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作文

(優秀)傳統文化作文9篇

欄目: 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4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優秀)傳統文化作文9篇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一到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爆竹聲聲到處都是節日的喜慶。

説起春節,我想起了一個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頭叫“年”的怪獸,它長得凶神惡煞,住在村莊旁的深海中,每到除夕,它就會上岸,去旁邊的村莊吞食牲畜,還要傷人命,人類害怕得躲到了山上。有一年,一個老翁出現在它們的面前,對他們説:“那個來搗亂的‘年’怕紅色和響聲。”於是,村民們手忙腳亂地準備起來,把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然後,用竹子互相敲打發出聲音,“年”就落慌而逃,從此以後,我們過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燈火通明,我們每年的大年七年級走親向友,從此,春節就流傳到了現在,變得越來越隆重。

隨着我們科技的'發展,家家户户變得富裕,我們的春聯變成貼圖,還有掛着燈籠,竹子的敲打聲變成了煙花爆竹。隨着“噼裏啪啦”的煙花聲音在空中綻放開來,像爭奇鬥豔的“仙女散花”,又像下煙花雨,有紅、黃、紫……天空被打扮得炫麗多彩,它們照到了人類的臉上,人類的臉被照得喜氣洋洋,人類過年的習俗還有包團圓果,大掃除……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豐富呀!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世園會徵文,守護甜心之亞夢黑小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湖朝陽把它的光芒射向湖面,微風乍起,細浪跳躍,攪起滿湖碎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湖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着一顆白亮耀眼如鑽石的`星星——啟明星。青蛙碧綠的身體上佈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片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羣天真爛漫的娃娃,在高空中雲集,嬉戲而下,咿咿呀呀,歡蹦亂跳地撲進大地母親的懷抱。

繅絲姑娘迥然不同:藍布棉襖,黑粗呢短大衣,草綠色長褲,脖子上的紗巾是白的,扎小辮的頭繩是根黑毛線。不遠,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世盛夏,天熱得連蜻蜓都只敢貼着樹蔭處飛,好像怕陽s光傷了自己的翅膀。爸爸長着濃濃的眉毛,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總是閃着嚴厲的目光。可能是因為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原因,額頭上那深深的皺紋和他不到四十歲的年齡很相稱。暗藍色的高空中閃耀着一顆白亮耀眼如鑽石的星星——啟明星。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仍在當今世界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將這種文明延續併發揚至今的媒介,正是傳統文化。如果將社會制度比作廚師,那麼風雲變幻的社會便是一碗濃湯,湯的好壞,在於火候、食材、調料、配置……而這一切,便是傳統文化,來豐富社會這碗濃湯。

熬湯,不能只照搬菜譜,不考慮大眾的口味,也不能只用自己曾使用過的食材,對其他新鮮食物置之不理。合理對待傳統文化,猶如熬一碗好湯,只有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迎合大眾口味,使社會向積極方向發展。

所謂“色”,就是人們對形形色色文化的態度。中國人對於食材之色,既要求不過於色彩濃重,也要求平中出奇,這有輕有重的中庸之道,便闡釋了我們對文化的態度。平中出奇的“奇”便是傳統文化。在喧囂紛擾的當今世界,傳統文化便是給人帶來質樸自然,使人返璞歸真的鎮定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要“古為今用”。透過歷史的濃霧,我們依稀看到在汨羅江畔苦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古老的私塾裏諄諄教誨弟子“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的至聖先師孔子,聽見蘇東坡在赤壁古戰場高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越之聲……在聲色迷亂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是我們可以詩意棲居的歸宿之地。而中庸之道又要求我們包容萬物,與時俱進。因此,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合有新思潮、新思想的外來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洋為中用”。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所謂“香”,就是文化對人的薰陶。每個人對文化的理解、繼承和表現,便構成了社會文化,正如湯的濃香催發人的食慾,社會文化影響着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尊女卑”“三從四德”這樣的糟粕文化早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因此應當“去其糟粕”。什麼是精華?指那些符合當今社會道德體系的思想,例如“維護國家民族的統一、團結、和諧”,倡導“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等。什麼是糟粕?指那些過時的封建思想,例如“三綱五常、重男輕女、等級制度、纏頭裹足、鬼神迷信”等。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新與融合外來文化中,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國文化。新潮思想與外來文化隨着科學和技術的進步走向中國,如果一味抵抗與排斥,便難以促進中華文化的再發展。而敞開大門,則其中一些不成熟不健康的思想又會成為社會的動盪之源。因此,要使社會之“香”感染社會個體,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所謂“味”,正是在色與香下帶給人最重要的感受,也是核心所在。反映到文化上,就是人與社會達成文化統一後,對社會形成的積極影響。要想“味”好,就要做到“色”與“香”,寬廣的胸懷、包容的心態,正是調和傳統文化之味所在!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那日讀書,讀到人燕同居,喃語繞樑,不免想起被取締了的院落平舍,一陣心悸。燕子已無樑可依,無檐可入,隨之一起消亡的,是千年的傳統文化。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然而,多少古人篤行的傳統,今天卻杳無了。

