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教育

教育的反思15篇

欄目: 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3.21W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的反思15篇

教育的反思1

在四(4)班上了《珍愛生命 遠離火災》這節地方課以後,對我的促動很大,沒有想到學生這麼喜歡上消防安全課。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基本達到,暨是:引導學生認識火災的巨大危害,幫助學生了解防火的基本常識及火場自自救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火場中自護自救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防範火災、珍愛生命的意識,滲透學生對消防官兵的熱愛與敬重。但是靜下心來我認真的反思我的課堂,總結我的課堂,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 增強了學生的防範火災、珍愛生命的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在查找身邊火災隱患的討論交流中,提高了學生的防範火災、珍愛生命的意識,有的同學在替我們身邊的學校擔心、為我們的家庭擔心、為我們的森林擔心,有的同學還由此想到我校的消防現狀……從同學們的討論聲中,我驚喜地發現,一次消防安全科,竟也能激發並增強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真不簡單!

二、培養了學生火場中自護自救的基本能力。

如何在火場中學會自救與逃生呢?這是本課的又一教學重點。為突出這一重點,我結合視頻,給學生於啟發引導,接着讓學生現場學習與演練用乾粉滅火器滅火的自救方法,學習報火警電話,最後,讓學生通過視頻學習火場逃生方法,認清火場中的安全通道、逃生標誌,以及基本的保護措施,逐步培養學生在火災中自護、自救與逃生的基本能力。

三、有待改進的地方

1、針對國小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我要抓住遠離火災這個重點,重點教給學生在火場怎麼樣逃生,顯然這方面我做的不夠好,僅僅是看了火場自救與逃生的視頻,演練了怎麼樣報火警?而老師沒有強調、沒有和學生討論逃生方法,也沒有系統的教給學生逃的方法,重點不突出。

2、逃生的教具準備不夠。比如毛巾、水、白布等。

3、教學內容偏多,太廣泛,課的容量大,重點不突出,教學內容開口要小。

4、在課的前半部分,查找隱患的部分我放的太開,學生查找的多,我可以適當分類,避免學生重複説,可以為後面的學會自救留下更多的時間。更好的突出重點。

教育的反思2

人生如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在白紙上添上色彩!然而大學就是我們人生中一道絢麗的彩虹。大學,對每位十二年寒窗苦讀的學子來説是那麼的美好,每位莘莘學子對大學懷着美好的憧憬。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我們未嘗沒有如此的感受,大學深深的印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大學生活是浪漫而又豐富多彩的。

新的一學期到來了,新的打算,新的計劃,新的目標,讓我們渙然一新。我們在完成自己的課程計劃基礎上,多與同學交流,培養自己的能力,順利完成三年學業,並廣泛涉獵相關學科知識,讓自己的眼界更開闊,為自己的大學生活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首先,我們一定遵守學校制度,不得違反,規章制度就是為我們學生設定的,我們學生就應該當做到,每天不得遲到、早退,要做到早到,晚退,關心整個班級體。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要老師在上面講課,而你卻津津有味地在看小説書,或者幹其他的事,這樣對待自己不負責任的,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要知道時間就是生命。其次,我們已是大三了,該如何面對擇業問題?就業與擇業哪個重要,眾説紛紜。擇業是一定經過的階段,可以先擇業,順利找到工作就好好磨練。如果不順的話,可以專門拿出時間彌補自己的不足,再次衝鋒上陣。萬萬不能隨便找個工作,這樣是耽誤自己的前程。最後,我們在這學期需要考高級技工證,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我們在安全的問題上,來不得半點麻痺和僥倖。隨着社會的發展,交通事業的發達,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渠道的廣闊,信息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安全問題也逐漸暴露,由其帶來的交通、飲食、消防、網絡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也浮出了水面,被擺在了大家的眼前,急需解決。大學生更多應是提高自我預防、自我保護、自我應對、自我逃生的能力。我們一定要防範在先、警惕在前,一定要警于思,合於規、慎於行;一定要樹立高度的安全意識,人人講安全,時時講安全,事事講安全;一定要築起思想、行為和生命的安全長城。生命是惟一的,是寶貴的,世界因為有了生命而變的精彩!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構築了我們美好的家園,成為連接親朋好友的紐帶。因此,我們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要時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讓生命在安全中綻放出美麗的色彩!

不知不覺在大學生活了兩年了,回想起進入大學以來跟同學們的交流,感覺時間過得很快,對身邊的室友和同學建立了很好的友誼。這是跟以前中學學習有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同學們交流大家的一些生活以及學習的經歷,讓我們從別人的生活經歷中有所懂得,有所收穫。同時也讓大家同學之間又一個深刻的相互瞭解,昔日的時光在一點一點的離我們遠去,對一些東西的思念卻與日俱增,讓我們放眼未來,走好今後的每一步!

教育的反思3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工作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反思的實質在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使教師在不斷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本文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出發,重點討論教學反思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教學反思 高職教育 問題 實踐

1 高職教育的特點

高職教育不同於普通高等教育,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突出專業技能的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職業崗位的具體需求來實施教學,基本的理論知識夠用即可,將動手實踐操作、實際應用作為重點。

2 教學反思的範圍

教學反思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教學理念反思、教學效果反思、教學手段反思、教學環節反思、教學內容反思等。

2.1 教學理念反思

高職不是本科,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而部分教師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應用傳統本科的教學理念,因此,對教學理念的反思顯得十分重要。

2.2 教學效果反思

大部分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只考慮如何組織教學內容,沒有考慮到教學效果。而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決定着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所以,在高職教育中,一定要在備課時先反思,反思上完課後是否會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才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2.3 教學手段反思

一堂課的精彩與否取決於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要對教學手段進行反思,反思應用的教學手段是否合適,需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傳統的教學手段是老師黑板板書、講解ppt,不適合高職教育。同樣的知識點,在高職教育中應該採用基於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4 教學環節反思

設計好的教學環節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思教學環節的處理上是否準確合理,教學時間的分配是否恰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思路是否清晰明確,重點和難點知識點是否得到了體現,是否給予了學生寬鬆充足的時間進行自由討論、發揮等。

2.5 教學內容反思

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後可以發現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合理。然後再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反思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如何,反思課前設計的教學內容對於培養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沒有起到作用,反思講課過程中涉及的某個問題能否再加以變化或延伸,有無更合理恰當的講解方法等。

3 教學反思的方式

教學反思不是簡單的對教學情況的回顧,而是建立在科學的、專業化的教學理論基礎上,教師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反思經驗教訓,之後再總結再實踐。具體在教學工作中,教學反思可採用及時做課後小結、與其他老師交流探討、徵求學生意見等方式來進行。

3.1 及時做課後小結

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後應該及時做好課後小結,因為此刻的教學感受是最深刻的,最能體會到這堂課的成功與失敗,有助於後期的教學。

3.2 與其他老師交流探討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師應該把自己上課時遇到的困惑提出來,積極與其他教師交流探討。通過探討,可以得到有效的建議,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在別人的啟示下會出現新的方法和思路。

3.3 徵求學生意見

教師在上完課後應該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徵求學生的意見是瞭解教學情況最有效的方法,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教學效果反思的重要依據。

4 教學反思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

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要把教學與就業緊密結合,注重職業素質的培養,要合理分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課時數,儘量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實踐性,讓學生多參與動手操作。所以,教學反思在高職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反思應該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

4.1 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學設計的反思能使教師教學水平提升一個高度。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自身的教學經驗,對課程教學進行反思,對教學背景進行分析研究,理清教學思路。完成教學後對教學設計上的亮點和不足之處進行梳理和總結。

4.2 教學經驗的反思

俗話説,經驗加反思等於成長。教師要在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教學理念,並且不斷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經驗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如果只滿足於經驗,不對經驗進行反思,這樣的經驗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4.3 對失誤和教訓的反思

教學實施過程中難免出現失誤,教師應該及時進行反思,反思出現失誤的原因。如此,就可以發現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作為教師,也要客觀的站在自己教學的對立面,並且積極面對失誤和教訓,反思教學過程,對敗筆之處作深刻的剖析後,再設計出改進方案,避免以後再次出現失誤。

4.4 教學創新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創新,通過反思創新,可以積累自己的創新經驗,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這樣下去,教師就會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餘。 孔聖人説過“學而不思則罔”,高職院校的教師也應該是“教而不思則罔”。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教師自我檢驗、自我超越的過程,在高職教育中有着重要意義。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學會反思、堅持反思,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熊川武.試析反思性教學.教育研究,20xx年02期.

