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06W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1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要從幼兒園與家庭兩方面入手,孩子來幼兒園的生活是集體生活,要遵照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與活動安排。教師會引導孩子學習與生活,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回家以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就成了未知數,所以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家庭。我覺得必須從家庭尋找突破口,家園協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為此,我對幼兒在家自理表現及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以尋找教育的切入點,採取有效的家庭指導策略,達到家園協作共同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目的。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情況。

由調查問卷表中看:

1、大班年齡的幼兒自理能力的總體水平發展還是比較好的,除了“安靜入睡”“正確睡姿”“安靜進餐”三項“不會的”超過50%以外,其餘項目“不會的”都在30%以下。這説明當前幼兒家長還是比較重視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的。

2、大班年齡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與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是相吻合的。

3、大班年齡的幼兒男、女幼兒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各項目中都存在着差異。總體情況是女幼兒“會的”百分比要比男幼兒高。男、女幼兒的家長在對自己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家長對女孩子一般要求比較嚴,也能有意識地放手讓她們做一些自理的事情。而男孩子的家長則願意更多地為孩子“代勞”。如在問及“孩子能否保持地面、桌面的整潔和衣物的整潔?”時,男孩子的家長回答“不能”的佔45.7%,而女孩子的家長問答“不能”的則只有10.1%。在“您的孩子能否正確洗臉、刷牙?”、“您的孩子能否正確使用毛巾”時,男孩子的家長回答“不能”的分別佔65.6%和74.5%,而女孩子的家長回答“不能”的則分別佔45.8%和37.4%,兩者具有較為明顯的差距。這與我們的社會對男、女幼兒的傳統教育有關係。從我們與家長平時的交談中也可以驗證這一點。

(二)父母學歷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水平之間的關係。(百分比)

由調查問卷表可以看出,父母學歷不同與其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同項目上存在着相關聯繫,具體表現在:

1、在“自理物品”方面:出現隨父母學歷的提高幼兒能力相應提高的現象。如在“摺疊衣服”這一項,父母“雙方均在中專以上”、“一方在中專以上”、“雙方均在中專以下”他們的孩子在“摺疊衣服”這一項“會的”分別是58.26%、29.13%、10.12%。其餘各項也存在着類似的情況。

2、在“進餐”方面:出現父母雙方學歷較高與較低幼兒比父母一方學歷較低幼兒能力高的現象。表中所列“吃飯”和“使用筷子”兩項,父母雙方學歷較高或較低的幼兒,其“會的”分別佔88.20%、86.40%和68.43%、61.50%,而父母雙方學歷一方高一方低的幼兒,其“會的”則只有78.20%和42.28%。

3、在“盥洗”方面:出現父母雙方學歷在中專以下,其子女的能力比父母雙方學歷高的子女高的現象。其“洗臉”、“洗腳”兩項“會的”均為86.50%。

4、在“穿、脱衣服”方面:父母學歷均為中專(高中)以上的子女,在這一方面能力總體發展較好。可見,父母的學歷與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水平無規律可循,應依據不同的自理項目進行具體的分析,以便有針對性地採取靈活的措施,對不同孩子、不同家庭進行教育及輔導。

(三)父母職業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關係。(百分比)

從調查問卷表可以看出:父母經商的子女其生活能力總體上比父母是其他職業的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低。表中各項目“會的”百分比“父母是經商”都比其它兩種要低得多,而父母是“公職的”和“其它的”則沒有明顯的差異。有職業的`家長和做生意的家長,因急於上班或料理生意,他們沒有時間等孩子自己慢慢自理,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因此孩子所有生活上的事項都在他們匆忙中被包辦了。而平時又抽不出時間專門教孩子,使得孩子在某些方面不能自理。

(四)家庭屬性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之間的關係。(百分比)

由調查問卷表可以看出:傳統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單親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水平較差。表中所列各項“會的”百分比均低於其他兩類家庭的孩子。而單親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水平無明顯差別。原因一是在傳統家庭中,祖輩因為“隔代親”的影響重養輕教,什麼都包辦代替,有的父母想讓孩子自己動手,但長輩捨不得,百般阻攔,兩代人教育觀念、方法不一致使孩子養成任性、嬌氣、依賴心理,從而影響自理能力的發展。原因二是在傳統家庭中,有較多的成人圍繞一個孩子轉,孩子的事情都可以由家長“代勞”,長久下來,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不會做,等待家長幫忙成為他們的習慣。

二、通過這次調查問卷及分析瞭解到家庭教育對幼兒自理能力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

現在家庭中,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覺得自己就這麼一個孩子,從小讓他幹這幹那,於心不忍。一切的替代,使得幼兒從小就有一種依賴的思想和行為以至於孩子養成沒人喂就不肯吃飯,沒人陪就不肯入睡,尤其是家中的爺爺奶奶更是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喂他,使孩子養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父母不是教會孩子怎麼去做,而是採取代替的方法,使孩子總也學不會自理方面的技能,這也是導致孩子不會自理的重要因素。

3、缺少必要的反覆練習機會

當孩子剛學會穿脱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反覆鍛鍊的的機會。

4、沒有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

“孩子太小、動作太慢,反而添亂,還不如自己幹。”這種思想的家長為數不少,他們總是不願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束縛孩子的雙手、雙腳。那麼,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呢?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多給鍛鍊的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出本領,也就制止了孩子什麼都不會的現象。

5、家庭要求沒有做到一致性

家庭成員的一致性,也就是幼兒在家中做事時,家庭中的成員必須對他做的事要求一致。而我們調查統計中顯示,有爺爺奶奶的傳統家庭中,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我們都知道,爺爺奶奶親孩子,真是比父母都要親,所以家庭裏經常會有這樣的事情,媽媽想讓孩子學會自理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慢悠悠地笨手笨腳地穿,奶奶看見了,怕孩子受涼感冒表示反對,爸爸怕孩子耽誤自己上班的時間,就親自動手替孩子穿起衣服來。一個是要培養,一個是怕孩子做不好,自己代勞,可想而之,這們的教育不一致,不統一,孩子什麼時候也學不會自理的。

