝。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鄭俠説服皇帝,停止變法的原因。可實際上,皇帝是相信王安石的,如果沒有一翻天象異變,泰山崩塌,新法的停止與否,還是未知數,因為鄭俠也被貶到了遠方。可是,如果當時出現一位讓皇帝信任,且頭腦清醒的人,那麼或許變法根本不會實行或很快停止。因為有這個人,王安石便無法做到極權。天平最多不過左右搖動。這也是為什麼明代朱元璋廢相後,他的兒子朱棣會成立內閣,因為內閣雖有首府,但仍需多次討論,這便是一種制衡,雖仍有極權,但不過是天子過度放權導致,極權時間也不長,因為另一方總會制衡,以致天平不會一邊倒。

但事實上,歷史從來,也不可能初心絕地極權,也沒有一個朝代會絕對分權,極權在天平的一端,分權在另一端,當天平倒向哪方,便在提醒着人們,是時候在另一端加上重量了。

讀《蘇東坡傳》有感4

餘秋雨貼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橫跨歐亞版塊,探微究深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與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風雨閣,陽關塞外悽迷紛飛的風雪,收歸於他的《文化苦旅》。其間,他特意從書裏挖出一塊空白,盛放啟迪他的林氏《蘇東坡傳》,與深思之後感知到的,蘇軾身後醇和而圓熟的生命形態與厚重從容的文化面貌。

動容之餘,心生好奇,遂取《蘇東坡傳》,細細讀來,念罷擲筆,我沉默而滿足。

我向早已溘然長逝的大師深深致敬。林語堂先生本人博聞強識,通曉古今,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毫不費力,着實令人難以望其項背,而同時,又秉承着對蘇軾這位大文豪的一派熱忱與景仰,為其筆耕不輟,以一隻燦然生花的妙筆,行文腔調詼諧輕鬆,一字一句又壓得端莊肅穆,使整本書並不流於富豔輕浮,也不過分地板正迂腐,將蘇東坡本就波瀾壯闊的一生,寫得更添風起雲湧,頓生心生望洋興歎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經非常全面了,少時才華橫溢,得到當時文壇泰斗歐陽修刮目相看,以至於因福得禍,科舉中屈居第二。慷慨陳詞,直言不諱,鍼砭時弊,非但沒有被"察納雅言",反而觸怒新近,囿於囹圄之間幾陷於死也,眾友力挽狂瀾,免其一死,而後,又屢屢捲入雲譎波詭的政壇時局,一邊流離着為生計奔走,一邊自得其樂地縱情逍遙,一直到客死異鄉。

生命的終了,是一抔黃土,三兩悽悽哀哀的啼哭,幾縷悠悠盪盪的青煙繚繞不絕。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終究難逃生死兩個大字,不過,能用他晚年最傾心的五柳先生的詩去歌詠他的一生,也堪稱圓滿,蘇軾若泉下有知,定會歡喜異常,取酒醉飲。

筆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纖薄的紙張上暈染出一個黑黑的圓點。這是篇讀後感,這樣有讀無感,寥寥幾筆,猝然結尾,顯然不行,無形中令人覺得態度敷衍而輕慢。

我輕輕地撥開記憶,慢慢思索着我眼中的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有一句庸常的話可用以描摹,"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正如蘇轍點評,"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蘇轍真是太瞭解他的哥哥了。蘇軾的文章如此渾然天成,他的筆端如此行雲流水滔滔不絕,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觀火鍼砭時弊。毫不誇張,蘇軾悠遊地握住了一個時代的文脈。小人在濃稠綿密的黑暗恨得牙癢癢,眼發紅,瘋狂地想鞭撻摧毀他的靈魂。即使蘇軾並沒有很主動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詩名早已讓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註定了他人生的並不樂觀的走向。

這同時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縱容小人為所欲為,而讓懷揣家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沒,被吞噬。古中華文化脈絡中缺乏明辨真與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漸顯露,一呼而天下應和,雲集景從,然而沒有自我辨別的前提,文字就變成相互攻伐的利刃,傷得人體無完膚,着實是一種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東坡僥倖得雪,那麼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歸正傳從細微處看,蘇軾被一代又一代樸實的人銘記。其偉大之處,恰恰不在於他的偉大,——當然他遭的罪都是源於為民請命——而是他的真實,可愛,可親。

他是如此鮮活的在十丈紅塵裏摸爬滾打,卻不是擺在神壇上慈孝温文的聖人。東坡嘗過戰慄的滋味,欽差奉旨前來提他時,他棲棲惶惶,藏匿於屋裏不敢出來;他也手足無措,對家人的安危憂心忡忡,幾欲投江以解當前困境。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於每個人能從中窺探到曾經狼狽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誕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學不會沉默,蘇軾恰算是其中拔尖兒的。記得滿城風雨的"烏台詩"案,潑得他滿身髒水,拉得他鋃鐺入獄,身心俱疲。然剛踏出牢獄,酒香濃郁,穿巷而來,他頓時忘乎所以,揮毫潑墨"畢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塞翁失馬""曹操竊祿"的暗諷,辛辣更勝往昔!直教人血氣上湧,仰天大笑,不愧是蘇東坡!

