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1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共同締造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基層自治能力不足制約着人民羣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是一項既有創新性又具挑戰性的戰略任務,需要選擇正確的路徑和方向,尋求突破和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破解治理難題。20xx年住建部將我鎮大留村列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示範點,我鎮立足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天然優勢,查找解決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短板,深入探索宜居宜業宜遊的鄉村振興新道路,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提檔升級,為打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範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選擇。

一、情況背景

一是隨着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目前,我鎮鄉村基礎保障功能不充分與新農村建設加速發展的迫切要求還不相匹配,具體表現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面廣、量大,只有花大力氣做好前期基礎整治工作,才能進一步開展提升建設工程,同時存在村內各項民生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到位等問題;二是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各村農業主體實力總體不強、結構比較單一,特色產業發展勢頭慢,無規模化種植養殖,發展後勁不足,第三產業發展還相對滯後,農民增收渠道不多。三是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待提升。隨着急劇變遷的鄉村社會必然帶來利益格局的巨大變化,鄉村民主決策機制落實不到位,導致利益糾紛呈現尖鋭化、多樣化、複雜化趨勢,鄉鎮日常調處矛盾,涉及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土地承包、房屋宅基地等多個領域,反映出鄉村治理的難度大大增加。目前存在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不夠健全,鄉村民主決策機制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四是少數鄉村村民法治意識不強。部分羣眾法治意識還比較淡薄,在實際生活中逐利不守法現象仍較突出,在表達利益訴求時,除了傳統的訴訟、逐級上訪外,還採用重複和越級上訪、纏訪、鬧訪、涉訴信訪等手段,甚至藉助新媒體等手段,將合理與不合理訴求交雜,使解決矛盾更加困難。

xx鎮位於韓江河畔,東臨縣城xx鎮,北接xx鎮,南聯xx、xx鎮,西與xx縣xx、xx、xx和xx鎮為鄰。鎮域面積232。82平方公里,下轄23個村(社區),有38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萬多人,是xx縣西部商貿集散地和鄉村旅遊重鎮。

自“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我鎮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堅持落實xx縣生態優先,突出人文引領,推動綠色發展思路,緊緊圍繞“一個目標”,明確“三項任務”,落實“五項措施”,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紮實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二、主要做法

(一)圍繞一個目標,打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鄉村振興的“升級版”。

xx鎮依託獨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和結合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融合陰那山大景區旅遊資源,沿線串聯整合小留、大留、下村、中村、坑尾和桃石6個村的美麗鄉村自然風光優勢,充分發揮各村的資源稟賦和人文特色,通過“五共”路徑探索村莊“六變”發展模式,重點建設小留村和大留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示範點”核心區,致力建設成為一個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引得來遊客、送得出產品的物阜民豐生態美的美麗鄉鎮,打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鄉村振興“升級版”樣本。

(二)明確三項任務,促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共同發展。

共同締造的核心在於理念“共同”,通過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依靠村級“主體”和村民“主力”來開展社會治理,以落實好完善機制體制、人居環境整治和惠民興民工程的“三大任務”,促進廣大村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共同提升。

1、完善機制體制。

一是建立一根紅線“縱向到底”的機制。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健全村黨組織體系,在三年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部署指引下,實施“頭雁工程”“黨員先鋒模範工程”等一系列黨建建設,提升支部隊伍組織力。完善農村黨組織書記年度輪訓制度,建立健全村黨組織書記激勵機制,確實讓農村黨組織書記在共同締造中成為活動的發起人,在共同締造實踐過程中成為村民帶頭人。推動黨建根基延伸到自然村、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合作社組織,發動駐村鎮幹部、黨員、村內有號召力人員、外出鄉賢、技術支持單位代表等參與,對村內重大事務進行共議和決策,鼓勵每個村民積極加入一個或多個村社會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共同締造中的引領作用。近年來,大留村熱心黨員鄉賢不僅在缺口資金上大力支持,還無償拿出土地搞好村內綠化及完善公共設施等,帶頭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先拆自己或自己直系親屬的廢舊房屋、牛欄豬舍等,從自身做起,讓村民看在眼裏、觸動在心裏、落實在行動上,為“無障礙”推進共同締造工作起到榜樣示範作用。

二是“橫向到邊”建立村民理事會,發揮村民主力作用。只有生活在本地的村民,才最能體會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才清楚有哪些緊迫的需要,通過村民理事會組織實現自我管理,積極發動和協調村民開展村莊建設與管護工作,提升村莊環境容貌,化解鄰里之間的矛盾與糾紛,齊心合力發展農村經濟,才能真正符合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目標,通過共同締造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需求。其中,大留村以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為核心,建設了4個村民理事會、培育1個新型農村合作社,有效發動全體村民共同參與到盤活村落閒置資源、人居環境提升和產業發展等村莊建設中來。三是“協商共治”搭建多種參與平台,充分發揮鄉賢對村民的帶動與凝聚作用。以黨建聯村為紐帶,以自然村為基本空間單元,村民理事會為平台,通過座談走訪、入户調研、問卷調查、微信羣、村民小組座談會等方式,瞭解村民對村莊環境整治、建設等方面存在問題的看法,收集村民建議,發動羣眾參與。實施新鄉賢返鄉工程,支持在外新鄉賢通過參與鄉村治理、引資引智、擔任志願者、投資興業、行醫辦學、捐資捐物等方式服務鄉村,讓鄉賢參與村莊決策,對村莊發展提出更加優化的建議,凝聚各方共識,帶動其他村民有效推動共同締造的開展。四是強化政府支撐作用。我鎮改變“自上而下決策、大包大攬實施”的工作思路,將政府角色轉變為引導者、鼓勵者,將各部門職責、任務時間節點列出清單,統籌推進工作實施,實現“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農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機制。

2、重點抓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一是把“三清三拆三整治”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重點,全面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綜合提升鄉村環境衞生水平。目前,全鎮22個村已全面通過縣“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驗收,加快開展美麗鄉村連片規劃和綜合改造。二是以小留村為垃圾分類和垃圾不落地示範點為抓手,大力加強對農村“髒、亂、差”的治理,使農村地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三是各村以房前屋後為切入點,發動村民積極投工投勞,執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樹立起“主人翁”精神,主動配合和做好“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污水治理等工作,實施美麗庭園計劃、開展清潔村莊行動、開展村莊風貌維護計劃,加強農村環境美化綠化工作,從裏到外改善村容村貌,逐步打造乾淨整潔村、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

3、加快推進惠民興民工程。

一是惠民工程。交通方面大力推進009縣道,麻英路口至大留觀景台綠道建設,串聯沿線6個村的旅遊節點、產業資源,打造“六村聯動”精品旅遊線路,完善“四好農村路”交通網絡,解決日常出行、農產品輸出“最後一公里”基礎設施短板,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快速致富通道。穩步推進村內衞生站、養老、健身娛樂等公共基礎設施,加快實施電網、光纖網絡入户、快遞下鄉等服務項目,將惠民工作落實落細落具體。二是富民工程。以“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抓手,支持村集體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泰國蜜柚、百香果、火龍果等農產品,培育打造“南粵古驛道”“粵美鄉村”等特色旅遊項目品牌,助推鄉村產業發展。目前,坑尾村完成村級長壽鄉“六有”標準建設,長壽文化氛圍濃厚,進一步培育長壽文化、養生食品產業,目前正在進行百香果園50畝的規模種植;大留村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户”模式,打造紫薇苗圃和50多畝的泰國蜜柚產業園;桃石村採取以獎代補的方法鼓勵農户進行茶葉品種改良,以“茶韻桃石”為主題改造一間茶葉加工廠,採取公司加農户的方式進行聯營,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三是精品工程。我鎮以小留村和大留村核心區為重點,大留村是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示範點”,小留村是梅州市首個廣東省“宜居村莊示範點”,通過兩村互通的村道、水道和綠道為“紐帶”,串聯展示各節點自然環境、資源條件、特色產業等美麗鄉村精品亮點,注重彰顯鄉村特色。活化利用現有保存的古民居,在小留村利用原有宗祠建設村史館和家風家訓示範點,通過民居改造鼓勵村民參加遊客服務中心組建;大留村改造原有的學校舊舍為特色民宿、建設農耕農具展示、美食展示體驗以及大留釀酒體驗區各一個,積極組織村農產品展示和銷售,連片打造農旅文化體驗拓展參觀示範建設項目。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要求、自治法治徳治精神、移風易俗、村莊規劃管理等納入村規民約,注重與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相結合,傳承氣息濃郁的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留住“鄉韻”,記住“鄉愁”,豐富鄉村旅遊的人文內涵,提升農村農民精神面貌,推動鄉村旅遊精品化、品牌化發展。

