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朝花夕拾讀後感【推薦】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8.41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花夕拾讀後感【推薦】

朝花夕拾讀後感1

手捧著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年少輕狂,思緒不禁飄回那個無憂無慮、充滿歡樂的童年時代。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從國小就經常聽說起大文豪魯迅,耳目薰陶,自然對這位大作家心生仰慕之情。這個暑假又捧起了他的作品《朝花夕拾》,進入了魯迅先生的童年世界。

朝花夕拾讀後感2

在這本魯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我感到了魯迅在回味自己一生漫長的路途,從充滿歡樂與迷茫的童年時代開始,到少年時期的求學和一系列事件中逐漸把握正義,再到中年更加鏗鏘有力的生活,無不讓我感到魯迅先生“波瀾壯闊”的往事。

《朝花夕拾》的十篇往事中,回憶的感情有所不同。《狗,貓,鼠》記述了魯迅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兒時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當時混亂社會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有力的抨擊;《五猖會》回顧了魯迅先生小時侯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魯迅當年純真歡快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快樂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治療的過程中,表達出對這種庸醫誤人的社會現象的憤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年少時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先生,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細細讀來,每篇文章都有它獨特的味道,和不尋常的經歷。

朝花夕拾讀後感作文2

《朝花夕拾》不過是一本極薄的本子。

它是有些文言文的好的味道。

它的作者是魯迅。

我似乎很小的時候就聽聞魯迅的大名了,相比於巴金,果然知道的更早些。可相比與巴金,我也更喜歡和了解後者些。不過兩人的文筆,應該差不多,不過性格不同,時代相同的關係。

每每聽聞魯迅先生的偉大,便總念著要去讀一讀。

倒真的去看了,第一遍沒甚感覺,只覺平淡得出奇。倒不會跟其人去說魯迅先生如何偉大,文筆如此動人之類的話了。

不管如何,多讀讀總是好的。於是有讀了第二遍,或許是真的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涉獵不多,依舊認為平平無奇,但掩卷一會,倒想出一些端倪來了。

本來是不懂《朝花夕拾》的題目,現在想來竟是魯迅先生慢慢回憶少時的事,時光淌過也就磨滅了輕狂,所謂文章平平淡淡倒是覺得魯迅先生其中還有一絲如有如無的惆悵。

不過還是不甚懂。但只覺得了原來能夠寫出這種文章也是不容易的了。若是自己在多少年後也這樣回憶往事,可也能寫出這番話來?

憶起第一次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害怕“美女蛇”倒真真是好笑了。是聯絡自己所浮想一下罷了。

朝花夕拾讀後感3

《朝花夕拾》回憶的都是魯迅先生青少年時期的故事,所以從中不難看出兒童的天真無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對百草園的描寫採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出百草園的動物、植物,如“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把動物植物擬人化寫,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文中不乏魯迅先生活潑的一面,“有人說,何首烏的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根像人樣。”因為聽說吃了長有人形根的何首烏便可以成仙,然後就不惜弄壞了泥牆來找尋何首烏,結果卻從來沒有見到哪一根何首烏像人形的。這樣的事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做得出來。還有聽了長媽媽的美女蛇的故事後年紀小小的魯迅覺得了做人之險,在夏夜乘涼時擔心在牆上出現美女的臉,在走過草叢時又害怕遇到赤練蛇或是美女蛇。讓讀者對這麼一個天真的孩子哭笑不得。

《朝花夕拾》中不但寫了許多作者童年時期的趣事,而且也透露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書塾描述體現了那時的教育制度的迂腐和乏味。《二十四孝圖》中魯迅先生把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比作了給隋煬帝開運河,蒸死小孩的麻叔謀。麻叔謀也就是北京人用來嚇唬小孩的“馬虎子”,可見麻叔謀在人們眼裡絕對不是什麼善人。魯迅先生卻說:“無論他是甚麼人,他的吃小孩究竟也還有限,不過盡他的一生。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子,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裡。”本來麻叔謀已經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了,魯迅先生去說他的危害遠不及那些妨害白話者帶來的廣大長久。可見魯迅先生是多麼憎恨那些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力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看流雲是,會在我眼前一閃爍罷。”這是魯迅先生在小引中寫的。《朝花夕拾》,正如它奇特的名字一樣,是一本奇特的散文集,是一本膾炙人口的散文集。清晨綻開的花朵在朝陽的映照下格外嬌嫩,下午時的花朵雖然沒了清晨剛綻放時的嬌豔,但是在夕陽的映襯下卻更顯韻味。《朝花夕拾》讀後感1000字