[2]郭維平.關於反思性數學教學的探討.高等理科教育,20xx年02期.

[3]蓋海紅.淺談高職院校的改革創新.教育與職業,20xx年02期.

教育的反思4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特徵表明,中國已經從過去的依附型社會邁入創業型社會。創業型社會的發展需要大批優秀的創業人才,然而,反觀我國創業教育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創業教育聲勢浩大,卻收效甚微。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建設創業型社會是一個國家邁向富強的最佳途徑。為推動創業型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國必須認真反思創業教育的得失,科學構建我國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一、背景:中國已經邁入創業型社會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的中小企業悄然登上了舞台,逐步取代了過去大型企業的經濟主導地位,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彼得·德魯克據此宣稱,美國經濟已經由管理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為創業型社會,並對創業型社會的含義進行了界定,認為創業型社會是一種能夠充分孕育創新與創業活動,產生大量創業家與新創事業的社會,是能夠激發組織與個人的創新與創業精神,進而帶動經濟長期、快速增長的社會。構建創業型社會的核心目標在於,在全社會範圍內所有組織和個人能以更高的效率進行新事業開創和連續創新,以促進社會經濟快速、協調發展,提高國家競爭優勢。[1]根據德魯克的定義,筆者認為,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特徵來判斷,創業型社會在中國已經初見端倪。這些特徵可以大致概況為以下幾方面。

1.經濟高速增長所帶來的低就業 2.國家戰略的巨大驅動

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20xx年2月,國務院在全國85個城市率先開展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建設試點,並以此推動了全國各地創業型城市建設。這些信號都充分表明,鼓勵創業已經從一般倡導和政策引導上升到一種國家戰略。

3.以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為核心的創業環境的形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逐步推進了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體制改革,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一個更加開放、自由的市場環境和更加成熟的法治社會為創業型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4.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凸顯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我國中小企業獲得了長足發展。截至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1000萬户,佔企業總數的99%,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業佔95.8%。中小企業貢獻了我國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鎮就業。[4]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發展經濟、解決就業、改善民生、創新科技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已經悄然邁入了創業型社會。對於中國而言,沒有任何時候比今天更需要創新、創業,也沒有任何時候比今天更加適合創新、創業。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二、反思:創業教育難以築牢創業型社會發展的人才根基

中國的創業教育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經過十幾年的積極探索與實踐,創業教育已在我國大部分高校逐步推廣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遺憾的是,大學生作為我國創業的主力軍,創業的比例卻不到1%,創業成功率只有0.01%。[5]與美、英等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相比,我國的創業教育尚顯稚嫩,難以支撐創業型社會發展的人才根基。究其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創業教育目標的功利性

創業教育的實質是素質教育的延伸,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但是,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揮棒下,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背離了其宗旨,試圖用“拔苗助長”的方式造就所謂的創業者。然而,創業教育絕非是一種可以短期速成的教育,希望創業教育能在短期內使畢業生中湧現出大批成功“企業家”的想法是不現實的,[6]而且會影響到創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2.創業教育層次發展的不平衡性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一種成功的創業教育,其各個層次之間應該是均衡發展的,形成了一個相當完備的體系。但是,我國創業教育的層次尚不健全。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幾乎成為創業教育的唯一責任主體,也成為了大學生就業難和創業不力的責任承擔者。事實上,與歐美青年相比,我國的青年一代獨生子女居多,普遍缺乏自主能力和開拓精神,又沒有接受過系統而全面的創新、創業能力訓練。讓這樣一批青年人大學畢業後就去面對複雜的社會現實,面對艱辛的創業歷程,那是無比殘忍的,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3.創業教育主體模式的被動性

儘管經過了十餘年的發展歷程,高校創業教育模式作為我國創業教育的主體模式,仍是一種被動的模式。這種被動性突出表現在:一是在認識上,高校對推進創業教育缺乏責任感與使命感,只是被動執行政府的決策,而缺乏主動的思考和探索;二是在理念上,高校並沒有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教學和管理的全過程;三是在內容上,高校創業教育主要是由一批缺乏創業經歷的青年教師或者學生輔導員通過“第二課堂”或“選修課”的形式來實現,仍然是一種封閉式的灌輸教育,使得學生被動接受“創業”;四是在形式上,創業教育實踐缺少與企業的聯繫,創業教育仍是“獨角戲”。

4.創業教育支撐體系的侷限性

創業教育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大學、政府、企業的廣泛參與。而我國創業教育支撐體系還很不完善,一種開放的、多方互動的支撐機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現在:適宜於創業教育的氛圍尚未形成;政策法規不配套,鼓勵創業教育的政策不多;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很少有投資商主動與大學生進行合作,也很少有企業願意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實際的企業管理和經營知識等等。 "

三、出路:科學構建我國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1.樹立正確的教育目標,迴歸創業教育的本質

要理解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建立在對創業的科學認識基礎之上。[7]筆者認為,創業應該包含兩個層次:一是自主創業,開辦新的企業;二是立足自身崗位,創造性地整合資源,進行價值創造。因此,創業教育的目標就應該是圍繞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開創型個性,開發他們的創業意識和提高其創業能力,塑造其創業人格。但是,現實生活中,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我國創業教育的目標被教育行政部門和一些高校曲解和簡化,成為解決就業瓶頸,提高就業率的良策。這就完全背離了創業教育的本質。事實上,創業教育的目標與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是一致的,它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新方向和切入點。[7]創業型社會所真正需要的創業教育,就是要摒棄功利性的教育目標,以造就最具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創業型人才為基本價值取向,奠定堅實的創業人才資源根基。

2.健全層次結構,完善多主體的創業人才培養層次體系

教育規律表明,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特點,教育需要經過很長的過程才能逐步體現其功能價值。因此,創業教育必須納入終身教育體系,要着眼於青年的整個人生。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創業教育應該分為青少年創業教育、高校創業教育和社會型創業教育三個層次。各個層次之間應該是相互銜接、均衡發展的,形成了一個相當完備的體系。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的創業教育也必須從小開始,全面普及,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在青少年創業教育中要注重培養青少年創業的基本素質,讓他們在學習和實踐中掌握豐富的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鍛鍊健康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堅強的意志,養成自強自立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同時,要樹立良好的風險意識、成本意識、資源意識和敬業精神;在高校創業教育中要把創業學作為必修課,讓學生系統學習創業學學科理論知識,學會正確認識創業的規律,理解創業的過程,進行科學的思維、分析和創造活動,把握創業機會、分析市場趨勢,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創業目標,採取恰當的創業行動等,賦予創業活動科學的理性,減少創業的盲目性、風險性,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同時,要豐富創業教育的實踐手段,讓學生在實踐中綜合應用知識,增強運作能力,形成自己比較成熟的思想和理念;在社會型創業教育中,社區、街道等社會機構要對失業人員開展創業培訓,主要任務就是鞏固創業知識,訓練創業實踐技能和培養他們把握機會的能力。這樣一種系統有效的創業人才培養的層次體系能夠為廣大青年創業實踐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在主動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創業教育的核心。儘管各高校對創新人才培養已經越來越重視,但是,我國青年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仍然存在缺陷。究其原因,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長期以來他們所接受的“被動實踐”窒息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制約了他們創新能力的訓練。因此,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引入主動實踐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主動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一是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去,發揮他們在教學方案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進度安排等方面的話語權。二是鼓勵教師加強教學研究,不斷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和個體差異,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不斷探索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能激發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三是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圍繞內涵深層化、內容特色化、體系規範化的目標,構建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四是完善創新創業人才評價體系,堅持評價標準多元性、評價內容多元性和評價形式多元性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導向和規範作用。

4.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廣泛參與的創業教育支撐機制,形成開放、互動的創業教育支撐體系

