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孔融讓梨》讀後感通用15篇

欄目: 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3.16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融讓梨》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孔融讓梨》讀後感通用15篇

《孔融讓梨》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後很有感觸。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誇他懂事。

讀到這裡,我才知道,“年紀小,應該吃小的”,說得太好了。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該多吃點。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一點點,也是好的啊!而一個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那麼懂事!想到這兒,我的臉上一陣發燒,不禁慚愧不已。

以後,我一定要像孔融那樣,尊老愛幼,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尊重,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貢獻,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藥。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孔融讓梨》讀後感2

在我小時,我經常聽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裡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我聽了十分感動,孔融這麼小都會讓利給別人吃,為什麼我們還要斤斤計較。我沒應該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把祖國建設發展的更加好。

《孔融讓梨》讀後感3

這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父親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父親、母親、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誇他有禮貌。

我讀到那裡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但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後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必須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必須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忙,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必須會尊重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生命也會更加絢麗多姿。同時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

《孔融讓梨》讀後感4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孔融很小的時候,就懂得友愛和謙讓。在他四歲那年,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吃梨,母親把洗好的梨好在一個盤子裡,從中選了一個最大的梨,遞給孔融,孔融沒有接受,而是挑選了一個最小的'梨,吃了起來。父親非常好奇,問他為什麼不吃大的而吃小的,孔融說:“因為我年紀小,當然應該吃最小的啊!”讀完這個故事之後,我很受感動,孔融這麼小就懂得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道理,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藥。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今後我一定要以孔融為榜樣,學會禮讓,在學校多幫助同學們,在家裡也不能什麼都自己佔有,有好的東西應讓給爸爸媽媽共同分享。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謙讓有禮的好孩子吧!

《孔融讓梨》讀後感5

我讀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有些感慨。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

孔融四歲那年,父親的一位朋友從遠方來看他,並帶來了一袋梨頭。父親讓孔融去分梨,因為父親十分疼愛這個小兒子,他是想讓孔融先挑大梨吃,小孔融接過梨把最大的梨給了客人,然後挑了兩個個大的梨給了父母,再把個稍大一點的一個個給了哥哥和弟弟,最後把最小的梨給了自己。客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分?孔融說:“您是客人,最大的`梨應該給您,我是最小的,最小的梨應該給我。”客人又問他:“弟弟不是比你小嗎?你應該給他最小的。”孔融說:“我是哥哥,大的應該讓小的。”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在之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要向孔融學習。他才四歲就學會了與人分享,與人承讓。對照現在的我,在這樣優越的條件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很多時候還要惹老師和父母生氣,我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像孔融一樣團結友愛、相互幫助、學會謙讓。

《孔融讓梨》讀後感6

孔融讓梨是個眾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聽過,但以前太小,只是聽一遍就過了,現在長大了,回想一下,還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僅四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別看這個小小的舉動,更能顯現出的是一個人的品質,連四歲的孔融都懂得讓梨,當時的中國成為“文明禮儀之邦”也就不足為奇了。再看看現在的中國,雖然科技發達,但“文明禮儀之邦”的稱號早已蕩然無存,在一次學校組織韓國考察的'活動中,校長和學生在經過一個地方時,看見一塊牌子上用中文寫著:請不要隨地吐痰。這讓大家都很生氣,於是去找來了當地的負責人,負責人告訴他們,因為韓國人很少隨隨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國人。還有一件事,也讓中國人抬不起頭,在某個國小舉行完升旗典禮後,整個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處是果皮紙屑,讓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幾千人在開完會後,整個場內沒有一點垃圾,引人注目,這就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所以文明禮儀是中國要面對的一大難體,所以08奧運會有一句話: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我們應該深深體會這句話,我就體會到了黨對我們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門都應該講文明。

讓我們一起努力,再度成為文明禮儀之邦吧!