蘇軾固執並且超然地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深層的生命自信,雖自嘲曰"無藥可救",竊以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脱出常人碌碌無為,日復一日生活軌道,拋棄慾望的追求,唾棄名利的纏繞,從而獲得個體的獨立,逃離人生的困境,縱使塵滿面,鬢如霜,也能同歲月一起悠悠變老,同生命並肩走到白頭。

,念蘇詩,高唱赤壁賦,追溯時間洶湧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詞句的濃郁芬芳剎那間馨香滿懷,東坡巉巉矗立,雲深沾衣,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蘇東坡傳》有感5

很同意林語堂的觀點:“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林語堂喜歡蘇東坡,未必我就不能夠再接着喜歡。而且他寫這本書的根本目的,也是讓更多的人喜歡蘇東坡自由自在的靈魂和平和寬宥的態度。

讀林語堂著的這本《蘇東坡傳》時,我是懷着歡喜的。以為蘇東坡的那句“放眼天下竟無一個不好之人”的話可甚合我,我看人向來是只看優點,而只看到一點缺點的,從東坡居士這裏我可以為自己的智商和眼光找回一些自信。

我一直以為,一本好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更是合卷之後的回味與思考。更高一層的意義是,我肯定這是一本好書,但具體好在哪裏,卻無法一言以蔽之,需要時時拿出來翻動,使主角的靈魂不時地浮現出來,給我們以營養。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給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蘇東坡的文字一定落有本人甚至更久遠的歷史的痕跡,而林語堂也必定會在蘇東坡的身上落上林氏思想的痕跡,翻譯者張振玉當然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手中的這本《蘇東坡傳》至少融合了三位名家的思想精華在裏面。這三位名家共同打造出來的蘇東坡,更具有時代的特點,更具備親和性和適用性。

讀過《蘇東坡傳》之後,我最強烈的感受便是:時代的痕跡太輕了,甚至可以忽略。精神的力量太大了,這巨大力量的控制權完全在於我們自己。每個人的一生一世都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而我們所遇到的挫折與不幸,如果放遠了看,只是自身的一種感覺而矣。這種感覺可以糟糕可以美妙,完全在於我們的味覺。

蘇東坡最為可愛的原因也在於他的感覺異於常人,他合乎天性,自然樸素,沒有成熟世故的老練,卻有着遇到不平之事不吐不快的爽直,有着遭到報復能夠永遠談笑風生的坦蕩性格,他把每一處流放地都當成家來熱愛,使得他的敵人因為總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萬分。一個強大的人是不需要仇恨的,仇恨只是無能者的表現,蘇東坡是當然的強者,他的這種強大來自於靈魂和精神。

蘇東坡的驚世才華固然來自他的博聞廣記,但我以為更多的是大自然給了他寬闊的胸懷和無窮的靈感。只有在山野裏,大樹下,脱掉了官服赤着膀子睡在躺椅上時,才是蘇東坡最為本真的時刻。他樂於迴歸這樣的本真,他的敵人也總是用流放這樣可愛的報復方式使得蘇東坡順利達到自己內心的安寧。雖然流放的歲月過於漫長和頻繁也使得蘇東坡會產生安定生活被隨時打破的擔心,使他所賺不多的薪水總是在各個流放地安家落户時花個精光,以至於偶爾會受到飢腸轆轆的困擾,但蘇東坡不以為然,他永遠能夠活在當下,並給自己正確的定位。他總是在與人民的交往中,在山林的遊蕩中,尋找到不竭的靈感。他的詩文之所以美妙,完全是因為他的心裏全是美妙。正可謂“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聽到而成聲,目看到而成色”。

如果常人所認為的坎坷與磨難在蘇東坡的眼中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那麼還有什麼可以使得這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難過呢?只有真情。他愛他的親人們,他會為與弟弟子由的分手而傷感得夜夜失眠,會為愛妾朝雲的離世而難過得痛哭失聲。他因為心地的善良而見不得百姓流離失所……所以蘇東坡的文字是用來書寫真情的,是用來為百姓疾呼的,受到大家的熱愛也是自然的。

林語堂在談到蘇東坡的書法與繪畫成就時,提到了節奏與率動,他的觀點是書法與繪畫中的美,來源於自然界動物在運動過程中的爆發反映,這樣透徹的講解,非常有利於我們欣賞中國的書畫藝術。而我以為書法和繪畫之美,更源自純真自然,一個心存雜念的人的手下,是沒有佳作產生的,文字也是如此。

有~愛~。~自然~。具備這兩個要素的人,即使缺少蘇東坡的曠世才華,也必將是一個內心安寧,充滿幸福感的人 程林

讀《蘇東坡傳》有感6

你見過什麼樣的蘇東坡?是著峨冠蓄飄逸長鬍的東坡,還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孤獨的東坡,或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超脱凡俗的東坡?