政府要發揮好創業教育的倡導者和扶植者的重要角色。一是在現有基礎上加快制定支持創業的政策和法規,為創業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二是設立官方或半官方的創業諮詢和培訓機構,提供創業的諮詢與培訓。三是優化對創業服務的職能服務,例如,降低市場準入標準門檻,簡化審批手續,為創業提供跟蹤服務等。四是聯合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設置創業基金,對有發展潛力的創業項目提供資金,並給予相應的風險保障。五是鼓勵企業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創業教育,並給予一定的投資、税率優惠。企業要發揮創業教育重要參與者的角色。一是企業界的成功人士要主動參與到創業教育的課程教學中去,向廣大青年創業者提供寶貴的創業經驗,縮短創業者的社會適應期。二是企業可以為青年的創業項目提供可行性分析和一定的技術支持,促進創業成果的順利轉化;三是企業要主動參與到高校的創業教育中去,通過與高校共建產業園區、創業園等形式,形成校企共同促進創業的互動發展模式。社會要發揮創業教育重要介入者的角色。一是在輿論導向和價值觀念上,要摒棄傳統觀念的影響,鼓勵創業,讓崇尚創業、夢想創業的良好風氣不斷興起,在青年一代身上塑造民族創業精神。二是要重視青年創業意識的激發,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教育的反思5

當前的教育也不知怎麼了,總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問題總是此起彼伏、連續不斷。20xx年11月11日,浙江温州海島的靈昆鎮,發生一起悲慘的“家長割喉殺死家訪中的校長”血案。

今年3月31日,陝西銅川市耀州區南街國小三年級語文教師邱淑娥將未完成作業的學生張某“教育”了一頓;4月1日,張某父親及4名兇徒,在邱淑娥家門口,將邱和她的丈夫暴打一頓;4月2日,47歲的邱淑娥老師死亡。看罷,讓人震驚不已。

這不能不使我們對當前教育的重要元素予以反思。

——近幾年的輿論導向

近幾年的輿論導向,似乎把教育引向了另一個極端,有些口號的出現也很是偏頗,説什麼“沒有‘差生’,只有差異”,説句實在話學生中當然有“差生”了!更有甚者還炮製出什麼“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得不好的老師”這可真是令人費解,難道教師真的都能教好嗎?真的那麼神通廣大?真的能妙手回春?果真如此,那麼大學聯考還劃分什麼重點線、本二線、本三線、專科線?統統都是優秀生,不是全進入國家名牌了嗎?那一般院校還不得統統關門?這純屬笑話,實乃滑天下之大稽!恐怕這種提法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實際中確實有極少數品質惡劣、屢教不改的學生,苦口婆心的説教於事無補,什麼道德修養,思想覺悟,法律法規,真的是沒什麼用!一切的教育在他們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對“賞識教育”、“和諧教育”、“説服教育”強調過分。那些説起來都很動聽,很美好,究竟在實際教學中有多大的效果?專家們哪一位去實驗過?那些口號大多是沒有從事過一線教學的教育專家們“插上門”自己在屋裏杜撰出來的吧!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只賞識教育就能成功嗎?您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僅用説服教育,不着急,不着忙,不批評,只誇獎,他就真的朝你希望的方向發展嗎?“玉不琢,不成器”,這裏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教育只是“賞識”“和諧”“説服”,最終恐怕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老師們對學生的錯誤或是視而不見,或是蜻蜓點水,膚皮潦草,如此發展下去那後果就令人堪憂了。

——當前的學生

現今的學生視野寬闊,接觸面廣泛,思維活躍,心理普遍早熟。如果老師對學生實施只許服從,不許反對;只許執行,不許變更;輕則罰站,寫檢討;重則請家長,剝奪上課權,這種封建家長制的作法只能奏效一時,不可能“長治久安”。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有的在家中嬌生慣養,形成了為我獨尊,我行我素,剛愎自用,老子天下第一的性格;個別學生也越來越“理直氣壯”地頻繁違反校紀校規;也由於受社會不良風氣與一些家庭不正確的家教影響,使得一些孩子品行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問題,在學校裏不尊重老師,不服從老師的管教與吩咐;有的行為還令人可怕。另一方面有的學校把學生地位抬得過高,對老師們的考核十分嚴格,從而讓老師們越來越不敢管理和教育學生,因為稍有不慎,學生與家長就可能找到學校滋事,其結果當然是老師受到學校的批評,甚至受到處分。

——當前的家長

現代的家庭,孩子是父母的“命根”,也是家庭的希望,成了家庭全部價值所在。有的成為了家族的“掌上明珠”,客觀地説,愛孩子、疼孩子、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痴愛已經佔據了父母的全部精神領域。孩子已經成了家庭的“至寶”。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萁心理狀況怎能容得下老師的任何批評?

教育的反思6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流、師生合作的過程。教師到底應當怎麼教,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開心的學習並取得進步呢?

一、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每個學生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

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三、精心設計,活化課堂教學

認真鑽研和領會課本知識內容,掌握課本知識結構。在課堂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意識的調整教學策略,加強學生學法指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每一堂課的課堂設計,重視知識的有機聯繫,重視問題分析能力的培養和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運用各種課外課程資源拓展補充知識,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課後評價,使學生既能獲得學習的樂趣,又能獲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在近一個月的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做到四個基本點:設情景激發點,讓學生都想學;設思維展開點,讓學生都會學;設認知停止點,讓學生都學會;設心理交流點,讓學生都樂會。其實,每當茶餘飯後之時我還在反思: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遊離在課堂之外?為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或許是因為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為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我還在進一步不斷反思??

教育的反思7

**月**日,我區教育系統“五個基本、七個體系”建設專題培訓會在區一中報告廳召開。區教育局主要領導在會上談到我校教導主任譚衡的典型事蹟時説,一個農村學校的物理老師,能夠把自己每天的教育教學心得體會寫出來,寫成了一本書,這是很難得的。

學校在本學期將會花大力氣推進教師的教育教學反思工作:在上學期行政值班手記結集的基礎上,本學期開學以來,行政值班手記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每天的典型事例多了起來,更能夠全面地反映學校一天的工作;骨幹教師的教育教學反思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絕大多數老師能夠完成每週一篇的教學反思寫作。

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這項工作在我校起步階段,通過全校教職工上下齊心,克服困難,共同努力,把自覺反思我們每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作為我們教師生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膽嘗試,不斷改進,同伴互助,把自己培養成研究型教師,把我們的學校創建成學習型校園。

教育的反思8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對媽媽的獨特感受。然而,這種感受是模糊的,不自覺的。形象生動的故事可以使幼兒的這種感受鮮明生動地在心中體現出來。這個活動的目標:幼兒能有意識地注意媽媽的特徵;能結合自己的感受來描述媽媽的典型特徵。

整個活動的目標基本都能夠達成,孩子們很願意表達對媽媽的特徵描述,雖然表達有侷限,多為頭髮長短,喜歡吃的東西。在活動中,小朋友都能積極的投入到活動中,在傾聽故事時每個孩子都是非常的專注。

孩子們的思維是廣闊的,他們有着豐富的想象力。孩子雖然年齡很小,但他們同樣具有欣賞美的能力,聽老師講的故事非常的生動有趣,在聽故事的同時就等於在欣賞聲音的美、語言的美、肢體動作和神態的美,孩子們在聽我把媽媽弄丟這個故事時能如此投入認真的傾聽,我認為我在講故事的時候非常的投入,我非常用心的講好故事,我採用不同的角度來講述故事,把故事裏面不同的心情和表情都展現出來,在講到媽媽不見了,我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表現出着急和焦慮的心情,在找到媽媽時,會表達出發自內心的快樂之情,整個故事牽動着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真正在領悟故事的內容,大部分小朋友都能非常認真的傾聽並準確的回答老師的提問,在講述完故事之後,我請孩子説説自己媽媽的特徵是什麼?很多孩子都能大膽的敍述自己的媽媽的特徵,孩子們會告訴老師媽媽長什麼樣子,細到頭髮,有沒有眼睛,有沒有揹包包等等,孩子們十分活躍的舉手發言,有些能力較強的孩子還會模仿故事中説到媽媽的笑。

通過這節課,讓我明白作為一個幼兒老師,在孩子的課堂裏,要孩子們專注的傾聽,必須把故事講的生動有趣、栩栩如生、富有童趣,從孩子投入的表情中,讓我明白想要孩子投入,老師必須自己先融入其中,為了孩子,我一定會繼續加強語言藝術的訓練,爭取以後可以做的更好的。

教育的反思9

一、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偏差

國家課程標準“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 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1],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 最初的闡述。

與此相適應,我國生物課程標準結合學科自身特色,將中學生物課程目標表述為課程總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其中具體目標從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能力這“三維”三分別進行設定的。

