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活著》讀後感[優]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7.06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活著》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著》讀後感[優]

《活著》讀後感 篇1

兒童看待人生的一種特殊態度,叫做“絕緣”。即解除事物在世間的一切關係,所見的便是事物的“本相”,而非交織利害與智謀的世間因果之網。

在孩童的眼中,這個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世界,便是世界的本相。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你若愛,生活哪裡都是愛,活著這回事,本來如此單純。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書,也不想睡覺,捉一個四孩子華瞻來騎在膝上,同他尋開心。我隨口問:“你最喜歡什麼事?”他仰起頭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難。”我倒有點奇怪“逃難”兩字的意義,在他不會懂得,為什麼偏偏選擇它?倘然懂得,更不應該喜歡了。我就設法探問他:

“你曉得逃難就是什麼?”

“就是爸爸、媽媽、寶姐姐、軟軟……孃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

啊!原來他的“逃難”的觀念是這樣的!他所見的“逃難”,是“逃難”的這一面!這真是最可喜歡的事!一個月以前,上海還屬孫傳芳的時代,國民革命軍將到上海的訊息日緊一日,素不看報的我,這時候也訂一份《時事新報》,每天早晨看一遍。

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舊報,等候今天的新報的時候,忽然上海方面槍炮聲響了,大家驚惶失色,立刻約了鄰人,扶老攜幼地逃到附近江灣車站對面的婦孺救濟會裡去躲避。其實倘然此地果真進了戰線,或到了敗兵,婦孺救濟會也是不能救濟的。

不過當時張皇失措。

有人提議這辦法,大家就假定它為安全地帶,逃了進去。那裡面地方很大,有花園、假山、小川、亭臺、曲欄、長廊、花樹、白鴿,孩子一進去,登臨盤桓,快樂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車在牆外轟過,上海方面的機關槍聲、炮聲,越響越近,又越密了。大家坐定之後,聽聽,想想,方才覺得這裡也不是安全地帶,當初不過是自騙罷了。有決斷的人先出來僱汽車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裡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們集合鄰人來商議,也決定出來僱汽車,逃到楊樹浦的'滬江大學。於是立刻把小孩子們從假山中、欄杆內捉出來,裝進汽車裡,飛奔楊樹浦了。

所以決定逃到滬江大學者,因為一則有鄰人與該校熟,二則該校是外國人辦的學校,較為安全可靠。槍炮聲漸漸遠弱,到聽不見了的時候,我們的汽車已到滬江大學。他們安排一個房間給我們住,又為我們代辦膳食。

傍晚,我坐在校旁的黃浦江邊的青草堤上,悵望雲水遙憶故居的時候,許多小孩子採花、臥草,爭看無數的帆船、輪船的駛行,又是快樂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鄰人步行到故居來探聽情形的時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經招展在晨風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從此慶承平了。我們就僱汽車去迎回避難的眷屬,重開我們的窗戶,恢復我們的生活。從此“逃難”兩字就變成家人的談話的資料。

這是“逃難”。這是多麼驚慌、緊張而憂患的一種經歷!然而人物一無損喪,只是一次虛驚。過後回想,這回好似家的人突發地出門遊覽兩天。我想假如我是預言者,曉得這是虛驚,我在逃難的時候將何等有趣!素來難得全家出遊的機會,素來少有坐汽車、遊覽、參觀的機會。那一天不論時,不論錢,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舉行這遊歷,實在是人生難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這快!他們逃難回來以後,常常拿香菸簏子來疊作欄杆、小橋、汽車、輪船、帆船;常常問我關於輪船、帆船的事;牆壁上及門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筆畫的輪船、帆船、亭子、石橋的壁畫出現。可見這逃難在他們腑中有難忘的歡樂的印象。所以今晚我無端地問華瞻最喜歡什麼事,他立刻選定這“逃難”。原來他所見的,是“逃難”的這一面。

不止這一端:我們所打算、計較、爭奪的洋錢,在他們看來個個是白銀的浮雕的胸章;僕僕奔走的行人,擾擾攘攘的社會,在他們看來都是無目的地在遊戲、在演劇;一切建設,一切現象,在他們看來都是大自然的點綴、裝飾唉!我今晚受了這孩子的啟示:他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係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塵勞的現實生活中,也應該懂得這撤網的方法,暫時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學習!