三、幾點建議

(一)改變家長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觀念

此次調查顯示,影響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的因素有年齡、父母職業、家庭屬性、家長態度等,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觀念。因此,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在於轉變家長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不科學的觀念。如:孩子太小,不會做,長大再學也不遲等方面。當然,家長觀念的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幼兒園應通過家長學校、家長講座、家教園地等多種途徑向家長宣傳,提高家長對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還應讓家長意識到他們在對待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良做法和思想,幫助他們努力進行改變。只有家長充分認識到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並努力改變自己不科學的做法和思想,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所做的一切努力才能有效。

(二)教給家長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在調查中有的家長説不會教或教了孩子不聽、效果不好,這與家長沒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有關。因此,讓家長掌握有效的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應該成為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工作。從以往的經驗看,我們認為可以教給家長以下幾種教育方法。

1、榜樣法:俗話説身教勝於言教,家長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着孩子。但我們的不少家長要求孩子的是一套,而自己做的又是一套,因此對孩子的正確要求被自己的反向行為所抵消,達不到教育的效果。為此,我們要求家長應該為孩子做個好榜樣。要求孩子物品要有序擺放,自己的物品、脱下來的衣服首先要擺放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兒歌、故事法:兒歌、故事是幼兒喜歡的教育內容和形式。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滲透於兒歌、故事中,可以使幼兒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師可以收集具有教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兒歌、故事,讓家長教孩子邊念兒歌邊學習生活技能。如教幼兒漱口,可以邊教邊説兒歌:“手拿花花杯,含口清清水,抬起頭,閉着眼,咕嚕咕嚕吐出水”。這樣簡單通俗易懂的兒歌能幫助幼兒記住漱口的順序,使幼兒在愉悦的兒歌裏輕鬆自主地學習。同時生動形象的故事、歌曲也能幫助幼兒更好地學習自理。如故事《三隻小豬》、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都是家長進行教育的好素材。

3、鼓勵法:成就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孩子取得點滴進步時,家長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詞,如“你真棒”“你是個能幹的孩子”,讓孩子體驗到進行生活自理的成就感。要求孩子進行自理活動時,多鼓勵他們“你行的”“我相信你一定會做好的”,使孩子在家長的鼓勵下克服困難,努力學習生活自理,追求成功和進步。

4、示範法:幼兒在做每一件事情時,家長不能光看見孩子能做就行了,還要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如整理牀鋪,家長一邊示範一邊講解,並指導孩子疊一疊,家長千萬不能急於求成,孩子一次做不好就不讓他做了,家長要對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給予鼓勵,讓孩子對做事情有信心。

5、糾錯法:幼兒能力低,生活經驗有限,他們對生活技能的掌握需要經歷一個不斷糾錯的過程,因此,家長應允許孩子在學習自理能力時出現錯誤,並且耐心地給予糾正,使孩子在糾錯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方法。如孩子在穿衣的過程中常出現穿反、釦子扣不整齊等錯誤,此時家長就應幫助孩子分析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並指導他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穿得又快又準。

(三)探索多樣化的家長指導形式

不同的家長、孩子在家中不同的自理表現,要求教師必須探索多樣化的指導形式,發揮各指導形式在指導家長教育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優勢,才能取得良好的指導效果。

1、家長會:即把家長集中起來,就孩子共同存在的問題向家長彙報,也可以向家長傳授一些具有共性的指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可以是全班幼兒的家長會,也可以是存在共同問題的幼兒的家長會。這種形式的效率比較高,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去發現班級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共同問題。

2、家訪調查法:即教師根據幼兒的表現對個別幼兒、特殊幼兒採取的一種方法,利用家訪中與家長的交談訪問。它可以使教師的工作更有針對性,可以使教師更加深入地瞭解幼兒及其家庭的情況,但往往需要花費教師較多的時間。

3、借鑑有經驗家長的方法:家長中也不乏具有高水平的素質,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很好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部分家長的親身經驗,為家長們宣傳教育孩子的經驗,一般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4、利用家園聯繫冊:即教師以家園聯繫冊的形式向家長彙報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自理情況,或就有關需要家長配合的幼兒生活自理事項反映於家園聯繫冊中。這種形式方便、快捷,特別適用於因事務繁忙而難於與教師直接見面家長。

此次調查,讓我瞭解到幼兒家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存在着較為複雜的情況,作為教師應依據幼兒及其家庭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輔導,同時注意加強家園的聯繫,以使我們的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自理習慣和自理能力,為其學習、遊戲以及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2

通過調查發現,家長的教養態度存在着較大差異。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家長教養態度是重視型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強;家長教養態度是放任型的,孩子的自理能力一般;而家長教養態度是保護型,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差。家長的教養態度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存在着較強的對應關係。

具體情況分析:影響幼兒自理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園教育不一致,要求不統一。

在幼兒園,老師從小班開始就注重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但家長的教養態度不正確,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鞏固。有的孩子一回到家就把幼兒園學的本領都還給了老師,在家裏從不自己做事情,如孩子們在幼兒園自己疊被、整理書包,在家裏卻由家長代勞。造成幼兒的兩面性。

2、家長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不重視。

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認為這些瑣事,大人隨手就可以做的,何必讓孩子勞神;還有的認為孩子還太小,長大了自然就會做了,一切代勞也是理所當然;這樣使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特別上心,而對自理能力、勞動等就不太重視,存在這種心態的家長比例不在少數,這也算是一種社會風氣造成的。