上述兩種“三維”都是在課程目標層次做出的闡述。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層次的“三維”,《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將“對具體內容標準的表述所用的動詞分別指向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並且分為不同的層次”[2],這表明生物教學目標也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設定。通過“三維教學目標”的完成最終達到課程目標地“三維”。

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師錯誤地理解“三維教學目標”為一堂課的硬性指標。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在擬定具體教學目標時,“要依據生物課程標準中相應的內容標準,並充分考慮到具體教學內容和任務的特點。”[3]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同時包含知識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情感性學習目標,比如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細胞中的無機物”、“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細胞增殖”等內容只有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沒有情感性學習目標。所以,針對這些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需針對前知識性和技能性的學習目標進行設計,不必為了涉獵所有目標而牽強地給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存在生搬硬套的現象,致使教學效果不顯著。例如,在講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一節內容時,除了要達到知識性學習目標和技能型學習目標外,本節內容還應向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但大多數教師在本節內容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時,都只是讓學生閲讀課本相關材料,最後讓學生思考轉基因的安全性。但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有限的資料並不能全面的看待轉基因的安全問題。

因此,教師應當結合所要滲透給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網絡、媒體等資源開發新的課堂教學資源,同時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最後讓學生以辯論或小組彙報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學習這部分內容,從而達到對轉基因安全的全面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達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獨立思考等能力。這種教學設計會比生搬硬套的教學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對素質教育提出的培養目標理解片面

素質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中學生物的課程目標也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來與此相對應,最後將課程目標細化到教學目標進行落實和完成。但是,當這些目標都達到後,學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備了素質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結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實質在於提升學生素質,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一節內容後,達到了知識性目標要求的“説出葉綠素種類和作用;説出葉綠體結構和功能;説明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説出光合作用原理;簡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達到了技能性目標要求的“嘗試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4],也達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研究科學家對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過程,使認同科學是在不斷觀察、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態度”[5]的要求。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所掌握的是三個方面分散的能力與素質,基於讓學生具備生存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學不應該只停留在此,而是應該進一步給學生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所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還缺少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和鞏固所學,最終通過實踐來整合三種分散能力的環節。

學生只有將學到的分散的能力進行綜合的`運用和實踐,最終才能內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或素質,在其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外化為強大的生存能力,獨自生活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學不應該僅停留在三大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應幫助學生整合所學知識與能力,同時儘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來應用課堂所學,才能達到素質教學目標的實質要求。

三、教師不能恰當的運用教學模式和教學原則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即是創新教育。針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中學生物教學中大多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採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並輔以啟發性教學原則。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教師存在着諸多誤區:

第一,部分教師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教學內容偏難。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思想,這就決定了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基於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部分與所探究內容相關的知識而進行的教學模式。而部分教師在選擇探究內容時,未充分考慮學情,所選探究內容偏難,導致學生不能自主進行探究,既影響教師的教,也影響學生的學,不能很好地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師應精準把握每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條件,在全面分析知識內容和學生學情的情況下,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進行教學。

第二,部分教師創設的探究情景存在侷限性。探究式教學模式一般要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探究過程最終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植物激素生長素的發現”一節內容時,教師多以語言描述創設情境,結合圖片展示讓學生髮現問題,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對學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創設的情境和提供的圖片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假如將創設的情境變為真實的情境,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增加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更加直觀、更加真實的瞭解問題,既有利於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知識,也能幫助學生將該問題的探究過程內化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

第三,部分教師片面地理解啟發式教學原則。啟發式教學原則不是簡單的提問題,也不是提簡單的問題。《論語》和《學記》給啟發式教學原則做出了最恰當的解釋。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裏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説又不知道怎麼説。教師要在學生這些理解的關鍵知識給予啟發即可,不必對一些瑣碎淺顯的陳述性知識進行提問。

除了在學生思維的關鍵點啟發之外,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即《學記》裏提到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學生學,但不牽着學生走;鼓勵學生學,但不壓抑學生個性;啟發學生拓展思維,但不替學生做出結論。

四、忽視環境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談及教育,必定涉及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教師、學生、環境(其中環境可以分為教育環境及社會環境)。目前提出的促進高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學方法和創新學習方法兩個方面,在改革教學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6]、“課堂教學要設法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方法和媒體”[7]等措施為主,在創新學習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導自學,二要指導觀察分析、三要指導實驗、四要指導抽象概括”[7]幾個角度為主。但無論是改革教學方法還是創新學習方法,大多是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出發點,忽視了環境對於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教育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對實施素質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學是一門涉及面非常廣的自然科學,課本里的有些內容在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無法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的體驗減少,與之相對應,對知識內容的認識和掌握或許就不會特別深入。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環境的限制,學生學到的一些知識無法得到實踐和驗證,這些知識也就不能很好地內化為自身的能力或素養,這也給素質教育帶來一定的侷限。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已開展素質教育二十餘年,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着素質教育的推進和落實,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不斷探索、總結、反思和改進,探索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

教育的反思10

創新教育對廣大生物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為生物教師,應如何適應創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們共同思考的問題。本文談談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1.更新教育觀念

教師要變傳統“標準件”型教育觀為創新型教育觀;變“師道尊嚴”為師生民主平等的師生觀;變應試教育觀為素質教育觀;變傳授知識的教學觀為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觀。只有在創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才會採用創新方法,培養創新人才。

在中學生物教育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同時還應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形成。

 2.創新處理教材

教材內容的編排不一定都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時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適當調整與重組,使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發展需要。教師對教材的創新處理包括對教材內容的增減、調整、重組或重新選定。總之,只要教師用創新思路來處理教材,一定會使教學內容得到創新。

3.創新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例如,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討論式學習、合作型學習、自學式學習。學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此外,還可採用“發展問題教學法”和“多角度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極為重要。

 4.更新教育手段

現代教育手段在當今教育和未來教育中應發揮特殊作用。現代教學媒體在生物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傳統教學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它能增大教學容量,開闊學生視野,誘發學生思維;它使生物課堂更精彩、更生動、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在今後的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引進先進的教學手段,並對網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重視網絡對教學的影響。

 5.轉變評價觀念

教師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以“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舊觀念,應向“素質鑑定”觀轉變。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價值,保護並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育的反思11

一、成人教育研究反思:缺憾與原因

自從國家教育科學規劃對成人教育正式立項以來,己過去20年。回望20年曆程,成人教育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不凡的成果。其重要標誌就是:其一,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科研建制,研究活動不再是一種僅限於個人的自發行為,而是一種由社會組織起來認識、發展成人教育的活動;其二,建構了專門的話語表達空間,研究活動有了對話與互動的平台,研究成果有了傳播與交流的機會;其三,積累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成果,成人教育開始有了自己一定的理論基礎與知識體系;其四,逐漸成為推動成人教育發展的力量,各項研究作為一種知識創新活動,研究成果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只要其符合客觀規律、順應客觀需要,都在不同程度上對成人教育實踐與發展產生了有效的推動或正面的引領作用,並構成為成人教育圖景中的科學知識總合。

然而,過去的20年又終究是成人教育研究混沌初開的20年。正是在這跌宕起伏之間,留下了它的諸多幼稚與不足,即便時至21世紀的今天,其種種缺憾還在依然繼續着、蔓延着。

(一)成人教育研究的缺憾

從相對比較深入的層面來看,其缺憾主要表徵為以下方面。

第一,“管窺研究”多於“全景研究”。為使成人教育獲得理解與認同,故其與社會發展的相關研究曾經一浪勝過一浪,目的大都為了張揚它在社會進步中的意義與作用,進而標榜其價值,彰顯其地位。此舉固然打開了成人教育與社會對接的窗口,有利前者從社會認知與社會行為的邊緣地帶移向中心位置。但憑心而論,這類研究往往僅屬基於成人教育某個領域與社會發展某個側面相對應的“管窺研究”,而失去“全景意識”的研究活動決然無法對雙方整體證明太多,引領太多。

第二,“臨摹研究”多於“原創研究”。隨着學位授予點的建立與擴大,成人教育學科建設研究悄然而起。但到目前為止,襲人故智、蕭規曹隨的傾向依然嚴重一所有結果當中,留下更多的便是對一般教育學科框架的臨摹與推演。原創研究的匱乏顯然使成人教育學科建設還沒有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邏輯起點,而邏輯起點缺失,必定導致路向迷茫,路向迷茫又必定導致結果謬誤。

