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67K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

寒假前無意中從別的老師那裏發現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利用寒假的時間讀完。這本書寫的是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掩卷沉思,書中的:理解孩子、鼓勵孩子在我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聽起來是多麼的温馨啊!而我們並不常用這樣的話語。

第一篇章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響,而不是針對其行為。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説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聽起來是多麼的温馨啊!而我們並不常用這樣的話語。

第一篇章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響,而不是針對其行為。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説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今天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響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説:“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承受任何撫慰,也無法承受任何建立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從這我就想到我們面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説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確實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的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成認孩子的困境,成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説出他們的失望。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其次讓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確有效地與孩子溝通。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愛是需要技巧的。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育兒常識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知識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實並不一定能使孩子安康成長,甚至缺乏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技巧與知識是兩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醫生,僅有對患者的無限愛心和豐富的醫學知識是不能拿起手術刀為患者做手術的,誰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為這個醫生缺少專業的技能訓練。父母就應該像一位受過技能訓練的外科醫生那樣,小心地、恰當地使用語言,用特別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交談。要知道語言就像刀,使用得當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會帶來精神上的極大痛苦,其破壞力甚至是致命的。遺憾的是,有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無所顧忌地使用着這把刀,傷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還在埋怨孩子無可救藥。

書中説到對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我們應該給與指導而不是批評。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會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當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説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拿一杯果汁來吧,還要拿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抬起頭來看着媽媽,既鬆了口氣,又有點疑心。瑪麗低聲説:“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淨,媽媽還在一邊幫她。媽媽並沒有説什麼嚴厲的、批評的話,也沒有説一些無用的忠告,她説:“我當時想説‘下次小心點’,但是當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麼感謝時,我就什麼都沒説了。”是的,瑪麗的媽媽看到果汁撒了的時候,給與的是指導而不是批評。讓瑪麗知道媽媽已經原諒了她,並且教了她以後再遇到這種事該怎麼做,所以瑪麗鬆了口氣,心裏充滿了感謝,輕鬆的氣氛更能讓她記得以後要小心了。反之,如果當時瑪麗的媽媽看到果汁撒了的時候,嚴厲地批評了瑪麗:“你怎麼回事?怎麼這麼不小心?果汁打翻了,你就不要喝了!”那處於害怕狀態的瑪麗就會更緊張更害怕,以至於以後再拿果汁或者做其他事情就會誠惶誠恐,擔憂一但做不好,媽媽除了罵她還會做些什麼。可見,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後果,與其進展毫無意義的批評,不如給予指導性的幫助。對於學生,我們也應如此。當學生做錯數學題時,我們應該給與耐心的指導,指導他們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粗暴的批評,“你怎麼弄的?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也許,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傷害到學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學生,當他們表現出行為不當時,切記,他們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指導性的幫助。

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並且表示感謝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和信心。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應設身處地地去理解,這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改正錯誤的時機。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強調的就是這樣幾點:有的時候,孩子哭了,我們或許會認為:大驚小怪,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時候,我會對孩子説:寶貝,別哭,男生不要掉眼淚,譬如爸爸。或者説:我不喜歡哭泣的男生。或許孩子會立馬擦掉自己的眼淚,而實際上我還是看到了他緊縮的眉頭,他的心結其實還沒有完全化解掉。很多時候,我們的不以為怪,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或者總是以教母的名義,去指導這個或者指導那個,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門或者其他。我們就會大聲的説到:你怎麼不長眼睛呢?門不動怎麼會撞到你呢?這樣孩子就會哭了,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這時的你,走過去,摸摸他的額頭,問道:很痛嗎?他説出很痛很痛,我們想他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會明白一些。就像人們常説衣服破舊者,觀者重在衣;衣服乾淨者,賞者重在人。在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中,如果我們注重的是孩子的魯莽行為,而不是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上,那麼我們所説的話,那麼不是從同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兒,而從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對於孩子來説,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是他們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學家,我們的責任在於保護他們,而不是剖析他們。有的時候,看到孩子的悶悶不樂,我們想,或許他自己會理解的,所以不會多管閒事,生怕一個詢問會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時候,也會是看着笑話的態度去詢問:呵,今天被老師批評啦?這時孩子會自動避你三尺,遠離你這個隔岸觀火的爸爸媽媽,這樣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會跟你説了。你那麼轉而會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時候可呱呱的.跟我説個不停。

