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實用的寫傳統節日的作文五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7.93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寫傳統節日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的寫傳統節日的作文五篇

寫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1

清明節的時候,我們全家去了西塘。 我們在路上看到了許多油菜花,它們都開得很熱烈,好象在歡迎春天,就像好幾個小姑娘在跳舞。到了西塘,我幾乎只看見了人,沒有看見風景,但我知道這些人都是來踏青的。 我們好不容易擠進了人羣中,我忽然看到了一團團雪飛過來,我在想:冬天已經過了,為什麼還會有雪呢?我走近一看,原來是櫻花呢!我看到櫻花隨風舞動,彷彿在下“櫻花雨”,飄進了小河裏。我還看到許多人都拿着風箏,好象逛完西塘就去放風箏吧·還有一部分的人拿着許多吃的和酒,我想:他們都是要去掃墓的吧!西塘有許多小店,但是有幾家是關着門的,應該是清明節的原因,所以才關門的吧!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裏,因為這裏有很多清明節的氣氛,呆在家裏太孤獨了。

寫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2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從七月初七就已經開始有節日的氣氛了。七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壯族受漢族的影響,也很同情這對難得相會的夫妻。但壯人還另有説法,認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來染布、做醋、煮藥,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趕往河邊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當女兒節,出嫁的女兒不但不像織女那樣渡過鵲橋尋夫,反而離開夫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初七過後,人們便為中元節辦貨,忙着趕圩採購香燭和鬼衣紙。節日到,家家户户殺雞宰鴨殺豬,一派節日氣氛。有的地方從初七開始就用鮮筍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開始大祭,供桌上擺滿了豬肉、整雞、整鴨、米粉、發糕、餈粑、糯飯,一直襬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這前,得先把供品熱一下,祭過祖,才能進餐,供桌下撂着一個很大的紙包袱,裏面塞滿了藍、白、紫色紙剪成的鬼衣和紙錢。每次祭奠都燒一些,燒過之後,用芭蕉葉、海芋或荷葉包好灰燼,等到十六日最後一次燒完,一起包成兩大包,由一位老人頭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邊,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還燒紙船、紙馬和紙屋,讓祖先滿載而歸。

寫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3

“轟!”“嘭!”一束煙花在空中炸開,點點火花從最中間向外漫,天空絢爛。

這第一束煙花也成功將氣氛炸開。

“來來來!剛出鍋的餃子。”我媽端着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緩步走來。

“張煜昊,起開!別燙着了!”看着堂弟的後背即將撞上我媽,我一手拉住他的帽子,往後使勁一拽——好險,我的餃子保住了!

嬸嬸小跑幾步過來,輕拍了一下堂弟的頭,訓了幾句,可眼底卻帶着笑意,滿滿的是春節來臨一家人團聚的喜悦。

爺爺和奶奶在廚房裏忙活着,爺爺挽起袖子,頭上還帶了頂防掉頭髮的帽子,滿臉自信,頗有大廚的樣子。他一邊炒着菜,一邊趁着空隙糾正奶奶做得不對的地方;奶奶給了他一個白眼,卻沒有像往常一樣還嘴——這是給兒子、兒媳、孫子們做的呢,自是要精細些的'。

大伯和爸爸想去幫忙,卻被奶奶和爺爺轟了出來。兩位老人家表示,今天的年夜飯他們做,你們別插手。

行吧,這也幫不上忙,那來點休閒遊戲吧,打撲克。

我們仨小輩本在房間裏玩得開心,一聽説他們要打撲克,趕緊跳出來給自家的爸爸當間諜。“爸,叔叔有張10。”“爸,大伯,有對2。”諸如此類的情報數不勝數,雖説是悄悄話,但是客廳裏每個人都聽得到。我媽和嬸嬸在一旁笑,邊笑邊看着我們説些什麼,大媽一臉無奈的走過來,像趕小雞似的:“去去去!去幫你們爺爺奶奶拿菜。”一聽這話,我和堂弟一躍而起——這已經是最後一批菜了,拿完就可以吃——我們饞那餃子好久了。

小區廣場上有人放煙花,在黑暗中分外顯眼,我拿了菜,氣沉丹田一聲吼:“我們一會也去放煙花吧。”

堂姐麻溜兒地把煙花袋子往門邊一放,用行動表示了自己的同意。瞧瞧這敏捷的動作,極快的思維,成功贏得了滿屋的笑臉。

我們笑着,鬧着……一年中好不容易團聚的日子,怎能不珍惜呢?

滿屋的笑臉,像冬天裏的暖陽。

有這樣一羣默默站在你身後支持你,幫助你的親人們,怎能不覺得美好呢。

煙花易逝,但,親情永存。

寫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4

有了源頭活水,才有江河的澎湃;有了文化根基,才有民族的繁榮。面對世代相傳承載華夏文明的傳統節日和新潮時尚名目繁多的進口節日,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哪裏才是我們的根,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把根留住,只為那骨子裏流淌的龍的血液,只為那共有的黑頭髮、黃皮膚。

傳統節日是一種民族文化形式,其受重視的程度從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主流文化形態。一位哲人曾説:“一個民族的節日,便是這個民族最壯美的歷史。”可以説,中國的每個節日都講述了一個意味雋永的故事,或是彰顯着金戈鐵馬為國盡忠的豪氣,或是訴説着柔腸百轉海枯石爛的情話……它能讓親朋相聚,共話巴山夜雨,自是一種氛圍,一種情調;亦能聊抒思念之情,慨歎盈虛無常,自是一種寄託,一種交流。它能思接千載,折射古文明的光輝;亦可傳承禮教,提升現代人的修為。可以説,傳統節日已成為凝聚億萬人心的中國結。

然而時下洋節一天天地在中國大地上紅火起來。從一開始的圖個新鮮,看個熱鬧,到後來的大張旗鼓,風起雲湧,大有取代傳統節日之勢。掃地紅塵飛,才著工夫便起障;開窗日月進,能通靈竅自生明。並非要對這些舶來品一律説不,只想讓國人明白何為本,何為末,可別忘記了名姓,拜錯了祖宗。

把根留住,留住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無奈,亦是一種幸福;留住那“金風玉露一相逢”的邂逅,自成一段佳話;留住那“清明時節雨紛紛”,便是一種寄託;留住那流觴曲水的高雅,實乃別樣逍遙。

寫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5

三月三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祕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台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綵鳳、唱採茶擂台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年男女們的注重力大多不在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