第三,“教的研究”多於“學的研究”。汗牛充棟般的研究着述表明,無論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教”的研究偏好遠遠勝於“學”的研究興趣。“教師中心”、“教學中心‘學校中心”儼然沒有太多鬆動,“學生中心”、“學習中心”,至少是‘教一學雙中心”理念依然處於集體無意識狀態。單相意願、偏頗選擇的結果,留有餘地説,是事倍功半,尖鋭一點説,是緣木求魚。

第四,“一般思辨”多於“深度研究”。在成人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相關研究中,還有一種情形就是,限於浮面的一般思辨性研究多如牛毛,而真正能夠滲透其中、切入內裏的深度研究則寥若晨星。“淺論意識”導致潛思缺失,“泛論傾向”導致精思淪喪,加之這些研究又常因社會本位意識超強而脱離教育主體,因求證意識淡薄而缺乏轉化行動。沒有深度、遠離精湛的研究結果,其生命力、經久性必定難遁折扣大打的命運。

第五,“封閉研究”多於“開放研究”。成人教育研究還更多地陶醉於自身較為狹隘的理論與實踐探討,而較少能在一個更加開放的背景下和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三大理念交叉起來進行探究,以致迄今無從捕捉其與此三大理念的緊密對接,無從發現其與此三大理念關係的深入破譯,更無從感受成人教育促進終身教育、終身學習以及推進學習社會的社會認知與民眾認同。在倡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以及創建學習社會的時代進程中,成人教育研究若依然遊離對此三大理念的積極探索,忽略它們之間互動關係的主動思考,便完全可能使前者與其他類型教育之間的關係永遠難以澄清,而其地位作用、價值意義、發展動力、前進方向等也許永遠只能是模糊一片。

(二)成人教育研究缺憾的原因診斷

通過對來自研究者主觀方面的分析,筆者認為,説到底,所有缺失、所有抱憾,最根本的緣故,就是因為對成人生活世界的遠離,最深層的緣起,就是因為對成人精神家園的漠然。

因為“遠離”,導致研究者“職業意識”式微,無法使研究田園變得肥沃;責任意識”失落,無法使研究空間變得開闊;使命意識”喪失,無法使研究事業變得生機盎然。易而言之,脱開成人,遠離其繽紛世界、無視其斑斕生活,聊以自得地大談“教育”,其實質只能是一粧粧棄“成人之本”而不顧的“買賣”。毫無邏輯前提、無源之水般的作為,所能留下的,也許除了空洞還是空洞。

因為“漠然”,致使研究者“研究熱情”萎頓,不可能對深入探索奉獻力量;研究激情”脆弱,不可能對不斷追求奉獻執着;“研究豪情”匱乏,不會對新的開拓奉獻毅志與堅定。換而言之,脱開成人,漠視其紛緼而鮮活的精神,澹然其靈動而閃亮的靈魂,聊以自娛地空談“教育”,其實質只能再一次成為一筆筆舍“成人之本”而不顧的“交易”。毫無邏輯根據、無本之木般的作為,所能呈現的,也許除了蒼白,也只能是蒼白了。

二、成人教育研究前瞻:綱領與行動

成人教育研究的價值在於實現對成人學習現象的真正認知,對成人教育實踐的正確引領,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乃至創建學習社會、促進人的終身全面發展產生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一)成人教育研究新綱領

成人教育研究以往所存在的“缺失”與“抱憾”及其根源一旦被確認,那麼,攻克其缺憾的未來“良方”,即必須重構其研究綱領: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

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就是要求成人教育研究走出庭院深深的書齋、跨越高牆巍巍的校園、擺脱相沿成習的束縛、衝破傳統戒律的藩籬,能夠義無返顧地“回到事物的本身”,即“回到事物發生的本源”“回到事物存在的本體”“回到事物演進的本位”。也就是説,未來的成人教育研究必須直面成人一直面他們最真實的社會境遇與最本真的社會生活,直面他們最真切的發展需求與最真實的人生嚮往,基此洞察、瞭解、分析和闡釋他們的教育與學習問題,從而真正形成現實生活與教育的對接,真正實現人生髮展與學習的契合。總之,凝聚在這一綱領核心部位的精髓,就是奉獻給成人教育主體以義不容辭的生存關切和深切入微的生命關懷,並將關於教育與學習活動的一切思考與行動去服務於其生命延續的不同階段,覆蓋於其生命發展的整個過程;去服務於其生命構架的所有側面,歸宿於其生命存在的全部意義。

首先,從根本上杜絕僅僅抓住成人之概念,全然忽略成人之存在的現象,從而使成人教育研究的人本精神與人本關懷、民本精神與民本關懷真正弘揚開來,使“學習中心”、“學習者中心”理念切實張揚開來,並將此真正融入到成人教育實踐與發展設計之中。

其次,為成人教育“研究什麼”、“到哪裏去研究”、“如何進行研究”和“為什麼而研究”等一連串疑問找到最為適切的答案。也就是説,它必將清除經驗重複的陋習,克服閉門造車的弊端,清除步人後塵的拙劣,消解蹈常襲故的無奈,結束“重教薄學”的慣性,擊潰追名逐利的歪風,制止進取意識的頹喪,真正建立起邏輯演繹的原點與基礎、土壤與空間、途徑與方法以及目標與方向。

再次,重構研究者的職業意識、責任意識與使命意識,必定重燃研究者的探索熱情、追求激情與開拓豪情。由此,成人生活將得到生動的詮釋,困境將得到深刻的洞悉,而其精神將展現它的希冀,靈魂又將表掃它的期求。

最後,進一步明確成人教育研究的神聖職責與崇高使命。職責的神聖與使命的崇高,決不允許漠視成人教育主體社會境遇、社會生活之任何藉口的存在,更不能容忍“忽略成人教育主體的身體、性別、智能、情感、社會以及精神等各方面存在”?及其發展困境、發展需求之任何行徑的出現。

總之,無論是對成人教育一般研究活動而言,還是對成人教育學科建設而言,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決然是其存在與發展的靈魂所在,也必定是其未來一切研究活動所應採取的基本態度與方法論首選。唯如此,成人教育研究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它的理論原始動力,提升它的理論解釋能力;切實改變它的理論面貌,漾溢它的理論神韻。同樣,也只有高舉這一綱領,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它的學科建構依據,獲得它的學科發展生機;切實確立它的學科個性,彰顯它的學科風骨。基此,不失本原地構築起它的話語體系,以最終為成人教育實踐的未來發展奉獻真正的理論智慧與巨大的邏輯力量。

(二)成人教育研究新行動

新綱領必然約定新行動。為了使成人生活世界與教育世界真正膠着,為了使成人精神家園與學習田園切實交融,前瞻成人教育研究未來,它必須採取一系列新的行動。

1.解析成人羣體結構

成人世界龐雜而紛繁,不同的社會角色、生活狀況構成了不同的成人羣體。成人羣體結構解析是迴歸成人生活世界、走進成人精神家園需要採取切實行動的第一選擇,更是深入研究成人生存境遇以及一系列教育與學習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當成人擁有教育權、學習權己為整個國際社會所認同,並當認知發展到現今水平一成人羣體多元構成需要教育有所不同作為的角度來分析,若仍然簡單地通過與兒童及其教育的比照,來呼喚成人一般的教育需求與強調其一般的社會意義,或仍然一味通過這種對比方式來揭示成人整體的心理、社會與教育差異,顯然己經變得過於籠統與含糊,己不足以切入到成人世界構成的內裏,以更顯多樣性、更具指對性、更見真實性地發現並確認成人羣體因其不同的構成而面臨不同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教育與學習問題。

當今中國的成人世界,其構成極其複雜。若要真正迴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未來的成人教育研究就必須首先解析、梳理成人羣體結構之縱橫,瞭解、熟稔不同的成人羣體及其特質,並關注他們的演進與變化。不失動態意識地先行解析,釐清成人羣體的構成,是實踐成人教育研究新綱領必須邁越的第一道門植,其意義全然在於促使富有人本、民本精神的光芒充分張揚它的透射能力,富有責任、使命意識的關懷充分顯示它的切入能力,從而能夠真正細緻入微地發現不同成人羣體的不同社會境遇與生活境遇、不同需要與不同追求。