在音樂未誕生前,蟲鳴文化是古人生活的重要構件。可以想象,十月蟋蟀入牀底,秋風蕭颯,曠野清朗,只聽得沉沉蟲鳴,何其歡樂!但伴着汽車喇叭和人間爭吵,蟲鳴文化只留下絕唱和輓歌。

消逝的文化又何止蟲鳴?我們身處一個極其悲哀的時代,先輩留給現代人的人文資源,精神功課,在一代代傳承中被修篡,甚至摧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青年才俊王勃的不羈心境,如今的少年,誰又能在旱地拔葱般豎起的建築後尋找出地平線上的落霞?

更為甚者,是傳統佳節。前幾日正是重陽,古人稱之“登高”。登高眺遠,抒懷酬志,放牧視野,文人們爭相潑/墨,百姓們邀友約醉。王勃,陳子昂,李白,崔顥,從滕王閣吟到幽州台,從天姥山念及黃鶴樓,傳統的登高節,真是個懷遠的好主題!恍然醒之,我們如今,何處適於登高遊目?百米高塔?直聳雲霄的觀光梯?——充斥着冰冷的金屬味,散發着人人浮躁的氣息……

我們睥睨天下,肆意規劃任何慾望的海拔;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那些值得我們虔誠的傳統,只剩下一個遙遠的背影。

一個民族傲然屹立的底氣,是需要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底藴的,但現代人太過冒犯,實在不仁不義。古老的'傳統文化,天然的邏輯,被破壞;那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的世界,漸行漸遠……無數傳統文化消逝了,消逝中,似乎只剩下強大的人類!

我們要回首駐留,向消逝的傳統致敬,並盈淚挽留。

我們已損失慘重,就請喚醒我們的感官心靈,贖回我們的傳統,重建我們的原配世界。

衷心致敬於消逝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這個星期,我收集了許多中國傳統的資料:有對聯、十二生肖、剪紙,還有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圖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歡傳統節日的資料,因為我對傳統節日很感興趣。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奶奶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外面有許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放學,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元宵,猜了燈謎,還到公園裏觀了燈。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

我瞭解的傳統節日還有:端午節、清明、七夕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秦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作業蒐集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於是我想了今年元宵節的舞龍。 今年元宵節我和媽媽看舞龍,我看見那望不到尾的布龍,就像一條無尾龍。好不容易看完布龍,我想回家了,可是又“飛”來了荷花龍。荷花龍把我的腳給勾住了,不讓我走,我只好有看着他們舞龍。荷花龍猶如一條五彩繽紛的繩子,這條“繩子”是由許多人拿着假荷花形成的,。 接着來了一條板凳龍。這條板凳龍是很多人舉着板凳從我們眼前“飛”過,此時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勤勞善良的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他們相敬相愛,他們住在荷花村。這年荷花懷孕了,過了是十來月,孩子卻沒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了一個男駭。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他好喜歡,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孩子的胸部和脊背上長着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人看見了,就喊着:“你生了個龍種。”過了很長時間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作了數十丈的長龍,飛上天空。自此以後,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百姓為了它,就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片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有趣,你也可以查一查,你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有多麼豐富多彩。 20xx年2月21日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前些年我們跟着潮流奔跑,在時尚中玩轉非主流:前些年我們追逐所謂的娛樂,在嬉笑中尋求特別。我們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國家的兒女,擁有着富裕的物質生活,也在文化廢墟中行走。