結果,超乎你的想象,翻開《蘇東坡傳》,品讀專屬林語堂先生的文風,仔細審視這位從古書上從課本中從笑談中熟悉的文人,再熟悉的背影也變了一幅模樣。

林語堂先生自雲“我寫蘇東坡並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林語堂先生不愧為一代大師,蘇東坡是千百年來我國多少文人的理想,給巨人寫傳先不提敬仰而談“為樂”,好是瀟灑!樂山以北,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鎮,這裏有一個極傑出的文學世家———“三蘇”。蘇軾出身於書香門第,小康之家,兒時便展現出極高的文學才華。蘇軾年紀輕輕便高中,人生可謂順風順水,然而一場王安石變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被貶謫,飽嘗謫居之苦,年老又被貶又遇大被赦,客死常州。

曾經做過朝廷高官,家庭美滿幸福,朋友眾多且志趣相投,被貶後悟出人生哲理,快然自足,這樣的人生誠然令人欽羨。然而揭下他的光環和麪紗,我在林語堂先生筆下唯見一個普通平凡、典型而又不失特色的樂天派。

他是個固執的人。他堅持着自己的思考,縱然看破新法的成與敗,在贊同與反對之間左右,故為當權派不容,也屢遭保守派迫害。為了自己堅信的真理,或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烏台詩案教會他的,也是成長中我們學到的重要一課。被貶黃州,蘇軾不是立刻過上了務農讀書的愜意生活,他的心裏是抗拒的,他説“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記承天寺夜遊》中,他寫道:“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是釋然嗎?不免有些自嘲吧,自嘲身世?自嘲年輕時氣盛?自嘲些什麼?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黃洲孤燈下痛苦地掙扎中,他倒向了宗教的懷抱。餘秋雨先生認為,宗教在東坡突圍中有很大的作用。東坡先生並不是清教徒,他信儒也信佛。元豐三年六月他的別弟詩中説自己是磨盤上的螻蟻,又如旋風中的雨毛,他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所以轉向了佛教,然而心中篤信儒教教義的他畢竟“佛”不徹底。林語堂先生一語道破:“所謂解脱一事,只不過在獲得了精神上的和諧,他就不須完全離開社會才能獲得解脱了吧。這就是為什麼儋州可以“放杖而笑”卻又“環視天水無際,悽然傷之”了吧。

我無意深究哲學,我除了看見一位固執、平凡而又日漸成熟的蘇軾,我還見到一位純真的蘇軾。多少人還能被貶後興致勃勃地蓋房子,酌枕藉而眠和醉卧山坡怡然自樂呢?年老時還會為白蟻死去而哭泣,入仕多年還心腸慈悲,是何等的純真啊!故東坡詩、散文、字畫均有此風,他像清風一樣度過一生,也像清風一樣吹拂後人。

合上《蘇東坡傳》,我見到了這樣的東坡:固執、平凡、純真、達觀。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讀《蘇東坡傳》有感7

《蘇東坡轉》是林語堂的有名著作之一,這本書給我們講述了蘇東坡的童年、青年、壯年和老年,讓我們更加了解了蘇東坡,認識了蘇東坡以及蘇東坡的一家。

這本書寫的很精彩,雖然是英文的譯本,但也可以看出林語堂先生寫的是那麼灑脱又細膩。這本書我看了好幾遍,但每一次翻起的時候,都要入迷,真想走進蘇東坡的生活。那麼,蘇東坡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人呢?

在林語堂眼裏蘇東坡是富有創造力,是守正不阿的,是放任不羈的,是令人萬分傾倒而望塵莫及的高士,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在這本書中我們未嘗不可説,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飲酒成癖者;是月下的詩人、漫步者。也許這些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來源一種精神,那這種精神又是什麼呢?用蘇東坡自己的話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是啊,在蘇東坡的眼裏,天底下都是好人。這是何等的胸襟,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慮,旋風般的活過一輩子。我們透過書本的墨跡,彷彿看到了千年前的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者,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哦,我似乎找到了蘇東坡快樂的原由。

細細地揣摩起來,命運和造化我們無法掌控,也求不得,那就笑着活下去。自己的心情,由自己做主!人活着,就要開心快樂!這看似簡單,可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呢?雖然沒幾個人能做到蘇東坡這樣,但是我還是希望自己在以後的生活中開心快樂。

我想我們應該永遠記住蘇東坡那種心靈的喜悦,思想的快樂。

讀《蘇東坡傳》有感8

在我所知的詩人中,李清照時時刻刻婉約,杜甫日日夜夜歎息,李白太過理想主義,陶淵明消極避世渴望隱居,蘇軾是最為親切和藹的一個。故有“天上李白,桃源靖節,人間東坡”的説法。

他是一位大氣的詩人。

他一生沉浮,幾進幾齣。在升和降的交替中,他的足跡遍滿了大江南北。然而不論是降還是升,他總共是保持着那份大氣和樂觀。東坡肉,烤羊脊背,東坡餅……單是與他有關的菜餚,就可以擺成一桌宴席。

他的達觀,他的大氣,甚至在筆間流露出來。被貶杭州時,他依然談笑風生,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名句。

他大氣,他樂觀,他瀟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他的豪放;“天涯何處無芳草”是他的達觀;“不識廬山這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他的智慧。他用文字告訴我們,如何看淡挫折,如何笑對人生。