其實,不經意間,是我們把孩子的心遠離我們的世界。碰到放學回來不快樂的兒子,你或許可以走過去,幫助他拿下書包,然後説出的情緒:我感覺你好似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如果這個時候兒子不願意跟你説,因為他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或者理虧,或者丟人。你不要刨根問底,在他後面緊追不捨。我想過了一會兒,孩子會走過來,對你説:媽媽,我想有話對你説。

此時的你,一定要停下來手中所有的事兒,因為這是你的關注和尊重。靜靜的聽完,你只需要説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確實是一件痛苦的事兒,但這不是丟人。我想這本書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事例,只需要説一句話,無需連篇累牘,也無需刨根問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關心一些就足夠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的手給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們一起去看,去聽,去説話。因為我知道,有愛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彼此的寬容、尊重和諒解。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3

前一陣登陸學校網站,看見網站推薦的圖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留心了一下簡介,瞭解到作者海姆G吉諾特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研究,他所倡導的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新思想不僅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宏大的反響。我於是砰然心動,立刻在”噹噹網“上訂購了此書。

因為充滿了好奇心還有力求改變現實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時間,我就把書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閲讀中間有很多的感想沒有及時的記錄,但掩卷沉思,我充滿了內疚,原來我不應該這樣對待女兒,原來我可以這樣和女兒溝通。

生活中的我對孩子充滿了嘮叨和批評,早上反覆的催促”快點“,到校時反覆地強調”乖點“,放了學又開始無止境的催促做作業,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讓孩子快點睡覺,這樣的一天匆忙、煩躁,談不上生活的質量,談不上温馨和睦,還只會讓你話越來越多,口乾舌燥,脾氣越來越壞,最後成了孩子眼中的嘮叨老媽,先生眼中的壞脾氣老婆。讀了這本書,也許真的能讓我在這方面有所改觀,因為她正教你如何用適宜的環境、適宜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溝通事情,處理問題。譬如早上,也許給孩子一個鬧鐘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許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安靜地做作業比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孩子房間檢查作業更能讓他感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放心。學會耐心,學會尊重,我想我應該要認真審視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學鬧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可能是在學校裏中午飯沒吃好,這些都足以讓孩子惱心,試想當父母的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也會常常窩火,孩子其實和大人一樣,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事去理解他、幫助他,會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時候,父母都願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為什麼發生,但此書告訴我們,其實正在情緒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們,不管孩子做了錯事或者取得了成績,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為什麼。譬如,當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後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應該表示感謝而不是譏諷,父母還應該防止使用否認的詞語如”笨“、”懶惰“等等,因為這些詞語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感到無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錯事時,大多時候他們其實也已經意識到了行為的不準確,有些其實他們在犯錯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懲罰,這時候的父母再去反反覆覆地批評他們已經多餘,父母要做的也許只是一兩句撫慰的話語、或者一起設法彌補過錯,孩子在這樣的幫助下會感覺温暖和愛。

語言的力量如此強大,讀了此書後我才深有感受。該書告訴我們,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都覺得行動比一切都重要,説再多的話也許都抵不上一個小小的行為,但是當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也許一句話、一個留言就可以化險為夷。當然,關鍵是父母掌握了語言的技巧,學會了在適宜的時候使用適宜的語言。這也真是我從此書中學到的`又一個溝通方法。