現在的電視劇不斷地翻拍各種古典作品,《紅樓夢》就是遭劫之一大的文學。據調查,新版的《紅樓夢》被百姓們評論為自娛自樂的惡搞,戲中的人物,情節堪稱不凡,由於都是著名的影視明星所扮演。由於這樣的《紅樓夢》與曹雪芹的《紅樓夢》相去甚遠,收視率只有倆三成!這是“折騰”名著還是羞辱傳統文化?雖然重新解讀名著是一種時尚,我們也不該不對歷史負責,我們該多一份文化擔當,做一個無愧於歷史,無愧於良知的中國人。弘揚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繁榮。

惡搞杜甫也是一大熱點。書中悠然恬淡的詩人杜甫時而手持刀槍,時而揮刀切瓜,時而腳踏摩托車……這些形象稀奇百怪的惡搞圖片成為學生們的一大樂趣。在調查中,學生們聲稱當今的語文課偏離其真正的價值軌道,僵化的與語文教育使他們頗為不滿,參與塗鴉只是一種宣泄方式,內心並不排斥杜甫。杜甫並不只是整天愁苦坐吟的詩聖,他也有過追鷹追兔的豪邁生活。學生們的話並不是不無道理,但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到底該怎樣繼承和發揚?杜甫偉大精神。博大胸襟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倘若真的願意走進杜甫,嘗試領略其文學境界,那才是美事。否則,惡搞許多圖片做為大眾娛樂,只能表明當今社會的無聊輕薄,空虛而已。

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進入了數字化的.世界。伴隨網絡打字帶給我們便捷的同時,手寫之美漸漸淡出我們的生命。幾乎將近一半的中國人提筆忘字,所有人都認為我們的書寫能力在普遍下降。鍵盤固然是時尚便捷,但我們也不該丟棄傳統的文字書寫。保留書法這門藝術,是要將傳統的文字傳承融入到我們的靈魂、血液中去。

不管是重新解讀傳統經典,還是用潮流的形態往古代詩聖身上灌輸,又或者玩轉時尚用數字化生活代替傳統的書法藝術。都是我們科技日新月異的表現,我們不該丟掉最本質的傳統文化。在時尚中立異的同時,也要有着靈魂的修養,散發着中華民族最美的文化,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過年放鞭炮,重陽節登高等。

我們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是過春節。

過春節的時候大家都要貼對聯、貼福字,還要倒着貼,意思是幸福來到了我們身邊。過春節吃餃子。餃子是“交子”的意思,是舊年向新一年的過渡和交替。古人以前還會包一個錢幣在餃子裏面,誰第一個吃到錢餃,誰就會在新一年中有福氣,可現代人覺得錢幣太不衞生了,就改為包糖了……

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呢?原來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隻年獸每到過年就來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獸又來吃人了,大家都跑到崑崙山。這時一位年邁的老人家卻拿來紅紙做春聯,拿來稻草做鞭炮,還拿來蠟燭做燈籠,年獸一看見這些東西嚇得魂飛魄散。從此,年獸再也不敢到人間來了,但人們怕它再來人間吃人,便在大年七年級放鞭炮。

傳統文化作文 篇9

我有一個偉大的祖國,她是不屈的象徵,她是堅強的詮釋,她是勝利的誓言,她是華夏子女心中不滅的太陽。在繁星璀燦的星海里,在奔騰不息的大海里,在燦若銀河的燈海里,我總會想起你,我親愛的祖國啊,聽到頌你的歌謠,我慷慨激揚,祖國啊,我深情的呼喚着你,我對你的情誼像白雲眷戀着山岫,似江河依偎着海洋。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輝煌,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璀璨的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仁人志士層出不窮,中華美德熠熠生輝,民族精神世代傳承,最近我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令我感慨激昂、心潮澎湃。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盛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有孝悌友愛的黃香、張英,尊師重教的楊時、唐太宗,誠實、守信的晏殊郭伋,明理、守法的包拯劉秀,勤學、好問的司馬光蘇東坡精神等等,都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都無一不是把中華文化作為民族振興和獨立解放的精神支撐和動力。

中國它積澱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藴涵着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它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讓我們為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文明、高雅、有氣度、有風範!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

我在這本書上學到了很多中華文史,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繼承和發揚是需要我們終身以求的事。我希望我們一定要認真、刻苦的學習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相信只要我們認真、刻苦地對傳統文化有大概的瞭解,有端正的態度,對自身一定會大有幫助的!

