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磨課心得體會(彙編1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66K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磨課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磨課心得體會(彙編15篇)

磨課心得體會1

研課磨課活動即將落下帷幕,兩天的研課磨課任務集結了參訓教師的辛勞與智慧,融合了團隊成員的合理化建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掀起了一場在“合作學習中成長,在研課磨課中提升”的教學熱潮。回顧這次研課磨課的歷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引發了我許多的感悟和思考。

一、研磨提升教學水平,研磨研出教研之風

對於教科研,我們總是難以走上“正軌”、也有難以突破的焦慮和痛苦,正是研課磨課讓我們逐漸清醒,教研之風正濃。同時研課磨課的過程也是學習、研究、實踐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過程,更激起了老師們的教研熱情,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要磨出精品課,就必須鑽研教材,瞭解編者的意圖,才能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案。我們小組圍繞如何把握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難點、如何處理教材、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等問題進行了多次探討,做好下一輪磨課準備。為了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研修團隊的每位成員毫無保留的指導主講教師撰寫教案,製作課件,再反覆推敲,仔細斟酌,深入到每一個環節,每一處細節(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處理教材、過渡語等),形成教案。通過研課磨課,主講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應變能力、教學創新能力得到提升,研磨的過程體現了數學能力提高的過程。

二、研相同的內容,磨不同的詮釋

相同的內容,每個教師都會有不同的詮釋。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認真解讀教材,才能詮釋出更有價值的東西,才能有效的開展教學。我們團隊的五位成員分別對主講教師發表了各自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地修改課件,以達到教學目標,使課堂的操作性更強。主講教師虛心聽取了建議,並進行了二次備課。重新觀課後頓覺耳目一新,聽到了學生理解領會的言説,聽出了自己贊同的聲音,也看到了團隊成員思想的印跡,更感動於主講老師積極向上提升自我的堅定與無言的付出。教師們交流着自己對兩節課的看法,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加深對教材分析、課堂預設,課堂生成的理解與把握,每個環節我都是參與者、研究者和學習者。

三、研後不斷審視自我,磨後不斷反思不足

用這樣的流程進行磨課操作,雖然這個過程需要牽扯我們太多的精力,雖然我們要克服很多困難去完成每個任務,但是,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穫頗豐。我們用心思考後的非常有價值的備課研討;根據自己的觀課維度用心記錄、認真分析積極思考的態度;課後評議的真知灼見等等。這對於每位教師的錘鍊,對於教師的成長,無疑是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我們收穫着互動帶來的成績,更感受着集體成就完美的力量。我們將以此為契機,讓“差距”成為自身發展的源動力,不斷梳理與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斷成長。相信每位參訓教師都在研課磨課活動中受益匪淺,願我們乘着這雙收穫的隱形翅膀,在未來更好的教育上空展翅翱翔……

磨課心得體會2

這倆天的磨課和研課,自己獲得了很大的收穫。對於課文的講解,沒有很好的方法,自己以前的做法是:與學生一起分析課文,重點來落實知識點,學生聽,教師講,一節課下來,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師累的很。通過這次國培,使自己對課文的講解有了更深的體會。

首先:自己對閲讀教學有了重新的認識。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閲讀教學應該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的過程,學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的、死板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寫思維導圖,構建文章的整體結構。

其次:能夠靈活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根據不同題材的文章,採用略讀、精讀、跳讀貫穿於自己的教學中。抓住文章的主旨,找關鍵詞,猜測生詞的詞義等等,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知識和閲讀慾望,從而對閲讀教學有了重新的認識。

最後:我個人認為:Reading is writing.閲讀即寫作。每學習一篇文章,要學習作者的寫作意圖,語言的應用。教育學生如果讓你來寫這篇文章,你該如何構思。大家可能都記得:在我們使用新目標之前,就遇到過一篇文章:談談你對做家務的看法。要求闡明二種觀點:支持做家務的觀點,反對做家務的觀點,最後闡明自己對在家務的看法。孩子們感覺無從下手。試想一下:讓我們來寫,可能也有同感。那麼這篇文章就出現在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就要學習語言的應用。

總之,通過本次學習,即提高了自己對閲讀教學的認識,又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磨課心得體會3

連續兩週的數學大組磨課活動結束了,李雪萍、文靖、曾臻3位老師以同課異構的形式給大家展示了三節非常精彩的示範課,3位老師各有千秋,課堂精彩紛呈,使這次磨課活動得以圓滿結束。

