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精選15篇

欄目: 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5.76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朝花夕拾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精選15篇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

有的書,值得細細品味,《朝花夕拾》就是其中一本,《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散文,創作於魯迅生活最為動盪不安的1926年。當時中國社會外侵內亂,思想激盪交鋒,魯迅也受到了當局的迫害,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也正是這個時期,在他心情最為迷茫的時候,他只能借回憶舊時的往事,尋一點閒靜,覓一絲安慰。

翻開書頁,一股墨香撲鼻而來。魯迅用獨特的閒話式的風格,對我敘說著他童年時代的回憶。我靜靜地聽他娓娓道來,眼前浮現出幼年魯迅在庭院中,在田野間,在書齋裡追逐跑鬧的身影。

童趣!孩子的天性就是貪玩,我看到百草園裡,“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鳴蟬在樹上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突然從草叢間直竄雲霄”。這裡就是他妙趣橫生的遊樂園。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三味書齋,他也能在後院爬過圍牆,尋到一處令人愉悅的世外桃源:輕折臘梅花,草叢尋蟬蛻,挑枝喂螞蟻......直到壽鏡吾老先生吹鬍子瞪眼睛,氣急敗壞的一句“人都到哪裡去了?”,給喊了回來。

成長!在他十三歲那年,父親長期患病,終被庸醫治死,家境迅速敗落,他遠赴日本,希望學到先進的西方醫學,在那他遇到了正直的藤野先生,這位不拘小節的學者,“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他對中國留學生沒有任何偏見,這在當時日本是難人可貴的。正是求學期間,魯迅看清了中國人被奴役幾千年的愚與不爭,他決定放下手術刀,拿起筆桿子,醫人當先立人。

魯迅曾說作文的祕訣是:“是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時下很多人寫文章,辭藻華麗卻滿紙空文,而魯迅的文章就畫素描,遠山如黛,近水含煙,不需要怎麼修飾,就已經如此深邃,每多讀一遍,就能多體會到一分作者的心意,越往深處,越會沉醉。

掩上書卷,再閉目回味,宛如輕舟泛湖,手提質樸的煤油燈,在迷霧瀰漫的歷史長河中流連忘返。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2

今天我來推薦的書,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本書就是《朝花夕拾》,而它的作者,就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

《朝花夕拾》的書名,用朝花來比喻魯迅先生童年的美好經歷,而夕拾的意思是指到了中年的時候把它記錄、回憶。讀下來,只覺文字質樸中透出一絲生動活潑,淺顯易懂,還帶著一種對童年的思念,描寫盡了魯迅從幼時到青年那段充實而曲折的經歷。

因為是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一篇記錄了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的各種樂趣,以及後來去三味書屋唸書,“苦中作樂”的難忘經歷。讀罷,我不禁產生了共鳴,哈哈哈哈,沒想到大文豪也和我一樣,也是喜歡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地玩耍,卻不願在學校修習各種重要卻又枯燥乏味的課程嗎?

還有就是《山海經》。字裡行間都流露出魯迅對《山海經》的渴望甚至是“徹夜難眠”。而長媽媽為了魯迅,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分明能讀出,長媽媽對魯迅的一種純樸而真摯的關懷與愛,在那個略顯黯淡的年代,增添了一束陽光般的金黃,著實令人感動。在那個貧苦的年代,為了讀到一本書是多麼的'不易。而如今,圖書館、網路書籍林立,還有許多網路書籍,想要得到一本書觸手可及。可又有多少人去認真學習,去讀書?許多學生沉迷於網路,卻沒有人願意去品嚐這些精神食糧,難道不是一件荒謬可諷的事情?

