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精選14篇

欄目: 心理學 / 發佈於: / 人氣:2.71W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1

兩個和尚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精選14篇

有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裏。兩山之間有一條溪,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然。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當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羅漢拳時。他十分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喝 水嗎?"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指着一口井説:"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如今,終於讓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羅漢拳了。"

我們常常會忘記把握下班後的時間,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另一方面的實力。這樣在未來當我們年紀大了,我們還依然會有水喝,而且還能喝得很悠閒。

學會捨棄

有兩個人相約到山上去尋找精美的石頭,甲背了滿滿的一筐,乙的筐裏只有一個他認為是最精美的石頭。甲就笑乙:"你為什麼只挑一個啊?"乙説:"漂亮 的石頭雖然多,但我只選一個最精美的就夠了。"甲笑而不語,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負擔越來越重,最後不得已不斷地從一筐的石頭中挑一個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 時候他的筐裏結果只剩下一個石頭!

人生中會有許多的東西,值得留戀,有的時候你應該學會去放棄。

把心徑擴大1毫米

有一家牙膏廠,產品優良,包裝精美,受到顧客的喜愛,營業額連續10年遞增,每年的增長率在10%~20%。可到了第11年,業績停滯下來,以後兩 年也如此。公司經理召開高級會議,商討對策。會議中,公司總裁許諾説:誰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公司的業績增長,重獎10萬元。

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遞給總裁一張紙條,總裁看完後,馬上籤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給了這位經理。那張紙條上寫着:將現在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消費者 每天早晨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開口擴大了l毫米,每個消費者就多用1毫米寬的牙膏,每天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呢!公司立即更改包裝。第14年,公司的營業額 增加了32%。

面對生活中的變化,我們常常習慣過去的思維方法。其實只要你把心徑擴大1毫米,你就會看到生活中的變化都有它積極的一面,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買煙

甲去買煙,煙29元,但他沒火柴,跟店員説:"順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員沒給。

乙去買煙,煙29元,他也沒火柴,跟店員説:"便宜一毛吧。"最後,他用這一毛買一盒火柴。

這是最簡單的心理邊際效應。第一種:店主認為自己在一個商品上賺錢了,另外一個沒賺錢。賺錢感覺指數為1。第二種:店主認為兩個商品都賺錢了,賺錢指數為2。當然心理傾向第二種了。同樣,這種心理還表現在買一送一的花招上,顧客認為有一樣東西不用付錢,就賺了,其實都是心理邊際效應在作怪。

變換一種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很多事情換一種做法結果就不同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

聰明的男孩

有個小男孩,有一天媽媽帶着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闆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動作。幾次的邀請之後,老闆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親好奇地問小男孩,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闆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闆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別人比自己強。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聽的藝術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説:"你長大後想要當做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着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着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着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説: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這就是"聽的藝術"。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説的話上頭。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人生如茶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他説:"人生總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着年輕人的歎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説:"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温水送過來。"

稍傾,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温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浮着。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剎怎麼用温茶?"

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呢。"釋圓説:"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嚐,然後肯定地説:"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稍傾,小和尚便提着一壺冒着濃濃白汽的沸水進來。釋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裏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望而生津。

年輕人慾去端杯,釋圓作勢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升騰,在禪房瀰漫開來。釋圓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着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着説:"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温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

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裏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我們何嘗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壺温水或熾熱的沸水呢?茶葉因為沉浮才釋放了本身深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激發出人生那一脈脈幽香。

機智的老爺爺

有一天,湯普森的老爺爺正在熟睡中,突然被窗外一陣陣尖鋭的打鬧聲音給吵醒了,老爺爺不得不立即起牀看看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便確認自己是被怎樣煩人的“事件”給打擾了。

老人打開房門一看,才知道原來是幾個頑皮的小孩正在往他的屋頂上扔石頭,原來,小孩們似乎是在比賽看誰扔上屋頂的石塊更多一些。

湯普森老爺爺感到很氣憤,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對這些小屁孩發脾氣,因為那樣只能適得其反,説不定惹怒了這幫熊孩子以後,過幾天他們就會比賽用石頭打自己的窗户玻璃。

湯普森老爺爺略微思索了一下,便踱着步子走到了小孩兒們面前,讚許道:小傢伙們,你們真熱鬧,在玩什麼呢?哦呵,扔石塊,

“知道了還問?”一個頑皮的孩子一邊扔着石塊一邊接話道。

真棒!不過,這也算不得什麼。我現在有一個更好玩的主意,不僅能比賽還能贏錢,不知道有人是不是感興趣?這下湯普森老爺爺成功的吸引住了小孩兒們的注意力,併成功的掉起了大家的胃口。

小孩們圍到他身邊,迫不及待的問道:是什麼好玩的?快説、快説!