國學是我國的一大文化,國學小名士便是國學的傳承。有人可能問我國學到底是什麼,以前我也不清楚,是詩?還是詞?現在我知道國學並沒有標準,琴棋書畫詩等等,跟中國有關的,都是國學。

迴歸國學,就應當理解文字的內涵,就應當滲透進生活細節,傳承經典文化中的精華。光靠知識的灌輸並非是國學的最終目的,對於教師來説,國學教育的意義應該是滲透進每個孩子生活的'細節中,貫穿在做人的道理中。知行統一,不能坐而論道。不要讓國學學習僅僅是課堂上的一道風景,而不加深學習,加深印象,國學小名士便是給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機會來加深印象。“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這些都是國學小名士教給我的。

國學小名士不僅能讓你加深印象,還會回想典故和詩句。要知道國學是師古之學,但師古不能泥古,更不是簡單的復古。中國傳統教育常常以禮節教育為主,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應適當取捨。不能一本正經的,按照書裏原封不動搬出來也不能給了書裏完全不一樣,這就是老師的責任。既然我們學的開心,也不能讓我們一點也不理解詩句的意思。

因為現在許多人總是彎着腰,低着頭玩着手機,所以現在去學習國學古文的人是真的不多了。沒有人會去關注我們的祖先傳承給我們的文化,而是都去在玩娛樂遊戲。就算是學習了國學,真正可以把國學全到理解貫通的人是不多了。

所以,我們要接着傳承國學這個無價之寶,讓國學這中國的靈魂繼續傳承下去,讓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我們心裏永存!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有四大發明、四大名著、古代聖人、浪漫詩人以及很多的文化血脈。

中國的傳統美德很多,誠實守信、尊師愛親、講文明、懂禮貌等等。對於我們來説,這些都是起碼要做到的。在學校,我尊重老師友愛同學,在家裏,孝敬老人,遇到別人主動打招呼懂禮貌,説什麼就要做到什麼,不能失信於人。不管是與家人還是同學老師之間,都要保持最起碼的尊重。

我們國家的文化成果燦爛輝煌,對於這些我們都應該有所瞭解,例如孔子、老子、屈原、李白、曹雪芹。他們都是文化名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詩人。他們所編的書籍以及做的詩句,都是有深遠的意義的,其中的寓意以及想表達的情感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語錄裏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句子,比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禮之用,和為貴’,都指明瞭我們的學習態度和做人的基本禮數。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節日,我們國家的節日習俗也是多姿多彩。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好多好多的節日,這些都代表了不同節日的意義。春節,是農曆的正月七年級,俗稱過年,是最熱鬧、最喜慶的一個傳統的節日。我最喜歡的就是春節了,春節的習俗很多,貼春聯、買新衣服、收紅包等等。春節聯歡晚會是我們眾所期待的,每年的臘月三十晚上必須看的,我也愛湊這個熱鬧和家裏人一起觀看,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很高興。

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還是中國的歷史名人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我國的寶貴財富。中國文化也在走向世界,與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彼此交融。

我們新一代的接班人更應該繼承老一輩的傳統,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化作自己的思想,跟緊世代的步伐,大步的向前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做為我們國小生來説,要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吧!

中華傳統文化是古聖先王的智慧,是經千萬年考驗積累的文化寶藏,是國魂。其中《弟子規》孝文化是中華民族修身養性、治家、處事的智慧源泉。行孝向善,是愛國表現。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卷七《禮記》,意思是,孝道有三種層次:小孝用體力,中孝用功績,大孝能永恆保持孝心。古有“孝感動天”“恣蚊飽血”等24孝故事。今有“感動中國人物”許多行孝向善人和事例,打動我們幼小的心靈。

董雪英是安徽省“十大孝星”之一。她是我們淮北市烈山區宋疃鎮董樓村人。21歲嫁到雷山村成為朱家媳婦,照顧公婆,十年如一日。每天端吃端喝,大小便都要幫助。每年冬天怕老人凍着將老人的腿和腳抱在懷裏。每天給老人洗臉洗腳。她用體力行孝的事例教育了當地不孝之子改過自新。她傳承着中華行孝向善文化,踐行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種中華民族行孝向善之美德值得我們傳承發揚。

我家祖孫三代同堂,媽媽王鳳珍就是行孝向善的平凡人物。為兒女健康成長潔身自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品味,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為兒女做榜樣。一方面照顧着爺爺奶奶的身體,另一方面關心我們的學習,時時勉勵我們勤奮學習,經常用“鑿壁偷光”“聞雞起舞”和毛澤東刻苦學習的故事教育我們。有時陪讀到深夜,成績不好給以勉勵,給以自信,從不打罵。我們可心疼長輩了。冬天我經常給爺爺奶奶曬被子,刷便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孟子的教導。感悟經典,行孝不能等,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愛護,家庭才能温馨、和睦、和美。行孝向善,安邦興國,家和萬事興。