《活著》讀後感 篇2

我總是看見一個老人,牽著那頭老牛緩慢的走著。有時候,他們在耕地;有時候,老人坐在草地上,老牛在水裡安靜地洗澡;有時候,他們一前一後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沒有多餘的言語,他們只是相互依偎著走過餘下的時光。

我想,對於福貴來說,沒有什麼美麗人生,活著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堅忍地活著,頑強地活著,苟延殘喘地活著······我想,對於我來說,也沒有什麼美麗人生。我也默默地忍受過孤獨,我也一個人承受過失意,我也獨自地等在黑暗中,在傷心欲絕的時候,我也彷徨過,痛苦過,掙扎過,也感受過生活的無常。但是欲絕,卻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因為我知道,人生下來便帶有一種力量,不是與命運抗爭,而是與命運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頑強的生物。如果我們不能將人生過得完美,我們可以將人生過得完整。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與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失意與痛苦,從來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們只是人生路上一塊小小的`石子,或許會硌腳,或許會絆倒,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們或許不能讓人生變得更加美麗,但是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活著》告訴我們,從來就沒有過不了的命運,只要能活著,我們就該好好的活著。人生的滄桑不過如青石板上的刻痕,歲月流轉,水珠滴過而又了無痕跡。曾經的掙扎不過是過眼雲煙,而事到如今,我們才明白,我們要的從來都不是美麗的人生,我們要的,是一步一步走過的故事。

《活著》讀後感 篇3

三年前的一個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無聊還是內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個義工群體,並和他們去看望一個得了白血病的大學生,家是租的房子,學生的父母也在,據說看病已經花費好幾十萬,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開始偷偷的給學生父母錢,事後知道有一個義工給了一千元,我比較仔細,給了五十元,和一本書,當時錢夾在書裡,內心窮酸扯淡固執的一直以來始終認為精神滿足比物質金錢要重要的多。

這本書的名字叫-----活著,是的,餘華的活著。

網上買了好幾本,一本11.6元,物美價廉,而且絕對配得上可以居家旅遊坐火車飛機適當時拿出來翻看裝文藝二貨青年的不二之選。

當我遞給生命能量在遞減的學生時,還沒有忘記強忍著淚水在扉頁寫下給他的留言----你要堅強的活著,小刀。

學生看著我,虛弱的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人活著有意義嗎?

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但當時我堅定的點了點頭:“有”。

我不知道一個人在死亡邊緣的念頭,但對於一個絕症患者,人只要活著,活著就好,活著。

他的父母說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島幸子,還要不停的換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處大島家有錢,學生家據說父母把房子,牛羊都賣了,為了維持他最多一年轉瞬即逝的生命。

有時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頑強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時看這篇文章,活著的你。

離開時的陽光,烈,我開著車且開啟空調回家,院裡幾個老頭在下棋,習慣性湊過去瞎指點幾句,雖然沒人理還是滿意的上樓回家,先墩了地,燒開一壺水,喝茶,翻書,餵魚,休息一會給老婆孩子做飯,突然之間覺得人活著就挺好。

推薦一本書,餘華的活著,一本活著,餘華足以傲視人才濟濟的作家群雄。

此書的價值無法用任何評論的詞語形容,“偉大”這個詞在這本書面前也顯得渺小

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裡一一死去。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富貴的荒延、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的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在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歲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青年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著“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著,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該便是生命的力量罷了。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無論現實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奉告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實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不在不堪著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放佛已經看到了許多的問號:這樣,我們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誰說的,企圖探究活著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毫無意義。

呵呵,我們也許至需要像福貴那樣活著,像那頭老牛那樣活著。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

是不是愛過了才會動的心死了還要活著的坎坷。

《活著》讀後感 篇4

還是那個命題,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本書的作者的想法是“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以前看過電影版的《活著》,不得不說電影已經很還原小說了,沒什麼刪減的。活著給了我一點靈感,如果從第三人稱來寫這本書寫出來的'只是可憐文中主角悲慘的遭遇,只有從第一人稱才能帶入那種感情,彷彿活靈活現。我也有這種瓶頸的感覺,當然第三人稱也有它的好處。

說回重點“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人生的確總是會遇到不測之風雲,好端端的一個人,說沒就沒了。我們都不能保證我們能活多久,不能保證下一秒我們是否還能活著。那活著的意義呢,照《活著》來說,活著本來就不簡單,苟存於世界就已經了不起了,但這只是最底層生存的需要,到了現代,生存基本都能滿足,滿足了之後就會想要實現更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是這麼想的,大概需求分五層,像金字塔一樣,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被愛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基本上逐層實現,但也能跳著來,沒完全實現底層也能實現上層,比如畢加索之類的追求藝術的人。