我曾今説過,我喜歡把每一次活動當作一次學習的好機會,因此每次聽課我都能學到新的東西,身為鵝山路國小數學組的一員,我很高興我們有着這樣一個團結的團隊,從領導到組員,大家每次活動都能盡心盡力的去配合上課老師,使她們總能夠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每一次活動又是那樣的精彩。對於《打電話》這樣的體現優化思想的課,我是這樣認為的,我覺得今天大家討論得很激烈,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大體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要把課上得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第二是讓學生理想化的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這是兩個很大的命題,也是當今中國教育改革所面臨的一大問題,對於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這個大前提下,當然,他能掌握應試的技巧,掌握解題方法會幫助他在考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這話不假,但是我們的學生也是自然人,也是社會的一員,他在經過多年的學習努力之後必將踏入社會,找到他自己的生態位,這還要求他除了具備應試技巧以外,還需兼顧掌握一些生存的本領。前者不難,傳授知識無外乎言傳身教,而生存本領,為人處事,適應社會,這才是我們的學生在老師身上很難學到的。因此,我認為一個老師,她的教學方式方法必須儘可能的去適應我們的學生,適應當今社會,換句話説就是當我們無法改變一種教育體制的時候,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去適應當前的體制,在摸索中尋求一種最佳的、最有利於我們學生的契合點。雖然我是一名剛踏上講台不久的“新人”,但我覺得,學生的利益永遠是教育所追求所向往的,因此,我覺得我們數學大組的每一位老師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她們都在為學生着想,都在摸索和探求着新課改精神下教師教學的契合點,每一位教師都在追求着相對意義上的完美,而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在一節課上,只要我們的學生從老師身上學到了東西,那怕課不是那麼完美,那麼這位老師就是成功的,是幸福的!

有感於學校的這次磨課活動,我想説,鵝小數學組的大家是最棒的,是最成功的,也是最幸福的!

磨課心得體會4

今天,我講了《鵝媽媽的故事》這節課,通過評課讓我對國小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瞭解。這次上課對我來説是次提高,也是促進。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像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語言要具有藝術的魅力

在教學《鵝媽媽的故事》這一課時,我一邊範讀,一邊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景物的樣子。聲情並茂的語言喚起了學生的思緒。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我和藹可親的語言,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我用自己的揮灑自如的語言引領着學生。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

二、抓重點詞句寓教於樂的方法十分獨到

在教師範讀課文之後,讓學生説説自己有什麼感受?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有説炎熱的,有説幸福的,還有説開心的,還有説快樂的。接着老師又拋出環環相扣的問題“哪些詞讓你有了這樣的感受?這樣就激發了學生讀課文,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課文的慾望。同時教師指導讀出詞語的語氣,沒有解釋一個詞,卻讓全體學生領悟了重點詞語的意思。巧妙之處舉不勝舉,在理解“遼闊”與“廣闊”哪個詞修飾的範圍更大時,教師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先放手讓學生自己説,然後在回到課文中找依據,這樣把難理解的詞語輕鬆的就區別開來。經歷了“找依據的過程”所有的學生輕鬆的掌握了這兩個詞的用法。

最後在讓學生讀自己體會最深的句子進行朗讀指導。通過讓學生在讀中層層加深層層提高,加深後再讀,再體驗,在品味中體現人文性。讓學生感受到了文本的語言魅力。

三、活潑的課堂氣氛

傳統教學只注重老師的“講”,而輕視學生的“説”,這樣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是昏昏欲睡,而在這節課上,學生互動的成分比較多,學生不再是觀眾,而是整節課的重要參與者,老師和學生是在相互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完成整節課的,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在這種樂學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上的內容。特別是使用了多媒體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體現了寓教於樂的思想。

總之,這次上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雖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磨課心得體會5

本學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第三屆“智慧杯”青年教師課堂評優比賽,也結合我在市級培訓班中所要完成的一堂學員實踐課,選擇了一年級下冊教材“幾何小實踐”中《長度比較》這一內容,我們一年級備課組齊心協力與我一起進行了為期三週的研課磨課活動。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雖然過程艱辛,可收穫和成長也是滿滿的。在整個過程中,與組內的兩位老師不斷研磨課本內容、課堂表現,對於數學教學的理解和感悟也豐富了許多。

第一次試教:博採眾長未必好

在接到上課任務之後,我選擇了一年級下冊“幾何小實踐”中《長度比較》這一課,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直接比較和間接比較的方法來判斷物體的長短。而對於幾何實踐內容來説主要以教材為基礎,結合學生實際,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通過多次實踐來逐步體驗、感知,自己概括出長度比較的基本方法。確定好教學目標和大致方向之後,我開始鑽研教材、找尋成功課例,因為自己本身沒有教授過該內容,所以希望能有所借鑑,在教材中提供了“學習小夥伴跳繩”、“比身高”、“比旗高”、“比長寬”以及“方格紙比長短”這五樣素材,於是我將這五樣素材放入教案中並結合一般教學設計中的引入、探究、練習部分,進行了第一次試教。組內的吳春花老師和我的師傅施建平老師聽了第一次試教,聽完之後的感覺是比較“散”,猶如寫文章一樣,框架有了,可是內容卻還有待商榷。那該怎麼辦?大家決定坐下來一起仔仔細細地研課磨課。