讀完此書,我思緒萬千。魯迅先生快樂地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童年的時光。那必然是因為這段時光的美好,才讓他在中年時,被喻為一朵豔麗的花拾來。每一個人都有珍貴的童年,黃金時代的童年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只能給我們細細去品味,我們應該度過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不要給將來的自己留下遺憾。

魯迅對童年的那些瑣碎的回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昔日的一幕幕在腦海中上映。

時代的變遷、人心的逆轉’,不一樣時代的童年,一樣的快樂回憶。惹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3

要說起魯迅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他的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這些具有時代意義,可稱得上偉大的作品。而《朝花夕拾》,一本回憶散文集,在這些頗負盛名的小說的光芒下就稍顯黯淡了。可我這一次我閱讀完這本散文集,卻有別樣震撼。

對於這本書的名稱,作者在小引裡這樣解釋:“帶露折花,色相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不能夠使他即刻幻化,專程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我從字面看,這個標題的意思就是,早晨的花,傍晚撿拾。早晨的花是指年輕時發生的事情,而傍晚來撿拾,就是說經歷過種種坎坷之後再回憶。而魯迅要“朝花夕拾”的原因,便要從他自己的闡述中理解。若是事情發生後馬上寫下來,這樣的文章是能完整地講述出事情的經過,細節清清楚楚,可這事情的意義,也許尚沒有顯現,使人無法體會。若是多年以後回憶這事情,也許很多細節已經模糊,可那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恰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全書薄薄的一本,不過一天就可看完的。然而還是有多處值得好好回味的。先生的文章,年少時只記得書本上的段落了,及至現在仍有吃力的所在,不過好在隨著年歲漸長,見識漸多,心境也沒有年少時的無知,而對先生的文章也會多一些原本不曾有的見解和學習了。我想這應該也是不再年輕的唯一好處了吧。

這讓我想起年輕時一無所作實在是讓人赧顏的事。人世間的紛繁蕪雜,一個人的卑微無謂還真的是轉瞬即過的。但是有回憶也固然是好的,如先生《小引》中所說: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走過了這麼多年的路,對事物的認識比年輕時透徹,這時再結合自己的經歷感受,也許才真正體味出了這事情的價值。這時再寫出的,定是情感更加豐富的文章。《朝花夕拾》給我的震撼就在於,那精煉的文字中透出的厚重的情感。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4

夕拾舊憶換剛毅,朝花漸落鑄民魂。魯迅,這是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名字,他傾其一生,將自己一生的心血貢獻給了中國未來的光輝。他的文章中雖不乏優美而又繁雜的詞藻,但言語間卻能感覺到一種歲月的深沉與尖銳,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剛毅的,彷彿哪個為華夏而生的戰士口中反抗舊社會的言辭依舊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的腦海中迴盪。

魯迅從孩童到戰士,也曾迷茫過,也曾對著舊社會愚昧的人心而嘆息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紹興到南京,從中國到日本,魯迅的人生觀也在不斷變化著。百草園中,他仍是與他人無異的那個孩子。即使是百草園赤練蛇的傳言,三味書屋中壽鏡吾的嚴厲,也束縛不了孩童的天性,他的童年是沒有拘束的童年,愛玩的天性也讓他感知了世界。《二十四孝圖》給予他一顆批判性的心,無常贈與了他一顆向上的心。在父親病故之時,流言佈滿紹興之時,他毅然選擇了去離開紹興。他童年的一幕幕都已見證了他的蛻變。

魯迅的文章,孩童時僅僅是覺得頗為晦澀,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悟得理之時,卻已然趟過了歲月。

近年來,各個階段的'教材之中,魯迅一篇篇文章已消失在了歲月裡。國中時期的課文中也僅有一篇《少年閏土》。魯迅一生的文章近乎都用於批判黑暗,但它其中的深意仍是存在的。缺少了反對黑暗的一種勇氣與精神,是不可行的。魯迅的文章要究其深意,也得因於《朝花夕拾》中他積累的閱歷。從周樹人到魯迅,這也是學生究其九年也並不能看透的。他拿起的,是無數閱歷凝成的,開闢光明的筆。童年的朝花漸漸落,才累成了今日的民族魂。唯有少年青年時期的親眼見到的愚昧與黑暗,才會去如此追求光明。每當遠行時路經紹興,望著窗外,心中總存著敬畏:此地養育了一位用筆戰鬥的英雄。