(三)以“五共”促“六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將“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理念融入打造的各個節點,實現村莊“六變”模式,煥發出新農村生機活力。通過發動羣眾和外出鄉賢參與討論村莊規劃,特別是在改造池塘、國小、操場等場所問題上達成共謀;向外出鄉賢尋求資金支持,發動全民投工投勞參與建設實現共建;完善好村規民約、理事會活動場所,以及村史館、公廁等公共場所的清潔、管理形成共管;通過“美麗庭院”、“美麗陽台”等評比活動體現共評;最終實現“村祠堂變議事廳、老屋變別墅、危舊房變廣場、豬欄廁所變農家樂、村民變股民、舊思想變新觀念”的發展模式,實現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享。

1、決策共謀。共同締造中由政府引導支撐,村“兩委”主體實施,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開展入户訪談與座談會等方式,共同確定急需解決的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找出基礎設施短板,共同研究解決方案,瞭解村民對村莊發展存在的疑問、收集村民對村莊發展的建議,主意大家拿、辦法大家想、事情大家做。引導村民從“觀望”逐步轉向“關注”,繼而轉向“主動參與”。

2、發展共建。通過尋找村民熟悉、信任與推薦的能人,或者關心鄉村發展的鄉賢,在回鄉聯村幹部的共同支持下,主動去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找到村民容易參與的切入點,從房前屋後、街頭巷尾等羣眾身邊小事做起,發動外出鄉賢捐資建設路燈、護坎、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在遇到徵地難時,巧用“熟人效應”和內部調換土地的方式巧妙化解難題,同時還為村民創業儘可能地提供支持,激發村民主人翁意識,珍惜用心用情用功共建的勞動成果。

3、建設共管。共同締造基礎建設中,在原有村內財務公開監督基礎上,發揮村民監委會和村民小組代表作用,進行共同締造各項建設質量安全監督,完善相關章程,保障各項財務支出合法合規。發動村民積極配合參與“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自覺動手做好房前屋後美化綠化工作,分片包乾保障村容環境衞生整潔,並制定管理制度,實現村莊乾淨、整潔、有序的長效管理。

4、效果共評。建立完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項目及“共同締造”行動開展情況的監督考核標準和監督考核機制,組織各片區村民、鄉賢等各界人士參與活動評價和反饋,最終實現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共同締造氛圍,總結有效經驗,以點帶面,激發各村積極性,改進農村建設和管理。

5、成果共享。通過大留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示範點打造為契機,共享建設成果提高村民對參與性。通過共建共治,讓村莊昔日的臭水溝成為美麗生態塘,將舊茅廁改建成新公廁,新建小公園和小廣場,讓村民在勞動之餘有休閒娛樂場所;把村內危房改造成客家特色民居,閒置的國小校舍打造成民宿,創建特色遊玩景點;大留村要將種植蜜柚、火龍果和紫薇苗圃園特色農業連成片,讓更多村民享受共同締造成果,使村民的幸福感更加具體充實,轉變“等靠要”思想,激活內生動力,大大扭轉昔日“髒亂窮差”的落後貧困狀況,成功蜕變為全縣的“模範新農村”,逐步發展成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型農村。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2

“共同締造”行動開展以來,我堅持“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黨建為根本、羣眾為主體、創新為動力”的基本原則,以打造凝心、誠心、連心、舒心、同心的“五心”大東為載體,從百姓身邊的小事、房前屋後的實事做起,現將近期工作彙報如下:

一、組織有力,確保締造行動實施

xx社區作為“共同締造”的區級試點社區,緊緊圍繞“共同締造”行動的總體部署,結合我社區的“善”文化特色社區建設,學習觀看xx經驗宣傳片,利用LED屏、發放宣傳單、入户宣傳、主題宣講等形式宣傳共同締造,動員社區廣大居民參與到“共同締造”活動中。對標xx的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組建由原社區黨委成員、掛職鍛鍊副書記、駐街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組成的社區大黨委,建立樓院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户“縱向”組織體系;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居民代表、駐街單位代表、派出所、環衞、自來水、供暖等單位負責人組成的協商議事委員會,建立網格長、樓院院長、樓棟棟長、單元組長的縱向網格管理體系。組建“善”行志願服務隊,平安志願服務隊,科普志願服務隊、環保志願服務隊,流動人口志願服務隊等志願者隊伍,擁有喜洋洋合唱團、xx舞蹈隊、太極拳表演隊、乒乓球隊、象棋隊、書畫班等社會組織,準備引進居家無憂社會服務機構。

二、全員參與,完善“五心”有序進行

我社區將緊跟區、街關於幸福家園、共同締造的工作部署,按照時間結點做好每一項工作,強化黨建引領,打造民意向黨的“凝心”家園。發揮全科社工作用,繼續錯時上下班,更好的為社區居民服務。打造“誠心”家園。發揮熱心社區工作的黨員、院長、樓長、單元組長的作用,引導社區現有的志願服務團隊,以及興趣類等自治組織,成型一個、建立一個、出殼一個,將黨員、職工、青少年、婦女、退休老人等不同年齡的人凝聚起來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充分挖掘社區能人,組成智囊團,為社區建設建言獻策,使其成為發動羣眾做羣眾工作的有效抓手,做好羣眾工作的得力助手,讓社區的居民都參與到社區的每個組織團隊中,共同打造“舒心”家園。繼續推進落細落小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善”文化特色社區建設,制定居民公約、利用好人榜和善行義舉榜,弘揚正能量,挖掘共同締造帶頭人,打造“同心”家園。

三、凝心聚力,做強善行特色活動

(一)舉辦“共同締造”啟動儀式

結合“善”文化特色社區,舉辦“幸福xx,共同締造”啟動儀式,廣泛徵求居民的意見,共同討論,形成共識,讓居民積極爭做共同締造的推動者和踐行者,積極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幸福社區,幸福xx大家共同參與。

(二)齊唱紅歌,向雷鋒致敬

通過唱響紅歌,唱出社區居民對今天幸福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唱出今天五心大東從心而動幸福xx共同締造的新篇章,為居民攜手共建幸福家園奠定良好基礎。

(三)宣講締造理念

“幸福xx,共同締造”社區宣講小分隊進行宣講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的目標任務以及工匠精神,為幸福xx共同締造建言獻策。

(四)圍繞今年國際社工日的宣傳主題,社工讓社區更美好,開展系列宣傳活動,為幸福家園,共同締造助力。

(五)召開幸福家園共同締造協商議事會議,協商委員會成員坐在一起共謀“幸福家園共同締造推進會,開展共建活動,使社區的服務項目更接地氣,順應民意。

(六)xx藝術團代表xx社區參加舞蹈比賽,舞出美好心生活,舞出幸福家園共同締造的時代精神,為社區基層文化建設增添靚麗光彩。”

(七)詩歌湧清明,文明寄相思,清明節,xx社區舉行詩文朗誦會,這也是民主協商文明祭祀,綠色環保的倡導活動。

(八)開展“小器材大保障民主協商齊抓共管”社區健身器材認管,經過xx社區廣泛開展徵求民意,組織居民代表、黨員、志願者開展民主協商器材管理協商會,經過民主協商,針對健身器材就近分配原則,部分黨員、模範及志願者主動提出管理自家樓下健身器材的損壞檢查上報工作,並就健身器材進行認領管理,定時清洗維護。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3

事物一旦超越個體的小,形成相對的大,另一對非常關鍵的關係範疇就會出現,即同與異的關係。涉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問題,同與異這對關係範疇可以提供一定的進路線索。

從現實的角度來説,在我國如此廣袤的疆域上,差異必然是廣泛存在的。不過,異彩紛呈總是有存在條件和保障的,這就涉及同的問題。中華民族如此多元,卻能夠長期存在延續,關鍵就在於具有某種同的特質。抽象地來看,“同”具有兩種基本意涵,一種是相同,一種是共同。“相同”排除了異的存在空間,只保留同一性的內容;“共同”則為異之共生提供了豐厚土壤,以保障互助協作內容的生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考慮前者,以保障整體性的共存,也要考慮後者,以促使共同體保持生機和活力。

對中華民族這樣一個有着數千年曆史的共同體而言,同一性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中華文化。那些習而未察的無意識、優秀的精神價值、能動的進步意識,無一例外都根植於厚重的中華文化土壤中。因此,中華文化這一豐富資源,自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底色和毋庸置疑的本源性內容。

在同一性層面,還有一些內容是相對清晰的,這是由近百年來中國政治文明現代化的獨特路徑賦予的,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及其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近代,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而國民整體又處於低組織化狀態,喚醒大意識,凝聚並組織各族人民奮起自強成為歷史所需。中國共產黨勇擔歷史使命,以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團結國內一切力量,建立統一戰線,最終締造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解放和主權獨立,由此奠定了國家統一穩定的內在秩序,為各族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政治基礎保障。此後,經過曲折探索,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最為核心的對象性內容。動態地審視這五個關鍵的對象性內容,會發現其具有共同性的一面: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中華民族是各民族交融匯聚形成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共同走出來的。可以説,從異到同,在動態的歷史過程中,提供了一個由小及大的內容體系、厚重根源和行動方案,這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大意識的基本進路體現。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4

