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校園範例 > 其他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合集15篇)

欄目: 其他 / 釋出於: / 人氣:2.81W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

中心國小的張**老師執教的《醜小鴨》,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本課故事性強,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張老師在執教本課時,充分把握這一點,引導學生採用“個人讀、配樂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讀、美美地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去體會醜小鴨被欺負時的孤單可憐,在讀中分享醜小鴨變天鵝時的'驚奇與喜悅。課上,亮點紛呈: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合集15篇)

(一) 先學後教,精心設計好預習,發揮預習的最大功能。教學前,張老師做了充分的準備,認真鑽研了教材,根據導學案,精心設計了預習單和學習單,給學生提供了預習的柺杖,讓學生課前的學習不再是盲人摸象,將預習落到實處。

(二)找準時機,及時滲透學習方法。在理解“欺負”一詞時,許多學生的回答不夠準確,這時張老師引導學生:“大家是怎麼欺負醜小鴨的?”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哥哥、姐姐咬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姑娘也討厭他。”張老師說道:“這就是欺負。”學生知道了原來通過聯絡課文可以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激發想象,引導學習練習說話。指導學生學完第四自然段,張老師順勢引導學生:“醜小鴨還會到哪兒?會遭遇到什麼?”學生以:醜小鴨來到了_________,展開想象,練習說話。孩子們的想象潛能是無限的,有的學生說醜小鴨來到草原上,被獅子追趕;有的學生說醜小鴨來到森林裡,被獵人追殺…張老師課上給我們展示的讓我們受益匪淺,唯一遺憾的是小組合作環節,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充分,小組彙報有點流於形式。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2

《我為你驕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儘管當時沒敢承認,但內疚的心理和責任感伴隨了“我”一個星期。當“我”用自己攢了三個星期的送報紙的錢賠給老奶奶並附上道歉信時,在慈愛又善於教育後輩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錢,是孩子純真的情、悔過的心,是值得為孩子驕傲的美好品德——誠信。孩子的誠信讓老奶奶感動,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懷也值得我們稱讚。

本文是一個小故事,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來描寫的。先是扔石頭“很開心”;再是砸碎玻璃“很害怕”然後是見到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後是用自己積攢的錢賠償給老奶奶感到“一陣輕鬆”。教語文,也是教做人。教學時應該緊緊的抓住這個線索,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發現,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學習老奶奶寬巨集博大的胸懷。同時還要以文為載體,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品析、積累、運用詞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綜觀時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注意了語文基礎性的把握。

語文新課程實施以來,由於過於誇大了人文性的功能,淡化了語文的基礎訓練,使語文教學變得浮躁、拖累、複雜,語文教學演變成了思想教育課、問題分析課、知識拓展課、實踐表演課。而惟獨不見文章的品讀,詞句的積累,句式的訓練。這樣就失去了語文教學的實質,“荒了自己的田,肥了別人的園”

天津師範大學高恆利教授在上海語文教學改革會議發表論文指出“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葉聖陶語文教學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語文是工具,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語文學科教學必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語文的習慣。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在樂山教材培訓會議中指出: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字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裡、皮與毛、血與肉的關係。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裡”。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

恰切地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澱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時璐莉執教的這節課,力求體現這樣的教學思想。譬如,開課伊始,從複習字詞入手,鞏固了生字,積累了詞語。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把詞句的訓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這是語文的基礎。過去閱讀教學,尤其是第二課時,往往忽視字詞的複習。我們知道孩子記憶生字快,忘得也快,記憶生字最好的方式是不斷的復現,所以我主張,每課都學習生字,每課都鞏固生字,每課都寫點生字,反覆的強化、記憶。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也緊扣語言的訓練展開教學活動的。比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抓住小男孩和老奶奶神態、心理、動作的詞語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文中的句式“像……像……”練習說話;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情感,練習朗讀;等等,都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訓練意識,注重了基礎性的把握。