反對與支援,對於這位在百草園玩耍的孩童,在日本與南京發奮的青年,在《朝花夕拾》中不斷蛻變的一位戰士而言,僅是歲月中盪漾而起的漣漪。魯迅仍是魯迅,歲月僅留下了他的箴言,恰如他自己:

願中國的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也可在黑暗中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燭火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5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優秀的作品可以給予人對自己和社會的反思,也許會對作者所描寫的精彩世界而感到心馳神往。而今天,我想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那就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這本書並不長,但卻也十分精彩,它由10個風格迥然不同的故事組成。有的文章筆風銳利、刻薄、嚴酷,而有的文章顯得明亮、輕快、清新。但這些毫無疑問都是魯迅先生所親身經歷過的,在這些文章中,我最喜歡其中的《藤野先生》一文。

藤野先生原名藤野嚴九郎,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教授他解剖知識的老師。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醫學院老師有這麼多,為什麼魯迅先生只給他單獨寫了一篇文章呢?可能是因為他與眾不同吧!

在魯迅先生的印象裡藤野先生有些不拘小節,較為明顯的區別是其他教授的領帶衣服基本都是會不拘一格的打理好的,而藤野先生卻有些衣著不整,甚至連領帶都不打,但就是這樣一位不修邊幅的老師,對非親非故的魯迅先生竟關愛有加,並不在意魯迅先生的'國籍,也不管中國僅僅是一個貧窮的農業國,反而是不遺餘力的教授給魯迅先生知識,希望能對中國的醫療發展做出一點貢獻。無關其他,就憑這種廣闊的胸襟,就值得我們為其報以熱烈的掌聲,不過很可惜,那時候的魯迅先生因為看到了其他日本人對中國民眾的汙衊和一些人的墮落,已經決定棄醫從文。“以墨為鋒,以筆為刃”魯迅先生決定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拯救中國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是魯迅先生對那些封建人民的哀嘆………

總之,《朝花夕拾》向我們揭示了當時舊中國整體社會現象,落後、愚昧,也激勵我們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創造明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吧,不負韶華,也不要讓舊中國的悲哀降臨到新中國上,讓我們一起為明天衝刺吧,未來是屬於我們的。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6

不明白魯迅為什麼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夕拾的朝花,不僅是舊事的,反倒是新事,開心事,傷心事。

這篇文章可分為五種味道:酸、甜、苦、辣、鹹。

酸。的確,魯迅的文字有點酸,什麼酸?心酸。

你看到《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裡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裡卻按捺不住,到最後,衍夫人唆使作者喊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

感人肺腑的是,暗地裡不乏對衍夫人自私的多話做出不良形象的`諷刺。

甜。不要說阿長與過年行禮的溫馨,也不要說,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的童趣,一切心裡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成了“名人”“君子”的仇是苦,阿長,父親的死是苦的,藤野先生的死是苦的,跳進了老家裡的“大染缸”不自由,是苦的。辛亥革命苦了,人民苦了,魯迅苦了,也苦出了這本書,在暴虐、黑暗、瘴氣的旅途中《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它的筆尖指向人群。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塑造了一個堅強的男人,對反對派、保守派勢力的攻擊和奚落是無情的。

比如,對陳、徐的尖酸刻薄的諷刺在嘴裡有點辣,但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鹹。眼淚的味道。簡單感人的散文,足以讓人流淚。老一點一點的,是《朝花夕拾》能被啜泣的鹽,染鹹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

讀過回憶錄的人,也都是風月殘花,追風尋影的閒情逸致,卻沒有看到夕拾的朝花也別有一種味道,也就是,百味不離其宗,朝花夕拾一樣豔。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7

魯迅,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暑假期間,我看了一本魯迅的散文——《朝花夕拾》。

《鎖記》記述了回憶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作者在夾敘夾議中,表達了對封建思想的不滿、批判、嘲笑;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與嘲諷。其中,《瑣記》讓我記憶深刻。《瑣記》記敘作者家衰落後,飽受世人的冷眼而終於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文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瞭解、不認同,在思想上的保守。