當前,荊楚大地奏響“共同締造”強音,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正在湖北全省紮實有效的推進。共建美好環境,同創幸福生活,這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廣大網民紛紛拍手叫好。

如何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實踐活動走深走實?我們務必以“三個強化”為有力抓手,重在抓落實,貴在見實效。

強化“五共”理念。踐行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五共’理念,核心在“共同”,關鍵在“締造”。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強大合力、激發廣大羣眾的內生動力尤為重要。各地亦可採取舉辦專題培訓班,組織老黨員、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模範等“五老”人員深入基層宣講,開展進單位、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五進”活動等方法,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學習宣傳。準確把握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理論依據、深刻內涵、核心要義和路徑方法,我們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要使廣大幹部羣眾清楚明白,心中有數。從而形成“人人關心、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和生動局面。

強化黨建引領。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突出黨建引領,是推進“共同締造”的根本保障。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踐行“共同締造”過程當中,要切實發揮“領頭羊”、“頂樑柱”、“主心骨”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務必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充分發揮示範表率引領作用,把職責扛在肩上,把舉措抓在手上,做好做足“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各地要積極探索並不斷創新“黨建+實踐”模式,打造黨建特色亮點,激發黨建活力,凝聚黨心民心。

強化務求實效。在推進“共同締造”活動中,要把羣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得沒得到實惠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尺。因此,各地必須緊緊圍繞“我為羣眾辦實事”這個宗旨來紮實開展活動並貫穿始終,以羣眾身邊、房前屋後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以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實幹實績實效實惠,用心用情用力破解羣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幫助羣眾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羣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不斷提高羣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感。

共建美好家園,同創幸福生活。相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羣策羣力,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吹響全民幸福集結號,奏響“共同締造”交響曲,必將繪就出一幅幸福生活新畫卷。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5

密林深處的一個黃土包旁,一棟佔地200多平方米、4間2層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緊施工。8月1日,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豔告訴記者,這是投資120萬元建設的垃圾分類超市,預計8月底建成啟用。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可回收還能再利用。”閔洪豔説,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樣展示在櫃枱上,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更好解決羣眾現實問題,深入推進“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堰河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讓千餘名村民從中受益。

綠色根植於心務實重行拔頭籌

“別人不敢幹的我先幹,別人能幹的我搶先幹。”在堰河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彰顯的是堰河人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窮得叮噹響,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乾打壘,可謂“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

1992年,29歲的閔洪豔成為堰河村的“領頭雁”,當時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綠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諾。

“地當牀,天當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節,全村幹羣戰天鬥地,苦幹實幹,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4000多畝,不僅擺脱貧困,還實現了小康。

進入新時代,堰河人緊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提出“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通過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特色產品變旅遊商品”的目標,讓村民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資產和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億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5萬元。昔日“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達到10萬元”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全省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吃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户裏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

“我們就是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讓鄉親們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幸福感更強。”閔洪豔説。

賦能山水資本融合發展添動力

綠色是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

“堰河因茶而興,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依靠科技賦能。”閔洪豔説,村裏跟省、市農科院合作搞產學研項目,1200畝茶園一半以上推行有機化生產,推行“從種植到茶杯全程淨化”消費模式,讓賣出的每一片茶葉都可追溯原產地信息,兩三年後所有茶園實現有機化生產,產值可突破4000萬元。

依託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05年第一家農家樂開張到如今120餘家遍地開花,遊客絡繹不絕,每年舉辦的年俗文化節更是成為谷城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2021年,堰河鄉村旅遊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點燃了全村幹羣衝刺國家5A級景區的熱情。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牀能抵十畝糧。”閔洪豔打趣地説,是鄉村旅遊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

目前,投資1億多元的民俗園三期項目進入招投標程序,新建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展銷中心、文化娛樂場館、大戲樓、冷藏庫等,全面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投資160萬元在堰河水域興建2個魚鱗壩、1處親水平台,增加遊樂設施;投資500萬元建設天藝茶莊廊橋、農旅茶文化觀光園等,實現採茶、炒茶、品茶、購茶自由;投資600萬元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讓遊客不虛此行、身心怡然。

以黃土牆、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回廊為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為特色的庭院,處處皆景;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為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這些都是村裏統一規劃設計和整修的,我們家房前屋後煥然一新。”一組村民艾元平説,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經通到每一户門口。

在堰河,農民成了網民,農田成了電商賣場,手機成了農具,直播成了農活,新發展業態迸發出新活力。

村户人一體化同心共享福無邊

為充分體現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堰河村通過創新共管、共評機制,最終實現一切成果共享目標。村裏成立堰河生態旅遊經濟合作社,把每家每户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所有菜品、旅遊商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為遊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贏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為靈秀湖北特色旅遊商品品牌。

組建生態保護夜巡志願服務隊,不光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村民自發加入,人數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現在的100餘人。他們不僅巡山保水,規勸制止不文明行為,而且擔負着村裏的治安巡邏任務。“夜裏聽到狗子狂叫,都會有人起牀,跑出來看一看,這已經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堰河村幹部任雪平説。

村無閒户、户無閒人、人無閒事。全村人都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組織,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羣,村裏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年年有分紅。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決了貧富不均問題。

二組村民馮畢建曾在十堰一帶挑貨賣,養家餬口。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共同發展的氛圍很濃,決定紮下根創事業。

如今,他經營的有商店、農家樂、民宿,還有一個凍庫,年收入幾百萬元。“沒有村集體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馮畢建感激地説,村户人一體化發展模式讓人人嚐到“有福大家享”的甜頭。

通組到户柏油路無縫對接、看病不出村無縫對接、家門口就業無縫對接……

“只要羣眾有需求,村裏都會責無旁貸去滿足。”閔洪豔説,所有黨員幹部包括合作社員工“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要求”,村民一個電話,就上門服務。

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堰河干羣同心同德,鉚足勁幹,“1+7”大堰河旅遊發展格局已然形成,輻射帶動五山“茶旅小鎮”不斷向前發展。

為解決堰河沿線近2萬人用水難題,村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新建一座水庫,8月份施工單位進場,“共同締造”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強。

今年,落户五山鎮、投資近5億元的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加速推進,落户南河流域、投資1億多元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啟動建設。

“像堰河這樣生態好、產業強、日子富的村莊還有很多,比如石花鎮涼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鎮花園村、官坊村,還有城關鎮老君山村等,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發力前行。”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農村善於做好“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願景。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6

基層社會治理事關民生福祉, 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水平現代化。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 隨着城鄉 融合互動發展, 基層社會治理成了 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 尤其是經歷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之後,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既是現實的需要, 也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 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關鍵要堅守人民至上, 始終把握黨建引領大導向、 用好改革關鍵招、 激發主體內生力。

樹立黨建引領大導向。

辦好中國的事情, 關鍵在黨, 關鍵在黨的領導。 無論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 還是推進省域治理, 都始終要強化黨的領導。 從一些地方成立社會治理委員會, 到出台一些社會治理指導性文件, 都始終在地方組織部門的指導和引導下進行的。 從各地推出的這些試點探索文件來看, 都是由地方組織部門牽頭來實施的。 從文件指導思想來看, 都始終牢牢把握住了 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 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實踐直接影響到人民羣眾的獲得感、 幸福感與安全感,每一個文件的出台, 每一次的.試點探索, 都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都必須要把人民羣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唯有堅持黨的領導, 才能讓基層治理的探索實踐取得更好成效, 才能贏得人民羣眾的支持。

用好深化改革關鍵招。

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 要用好改革的思路和辦法。 基層社會治理牽一髮而動全身, 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在化解眼前矛盾問題的同時, 關鍵要從機制體制着手, 着力解決一些影響基層治理中的深層次問題。 從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 到逐步下放審批執法服務權限, 從突出創新志願服務工作機制, 到試點探索基層治理幹部人才隊伍建設等, 這些都需要打破常規, 打破條條框框。從資源整合, 到機制保障, 從制度完善, 到活力激發等, 要全面激盪基層治理的動力活力。 越是在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的關鍵時刻, 越是要用好改革關鍵招, 越是要大膽改革, 大膽創新, 通過探索實踐來釋放強大的發展動力。

激發幹部主體內生力。

無論是基層社會治理, 還是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或者是推進省域治理, 都需要激發黨員幹部的內生動力。 對在崗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崗位管理、 享受事業崗位待遇, 同時要對適宜街道管理的職能部門延伸派駐機構, 逐步將管理權限、 編制、人員直接下放街道, 從明確身份、 定崗定級、 落實待遇、 加強管理、增強活力等方面, 全面加強城市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激發了 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對在基層服務兩年以上的優秀志願者, 優先招聘為社區專職工作人員, 在鄉 鎮(街道) 公務員招錄、 基層事業單位招聘時, 同等條件下可優先錄取, 激發了 志願者的動力活力。

