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5篇

欄目: 資訊科技 / 釋出於: / 人氣:1.26W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1

資訊科技學科有別於其它學科,它發展迅速、日新月異。作為計算機教師,自身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教師將學生帶領到哪一個知識層次,取決於教師的自身素質。因此,資訊科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應具有先進的資訊科技的教學理念、熟練的資訊科技教學技能以及資訊科技的教學研究能力。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5篇

一、應具有先進的資訊科技教學理念。資訊科技知識、技能、資訊裝置等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點,資訊科技教師若思想保守、教學形式單一,不與時俱進,不跟蹤資訊科技發展趨勢,就很難將資訊科技課上得生動活潑,更談不上去吸引學生,因此資訊科技教師一定要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資訊科技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時時關注計算機的發展動態,通過閱讀計算機雜誌、報紙、自學、進修、進行網路交流等方式來拿握新的計算機知識,在專業方面不斷給自己“充電”。

二、應具有熟練的資訊科技教學技能。為了使學生產生並保持學習興趣,教師應熟記資訊科技教學內容,使教學達到預定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具備教學理論知識外,還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具備熟練高超的匯入、講授、提問、組織教學、控制教學及媒體應用等教學技能。作為資訊科技的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結構,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媒體應用等進行精心安排,儘可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應具有資訊科技的教學研究能力。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資訊科技教師應不斷地給予學生指導,根據學生的反饋資訊進一步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從而改進教學效果,使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這就要求資訊科技教師具有教學設計能力,針對教學進度進行評價,不斷反思,改進教學,不斷總結經驗,與其他教師交流心得體會,以達到“納百川而成大海”之功效。

資訊科技教育是一片廣闊的天地,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通過教師的辛勤耕耘和學生的不懈努力,使學生真正願學、能學、學好。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2

資訊素養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利用 資訊工具和資訊資源的能力,還包括選擇獲取識別資訊、加工、處理、傳遞資訊並創造資訊的能力。師範生的資訊素養是師範院校的學生根據社會資訊環境和資訊發展的要求,在接受學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過程中形成的對資訊活動的態度,以及利用資訊和資訊手段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既應該包括師範生對資訊基本知識的瞭解,對資訊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來的教學中所具備的資訊知識的學習,還應該包括對資訊道德倫理的瞭解與遵守。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資訊意識。即人的資訊敏感程度,是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現象、行為、理論觀點等,從資訊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評價。通俗地講,面對不懂的東西,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並知道到哪裡、用什麼方法去尋求答案,這就是資訊意識。資訊時代處處蘊藏著各種資訊,能否很好地利用現有資訊資料,是人們資訊意識強不強的重要體現。使用資訊科技解決工作和生活問題的意識,這是資訊科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

2.資訊知識。既是資訊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又是學習資訊科技的基本要求。通過掌握資訊科技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應用它。它不僅體現著師範生所具有的資訊知識的豐富程度,而且還制約著他們對資訊知識的進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資訊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資訊的採集、傳輸、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以及對資訊系統與資訊進行評價的能力等。這也是資訊時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處資訊時代,如果只是具有強烈的資訊意識和豐富的資訊常識,而不具備較高的資訊能力,還是無法有效地利用各種資訊工具去搜集、獲取、傳遞、加工、處理有價值 的資訊不能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無法適應資訊時代對未來教師的要求。資訊能力是資訊素質諸要素中的核心,師範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資訊能力,不然難以在資訊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下去。

4.資訊道德。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資訊倫理道德修養,要讓學生學會對媒體資訊進行判斷和選擇,自覺地選擇對學習、生活有用的內容,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內容,不組織和參與非法活動,不利用計算機網路從事危害他人資訊系統和網路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這也是師範生資訊素質的一個重要體現。資訊素養的四個要素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資訊意識是先導,資訊知識是基礎,資訊能力是核心,資訊道德是保證。師範生作為資訊時代的教師,提高他們的資訊素養,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3

今天,我參加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培訓,對“整合”有了一些新的體會。

首先,我想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雖然才起步,雖然有一些人對此有這樣那樣的偏見,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這樣過來的。我們既然已身處資訊時代,身處網路時代,研究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應該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極而言之,我想可能我們的生活都在與資訊科技整合呢!何況我們的教育,何況教育中的學科教學!