作者筆下的衍太太是個背後經常慫恿孩子們幹不好的事,事後又充當“老好人”的一個角色。例如,冬天,大人不許孩子吃水缸裡的冰,會生病,衍太太則慫恿孩子們去吃水缸裡結的冰,還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得多。”;她還鼓勵孩子們比賽“打旋子”,還從旁計著數,說道,“好,八十二個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但當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來時,馬上就會變換口吻說道,“你看,不是跌倒了麼?不聽我的話。我叫你們不要旋,不要旋……”衍太太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喜歡她,實際蘊含著對衍太太的不滿,她是一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人。

《朝花夕拾》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不同時代孩子不同的童年,我們的童年只留下一些散碎的記憶,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不一樣的童年。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8

《朝花夕拾》一書是魯迅所寫的一部散文集,記錄了他所回憶青年時期的往事感想,並用文字對社會進行有力的抨擊。

魯迅先生是上世紀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時,他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等等各個領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終生奮戰投身於革命上,用文學從內心深處喚醒人們,醫治人們“受傷”,“錯誤”的心。

就在這一位偉人筆下的書中,我認為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兩篇:

第二篇《阿長與<山海經>》講述的'是“阿長”長媽媽與作者自己的平日瑣事。作者不太喜歡阿長,不僅是因為夏天時晚上睡覺阿長在床上擺成一個“大”字,不給自己翻身的餘地,還因為她懂許多作者所不耐煩的規矩。後半段說到了作者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阿長知道後,就把它買了回來,這讓作者對她產生了敬意。最後一節作者感嘆了對長媽媽的真誠懷念,用感嘆號結束了本文。我認為長媽媽是個很善良,有時也有讓人討厭的“自私”的勞動婦女,她有時處處為魯迅著想,有時卻毫不在意魯迅的感受。在魯迅的筆下,可以看出她樸實善良,嘮叨迷信的鮮明性格。

第七篇《父親的病》寫了幾件作者在父親生病,四處求醫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同事穿插了幾位名醫在診斷病人時的表現。他們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最後用表達出作者不能讓父親死得沒有痛苦,用愧疚結束了全文。

讀完後,我深刻的理解了所謂“朝花夕拾”的真實含義。這不僅僅是對陳年往事的一種回憶,更是一種需要“拾”起來,重新審視問題,並且真實的,有效的對目前社會亂象的改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魯迅的名言更是深刻的體現了他為人民效忠出力,不求回報的革命品質。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9

朝花夕拾,字面意義就是,早上的花晚上拾起,內在含義是朝年的事被暮年回憶。

與舊事重提這個名字相比,朝花夕拾更加生動,有趣,魯迅先生稱之為帶露拆花。這是魯迅先生他特意改的名字。

朝花夕拾的前十篇是魯迅童年和少年時的事,以年少時自己的故事為背景,用犀利的文筆批判著封建社會的各種陰暗面。從迂腐的規矩到中醫的無能,最後到24孝的負面,教育的愚昧和見外。中國的封建社會給魯迅留下了一道道傷痕,這也許是魯迅一直站在革命前線的原因之一吧。

先說說迂腐的規矩吧,懂得最多“麻煩”規矩的自然是阿長了,阿長懂得許多過年時的規矩:包括一起床就說:“恭喜恭喜!”然後再塞上一塊冰冷的`福橘……看得出,魯迅從小就對這類規矩表現出反感和討厭。那個時候,魯迅也許會想著改變這個一成不變,死板的世界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父親的病一定堅定了魯迅的決心。

魯迅的父親得病後,換了幾個愚醫輪番“醫治”,魯迅的父親終於不治身亡,於是魯迅下定決心要“醫人”。在魯迅下定決心之後,他從百草堂學到三味書屋。後因特殊原因來到南京,進入了比較開放的雷電學堂,然後陰差陽錯的得到了去日本留學的機會。