3、家長教育方法不當,需要指導。

生活自理也是經過訓練才學會的,需要老師和家長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去訓練他們,但一部分家長缺少教育的方法策略,不知該怎樣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培養,沒有教給孩子勞動技能。需要專業指導。

4、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過度包辦代替。

由於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家長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一切事情都給想到了,準備好了,照顧到了。家長越是把一切困難都從孩子面前挪開,越會使孩子形成嚴重的依賴心理,一旦遇到困難,孩子就會束手無策,不會獨立應付和自己解決。不利於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

5、孩子做事家長不放手,剝奪了孩子鍛鍊機會。分以下三種情況:

(1)不放心。一部分家長不放心孩子自己動手,吃飯慢了怕餓着,穿衣慢了怕凍着,自己洗臉怕洗不乾淨,孩子做家務擔心傷到或弄壞東西。所以一切事情都不肯放手,使孩子很少有機會鍛鍊。

(2)怕麻煩。一部分家長怕麻煩,開始時孩子的勞動效果也許會不太理想,甚至會出現幫倒忙的現象。家長嫌麻煩,乾脆自己做,剝奪了孩子鍛鍊機會。

(3)趕時間。有些家長工作忙,時間緊,他們沒有時間等孩子自己慢慢自理,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因此孩子所有生活上的事項都在他們匆忙中被包辦了。這種做法剝奪幼兒早日獲得自理能力的機會。

經過調查有25%的幼兒本來已經學會做的事,但由於家長這個不準動,那個不讓摸,家長過多的限制和包辦,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

6、長輩溺愛,家庭成員未形成統一戰線。

傳統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單親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水平較差。原因一是在傳統家庭中,祖輩因為"隔代親"的影響重養輕教,什麼都包辦代替,有的父母想讓孩子自己動手,但長輩捨不得,就出來打圓場,進行阻攔,兩代人教育觀念、方法不一致使孩子養成任性、嬌氣、依賴心理,從而影響自理能力的發展。原因二是在傳統家庭中,有較多的成人圍繞一個孩子轉,孩子的事情都可以由家長"代勞",長久下來,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不會做,等待家長幫忙成為他們的習慣。

7、不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另外一種現象是,家庭環境相對較差的孩子比家庭環境較優越的孩子愛勞動,自理能力強,應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那句古話。

8、孩子過分依賴。

有的孩子任性倔強,有些自己能做的事或已學會的事在父母面前就是不肯做。

採取措施: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家長的教養態度和教育觀念,有效培養幼兒自理能力。我們準備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指導和實踐:

1、爭取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形成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如果光靠幼兒園的培養,不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資源,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將是紙上談兵,因為孩子的成長有賴於家庭和幼兒園保持教育的一致,雙方互相配合、支持,取得協調,才是有利於孩子良好發展的教育合力。因此教師要了解幼兒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指導家長的教育。教師要與家長經常溝通,將一些教育方法介紹給家長, 以取得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形成“同步式”家園共育。通過填寫“家園同步小能手交流冊”的形式進行。如在交流冊中分別設計有幼兒園教師和幼兒家長以及孩子本人填寫的內容,及時交流幼兒自理勞動方面的情況,使教師瞭解每個幼兒最近的生活自理和家務勞動情況。使家長了解幼兒園開展的自理活動情況和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自理情況等,以便及時幫助孩子適應集體活動的需求。

2、加強家園聯繫,轉變家長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觀念。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47條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家庭配合",因此我們將定期組織家園活動,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召開家長會,與家長共同商討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通過家訪,在家園通平台開闢專欄,進行家教經驗交流,幫助家長提高重視勞動教育的意識,掌握教幼兒動手的技巧和方法,使家長樂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幫助並付諸實施,使孩子在園和在家表現一致,配合幼兒園共同來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3、指導家長掌握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內容與方法。

指導家長有意識地、有目的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1)給孩子一個機會去嘗試。當孩子對做某件事有興趣時,家長要及時引導,大膽放手,抓住學習的敏感期,讓孩子在實踐中培養自理能力。

(2)給孩子一段時間去學習。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學習過程,即使孩子出現幫倒忙的現象,家長也要容忍孩子從不會到會的漸進過程。

(3)教孩子一個方法去鍛鍊。家長要用合適的方式教給孩子自我服務的技巧,使孩子能夠勝任勞動。如用送玩具回家的遊戲引導孩子整理圖書,用圖譜的方式教孩子洗臉。這些方式直觀有趣,孩子很喜歡。

(4)給孩子一個要求去貫徹。提出的要求要能讓孩子勝任,在要求和任務提出後,家庭成員要形成統一戰線,堅持貫徹到底。

(5)給孩子良好的物質空間,主動學習。為孩子創設適合他們的空間,如騰出傢俱的低矮部分放置孩子的物品。家庭空間中的一部分要以孩子為本,為孩子所需,為孩子所用。讓孩子在合適的空間中充分發揮自主勞動的積極性。

(6)給孩子良好的心理空間,享受勞動。要讓孩子感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快樂的,運用鼓勵、表揚、獎勵等方式激勵孩子,幫助孩子體驗勞動帶來的成功感。

4、根據不同類型的家長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

對教養態度是重視型的家長,請他們總結自己的有效經驗方法,並藉助此類家長積極的力量影響班內其他家長,帶動其他家庭形成正確的育兒觀;對教養態度是放任型及保護型的家長,經常與其溝通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還可以多講一些成功地家教案例,並通過吸引其參加班級的家教論壇、親子活動等影響家長,慢慢轉變家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

5、做好祖輩家長工作,取得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1)通過孩子的父母來影響祖輩的教育。