通過政策激勵和待遇保障, 不僅穩定了 基層社會治理的幹部隊伍, 而且堅定了 他們紮根基層幹事創業的信心與決心。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7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人民羣眾安居樂業的家園,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平台,對於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重大意義。各級各地的黨委政府要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則,進一步加強社區治理能力建設,不斷推動基層治理科學化、法治化,為平安中國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社區治理水平的高低,不僅直接關係着居民的幸福指數,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社會和諧穩定及社會治理成效。近年來,我國城鄉社區治理與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但與人民羣眾的期待還存在着一定差距。比如,社區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法治化水平還不夠高,居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還未充分調動出來,社區黨組織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在新發展階段,必須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全面打通社區治理的“最後一公里”,讓“毛細血管”暢通活絡,這既是加強新時代社會治理必須答好的“必答題”和做好的“重點題”,也是不斷提升居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

謀劃共建,提升羣眾的參與率。“共建”回答的是社會治理依靠誰的問題,即社會治理不只是黨委和政府的責任,而且是社會各方的責任。推動基層治理,就要加強基層民主,堅持羣眾路線不動搖,充分發揮羣眾力量,創新羣眾工作方法,下放權利到基層,做到人人有責。我們應學習“楓橋經驗”,發動和依靠羣眾,主動貼近羣眾,拉近幹羣關係,瞭解羣眾需求,解決羣眾問題。要積極組織黨員參與到社區的治理和服務中來,提升黨員為民服務的水平,要針對羣眾所需所急所想,組建專門的黨員志願服務隊伍,急羣眾之所急想羣眾之所想,讓社區羣眾能夠足不出户就能解決一些生活上的難題。要通過推行“居民羣眾點單、社區黨組織下單、黨員志願者接單”的志願服務模式,引導駐區單位、行業、領域黨組織、黨員為居民羣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同時,還要充分調動民眾參與的積極性,通過“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的廣泛宣傳,向羣眾普及參與治理的途徑和方式,加強參與意識,提升參與能力。

完善共治,開拓治理的引領力。“共治”回答的是社會治理怎麼開展的問題,即通過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實現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規範網格化管理,健全以黨建為統領、以法治為核心的基層治理體系,有效保障基層社會治理,調動羣眾積極性,做到人人盡責。必須樹立“黨務不脱離業務”的理念。將黨建嵌入到社會多元共治的業務及其過程中,使相關要素都聚焦於社會治理和服務的需要,形成黨建共商、服務共做、難題共解、文明共創的格局,規避耗散效應。城市大黨建要承擔起整合跨部門、社會力量以及市場資源的職能,為化解社區治理頑疾,形成治理合力,推動多層次、一體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建設提供總體的領導支持和組織保障。同時,社區黨委在社區治理中,可通過建立黨建理事會、居民議事會、商圈共治理事會等多元載體,整合社區資源和力量,引領各方主體共同商議社區重大活動和事項,調動了各類社會組織共治的積極性,形成了黨建共商、服務共做、難題共解、文明共創的社會氛圍。

加大共享,實現共贏的覆蓋面。“共享”回答的是社會治理為了誰的問題,即通過社會治理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實現社會治理成果共同享有,不斷提升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個有温度的城市,由一個個有温度社區組成,而一個有温度的社區必然是管理有序、生態健康、公正包容、和諧文明、充滿温情的美麗家園,這是大家共同奮鬥的目標,也是社會各個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生動體現。實現“共享”,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政府應深化職能轉型,轉型成果由羣眾共享,將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促進公共服務體系的精準對接,實現人人享有。政府通過建設服務管理信息化平台,聯通政府各部門,明確主體責任,投入公共資源,提供了便民便企服務,深入落實“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實行了線上線下雙服務;通過“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真正實現“扶貧路上一個也不掉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磚加瓦。

人心齊,泰山移。從實踐看,基層自治的內容不斷豐富拓展,幾乎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各個領域,如物業,停車,寵物管理、環境衞生,社會安全、矛盾糾紛,以及各種利益分配。要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不是基層黨組織的“獨角戲”,而是多方力量的“大合唱”。如何匯聚起磅礴的多方力量,既需要情懷擔當,也需要有關部門在工作中另闢蹊徑,創新社區治理模式,發揮共建共治共享的作用,使社區治理中的每個“細胞”都健康、每個因子都活躍,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共同給力,我們就能合力畫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同心圓,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交出一份社區治理的合格答卷。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8

作為xx市“美麗xx共同締造”行動試點區,xx區以羣眾參與為核心,重點探索城市社區以共同締造方法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市委書記直接指導並多次批示給予肯定,為試點工作順利推進指“路”、鼓“勁”。

試點工作可以用“一個目標、三個原則、六個探索、三個成效”總體概括,具體是:

一、試點謀劃

在試點工作中,xx區精心選取中新城區社區代表xx社區、xx社區,老城區社區代表xx社區、振興社區,“村改居”社區代表xx社區5個各具特色、能夠反映全區社區總體情況的社區作為區級試點社區,並在廣泛徵求居民羣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精心梳理確立了29個由社區執行、羣眾參與、部門協助的“房前屋後”美化提升項目,科學務實地推進試點工作。全區10個街道也分別選擇1個社區作為街道試點社區,同步推進試點工作。

試點工作是在xx區面臨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兩個轉型”、在轉型中求發展的背景下開展的。因此,xx區積極對接全市“兩個百年”的發展願景和“五個城市”的發展目標,注重分析當前形勢、針對區域特點、結合羣眾需求,提出“建設美麗xx示範城區”這“一個目標”,緊緊圍繞“三個原則”謀劃試點工作:一是注重把握好共同締造的工作方法。改變原有的慣性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緊緊圍繞“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共同締造方法,轉變工作理念、推進工作提升、創新工作機制,以此找尋社會治理的“新路子”、搭建羣眾參與的“新橋樑”。二是注重把握好“兩改革三提升”的工作內容。圍繞城市社區特質,提出“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羣眾參與機制改革,提升公共活動空間、提升公共活動平台、提升公共服務體系”的“兩改革三提升”工作內容,致力實現社區“職責明晰化、管理民主化、環境宜居化、關係和諧化、服務人性化”,努力營造社區共同家園。三是注重把握好“四步走”的工作路徑。以項目為載體,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摸索、實踐、思考,確立“建設——管理——服務——精神”的城市社區共同締造工作路徑,形成羣眾參與共識,增進羣眾參與的自發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試點做法

xx區注重走內涵式、長效性的共同締造之路,突出城市社區實際,重點從“六個探索”推進共同締造行動,進一步增強了社會凝聚力,改善了社會關係。

(一)推進社區空間平台提升

針對城市社區公共活動空間有限、公共活動平台不足等問題引發的人際關係冷淡、人羣陌生等“城市病”現象,xx區注重考慮空間規劃與平台設計,致力推進“熟人社區”建設,營造人與人之間親密的夥伴關係,夯實共同締造基礎。

提升公共活動空間。區級層面,啟動“十大健身步道”提升項目,通過媒體、網站、微博、微信徵集“金點子”,現場徵求羣眾意見等方式,發動居民參與到山體健身步道和鐵路文化公園休閒步道的改造提升中。通過細化標識標牌、完善配套設施、健全系統功能,努力讓健身步道“管理精細化、服務人性化”。同時,着手規劃社區慢行步道、社區生態公園,連接或打通一些片段化的步道,增設休閒桌椅、迷宮步道等。目前,已對8座原有的街心公園進行改造提升,增設石桌、石凳、公共飲水等設置,並在美仁宮、不見天等區域新建12座街心公園。社區層面,充分挖掘、利用“房前屋後”有限空間,為居民休閒娛樂、人際交往提供必備場所。如xx社區積極開發老城區社區空間,與居民一道共同清理半山腰中的垃圾死角,整修建成可娛樂、健身的半山休閒亭(居民取名為“夢想亭”),將居民經常聚集的破舊小區過道改造建成“話仙長廊”,增設木質長椅,並將居民創作的書法、圖畫作品懸掛在小區過道,增強社區人文氣息。社會層面,動員轄內機關、學校、企業等單位共享社區活動場所,提供人力共建、財力共建支持。如xx社區轄內共建單位市民防局主動為社區居民文化廣場提供水電支持和衞生設施,主動承擔鴻山步行隧道的所有費用,增設照明、監控等設施,為居民建設標示清楚、設施安全、無障礙的出行空間;區武裝部、區建設局也主動提供單位用房作為居民活動管理用房,為居民開展活動提供硬件保障。

提升公共活動平台。一是開展羣眾性互動活動。如各社區舉辦“温馨廣場大家唱”、“和諧鄰里節”、“身邊好鄰居”評選等羣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創造共同活動機會,促進居民的相互認識和友好交往,盡力消除城市社區生活的封閉性帶來的隔離感,在居民之間、樓院鄰里之間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xx社區經廣泛徵求意見,設立每年xx月xx日為社區“和美鄰里日”,舉辦社區趣味運動會,吸引更多的社區家庭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增進鄰里相互瞭解。二是開展羣眾性文藝活動。鼓勵居民自發組建社區合唱團、腰鼓隊、廣場舞隊、書畫小組、讀報小組等興趣愛好類社團,建立起居民之間的情感網絡。如xx社區對現有的老年舞蹈隊、氣排球隊、橋牌隊、合唱隊等隊伍進行整合,分成文藝、體育兩大類別,組建“幸福五村”社區藝術團隊,負責組織、協調和帶動各類文體隊伍開展活動,傾力打造鄰里和睦、居民和樂的温馨社區環境。