湯普森老爺爺微笑着從自己兜裏面掏出一個硬幣,説到:誰能夠把石頭屋頂而不掉下來,我就給他一個50美分的硬幣。

湯普森爺爺剛説完,小孩兒們就開始興致勃勃的往屋頂扔起了石頭,在扔了一會兒之後,終於有兩個高個子的小孩兒挑戰成功,湯普森老爺爺把硬幣給了他們。

之後,又從兜裏面掏出了一個10美分的硬幣,説道:現在規則改了,誰成功的往屋頂扔上石塊而不掉下來,給10 美分。

小孩們有些遲疑和不解,但是還是繼續的往屋頂扔石塊,過了好一會兒之後,小孩們已是大汗淋漓,終於又有兩個小孩挑戰成功,獲得10 美分。

湯普森老爺爺這次又從兜裏面掏出來一個5美分的硬幣,對着大家説,聽着,現在規則又改了,現在大家只要挑戰成功我就會給他5美分,大家繼續挑戰吧!

這一次,小孩們,不樂意了,“憑什麼獎勵又變少了?”

湯普森爺爺微笑着説:雖然是少了點,但是也是獎勵嘛!你們快扔吧,我很喜歡看到你們挑戰成功的樣子,快扔給我看!湯普森老爺爺後面的語氣幾乎變成了一張央求。

但是小孩們並不買賬,“憑什麼扔給你看?規則説改就改,你還一次獎勵比一次少,”

湯普森老爺爺接口道:也許是大家都累了,要不,明天再來?”

偏不扔給你看,不玩了,沒意思,你不講信用,還要我們明天來?你休想!以後我們都不來”小孩們七嘴八舌的説着,很快就一起悻悻然離開了。”

從此,那幫小孩果然不再來了,湯普森老爺爺終於重新獲得了安寧。

這個心理學故事成功的揭示了:人類從來沒有絕對的滿足感,人的滿足感都是在對比當中獲得的;而且相對於得到的,我們更在意自己失去的。

正如星期天湯姆在路上撿到兩百元錢,開心了一整天;而傑克則在路上撿到了一千塊,中途弄丟了百八,只剩下兩百塊,最後鬱悶了一整天。

按道理髮生在湯姆和傑克身上的都是同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都額外的獲得了一筆200塊錢的好運氣,但是傑克顯然因為一開獲得的是一千塊這個相對事實而破壞了獲得感,變得好像真是他自己原有的錢丟了一樣。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處於這樣一種狀態。我們只會去比較自己應該獲得什麼,並只會通過比較去進行簡單的判斷,而很少注意到應該的背後的根本事實是什麼。

於是,這個心理學現象被大量無良的商家反向運用到了打折的問題上,一件原本賣500元的衣服,商家提到1200元,然後再打5折,賣600,卻讓很多消費者覺得自己佔了大便宜而趨之若鶩。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2

擅於傾聽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蒙古的部落使者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部落大使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給皇帝: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全國最好的珠寶匠檢查那個金色小人,稱重量,看做工,所有測量辦法的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着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説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別插入三個金的耳朵眼…… 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説: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説的人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説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別盯着杯子

一次,我們幾位同學去拜訪大學時的老師。老師問我們生活得怎麼樣。一句話勾出了大家的滿腹牢騷,大家紛紛訴説着生活的不如意:工作壓力大呀,生活煩惱多呀,做生意的商戰不順呀,當官的仕途受阻呀……一時間,大家彷彿都成了上帝的棄兒。老師笑而不語,從房間裏拿出許許多多的杯子,擺在茶几上。這些杯子各式各樣,有瓷器的,有玻璃的,有塑料的,有的杯子看起來高貴典雅,有的杯子看起來簡陋低廉……老師説:“都是我的學生,我就不把你們當客人看待了。你們要是渴了,自己倒水喝吧。”

我們説得已經口乾舌燥了,便紛紛拿了自己中意的杯子倒水喝。等我們手裏都端了一杯水時,老師講話了,他指着茶几上剩下的杯子説:“大家有沒有發現,你們挑選去的杯子都是最好看最別緻的杯子,而像這些塑料杯就沒有人選中它。”我們並不覺得奇怪,誰都希望手裏拿着的是一隻好看的杯子。

老師説:“這就是你們煩惱的根源。大家需要的是水,而不是杯子,但我們有意無意地會去選用好的杯子。這就如我們的生活——如果生活是水的話,那麼,工作、金錢、地位這些東西就是杯子,它們只是我們用來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壞,並不能影響水的質量,如果將心思花在杯子上,你哪有心

情去品嚐水的苦甜,這不是自尋煩惱嗎?

表演大師

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繫好。等到弟子轉身後,又蹲下來將鞋帶解鬆。有個旁觀者看到了這一切,不解地問:

“大師,您為什麼又要將鞋帶解鬆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事鬆開,可以通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

“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

“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至於為什麼要將鞋帶解開,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説啊。”

人一個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點,才是真正的人才。

心態

父子二人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兒子不屑地對他的父親説:“坐這種車的人,肚子裏一定沒有學問!”父親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説這種話的人,口袋裏一定沒有錢!