比如放一些育兒雜誌在書架上,與老人一塊兒讀讀,或開誠佈公的和老人談談孩子的教育問題,使祖輩家長逐步意識到: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的面對一切,所以從小要讓孩子獨立去思考解決一些事,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起一個輔助作用,可以提出兩個以上的方案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家長越是把一切困難都從孩子面前挪開,越會使孩子形成嚴重的依賴心理,一旦遇到困難,孩子就會束手無策,不會獨立應付和自己解決。

(2)通過家園聯誼活動,使家長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影響。

教師努力創造條件吸引幼兒家長參與到幼兒園活動中來,讓家長在活動中親自觀察瞭解自己的孩子,從而教育自己的孩子。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學會正確穿衣服、扣扣子方法。

2、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3、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4、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每個幼兒衣服一件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1、教師一邊用緩慢的速度念兒歌,一邊師範穿衣服動作。“抓領子,蓋房子”(將衣服頂在頭上);“小老鼠出洞子”(兩手伸出袖子)“吱吱扭扭上房子”(由下至上扣好鈕釦)。

2、幫助幼兒解兒歌的含義,認識衣服的領子、袖子、鈕釦等部位並知道其名稱。

(1)“抓領子、蓋房子”是什麼意思?

(2)“小老鼠”指的是什麼?

(3)“吱吱扭扭上房子”是在幹什麼?

3、教教師出示扣扣子衣服讓幼兒們看,這些衣服都是什麼樣的?組織幼兒討論後,引導幼兒回答:這些衣服都是扣扣子的。

教師:孩子們看得真仔細,這些衣服都是扣扣子的。不過,它們的扣子都沒扣,老師出示衣服,引導幼兒觀察釦子及釦眼,讓幼兒更進一步地瞭解鈕釦。

老師:孩子們,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要穿的衣服,你們看,衣服正面兩側各有什麼?

幼兒:有鈕釦和小窟窿。

老師:噢,孩子真聰明,知道有鈕釦和小窟窿。小窟窿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釦眼。

老師:鈕釦和釦眼本來是一家人,可是,老師不小心把它們分開了,請幼兒們想辦法幫他們重新組合在一起,好嗎?

老師:誰願意來幫幫它?(指名讓一幼兒操作,在老師的幫助下幼兒完成了操作。)

教師小結:剛才這位小朋友幫老師把衣服上的扣子和釦眼重新組合在一起了,他完成的較好,不過,老師還有更好的辦法要教給你們。

4、演示扣扣子的`方法:一手拿釦子,一手扶釦眼,由裏向外掏出釦子。

(1)分給幼兒每人一件衣服,讓他們獨立練習穿、扣鈕釦,教師巡視糾正。

(2)穿衣服比賽。(分組進行)

老師:孩子們都學會了穿衣服,咱們來比賽一下,看誰穿得又快又好。(完成好的及時表揚,鼓勵操作差的幼兒。)。

5、全體幼兒學習兒歌。教師注意調動幼兒愉快的情緒,並強調個別字的準確發音。

6、孩子們今天真能幹,學會穿衣服、扣扣子、而且做的又快又好。

活動延伸:

讓幼兒回家練習穿衣服和扣扣子。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4

 一、調查目的:

理解幼兒自理能力

二、調查時間:

20xx年2月——20xx年3月

三、調查地點:

韶關市仁化縣紅山鎮中心幼兒園

四、調查對象:

幼兒及家長

五、調查人:xx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但是由於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忽視了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我在20xx年2月—20xx年3月對韶關市仁化縣紅山鎮中心幼兒園的幼兒及家長,採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該園幼兒的生活自理情況作了調查。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針對幼兒自理能力較差的情況,我從小中大學前班各抽出十五位家長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來調查。如幼兒在家是自己吃飯還是由父母來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還是由父母幫穿,自己洗臉還是父母幫洗,回家寫作業是自己主動寫還是要靠父母督促才寫。

二、幼兒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和屁股等。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原因: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

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由於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輕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學做,從小養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急於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覆練習的機會。

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三、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方法

孩子自理能力差,每位做家長的都深有感觸,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強,克服依賴性,日後成為自食其力的有用的人才。那麼怎樣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日常生活中入手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增強幼兒獨立性。

教師責任就是協助家長、誘導幼兒學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家務勞動和自我管理,這不僅是生活對幼兒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幼兒自身發展的需要,幼兒剛開始勞動時,往往做得很慢,有時甚至“闖禍”,不要因此就不讓幼兒動手,而要給幼兒做正確的示範動作,耐心教他們怎樣做,鼓勵孩子堅持勞動,養成習慣,在家裏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勞動環境,提供一定的勞動條件,如:讓幼兒自己起牀、穿衣、吃飯、整理房間等,家長不要加以干涉,要鼓勵幼兒做中學,剛開始是慢一點,時間長了他們自然會利索過且過多,家長一定要有耐心,這樣既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建立了自己事自己做的獨立性。使孩子體驗到獨立完成一件

事後所獲得的快樂,從而增強其做事的信心,達到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目的。

2、採用多種形式教育、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有專家研究:人的雙手與人的大腦是神經是緊密項鍊的,幼兒通過親手的操做可以鍛鍊腦與手的協調性,而且可以促進大腦的發育。針對這點,我採用多種形式幫助幼兒學習生活、勞動技能,通過講故事,唸詩歌,做值日生,整理圖書,玩具等形式教會幼兒簡單的自我勞動,並要求幼兒在家裏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掃地、擦桌子、洗碗、擺碗筷等。還激發幼兒對摺紙、剪紙的興趣,要求他們回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為其代勞,反而讓孩子在旁邊當觀眾。雖然作業是做得很好,但是已違背了老師佈置作業的初衷。作為家長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讓幼兒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激發孩子參與做的慾望。