在魯迅去仙台留學時,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師,他的出現,改變了魯迅的一生。

這位導師交給了魯迅很多東西,就像馮卡門與錢學森一樣,他也教會了魯迅很多學習以外的,對待知識的態度,批判別人的勇氣,等等等等。同樣與馮卡門在黑板上寫出再回二字一樣,他——藤野先生在魯迅過世後寫出了《謹憶周樹人君》這篇文章。

就這樣,魯迅在這位導師的幫助下,學習了很長時間,直到坐在全是中國人的教室裡觀看一次日俄戰爭的錄影,錄影中,身為間諜的中國人被日軍抓住,然後槍斃。臺下的中國人卻高喊著萬歲。這是魯迅明白了,中國現在比起“醫人”,更需要“醫心”。

這是魯迅決定回國,棄醫從文,用言語醫治了新一代中國人的心。而這一切都被記錄在朝花夕拾的十章故事裡。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0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然而《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記述了魯迅先生青少年時的生活與求學歷程。追憶了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其中有一篇散文令人難以忘懷——《狗。貓。鼠》。這篇散文主要講述了三種動物狗、貓、鼠。我們都知道老鼠與貓是仇敵。這篇散文也講明白了他們為什麼是仇敵,看完後覺得非常有趣。但少年時的魯迅先生與貓可是有很大的淵源的。想必聽起來有些驚奇吧!因為人怎麼可能與貓有仇呢!貓可是與人有著密切關係的,這得從魯迅先生的女工長媽媽說起,魯迅先生小時候養有隱鼠——我也不太清楚,總之是屬於小型老鼠。想想還真挺驚奇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小時候還養老鼠呢。因為女工長媽媽不小心將魯迅先生的隱鼠踩死了幾隻,但也許是因為怕被責罵,所以就說隱鼠被貓給吃了。因此魯迅先生小時候便與貓成了仇敵,並且貓也有些令人討厭的地方。比如我就不喜歡貓,因為貓喜歡撓人。這篇散文可以說是說了兩部小故事,當然這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就是諷刺那些和貓有著同樣劣根性的人,其實我也讀的不太懂,但是讀書總是好的。慢慢讀吧!這篇散文寫的很真實,就比如魯迅先生在文中提到過“即使我說二二得四,三三見九也沒有一字不錯。這些既然錯,則紳士口頭的二二得七,三三見千等等,自然就不錯了。”想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也許都會覺得世界沒有一絲照到我身上的陽光吧!但是我生活在富強的.中國,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名著,我們是要去讀的。因為只有那些不好黑暗的舊社會才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雖然現在我還是有點讀不懂魯迅先生的作品,但我覺得只要我多讀一定會理解的。

讓我們一起用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就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吧。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1

《阿長與山海經》是我讀《朝花夕拾》這本書最受感動的文章。

它主要描述了魯迅回憶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幾件小事,塑造了一個樸實、善良、迷信,卻深愛魯迅的“母親”,表達了魯迅自責、後悔,對長媽媽的感激及深切的懷念之情。

長媽媽很愛魯迅,她是個寡婦,自我沒生孩子,把魯迅當成自我的兒子一樣照顧他,呵護他。兒時的魯迅渴盼《山海經》,目不識丁的.長媽媽利用告假回家的機會,為魯迅尋買到四本小小的書——《山海經》,這是魯迅得到的第一部寶書,這部書對魯迅一生的影響必須十分深刻,以至於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幾年後,能如此清晰地回憶出細節。

寫到那裡,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奶奶,她也和長媽媽一樣,深深地疼愛著我。

奶奶今年七十歲了,滄桑的臉,佝僂的背,瘦長的個兒。

奶奶的規矩和長媽媽一樣多:吃年夜飯,必要等她念一長段祈福的話才能開席;每月的七年級、十五,必定奉上供品虔誠地朝拜;農曆七月是她口中的“鬼月”,不許我晚上出門……這些規矩,我一個也不信,更不會順她的意去做!即使這樣,她也不惱。

上了中學的我,獨自騎車上下學,回家總是很晚,她總是很擔心,早早收拾好飯菜,提前半小時,關了門,下了樓,到了小區門口,迎著寒風,靜靜地等……我騎著車,拐到小區一側,遠遠地望見她靜立不動的身影和風中飄起的衣角。她也總是立刻發現我,拖著不便的腿,小跑上前迎住我,伸手提起我背上的書包,身上頓時一輕,心裡也鬆快起來。我慢慢地騎,她大步地走,直到電梯口,再陸續為我開啟四重門,才進到屋裡——這就算完成了一件大事!