朝花夕拾讀後感4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其書寫了魯迅先生對童年時代的一些回憶,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童年真摯的情感。讀罷此書後,實在讓人有些感慨。

書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藤野先生》這一篇。大體講述了魯迅先生曾在日本東京留學,藤野先生是他教醫學的老師。藤野先生非常關心魯迅先生,他希望魯迅從醫,將先進的醫學傳入中國。雖然由於歷史原因魯迅先生最後棄醫從文了,但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卻令魯迅先生折服。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拘小節,但待人卻十分平等公正,他沒有民族偏見,並不因為魯迅先生是中國人而另眼相看,他教學生非常認真,連文法的錯誤也一一訂正,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師。後來,在魯迅先生創作文章,寫些令人鼓舞卻讓某些人厭惡的文字時,回憶藤野先生令魯迅先生充滿勇氣和力量。讀完這篇文章我感慨萬千,或許這位藤野先生並不出名,但他的理念、思想及性格卻令人歎服。

細細品味完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也讓我想起曾經教過我的一位老師。那是我國小五年級時的班主任——王老師。印象中的王老師是一位和藹可親,非常有責任心且又有愛心的好老師。王老師教我們語文,記得她為我們批改作文永遠滿是圈圈點點,紅筆劃過之處少說也有三四十,很難以想象,班上五十多位同學,每個人都這麼做,要花上多少時間啊!

不僅如此,她也對我的人生觀起到很到作用。那是五年級剛開學,班上轉來一名聽力有障礙的同學。他頭髮過耳,說話支吾,沉默寡言,身上一股古怪的氣味使同學們叫苦連天。不久,在他周圍的同學開始與他過不去,時不時便動他一下,給他取得外號數不勝數,最難聽就是當面叫他“聾子”。還有些同學惡作劇地在他課本上塗鴉,畫一些妖魔鬼怪,寫一些尖刻的文字。這些就是承受力再強的人也受不了,況且是一個生理有問題的人呢?他的淚像斷線的珍珠一樣滾滾而下,,表情抽搐。這一幕被王老師看到了,調查起因,平時和藹可親的王老師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她狠狠地訓了我們一頓,語重心長地說:“每個人都應該有愛心,不能因為別人有生理缺陷就進行嘲諷,同學之間應當互相幫助。”之後,她讓同學們主動成立一個愛心小組,專門幫助這位殘疾同學,他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同學們也從這件事中獲得成長,是的,只要人間無歧視,世界會更美好。

“插柳子恩,終身難忘。”於魯迅先生,還是我們來說,都是一樣。這種恩情一直在我們心中流淌著......

朝花夕拾讀後感5

翻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一下子墜入了夢的世界:夢裡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各種各樣的鳥雀昆蟲自由自在地生長,何首烏根令人遐想,美女蛇的故事叫人害怕又惦記,冬日捕鳥時高興中又有一絲遺憾……他的童年,如詩如畫。

三味書屋也同樣有趣:後園裡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悄悄地捉了蒼蠅喂螞蟻;讀書時有可笑又可愛的先生和畫畫兒的好時機……他的童年,頑皮有趣。

迎神賽會是孩子們除了過年過節以外最盼望的時候了。少年魯迅也不例外。雖然家處偏僻而不能看到最精彩的部分,但他仍然盼望著看到喧闐的賽會:《陶庵夢憶》中的盛舉令他心馳神往,賽會上扮犯人的小孩讓他羨慕不已……他的童年,充滿期望。

這時,“要到東關看五猖會”的訊息宛如平地驚雷,承載了他全部的希望。而父親要他背書一事就像在他的頭上狠狠地敲了一記,於是,雷聲頓止,只留下了一眼望不到頭的烏雲和冷冰冰的雨。即使成功背出了書中的內容,一路上的風景、五猖會的熱鬧,對於他“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了……他的童年,有失落彷徨。