蘇軾的一生充滿了希望和浩然正氣,不論何時何地,他總是保持着他的初心。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他如一陣清風過完了一生”。

他也是一個柔情的詩人。

為了百姓的生計,他與大權在握的當權者據理力爭,卻幾遭貶謫。他的人生奮鬥目標是定在百姓身上的。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造成的欠款,並放糧救濟。他的雙眼,從不關注自己的腰包,而是關注民間的疾苦。

面對自己的妻子,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青春年少的他獨在異鄉,千里之外的妻子好久不見,此時的他才表露其柔軟之心。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世間已無蘇東坡,世間仍有蘇東坡。

讀《蘇東坡傳》有感9

最近在給學生們講蘇東坡的詩歌呢,突然對這位宋代大文豪有了不一樣的認識。聽同事説起了這本《蘇東坡傳》,於是就找了聽了聽。書中講述了蘇東坡的一生,讓我不僅僅看到了文采斐然的他,更瞭解到,原來這位大文豪還為老百姓做了那麼多的好事,更重要的是他灑脱的性情,樂觀的人生態度,讓我受益匪淺。

以前讀蘇東坡腦子裏只有老師讓背誦的詩句,也總是覺得都是些文人的牢騷風雅。現在看來,蘇東坡是那樣的瀟灑自如,樂觀暢達。他的一生起起伏伏,漂泊不定,同樣她也有着傳奇的一生。他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哪一項單獨拿出都可以是眾人膜拜的對象。他愛吃好吃會吃,創造了東坡肉。這樣子一個沒有抱怨,沒有憤恨,沒有傷感的人,生活怎能不逍遙自在。在他第一任妻子去世十年之後,他還為之寫下了那首有名的《江城子》。每每我們讀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都能感受到他對亡妻的思念之情。我個人也比較喜歡他的這麼妻子,妻子的賢惠,對蘇東坡無微不至的照顧,這種只願相伴的感情,讓人羨慕不已。

他的豁達更是讓我震驚。一個人怎能忍受一貶再貶,怎麼能忍受背井離鄉,甚至隔海遙望。但是蘇東坡做到了,他來到儋州以後,和當地的土人關係融洽,在當時看來遙遠蠻荒無比之地竟然也能獲得灑脱。我不得不為他折服!

只有真正的做到心無雜物,只願心安。或許我才能像他一樣超然!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閲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着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説,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説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讀《蘇東坡傳》有感10

讀了《蘇東坡傳》,印象最深的卻是宰相王安石。在整本書裏,他的變法與蘇軾的官途息息相關,而這整本書已經將蘇軾活靈活現地各個方面地重新描繪在了讀者的面前。大概可能也是我對失敗者有一種獨特的偏好,又或許通過他令我想到自己,於是就有了如同王羲之一樣的感歎“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歎。”

“欲承王冠,必先承其重。”對於成功有一種隱密的渴望,卻又退縮於接受後燙手的責任與義務;而對於失敗,則是一百個不甘心地想要擺脱,這樣矛盾的心理卻讓我對王安石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司馬光在卧牀病重前期,以宰相的身份曾説過:“王安石為人並甚不壞。其過端在剛腹自用。死後朝廷應以優禮葬之。”確實,在王安石的前半生裏,他被看作是一個傳奇人物,在二十一歲考中進士,二十五年間謝絕任命,跑到一個偏僻的地方當小吏,後為太守,在小區域內改革實施了數項他的理想方案,居然結果都還不錯,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他被視作奇才。可能這一點點良好的苗頭也成為了後面壓死他的一根稻草。

王安石擁有改革的積極新思想,以防鋭意過度被其它德高望重的大臣擊斃方案,他養光韜晦了整整二十五年。在某些秩序已成為生活之必然的時候,要改變它一定會遭受前所未有的阻撓,比如土地改革,又比如十三中全會後作出的改革決定。而王安石的改革之所以沒有取得成效,是因為,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並沒有仔細考慮過當下現狀,將現象與問題結合。他在自己之前所“實驗”的烏托邦社會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卻就沾沾自喜,堅定不移地推動新法的實施去了。

哪曾得知,曾經引以為傲的措施,卻成了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

但他已經聽不到別人的聲音了,他已經偏執成狂。

他輕視所有那些“流俗之輩”,與忠賢良臣疏遠,和自己的莫逆之交斷絕來往。朋友對他的新法提出建議,他沒有一分一毫的猶豫“阻我變法者,皆為‘四害’”全都被貶出京城。在自我陷入孤立無援之境時,不得不提拔一些表面對他諾諾唯唯支持新法實則陰險狡詐劣跡昭彰的小人。甚至連負責監察的御史台,在他的命令下也進行了大換血。

他這樣做正是因為他堅信,我沒有錯。百姓的苦他看在眼裏,卻在內心對自己換了説法來撫平自己的良知,這些犧牲都是必然的,新法徹底落實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王安石朝着深淵頭也不回地走了下去,直至兒子的死,皇帝的厭倦,政權的崩潰。