我的身邊,不止是奶奶,還有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姑姑姑丈……他們個個都疼愛著我,投射在我身上的都是慈愛的目光,圍繞著我的都是疼愛我的人。生活中、學習上,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要一想到他們殷切的目光、熟悉的身影,勇氣與力量就神奇地臨於我的心頭。

讀著“長媽媽”,想著奶奶,想到每一天夜色中,在小區門口略微佝僂而瘦長的身影,告訴自我,要珍惜身邊每一個愛我的人,以後不至於如魯迅那樣後悔,自責,愧疚……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2

魯迅先生,他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眾所周知。而我對魯迅先生的認知依舊停留在語文書上的資料中——“文學家”、“思想家”……提到“魯迅”,自然就想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做孺子牛”,因此心中始終存著對魯迅先生的敬畏之心。

普通的魯迅先生卻又不普通,他以筆代槍抨擊了多少社會的黑暗,揭露了多少醜惡的面孔,說了多少人不敢說的話。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仍是用率真的筆鋒書寫兒時的人物。因此在魯迅先生筆下,人物是多面性的,是有血有肉的。魯迅先生描寫人物並不是一味地誇讚、捧吹,光寫“優點”。而是將人物原原本本,毫不掩藏地還原到書中,以最本真的姿態大方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例如“長媽媽”——一個守舊的婦女。平時喜歡切切察察,睡覺擺“大”字型,有一堆麻煩的禮節……讀的過程中,自己的心情也隨著魯迅先生的回憶活泛起來。到後面長媽媽為“我”買“三哼經”(山海經),我也與魯迅先生一起,因為這個心地純樸的長媽媽小小地感動了一把。

黃昏,夕陽西下,殘陽的餘輝溫柔地灑在地上,彎腰拾起地上散落的落花,低頭細細地端詳,此時落花早已喪失清晨時的嬌嫩、鮮美,只餘一抹若有若無的殘香,勾起塵封已久的記憶……再轉身,交付給每一個活在當下的.人。

“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清晨盛開的鮮花,傍晚時分再去將它拾起。意為回憶往事,舊事重提。這麼溫柔詩意的名字正是魯迅先生取的。

在讀了《朝花夕拾》後,魯迅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頓時柔和了許多。這樣一個看似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大人物,原來孩童時期也同普通人一樣,天性愛玩,時常流連、嬉戲于田園間,與花草為伴,與鳥蟲為友。

魯迅先生在世幾十年,遇到的人,看清的事,不計其數。記憶中那些善人及美好的記憶更是顯得彌足珍貴。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3

偶然間,我從書架裡翻出了一本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朝花夕拾》。這本書我從未看過,自然沒能理解這部散文集獨特的名字。

靜靜地品味著字裡行間的故事,我發現全是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往事。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這大概便是書名的吧!我心中這樣想著。 這本《朝花夕拾》中,雖瀰漫著一股率真爛漫的童趣,卻又滲透著魯迅先生尖銳諷刺的筆調,而鮮明的對比手法為文章添色不少。就像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表達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而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可見,《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諷刺了傷人的封建禮教,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著實令人心曠神怡,無限嚮往。