寵物隱鼠是魯迅童年時的心頭好。它九死一生,被魯迅救起,從此與人為友,像是報答魯迅的救命之恩;它像傳說中的墨猴一樣能舔吃墨汁,填補了少年魯迅心中對墨猴的神往。正因為如此,它的死才會給小魯迅如此大的衝擊,以至於使他“仇貓”、怨恨長媽媽……他的童年,有寂寞懊惱。

魯迅孩童時代最重要的人,就是長媽媽了。她是一個“黃胖而矮”的女人。作為魯迅小時候的保姆,她有許多令小魯迅討厭的習慣:常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時擺成一個“大”字、強迫我遵守煩瑣的規矩……最無法忍受的是她踩死了小魯迅心愛的隱鼠,卻謊稱是被貓吃了。這使小魯迅無比仇恨她。但事情最終出現了轉機:當小魯迅無意間向她提起對《山海經》的渴望和無處買書的無奈,她竟細心地記在心中,將《山海經》買了回來,做到了別人不肯或不能做的事,使魯迅對她產生了強烈的敬意……他的童年,也有深深感激。

在魯迅的筆下,既為我們展示了孩提時代美麗的生活環境,又描繪了童年趣事:或快樂,或失落,或令人嚮往,或惹人愛憐;不僅記敘了富有靈性的寵物,還描寫了孩童時期不同的人物:有的讓他感激,有的使他無奈……相較於“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大義凜然,我讀到的是魯迅幽默、風趣又溫柔的另一面。如果說魯迅是一個極好的畫家,那麼他在《朝花夕拾》中對童年的回憶,就是自己最成功的一幅畫卷。

朝花夕拾讀後感6

《朝花夕拾》的作者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背景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清政府風雨飄搖、新舊時代替換之際。魯迅先生的家族背景也不是十分平定與幸福。周氏家族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但還並沒有完全破落。他的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和一些店面房子,加上祖父又在京城做官,所以仍然是一個豐衣足食的“仕宦之家”。此外魯迅所著《朝花夕拾》的前文和後文是有相照應的部分,例如第一篇《狗·貓·鼠》的後段提到女工阿長,第二篇就寫《阿長與》。

《朝花夕拾》包括小引與後記一共是十二篇,其中除去小引和後記記敘篇有九篇,有一篇《狗·貓·鼠》是一篇諷刺文。此文寫貓和鼠甚多,寫狗幾乎為零,由“彷彿聽得有人說我是仇貓的”為開頭,引出下文,諷刺物件主要為徐志摩和陳西瀅等人,從中有引用他們的一些話做為內容,重點是對他們的話進行批評!而後段又寫了自己心愛的小隱鼠受害。()在本短文後面寫到了女工阿長,而第二就提到了《阿長與》。

《阿長與》則主要是寫阿長的性格與贈送給魯迅的《山海經》。短文重點寫阿長的生活習慣、為人性格、殘害“我”的小隱鼠一事和阿長的能做到許多別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此外便是描寫《山海經》內的圖畫。

《五猖會》則記敘父親要我背會《鑑略》才能讓我去看會一事和五猖會等會的熱鬧非凡;《二十四孝圖》寫的是自己想做孝子而不知如何是好,去觀賞此圖所發現以及許多不解的地方而覺得奇怪例如“老萊娛親”;《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寫我小時的時候的歡樂時光以及與三味書屋裡面的回憶;《父親的病》則是記敘治療時取藥的“百變”、以及在父親臨去前對父親大吼大叫的行為而內疚;《鎖記》寫對於學問的選擇與決定東渡日本的事情所做清淡地描寫;《藤野先生》則是對恩師的回憶;《範愛農》則是對朋友的懷戀和憐惜!