晚年金陵年間,他也不過騎驢自我慢慢醒悟,咀嚼過往的種種,吐出大徹大悟的虛妄。

同樣,對於王安石,我還是有一種由衷的敬佩。至少他勇於實施,勇於展現自己的觀點措施,打破沉寂的常規,雖然他在政治上是失敗的,但他在精神上卻是個頂天立地的巨人。

我勇於承認,我不具備這樣與天地萬物作對的勇氣。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蕭伯納

讀《蘇東坡傳》有感11

東坡先生是真性情之人,其作品膾炙人口,讓人感歎不已。林語堂本身就是大學者,對東坡先生有深刻的認識,今日有幸,聆聽才子講述才子的故事,在感受惺惺相惜之餘,真正獲益匪淺。僅序就讓人賞心悦目,眼前一亮,現將宋碧雲版本的原序摘錄如下:

“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多年來我腦中一直存着為他作傳的念頭。一九三六年我攜家赴美,身邊除了一套精選精刊的國學基本叢書,還帶了幾本蘇東坡所作或者和他有關的古刊善本書,把空閒的考慮都置之度外。那時候我就希望能寫一本書來介紹他,或者將他的一部分詩詞文章譯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國期間他能陪在我身邊。書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創意、有正義感、曠達任性、獨具卓見的人士所寫的作品,真是靈魂的一大補劑。現在我能動筆寫這本書,我覺得很快樂,單單這個理由就足夠了。

鮮明的個性永遠是一個謎。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個性的定義只能滿足下定義的專家。由一個多才多藝、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組讀者喜歡的特性,這倒不難。我可以説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温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象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温文。不可否認的,這種混合十分罕見,世上只有少數人兩者兼具。這裏就有一位!終其一生他對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實。他天生不善於政治的狡辯和算計;他即興的`詩文或者批評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靈自然的流露,全憑本能,魯莽衝動,正象他所謂的“春鳥秋蟲聲”,也可以比為“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終卷在政治旋渦中,卻始終超脱於政治之上。沒有心計,沒有目標,他一路唱歌、作文、評論,只是想表達心中的感受,不計本身的一切後果。就因為這樣,今天的讀者才欣賞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過程中,最先也最後保留替自己説話的權利。他的作品散發着生動活潑的人格,有時候頑皮,有時候莊重,隨場合而定,但卻永遠真摯、誠懇、不自欺欺人。他寫作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愛寫。今天我們欣賞他的著作也沒有別的理由, 只因為他寫得好美、好豐富,又發自他天真無邪的心靈。

我分析中國一千年來為什麼每一代都有人真心崇拜蘇東坡,現在談到第二個理由,這個理由和第一點差不多,只是換了一個説法罷了。蘇東坡有魅力。正如女人的風情、花朵的美麗與芬芳,容易感受,卻很難説出其中的成份。蘇東坡具有卓越才子的大魅力,永遠教他太太或者最愛他的人操心——不知道該佩服他大無畏的勇氣,還是該阻止他,免得他受傷害。顯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誰也擋不了,這種力量由他出生的一刻就已存在,順其自然,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不再談笑為止。他揮動筆尖,猶如揮動一個玩具。他可以顯得古怪或莊重,頑皮或嚴肅——非常嚴肅,我們由他的筆梢聽到一組反映人類歡樂、愉快、幻滅和失意等一切心境的琴音。他老是高高興興和一羣人宴飲玩樂。他説自己生性不耐煩,遇到看不順眼的事物就“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不喜歡某一位詩人的作品,就説那“正是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

他對朋友和敵人都亂開玩笑。有一次在盛大的朝廷儀式中,他當着所有大臣嘲弄一位理學家,措辭傷了對方,日後為此嚐到不少苦果。但是別人最不瞭解的就是他能對事情生氣,卻無法恨別人。他恨罪惡,對作惡的人倒不感興趣,只是不喜歡而已。怨恨是無能的表現,他從來不知道無能是什麼,所以他從來沒有私怨。大體説來,我們得到一個印象,他一生嬉遊歌唱,自得其樂,悲哀和不幸降臨,他總是微笑接受。拙作要描寫的就是這種風情,他成為許多中國文人最喜愛的作家,原因也在此。

這是一個詩人、畫家、百姓之友的故事。他感覺強烈,思想清晰,文筆優美,行動勇敢,從來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輿論的潮流而改變方向。他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利益,對同胞的福祉倒非常關心。他仁慈慷慨,老是省不下一文錢,卻自覺和帝王一樣富有。他固執,多嘴,妙語如珠,口沒遮攔,光明磊落;多才多藝,好奇,有深度,好兒戲,態度浪漫,作品典雅,為人父兄夫君頗有儒家的風範,骨子裏卻是道教徒,討厭一切虛偽和欺騙。他的才華和學問比別人高出許多,根本用不着忌妒;他太偉大,有資格待人温文和藹。他單純真摯,向來不喜歡裝腔作態;每當他套上一個官職的枷鎖。他就自比為上鞍的野鹿。他活在糾紛迭起的時代,難免變成政治風暴中的海燕,昏庸自私官僚的敵人,反壓迫人民眼中的鬥士。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崇拜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為他的朋友,蘇東坡卻遭到貶官、逮捕,生活在屈辱中。