朝花夕拾,舊事重提,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4

兩年前,我帶著求知的渴望與好奇輕輕地翻開這本書,本以為我將再次得到新的知識來充實自我,可沒想到,這書中的許多言語段子我竟無法理解。我沮喪的合上這本書並約定兩年後再來拿下它。如今的我已是一名八年級的中學生了,相比以前,理解本事自然增長不少,這個寒假,我最終翻開這本書——《朝花夕拾》。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冰心常新港,應當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的原名是《舊事重提》,至於此刻為什麼會叫《朝花夕拾》,我想大概是魯迅先生嫌它太直白吧。書中魯迅先生回憶了自我的童年生活與青少年時代,讚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也批判了封建舊俗、文化。還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長媽媽、衍四太太、五猖會上的無常、百草園中的美女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在家中的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甚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所以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會讓人感到異常親切,也沒有什麼距離感。文章字裡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兒時的那份純真,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自由的嚮往。還時不時能勾起我對兒時的回憶。

兒時的'我,也曾像魯迅先生一樣有許多五彩繽紛的往事。小時候,我會在課堂上因為教師的一個小錯誤而舉手指出,如今,即使教師一連報錯好幾個字我也不會有什麼動作;小時候,我會因為在無意間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並得到表揚;如今,看到地上的硬幣也只是一笑而過;小時候,我會因為晚上爸媽不在身邊感到恐懼而哭鬧,如今,晚上獨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也沒有感到一絲恐懼。

童年是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童年是一個盒子,一個裝著許多祕密的盒子;童年是一個葡萄架,一個長滿了數不清葡萄的葡萄架;童年是一棵大樹,一棵掛滿回憶的大樹;童年是一本日記,一本寫滿喜憂的日記;童年是一杯濃茶,一杯讓人回味的濃茶。

如今,在喧鬧紛擾且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裡,若你能靜下心來仔細讀完這本書,你的心境會變得比以前平靜,釋然。正如書名《朝花夕拾》,等長大以後,再把自我小時候的零碎瑣事一點點拼湊起來,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朝花夕拾的讀後感15

喜歡追光的人,充滿朝氣與蓬勃,在迷茫中給人光明的希望,魯迅便是其一。魯迅的童年生活奇趣繁多,少年時憤然棄醫從文,揮筆鑄文章,以期喚醒精神上蒙病之人。而《朝花夕拾》是最能詮釋魯迅心路歷程的作品,我尤為喜愛。

《朝花夕拾》,此書原名為《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十篇回憶性散文。前七篇主要寫了魯迅的紹興家庭與私塾生活,後三篇敘述了魯迅遷居南京、留學日本、回國從文這一過程的所見所聞與感悟。當然,本書不只是回憶往事那樣簡單,此書還飽含著魯迅對親友師長的懷念、揭露社會的醜惡現狀、愛國憂國的.情懷……內容豐富,情感真摯。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莫過於《藤野先生》了。平易近人、樸素偉大的藤野教授,魯迅心裡是十分敬佩他。還有魯迅棄醫從文轉折點的事件——幻燈片事件。此事為魯迅在日本留學時與同學看日俄戰爭的影片,其中有一位中國人給俄 國人當偵探,而被日本軍捕獲。正要槍斃時,在場的一些中國人與日本人,除了魯迅,都拍手叫好。此時,魯迅的心一陣刺痛,中國人的病其實不在身體而是在精神上,於是棄醫從文。

看到此,讓人焦慮萬分。身為一名中國人,怎麼能為自己同族的人被殺而感到快樂呢?真為以前飽受欺辱的中國而感到悲傷。曾經的中國,是那樣的腐朽不堪,有戰爭,有封建舊俗,都壓迫著苦不堪言的人民。於是中國人也自暴自棄,麻木不仁。魯迅用文字,就似鋒利的刀刃,直擊人們的靈魂;就似一盞濁夜的明燈,告訴新青年們光明的所在。我敬佩魯迅,敬佩他那“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超然境界。

手中的樹葉被風吹亂,我的思緒也翻轉不止,回想現今,中國已迅速發展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人人都過上了幸福生活。再看《朝花夕拾》,不禁為之感動。轉過頭來,望向前方,心裡想著魯迅的名言——青年應當有朝氣,敢作為!向著光明奔跑,永不止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