《朝花夕拾》一書是對當時社會上的點點滴滴的記錄,這是一部中國濃縮的歷史。此書寫到了關於當時的政治、社會、平民間的關係的一種簡單的描寫,但卻讓人能很快記住,而我,就清晰地記住了,在《父親的病》一文中寫了:兩名醫生的不一樣的換藥、不一樣的藥引、藥方,卻還治不好父親的病一事,我作為讀者,真切地體會到當時的社會、公民心裡不正,也許這就是當時政治的吧。讀完這本書,真的瞭解了很多。另外,由於裡面有許多的句型是我沒見過的,讀的時間也稍微長了一點。

朝花夕拾讀後感7

魯迅追懷往事,在一九二六年二月至十一月間,寫下了十篇“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

這些散文曾在《莽原》半月刊上陸續發表,總題曰《舊事重提》,待到一九二七年五月編訂成書的時候,才改題為《朝花夕拾》。在這組文章裡,魯迅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以青少年時代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而動人地抒寫了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無常》三篇議論與敘述並重,隱寓作家對執筆當時現實生活的鍼砭,寫來揮灑自如,莊詼雜陳。

《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等五篇,以親切動人的筆墨,各各記錄了社會生活的一面,幾乎每篇都是一幅濃淡相間、色彩鮮明的風俗畫或世態畫。《藤野先生》和《範愛農》本意在追懷舊日的師友,卻也寫出了海外生活和革命運動的片斷,境界更為開廣。

要點1:

《朝花夕拾》所收文章都是回憶性散文。散文是最個人化的一種文體,作者寫作時的心境相對輕鬆、閒靜,因而筆觸也相當自由:或興致勃勃回憶童年往事,或談家鄉戲曲中的鬼,或深情憶人,或坦露內心深處最深沉的痛苦……文風自然親切,感染著你,你彷彿看見魯迅先生記憶中的往事如一部深情的老電影,那些或美麗或傷感或詼諧的畫面,--在你眼前閃過.

要點2:

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因而文章融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心靈世界。

要點3:

由於作者擁有一顆在過去與現實的廣闊時空中自由馳騁的心靈,因而他的語言風格也是豐富多樣的。

要點4:

作者很擅長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

要點5:

由於散文是一種非常自由的文體,所以作者在謀篇佈局上沒有一定章法,似乎是信筆所寫,思維放得很“散”,但這是“形散”,文章的“神”是不散的。

要點6:

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

要點7: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

生活中總是充斥著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的矛盾,所以運用對比手法,有力地鞭撻了假、惡、醜,宣揚了真、善、美,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同時我們也由此見出魯迅先生大憎大愛、愛憎分明的心靈。

朝花夕拾讀後感8

舉著魯迅先生的《晨花夕陽》,當我年輕輕浮的時候,我嚐到了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童真,我的思緒似乎飄移到了曾經屬於我們的快樂時光。

“早花和晚花”,就像它的另一個名字一樣,這部著名的傑作是魯迅先生晚年寫的。老了,累了,回味著童年的點點滴滴,心裡還會有原來的味道,我想一定有不同的味道。早晨盛開的花朵在黎明時會顯得更加嬌嫩。當太陽落山的時候,它們在盛開的時候就失去了美麗和芬芳。夕陽的照射使它增添了魅力。淡淡的香氣被風引導,讓人充滿想象力。這就像品嚐美味佳餚並仔細咀嚼。童年純真的滋味留在我的心裡,慢慢盪漾。

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的童年並不無聊。他是個鄉下人,但他可以像城裡人一樣學習。沒有農村孩子的瘋狂,就有更多的知識和理性。這座城市的孩子們不再那麼溫柔,而是更加寬巨集大量。他懷念在藥草園裡無憂無慮的日子和小昆蟲的陪伴,好像這樣的童年就足夠了。大人們都驚呆了,但他們卻以神不知鬼不知的速度進入了藥草園。沙蠅在這裡唱得很低,蟋蟀會陪著他。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場大自然的華爾茲中度過的,無聊,無聊,是對魯迅先生三味學的最好詮釋。有點懶了一會兒,也會被守敬的老先生的一句話:“人到哪裡去了?”回想起來,整天除了讀書或讀書,閒暇是無聊的。