《孔融讓梨》讀後感7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講給我聽的,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的,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這個故事主要講,有個小孩的名字叫孔融,每個人都說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母親把梨端上桌時,母親把最大、最甜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自己卻吃小的。

這個故事讓我刻骨銘心,也讓我回憶了以前的種種事物。孔融毫不猶豫的把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每次都挑三揀四的。比如:媽媽買了一盤新鮮水果,我見了就欣喜若狂,都沒有洗手就把水果一掃而空了。媽媽見了說:“你應該像孔融那樣,別老是把我們當做空氣。”而我呢?把媽媽的話當作了“耳旁風”。現在想想也有點後悔了。

每次坐公交車的`時候,總有人站在那,站到腿發軟,而我呢?我就坐在那,看著別人站著,自己卻在譏諷別人。現在懂得了,應該像孔融那樣,學會讓著別人,不應該去嘲諷,譏笑別人,要學著謙讓別人。

孔融這種尊老愛幼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他教會我要謙讓著別人一點,別人才能更加的謙讓著你。孔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孔融讓梨》讀後感8

《孔融讓梨之後》我沒有讀過,不知寫的是什麼,但從這篇讀後感的片言隻字中隱約感覺到,似乎寫了“孔融讓梨之後,為了保持謙讓的名節,把什麼都讓了出去”?我不知道小作者對原文的解讀是否準確,所以要評價這一篇讀後感就有點麻煩,只能就習作本身談一談。

這篇習作有觀點,但是觀點有些雜亂,作為一篇讀後感,缺少一點章法。讀後感作為一種文體考察,一般需要抓住一點,集中表達,由一點進行聯想和推理,聯絡生活或知識點來寫。當然如果是自己寫的隨想,寫著玩玩,不用被考察的,就無所謂了。

習作觀點本身值得推敲,至少從小作者的言語中,我看到了一對矛盾:到底是孔融主動謙讓,還是身邊的人逼著他謙讓?這顯然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這大約也是此文觀點雜亂的原因。

同時提個醒兒:寫讀後感,建議不要選擇這種文章。這類文章,通常是借已有典故進行再創造,多為借古諷今,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不知小作者看的`這一篇是不是),這種批判形式需要有對社會現象的深刻體會和認識基礎上,才能夠領會其深意,所以並不適宜國小生閱讀。不過,如果是童話題材,借典故創造了新的童話故事,到另當別論了。

《孔融讓梨》讀後感9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名天文學家,在他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要謙讓,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裡買了梨讓大家吃,結果哥哥姐姐都來搶梨吃,孔融卻沒有動,因此爸爸讓他來分梨,孔融先把兩個最大的梨給爸爸媽媽,然後把稍微小一點的給哥哥姐姐們,留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爸爸問:“你為什麼只吃小的梨子,而把大的梨子給我們呢?”孔融說:“我是年齡最小的,應該吃小的`梨子,而大的梨子,應該給你們吃。”

一次,爸爸帶著孔融和弟弟一起去郊外玩,走著走著,他們都渴了,於是爸爸就去買了一兜梨子讓他們吃,這次爸爸還讓孔融分梨子,心想:這次孔融要吃大梨子了吧。誰知,孔融挑了兩個大梨子,分別給了爸爸和弟弟,而給自己挑了一個小梨子。爸爸問:“這次你比弟弟大,為什麼你給弟弟一個大梨子,而自己吃了一個小梨子呢?”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著他,讓他吃大梨子。我比弟弟大,應該吃小梨子。”爸爸說:“孔融喲,真是一個好孩子哦!”

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謙虛的人!

《孔融讓梨》讀後感10

好熱的一天呀!

我讀的是《弟子規》裡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一個小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那年,有一次家裡人在一起吃梨。哥哥姐姐都上前去拿最大的梨,只有孔融沒有上前去搶。被站在一旁的父親看見了,父親讓哥哥姐姐拿走的梨放回盤子裡,讓孔融來分梨。哥哥姐姐們都問:”為什麼讓他來分梨呢?”孔融在盤子裡撿了兩個最大的梨分別給了父親,母親。最後,又把大梨,好梨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們,把一個最小的.梨就給了自己。父親問:”你為什麼把最小的梨留給了自己?”孔融說:”我年紀最小,所以應該吃最小的梨。”哥哥姐姐們聽到了,都慚愧地低下了頭。

我真佩服孔融,年紀很小,就知道孝敬長輩,把好吃的東西先讓長輩吃,最後自己才吃。我以前做得不夠好,從今天開始,我應該像孔融學習,孝敬父母。好吃的先讓爸爸媽媽吃,自己再吃!