活著本身就是人生的終極問題,人們也爭論不休,每個人都有它的道理,受個人因素的影響而變化,具有個人獨特性。

看到一種有趣的觀點“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每多活一天便多一點意義”就是活著的意義是自身每天創造的。我覺得有個例子也許能支援這種觀點:小時候不怎麼思考活著的意義,因為思想沒有到那種深度,長大之後,學的東西豐富了,就思考這些了。

能活這麼久已經很幸運了。人生短暫,不想浪費時光,不想再頹了。想活得有意義點。多看點書吧,只是做不到,總是不由自主地玩了起來。然後就懊悔。

《活著》讀後感 篇5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餘華說過:活著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講述的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更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

這是一個普通的人的生活,但他卻創造了不一樣的精神世界。沒有抱怨,福貴很平靜的訴說著自己苦難的一生。正如餘華所說,如果用第三人稱寫福貴,福貴無疑是一個苦難中的倖存者,但是正是因為很巧妙的運用了第一人稱,使他的經歷由自己的口訴說出來,反而不是那麼令人難過!在福貴的講述裡不需要別人的看法,是他自己的感受,他自己的生活。賀拉斯說過: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福貴只是看著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死去,將他們一個個埋葬,看著他們的一抔黃土,想著他們就這樣在人世間銷聲匿跡。

活著,只是生命存在的形式,然而,活著對於某些人反而成了責任,亦或是負擔。痛苦,揪心,煩惱,苦悶……接踵而至。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小事,與美麗擦肩而過。在生命的牢籠裡束縛著自己,不肯放開自己。將自己從高樓中推下,將自己拋入湍急的河流之中,將自己扼殺在生活的緊箍咒中……而《活著》這本書卻給了我不一樣的震撼!活著的理由是什麼。只是因為有愛而活著,有人說他悲苦,有人說他不幸,有人說他的人生就是苦難的代名詞,有人說……我卻認為他是幸福的。因為他知道最重要的東西——生命的意義。生活所需要他面臨的事,不是苦難而是磨礪,不是痛苦而是希望!為了在家的妻兒活著,為了孫兒活著,為了自己活著,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他始終很真的活著。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福貴的存在只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在那個時代的普遍所有。對福貴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來就是如此:沒有偉大的人生追求,他們從來就沒有逃離過生存的底線;他們雖沒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撐,卻在精神深處有著“對生命本源性的留戀和執著”。他們一生所要做的不是與命運、苦難進行抗爭、喊叫,更不是以死來證明其生的偉大;相反的,他們是無聲無息地順從、忍受,用“生———活著”來向死亡挑戰。《活著》是繁華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福貴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福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令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

在人生中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於哪年哪月哪日出生於哪個家庭,同時也不知哪時哪分哪秒死於哪個地方。人生或許就是這樣,生與死都不是我們可以預測的,但每天能夠在匆匆的步履中看著迎面而來的晨光和那緩緩升起的朝陽,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一種活著的快樂!

《活著》讀後感 篇6

優越總是誘人無端放縱。福貴出身的優越讓他自詡高人一等,亦因此他身體裡流動是罔顧禮法的血液,這種血液慫恿他與眾不同地脫俗放肆——他用髒字向父親宣洩自己一直的“容忍”,用寬厚手掌“報答”家珍賭場旁的告誡,用浪蕩遊行向老丈人耀武揚威……一切都是青春放蕩不羈的桀驁與家世與眾不同的'混合物。

“一個人若是沾上了嫖,也就會迷上賭。”福貴不知道,他的一生正是由此轉變,天翻地覆地轉變。莽撞血液總是衝昏了頭腦——血氣方剛的他妄圖收復父輩輸掉的失地、光耀祖輩看重的門楣。但他不知道心比天高,終是命比紙薄。賭場上的盡情揮霍,讓他輸得徹頭徹尾。他擔著那磨破他細肩的滿是銅錢的竹筐附送了本屬於自己的家業,他哭了,我想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真實的眼淚。隨後,固守著那一口村口大缸的父親喟著無盡的嘆息永久地離去,等不到他的報答。

“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羊,再把羊養大了,羊就變成牛了。”福貴守著父親的遺言在租來的五畝田裡無盡耕耘。