二、教師先發揮了導學的.作用,然後是以學定教,順學而教。

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學面貌發生很大變化,這個變化在教學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但由於認識和實踐上的偏差,教學中也出現了自主異化為自流,合作學習變成自由活動的苗頭,這不是課改期望中的自主學習。課程標準強調,要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教”的方式決定“學”的方式。因此,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上,教師起著關鍵的導航、定向的作用。

這節課,執教者先是從文題中引發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整體讀書,概括要義。接著又提出一個整體性的能牽動全篇的有價值的問題——小男孩和老奶奶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呢?你從中發現了什麼?並且又提出了學習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方法、要求走進文字。這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導學功能,避免了學生盲目的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合作、交流以後,教師採取的策略是順學而教。例如,一個學生說:“我知道小男孩在玩時是怎麼做的?”,老師問:“你想讀一讀嗎?”學生說:“想讀。”學生讀後,教師再問:“讀得怎麼樣?”其他學生參與評價。一學生抓住“開心”這個詞來體會,教師就引導說:“那你就開心的讀一讀吧!”又如,學生讀課文時,發現有一句話表達了小男孩“不自在”的心情。老師順勢而導:“不自在是什麼感覺?”“從不自在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麼?”“你能帶著不自在的情感讀一讀嗎?”在這樣的學習反饋的過程中,教師關注的是學生怎麼學的,教師就怎麼教。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合作、對話、交流。課堂教學既沒有失控於學生,又沒有教師的牽強附會。

三、注意多元的理解,實現文本價值。

閱讀是“教師、學生、文字”的對話。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只有放飛學生的思想,注意多元的理解,才使語文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然而,個性的體驗,多元的解讀,不等於不尊重文字的價值。課改以來,我們發現,當學生憑著自己的經驗對問題產生異向的時候,老師再也不敢否定,反駁,而是一味的鼓勵、認可。正確的我們認可,難道錯誤的還要堅持嗎?語文教育的重要指標是培養什麼樣的人,首先要培養他們的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還要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培養什麼樣的個性?應該是積極的健康的個性。“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母雷特”,但是,以教育為目的的閱讀,不同於自由式的閱讀。以教育為目的的閱讀,首先要考慮文本價值的實現,文字的價值是旗幟,是航帆,是路燈。那麼,我們又如何理解“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呢?我的想法是,儘量發揮學生的個性見解和創新的思想,然後在多元的理解中,讓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通過研討、反思、辯論,達成理性的認識。當然不一定統一,只要他們說的有道理,我們就尊重他們。可能有人問:“什麼樣叫有道理?”這就在於教師智慧的把握。

這節課,教師注重了學生多元的理解。例如:老師問,不自在是什麼感覺?學生:不舒服、心裡不是滋味……。有如:你認為老奶奶是怎樣的人?學生:寬容、大量、善解人意……再如:當小男孩看到“我為你驕傲”的便條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高興、激動、內疚……

四、注意聯絡生活,利用移情讓學生產生體驗。

移情是情境教學重要的理論之一。當學生閱讀文字時,遠離學生的實際,學生體會不到真實的情感,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產生聯想或幻想,或搜尋生活中類似的事件,激發出情感,然後進行嫁接,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說明這個理論是有爭議的,我暫不拓展,只說有利的一面)。例如,一個學生理解“開心”一詞時說:“上學期,我們到大宮去上課很開心。”老師引導:‘是啊!老師也非常開心,那大家開心嗎?開心的同學讀一讀吧!“又如,當學生感受到老奶奶是個寬巨集大量、慈祥的長輩,讓學生聯絡生活說說:“你在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人和事嗎?”這充分體現了語文即是生活,生活既是語文。

五、有了生成更精彩。

課堂教學是預設的,同時又是生成的。一節好課,其中一條重要的標誌是,看在預設的框架內,學生生成了那些問題,教師是如何處理的。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教案而是在用教案;好的教師不是注重預設程式而是注重生成的過程。如果能達到背棄教案而教,也能體現語文教學的思想,那是最好的。