3、家長放手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幼兒在適應變化的環境時會遇到許多困難,學會解決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困難的能力是必須的。幼兒成長需要父母的關懷,老師的教導,但父母、老師不可能始終地跟隨在他的周圍,替他去生活,也不可指望事事處處得到長輩的保護,因此培養幼兒自理能力,讓幼兒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擺脱對別人依賴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通過勞動獲得本領,勞動的機會時時處處都有,關鍵是家長是否願意放手。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圍着一個“太陽”轉,不等孩子張口,吃、穿、玩、用一切具備,孩子失去了解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因此,我們要求家長要轉變觀念,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要自己幹”的事情。家長應在生活中有計劃地安排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和勞動。在日常生活中本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學着做”的原則,只要是沒有危險的多讓他們去實踐,同時應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利用的機會,為幼兒提供練習的機會,如:運用“我是阿姨來餵飯”、“我幫娃娃穿新衣”等遊戲,教給幼兒一些勞動技能。孩子們在這些遊戲中,會學到一些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然後,再幫助幼兒遷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自然親切,生動活潑,收到較明顯。讓幼兒從小掌握一些實幹巧幹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的培養,經常組織幼兒參加各種活動,對提高幼兒自理能力,使獨生子女從“小皇帝”中解脱出來。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5

一、調查目的:

理解幼兒自理能力

二、調查時間:

20xx年4月

三、調查地點:

成都市快樂寶貝早教中心

四、調查對象:

幼兒、老師、家長

五、調查方法:

訪談

六、調查的基本情況:

針對幼兒自理能力較差的情況,我分別從小、中、大及學前班各抽出十多位家長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來調查。如幼兒在家是自己吃飯還是由父母來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還是由父母幫穿,自己洗臉還是父母幫洗,回家寫作業是自己主動寫還是要靠父母督促才寫。

小朋友去幼兒園第一要做的就是自己會吃飯、喝水,如果小朋友還是一直習慣用奶瓶喝水,就必須馬上訓練會用杯子喝水。第二要學會和別人交流,特別是向成人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他想上廁所,他要會説;渴了、餓了也要懂得説;還有冷了熱了都要會表達。如果小朋友不會説,老師可能會照顧不到,畢竟一個班的小朋友至少也得有二十來個,這樣小朋友就越發會感到失落,如果這些方面能表達得很好,受到的老師的關注也會多一些。另外,現在的小朋友都需要在幼兒園午睡,這就必須要學會穿脱鞋子和外衣,開始幾天老師可能會幫忙,但肯定要過渡到自己會穿脱的。這個時間也是我們家長在家裏也是要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兒童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即兒童從依賴成人的幫助,學習認知照顧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歷程,簡單的説,就是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產生深遠的意義,但現在大部分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致關重要。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6

通過對本校學生網絡調查、個別調查,對其他學校國小生通過上網瀏覽瞭解,筆者認識到當前農村國小生的自理能力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

1、學生不愛勞動,怕髒、怕累。

低年級中大多數學生不能獨立完成自我服務性勞動,往往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的;有的學生真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學生上學遲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長,甚至索性發脾氣;經常進行家庭服務性勞動的學生不到10%。

2、祖輩對孩子寵愛變溺愛,捧在手裏、含在嘴裏。

現在孩子的家長大多受過國中以上,對孩子的有一定的正確認識,也有較正確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輩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他們往往對孩子更加溺愛,對孩子護短,更別説是讓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時候還出現家長教育孩子,爺爺奶奶訓斥爸爸媽媽的現象。

3、學校教育偏重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勞動教育。

學校教育是學生接受勞動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動課,實踐課成了自習課、語數課的情況屢有發生,學生失去了活動與實踐的機會;有的老師以勞動為懲罰,致使學生對勞動產生厭惡。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7

一、問題的提出:

習慣是人生之基,好的習慣可以逐漸形成好的人格,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人生表現。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講過:“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幼兒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更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兒童極易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並將成為人的第二天性。俗話説:“五歲成習,六十亦然”。這句話雖有點誇張,但也説明了幼兒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這是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這一時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實能讓孩子終生受益。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孩子的體力、智力、良好的個性形成和為今後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對他們的社會化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片面的教育觀念導致許多家長一味地望子成龍,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熱衷於各種特長教育,忽視對孩子健康成長更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養,使孩子不具備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自幼受寵,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

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幼兒園,老師從小班開始就注重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許多孩子在幼兒園能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可回到家後,由於家長們思想上任其自然,教養態度不合理,使孩子已初步建立的生活自理習慣不能鞏固,造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行為。由此看來,家長的教養態度與孩子的自理能力發展存在着內在的聯繫。為此,我開展了幼兒自理能力發展與家長教養態度之關係得調查研究,目的是進一步瞭解在家庭中影響幼兒自理能力發展的因素,從而採取相應的對策,為我們正確指導家庭教育,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提供依據。

二、調查的方法:

調查問卷法

三、調查的對象:

大二班全體幼兒

四、調查的目的:

為了讓孩子全面發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激發幼兒愛勞動的情感,幼兒園設計了此次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問卷,通過了解幼兒自理能力的基本現狀,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有目的進行教育,有針對性地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的培養,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自我服務的意識。

五、情況分析:

有些家長工作忙,時間緊,不願讓孩子在自己練習的過程中浪費時間。孩子能完成的事,家長寧願自己在匆忙中代勞。這種不明智的做法剝奪了幼兒早日獲得自理能力的機會。其實孩子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大人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能夠完成的任務,併為自己能夠完成任務而自豪。這是孩子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獨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有些家長怕孩子吃苦受累,什麼都想到了,做好了。長此以往,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和周圍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與人分享,不懂得謙讓和寬容,不愛勞動。這些對形成幼兒健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必須切實加以糾正。

六、結果與分析:

通過此次調查問卷,我們發現班上大部分的孩子在園的能力都很強,但是在家裏都還是不大會主動的做事情,在全班的調查問卷中,班上能力強的孩子,家長在問卷中也選擇了不會做,其中整理自己的小牀或玩具等有71%,餐後能主動擦嘴巴、漱口、洗手有71%,餐後會整理桌面的只有38%,在以後的活動中,我們將重點關注孩子這方面,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還從以下幾方面重點進行教育:

1、讓家長放手,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們通過開展正面與反面教育等形式,讓家長明白,幼兒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辦。我們鼓勵家長採取正面教育方式,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開展“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談話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幹好一些事情,併為自己所幹的事情而感到自豪,享受成功的喜悦。再如在語言活動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另外一方面,通過分辨不同行為,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為幼兒準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錄像帶等等,讓幼兒在對比、比較中提高增強對生活自理行為的認識。

2、注重方法,家園共育。

家長怕孩子吃苦受累,什麼都想到了,做好了。長此以往,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和周圍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與人分享,不懂得謙讓和寬容,不愛勞動。這些對形成幼兒健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必須切實加以糾正。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沒學會繫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繫鞋帶;幼兒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乾淨;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裏,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説,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要求家長教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分類指導法。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如在指導穿鞋的過程中,小班幼兒中要求在區分左右腳的基礎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兒不僅要正確區分左右腳,還要求正確繫好鞋帶。對於那些動手能力是弱項的幼兒,給予更加耐心細緻地指導,確保掌握要領。

循序漸進法。在幼兒都獲得了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求家長關注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比如,吃飯方面,針對小班幼兒吃飯,開始可能會撒飯粒的情況,加強培養和練習,多一些擬人化遊戲的口吻,讓幼兒從興趣着手,逐漸正確掌握吃飯的技巧,少撒飯粒或不撒飯粒。

適時鼓勵法。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要求家長用“你真棒”、“你真能幹”等肯定性話語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促進幼兒更好地模仿學習,提高自理能力。

3、是創設競爭環境。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我們緊緊抓住幼兒這一特點,和家長一起設計了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幼兒之間的良性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如舉行“穿衣、疊被比賽”等。積極創設相關生活主題詞環境:用你問我答的形式來提高家長管理孩子自理生活的水平。

4、搭建為他人服務平台。每天安排值日生,為他人擺餐具、發餐巾等。不僅讓幼兒學會生活自理,還能為集體服務、為家人服務,在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時也塑造了幼兒優良的品質。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加入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內容,通過示範講解、學兒歌、做遊戲、講故事等方法,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逐步掌握穿衣穿鞋等技巧,學會初步自我服務技能。教育幼兒只有自己動手,才是最能幹的,讓幼兒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悦。並以競賽形式鞏固訓練,定期檢查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能力差的幼兒加強幫教,並讓幼兒間互相幫助。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8

活動目標

1.懂得在活動中鞋子掉了、鞋粘扣開了、穿反鞋時,可能會有危險。

2.知道鞋子不舒服時要及時告訴老師,並知道離隊整理。

3.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1.一雙幼兒穿的鞋子。

2.多媒體資源:《寶寶和小鞋》的相關圖片資料。

活動過程

1.教師説謎語《好朋友》,請幼兒猜謎語。

謎面:兩個好朋友,見面不分手,要來一塊來,要走一塊走。如果穿對了,它們頭靠頭,如果穿錯了,它們把頭扭。

提問:請小朋友猜一猜,這個謎語説的哪兩個好朋友?(謎底:鞋子)

幼兒猜出謎語後,教師出示一雙幼兒穿的鞋子,請幼兒一起學説謎語。

2.教師和幼兒做遊戲,引導幼兒感受鞋子不舒服時會給自己帶來的.危險。

(1)遊戲《請你跟我這樣做》。讓幼兒感受掉鞋、穿反鞋、鞋粘扣鬆開時腳丫走路不舒服的感覺。

玩法:教師以鞋寶寶的口吻説:“請你跟我這樣做。”同時將自己的鞋分別以穿反鞋、鞋粘扣鬆開、掉鞋等樣子穿鞋、走路。小朋友們接着説:“我就跟你這樣做。”模仿老師的樣子去做。站起來走走試試,穿這樣的鞋子走路感覺會怎樣?

(2)組織幼兒説一説:這樣的鞋子穿起來舒服嗎?穿着這樣的鞋子走路有什麼感覺?會發生什麼危險?

(3)教師小結

當出現掉鞋、鞋粘扣開了和穿反鞋時,腳丫走起路來就會覺得不舒服,還有可能出現絆倒、摔倒等危險。

3.引導幼兒知道鞋子不舒服時要及時告訴老師,並學習離隊整理。

(1)請幼兒説一説:鞋子沒穿好,小腳丫感覺不舒服時你會怎麼做呢?可以請誰幫幫你呢?如果我們在排隊走的時候,你的鞋不舒服了,馬上蹲下來整理,會不會有危險?應該怎麼做?

(2)教師小結

在我們走了之前,要先檢查自己的鞋粘扣是不是粘好了,兩隻鞋子有沒有穿反。如果走路的時候感覺鞋子沒穿好,小腳丫不舒服了,要趕緊停下來,離開隊伍,再把鞋子穿好,還可以趕快告訴老師,請老師來幫助你。

4.學説兒歌《寶寶和小鞋》。

(1)教師根據兒歌內容自編動作,一邊表演一邊朗誦兒歌。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9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有趣的比賽活動,讓孩子感受自己長大了,引導幼兒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通過比賽滿足幼兒的表現慾望,讓幼兒感受到集體活動帶來的快樂。

二、具體時間內容安排:

20__年11月17日9:30開始(大班每班準備牀6張、中班每班準備1張桌子、託小班每班準備1把椅子、6張爬爬墊)放到指定位置。(9:10準備到位,9:30準時開始)