第二次試教:細節決定成敗

第一次試教之後,我們就進入了真正的研課磨課階段。從引入部分開始,一步步地推敲。原本引入中我採用讓小朋友來選擇班中最高的同學去當運動會的旗手,企圖在選擇的時候讓學生產生“比較”的認識需求,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好,在組內討論中,師傅施老師給出了建議,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其實已經對長度比較有了一定的生活認知,那麼,需求如何產生?不妨將引入改成請一位學生與老師來比一比身高,由於高矮相差較多,學生也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這樣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過渡到“長度比較”的第一環節:比較方法一——用眼睛看,繼而出示各種生活中用眼睛看一下子就能比出長度來的事物。

接下去是新課探究環節,憑藉着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積累,吳老師和施老師都給我指出了很多教學細節上的不足,比如在對學生操作活動中給出的指令要清晰、引導要準確;在教學語言的處理上如何簡潔精練等等。而在探究環節的教學設計上,我們也遇到了難題:由於該內容中一共有4個長度比較的方法要涉及——“用眼睛看”、“一端對齊、看另一端”、“長方形紙片比長寬(藉助工具1)”、“方格紙上比長短(藉助工具2)”,那麼究竟是先完成所有探究內容後再一次性練習呢?還是在每個探究環節結束後就進行鞏固練習?

商量下來,因為第一次試教所採用的就是先探後練,感覺效果不是最理想,所以吳老師和施老師建議我可以在第二次試教中嘗試邊探邊練,讓孩子對比較方法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和系統的認識。而對練習部分的內容也進行了相應調整,使得環節之間的銜接能夠更順暢。

在對教案和課件進行修改之後,我進行了第二次試教,這一次感覺上也順暢了許多,教學的內容和設計上也覺得紮實了許多。

智慧杯比賽:好的基礎成功的一半

兩次試教之後,終於要真槍實彈地上場比賽了,有組內兩位老師為我全程保駕護航,對教學設計環節的擔心基本沒有了,但是對自己的臨場發揮水平多少還是有點忐忑,比如教學語言的運用、課堂氣氛的把握上,也是認識到了自身的這些不足,在第二次試教之後,吳老師和施老師開始為我進行教學語言的重組,細化到每一字每一句,讓我真正清楚地認識到,數學的邏輯性嚴密性都不容小覷,老師的每一個指令都要清晰明確,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懂得該如何思考該思考些什麼。而在課堂上,老師的應變能力也非常的重要,我們的孩子有時候比我們更聰明,面對突如其來的提問和新穎的生成問題又該怎麼去處理呢?我又學到了許多許多。

在這堂課中,學生在掌握了兩個物體的長度比較方法後,按照課本素材讓學生比較一張長方形紙長和寬的長度。因為長和寬是在同一個長方形上,而不像其他比較的兩個物體是分離的,所以習題的難度高了一層。書上出現了這個習題原意是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的方法比較,在這裏我們不侷限學生的思維,而是給他們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誰的方法多。顯

然學生的潛力是老師們無法估量的,他們的想像和方法遠遠超過老師的預想。 想出了折一折的辦法,還利用各種工具:尺、鉛筆、手等來“量一量”的方法,還有學生想出了同桌利用兩張相同大小的長方形紙,各取一長一寬直接比較。

智慧杯比賽雖説不能算得上完美,但也是組內老師一起研磨出來的成果,在這基礎上,我們又聽取徐校長的建議進行改進,力求在培訓班的實踐課中可以表現得更好。

培訓班實踐課:寶劍鋒從磨礪出

在徐校長的建議之下,我們又將教學設計中“學習小夥伴比跳繩長短”的內容進行了改進,在前兩次試教中也發現,學生都關注在因為小胖人是最高的所以他的繩子是最長的,而不去關注比較三條繩子用怎樣的方法去比較長短。沒有動手體驗的過程,小朋友很難將比較的方法説清楚,故而改成為每個小朋友提供三段毛線,讓他們通過動手操作後自己概括出比較長度的基本方法。有了動手體驗和感悟之後,學生參與的熱情也高了,總結和概括起來也更加地“有話可説”。

當然,幾易其稿、幾經磨練,培訓班實踐課雖然已是大家經驗累積的精華,是各位老師傾心幫助的結晶,但我作為青年教師,身上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比如:專業知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教材深度挖掘不夠,引導學生思考的活動設計較少,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較少。課堂駕馭能力、應變能力不強;在安排小組活動時,要求不夠明確或者不詳細等等。

我們在一次次的試教、反思、修改、磨練中成熟起來,正是在“磨課”的困惑和痛苦,頓悟和快樂中,我們感受着成長。如何將“磨課”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在今後的教研活動中繼續研究、改進,都有待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深入的實踐與探索。