這節課,雖然沒有背棄教案而教,但教學過程中,確實生成了新的問題。例如,一個學生針對“小男孩將7美元賠償給老奶奶”提出:“7美元是多少人民幣?”這就是一個意外生成的問題,老師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來解答,把7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從而體驗到小男孩積攢的多麼不容易,也讓孩子充分得體會到小男孩的誠信。又如,教師設計了替老奶奶給學生寫一封信,學生感到非常的好奇,在學生的好奇中,教師公佈信的內容——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學生馬上生成了一種情感,想給老奶奶寫回信,另個學生說,寫信要把字寫好。老師順勢進行寫字指導。這個環節,老師是預設的,但學生的情感是生成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3

《雨後》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詩歌。詩中運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對小兄妹雨後踩水嬉戲的有趣情景,準確而又傳神地刻畫了鵝兄妹倆不同的個性特點及喜雨愛水的心理特徵。閱讀了許紅琴老師的教學設計,我受益很多,我決定教學中從孩子們的生活入手,喚起他們的生活與情感體驗。

首先,聯絡生活,喚起生活體驗

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說,夏日雨後,外面空氣更加清新,天氣更加涼爽,到外面玩水是不陌生的。所以,在課始,我就提出了讓孩子們精神振奮的話題:夏天,一場暴雨過後,你最喜歡幹什麼?學生們都津津有味談起了玩水的事情,由此引出對課文的學習。生活場景的回憶,詩文的描述,把孩子們帶入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習興趣。

其次,朗讀感悟,激起情感體驗

為了讀好兄妹倆踩水的有趣情景,我採用了表演讀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表演中進行回憶,設身處地揣摩兩人的心理,激起孩子們心理和情感體驗的共鳴,在身臨其境中,在邊回憶邊朗讀中感悟兄妹兩踩水時的興奮與歡樂。同時,引導孩子們抓住關鍵詞語,使得朗讀更到位。

再次,啟發想象,描繪童心童趣

在學完全詩後,我問孩子們:除了兄妹倆,這一群孩子玩得多快樂?這一問,孩子們好像也來到了那個廣場,紛紛張開想象的翅膀,描述起曾經體驗過或想象中的孩子們玩水的快樂情景。最後,我讓孩子們將這首詩抄在晨誦本上,並配上畫。孩子們興趣盎然,任由想象馳騁,用畫筆描繪自己的心情,充分體驗享受到了童心童趣。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4

《有趣的發現》是一篇充滿探索意味的課文。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達爾文在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發現了島上的昆蟲翅膀都不同。於是,他親自去島上觀察,終於被他找到了昆蟲翅膀不一的答案。在學習此文時,對於天真的孩子們來說,達爾文是一個能夠帶領他們走向科學,走向生活,探索問題答案的朋友。此文通過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一方面是在讚揚達爾文仔細觀察,勇於探索,親自實踐去找到答案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也在號召我們的孩子要學習達爾文的這種仔細觀察,樂於探索的`精神。課文還傳達給孩子的另一個資訊,那就是我們必須要學會去適應環境。

聽了李老師的課覺得有以下幾點優點。

首先:讓孩子帶著疑問去讀書。老師從課文第一節開始,不斷引導學生一步步閱讀課文,並且每一次閱讀前,她都要為學生布置任務,即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如在執教第二小節時,請小朋友們自由輕聲讀課文,並想想達爾文發現了什麼?這種帶著問題去讀書便使孩子的讀書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其次:注重孩子的練習。教學中老師還注重學生的說話訓練,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在語文課上就不斷堅持這種訓練,如此之後在高年級時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才能獲得不斷提高。老師在執教本節課的過程中,就非常注重對學生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如在問道“為什麼不會飛的昆蟲淹死時?”老師請學生用“因為…所以…”來說一說。如能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對學生的寫作很有好處。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深化。

第三:朗讀貫穿始終。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不離讀書,用朗讀方法的多種形式,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讀中求懂,讀貫穿本課始終。通過不斷的讀使學生懂得適者生存的道理,感悟到達爾文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精神。

第四:緊抓重點詞語體會品味。從如在體會達爾文的執著時,老師就引導孩子緊抓“許多”“反覆”“觀察”“比較” “終於”這幾個關鍵的詞語。低年級階段老師就開始關注孩子對重點詞語的品讀。