每一個父母都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着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愛是不夠的,在我們的身邊,做家長的,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因為家庭條件的越來越優越而更加的順從、寵愛孩子,於是孩子養成了任性的脾氣,成了家裏的小皇帝。如果父母們都能來讀一讀這本書,學一學書裏面關於和孩子建立聯繫,實現真正溝通的方法技巧,學一學如何放手,讓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培養他們的意志,這樣對孩子成長不但提供了條件、幫助,而且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還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這樣,我們做父母的,為什麼不來試一試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4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當我無意中看到這本書名時,就被他的書名所吸引。雖經歷了十幾年的教育生涯,雖已為人母十年,而隨着社會開展和影響,家長的要求的不斷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總是感覺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還存在很多的缺乏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斷尋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幾年書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為與‘現實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句雖是簡單的話卻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有多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再來的呢?當然,包括我自己,雖經歷了十幾年的教育生涯,卻可以説仍然沒有完全做好與孩子打交道的準備,想起來真是讓我感到汗顏……

海姆。吉諾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我成了教室裏的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決定着教室裏的氣氛;我每天的情緒,左右着教室裏的氣氛。作為一個教師,我擁有宏大的力量,既能讓一個孩子痛苦,也能讓他歡樂。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鼓勵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們,也能遷就他們;我可以傷害他們,也可以治癒他們。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我的迴應決定了一個危機是升級惡化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更具人性還是泯滅人性”。總之,“方法、技巧——”是現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這本書就以短文的形式來描述,提供了溝通原那麼的實際指導。讓我們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體會到在每個情景之下,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態。透過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兒園,很害怕。幼兒園的來老師通過親切的言語答覆,讓孩子放心將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師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難看的畫就大聲地詢問老師:“誰畫了這麼難看的畫?”其實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兒園畫了難看的畫會怎麼樣。但是老師的答覆讓她很滿意,老師説:“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小女孩看到了壞掉的玩具她又開始發問:“誰弄壞了玩具?”其實她不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時老師的答覆又讓幼兒感到很滿意。老師説:“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一系列的答覆,看是簡單,但她詮釋了老師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使老師從細微處在不以意間翻開孩子封閉的內心世界。

很多父母經常會訓斥孩子,不許生氣,不許哭,不要難過。想起自己的童年就這麼莫名被灌輸了一些不恰當的價值觀。這些都無形的存在潛意識中,導致我對某些情緒有罪惡愧疚感,認為自己不該有。揹負了本不應該有的心理壓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於解析語言和行為隱藏的情感需求,然後説出來孩子的感覺,有助於孩子理解自己是怎麼想的。這樣可以正確認識對待情緒。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前面的路,讓我們一路前行!是學前組最近組織閲讀的一本書,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有關老師與孩子溝通方法的書籍。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吉諾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他人生最後一部經典著作,其中吉諾特博士的一句話“不要僅僅成為老師,而要成為一個身為老師的人”,已經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這本書最能打動我的是,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煉的小短文闡述。通過仔細閲讀,將會獲得這些技巧。每一章節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導老師,在日常用語上給老師支招,有了這些少許的變化,與孩子的溝通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隨着社會的開展以及孩子的不斷需求,在新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學習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情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氣氛。為了變革,那就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就會增加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在被肯定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生活中,教師怎樣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保護。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很容易會出現一些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我們在溝通上出現問題,這些並不是老師的初衷,並不是老師憎恨學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態,所以溝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溝通也同樣重要,通過溝通,利用適應於孩子的語言教學,在語言中要充滿了愛,時刻讓孩子感覺到不那麼生分,而是那麼熟悉,就像媽媽一樣。

這樣,孩子們就會快樂的學習,我們也會開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家長與老師人手一本的書籍,注重孩子素質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向,我們也一直在致力於應試教育的改革當中,教會孩子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孩子學會怎樣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個方向,我將認真領會書中的知識,把它轉化為實用的教學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理念。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説:我發現你的脾氣真糟糕!我嘴裏不説,但在心裏我完全成認,我越來越容易上火,變得越來越嘮叨,還會莫名其妙的生氣,孩子説:媽媽,你就會喊爸爸來幫助。孩子爸爸説:你跟女兒在一起,動不動就吵架。我很苦惱,很無助,我曾經也試圖想改變現狀,但總是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