本次磨課活動,大家雖然辛苦但從中體驗到快樂和成功的喜悦,令人回味無窮,磨課更是越磨越有內涵和內容。我想:一節課越研究越有內涵,越磨越有味道,越講越有講不完的內容和價值。

此次活動不是終點站,今後的日子,我們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反思。

磨課心得體會6

在我眼中語文是詩意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唯美的,應該給課堂上的每一個人帶來的都是一種享受。根據文本的不同,空氣中瀰漫着不同的氣息,這種氣息可以直抵每個人的心靈。

是的,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為了心中這個完美的夢,不停地編織着。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聽課活動,我都認真對待。認真地挑選自己喜歡的課文,然後精心設計。為了創設課堂美妙的意境,為了讓課堂自然流暢渾然一體,我一貫的做法是拋開生字詞,講一節純粹的閲讀課,把一節完整的課呈現給大家。每次我都費盡心思地想:這堂課的亮點應該在哪裏?這節課如何才能出彩?

課的好壞,不用他人評價,自己是能感受得到的。當我的課無法讓自己滿意時,他人的肯定也是毫無意義的。值得慶幸的是也曾講過幾節讓自己較為滿意的課,曾讓自己那顆小小的'虛榮心得到了暫時的滿足。

接到領導安排的磨課任務,我更為重視。根據要求挑選了最後一單元的一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我們區都是農村學校,而我要到更為偏遠的學校去講課。課堂上的挑戰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想改變自己一貫的風格,不要求這節課多麼唯美,只想紮紮實實地上好這節課。只想讓孩子們在這節課上愉快地實實在在地學到些什麼。

我是在給學生上課,不是表演給任何人看。我從不懷疑自己對學生的熱愛。當然,以前我也是在給學生上課,而且是很認真地上課。只是更在乎聽課老師的感受與評價。

我決定按部就班地講第一課時。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力求紮實、穩妥。因為課題中含有兩個生字,所以板書課題之後,我先指名兩三位學生讀課題,然後再齊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課文,以點帶面。

教語文不能只是教課文,只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就本課而言,只是讓學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樣子,船伕的駕駛技術高超,小艇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明白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並把人的活動同景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的。除此之外,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做的。作為教師,應該把關注點全部放在學生身上,讓學生樂學好學。

本着這樣的原則,我想我應該上一節簡單、樸素、紮實的語文課。

磨課心得體會7

一次次的試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穫,這其中有過困苦與彷徨,有過希望與欣賞。在“磨課”的這些日子裏,經常有身邊的人問我是不是很累?而我,總是用微笑來回答,因為這是發自內心的微笑。我想我是幸福的。楊亞伶主任、劉建良主任、雷同社校長以及學區數學組的全體老師為了我執教的每一節課更是煞費苦心,大家齊心協力。每一次的試教,她們總會認真聽,聽完後總會為我獻計獻策,毫無保留地説出自己的想法,幫助我不斷完善教學設計、理清教學思路。每一次評課後我將大家給我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經過透徹的分析與理解,再進行第二次教學設計並進行第二次試講,各位教師再次聽課、評課,將兩次課堂進行比較,總結出我的進步與不足。當時大家坐在一起給我耐心講解的場面還歷歷在目。大家各抒己見,思維在交流中碰撞,許多真知灼見在相互的交流中產生,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團隊精神的良好體現。我也一一記錄下了大家的寶貴意見,消化吸收。不斷改進、不斷提高。感謝給予我幫助的所有領導及老師們,讓我真誠地説聲“謝謝!”。

磨課心得體會8

xxxx年4月19日在我們幼兒園進行第一次的研課磨課活動,由我們園的邢維凡老師組織這一次的活動。活動由三個流程,第一個環節是邢維凡老師對國培研修活動作業的佈置講解,第二環節是由四位老師上課,分別是文儒園的黃海萍老師上的《荷花荷花幾時開》、石浮園鍾丹潔老師的《警察捉小偷》、加樂園陳栩栩老師的《丟手絹》、以及紅崗園王繡花老師的《貼人》,老師們都很有激情,在遊戲中孩子們很開心,快樂。第三個環節是老師們進行評課活動,活動中老師們針對四位老師的課作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xxxx年4月21日,由加樂園的陳瑩老師主持活動,先是四位老師進行磨課,然後進行評課,最後由邱梅金主任進行重要講話和最這次民間遊戲做出明確的指導。經過兩次的磨課,做為執教教師的我感到非常的榮幸,能得到那麼多老師的幫助和支持,雖然壓力很大,但是也要勇往直前。經過這麼多天的學習,讓我對民間遊戲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要抓住關鍵點,探索好玩的點子讓孩子在身體、心理都有很大進步。在一節遊戲活動中,老師的引導、音樂的點綴都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幫助,使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磨課心得體會9