蘇東坡最佳的名言,也是他對自己最好的形容就是他向弟弟子由所説的話: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蘇東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個心靈的故事。他在玄學方面是佛教徒,知道生命是另一樣東西暫時的表現,是短暫軀殼中所藏的永恆的靈魂,但是他不能接受生命是負擔和不幸的理論——不見得。至少他自己欣賞生命的每一時刻。他的思想有印度風味,脾氣卻完全是中國人。由佛家絕滅生命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學和道家簡化生命的信念,他心靈和感覺的坩堝融出了一種新的合金。人生最大的範疇只有“百年三萬日”,但這已經夠長了;如果他尋找仙丹失敗,塵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他的肉身難免要死去,但是他來生會變成天空的星辰,地上的雨水,照耀、滋潤、支持所有的生命。在這個大生命中,他只是不朽生機暫時顯現的一粒小分子,他是哪一粒分子並不重要。生命畢竟是永恆的美好的,他活得很快慰。這就是樂天才子蘇東坡的奧祕。 ”

附:一、《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讀《蘇東坡傳》有感12

沉淪也罷,豁達也好,每個人都應尋覓生活中的“東坡”。——題記

當代詩人顧城這樣評論蘇東坡:“炎涼變月影,興亡催潮升,吹渡八萬裏,總是大江風”。在作家林語堂的眼中,蘇軾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温柔敦厚。他是中國古代文壇當之無愧、頗受愛戴的霸主。他的詩詞文章,剛猛激烈,自然深遠,有“春鳥秋蟲之聲”。他的偉名之所以被千千萬萬位中國人所銘記在心,不僅僅因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於他在苦難之中始終擁有豁達、超然的情懷。

蘇東坡一直以來都被捲入到政治的漩渦之中,貶謫的悲哀,顛沛的困頓,好似春季四處飄蕩的柳絮,從未過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終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風走完他一生。他厭惡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與利害謀算,所以超然、豁達、淳樸的品質薈萃於蘇東坡一身。他隨時隨地吟詩作賦,甚至敢於批判並揭露當今朝政的烏煙瘴氣 ,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不計所招來的後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與他的文化瑰寶化作永恆,至今仍為學者們所津津樂道。

因為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們被迫貶出京師。在輾轉遷謫之中,他經歷了黃州時期的困苦磨難,卻仍然堅守樂天的情懷,那期間,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國詩詞文化的江流中淌過。

在黃州,蘇軾乾脆超然物外,不問政治,過起了安適恬靜的田園生活。那是他最難以忘懷的一段時光,太陽洋洋地揉着惺忪的雙眼,白雲在蒼穹中悠悠地飄蕩。他手持鏽跡斑斑的鋤頭、穿着衣衫襤褸的農服在東坡上種菜,“草盛豆苗稀”,但臉上洋溢着笑容,還吟誦着自己時不時詩興大發的詞賦,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頂的三間房子。從山頂俯見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氣的雪堂。做田務累了,他便“噗通”一聲愜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釀濁酒,環視着自己經營的農場,開懷暢飲。此時此刻的他,拋下了所有的困擾與煩惱,真正的適應了田園生活,那個天真淳樸、始終不渝的蘇軾,也從此成為了名聞歷史的“東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嶺南。這次到海南島,以身體的折磨加之於老人身上,這才是苦難。面對“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的痛苦與折磨,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卻不許他失去人生的快樂。蘇東坡曾對他弟弟説:“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那種醇美、成熟的人生態度深深地打動了我,令我神往!

面對繁重的學業和喘不過氣來的分秒必爭的校園生活,我何嘗不是那個精神、肉體遭受折磨的“蘇東坡”!各科老師佈置的作業接踵而來,課間本是娛樂放鬆的黃金時段,可教室裏卻出奇的靜,放眼望去,同學們則齊刷刷地埋頭苦幹。一次次競賽考試如一場場風暴席捲我的身心,在我柔弱的心靈深處盡情地肆虐着;但我還來不及歎惋療傷,老師們馬上預告説下一場風暴已經形成,即將席捲而來……

嗚呼!每當遭受這樣的際遇,我的眼前不由浮現蘇東坡的灑脱形象。於是我趁着清風明月夜,走上操場,面向四野,高聲朗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他年誰與作地誌,海南萬里真吾鄉。”讀着讀着,心境豁然開朗,樂觀自信油然而生。於是乎,我邁着輕快的腳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暢入眠,再次迎接旭日東昇。

感謝你,蘇東坡,是你教會了我在逆境磨難中保有樂觀豁達之心!困難算什麼,正如東坡先生詩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磨難,輕裝上陣,衝過去!