其次,今天聽了賈老師的的課,理解了整合是有層次的。這樣一想,想到我們雖然身處鄉鎮,網路條件也並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談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這樣一個一般人認為十分新潮的問題了。我們研究的整合屬於剛起步的,屬於最低層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個過程”“整合是有層次的”這樣一個觀念對我們很多教師來說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讓我們信心增強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術與方法問題之外,應該先是一個理念問題。有些事我們沒有改變,有些問題我們無法解決,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停滯不前。技術問題、條件問題,我們可能沒法一下子解決,但理念問題可能是我們可以先解決的問題。我們現在的教學強調了事實,忽視了問題。而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強調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演示事實。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4

全面實施資訊科技素質教育,全面實施資訊科技課程改革是當前 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作為這場變革中站在第一線的我在不斷地 學習新課標,嘗試著正確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應 用於教學實踐,為資訊科技課程建設儘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 章我覺得有所感觸,所以又去看了有關的知識現把學到的知識和大家 一起來學習。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方 式的變革迫在眉睫!它關係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係到師生的校園生 活質量。我們今天必須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標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 節。新課標強調師生互動、互教互學。

引用沃德的一句話說"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 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教師們 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想讓學生學到東西,學生自己得渴望學習, 而不是要老師逼著學。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惟一辦法就是讓學生在學 習過程中擔任主角。任何老師都不能讓人學好,學生必須願意學習, 而且努力學習才行。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項參與性的活動。學生 學習的方式是實踐--不斷實踐,直到學習成為他們的第二本性為 止。而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亦或是探究學習體現的正是學生 親身的體驗和實踐。聽新課標指導下的老師上課,你會明顯地體會到 他們很少這樣做: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讓學生把每天的講話記錄 下來。相反,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似乎是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理念, 自然而然的行為。運用蘇格拉底式的教學原則,向學生提問,鼓勵學 生討論,對話和辯論,希望學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給學 生足夠的機會去嘗試:體驗成功,品嚐失敗,得到提高和進步。這種 方法給學生傳達出資訊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而且相信學生的能 力。有一句古話說,如果你認為他們行,他們就行。

多年來,學生已習慣於教師講、學生聽、做筆記、課後背。如何 讓學生"動"起來,老師們確實動了一番腦筋,可當學生真的"動" 了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 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 紀律難以控制,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最令人擔心的是考試怎麼辦?課 改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甚至敢於向教師 挑戰,教師得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勇 氣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願意與學生共同探討。因此一節課,無論 怎麼準備,都不會盡善盡美,課堂上會發生很多事先無法預知的情況, 有時教學任務沒有完成,這是很正常的,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 分的發展,就應當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並且採用了現在比較流行的任 務驅動模式來設計教材。學生並非空著頭腦進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他們已經形成了廣泛而豐富的經驗和背景知 識,從自然現象到農家生活、社群活動,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些問題即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 一旦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基於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 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這並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從他們的經驗出 發來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所以,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而且 要備學生。教師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問題情 境出發,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體驗學習。這樣的課堂學習才有的放矢。

然而這種全新的編排體例和教學要求上的變化,與教師教學習慣產生 強烈的衝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們卻堅信有了矛盾才會有改變、有 進步教材只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教學是一 個再創造的過程,是對課程的不斷髮展、不斷豐富的過程。新課程的 理念告訴我們拿到教材後,千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 材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對教材進行調適和重 組。由於強調開放式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 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尋找、開發、製作、整合 教學資源和資料。教師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開發利用校內外的一切 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5

在閱讀教師人文讀本的過程中,可以從中充分的學習到中華人文精神的形成、發展,傳統人文精神發展和中華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論述。同時,從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和在各個領域裡所起到的作用。如,中華傳統人文的基本特徵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徵間的區別與共同點。

從我國學校的課程安排來看,基礎教育存在著明顯的重理輕文的傾向,諸如歷史、地理之類的人文課程,與國外相比,不僅教學課時少,而且教學要求低。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不僅重視課外閱讀,而且對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有較高要求,國外很多國家的學校教育從國小低年級就開始訓練學生收集、查詢、分析資訊,並結合社會生活科學研究的程式寫論文,對比鮮明的。

教師要始終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標準,要把自己想象成學生,才能明白學生到底喜歡聽哪一型別的課程。因此,作為教師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在不斷的創新中,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業和考試增加學生負擔,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開發其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其在創造、開發、想象的過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難而進,而最終達到學生的求知慾,使教學以全新的面貌運用到學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學效果。

中華民族有著獨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諸如儒家的仁愛、節儉、謙讓,墨家的重實踐、任人唯賢等,得以綿延至今。我們如今所說的人文素養,即是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澱的結果。現如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動、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它主張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人的求知慾、興趣等各個方面的優勢,來填補教學過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更基礎,因為人文素養是多方面能力的總體支撐,這種支撐作用具體表現為理性的思維、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人文素養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