(二)推進社區基層組織建設

xx區把完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組織羣眾、引導羣眾、服務羣眾的有效抓手,以社會化、開放性的組織運行機制,進一步激活社區活力,發動各方力量參與共同締造。

凝聚黨羣組織力量。發揮現有基層黨組織、工青婦等各類基層組織的力量,將黨員、職工、青少年、婦女、離退休老人等不同類別不同年齡的人羣凝聚起來,發動社區內各類羣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一是建立區域化組織模式。成立10個街道大黨工委、96個社區大黨委,完善黨建聯席會、團建聯席會等組織共建形式,增進街道社區與轄內單位組織的聯繫。如在xx社區大黨委的推動下,文創村業主協會和商家協會分別成立黨支部,設立“黨員示範店”、“黨員先鋒崗”,開展支部推薦“放心店”評選;以文藝青年為主體的文創村團委,自行策劃舉辦“文青節”和“微風樂集音樂廣場公益音樂會”等活動,活躍了社區氛圍。二是建立特色化組織模式。根據黨員羣眾生活方式、組織方式和利益訴求方式的變化,設立了類別聚集型、興趣聚集型、居住聚集型等多元化、立體化的黨羣組織。如xx社區在樓道內組建樓道黨小組和居民互助組,將各樓道黨小組長、互助組組長的名字和聯繫方式印在“黨羣互助聯繫卡”內,分發至各家各户,並積極參與鄰里矛盾糾紛協調、社區活動組織、環境衞生整治,搭起社區與居民之間的“連心橋”,受到廣泛好評。

推動社會組織參與。把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作為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式。一是加快社會組織規範發展。出台《xx區關於規範社會組織管理、加快社會組織發展的實施意見》,依照“寬門檻、嚴管理”的原則,推進登記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直接登記、簡化備案程序、放寬登記限制;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弘揚正能量的社區服務類、公益慈善類、羣眾生活類、樞紐(聯合)型的社會組織;開設社會組織專項發展資金,實行“以獎代補”激勵社會組織發展。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提供辦公場地和人員培訓、管理諮詢等服務。目前,全區登記註冊的社會組織共249家,有500餘支文體類的社區社會組織在街道社區登記備案。二是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服務。發揮城市義工協會、藍天救援隊、同心慈善會、晨曦愛心服務隊、温馨志願服務隊等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專業力量的作用,引導參與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如沁心泉社會工作師事務中心專業社工積極開展社區失獨家庭、外來人員、殘疾人、老年人等多類羣體的專業服務,豐富公共服務產品。總部設在中華街道的全國知名專業公益組織“擔當者行動”,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集中的公辦學校——定安國小開展“班班有個圖書角”助學項目,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專業、規範、系統、先進的課外閲讀體驗。xx區城市義工協會每週六定期開展志願服務,形成城市文明風尚和市民生活方式,吸引越來越多的親子團、學生羣、姐妹幫、朋友圈組團參與。

(三)推進社區自治共治模式

針對xx區地理區域特點,研究探索了三套推進社區治理的工作模式,努力讓居民羣眾走出來、説出來、做起來、管起來。

推行新城區物業小區共治模式。不斷理順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小區議事小組之間的相互關係,在新城區物業小區建立四方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徵詢意見制度、信息傳遞制度、社情民意分析制度,形成居民委員會的社區管理、物業公司的專業管理、業主委員會和居民的自治管理相結合的“四位一體”共治局面。在試點社區建立對住宅小區物業服務監督評議制度,以社區為主體,成立以片警、居民代表、業主委員會、街道社區代表等組成的“物業評議小組”,從基本服務、對社區工作配合度、業主滿意度等方面每月對物業服務進行“優、良、中、差”的打分評定,將最後結果與物業公司評先評優、下一年續約等直接掛鈎。xx社區通過明確三方權責,由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與居委會共同協商制定小區車輛管理辦法,發動居民監督核查外來車輛,實行外來車輛及接送學生車輛禁止入內、上下班高峯期增派人員維持秩序等措施,解決了業主反映強烈的小區車輛管理混亂問題。

推行老城區無物業小區自治模式。在老城區無物業小區,建立由居委會牽頭、居民羣眾自助互助的“無物業小區自治小組”,由居民推薦、居委會審核,設置樓長、宣傳員、衞生員、調解員等,負責單元樓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推進樓幢自治建設。如國小社區“國小苑”無物業小區制訂《居民自治公約》,通過民主協商小區名字、自籌資金設立小區電動門禁,聘請小區下崗失業人員擔任管理員,收取一定的停車費用於小區日常管理和維護,並建立起值班管理、停車收費、衞生保潔、費用公示監督等自治機制,通過“身邊人管身邊事”,實現了小區有序管理、居民自己“唱戲”。xx社區九竹巷無物業小區57名熱心居民自發組成“居民自治小組”,組織各樓院居民代表共商片區公共事務,共同出錢維修防盜門、修理樓道燈,將衞生死角美化成綠化科普園等,共同打造了一個“金色夢想小區”。

推行區域化功能型自治模式。在社區某個特定區域內,鼓勵社區居民基於某個特定項目的共同利益自發組建功能型“自治小組”,通過共同行動締造共同家園,把解決問題的決定權交還給居民,由居民自行處理好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如xx社區針對治安安全隱患問題,轄內退伍軍人及熱心青年自發組建義務消防隊、義務巡邏隊等功能型自治組織,不定期對周邊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對佔道經營進行勸阻,助推文創村健康有序發展。xx社區居民自發成立愛車自治小組,對樓院停車位進行規整,建立車主通訊錄,遇前後車停堵等問題,及時電話聯繫、及時溝通,減少了鄰里糾紛和矛盾。官任社區針對轄內外籍人士多且集中的特點,發動熱心外籍人士成立外籍人士理事會、社區外籍人士服務點、外籍夫人沙龍、外籍青年俱樂部等外籍人士參與社區自治平台,增進外籍人士歸屬感,實現跨國界的共同締造。

(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優化

xx區切實關注基本民生、熱點民生、底線民生,通過轉變社區職能、優化服務質量等方式,大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羣眾滿意度,促進黨羣關係和諧。

推進社區服務提速、提效。進一步明晰社區職責、理順社區關係,讓社區集中精力抓好公共服務。一是推進試點社區減負放權。制定《進一步推進試點社區減負放權工作意見》,賦予社區源調配權、經費支配權、監督評議權等職權;減除社區12項、合併30項事務性工作,簡化13項便民服務項目,類133小項的黨建檢查台帳;全面清理試點社區掛牌,嚴格工作準入、規範社區台賬、統一社區考核、規範參會審批,切實減輕社區負擔,提高服務效率。二是推進社區服務網格化管理。將全區96個社區劃分成994個網格,配備4117名網格員,規範社區“1人1格或2人1格”的基本工作模式。推行責任網格化,將標有網格區域、概況、負責人、服務電話的網格責任牌,懸掛在小區、主要道路出入口;推行管理精細化,設立“一張網格聯繫簿、一本便民服務手冊、一份信息採集表、一本民情日誌”;推行服務人性化,實行錯時、延時上下班;推行信息規範化,實現社區與居民溝通方式的多元化。xx社區還聘請63名熱心居民擔任助理網格員,收集民情民意、反映民聲民需,發動居民羣策羣力參與封閉管理、監控安裝,提出有效的民主決策解決自己網格內的問題。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網絡。不斷滿足人民羣眾的個性化、多樣化、專業化需求,積極打造一站式的便民服務平台、建立全覆蓋的社會救助體系、推出更全面的居家養老服務、開展全方位的社區教育服務,通過自助、救助、幫助、互助,提升羣眾生活在社區的幸福感。在區級層面,啟動“圓夢助學”計劃,對轄區低保及低收入家庭的困難學子給予適當資助,幫助他們解決因學費、生活費等經濟方面的原因而難以完成學業的問題。開設“政府推動、部門合作、校企聯動、高校支持,專家支撐”的公辦早教中心,將原來3歲開始的學前教育往前延伸到0歲寶寶,滿足更多家長對早教的需求。建立了首批20台24小時自助圖書館,把公共文化服務“種”到百姓家門口,方便市民自助申辦借書證、自助借書、自助還書、自助查詢。在原有的968180社區服務網絡平台基礎上,建立“民生110”平台聯動協調工作機制,讓羣眾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優質、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務。在社區層面,如xx社區將社區原辦公樓、居民之家改造成未成年人服務中心、老人日間照料中心,設有圖書閲覽、綠色網吧、幼兒早教、科普智慧牆、機器人創意坊、心理諮詢室、健康自助監測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服務場所,引入專業社會組織為居民提供專業化服務。xx社區開發“智慧社區·掌上五村”移動手機客户端,既打造出集查詢、辦事、出行、購物、住宿的五位一體綜合平台,又為羣眾“亮嗓評議”提供了主動推送的移動陣地,實現了與居民的“零距離”互動。廈港街道廣泛發動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參與社區老人服務中心建設和管理,為轄內老人提供免費理髮、足療、鐘錶維修、日間照料、心靈關懷等温馨服務。