如果本節課上朗讀時再有感情些,老師也更融入學生些,整堂課將會越來越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5

張校長:呂老師執教的人教版標準實驗教材第三冊第11課《我們成功了》,描述的是20xx年夏天的那個不眠之夜,我們十三億華夏兒女為之自豪,激動的北京申奧成功之後的沸騰景象。非常具有時代感。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奧林匹克運動,維護祖國的榮譽,發揚奧林匹克精神的思想感情。

從教學目標制訂準確,重點突出。課文中,作者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描繪了北京申奧成功這一歷史重要時刻。課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浸泡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古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確定學習目標為:1、認識18個生字,書寫兩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申奧成功後人們的歡樂、激動和自豪。對本課的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都做出了簡潔而明確的制訂,體現了教材的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教學目標明確地體現在之後的每一教學環節中,併為識字和朗讀這兩個重點內容保證了充分的時間。

王校長:呂老師教學過程井然有序,思路清晰。這堂課的整個教學以“情”為主,在讀中感悟,教學的思路明晰,線條簡潔。教學結構的安排分為創設情境——學習生字——指導朗讀——指導書寫四個大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也比較合理。給了學生充分活動的時間。

賈主任: 從生字的學習和朗讀的'訓練中,都能看出循序漸進的層次,比如從詞語“不約而同、幾十萬、聚集、”;到句式“人如海,歌如潮”;再到句群“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祖國萬歲!”老師的指導是層層深入,為學生的感情抒發搭建了一個寬鬆的平臺。

王**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堂課,讓孩子們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圖畫、語言、音樂來再現、描繪、渲染情境,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再讓學生走進文字,收到了預期效果。

陳**老師:最後提出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對孩子回答問題後或朗讀後的評價,還應該更多樣化一些,更真誠一些。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6

語文課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教學中,熊老師能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努力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楊老師能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鼓勵學生大膽開口,為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通過個人說,夥伴說,討論說等形式,讓他們表達自己感受,表達見解。並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看(看圖片、看螢幕)讀(讀過生動的課件去衝擊學生的視覺、啟用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體現了現代資訊科技對教學的服務。

(二)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讀中感悟。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只有多讀,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只形成獨立閱讀能力。”現在的語文課上大多是教師在唱獨角戲,不遺餘力地講解分析,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其中。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失去了參與的興趣,漸漸地疏遠了語文課。熊老師在教學中能做到以讀帶講,培養學生的語感。力圖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首都北京燦爛迷人的夜景。整堂課上,她讓學生全方位的讀書,有個人讀,引讀、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同學分別讀,感悟後讀等,讓學生中在讀中自解、自悟。

(三)以點帶面,抓重點詞句理解。

在學習第二段時,楊老師能抓住川流不息、象銀河從天而降、光彩奪目等詞句,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這些詞的基礎上想象長安街的金碧輝煌,當腦子中形成這種影像後,文章的內容、所要表達的情感就都在腦中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7

吳非在〈致青年教師〉一書的第一輯中說:我是來欣賞同行的。無疑,今天,我也是來欣賞的。《清澈的湖水》是一篇文質兼美,寓德育、審美、環保於一體的文章。老師用親切的教態,兒童化的語言,獨具匠心的設計,引領學生初讀課文,學習生字,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整堂課讓學生經歷了難忘的精神之旅,師生一起為情所動,為美所醉,為真所淨。值得學習,至少是因為:

1、這是一節有序的課堂。

老師充分的準備、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駕駛課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說,課堂上什麼時候講,什麼時候問,什麼時候引導學生讀,什麼時候引導學生練,什麼時候讓學生自主或合作學習,都是心中有數,調控自如。我想,這正是實現教學目標、實現有效教學必須做到的。