三、活動地點:伊洛幼兒園操場。

四、參加人數:全體幼兒456名。

五、比賽項目:

1、大班:整理牀鋪。

比賽規則:6人一組,同時開始整理牀鋪,要求疊好被子、放好枕頭,(枕頭放在牀的南邊)完成後舉手示意看那班又快又好。

2、中班:摺疊衣服

比賽規則:6人一組,幼兒站在桌子前,比賽口令開始將衣服脱下,翻好衣服,然後在桌子上摺疊衣服,完成後舉手示意,看那班又快又好。

3、小班:穿鞋

比賽規則:6人一組共6組同時進行接力賽,聽到口令比賽開始,坐在椅子上將鞋子脱下放在爬爬墊前幼兒爬過爬爬墊拿上指定物品快速返回快速穿上鞋子,把制定物品傳遞給下一名幼兒,以此類推,那組完成後舉手示意,看那班又快又好。

4、獎項設置

以班為單位,各一等獎一名(自理“小能手”獎狀一張,學習本一個);二等獎一名(自理“小能手”獎狀一張)。

生活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也是一種體驗。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經驗受到了真正的重視,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們伊洛幼兒園在課程設計中逐步將教育迴歸生活,把遊戲還給孩子,讓孩子置身於快樂的生活和遊戲之中!

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報告10

一、測查目的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從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看,年齡越小越單純,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此時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及習慣越易成功。小班幼兒身體發展已適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幼兒學做一些簡單的生活自理是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生理衞生特點的。《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要培養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對於孩子正在萌發的獨立意識,我們一定要予以重視、支持和鼓勵。

為了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就必須對他們的生活做相應瞭解,使他們在動手動腦自理活動中,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動手,養成愛動腦思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二、調查方法

1、觀察法: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複性。

2、訪談法:又稱晤談法,是指是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

3、調查法: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並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就是調查法。

三、調查結果

針對幼兒自理能力較差的情況,我從小中大學前各抽出十五位家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來調查。如;幼兒在家是自己吃飯還是由父母來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子還是父母幫穿;自己洗臉還是父母幫洗;回家寫作業是自己主動寫還是要靠父母督促才寫。

四、幼兒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家長過度溺愛,承包幼兒各項任務

由於現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多數家庭均為獨生子女,導致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過度保護,對幼兒的干涉過多,這也不許去那也不許做,束縛了幼兒的思想,限制幼兒的活動,承包幼兒各項工作。因此導致許多幼兒生活不能自理,時時等待家長的幫忙。大人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事,卻不知處處包辦代替,幼兒的獨立願望會漸漸消失,養成依賴心理,從而導致發展遲緩。

(二)認為孩子小、能力差,以後學習也不晚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能力差,自我服務是孩子以後的事,這些事等到孩子長大了也就了自然會了,現在根本不需要考慮這些,不必急於讓他自己動手,而且孩子越小越難教,等長大了,自然學得也快。家長自覺或不自覺地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限制了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發展,養成了孩子過分依賴的性格,使得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與其它小朋友產生明顯的差距。

(三)怕麻煩,嫌孩子動作慢,或吃得髒

由於幼兒肌肉發展還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協調還不夠。父母怕麻煩,沒讓孩子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其實,家長這種拒絕孩子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

孩子自理能力差,每位做家長的都深有感觸,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強,克服依賴性,日後成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

那麼怎樣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轉變觀念,增強意識。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家長普遍存在着一些錯誤觀念:有的認為,吃飯、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訓練的,因為小孩小,長大自然就會;有的認為孩子小,做事要累着孩子的;有的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煩,因而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有的雖然有“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一觀念,但卻不能落實到實處,真正放手---其實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不給予孩子鍛鍊的機會,就等於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所以轉變家長的觀念至關重要。

1、充分認識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二歲到三歲的孩子手的動作發展已經具有操作能力,具有獨立意識,時常產生“我來做”的想法,對於孩子正在萌發的獨立意識,大人一定要予於重視、支持和鼓勵。而家長的教養態度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水平存在着較強的對應關係。家長教養態度是重視型的,能放手教、耐心教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強;家長教養態度是放任型的,順其自然,想到時教一點,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一般;家長教養態度是保護型的,事事都包辦、代替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差。因此引導家長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教育的當務之急。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家長的教養態度和教育觀念,就要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家長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幼兒獨立性的重要,從而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

2、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進行教育培養。

在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時,家長要給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在孩子的房間裏,可以張貼娃娃穿衣服的圖片,整理玩具的圖片;在洗手間張貼卡通動物洗刷的圖片;平時家裏可以經常播放教育幼兒獨立自主的歌曲、碟片“好孩子自己走”“我有一雙小小手”通過這些形式,充分調動孩子做事的興趣。平時還常提醒幼兒:“好孩子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家的寶寶是大孩子了,會做事情了。”讓幼兒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形成做事的習慣。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還包括家庭每位成員之間教育的一致性:不能這個要求嚴,那個要求鬆爸爸要求孩子把碗裏的飯菜吃完了才可以玩,媽媽則説只要把飯吃完了就行;這個要讓孩子做,那個又要替孩子做爸爸要讓孩子自己的衣服自己穿,媽媽卻擔心孩子穿得慢要着涼不願意讓孩子穿,或偷偷地幫孩子穿家庭成員的不一致性,將導致孩子無所適從,影響孩子正常發展。

3、堅持細微入手養成良好習慣。

小時候養成習慣的重要,它能為一生奠定基礎,所以千萬不可忽視就在我們身邊的小事:早上自己來刷牙、洗臉、穿衣服、飯前自己洗小手、吃完飯自己擦小嘴巴、出汗了自己擦汗、有鼻涕自己拿手帕擦這些事雖然看上去是很小的、細微的,甚至可以説是微不足到的,但實際是給孩子創造很好的鍛鍊機會,無形中鍛鍊他的獨立生活能力,所以我們一定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由易到難,因勢利導,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凡事只動口不動手,必要時也只做具體、細緻的示範,而決不實際幫忙,讓孩子動起小手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從小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大人的幫忙,並慢慢養成習慣。

