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范例 行业范例 行政范例 职场范例 校园范例 书信范例 生活范例 节日文化范例
当前位置:文学范文吧 > 校园范例 > 教育

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

栏目: 教育 / 发布于: / 人气:2.81W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

  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

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提升学校师生的文明形象,建设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现制定我校文明礼仪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二、活动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文明礼仪教育以满足学校需要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主体健康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教育作用,遵从德育教育从认知、自觉规范到行为自律的教育过程,积极开展德育实践,对于学校文明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

在我校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相处”,教学生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培养学生具有高雅、得体、大方、文明的涵养,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我们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贯穿于整个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一)学习礼仪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我校的《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二)实践礼仪

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各班级开展系列活动,促进礼仪学习,评选文明礼仪标兵。

(三)展示礼仪

通过开展校园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讲身边发生的礼仪故事,评选班级各项“礼仪之星”活动,展现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阶段性成果。

(四)宣传礼仪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文明礼仪宣传员,面向家庭、社会进行社会礼仪知识的宣传,营造手拉手、共创文明校园的良好氛围。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礼仪知识,向不文明行为告别。

1、各班组织开展“学礼仪、讲美德,做文明学生”主题班团会,进行大讨论,有计划开好校本课程。

2、写出学校课程学习体会。

3、组织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表彰。

第二阶段:体验礼仪内涵,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①、从最简单的坐立行、语言、体态语言等方面入手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活动;

②、从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伙伴入手开展“尊长互敬伴我行”活动;

③、从学文明用语、说文明话入手开展“文明用语伴我行”活动。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践行礼仪开始,然后扩大到社交礼仪,在此过程中做到躬行、内省,全面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第三阶段:收获礼仪习惯。

开展“礼仪之星”评选活动。我校将评选出学期和学年度的“礼仪之星”,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礼仪之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力量来感化、激励学生。

五、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组长:xxx。

成员:xxx。

2、充分发挥校文明督导岗的监督作用,各班坚持文明礼仪日查日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资源,编撰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初稿),并在总结礼仪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以指导师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六、活动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倡议书、广播站、宣传栏、班团队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将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礼仪教育要长抓不懈,寓礼仪教育于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寓礼仪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抓好养成。各年级、各班一定要强化学生礼仪训练,落实校本课程的开设,让文明礼仪成为学生的习惯。

3、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校实施方案,结合班情,拟定出自己班级实施的具体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样,凸现特色。要作好记录,每阶段有一份主题活动设计及活动后的感想。要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加强日常文明礼仪行为的监督。

  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2

一、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本章教学,让学生对21世纪的教育概况有一个总体了解,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对象以及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建议

本章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学生对教育学这门学科有总体了解,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本章教学时数:3课时。其中课堂讲授2课时,学生自学1课时。

三、教学实施要求

(一)课堂讲授

1、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征。

2、新世纪的教育特征。

3、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二)学生自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三)实践与练习

1、按自己的想象,描绘一幅数字化时代的学校图景。

2、根据所学心理学原理(个性理论),设计一套能展现个体特点的教育方案。

3、讨论: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当好教师。请付此观点作出评价。

(四)其他教学活动

1、阅读课外学习参考资料:(日)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第四章:“知识价值革命与知识价值社会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我国知识价值社会的前景,以及教育的前景。

2、(德)朔伊尔和施密特文章:教育学。学会从多种角度去认识教育学。

3、成有信文章:简论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由此了解教育学的简史。

4、去校图书馆浏览教育类图书资料,为今后学习研究教育学作准备。

  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3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二、具体实验目标

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探索与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引导教师自觉实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评价。

4、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5、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动力,促进教科研人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批骨干教师队伍。

6、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体现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优势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实验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

组成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郭金淼。

副组长:陈庆林。

成员:苗玲娟、赵新华、秦丽娟、陈文英、刘占琴。

⑵认真做好集中备课,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都参与进来;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或外地的先进经验。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课改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案例研讨和阶段评估等活动。结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课的示范教学及讲座。

⑷建立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研究问题,规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定期召开课改教学研讨会,分析、研究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含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等评比,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2、加强宣传,突出培训

充分利用墙面宣传和其他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作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课程改革。

3、课题带动,科研推动

采用“培训、实践、科研”三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

四、实验措施

1、师资培训。

“先培训后上岗”。课改工作中教师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的,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要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制定校级培训方案。

培训内容:

①国小新课程标准解读

②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等;

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

④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

⑤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培训形式: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大组学习、讨论、座谈、观看教学录象等。

2、教学研讨。

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上实验课、示范课,对比课、重点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新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评比、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重点探索高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3、优化管理和研究机制。

(1)建立学校课改领导工作制度:随堂调研制度、工作协调制度、每月评议制度、资料过程管理制度等。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学校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

(2)建立实验研究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活动,进行一次实验教学观摩活动。

(3)及时充实、提高课程实施条件,包括教师、教具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选择、提供与扩充。

(4)组织教师在职培训,结合开展新课程“三优”评比活动:优秀实验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5)制定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规章制度,并能切实指导这些评价工作。

  教育学课程实施方案4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根据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及我们学校的实际,特制订本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

根据初级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科教育发展的特点,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确定我校课程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在思想、文化、身心和劳动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体现教育的特点科学安排课程;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1.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以保证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又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形成正确价值观。课程设置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发潜能,增设具有学科教育特点的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和交往能力。

2.分科课程为主,融入综合课程的原则

因为处于中学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要坚持分科课程为主融入综合课程的原则,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七、八和九年级均须实施,旨在适应学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经验不断丰富、社会融合能力逐步发展的需要;旨在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设置既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发展要求,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选择的空间。学校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过程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走进新课程。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有关课改的文件及论著,认真学习上级教育主管下发相关文件。要求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与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校本全员培训,请“专家”进行课改讲座。

(二)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实施。

1、按照新的课程计划设置每学年的课程,上课时间全部按规定40分钟。根据要求,设置学科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儿童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

2、组织教师学习领悟学科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熟悉课程标准。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改革教学,各教研组要广泛开展教研活动,集中开展以“有效教学,有效学习”为目标的教研活动,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水平。

3、顺应新课程,改革评价标准,学校领导加强随堂听课力度,推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推进新课标及教研主题的落实。

四、课程实施及评价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基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教研、即时教研与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4、加大贯彻教学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

五、保障措施

1、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展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地研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