(五)推進社區共同精神營造

針對現代人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對社區品味的要求,xx區積極培育“勤勉自律、互信互助、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區精神,努力形成共同締造的思想共識和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

打造特色風尚。各試點社區注重打造特色精神風尚,培育共同情感與精神風尚。如xx社區立足“品質xx”這一精神理念,以優質的服務、細緻的工作開展現代城市社區治理,提升了社區品味和品質,營造了“和諧、互助、快樂、共享”的社區氛圍。xx社區以“書香五村”為社區核心精神,通過開展系列“書香銀苑”活動,在社區中、居民中融入終身學習理念,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國小路片區改造注重發動居民參與營造特色文化,轄區內的大同國小學生在華僑大學學生的幫助下,將原來的老舊石頭牆修整粉刷,繪製成一組“豐子愷”風格的“中國夢—美德牆”,使片區風格獨具一格。xx社區憑藉悠久的漁村歷史和新興的文創氛圍,以包容的心態吸引全國各地遊客前來參與,以兼容的姿態匯聚各類文化碰撞,打造了一個“風情xx,美麗小漁村”。

增進社區認同。各試點社區着力通過環境營造、精神營造,增強了居民羣眾對共同家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如國小路140號小區居民自發開展小區名稱徵集活動,通過表決將小區命名為“國小苑”,營造了“我愛我家”的温馨氛圍。振興社區“青春互助超市”,以幫扶“孤老殘弱”為重點,定期組織轄內志願者為空巢老人、殘疾人、困難户等特殊羣體提供親情陪伴、家電維修、家務勞動、代送“三餐”等一系列服務,讓社區內充滿愛心與温馨,贏得居民的一致好評。xx社區居民感受到生活在社區的舒心、開心、安心,自發創作“xx社區之歌”、《永遇樂——美麗xx社區》,自主討論設計社區LOGO、提煉社區精神,提升了社區精神內涵。蓮化五村轄區學校師生、退休老幹部繪畫、譜寫《五村社區之歌》、編寫《xx贊(新三字經)》等,抒發誠摯情感,表露個人心聲,表達對社區“家”的熱愛。

(六)推進社區體制機制創新

xx區注重過程實踐和經驗總結,圍繞深化羣眾參與,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上初步建立了一套務實管用的長效機制,努力使“美麗xx共同締造”行動更具活力。

創新激勵激活機制。在建立社區減負放權制度的基礎上,重點建立健全兩大制度,吸引羣眾參與共同締造。一是建立以獎代補激勵制度。出台《xx區“美麗xx共同締造”試點工作“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申報辦法(試行)》,對羣眾參與度高、羣眾滿意度高、工作成效好的社區建設類項目;具有公益性、創新性、參與廣泛性,對社區精神營造及和諧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社區活動類項目以及由社會組織開展的具有公益性、正面影響性的社區服務類項目,以“以獎代補”的形式優先給予資金補助,調動個人、單位、社會組織共同締造美麗xx的積極性,並逐步實現由參與一個項目向參與多個項目的轉變、一次參與向長期參與的轉變、一般管理向長期管理的轉變。如xx社區擁湖宮周邊環境改造提升項目,採取“村集體資金出一點、公廟理事會出一點、居民羣眾自願出一點”的方式先行籌集資金,居民“讓地讓利”、商家暫停營業參與共建,為羣眾信仰需求、休閒娛樂需求營造了良好環境。在擁湖宮改造的“以獎代補”範本激勵下,福海宮、聖媽宮、鷲峯堂、淨聖堂等宮廟周邊羣眾也自發開展改造,形成示範效應。二是建立公共事物(務)認捐認管制度。出台《xx區關於社區公共事物(務)認捐認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居民個人、家庭、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認捐、認管社區公共設施、公共綠化、公共活動等公共事物(務),打造“可持續”的共同締造模式。如xx社區實行積分獎勵制度,發動轄內企業商鋪參與積分合作項目,認捐認管主體通過認捐或認管獲取的相應積分可以享受聯盟商家購物折扣,認捐認管主體可優先參與各類評先評優活動等。目前,已有56户居民主動認領xx健身公園裏的石桌、石椅、樹木、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國小路片區改造中,片區內單位和個人籌資共建、認捐,將廢棄空地改造成街心公園,沿街27家商户還自發組成商家自律聯盟,認管門前公共設施、公共綠地,營造了良好的經營環境、社區環境。

創新評議評價機制。設立社區事務監督委員會,對社區居委會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情況、居民(代表)會議精神落實情況、社區事務公開及財務收支情況等多方面內容進行監督。建立羣眾民主評議社區工作、民主評議社區幹部制度,定期組織居民羣眾和服務對象對社區工作、社區幹部進行測評,設立羣眾評議箱,把羣眾評價納入社區考核體系,形成“你服務誰、誰評價你、你向誰負責”的社區羣眾評議機制。、如xx社區創新性建立羣眾評議社區、社區評議羣眾雙向互評制度,居民羣眾可通過梯長、樓長反映問題意見,對社區工作和項目實施進行監督和評議;社區居委會和政府職能部門對網格樓院小組和居民互助小組帶領各家各户參與共同締造的情況進行評議,評議結果與“以獎代補”項目申請、評優評先等獎勵掛鈎,調動居民參與共同締造的熱情。

三、試點成效

“美麗xx共同締造”行動試點工作開展以來,xx區經過探索、實踐、提升、總結,對共同締造的理解更加深入,工作“活”起來了、社區“動”起來了、羣眾“樂”起來了,試點工作初步取得“三個成效”:

工作方法轉變了。隨着開展試點工作推進,xx區通過重心下移、關口前移,積極尋求最廣泛的參與和最主動的參與精神,以平等對話替代居高臨下,以鼓勵自治替代全盤管理,切實探索用共同締造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全區幹部作風進一步改進,羣眾工作能力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四個轉變”,即實現工作方向由“自上而下”到“上下結合”的轉變,工作關係由“你、我”到“我們”的轉變,工作目的從“給領導看”到“讓羣眾用”的轉變,工作項目從“大”到“小”的轉變。黨員幹部更加註重羣眾參與、注重黨羣融洽、注重羣眾感受,以“房前屋後”的“小項目”、羣眾自治的“小載體”、自發組織的“小活動”,切實做一些關係民生、影響未來的小事、實事、好事。

示範效應出來了。通過對試點社區工作進行深度案例分析,全區各部門單位對共同締造的理解進一步加深,主動參與意識不斷提升,活動影響不斷擴大。主要體現在“四個逐步”上,策劃主體逐步延伸,從試點社區延伸至非試點街道社區;締造項目逐步擴大,項目選擇從最初的建設類項目延伸至服務類、活動類項目,覆蓋社會生活更廣的層面;羣眾參與逐步拓寬,更多的個人家庭、單位、社會組織參與到“美麗xx”建設中來;成效經驗逐步推廣,一些項目的做法得到學習、借鑑、複製,實現以“點”、帶“線”、連“片”、成“面”的複製效應。如國小社區35-37號無物業小區的業主們在看見“國小苑”小區的巨大變化後,在小區“黨員和事佬”的帶領下,自發組成居民自治小組,設置小區自治管理操作流程,將小區取名為“同馨小築”,緊鑼密鼓地推進小區改造。

羣眾更加滿意了。“美麗xx共同締造”行動是踐行中國夢和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載體和生動體現。xx區以試點工作為契機,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讓發展成果由羣眾共享,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試點工作實現了“四個改善”,即居民羣眾的居住環境改善了,房前屋後更加“美”;活動空間改善了,男女老少更加“樂”;人際關係改善了,左鄰右舍更加“和”;參與意識改善了,主人翁意識更加“濃”。如xx社區隨着試點的推進,業主、商家、遊客等多元主體更加融合,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羣眾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在共同締造的“化學反應”下,居民羣眾生活在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一步增強,成為社區主體;參與社區建設的責任感進一步增強,成為社區主人。通過角色轉變,羣眾滿意度得到提升、幸福感得到提升。

四、下一步思路

目前,xx區已在全區各街道社區、各工作領域全面鋪開“美麗xx共同締造”行動。下一步,xx區將圍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社會治理,必須着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精神,以美麗xx戰略規劃為總指引,以“五立足五提升”為工作法(立足宣傳發動,提升思想認識;立足分類統籌,提升工作內涵;立足制度建設,提升工作實效;立足創新創優,提升工作層次;立足協調配合,提升工作合力),積極開展“牽手共築”、“親密夥伴”、“我愛我家”、“結伴同行”、“服務零距離”、“民生直通車”六大主題活動,指導全區各部門各單位融入和推動共同締造行動,讓“美麗xx共同締造”行動向縱深推進,讓羣眾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9