變數總是撲朔。進城請大夫醫治母親的那次的鬧事催促他踏上了千里行軍。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一去蹉跎三年。撿回一條命的他輾轉歸來,家仍在,只是生母已飽含遺憾閉目,時間終是讓他與她無緣,他們錯過了彼此的最後一面。此外,怪異的高燒也讓乖巧的鳳霞留下了一生聾啞的殘缺。

《活著》讀後感 篇7

昨天剛讀完的,後面苦根死後心情徹底崩了,那時候舍友都沒睡,開著燈,說著話,我那時候什麼都不想說,就感覺心口悶悶的,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想放聲大哭一場。

有慶死了,那個活潑懂事的少年死了,那個跑幾裡只為回家給羊喂草的少年死了!鳳霞死了,那個內心柔軟,卻因為聾啞,被受欺負;好不容易過上好日子,卻難產出血死亡的女子呀!家珍死了,出身富貴,卻跟著福貴甘願吃苦的,得了軟骨病還堅持幹活,只怕少掙了公分拖了後腿的悲催而又堅強的女人呀!二喜死了,那個偏著頭,不嫌棄鳳霞殘疾的青年,那個疼愛鳳霞,在鳳霞死時無措痛苦的男人,那個在鳳霞死後,揹著苦根,照顧著岳父,擔起這個家得好父親,好女婿的人死了,被水泥塊砸死的呀!

苦根死了,那個能說會道,會因有個小鐮刀高興地幹活越來越起勁的'小男孩;會懂事的從筐裡拿下兩棵白菜對福貴說著“這下輕點了吧”的小少年死了,最後居然因為吃豆撐死了,聽著可搞笑,可背後是說不盡的心酸。都死了,都死了,就剩福貴了,就剩他了,哦,不對,還有老牛,那頭有著許多名字-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和福貴一樣很老很老的牛。死了,死了,剩下一人一牛,每天看著日出日落,就這樣活著,也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活著》讀後感 篇8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歲月;經歷了人一生中的大喜與大悲。他死了爹孃,也喪了兒女。說他可憐,也是,也不是。至少,他,還活著。

他曾經年少輕狂,賭博輸光了家產,從遠近聞名的徐大地主變成了貧農。而取代他的龍二,在解放初期時就被槍斃了。他這算是撿了一條命嗎?

又曾經,他被抓去當兵,在軍營中度過了好幾度春秋。多少人的生命在可怕的`戰爭中失去,而福貴還是倖免於難,挺到了戰爭結束。這又算是撿了一條命嗎?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金錢?為了名利?不!只是為了活著!如果人死了,那還講什麼金錢,什麼名利啊!你來了,並沒有帶來什麼,那你走了,也不能帶去什麼。你是清清白白來的,就得清清白白地走。任何人都是一樣。所以,活著只是為了活著。

雖福貴失去了一雙兒女,還沒有了溫柔賢惠的妻子家珍,但他還是得活著。從人性的角度上看,他確實很可憐。但是生活總是這麼艱辛、殘酷和神祕莫測。活著的確很難,他飽受著歲月的風吹雨打,但,他還活著!

在生活中,福貴他幾乎一無所有。在別人眼中看來,他也只是一個瘋瘋癲癲的糟老頭子。可是他至少還有一樣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的無價之寶,那就是——生命!

《活著》讀後感 篇9

利用了一週睡前的時間又重讀了一遍餘華老師的《活著》,餘華老師用他哲學的思考為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著的意義。

年輕時的福貴是紈絝、不羈公子哥兒,從家財萬貫到輸光所有的家產,到送走了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孤苦的走完一生的他,艱難的選擇著“活著”,做一個繼續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的人。

文章最後,寫到了福貴老人與老耕牛“福貴”相依生活。從此,兩個老人在屬於他們的土地上繼續耕耘,全書的境界也在這微妙的刻畫中得到進一步昇華,在給了人們更多思考空間的同時,更深層次揭示了活著的本質意義,也暗示了人生在經歷困苦艱辛,嚐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後終將歸於平靜,就像暴風在洶湧過後終會變平靜而祥和。

初次讀完福貴的故事時感覺他是平庸的更許是悲慘的,待重讀之時細細體味,其實他不平庸,因為他承受住了所有難以忍受的苦難,他還有強烈的活著的信念,他有著一股子與命運抗爭不屈的精神。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是擁有平凡中的偉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鑄就了他的'偉大,他的堅忍與抗爭昇華了他的價值,活著,就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

其實,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為一個希望,它們就是鞭笞我們的動力,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需要在最低谷的時候去抓住每一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堅強,變成一個有經歷、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