我參加過青龍國小“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給3至6年級的同學講《24孝經典故事》。全身心受到中華民族孝悌傳統文化的薰陶,深深地懂得崇孝向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振興凝聚強大的傳統文化力量。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心願。

我的媽媽非常喜歡傳統文化,沒事她就寫寫毛筆字,看一些很難讀的詩詞古文。受媽媽的影響,我也非常喜歡看關於歷史文化方面的書。我已經讀完了《中國歷史故事集》、《中華上下五千年》以及《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兒童讀本。最近我又喜歡上了《明朝那些事兒》。

從這些書籍中,我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比如諸子百家裏的孔子和莊子我都喜歡。我覺得莊子是一個非常會講故事的老爺爺,他很幽默,他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而且他還能跟骷髏頭説話,他講的寓言故事裏都包含着很有意思的道理,周莊化蝶的故事在我看來如此玄妙。

有一次,我的媽媽在讀《蘇東坡傳》這本書,我很好奇,也翻了起來:原來蘇軾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我特別佩服他面對困難和挫折而不被打敗的堅強品質,媽媽説那叫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面對逆境就要積極樂觀。我很喜歡他的《水調歌頭》這首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一次我還在班裏朗誦過呢。

還有,我看書櫃裏有一本《史記》,又大又厚,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拿出來一翻,傻眼了,是我看不懂的古文,媽媽就給我講它的作者司馬遷是如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他創作的《史記》做準備,我又覺得司馬遷也非常了不起,我覺得我也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為了讓我瞭解更多的歷史知識,媽媽帶我去了一些歷史文化名城,我們去過北京、西安,西安的秦陵兵馬俑非常震撼,那時候的秦國真是一個鐵血帝國。我很喜歡西安的興慶宮公園,每一個景點都有二維碼,只要一掃二維碼,有關景點介紹和詩歌的音頻就有了,可以一邊遊玩,一邊欣賞唐詩,感覺就像穿越了歷史一樣。

我們還去過安陽的殷墟博物館和文字博物館,瞭解了漢字發展歷史,我覺得漢字作為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密碼真是太神奇太強大了。

在曲阜的孔廟,我瞭解了孔子的事蹟,他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我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我覺得他和老師給我們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通的,比如他説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是媽媽所講的誠信,如果那些想掙錢的人都講誠信,講道義,那麼我們孩子就不會吃到毒奶粉,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

就這樣,我每天在閲讀中薰陶,一有機會就親自去體驗歷史文化名城,讓傳統文化的種子慢慢地在我心裏生根發芽。我願意做一個傳承傳統文化的小達人,從我做起,讓優秀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的精神家園芬芳四溢。

我國是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裏,誕生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它們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具有獨特魅力的。無論是從“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春節,到“火樹銀花觸目紅,揭無鼓吹鬧春風”的元宵節,這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清明節,到“節分端午為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的端午節,或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中秋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重陽節,都有着不止一種的民間傳説,無不彰顯着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我國的古典詩詞是具有獨特魅力的。秦磚漢瓦,唐風宋雨,古人在詩詞的浩瀚海洋中給我們留下了一批批優秀傳統詩詞。同樣是送別,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子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同樣是寫黃昏日落,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毛澤東則“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同樣是詠梅,陸游“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遙知不是血,為有暗香來。”同是惜時,李太白“生者為過客,死者未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曹孟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回苦多。”這些詩詞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的不同情感,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我國的對聯是具有獨特魅力的。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著名的對聯有“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初次見到這幅對聯會讓人摸不着頭腦,但我們是中國人,對聯是我們的國寶,我們有責任與有義務學好它,運用它。像這樣的還有一些有趣的對聯“狗啃河上骨,水漂東坡詩。”相傳是東坡與佛印在河上乘船遊玩時,東坡看到河邊有隻狗在啃骨頭,便出了上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聽罷立即將東坡的詩稿往河裏一丟,説“水漂東坡詩”,我們在歎服兩人的智慧的同時,也會對對聯這一傳統文化有着深刻認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淵遠流長;中華文化,歷久彌新。讓我們用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熱血來傳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構建我們祖國的輝煌!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