書中的純真似乎在無意中感染了我。也許魯迅的文章真的有一些魔力。他用一個不在世界深處的孩子的眼睛打中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看一個人是否真的能寫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看他的文章是否有感情。老師曾經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血肉。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真的很有權勢。雖然他所有的話都簡單明瞭,但毫無疑問,他的激情流露出來了。他希望真正擁抱大自然,期待在山川中漫步,期待與小昆蟲相聚的日子。讀書,就像一個老人,他突然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孩子,散發著陽光的氣息。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有一個如此輝煌的世紀。我喜歡坐在河岸上,看著鴨子在我面前游泳,數著“一,二……”;喜歡在林間小路上奔跑,拋開心中的不快,盡情歡笑,不管禮節是否好;他還喜歡躲在一個祕密的地方,看著同伴們進進出出,尋找他忙碌的身影。最後,他不得不向我鞠躬,承認失敗,因為他太擅長隱藏。想到這一點,我感到內心的喜悅。我說不出是什麼。一個小小的“陰謀”似乎成功了,它似乎避免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正在漸漸遠去,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早花晚花”,去欣賞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快樂童年的滋味。瑣碎的記憶在《早晚》中重現,不同的時間,相同的幸福,童年,難忘的啊。

朝花夕拾讀後感9

我們從小就聽說了——魯迅,這個鼎鼎大名文學作家。甚至在父母的幫助下閱讀了一些他的著作,並且對他童年的一些趣事也能耳熟能詳,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早已銘刻在心。

而如今翻開《朝花夕拾》,發現其中包括了許多魯迅童年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小故事。個別不止只是描寫那單純而歡樂的童年,而是旁敲側擊諷刺了當時封建社會腐朽無能。若仔細閱讀,細細體會魯迅童年的樂事,將會覺得十分俏皮,並瞭解他寄予社會的思考。

接下來讓我稍稍概括介紹一下《朝花夕拾》基本章節所代表的意義吧。

《狗貓鼠》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會議了保姆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吊唸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安閒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心性!

看完後我慢慢的合上了這本書,想著魯迅的童年,漸漸地回憶起了我曾經放蕩不羈,無憂無慮的童年。那沒有一些雜質的純淨多麼的令人嚮往!

童年就像一杯濃郁可口的咖啡,品味時很甜美,但甜美中帶有一點苦澀;而成長則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許很苦,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堅持的勇氣,失去了一份心靈依慰,但隨後你就能品出這茶的醇美、香甜,讓人回味無窮,我們在成長道路中學到、懂得了許多。

童年的回憶就像一本令人難忘的日記,不經意一翻會讓我們感到流連忘返,苦笑不得,但更多的`是歡愉與喜悅。當我們有空時,不妨品品成長這杯茶,翻翻這本“日記”時會發現:自己得到了許多。

在這漫長的14個年頭中,許多記憶著我們的所失所得的足跡永遠會駐留在記憶中,讓人難以忘懷。我真希望不要失去童年的那種快樂,天真、朝氣蓬勃、無憂無慮……

朝花夕拾讀後感10

魯迅的文字,是變幻的情感。

在《無常》中,魯迅寫了一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鬼無常,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所以無常是一個極富有人情味的鬼。誠然,無常帶給了魯迅溫暖,可溫暖的背後卻是萬丈冰淵。細細一想,正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魯迅才把希望寄託在一隻鬼上,他認為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即使有了一絲溫暖,也慰藉不了悲涼的心;《藤野先生》中,魯迅把讚美和熱情送給了正直誠懇,沒有民族偏見,嚴謹治學的藤野先生,也不忘把譏諷和冷眼丟給那群梳著小姑娘般標緻髮髻,閒看槍斃犯人還不住地喝彩的喪盡天良的清國留學生。魯迅的文字像一支畫筆描繪著冷暖人間。

魯迅的文字,是時代的印記。

抑揚頓挫┴破鵪絞盞拿骼屎吐逞肝拊擔換ㄇ霸孿漏小橋流水的雅緻和魯迅無分,但無情嘲諷和抨擊腐朽社會是魯迅的匠心。《瑣記》就是最好的見證,雖然只是寫自己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可字裡行間都在批判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於是他才掙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去追求新知識,足見那個時代的腐朽。《二十四孝圖》亦是如此,在那個時代,有人為了“執著”追隨“傳統美德”的“孝”,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不擇手段,只圖自己心中的虛榮,以示自己是多麼驚天地泣鬼神,而在這徒有其表的光鮮的皮囊之下卻隱藏著一具不堪一擊的腐屍。還有《父親的病》中毫不知恥、故弄玄虛,手舞足蹈地招搖騙市,草菅人命的庸醫,都是那個社會留下的刻骨銘心的傷痛。魯迅的文字像一方篆章,鐫刻著腐朽社會。