二、融入一日,重在常規。

幼兒的年齡特徵決定幼兒園的生活遊戲與學習是分不開的。幼兒在三至六歲是身體、智力、情感好社會性飛速發展的時期,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他們的大部分生活經驗將在幼兒園中獲得,而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需要遊戲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學習與生活,所以老師在引導小班幼兒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選擇與小班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通過一日生活活動的不斷操作、探究、重複來幫助小班幼兒建立積累生活自理經驗。1、以遊戲化貫穿一日活動。

我們在一日活動中非常注重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兒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對於一些描述具體事物的`生活現象的語言較易接受,因此應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激起幼兒學習一些枯燥的勞動技能的興趣和願望。在幼兒入園時可以經常播放洗手、穿衣的兒歌、順口溜、歌曲,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小技能;教學活動中安排關於自理方面的內容,讓幼兒在正規的教學活動中學習自理能力方面的知識技巧;在遊戲活動中,則安排一系列生活工作遊戲,讓孩子在區角活動中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到生活體驗,得到生活能力鍛鍊:操作區,投放一些化粧瓶讓幼兒擰擰蓋蓋,還放置了瓶娃娃和豆類小勺等,讓幼兒做喂寶寶的遊戲;在理髮屋放置一些娃娃頭、梳子、吹風機、手絹、小發卡等,讓孩子們給娃娃洗臉、梳頭、穿衣;在巧手角中,投放線軸、編織等,讓幼兒親自動手來動一動、試一試,做一做;生活區:投放許多用色彩鮮豔的碎布做的小烏龜,小花貓,小白兔等小動物,在小動物的眼睛處、腿處、嘴巴等處釘上釦子和釦眼,然後,創設一種情景,讓幼兒有興趣地練習係扣子通過這些遊戲區角,不僅讓孩子們感受了有趣的遊戲活動,更培養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孩子雖小,但不能低估他們做事的能力,應放手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給幼兒分配一些小任務。如:可以請幼兒做一些簡單的值日生;早晨幫老師一起給桌子和椅子排排隊。上課幫老師發發書,油畫棒等。中午幫老師發發勺子,分分飯碗,午餐後一起收拾餐桌等。下午幫老師一起發點心,幫忙整理自己或同伴的衣服。幼兒對這些活動都很感興趣。常常會聽到孩子搶着説:“老師讓我來幫他。”“老師讓我來飯。”達到了幼兒在樂中學,學中樂的效果。

孩子在家,勞動自理的機會更是時時處處都有,只要家長肯放手,所以家長的觀念一定要轉變,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體驗自己要乾的、自己能幹的事情。家長在生活中可以有計劃地安排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活動和勞動。在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穿衣、遊戲、睡覺都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實踐,只要沒有危險,抓住一切機會,為幼兒提供練習機會:比如早上穿衣怕時間來不及,可以早點叫醒孩子,為孩子提供充裕的時間;吃飯時,跟幼兒約定吃飯時間,到時間就全部撤走飯菜,餓了幾次,自然就等不及大人喂,自己動手吃了家長只要本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學着做”的原則,多為幼兒提供練習機會就行了。

2、以表揚鼓勵為主激勵自信。

幼兒會對自己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悦,從而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持。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針對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在班上可以設置“能幹的小手”專欄,根據小班幼兒自理能力技能掌握的情況進行分項評比:穿衣、扣鈕釦、穿鞋襪、取放杯子、自己吃點心、洗手、整理玩具、搬椅子等。每項內容用具體圖畫表示;取放杯子用一個杯子圖表示,並逐條向幼兒講述要求。達到某項要求的幼兒,可在相應的地方得到一個紅五角星,誰得到的紅五角星多,就證明誰的小手最能幹。幼兒的上進心較強,有表揚的評比,他們都會更努力去做。教師只要從正面鼓勵引導,發現幼兒點滴進步及時表揚,讓大家向他學習。還要善於捕捉孩子的閃光點,賞識孩子的點滴進步,讓他們做利所能及的事情,從而享受到成功的樂趣。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你真棒”、“你真能幹”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

3、讓兒歌故事成為新型培養手段。

故事、兒歌對孩子具有無窮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與動物深深感染着孩子。如“大公雞和漏嘴巴”“媽媽,我長大了”“小妹妹當檢查員”等,因此老師經常給孩子講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念一些琅琅上口的兒歌,讓幼兒在文學活動中汲取知識力量,知道自理能力的重要、可貴。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引用,在平時的遊戲、日常生活中都可坐下來講一講,念一念。

家長在家時,更是可以運用親子閲讀、陪孩子一起看電視、為孩子購買碟片等手段進行文學的薰陶,通過文學作品中生動的情節、鮮明的形象來感染和影響孩子,激發幼兒生活自理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自理意識。

三、言傳身教中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小班幼兒年齡小,辨別是非能力差,模仿力強,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就是老師和家長,在他們眼中,大人是對的,有權威的,言行舉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為此,老師與家長要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真正成為孩子的表率。自己能做的事千萬自己做,在老師和家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然也就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覆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後的鞏固練習。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還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勝心,因為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要抓住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自理能力提高了,就要培養堅強的意志,使孩子更有恆心解決各種問題,遇到困難時不會退縮,而是大膽前進,使自己不斷的成長。總之,在尊重和滿足幼兒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的代替,並鼓勵指導幼兒嘗試自理自立。同時要培養幼兒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只有具備了基本的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