媽媽後記:孩子從古到今,孝敬長輩就是我們應該做的。媽媽希望你越做越好!

《孔融讓梨》讀後感11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不管是吃飯、喝水,還是落座、行走,都應該謙虛,讓禮,長幼有序!懂得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的道理。

話說孔融四歲那年,家裡人在一塊兒吃梨。哥哥姐姐們都上前去拿大的,只有孔融站在一旁。父親看見了,說:“快把梨放下,讓站在一旁的孔融來分梨。”孔融先把兩個最大的分給父親和母親,其次,孔融又把兩個大梨好梨分給哥哥姐姐們,自己吃最小的.。父親見了問:“融兒,為什麼不把最大的給自己,卻要最小的?”孔融說:“我年齡最小,所以該吃最小的。”哥哥姐姐們分別拿著自己手中的梨,慚愧的低下了頭。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就知道了孝順長輩的美德,我們要像孔融一樣,孝順長輩!

媽媽後記:孩子,孔融的確很懂事。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懂得。現在的小孩子,道理從嘴巴里能說出一串串,但是行動上真正做到的卻不多。我們要向孔融學習,用行動來傳承咱們的中華美德,做箇中華美德好少年!

《孔融讓梨》讀後感12

一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後很有感觸。這篇短小精煉的歷史故事中,僅有5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愛幼,他的這種高尚的舉動和優秀的品德深深的教育了我。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的.臉上一陣發燒,不禁羞愧不已,想想自己在家裡,整天撒嬌,總以自己小為藉口,總覺得做什麼事,大家都就應讓著我。有一次,我和姐姐為了一種愛吃的水果爭得面紅耳赤,都想自己能多吃一個,根本就沒思考到別人。自己和小孔融比起來自嘆不如,以後,我要學會謙讓,孝敬長輩,尊敬兄長。做到先人後己,自己才能收穫的更多更豐富。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和諧。

古代的孔融為我們做出了好榜樣,作為當代的國小生,我們就應繼續和發揚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更完美。

《孔融讓梨》讀後感13

我是家裡的獨生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從小,好吃的東西總是留給我,任何要求都儘量滿足我。我就像家裡的小太陽一樣,全家人圍著我團團轉。慢慢的',我養成了自私的壞習慣。

記得有一次,姑姑帶我和妹妹出去玩,回到家,我們已經口乾舌燥了。媽媽拿出一瓶飲料,讓我們解渴。我搶過飲料,咕嚕咕嚕地喝起來。妹妹看見了,大聲嚷道:“我也要喝,我也要喝。”我趕快仰起脖子將飲料喝個精光,並且得意地說:“這是我家的,就不給你喝,”結果弄得妹妹大哭一場,我也受到了媽媽嚴厲的批評。

事後,媽媽給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四歲時,媽媽端出一盤甜津津的大黃梨,讓孔融分給家人吃。他把大的分給兄弟,自己卻留下一顆最小的。我當時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給別人大的,留給自己小的啊?”媽媽告訴我:“因為他懂得尊老愛幼、謙讓他人。媽媽相信你也能成為這樣的好孩子!”

這學期,我們全校學習《弟子規》,老師再次給我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我覺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今後我要以孔融為榜樣,做一個尊老愛幼、懂得謙讓、和同學們友好相處的優秀少先隊員。

《孔融讓梨》讀後感14

這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我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誇他有禮貌。

我讀到那裡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明白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但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我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後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必須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必須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忙,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必須會尊重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生命也會更加絢麗多姿。同時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

《孔融讓梨》讀後感15

今天,當我再一次翻開《孔融讓梨》時,我的心在震撼。“謙讓”,一個簡單的詞,卻有著多麼豐富的涵義。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學家,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弟弟。

孔融四歲時,媽媽買了幾個梨子回來,父親讓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見了,感到很納悶,就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聽了孔融的話,大家都誇他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看完全文,我自慚形穢。孔融四歲時就知道謙讓,而我呢?我已經上五年級了,可是我從來沒有真正的謙讓過。今天,我終於感悟,謙讓是多麼的偉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