2、這是一節“情感”的課堂。

對學生而言,每節課都應是一次難忘的`情感經歷。本文詞句很美,但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僅僅依靠文字很難感受到風景美和行為美。本節課,老師把激趣貫穿於整個教學中,巧妙地創設一些情境,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通過圖片欣賞、音樂聆聽、觀看視訊,運用想象、對比等方法,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變成了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學生興趣盎然,同時也受到美的薰陶。

3、這是一節紮實的課堂。

形式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無論課堂上採用什麼教學手段,最終都要為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服務。識字教學仍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孤立的字詞教學比較枯燥,學生也難以留下深刻印象。老師不惜在這一環節花大量時間,採用直觀形象教學法、聯絡生活實際或隨文教學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字義,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比較法等指導學生熟記書寫生字;其次是朗讀訓練形式多樣,她還把整體教學目標細化到各個具體語句的學習中,落實教學目標清晰而有層次;語言表達訓練點也有較強針對性。總之,整節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要求的三維目標,值得同行借鑑。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8

一、教材挖掘深、目標完成好

教學中吳老師的教學意圖很清晰,準確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實質,教材內容層次清楚。根據新的教學理念找準了教學目標,把教學目標貫穿課堂課的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複習、講解、練習,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課堂結構合理

這節課用猜謎語“葡萄”來匯入,很自然、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複習、匯入、講解穿插說話訓練、寫字指導四大部分的設計安排比較合理、比較優化,以學生認識事物的心理結構為依據。 吳老師這堂課上圍繞“葡萄溝是個好地方”這句中心句展開教學。從葡萄溝的水果多、景色美、老鄉好這三個內容體會葡萄溝的好。

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生字教學是重點,而吳老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有同桌合作學習生字,有學生帶讀、齊讀生字,有講記字方法、多音字的記憶,有組詞說句子等等。朗讀課文的教學也形式多樣:有自由讀、默讀,有小組讀、個人讀,有齊讀、帶讀等形式。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採取多種方法,激發、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讀不是表層上的讀,是讓學生在體會和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朗讀時注重的方法的指導,學生讀得抑揚頓挫,很到位。

四、教學問題的設計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傳授知識與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重要途徑,是能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吳老師的教學很好地把握了這點。例如:自由讀課文時出示:帶著問題讀讀課文,把課文的重點讓學生思考。緊扣教學目標,把握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點。

五、發揮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活動過程。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是否發揮自己的才能,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啟發引導,配合默契,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順利地開展。

六、課件媒體運用恰到好處

運用媒體方式把靜止的文字還原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課件把葡萄溝水果的多和葡萄顏色多、一個個涼棚的美通過畫面展示出來了。

建議: 只是內容上有些多,到最後時間有點緊。是不是把老鄉熱情好客這部分內容刪掉先不講,換到下一課時時再理解。中間的說話和句式訓練也有點多。難度上有些難。這裡的練習稍做調整。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9

今天我有幸聽了x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x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 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匯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x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0

屈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整節課屈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屈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屈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屈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著屈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屈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屈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屈老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為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屈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屈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屈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屈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屈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屈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為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字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比如,開課伊始,屈老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屈老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屈老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為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屈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屈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裡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屈老師問:你躺在床上,心裡會惦念著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著香味時,屈老師問:此時,你心裡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屈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屈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屈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屈老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屈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著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1

《恐龍的滅絕》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全文以科學家們關於恐龍滅絕的說法為線索,介紹了恐龍滅絕的五種原因。課文層次清晰,脈絡分明,首先第一段向我們提出了,龐大的恐龍為什麼會消失這樣一個問題。接著2-4段分別寫了恐龍滅絕的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和其他種種說法。最後一段總結恐龍滅絕的種種說法還不能完全讓人信服,至今還是個迷,激勵人們繼續去探究。課文的`內容和主題,引起了孩子們的探究心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觀察,發現身邊的科學,豐富學生對恐龍的瞭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的好文章。

聽了郭葉青老師《恐龍的滅絕》一課,感悟頗多,體會如下:

郭老師的課層次清晰、環節分明,為我們展現了一堂層次感強、結構美的課。

在課堂中,郭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學生的學習基礎為基點,始終以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出現。複習字詞時,郭老師運用“我是識字小能手”既檢查了認字又匯入了課題,引出了恐龍。接著郭老師和學生交流了一些恐龍知識,並隨即引出了課題。探究恐龍怎麼會滅絕?