讀《蘇東坡傳》有感13

花開成了雲,雲也開成了花的模樣;花的故鄉,是土壤深處的土壤;雲的老家,是遠方已遠的遠方。 ——題記

一聲臘梅一聲冬,一點白雪一點愁,一更夢醒一更後。佇立於羣山之上,靜觀落日之景。逐漸濃稠的光圈,是逐漸積蓄的思念。人言落日是天涯,可笑至極的是,望極天涯不見家。

直到最後一點光芒也即將殆盡,我才緩過神來,對着若隱若現的殘陽,向遙遠的天邊大喊:“你也在這裏嗎?”我知道他肯定不在,但他又肯定也在。蘇東坡,這個家喻户曉的名字,是我少年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依託。他帶給我的太多,太多。

蘇軾年少成名,才華橫溢,名動京師,本可以憑藉年輕氣盛一展宏圖,卻接連收到家人離世的噩耗,只能回到眉山守孝。“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片土地,是他所愛之人的墳墓,他曾在此種下三萬棵松樹以表思念。這個地方是他悲痛所在,歡樂所在,思念所在。

當蘇軾漸漸走出悲傷的陰影后,又不合時宜地碰上王安石變法,他的貶官之路就此拉開序幕。但蘇東坡總是一副處變不驚的微笑,帶着那份自由瀟灑,一次次去向遠方。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是他新的起點。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西湖的清新怡人,唯美朦朧,帶他逃離官場泥淖,寄身山水。心懷民生的他,帶領百姓們挖大堤,將西湖的水治理得井井有條,為後人留下“蘇堤春曉”的美景。他已然醉心於杭州,淡卻了親人離世之悲傷,釋懷了貶官至此的鬱悶。杭州,如同一位傾國傾城的江南美人,令蘇東坡魂牽夢繞,銘記心頭,終生不忘。

身處密州,他與百姓苦樂共享,和人們捕捉蝗蟲,度過蝗災。他仍是那個輕狂傲物,不拘禮節的少年,也會任性撒潑地寫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他一改柳永式的悲悲切切,兒女情長,開創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類豪放蓬勃的詩詞。

以筆為戎。以筆為戎,筆也可舞出刀光劍影,鼓角箏鳴。正是因為率性而為的蘇軾將所有情緒都流露於文字之間,才有了歷史上震驚八方的“烏台詩案”。嚐盡苦果的他,卻仍是一副樂觀豁達的模樣,寫下“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的自我嘲諷。林語堂在《我的願望》中寫道:“我要有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想來便是蘇軾這般模樣。

被貶密州,他就欣然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顆的悠閒生活,發出不辭長作嶺南人讚歎。

被貶黃州,他脱下文人的長袍,穿上農夫的短褂,在自己的東坡上開荒耕種,哪怕相識之人調侃他幾句,他也是神情自若,笑而不語。他會和朋友半夜跑到東坡喝酒,沒有下酒菜,便忽悠青年將自家的病牛宰了,烤着牛肉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時,半夜翻牆爬入城門。他還會把一個大西瓜頂在頭上,在田地裏邊走邊唱......他已然成為一個煙火氣十足的農夫。

哪怕到最後,被調去最偏遠的海南島,蘇東坡依舊是悠然自得,安居樂業,致力於改善民生。彌留之際,他身處常州,卻不曾悲歎一句,只可惜未能見弟弟最後一面。

他痛苦嗎?當然痛苦,但只是曾經痛苦。他快樂嗎?當然快樂,因為眼下快樂。他追求的不是超然物外,而是窮達融通的從容風度,他享受大自然豐厚的賜予和每一個日子的幸福快樂。心靈的温度決定了世界的冷暖。蘇東坡如同一爐温火,慢慢消融寒冰,讓這個世界情不自禁地,待他柔情似水。

他用超然的內心表達出外物不足縈懷的人生態度,在困窘的谷底,獲得重生。他脱胎換骨,自我突破,證悟涅槃,浴火重生。他醉醒全無,無喜無憂,迴歸於清純空靈,疏狂浪漫,傾蕩磊落如天風寒雨。

從成名時的萬眾矚目到被命運奪走一切後的山窮水盡,經歷大起大落之後,他學會知足常樂。被貶何處,被謫何官,於他而言,並不重要,他只是欣然歸往。畢竟,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他很清楚自己究竟為誰而活。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遠處傳來幾聲大雁的鳴叫,將我的思緒從幾千年前拉回現實,我空洞地望着色如紫羅蘭的天空,悵惘地歎了口氣。

許是近鄉情怯過於濃厚,每到一個新的環境,我都無法很好地適應。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有一種憂愁的心緒揮之不去,頗有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眼下是來洱海的第二天,這片土地寧靜幽美、清新脱俗的氣質,實在令人沉醉。正是這空氣中瀰漫着的風信子的淡香,讓我久久忘神。

雲南,多麼美麗的地方啊!洱海空靈的湖水同精心雕琢的藍寶石,青空之上柔和的雲朵似甜蜜的棉花糖。碧水藍天共一色,像畫家調色盤裏的顏料,純粹又富有層次感。大理的空氣總是温暖的,慵懶的,讓人舒心得一覺睡到天明。只有在斗南,還能看見寒冬中的百花齊放,爭奇鬥豔。一片片色彩斑斕的花海,使人的心情,也同朵朵嬌嫩的鮮花燦爛開放。麗江的人們,總是熱情地同遊客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帶他們領略這座古城的文化之美。雲南,多麼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啊!故鄉,自是不能相忘,但云南美景,又何嘗不能安慰我的愁緒?