魯迅的文字,是戰鬥的力量。

雖然都是失敗者,革命失敗者比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要成功一萬倍,因為前者是有勇無謀的勇士,後者是表裡不一的懦夫。雖然範愛農是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失敗者,但他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他的正直倔強的愛國精神遠超於那些凌駕於百姓之上,整天作威作福的封建制度下的禽獸。但是正義永遠能戰勝邪惡,正是如同範愛農這樣千千萬萬的覺醒的知識分子們在前面用血肉之軀鋪開光明大道,後人們才能高喊著“打倒封建,打倒所有‘正人君子’”的口號取得戰爭的勝利。魯迅雖然已故,可他的精神同他振奮人心的文字都在我們身後時刻鞭策著,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進年繼續戰鬥。魯迅的文字像一面旗幟,映襯著光輝未來。

朝花夕拾讀後感11

翻開書的扉頁,讓我隨著這其中細緻的描寫和溫馨的回憶,真摯的感情和理性的批判去淺嘗綴在字裡行間的記憶,懷想,留戀!字裡行間的親善溫暖,如晨鐘暮鼓時的守望,寧靜而致遠,安詳而永恆......

手捧《朝花夕拾》,感受著魯迅先生對過往的溫馨回憶,對那些人、那些事的深情懷念:兒時留下深刻印象的長媽媽,異國他鄉給予真誠關懷的藤野先生,人生坎坷、結局令人扼腕的範愛農,曾經無限神往的“百草園”......

不禁被魯迅先生撲面而來的清新雋永氣息所感染,這便是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吧。魯迅,巴金曾說:“他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偉大。近二三十年來他正義的呼聲響徹了中國的暗夜,在荊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舉著思想的火炬,領導無數年輕人向著遠遠的一絲亮光前進。”誠然,我曾驚歎過魯迅是“民族魂”,是以筆代戈的戰士,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民公僕。他的思想光輝也閃現在他的文字當中,有著對舊社會的種種抨擊。偽善的衍太太,醫德敗壞的庸醫,都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孤獨終老的長媽媽,絕望投湖的範愛農,也是黑暗腐朽的舊社會造成了他們的不幸。

鐘響,茶涼,卷掩;合手,遠眺,心憶。不禁憶起了自己的童年時光:我們曾拾貝殼,採冰花,編柳帽,吹柳笛,捕蜻蜓,吸花蜜......時光的扉頁,刻滿了我們曾經童年的美好,舊時光亦是青蔥年華的吻痕。儘管世界很大很大,時光的齒輪在不斷耦合,但在我心靈一角仍倔強地蜷伏著童年不老的回憶。那時的淺淺笑意,那時的裙裾飄飄,那時的歡聲絮語,那時的嗲聲嗲氣,不都是一朵朵豔麗的“朝花”嗎?可隨著時間的曝晒和歲月的雨淋,如今已是落紅滿地,歲月的長矛啊,你就不能停止無情的殺伐嗎?

夕陽西下,倦鳥還巢。一氣呵成地讀完這本書仍意猶未盡,如飲盡香茗後的清香久久在舌尖徜徉。陽光透過枝枝丫丫的樹梢款款地將投影打在我的臉上,讀後的思緒仍揮之不散。這是魯迅的獨特罷,在年老之後所寫的回憶文章仍能窺探我的內心,不能不為之一動!

魯迅的兒時生活早已被時光珍藏,而我們的童年時光亦漸行漸遠。或留戀,或不捨,或嚮往,這都是我的有感而發罷!

待到夕陽西下,採擷一朵晨花,那是一段帶露的舊時光;手捧《朝花夕拾》,坐在涼亭的木椅上,任春風梳理秀髮,沏一盅香茗,與魯迅一起去回味一個人,一件事,一座城......怎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呢?