我叫xxx,出生於1957年2月,家住xx村三組,是一名入黨已有5年多的黨員。根據鎮黨委鎮政府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的重要指示精神,我村多次召開黨員大會和羣眾座談會,強調大家要深刻認識“共同締造”的重大意義,深入貫徹落實鎮黨委、鎮政府有關會議精神,動員全村上下統籌推進,協同發力,通過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共同振興美麗鄉村。

我認為,開展“共同締造”活動,首先要堅持黨組織引領,村民為主,“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等一系列重要理念指導。充分認識“共同締造”活動的重大意義,學深悟透、學懂弄通“共同締造”是什麼、幹什麼,深刻理解“共同締造”的理論依據、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其次,要注重發揮村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主動以身示範,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團結發動其他黨員羣眾共同打造美好人居環境,創造幸福美滿生活。最後,要堅持深入推進“共同締造”不動搖。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是一件與我們羣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是一件有利於改善羣眾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好事。因此我們開展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應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堅持不懈、久久為功。通過危房改造、改水改廁、美化村容村貌、農户房前屋後等實事小事,做到掃乾淨、碼整齊、拆通透,打造一個農户整潔舒適、安全美麗的幸福家園。

今後我一定會積極支持村級各項工作,在老百姓人居環境整治中帶好頭、辦好事,助力我村發展建設更上一個新台階。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0

近日,荊州市沙市區又有4個口袋公園建成開放。截至目前,荊州市已建成“口袋公園”85個,“拆牆透綠”47處,新增城區綠地面積144.79公頃,惠及城區近100萬市民。

在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活動中,從百姓關注的身邊事做起,讓天更藍、路更通、景更美,生活更便捷,這是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根本所在。既着眼當前,又謀劃未來,讓共同締造成為一項長期的、不間斷的經常性活動,這更是老百姓的期盼。

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是老百姓十分關注的大事。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好了,大家都不僅限於吃好喝好,更注重提高生活品質。城市的綠化、美化、亮化,空氣質量、舒適度、15分鐘生活圈,各項配套設施、物質供應保障、良好發展環境、文化生活水準、文明程度等等,老百姓都很關心。荊州市將“口袋公園”建設納入“我為羣眾辦實事”項目之一,印發《荊州市中心城區拆牆透綠及口袋公園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沙市區勝利街道工農村社區抓住老舊小區改造和紅星路“省級市容環境美好示範路”項目契機,精準實施6大類25個項目指標58條具體要求,逐一落實工作內容,經過艱苦努力,社區成功創建成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美麗街區”示範點。堅持以人為本、挖掘基址文化、精選主題植物、打造園林小品,突出景色“可觀”、文化“可見”、步行“可達”、綠地“可入”、市民“可憩”,共同締造活動讓百姓得到實惠,“口袋公園”串起城市風景,方便居民生活,公用、實用、教育意義得到充分體現。

讓百姓參與共同締造活動,體驗人民城市人民建。在共同締造活動中,必須徵求百姓意見,集思廣益,仁者見仁。老百姓長年累月生活在社區、村莊,懂得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淵源,鄉愁、山水、風物、過往,他們一清二楚。得到百姓的理解與支持,共同締造便有了根基和活力。麻城市石橋垸村徐家寨在啟動首個“共同締造”項目時,第一次壪組會竟開成“吐槽大會”,108户中80%的村民投了反對票。村裏組織村民參觀走訪,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最後得到大家認可,拆除了30多户的違章建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荊州市先後組織召開33次市民見面會,3000多名熱心居民“出謀劃策”,徵集口袋公園園名3012個,對聯20xx幅。“口袋公園”在荊州市20xx年度“羣眾最滿意民生實事項目”評選中名列榜首。去年荊州市有8個入選湖北省20xx年最美口袋公園,位列全省第二。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百姓的事兒就是大事,百姓的事兒百姓説了算。有了老百姓的鼓勵和支持,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着眼當下,謀劃長遠,共同締造需長久堅持。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是一項科學、系統和長遠的工作,必須堅持不懈進行。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日前下發《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個縣(市、區)確定5—10個城鄉社區作為試點,充分發揮羣眾主體作用,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機制。共同締造從改善羣眾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從而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共同提高,共謀發展,全力打造美好環境幸福生活的湖北模式,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凝聚強大動力。

看得見家鄉的山水,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共同締造發揮人民羣眾的主體作用,在創造美好環境幸福生活的征程中,充分相信羣眾依靠羣眾,以“人民至上”為根本目的,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就一定大有希望!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1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明確要求。“共同締造”是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拓展深化,“幸福生活”是為之奮鬥的共同目標,“美好環境”是締造幸福的生活的路徑和內容。如何圍繞美好環境讓幸福生活底色更足?我們要深刻領會共同締造的理論依據和豐富內涵,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羣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核心在黨建引領。

開展“共同締造”活動首先要實施強壘工程,把基層黨組織這張網織密織牢,以黨的建設為經線,以自治組織為緯線,以黨員幹部為針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釋放黨建“磁場效應”。黨員幹部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不折不扣狠抓落實,廣泛下沉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以民生服務鏈延伸幸福生活鏈。

關鍵在發動羣眾。

“共同締造”羣眾是主體。我們要結合“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入村組、進農門、聽民聲,廣納民意、匯聚民智,引導羣眾出謀劃策,變“你和我”為“我們”,變“要我做”為“一起做”,營造濃厚的“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氛圍。在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庭院美化及其可持續發展上要激發村民骨幹、鄉賢代表、致富能人的內生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點帶面整體提升,為鄉村振興增添動能。

切口在辦好小事。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滴見初心!羣眾身邊點滴小事,是房前屋後、街頭巷尾、衣食住行......。羣眾小事,就是幹部大事!我們要按照“掃乾淨、碼整齊、拆通透、治髒污、往裏走”的要求,全面開展清潔行動和人居環境整治,讓村莊整潔乾淨,環境舒心。要把為羣眾辦實事落實在具體行動上,着力解決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為羣眾提供暖心服務。要深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內涵,用文化潤心,讓革命紅色、靈潤古色、生態綠色交相輝映,增進羣眾的認同感、歸屬感。

支撐在產業發展。

產業興則社區興,產業強則社區強。“共同締造”的核心支撐是產業興旺。從縣級層面講,是做強特色產業,要重點打造北部山區“果盤子”、中部平原“米袋子”、沿江地區“菜籃子”三大板塊,推出優質稻、藍莓、小龍蝦、蔬菜四個優品。從社區層面講,是壯大集體經濟,力爭村級集體經濟過10萬元的村達到80%以上。從個體層面講,就是增加居民收入。

保障在健全機制。

錨定“五共”路徑,抓好建章立制,規範引導“共同締造”工作。要在實踐中優化,重點是抓好36個樣板社區的打造,為其他社區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在總結中固化,我們必須在工作中大膽探索、盤點總結,把好的案例、好的做法固化下來,形成機制化制度化成果。在創新中深化,借鑑先進地區,一定要學精髓、學理念、學思維,結合村情民情,創造性抓落實。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是時代之需,羣眾之盼,是一項民心工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我們必須整合各方資源,狠抓工作落實。廣大黨員幹部要真正沉下去、走出去、鑽進去,要以羣眾需求為導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分類推進,資源下傾,科學考核。廣大黨員幹部要用一以貫之的韌勁和一抓到底的拼勁,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在黃梅廣袤的鄉村大地塑樹“美”的風貌、涵養“麗”的內質、浸潤“鄉”的氣息、做強“村”的能級,

凸顯放大共同締造的示範作用和實際成效,讓幸福生活成色更足,讓民生福祉更豐厚,讓羣眾獲得感、幸福感更強烈,讓百萬黃梅人民更好地享受高質量發展成果!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2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而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的涉農社區,地域面積廣,人口部分遷移,村級黨組織黨員隊伍年齡老化,社會自治的需求與能力不相匹配,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服務與管理碎片化等問題,社區治理模式有待創新。

黨建引領,探索社區治理創新模式。以基礎黨建工作引領,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羣眾生活實踐,精準把握社會需求。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強化黨羣服務中心陣地建設、實行支部項目化管理、核心價值觀宣傳、困難幫扶、文化宣傳等工作,探索和形成能夠提升居民幸福指數,促進和諧社區建設的自治舉措。

以人為本,構建社會滿意的服務體系。強化運用“互聯網+黨建”思維和手段,結合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打造集黨建、就業、社保等訴求反映、政策諮詢、民生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網絡平台。暢通雙向反饋渠道,注重解決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升服務滿意度,進一步擴大社區事務參與和監督,着力補齊民生短板。