可以預見,成人教育研究完全可能還會因為新視角的出現而形成對成人羣體與兒童羣體進行整體對比或討論的需要。但是,更可以深信,為迴歸成人生活世界、走進成人精神家園而採取實際行動必須首先落腳於其不同的構成,而這一行動又必然會對成人羣體的整體認知產生更為深入和完整、更為真切與有力的支撐作用。

2.關懷成人生存境遇

成人羣體的實際生存狀態表明,其境遇同各種社會元素及其變遷之間有着極為廣泛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既可能是一般的聯繫,也可能是特定的聯繫;既可能是直接的聯繫,也可能是間接的聯繫。據此,可以舉例、設問,並與成人教育鏈接起來形成如下追問。

科學技術進步、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制度更新、職業環境嬗變、生態環境透支、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生活數字化,等等,從總體上説,它們正在使成人世界面臨怎樣一種科技境遇、經濟境遇、文化境遇、生態境遇,正在使其生成怎樣一種企盼,孕育怎樣一種追求,而所有這一切又正在賦予成人教育怎樣一種崇高的使命?它們正在使不同勞動者羣體處於怎樣一種特定的就業境遇、創業境遇、職業境遇、發展境遇,正在使之萌生怎樣一種特定期待,醖釀怎樣一種特定希冀,而所有這一切又正在規定着成人教育應當擔負起怎樣一種特定的責任?

社會轉型、經濟變革、文化更新、價值觀念更迭、城市版圖擴張、居住方式改變、社區建設加速、老齡社會來臨、代際關係嬗變等,它們又正在間接或直接地對成人羣體的城市、社區、鄰里、家庭生活以及勞動、文化、精神生活等境遇發生什麼樣的影響,並導致其在職業生活、物質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人際關係以及自我發展的意義與價值範疇中正在期待怎樣一種新的前景,守望怎樣一種新的未來,而所有這些熱望與憧憬又正在規定着成人教育必須承擔起怎樣一種艱鉅的任務?

總之,給予深切入微的生存關照與生命關懷,必定使得成人羣體特別是轉型時代的平民羣體、邊緣羣體、弱勢羣體,其社會境遇、社會生活能夠得到生動的詮釋,其生存困境、發展需求能夠得到真切的表白,其精神追求、心靈嚮往能夠得到深刻的洞察,也必定使得對於其教育與學習問題的探索和演繹,能夠真正確立起切實的邏輯起點與邏輯空間。

3.解讀成人學習行為

放眼成人學習需求,可見它們主要生成於如下四大空間。

社會變遷空間一社會構成元素及其變遷,在對不同成人羣體生存境遇產生不同影響,使之面臨新遭遇、新困境或形成新憧憬、新嚮往的同時,它們又由此對其乃至其中的每一成員提出了不同的適應與發展要求,從而生成為一個個真切而鮮活的學習需求。這些學習需求既可能生成於社會變革與因應遭遇之間,也可能生存於社會變革與擺脱困境之間;既可能形成於社會變遷與發展憧憬之間,也可能形成於社會變遷與未來嚮往之間。總之,任何成年羣體及其每個成員在社會變遷條件下,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發生飛速而深刻變化的時代,謀求“智力”上與“精神”上的不斷裝備,増進應變能力、發展能力、創造能力,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將成為永續的學習需求。

社會角色空間——任何成人羣體的任何成員,都在社會舞台上扮演多種角色。不同的角色儼然規定着不同的角色任務,而履行不同的角色任務又必將引發不同的學習需求。作為勞動者,必在職業世界變幻中確立特定的學習需求;作為文化承載者,必在文化承傳中產生特定的學習需求;作為國家公民,必為履行職責與義務而形成學習需求;作為家庭主要成員,必為勝任父母角色而發現學習需求;作為社會中堅,必為應對紛繁的社會生活而萌生學習需求;甚至到了老年,還有一個如何迴應晚年生活變化的問題。至於一生中人生角色可能發生的不斷轉換,又必定形成新的角色任務,而其又必再孕育出新的學習需求。

終身發展空間一人是生理方面的“早產兒”,也是心理與社會成長方面的“早產兒”。情況就像埃德加?富爾所説,“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就是由於他的未完成性從人的發展來看,個體進入成年及其不同階段,都有可能使原有的知識、技能、態度和生活模式與新的生存境遇或新的發展要求產生巨大的差距,而這些差距恰恰又成了繁衍學習需求的巨大空間。

人生經歷空間一人,需要走過具有普遍特徵的發展階段,但又會有其特定的人生經歷。這些特殊的人生經歷或者説人生變故,如職場變化、職業中斷、婚姻解體、意外事故、罹患絕症等,同樣會演化成一個個奇特的需求空間,演變成一個個難以預想的學習需求。

來自不同方面的學習需求固然可能發生重合,但紛繁需求必然來自多元空間,多元空間必定產生紛繁需求,這是一個不容置辯的事實。而成人教育的實踐恰恰從一開始就源於不同成人羣體、不同成年個體的學習需求,並且可以預見,它的未來發展必將更加仰賴於此。故而,對於成人學習需求及其變化的關注,不僅是解讀成人學習行為這一行動的核心任務,更是迴歸成人生活世界、走進成人精神家園的重要體現。

自從人類對“自我再生產”一教育與學習問題有正式研究以來,誰也不曾反對過‘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等原則。可以説,只有充分辨識成人學習風格、學習方式與學習空間的“同”與“異”,如此原則才能真正得以體現。由此,在迴歸成人生活世界、走進成人精神家園的大前提下,關照成人的學習風格、學習方式、學習空間又成了成人學習行為解讀行動中的重要任務選項。

然而,説到底,關注成人學習需求、學習風格、學習方式與學習空間等,往低端説,即是關照每個成年羣體及其所有成員在不同生活空間與生存境遇下,其學習行為基本而特定的元素;往中端説,即是關注他們的學習權利與學習機會;往高端説,即是關切他們的生活模式與生活質量;而往終端説,即是希望社會所有成年人員都能夠成為自我存在、自我生活、自我發展、自我創造的主人,都能活出生命的真諦與生命的精彩。

4.構建教育支持系統

成人教育研究於此呼之欲出的再一項重要行動,就是堅持以堅定的人本、民本之魂,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去設計與建設四大支持系統。

其一,堅強的理論支持系統。教育界,甚至是成人教育內部,常聞一種讓人鬱悶的聲音:成人教育,實踐豐富,理論匱乏。雖難以苟同“理論匱乏”即“一貧如洗”,但是,它的薄弱、不足確實顯而易見。尤其重要的是,在成人教育實踐發展面臨更多機遇和嚴峻挑戰的時代,又多麼迫切需要獲得更加適切的“理論解釋”與“理論引領”。所以,成人教育研究時至今日己刻不容緩地需要建設一個堅強的理論支持系統。而最具先行啟動意義的三條路徑選擇是:經驗提升、學科跨越與國際比較。

①廣泛實踐而積澱的豐富經驗,必須經由精心篩選、理性思辨,以提升到具有充分解釋與引領能力的理論界面,甚至通達到充滿邏輯與智慧力量的理論高度。當下應特別堅守的是:將成人教育置於人與自然、社會共同和諧、持續發展背景下研究的原則;將成人教育置於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思想指導下研究的原則;成人教育與社會變革、發展俱進,與個體成熟、發展共進研究的原則。力求杜絕那些或“實”得不予任何理性思考的糙物,或“虛”得不見任何實踐印證的泡沫。

②成人教育與社會以及人的各種存在範疇有着極其廣泛而緊密的聯繫。必須放棄簡單演繹教育學概念的做法,而更多地深入到哲學、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經濟學、管理學乃至有關自然科學等廣泛涉及成人世界研究的學術領域以寬闊的學科視角去洞察、詮釋鮮活的成人生活田園,以多樣的研究途徑去探尋成人教育實踐及其學科發展的方法和話語。

③成人教育堪稱一項“世界運動”,但中國有中國的實踐與傳統,國外有國外的探索與創造。在其研究的跑道上,不否認發達國家走得更快、行得更遠。既重本土情感的理論暢想,又具國際視野的學術對話;既專心致志於本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又濃彩筆墨於整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新世紀的成人教育實踐必定能夠尋找到更加明確的路向。