磨課教會了我們很多,通過網上磨課我們又進步了,感謝磨課!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研修即將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沿着專家的引領一個專題一個專題的學習,最後進入並完成了磨課環節。整個磨課過程,我們全體研修成員精誠團結,人人蔘與,積極行動。從磨課開始之日起就開始積極準備,嚴格按照“三次備課、兩輪打磨”的操作方案執行,上課-觀課-評課-議課-反思-總結,各個環節認真操作,有序開展。趙桂芳老師認真鑽研、謙虛好學,上出了一堂精彩課;張建國老師精益求精,寫出了一篇篇高質量的文章;其餘各位老師總是準時而高質量的完成作業。整個磨課環節中,老師們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每個人的認真、敬業、獨到的見解無時無刻不讓我們感動。

在磨課實施階段,全體組員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圓滿完成了各自任務。在觀課時,全體組員均按照組長的要求帶着觀課任務參加第一輪聽課,分別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師生互動,教學結構,教學活動轉換等方面進行分析和報告,並寫出綜合評價。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上課教師精心組織備課,虛心接受老師們的意見。老師們也願意為上課教師研究課例,深入思考,不斷探討和改進自己教育和教學,互相促進,互相進步。從中體驗團隊協作的快樂,認識到自己在活動中作用和價值。評課是磨課活動的重要環節,通過評課不僅讓上課的老師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也讓聽課的教師反思並體會,對今後的課堂實踐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因而在評課時大家都能積極參與進來,踴躍發言,暢談各自的心得體會。本次的評課活動,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應變能力、教學創新能力都得以提升。我們驚喜的發現,每位教師的教學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評課時,老師們認為自己的業務提升應歸功於這次磨課的磨礪。楊淑華老師感慨:“磨課讓我們充實,打磨讓我們提升;趙建偉老師總結:“通過這次磨課學習,豐富了我的教育思想,開闊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更激發了我教好數學的熱情和信心,我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一路前行。茲宗福老師説:磨課是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嶽宗勇老師説,磨課使我增長了見識,更新了教學理念,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自己,感謝這次磨課動,通過磨課學習,深感在新的形勢下自己存在的不足。今後我還要繼續努力,把磨課中學到的理論知識消化吸收,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不斷的更新教學觀念,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努力打造魅力數學課堂;執教的趙桂芳老師説:“感謝磨課,感謝大家,我在磨課中確實付出了很多,但獲得的更多,有時候壓力就是動力,有動力必有提升。

磨課,不僅磨出了教學智慧,更磨出了老師們之間更加真摯而親密的情感。一次磨課改變的不僅是固有的研究形式,更為我們教師今後的發展開啟了一條便捷的道路。遠程培訓雖然即將結束,但研修的路還在繼續,我們不會忘記指導老師和專家們的諄諄教誨,使磨課精細化、規範化,並且做到常態化,讓我們將攜手並進,滿載着教育的夢想一起飛,努力實現數學教學的新跨越!

磨課心得體會10

專家老師們集思廣益,深思熟慮制定出本次研究課例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1、對於意藴豐富的文言文,怎樣從“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入手,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層次品讀?

2、如何尊重學生的質疑,引導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積累語言,在思維碰撞中昇華認識?

在經過兩次備課之後,丁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比較成功的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多角度、深層次品讀文本意藴,有集體誦讀、自由誦讀、個人誦讀等幾個多種方式,關注學生的閲讀體驗,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出色達成了“反覆誦讀、多角度品讀文本意藴效果”的目標。

二、依據情景導入――整體感知――賞析品味――拓展延伸的教學流程由淺入深,整個流程,師生傾情投入,層層品讀,邊讀邊品,以讀帶品,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收到了讀者與文本共鳴的效果,達成了“感受作者微妙心境”的教學目標。如:在丁老師多次集體誦讀“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抓住關鍵詞“解衣”、“欣然”,體會作者“清閒”。品讀“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一句,學生運用多種方式誦讀,小聲齊讀,再加速齊讀,最後,慢慢地齊讀“相與步於中庭”,加深了學生對“悠閒”的認識,讀出了“安閒”之意。在丁老師的點撥下,運用重點字重讀、快讀、慢讀、大聲讀等多種方式,體會出作者蘇軾的清閒、悠閒、安閒,促進學生對“閒人”的解讀。

三、最後,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懷,丁老師投放一些資料,又安排了學生自由朗讀。讓學生讀深讀透,獲取資源,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就這樣,結合背景資料學生體會到作者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被貶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的微妙複雜的心境。

本節課丁老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誦讀課文,在讀中品,在讀中悟,學生感受到了月夜景色之美,品味出文章語言之美,還感受到了作者曠達閒適的思想情感之美,出色達成了“反覆誦讀、多角度品讀文本意藴效果”的目標。

針對這堂課,我想説一點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情景導入,用青島的月亮導入,並投放了照片,説實話,那圖片上,毫無特色的居民樓上空一輪空洞又無光澤的圓月,單調又無趣,與文本中美好的意境相差甚遠,再説,月亮美不美,與賞月的心情有關,心情好,在對的時間與對的人一起,自然就美,反之,就不然。所以,導語可否換一下,從蘇軾的作品、成就切入,不行嗎?