自從上了國中,學業生活的緊迫感就愈加明顯,龍應台所過的寧靜淡雅,怡然自得的慢節奏生活,成了我心心念念卻又求之不得的夢。雲南,卻給了我這樣的生活。這是第一次,明顯地感覺到,心真正地平靜下來。《長街短夢》中有這樣一句話:“假若人生如一條長街,我不願意錯過這街上的每一處細小的風景。假若人生不過是長街上的一個短夢,我願意把這短夢做得生機盎然。”

已經全黑的夜幕上,掛着幾顆閃爍的零星,美得令人恍神。原來,蘇東坡早就告訴我答案了。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此心安處是吾鄉。

讀《蘇東坡傳》有感14

《蘇東坡傳》一書引用了蘇東坡的大量札記、詩詞、私人書簡,對於功底淺薄不懂詩詞皮毛的我來説,讀懂弄通頗感費力,但大意還是略通一二。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千古奇才,除了讓人欽佩其才華橫溢、睿智從政外,他“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的從容更讓人讚歎。

蘇東坡的一生雖然身處官場漩渦,命運多舛,但隨心應景吟詩作賦,真性真情自然從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説“陳春鳥秋蟲之聲”,真可謂是一詩解千愁。他身處官場之中,卻在官場之上,為公剛正不阿,於私花前月下,樂觀快樂的生活着。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心。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釀酒,還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千古流傳。他擇友交,愛憎分明,摯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儘管官場複雜,挫折不斷,卻也寵辱不驚,詩書飄香,其樂融融。

蘇東坡面對複雜的官宦生涯卻能保持簡簡單單的情趣生活,與其從心底流淌出來的詩賦宣泄不無關係,喜悦也好,悲憤也罷,詩賦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個熱愛讀書寫作的人,絕對是一個感受敏鋭、思想透徹、趨於理智的人,也是一個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糾結分得清,會履職懂生活的人。這不竟讓我想起一句話“一個愛讀書的人,人品不會差到哪裏去。”他時時處處為百姓着想,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林語堂評價蘇東坡“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正如林語堂在書中所説,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這正是我們應該向蘇東坡學習的人生大智慧,別管世界多複雜,自己要簡單,尊崇內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樂!

讀《蘇東坡傳》有感15

如果説有誰最與百姓為友,誰的詩最樸實,誰最生性愛開玩笑,誰是最仁慈的官員,那便是蘇東坡了。蘇東坡亦名蘇軾,一生可謂坎坷,青年時中進士,後又因王安石而謫居黃州,元祐年間因太后攝政,步步進升,是朝庭的翰林學士,後又因反對派掌政,一貶再貶直至海南儋州謫居,窮苦之至,太后再次攝政,用她獨具慧眼發現了蘇東坡的才華,在徽宗年間,調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整部書,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以及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其中我能讀出他的品性。他思想透徹,善於思考,但有時候又口不擇言,心直口快。這不禁令我不解,這似乎,是矛盾,然而這矛盾,卻又塑造了這麼個偉人。或許,矛盾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

我佩服蘇東坡,在玄學上,他是個佛教徒,他知道生命的真諦,但他卻不接受人生是重擔,是苦難的説法。他用印度教的思想學習玄學,但氣質上確是地道的中國人。從第一次讀蘇東坡的詩詞開始,我便被這個謎一樣的大文豪給吸引了。他將至情融化為筆端流暢的華彩;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灑脱的旋律;他將痛楚壓抑成意識奔湧的篇章。總之,他的作品裏總是飽含着情思,總是充溢着豁達,總是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對這位樂天派大詩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查閲了一些他的資料,找來了一些他的作品閲讀,儘管有些我不明白,但這並不影響我對他的喜愛。

我敬仰蘇東坡是因為他有着無可比擬的才華。因為他的才華橫溢。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他的詩,帶我領略了中華文化的一角的韻味,令人回味無窮

林語堂先生説:“我理解蘇東坡,是因為我喜愛他的緣故。”我想,這也是我選讀蘇東坡傳的原因吧。從小,就一直聽着他的名字長大,不斷的幻想他是什麼模樣,缺又不斷更新他的模樣。我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有着豁達樂觀的胸襟和積極處世的態度。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縱然經歷“烏台詩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蘇東坡的一生中,似乎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積極樂觀之人,難怪林語堂會如此評價他:“他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為蘇東坡人格中那種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詞才會如此奔放靈動,豪邁不羈。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態度,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餘情!經萬古流不盡!

我讚美蘇東坡,是因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蘇東坡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對他情深厚重,妻子對他關愛有加。他對親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義。我讚美蘇東坡,是因為他有着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説數樁。蘇東坡愛好遊山玩水,吟詩作文,還常飲酒作樂,生活十分愜意!

誠如林語堂所言: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將如同他的詩詞一樣永垂千古!

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Tags:有感 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