為了使學生理解“短多了”,郭老師將人類的歷史和恐龍的歷史做了對比,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和朗讀句子。

郭老師在整堂課中非常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如:換詞語理解詞語,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等。

教學有層次,多種學習形式相結合。比如在學習恐龍滅絕的第一種說法時,李老師在讓學生先讀,指名試著說說,然後再填空,最後自己概括,層次感很強。另外在學習恐龍滅絕的說法的重點段中通過填空、排順序多種學習形式相結合,避免了學習的枯燥、乏味。

巧妙抓住第四段末尾的“……”,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更多恐龍滅絕這個謎的興趣。

郭老師為我們開出了這樣一堂課,真的非常感謝她,讓我學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收穫頗豐。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2

李老師的《畫雞蛋》聯絡生活實際,加強趣味性。比如對重點句老師的話“在一千個雞蛋當中,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每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狀也不一樣。”李老師那出雞蛋,讓學生進行觀察兩個雞蛋的異同,練習課文學習運用“眼力”這詞,孩子們天生好奇,看呀,看呀,不斷地找出雞蛋的不同點:形狀、大小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從而自然而然出示老師的話“在一千個雞蛋當中,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每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狀也不一樣。”再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雞蛋,轉動放在手上的雞蛋,讓學生觀察不同的角度看,雞蛋的樣子也是不一樣的。這樣,學生對“在一千個雞蛋當中,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每個雞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狀也不一樣。”就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對文中老師說的話也更加心服口服,趣味性也會更濃。

這節課,學生在實際觀察中真切地體會到老師的話是真的,嚐到了探究的樂趣,我也深深的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孩子們自己去驗證,一定能促使孩子們個性化思維的發展。

——評課人:王豔

李老師從瞭解達·芬奇入手,引出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畫家小的時候畫雞蛋的故事。教師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來說:你覺得畫雞蛋簡單嗎?然後學生開始帶著疑問自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這些攔路

虎,很簡潔很順暢。在初讀完課文後再次質疑是否覺得畫雞蛋很簡單。此時學生的意見開始有了改變,李老師讓學生嘗試角色體驗:如果你是達·芬奇,當時你會怎麼想?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疑慮和意見,教師由此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體會這樣相似的心情,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老師的用心,從而最終從老師的一番話中得出結論:簡單,不簡單?

——評課人:韓淑敏

李老師的課將課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如在學習“不耐煩”時,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他們碰到過的“不耐煩”的事。許多學生例舉了讓他自己不耐煩的事,學生對“不耐煩”這個詞有了很好的理解。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有效,最適合低年級課堂教學。

——評課人:池鴻彬

李老師的`《畫雞蛋》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這堂課結構清晰:由“認雞蛋——寫雞蛋——畫雞蛋”揭示課題,接著讓學生初讀課文—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再接著深入學習、探討,到最後總結全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環節之間的銜接、過渡很自然。李老師比較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從一開始就讓學生帶著喜歡的語氣讀讀達芬奇的介紹資料;再比如檢查學生自學時,老師通過“指名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自由度讀二自然段——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通讀順的情況下,讀出感情。指導到位,效果明顯。

——評課人:徐勤芬

李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清晰,教學重點也落實得非常好。我覺得特別好的是她在課堂中結合了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有過哪些不耐煩的時候,通過對達·芬奇老師那一番話的解讀,再來說說現在想法的改變。學習語文,不僅僅學習語言文字,也學習它帶給我們的精神內涵,從這樣一則小故事中聯絡到自己的生活,從這樣的一番話中來改變自己的想法。看似一個簡單的做法,但是帶來的改變是不簡單的。

——評課人:王玉霞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3

上週**老師執教了二年級上冊第16課《小松鼠找花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中,她圍繞著:認識“生、旁、種”等12個生字,會寫“生、果、裡”3個生字;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兩大目標展開以下教學:

第一,激趣匯入,出示花生和小松鼠在地裡找花生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話,從而匯入課題;

第二,初讀課文,採用集中識字方法學習生字;

第三,在掌握生字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指導朗讀;

第四,學習書寫生字。

根據評課診斷的理論,我嘗試對這節課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具體實施作出以下分析:

第一,在激趣匯入環節,肖老師出示花生和小松鼠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小松鼠的表情,詢問它在幹什麼?隨後出示課文中句子“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隨文認識“自言自語”中的“言”和“語”字,解釋該詞語意思,最後引導學生朗讀句子,並要求讀出“?”的疑問語氣。在這個環節中最值得肯定的是隨文識字做到了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的逐步教學,但是引發我的思考:這樣的匯入合適嗎?它的教學落腳點是什麼?因為肖老師在這個匯入環節花費將近5分鐘,略顯冗長冗雜,而且隨文識字過程中主要是老師帶著學生去學,缺乏學生自主性和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我的建議是將隨文識字部分的教學放到後面識字教學環節,匯入應該簡潔而又有著力點。可以在出示花生和小松鼠圖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練習說話——這是什麼?小松鼠在幹什麼?新課標要求一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說一句完整的話,以此作為說話訓練的目標,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又達到匯入課文的目的,一舉而兩得。

第二,初讀課文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指名讀,做到了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以指名讀文段檢查學生朗讀情況,落實了“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一教學目標。後來的集中識字環節安排是:

(1)讀帶拼音的`生字(自由讀)

(2)強調翹舌音和後鼻音(小老師帶讀和男女合作讀)

(3)用加一加方法記“豔”、“呀”等字

(4)呈現“言”的象形文字介紹“言字旁”以及認識“許”和“語”

(5)展現三張含有本課生字的生活圖片,激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6)讀去拼音的生字(齊讀和開火車讀)

(7)出示生字片語(同桌互讀、開火車讀和全班齊讀蘋果樹上的片語)

(8)課件呈現課後“我會讀”片語(指名讀和齊讀),引出“一字開花”題目,讓學生給“格”和“語”組多個詞語。

以上生字教學環節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第一,肖老師注意到從字的音、形、義三個方面逐一落實;第二,教師注重通過指名讀和開火車讀及時檢查學生掌握情況;第三,用“一字開花”引導學生多組詞,學生組詞說明已經對字義掌握了。

美中不足的是,還存在著以下兩個小問題:

1.在帶拼音讀生字環節後面講解生字識記方法欠妥,應該講識記生字方法環節放到去拼音讀生字環節後面比較好。因為帶拼音讀是學生藉助拼音識記生字,而去拼音讀生字則是考察學生對生字的字音的掌握情況。在對生字字音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字形上去識記生字,而部分生字從構字的部件中可以得知生字的字義,從而引出下一環節生字片語的教學,更顯得水到渠成。

2.採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顯得蜻蜓點水,而無側重點。肖老師用加一加方法、象形文字介紹“言字旁”和展現三張含有本課生字的生活圖片,激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識記生字,雖然方法很多,但是學生聽過之後沒有真正的掌握。如採用象形文字“言”介紹“言字旁”,然而“言”不是象形字,而是指事字,甲骨文從口辛聲,下面的部件表示口或舌頭,那一橫就是指說出來的話,因此它的本義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可是,教師也沒說清楚“言”到“訁”的演變,學生只知道它跟語言有關,列舉課文中含有改偏旁的生字,但是最後發散學生的思維說說他們認識含有改偏旁的字和總結“言字旁”生字的特點,沒有做到“介紹—列舉—總結”。因此,我建議肖老師綜合本單元或是本冊課文的生字有側重點地選擇識字方法,在課堂上重點講解一種識字方法,力求讓學生做到“認識—領會—掌握”,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習到這種方法。

綜上,我對本課重點生字教學內容進行重構:

(1)讀帶拼音的生字(自由讀)

(2)強調翹舌音和後鼻音(小老師帶讀和指名讀)

(3)讀去拼音的生字(齊讀和開火車讀)