其次,這節課在“學生文言知識積累”方面,丁老師從實詞積累、虛詞積累、句式積累、名句積累、背景積累等多方面入手,

教學生積累了不少文言知識,在這一積累過程中,如果能穿插一些形式靈活的小測驗,如:重點字詞句的解釋,寫景名句的小填空,背誦時雙人合作,一人背誦,另一人翻譯等等,那樣積累效果會不會更好呢?

再次,在解讀“閒”字時,面對稚嫩的學生,我們如何讓他們感受一種正能量,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世人苦被“名利”累,多少“忙人”沉醉於“案牘之勞形”不能自拔。只有正直、淡泊的人才有此心境,自己與張懷民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人生能有一知己,隨時相與中庭,共賞一輪明月,無聲勝有聲,這又是一件怎樣的幸事啊。

我個人覺得,我們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蘇軾的悲苦與無奈上,我們可以在作者豁達樂觀上,做以引導。比如,可以從美麗的月色引發到博大的胸懷。可以從欣然、悠然賞月引領到積極樂觀的心境。可以從他“誰到人生無再少”“大江東去”領略他的豁達豪放。在人生低谷,在挫折逆境中,他的從容坦蕩,怎不令人動容?

磨課心得體會11

一堂好課是怎樣誕生的?經歷過前段時間分宜一小數學工作室的課例打磨活動,我有了深切地體會:好課是“磨”出來的。尤其是跟隨着一個優秀的團隊,在名師指點、團隊每個成員智慧的碰撞下,在“磨課”過程中給自己帶來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

這一次我們工作室確定的研究主題是:如何促進學生對數概念的真正理解。選擇的研究課題是《分數的意義》。

最初,我們的思路是引領學生在一步步地豐富對整體“1”的認識的基礎上,揭示出分數的意義,並板書出來,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概念。可是,在第一次試課之後,我們發現,學生雖然能清晰地説出分數的意義的“概念”,但是在實際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卻感到困難重重。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正如李水蓮老師所説的那樣:學生會背誦“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句話,或者會依樣畫葫蘆地説出有關一個分數的一句話,是否意味着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意義?我們的教學是重在體會分數的意義,還是重在體會分數形式化的“概念”?

毋庸置疑,我們的重點應該是在前者。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設計思路:先從生活中找能用1表示的物體,再體會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能用“1”表示。然後從平均分不同的物體中形成直觀表象;再創設自由創造分數的情境,在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接下來創設了如下情境:根據班上男女生的人數用分數説句話,調查班上視力不達標的孩子有多少個?你能聯想到哪個分數?創設分糖遊戲環節,學生在想一想、説一説、分一分的過程中,由部分想整體,學生動用各種感官,在大量的現實情境中做出取捨、抽象和概括,在不斷變換的情境中,體會到情境雖然變換但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實質不變。這時候,板書不板書出分數的意義的形式化的概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對分數意義已有了深刻地理解。

窺一斑而見全豹。通過這次磨課,我再次深深地體會到,學習有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感悟——知識,知識是學習的最高階段。先讓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後得到知識,這個時候知識就變成了智慧。我們要讓孩子走完三個階段,才能得到知識。因此,在進行概念教學的時候,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從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出發,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對概念的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其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想“當然”而為之,應該把“備學生”落到實處。

在最初,我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定在:對“單位1”的認識和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雙重任務上。因此,確定了我們的思路是:以問題帶動,在不斷變換分物體的情境中,引領學生一步步地豐富對整體“1”的認識,引入“單位‘1’”的概念;接下來仍然以問帶動,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在闡述自己想法的過程中,再加深對單位“1”的理解;然後在此基礎上揭示分數的意義。從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到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學生對分數的認知,就會沿着我們為他們鋪設好的階梯,一步一步地拾級而上,本節課的重難點就會得以輕鬆突破。這樣的設計,我們認為是“時刻在為學生着想”。可是,在接下來的第一、二次磨課中,卻發現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困難。其實,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他們是有生活基礎的,如一包薯片、一盒鉛筆、一個小組等等,只是沒有給他們冠之以“單位1”的名稱而已。於是,又調整了教學思路,不再把“單位1”當做教學重點處理,只是幫助他們把散落在腦海中有關一個整體的零星表象彙集提升,引導學生用“單位1”的概念來表示一個整體的內涵。

教學設計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説”早已會説。但“做”,在很多時候只是“想當然”,會自以為是的認為學生應該是這樣的。他們到底已經理解了什麼,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是如何思考的,這還需要我們在備課前要真正地去了解、去研究。