朝花夕拾讀後感12

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一生所創作的散文雖然為數不多,可是篇篇精彩紛呈,意味深長,在中國文壇上脫穎而出,久盛不衰,其灼灼的光華照耀著每一個用心閱讀它的華夏兒女的赤子之心。《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十篇回憶性散文的集結,也是他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

這十篇散文讀來引人入勝,令人手不釋卷,字裡行間包含著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可是很多隱晦難懂的地方我還是不能理解透徹。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能夠看到魯迅先生為我們呈現出的一個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在一塊看似毫不起眼的斷磚下頭能夠藏著許許多多的驚喜,長媽媽講的光怪陸離的故事使小魯迅信以為真,而他被送進書塾之後調皮搗蛋,好奇心極強的孩子心性還是沒有多大改變,喜歡問教師稀奇古怪的問題,喜歡爬到書屋後的花壇去折臘梅,還喜歡捉蒼蠅喂螞蟻……

這是不禁使我聯想到了自我腦海中的那些令人難忘的趣事,還記得以前一年級的時候,我隨著幾個小夥伴在社群花園玩耍的時候發現了一棵光禿禿的、其貌不揚的小樹,我們決心好好打扮它一番,讓它煥然一新,變得光彩奪目,於是就採摘了許多嬌豔欲滴的花朵、青青蔥蔥的綠草、嬌小可人的果實來裝點小樹,待我們大功告成正沾沾自喜地欣賞著自我的“傑作”時,一陣狂風風吹過,花朵青草隨風紛紛飄落,果實們也隨大勢所趨,“咕嚕嚕”地投入了大地媽媽的懷抱,小樹變回了醜陋的樣貌,狂風過後,只剩我們幾人傻愣愣地呆在原地……小時候的我很喜歡觀察螞蟻,發現它們經常搬家,認為它們是不滿意自我的房子,於是找了朋友商量著給螞蟻們造幾個“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的新房子,我們搬來了很多小石頭,搭了幾個“迷你堡壘”,還採了幾朵花當裝飾品,然後撥開草叢“邀請”螞蟻們搬入新房子,可我們覺得少了點什麼,前思後想了一陣後認為是缺少食物,我們為了幾隻蒼蠅東奔西跑,弄得灰頭土臉,回到“房子”旁邊時卻發現裡面空空如也,不禁坐在地上開始嚎啕大哭……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認識了一個調皮可愛的小魯迅,勾起了我對七彩童年甜美的回憶,《朝花夕拾》讓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過去與故人的懷念、對黑暗的憎惡,這其中的一個個故事還待我慢慢品讀,美妙動人的童年樂曲正等我執筆譜寫,期望成長之後的我回味過去時,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將自我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鹹用最真實的筆調展現給世人。

朝花夕拾讀後感13

《故鄉》這篇小說中,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人物的描寫。

閏土當之無愧是重點人物。20 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這是我們所不能得知的。但是從魯迅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魯迅的心裡,閏土一直是一個勇猛聰明活潑的人,要不然不會一提到閏土就會想起他在刺猹的場面。可是,當閏土與魯迅說話的時候,第一個詞竟然是“老爺”。我相信當時魯迅的內心震動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許料想過千百種交談方式,但是肯定惟獨沒有料到這種。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來說,閏土是應該叫魯迅老爺,但是,從20 年前的迅哥兒到20 年後的老爺,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閏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歲月在他的臉上,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但是,容貌的改變並不是他最大的改變,他最大的改變就是心理上的改變。也許,他的心裡還是把魯迅當成迅哥兒的,但是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也許,他的心裡還是想和魯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魯迅之間還有主僕關係。一聲“老爺”又包含了閏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還是因為久久不見不熟識的陌生?這,也許只有閏土知道了。