總之,生產無可替代的話語體系,己經不存在任何拖沓的藉口;建設堅強有力的理論支持系統,已經不存在任何遲疑的託辭。

其一,和諧的環境支持系統。成人教育半個多世紀留下了蹣跚、蹀躞乃至顛簸、坎坷的腳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宏觀生存環境還遠未為之提供足夠的支持力量。換而言之,構建法律支持系統、政府指導與協調以及社會參與並互動的組織支持系統、勞動與教育或工作與學習交替進行的時間支持系統、時空充分利用且媒體廣泛參與的輿論支持系統、學有所獲或學有所成的評鑑支持系統等,都將是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成人教育研究需要對之作出重點選擇的課題。這些課題一旦有所突破,那麼,就有可能為成人教育創建出一種洋溢和諧氣氛的宏觀生存環境。

其二,有力的運作支持系統。打造財力、物力、人力三足鼎立的成人教育運作支持系統勢在必行。因為,以時下微不足道的集資途徑、差強人意的教學設施、戰鬥力脆弱的人員隊伍,是無論如何難以真正支撐起我國近十億成年人口之教育大業的。現實的目標就是:為財力、物力與人力資源建設尋求出路,打造有力的成人教育運作支持系統,是擺在成人教育研究面前又一項實實在在需要攻克的重大課題。

其三,科學而藝術的教學支持系統。“成人教育學”在國際社會被定義為是“一門幫助成人進行學習的科學與藝術”。如果認同這種解釋,那麼,許多與成人學習特徵格格不入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都必須加以“回收”與“清空”,從而奮力構築起一種充滿科學神思與藝術神韻的成人教學支持系統。對於這個教學支持系統,此時此刻的想象與訴求就是:其靈魂必須實現“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其目的必須實現‘唯學歷、唯文憑”轉向“促進人的終身全面發展”;其目標必須實現“唯知識、唯技能”轉向“重態度、重素質”;其起點必須實現“以既成的知識框架為出發點”轉向“以學習者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其方法必須實現“以教師講授為唯一”轉向“多種方法兼容幷蓄”;其手段必須實現“以書本、教師信息傳播為唯一”轉向“多種信息傳播途徑綜合利用”;其時間必須實現“以定時製為主”轉向“以彈性製為主”;其空間必須實現“以學校為唯一”轉向“以社會為課堂其評價必須實現“以教師為唯一判官”轉向“教師、學生、夥伴與組織的共同評價”;其功能必須實現“囿於知識、技能的教”轉向對於成人學習者學習過程乃至生命旅程更大範疇的“激勵、促進、諮詢、幫助與引導”。

顯然,形成一門幫助成人學習的科學,完善一門幫助成人學習的藝術,需要完成的命題還遠非以上所列,但即便如此,也足以讓人感受到其任之重,其道之遠。對於這些題目如若等閒視之、輕描淡寫,科學而藝術的教學支持系統決然無法矗立起來。

教育的反思12

雖然工作有十幾年了,但是這是我第一次教一年級。開學快一個月了,孩子們的課堂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大家都説一年級新生入學第一個月裏行為習慣很差,尤其是課堂常規更是不堪入目。所以開學前段時間必須抓好課堂常規教學,孩子們由幼兒園以遊戲為主的學校生活一下子轉移為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的學校生活,對於他們來説很難適應,尤其是要端端正正地在座位坐40分鐘對孩子來説,確實很不容易。

加上我以前一直接觸的是高年級的孩子,對於低年級孩子的教育,還真不知道該從哪方面開始,所以一開始有很大的不適應。特別是在開學後的第一堂課,也沒對孩子進行很好的課堂常規教育。致使後來對他們的常規訓練,感到非常的吃力。

上次在育英國小聽了羅老師執教一年級的課,學到了不少。課後她介紹了課堂常規教學的經驗,她提出面對常規訓練還不是很好的課堂,大聲呵斥、嚴厲批評、講大道理這些沒有多大的用,因為孩子根本就不明白甚至聽不懂,這時我們就應選擇一年級孩子樂於接受的方法由淺入深的進行課堂常規教育。如:

一、培養個人榮譽感,榜樣激勵。

剛入一年級的孩子畢竟還小,對於培養集體感頭腦中沒有概念,而相反對於榮譽感卻又明確的感念。比如:老師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激勵的眼神會是他喜形於色。回到家裏還會像爸爸媽媽炫耀被老師表揚,其他同學也會非常羨慕。我們要抓住孩子這個特點對他們多表揚少批評。

二、規範個人行為,明確要求。

在孩子能夠明白上課要坐在座位上並認真聽老師講課後,此時我們要用一些兒歌來滲透。如:上課可以讀兒歌小手放桌上,小腳要放平,兩眼看老師,小耳朵認真聽。等等。這樣把對孩子們的習慣養成編成兒歌,可以使孩子明白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知不覺行為習慣得到了規範。

三、追求意識,強化訓練。

在培養孩子榮譽感和明確要求以後,可以逐步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採用比一比、賽一賽等活動。比一比哪一組坐得好、積極發言、認真聽講等。在這種競爭意識的驅使下,孩子們慢慢養成了自覺遵守課堂紀率的好習慣。

聽了以後我覺得養成教育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艱苦的、長期的教學過程,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時刻的去關注孩子的常規教育。雖然我現在做得還不夠好,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去,一定能夠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輕鬆愉快而又比較安靜的教學環境中健康成長。

教育的反思13

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有時當我自己獨自坐在電腦前時,學校中發生的一幕又一幕就會浮現在我的眼前……記得,那是我上的上午第四節課以後,一名男同學也跟出教室,待別人都走後才走到我的身邊,一邊摸出一盒“金嗓子”一邊害羞地説:“老師您感冒嗓子沙啞,吃點藥吧,我的教育教學反思。”面對學生對師長的關愛,我能説什麼呢?前一天夜裏,我的女兒一夜高燒不退,我坐在孩子身旁一夜沒閤眼,過分地焦急導致早晨開口説話時竟然聲音沙啞,並沒有感冒啊。難得男孩子有這份細心,而且他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我留下一點。這份感動很長時間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

温暖傳遞着温暖,面對這份感動,我曾經積聚在心底的抱怨沒有了,曾經因為某個同學不聽話或者上課不守紀律而造成的氣憤消失了,一切變得那麼美好,心裏突然亮了起來。又有什麼理由讓我們不去真心關愛每個學生?於是我漸漸喜歡上我的學生們了。班級裏有什麼事情,學生思想上遇到什麼問題,生活中碰到什麼小麻煩,只要在我力所能及之下,我都會盡力而力。教育的真諦是提升人的心靈與智慧,它無時無刻離不開心靈的溝通,而溝通最重要的是用真心、動真情。學生心中鬱積的苦悶和孤獨消失了,就可以愉快的心情、求知的渴望全力投入到自己的學習中去。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重視對學習困難生的關愛和幫助,不讓一個後進生掉隊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每一個都曾經很優秀,教學反思《我的教育教學反思》。學習困難生的轉化應從課堂教學着手,在課堂教學中應正確對待學習困難生。

作為老師要樹立信心,克服偏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教育教學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如果你討厭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也就結束了。”一般來説,學習困難生智力並非都差,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長處總被缺點短處掩蓋,得不到老師的認可,老師把他們當作是班裏的包袱,不聞不問,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採取消極態度,有時甚至與老師唱對台戲。為了促進學習困難生的轉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起轉化學習困難生的信心,要真心地去愛護這些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使他們對老師產生一種信任感和親近感,願意接受教育和管理。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對這些同學多提問,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多鼓勵少批評,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相信自己,從而堅定信念,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有效發揮。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面對老師之間的競爭,我只能允許自己做得更好。教育的改革把素質的提高放到了首位,這歷史的重任,我們老師義不容辭地擔當。感慨之餘,教學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首要的問題。在促進學生髮展的同時,實現自我的發展與完善,以終身自我教育作為老師生涯的推動力。所以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素質將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永遠的目標。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裏,只要我們大家團結在一起,釋放自己的真情,我們的一片誠心,一番苦心,一顆愛心,必然會打造出一批又一批人才。