(4)用加一加方法記“豔”、“呀”等字

(5)出示生字片語(同桌互讀、開火車讀)

(6)全班齊讀課後“我會讀”的片語,引導學生髮現原來一個字可以組多個詞語。

(7)引出“一字開花”題目,讓學生給“格”和“語”組多個詞語,組詞時教師注意不要關注到寬度,更重要是引導學生往片語的深度走,如“人民——工人——人山人海”,生字在片語中的位置或是組四字詞比起“人民、人生、人們……”強得多。

第三,再讀課文,指導朗讀環節做的非常細緻、到位。肖老師從句子上知道學生朗讀的停頓和重讀,以及問號的疑問語氣,讀好句子了,再全班齊讀課文,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細緻的老師。但是,這裡就存在一定的拔高了,新課標指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課文”,言下之意只要做到音量適當,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倒讀就可以。一年級的學生不要求他們讀得有感情,不需要掌握這些朗讀技巧。教師可以採用帶讀文段方式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去內化這些朗讀技巧,然後讓他們模仿老師朗讀方式去讀即可。如:先讓學生讀一遍,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聽自己的範讀,說說老師為什麼能夠把句子讀好呢?引導學生說出老師注意到了句子應該在哪裡停頓,或是哪個字要重讀,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朗讀方法嘗試朗讀,最後指名讀檢查掌握情況,全班齊讀鞏固。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朗讀方法的引導。

第四,書寫生字環節由於時間不夠顯得比較倉促,在寫字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生字時缺乏引導,只是問“我們要怎樣才能把他們寫好呢?”問題空泛,學生無從答起。我建議肖老師應該先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然後引導學生注意落在橫中線或豎中線筆畫,或是關鍵筆畫的起筆與落筆等。此外,師生共同點評學生書寫作品時,也沒有一一對應寫之前師生觀察書寫時提出的要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結構是否得當、落在橫中線或豎中線筆畫寫到位沒以及部分筆畫的起落筆有沒有寫正確等。這樣學生有序的觀察和對應觀察時提出的要求點評書寫,再讓學生根據是生的點評修改生字,才是將教學內容真正落實到教學目標。

以上是我對肖老師執教課的評課,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4

聽了xx老師執教的《美麗的蝴蝶谷》,談談自己的體會:

1、教師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品味,用自身的美術功底引導學生根據一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中飛舞的畫面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2、“如果你就是臺灣蝴蝶谷的導遊,你會怎樣介紹臺灣的蝴蝶谷呢?”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由表現中充分內化書面語言,受到情感的薰陶。

3、教師重視重點詞語的教學。如強調“飛過、穿過、越過”的使用,既能使學生彷彿看到蝴蝶們飛越千山萬水來到蝴蝶谷時的景象,又能使學生品味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形象。

4、整堂課教師教學用語輕鬆愉快,課堂氣氛活躍,引發出孩子們天真活潑的個性,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蝴蝶谷的美麗在潛移默化中映入學生的腦海。

5、教師注重朗讀的訓練,在讀中入情入境,把語文學習與愛美情操融為一體,使學生從中體驗美,發現美,營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

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

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一群群”時,能否把這個主動權交個學生,讓學生自己到黑板上去把這“一群群的蝴蝶”通過自己的理解而表現出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

聽高xx老師教學的父親和鳥一課,我感觸頗多。

首先,高老師在匯入時出示了鳥叫聲,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展開一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興趣提高,而且複習鞏固了詞語。其次,教師整節課圍繞了“從課文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父親是愛鳥的.?”這個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合作學習,討論討論為什麼。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又相機點撥了重點詞語,如:喃喃地、焐、熱騰騰、快活等,使學生對詞語、句子、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後,教師從“我會成為獵人嗎?”這個問題引出課文最後一句話“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最後,教師出示了一首小詩,使學生思想上受到了震撼,更增強了學生愛鳥護鳥的意識。

從整節課上看,教師備課非常充分,對教材研究透徹,重難點把握準確,而學生的表現更證明,這不失為一節成功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