再次,在進行教學設計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必將導致膚淺。

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教學分數的意義應該涉及到的知識,如分數的產生、分數符號的歷史發展、分數單位、量與率的比較等內容都非常重要,極想有在一節課中就傾其所有而告之之勢。這是我在備戰公開課時經常會犯的痼疾,還好有其他老師頭腦清醒,做事果斷,大刀闊斧,修枝剪葉,才令得本節課不蔓不枝,主幹分明。

但是對 “量”與“率”比較,終難割捨,大家在第一、二次的試課中都作為重點關注點之一。後來在工作室成員的研討下刪減一部分內容,把重點放在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上。她們讓我懂得設計教學不能因為求全而面面俱到,不能因為求新而花樣百出,一定要把握準重點,懂得取捨。

俗話説,好事多磨。其實,“課”也是要經過多番磨礪才有可能變成經典。“磨課”帶給我的不單單是一節好課,通過此次活動我從團隊中的老師們身上學到了很多,帶給我更多地的是在今後的教學中如何去研究每一個教學內容,在沒有團隊的情況下如何“磨課”,要養成一種思考習慣。經過此番磨礪,希望自己在今後的課堂上能做得更好。

磨課心得體會12

第一次磨課經歷讓我體驗到磨課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磨課就是在一次次的試教試講中反思,在一次次的更新中收穫,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與彷徨。然而,這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雖忙碌但也充實,快樂。通過一次次磨課,我也對如何上好一節課有了更深的體會:

一、備課細節到位

在備課過程中,找出拼音平舌、翹舌,我偶爾的恍惚會教給學生不完整的知識點,所以要上好一節課,備課需要我打起十二分精神,將完整無誤的知識點講授給學生,使其掌握。

二、設計到位

課堂設計要貫穿一條主線,條理清晰。什麼時候認字?什麼時候字音和字形的比較?什麼時候朗讀?只有我設計完善的流程,才能合理的落實知識目標。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從過程中促進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三、要求到位,紀律到位低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強,自制力較差,特別是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明確的要求,常常會出現一種無序的、低效的狀態,所以對低年級的孩子合作、操作之前一定要有要求,但要注意要求不能過多,多了,學生記不住,仍然無效,要做到要求簡潔、明確。但必須行之有效。學生良好紀律習慣的培養是教學進行順利的重要保證。學生隨意下座位,站起來,個別同學這樣的情景經常上演。培養好的行為習慣在平時教學中需要加強練習。例如:舉手説話、做端正、不玩手和其它的’東西、看黑板等等。糾正學生拖拉,有效率的學習。

四、評價到位評價在課堂中的作用不可小覷,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直接的導向作用,積極的激勵作用,及時的診斷作用,快捷的調控作用,互動的交流作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要及時、到位,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評價方面我還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對評價性語言的積累。

課上完了,可沒有想象中輕鬆的感覺,因為課堂中又出現了沒有預設到的各種問題,

磨課心得體會13

磨課猶如磨劍,鋒芒在無數次花火中呈現。當然這樣的花火便是我們在磨課的過程中反覆推敲,不斷積累,把智慧和精華聚集在一起的過程,去努力呈現出每一堂精彩的課堂。

我認為精彩課堂的基礎是深入鑽研教材並抓住教材核心內容,去鈎織一個有型的網,這樣才會在有條有序的去組織語言,順利地進行餘下的準備工作。

當然在和眾多優秀的教師進行磨課活動的時候,也讓我受益匪淺,那些都是我自己在書本及日常積累中所得不到的東西。“好課是磨出來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精心去設計方案,用充足的準備去講好一堂課是要付出辛勤和汗水的,一次次的實驗,一次次的積累,讓我更好的掌握了磨課的重要。在課堂去營造和諧的氣氛,熱情可以讓同學們滿懷信心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象,哪怕有時候他們説的並不正確。並且這樣還可以在他們的錯誤中進行延續的剖析,去引導開拓等,要完成一堂好課應該考慮各種因素,這樣磨課雖然艱辛,但是其中快樂和收穫才是最大的。

磨課讓我必須站上講台面對學生及聽課教師的檢閲,是一個反覆修正的過程,在磨課中,要先讓自己不斷積累去體會其中的精華,還要加上自身的觀點理念,靈活地運用在授課當中去。在磨課中不止提升了我的勇氣和自信,它讓我對自己的説課,講課,認真回憶,思考接合在一起,從這樣的深厚的積累中讓我的授課更完善,其次更加完善自己的內心,磨課帶領自己越來越強大,不畏艱難困苦,要不斷突破創新,這正是要講好課不可或缺的精神。