教育的反思1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行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童年時期,記憶是很靈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於使用它,它就會成為你的第一個助手。學生在早年記住的東西,常常永遠不會忘記。”因此,閲讀應是以引導、激發孩子的興趣為起點,喚起孩子閲讀的主動性、創造性。而課外閲讀作為閲讀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普通而經常的形式。本學期,我校各年級都進行了課外閲讀讀書活動,我們四年級選的是書是《愛的教育》,因此我決定上一堂《愛的教育》課外閲讀指導課。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以日記的形式來記錄的,並且是以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口吻來寫的,很是貼近生活。所以學生閲讀起來較為從容,易於接受,易於理解。()學生易於從這本書中捕捉到屬於自己的生活,從而把閲讀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這樣就消除了由於材料陌生產生的閲讀障礙。只有如此,學生才能產生閲讀的愉悦和興趣,從而扣開閲讀之門走進閲讀的世界。

我們班用了很長的時間見這本書讀完了,在讀的過程中,讓他們對不會讀的字查字典解決。1在多篇文章中,選取了人物形象突出的幾篇進行重點閲讀。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緊緊抓住這本書的主題:“愛”字,從情感入手,閲讀過程中始終圍繞愛閲讀,抓住文中的精彩片段進行展開。突出了師生之愛、母子之愛、同學之愛、祖國之愛,自身也努力投入情感,儘可能地把學生也帶入了書中愛的境界裏。

在教學中,我也努力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學習、交流、暢談體會,同時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寫話指導,讓學生學會閲讀,學會寫下自己的想法。由於指導課的定位,在課堂上,自己引導得比較多。作為三年級的學生,要想説出很深入的體會,是有點難的,因此,我只要求他們能夠説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積累的好詞佳句,及其關於愛的名言即可。

學生讀這本書的興趣很濃厚,家長的反應也很好。在全班掀起了一股讀書熱。

教育的反思15

眨眼間,我已經走上教師崗位兩年了,並在今年的七月,送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批同學。親歷了這些同學學習生活中的點滴進步,我感到無比欣慰。但在欣慰之餘,還是有一些遺憾,因為,有一個同學,我始終沒能讓他改變。這個愛搗蛋的男生,據説剛進國中,便被七年級的老師定性為“差”生。當我八年級開始教他的時候,我也經常為他感到頭疼。

後來,在一本書中看到,日本著名兒童小提琴教育家玲木鎮一在與小朋友們的接觸中發現,每一對家長教育小朋友説話走路的那個階段,小朋友進步最快。因為家長總是用最欣賞最得意的目光關注着小朋友從零開始的每一點進步,即使小朋友學説話,説得再差,再遲,我們會説“貴人遲語”,家長從不會抱怨,只會不時鼓勵、讚賞;小朋友學走路,摔跤再多,家長從不會訕笑他,只會再堅持不懈地協助他。結果,每一個正常的小朋友都學會了説話走路。這個事例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作為教育者,我們不應總是責怪同學又做錯了什麼或沒能力做成什麼,而應告訴他們又做對了什麼或有能力做成什麼,因為賞識更有助於協助他們勝利。我不由得想到了那個男生小沈,我決定,要把賞識教育貫徹在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用我的鼓勵,讚賞,順利改造小沈。

我開始努力去尋找小沈的優點。一次,他的同座跟我説:“老師,小沈記電話號碼可厲害了,我們班那麼多同學的電話號碼,他一會就記住了。”後來,我專門找小沈聊天,對他説:“同學們都覺得你很聰明,記憶力好,你瞧,你有這麼好的先天條件,只要你學習上點心,成果肯定會很好。”看得出來,小沈聽了我的話還是挺高興的。後來,在班會的每週小結上,我照例要褒揚一些本週表示好的,雖然小沈還是時有被任課老師點名批評的情況,但比以前要少一些了,所以我又專門把他提出來褒揚。在上我的課時,假如有一階段我發現他也能在下面回答我的提問,我會立即裝作無心得説一句:“小沈同學腦子轉得挺快的啊,答得很好。”當然,假如他為班級做了一件好事,哪怕只是在我的要求下協助同學打掃衞生,我也會在全班進行褒揚。可是,就是這樣,他還是未能改變他的調皮和落後的成果。

問題究竟出在哪呢?我陷入了深思,想來想去,不是賞識教育的問題,而是我的理解和運用走入了歧途。

一、賞識不等同於簡單的褒揚。一直以來,我把對小沈的賞識教育簡單的等同於褒揚。其實,賞識應是教師基於對同學的能力,性格充沛瞭解的基礎上,對同學自己由衷的讚賞,哪怕它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也能讓同學真心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肯定、欣賞,使同學在增強自信的同時,自覺自願地去追求更好的表示,因而能給同學予更大激勵。而褒揚,往往只是基於某一件事,某一方面的優點而發出的肯定,它可以是“對事不對人”,也可以是針對同學先天所具備的優勢而提出的。因此,同學被褒揚後,它的激勵作用也可能就到此為止,不能延續下去,拓展到其他方面;或者,同學對自身的某一方面優勢洋洋自得,陶醉於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中,而不能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做更大的努力,甚至對這種褒揚習以為常,覺得理所當然。細想我對小沈的賞識教育,其實正走入了這種膚淺的褒揚誤區。其實,小沈是個開朗樂觀的男孩,很有幽默感,也有正義感,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很強。但我沒有用心去發掘他的這些性格、能力優勢與潛力,讓自身真心去欣賞他,而是僅僅抓住一件事或他的聰明來給與褒揚,這樣,他僅僅是知道了某件事自身做對了,自身有些小聰明,卻沒能進一步地去發展自身,完善自身。

二、賞識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而不是一種功利性的教育。不記得是誰説過一句話: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撫慰、感染和交融。賞識教育只有緣自教師對同學發自內心的愛,那麼他的賞識才是心靈對心靈的撫慰、感染,才幹實現師生間的情感交融。假如缺乏愛的滋潤,僅僅被當作一種改造同學的教育手段,那麼,它會被同學看作是一種虛偽,遭到同學的漠視甚至是牴觸。在對小沈的賞識教育中,我的賞識又有多少是緣自對這個所謂的“差”生的愛呢?恐怕更多的是為了改造好他,為班級解決掉一個包袱吧。同學也許在某方面的知識掌握上不如教師,但他們在情感體驗上決不遜於大人,甚至比大人還要敏鋭。一旦他覺察到老師的褒揚背後的這種功利性的意圖,哪還有什麼熱情去做進一步的“自我改造”呢。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沒有了愛,哪又有親,沒有了親,教師為教育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只能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三、賞識教育中,教師一定要有耐心,要鍥而不捨。教育也許是人類所發明出的最為艱鉅,也最講究智慧的一項工程。它容不得一絲的馬虎,容不下一絲的急躁。剛開始對小沈進行賞識教育的時候,我是滿腔熱忱,一有機會就對小沈進行褒揚,鼓勵。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小沈並沒有出現我所期待的變化,我難免有點泄氣。後來,當小沈因為做錯事,被同學告到我這來時,我沒有冷靜下來細想原因,而是當着全班的面,把他狠狠批評了一通,並在其後的兩天故意冷淡他,心想,讓他好好反省吧。這樣的情形反覆幾次後,後面無論我再怎麼努力,小沈也都無動於衷了。如今想來,缺乏耐心,正是導致我失敗的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在賞識教育中,教師對困難生的教育一開始熱情較高,鼓勵、協助。但當付出一定勞動而得不到回報時,就開始失望、懷疑同學的能力,對同學漠視,挖苦、諷刺,既挫傷了同學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又會使同學對老師發生牴觸甚至敵視情緒,即使後面老師再耐下心來,恐怕也無濟於事。所以作為老師,對同學的教育要有耐心、並要有作耐久戰的心理準備。

四、賞識教育也離不開批評與懲辦。在我過去的賞識教育中,我把賞識與批評懲辦割裂開了。一段時間內,我集中於對小沈的優點的褒揚,對他的缺點缺乏經常是有意的忽視,或是以“提醒”代替批評。其實這樣助長了他的盲目自大和改進自我的惰性。一個人的生長,既需要褒揚帶來的自信,也需要批評懲辦帶來的自省、自強。“知恥而後勇,知缺乏而後進”,褒揚與批評懲辦,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在愛的熱情下,發自內心的欣賞你的同學,尋找他的閃光點,讓他感知到你對他的欣賞。當他做對事時,給予真心的褒揚,當他做錯事時,給與嚴厲的批評與懲辦。這,才是真正的賞識教育。

Tags:反思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