另一個人物楊二嫂,不知看過《故鄉》的朋友們注意過沒有,雖然楊二嫂是一個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個改變很大的人物。20 年前,她曾經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 年後,她的樣子簡直讓魯迅認不出來了。對於她的樣子,魯迅只找到了一個形容詞――“圓規”。如果單純是外貌上的改變也就算了,楊二嫂成為現在這副“醜模樣”也是因為她的內心在漸漸地改變。她去魯迅家的時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舊傢俱的要求,被他拒絕後大放厥詞,說什麼“越富越一毫不肯放鬆,一毫不肯放鬆便越有錢”。如此尖銳的語句,簡直不像是一個“西施”所能說出的話,倒像是一個混著菜味和尖酸刻薄話的中年婦女。不僅如此,楊二嫂離開的時候,還拿了魯迅母親的一副手套。如此種種,此人的改變也是巨大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

朝花夕拾讀後感14

書籍如一座座燈塔,照亮我人生的航道。其中有星星之火,也有華燈璀璨,《朝花夕拾》一開始在我心中,屬於前者。

初次接觸這本書,是國小老師推薦的。看了看正文,覺得文字太深奧,還夾帶著古文成分,故事又不甚有趣,它在我心中像風吹雲煙,浪拍沙灘,無影無蹤。直到中學,要求看這本書。藉助一些翻譯,我才囫圇地讀完,不求甚解。裡面的故事構思獨特,段段有新意,篇篇有真情。這一次,《朝花夕拾》在我的心中樹立了一個好的形象。它在人生的航道上從一片黑暗,變為一盞樸素而小巧的明燈。

在課餘時間,我又精細地品讀一番。這一次,我心中百感交集,對其中幾篇記憶特別深刻。不僅是內容有趣,而且傳達了人生的真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少年兒童的《五猖會》。文章講述了魯迅小時候“幾年一度,六十里方圓的五猖會”。三道明瓦的大船、點心、東關、風景、五猖會……而期待中的旅程竟沒什麼記憶。因為大量的精力都投在了背書上。本應該是父愛如山的父親,卻是一個有著封建思想的人。

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自古以來,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望孩子玩少一點,多點學習。父親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但是這扼殺了孩子的活潑好動的天性。

在今天我們好動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發展,可以信馬由韁,一個個生活在蜜罐裡。不用像魯迅那個時候,省吃儉用幾年才能出去玩一次。相比之下,我們幸福極了。為什麼不珍惜這些優勢呢?

最讓我動情的是《父親的病》。魯迅的父親在我心中又有了不同與《五猖會》裡的印象。他在文中是一個不迷信的病人,不接受什麼“靈丹妙藥”,比前文中的“父親”更明事理了。我一方面悲傷,傷心父親的死;一方面恨,恨醫生的無能與貪婪。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草菅人命的實質。最讓我恨的是推銷丹藥和推脫兩個情節。所謂的名醫明知道自己治不好,卻用障眼法,另找替身陳蓮河解脫,這可惡的庸醫陳蓮河很貪財,還花言巧語說所謂的“舌乃心之靈苗”,妄想繼續坑害錢財,還讓家人焦頭爛額地忙著找藥引,最後父親還是去世了,很是可恨。文章借父親的病,很巧妙的抨擊了搖搖欲墜的舊社會。作者深刻地意識到,全中國人民都需要醫治這種思想,中國才能站起來。

《朝花夕拾》在我的人生航道上是一座燈塔,在大海深處閃著明亮又純粹的光,指引著我走向正確的航向。

朝花夕拾讀後感15

不知道為什麼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無可否認,魯迅的罵功是中國一絕,以致於罵狗、罵貓、寫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頂帶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來了。難怪魯先生愛罵狗,這“罵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佔盡光,好歹比那殺豬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說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沒有狗血淋頭,但這不好惹的“高帽卻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動機褒貶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連一本薄薄的回憶散文集中都充斥著滿腔憤慨之情,及見其他那些雜文、小說集的鋒利。諷刺有魅力,當然,在魯迅筆下,那叫藝術。

小說國中的語文教材,每本都有魯迅的文章,大概多數都選自這個好聽的名字DD《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麼味?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麼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裡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裡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中國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鹹。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鹹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看過的回憶錄,大都是風花月殘、捕風捉影的閒情逸致,倒沒見過這夕拾的朝花也別有風味,也是,百味不離其宗,朝花夕拾一樣豔。

獨酌花酒釋胸竹

寒衣不勝暑

朝花夕拾誰歸屬

甜酸鹹辣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