磨課心得體會14

備課和試教給我很多收穫,同時也給我很多遺憾。就像一個平面上畫圓,隨着圈起來的部分越來越多,就會發現圈外的課堂學習氛圍變化很大。 這是一節學校的教研課,這節課我試教了三次,每一次都給我不同的感受,當我面對不同學生的時候,課堂的經歷和生成是不同的。學生思維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的不同,我需要根據學生的思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這個過程是個充滿艱辛和智慧的過程。每次和同組的老師們交流,總是有很多發現,如果説從課中能感受到學生的智慧,那麼這也是我們組數學老師的共同努力。

我想,一節好課的背後需要深刻的思維方式,翔實的資料的掌握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我想老師在從中需要做的是要讓學生深入研究,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這節課的內容,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我,都是有很大挑戰性的。在上課的過程中,所有的數據都從學生中來,學生的第一組數據出不來,第二組數據就不會出現,就無法進行數據的比較和交流,這節課就無法上下去。對於學生來説,挑戰就是在對學生的空間觀念、小組合作要求很高,這是一個人無法單獨完成的任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這樣就需要學生之間的默契和合作,這些對學生來説都是有挑戰的

我一直認為,“磨課”的道路上學生是最好的老師,在整個上課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學生探索的時間從哪裏來?我們要求學生去進行交流、合作和研究,但是課堂只有40分鐘,怎麼辦?這就要求老師要有取捨,我是選取老師講、學生聽,還是花時間和力氣讓學生自己探究,我想,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肯定選取後者,讓學生體驗再創造的過程。另外一個問題是當學生自主探索成果達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時教師應怎麼辦?是匆忙講給學生聽,還是再給學生空間,讓學生去自我觀察、自我調節、自我反思,形成富有個性和創意的個性化的學習成果,我想,我會選擇後者,但是教師要做的是要進行有效的引導,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驗證。

一節課的研究,需要教師在“磨課”中逐步養成自我反思的能力,在這節課中,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使學生在這樣的研究交流中逐步形成知識技能,同時,要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及人文素養的培養。這次上課和“磨課”,我感觸很深,同時也感受到了教學之路的寬廣與魅力,有了以下幾點感受,和大家一起共勉:“磨課”的道路上學生是最好的老師;個體成長需要團隊的精神;老師要及時反思和積累,這樣教師才會在磨課中成長起來。

磨課心得體會15

11月27日和12月4日,我帶着自己精心準備的《帶刺的朋友》一課分別到了兩個陌生的縣城送教――棗強和南宮,這次送教活動對我來説既是挑戰,也是學習,因為學校和學生的陌生,我必須要全方面的備好課,備好學生,儘量將課堂生成預設的穩妥,例如:孩子們會不會不善於表達?他們是否聽得懂我提出的問題?他們是否願意相信我、靠近我、積極配合我……備課時,我主動學習《新課標》和新部編語文理念,努力把課本挖透,遇到困惑時向同組老師請教,要讓工具的使用有提升課堂效果的作用,要讓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要體現“以學為主,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讓這堂課出彩。

憑着我認真的工作態度,這兩次地送教活動圓滿結束,在課堂中,我能感受到學生們的淳樸,從他們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們對我非常信任和喜歡,雖然他們大部分孩子在語言表達方面還欠缺自信和完整度,但並沒有阻礙我們共同完成這生動的一課。但也正是他們的內向讓身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中體現了“教師是引領者”的身份。最後,在研討中,我受到了領導和同仁的一致好評,從他們的認可中我更加相信,相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從他們的表揚中我更加自信,讓我明白“信心比天才重要”。

在這次活動中,有成功,也有不足,課後,我對自己的表現反思如下:

教材方面,一是新教材把課外閲讀納入教材體制,本來想着把本課的原文出示出來,但感覺時間太緊張,如果能讓學生帶着和作者一樣的好奇心去讀原文,一定能有新的發現和新的趣味。二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做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本文中小刺蝟偷棗的動作描寫為學生如何具體寫一件事做了一次很好的示範作用,像寫作技巧、生動句子的朗讀,對比內容的生動形象等等,這些都應該讓學生做到紮實的領會和掌握。

教師方面,一是整堂課的節奏有些趕,使得最後作者對小刺蝟的感情昇華薄了些。二是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要避免問題疊加,這樣會使得學生不知該具體回答哪個。

學情方面,一是課堂中學生參與度不高,無論是小組討論還是一對一的教學手段,沒有完全實現“學生是主體”的目標。二是在課堂上對學生正確回答問題、語言表達的完整度的點撥不夠徹底。

點評方面,這次送教,我也是評課教師之一,作為評課教師,我距離評課的專業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從聽課中聽到的疑惑不能很專業的表達出來,這説明我對國小語文專業理論的學習還不夠,需要多讀、多聽、多鍛鍊。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我也會更加註意讓課堂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使語文學習真正意義上是為了生活的需要而學習,實實在在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