多方參與,凝聚社會治理的整體合力。在切實履行社區黨總支主體責任的基礎上,注重激發社區資源與力量。引進社會組織,強調以民生為導向,全年開展各類文化、教育、培訓活動。運用多種手段和形式激發社會活力,提升民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發揮社區“大黨委”、志願者隊伍、黨員等多方作用,引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彌補傳統社區服務供給不足,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3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的明確要求,是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關鍵內容,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有效的有效方法。共創美好生活的新徵程上,要聚焦黨建引領、深化制度建設,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改革創新,着力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人民羣眾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解決民生是第一要務。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必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把改善羣眾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作為“共同締造”的切入點,以人居環境整治等為載體,以老舊小區改造、生活垃圾分類、改善小區綠化和道路環境為重點,着力改善小區內部環境、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完善配套設施。持續抓好“問題清單”,辦好“就業、醫療、救助”等民生保障實事,在解決民生問題中,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把羣眾最在意的“大事小情”解決好,不斷增強羣眾的物質和精神福祉,不斷加深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建引領是關鍵保障。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更好的踐行羣眾路線,迴應羣眾的需要,要打造堅強有力的“一元核心”,以黨建為引領,建設一支忠誠擔當乾淨的幹部隊伍,為破解民生領域的發展問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要選優配強支部班子,發揮好支部書記“領頭羊”的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造一支本領過硬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志願者隊伍,凝聚人心、團結羣眾。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強化思想引領是關鍵,要強化幹部政治擔當,提升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引導黨員幹部在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中主動擔當作為。

發展經濟是核心舉措。當前面對的很多民生問題,實則可以歸結於發展問題。要始終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支撐推動民生領域的持續改善。要搭乘政策東風,站在發展機遇風口,用好用活集體資金,轉變發展理念,突出產業特色,加快轉型升級。把發展好集體經濟作為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牢牢把握這次契機。紮實改善社區各項基礎設施,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廣大羣眾深度參與發展產業鏈、分享利益鏈,共享“共同締造”成果。

羣眾滿意是最終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羣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支不支持作為我們解決問題的成效標杆和工作作風的試金石。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要尊重羣眾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注重發揮羣眾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激發羣眾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調動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變“你和我”為“我們”,變“政府端菜”為“羣眾點菜”,形成黨員幹部與羣眾問題一起想、事業一起幹的互融互通的治理格局。不斷完善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社會資源向基層下沉,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責”治理共同體,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4

“今天你曬了嗎?”近日,在市紡織品家屬院,居民遇到熟人就會問這樣一句話。xx月以來,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在市紡織品家屬院如火如荼展開,居民組建社團積極參與,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市紡織品家屬院位於xx區xx街道xx西路社區,始建於1978年,20xx年移交社區管理。該小區共有5棟居民樓,擁有居民143户385人,建有紅色驛站,面積為30平方米,提供便民服務、羣眾議事、棋牌等。

近年來,xx西路社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引導小區成立了紅色自治小組,並構建了“社區-小區黨支部-黨員中心户-樓棟長-單元長”治理格局,紮實開展“五單行動”,促進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小區從老舊小區蝶變成為環境優美、安全舒適的和諧小區。

羣眾“提單”促決策共謀。xx西路社區將黨支部建在小區(網格),完善“黨小組-黨員中心户”組織架構,實現服務居民零距離;評選單元長、樓棟長組成居民議事會,搭建居民議事平台;開通社區微信公眾號,設置業務指南,公開工作人員聯繫方式等,為居民提供查詢服務;組建各小區微信羣,方便居民隨時“提單”。自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該社區累計入户200餘次,發放一封信140封、徵求意見108份,整理包含門禁系統優化、增設非機動車充電樁、外牆污水管道年久失修、停車位優化等共性問題4項,樓道照明系統優化、電梯安裝、室內衞生間管道改造等個性問題5項。

小組“議單”促發展共建。小區紅色自治小組根據居民“提單”內容召開議事會、商定方案,組織小區居民出資、出智、投工、投勞,並積極對接有關部門爭取政策,整合愛心企業資源等,匯聚各方力量共同建設,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近年來,該社區通過共謀共建成功拆除亂搭亂建48處,順利完成老舊小區改造,小區居民共同出資完成門禁系統優化,規範機動車輛停放收費標準,建成小區全民健身場。

多方“領單”促建設共管。小區注重選樹典型,發揮榜樣力量,成立了以“xx好人”李xx為隊長的小區游泳隊、熱心居民段阿姨帶領的紅心幫幫團志願服務隊、以退休法官為隊長的環境衞生督查隊等。這些隊伍骨幹積極“領單”,將居民納入小區治理隊伍,實現小區事務人人“領單”,促進小區建設齊抓共管。當前小區制定並公佈了《小區管理公約》,《樓道公約(初稿)》已進入試行階段。

鄰里“曬單”促效果共評。小區黨支部引入線上小程序,開展“今天你曬了嗎”打卡活動,引導居民將垃圾清掃、樓道整理、剷除小廣告等志願服務行為上傳到小程序和居民羣進行“曬單”,將好人好事記錄下來,在小區形成相互激勵、共同促進的良好氛圍。同時,每季度通過“曬單”積分在各樓棟評選“最美文明户”,在小區形成文明風尚,增強居民主人翁意識。目前參與打卡的居民有61户,越來越多居民自覺剷除門口“牛皮癬”,清理樓道堆放雜物,勸阻不文明行為,積極參與防疫宣傳、文明城市創建、反詐宣傳等工作。

人人“兑單”促成果共享。該社區居民參與“提單”“議單”“領單”“曬單”均可獲得積分,然後在積分超市兑換雨傘、毛巾、洗衣液等生活用品。同時,包保單位團區委聯繫轄區青春門店提供餐飲券等商品,以小“禮品”促進大“和諧”,讓越來越多居民積極參與各個建設項目的全過程,逐步在全轄區形成羣眾事羣眾議、羣眾辦、羣眾管、羣眾享的良好閉環,通過大家事大家辦、大家福大家享,推動共同締造活動落到實處。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意義重大,且任重而道遠。xx西路社區黨委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帶領轄區居民勠力同心,以主人翁的姿態、建設者的熱情,積極投身小區各項活動,攜手並肩共同締造幸福生活。

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5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在新時代條件下,向着更高奮鬥目標的新追求,是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構建人與人、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羣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的重要載體,我省廣泛開展此項活動,體現了在“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過程中,更加註重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這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嚮往,解決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有力之策,更是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創新之舉。

極目新聞記者在湖北荊州走訪瞭解到,一些地方將“共同締造”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廣泛發動人民羣眾,探索出一些新業態、新發展方式和新治理模式。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江陵縣正在全縣如火如荼開展的“共享農莊”建設。

所謂“共享農莊”,就是主打“政府主導、集體組織、羣眾參與”的組合拳,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盤活閒散的資產資源、人力和資金,充分調動羣眾參與的積極性,讓想創業的人有機會、想幹事的人有平台,切實增強了發展內生動力。

具體來説,就是由鄉鎮和“村兩委”將各村閒置的場地進行改造,建成基於共享模式運行的農莊,村民自主產權的閒置場地也可進行折資入股,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將“共享農莊”打造成集鄉村旅遊、餐飲、服務、休閒等於一體的綜合體,其業務是廣泛承接農家樂業務、鄉村紅白喜事,以及提供鄉村旅遊人羣的配套餐飲和休閒服務等。

江陵縣資市鎮古榆樹共享農莊一景同時,“共享農莊”的管理人員、勞務人員,以及餐飲服務中的菜餚燒製、原材料供應等全部由村民共同承擔,每家每户出人、出資源,進行共同參與和管理,也可引進市場主體進行管理。最關鍵的是,所取得的收益由村民共同分享,年底還有股金分紅,讓參與者有獲得感。而整個“共享農莊”的建設本身就讓鄉村環境進行了提檔升級,惠及的還是人民羣眾。

從目前的探索看,江陵縣多個鄉鎮的探索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極目新聞記者在江陵縣資市鎮的一家共享農莊採訪時,有村民欣喜地説:“農莊業務太忙了,大夥兒現在都忙不過來,擰成一股繩幹事業,還有收益和分紅。”

從羣眾對極目新聞記者的表述中,不難看出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得不説,“共享農莊”模式的探索是真正將“共同締造”理念的核心吃透。共同締造,最終要實現羣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享農莊”不就是在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發動羣眾共同參與的生動實踐嗎?

江陵縣秦市鄉淘龜樂園共享農莊景緻江陵縣“共享農莊”的探索,還有重要一點就是,它不僅針對性地解決了鄉村集體經濟不強、鄉村發展要素不充分、鄉村就地創業平台不多的三個困擾。這是在深層次圍繞發展所需、基層所困、羣眾所盼,解決問題根源的實踐。

“共享農莊”的實踐探索還極大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活力。江陵縣按照以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遊發展為主導,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小鎮”建設,打造“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味道”的“共享農莊”,深刻體現了“共同”這個核心,“締造”這個關鍵,讓最廣泛的人民羣眾變成“我們”——共同創造、締造幸福生活。

Tags: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