你對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內心真正的態度?

情況不同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小豬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

綿羊和乳牛討厭小豬的號叫,便説:“他常常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小叫。”

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瞭解的心情。

神蹟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蹟,可以醫治各種疾病。

有一天,一個拄着枴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着同情的回吻説:“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

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説:“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用人之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着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裏,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習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有奧弗米爾和西里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説,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説,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學到了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就成為了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證人的記憶

證人,在我們的認識裏,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或者説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着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準確性,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心理學家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決定對這一結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了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憶進行了比較。

他們讓被試看一個簡短的錄象,是關於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讓被試回答一些有關錄象裏內容的問題,並要求他們説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後做再認記憶測驗。接下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百科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識問題。

和以前發生的一樣,珀費可特和豪林斯也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確性上,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並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於一般知識來説,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

人們對於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因此,傾向於修改他們對於信心量表的測驗結果。一般知識是一個數據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它有公認的正確答案,被試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但是,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例如,從總體上講,他們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別人在記憶事件中的參與者頭髮顏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國小,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儘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鐘。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3

1、和尚在,我去哪兒了——自我認知

有個叫張三的解差,押送一名生性狡猾的和尚服役,途中解差為避免出現閃失,就每天早晨把所有重要的東西全部清點一迫。他先摸摸包袱,

自言自語地説:“包袱在。”又摸模押解和尚的官府文書,告訴白己説;“文書在。”然後他再摸模和尚的光頭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繩子,又説道:“和尚在。”最後他摸模自己的腦袋説;“我也在。”

張三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幾天了,每天早晨都這樣清點一遍,不缺什麼才放心上路,沒有一天漏掉過。和尚對張三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裏。一天,和尚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逃跑的好辦法。

一天晚上,他們倆照例在一家客棧裏住了下來。吃晚飯的時候,和尚一個勁地給張三勸酒:“長官,多喝幾杯,沒有關係的。頂多再有一兩天,

我們就該到了。您回去以後,因為押送我有功,一定會被上級提拔,這不是值得慶賀的事嗎?不是值得多喝幾杯嗎?”張三聽得心花怒放,喝了一杯又一杯,慢慢地,手腳不聽使喚了,最後終於酩酊大醉,躺在牀上鼾聲如雷,和尚趕快去找了一把剃刀來,三兩下把張三的頭髮剃得千乾淨淨,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繩子系在張三身上,然後就連夜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張三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就開始例行公事地清點。他先摸摸包袱説:“包袱在”。又模模文書説:"文書在"。"和尚….咳,和尚呢?”張三大驚失色。忽然,他瞅見面前的一面鏡子,看見了自己的光頭,再摸模身上系的繩子,就高興了:“咽,和尚在。”不過,他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麼我跑哪兒去了?

智慧點撥

自我。是一個“陌生的朋友”,即十分熟悉,義常常令人因困惑。它是你“自己手中的東西“。朱而我們往往對其熟視無睹,'似乎它運在天邊,神祕鏢緲得很。例個張三的行為就是對自我的不認知。

精彩看板

一般來説,認知是隨着我們的年齡增長而深入的,有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o一2歲的時候,這個階段叫做感覺運動階段。

這個時候的心理運動特點主要是、嬰兒通過自身的動作及與動作相聯繫的感知來認識外部世界,沒有表象和言語,所以只能認識眼前的物體。

這個階段的孩子,只能認識父母,並用最簡單的符號來表達自己的需要。

第二個階段是在2—6歲的時候,這個階段的心理運動叫做前運算階段。這個時候的心理運動特點是兒童開始擺脱對具體動作的依賴,可以憑藉頭腦中對事物表徵與語言來進行思維。兒童已經開始認識到事物的存在不依賴於自己對事物的動作和感知。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容易受事物的現象所左右。這一階段的思維是一種象徵性思維、它一方面使兒童的思維擺脱了對動作的依賴,另一方面也使兒童的思維侷限於現象的世界、從而缺乏邏輯性。

第三個階段是在6—12歲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兒童,認識事物的特點已經和上兩個階段顯著不同了,他們已經認識到一個事物的特徵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發生變化的,量也永遠不會發生變化。這個階段的兒童、不僅能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而見對事物的本質性和類屬

關係都有了一定的認識。

第四個階段就是形式運算的階段。這一階段,兒童已懂得將現實性視為更顯示個長的可能性的一部分。

隨着年齡的增長,認知心理的發展也會不斷成長,個性心理與性別心理就會凸顯出來。個性心理是隨着自己心理的成熟逐漸體現出來的東西,也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漸體會出來的東西。

2、失去自由的日子裏——感覺剝奪

1954年,美國科學家做了一項“感覺剝奪”實驗。實驗者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在當時是很高的金額)僱用了一批學生作為被試者。

實驗內容是這樣的:實驗者將學生關在有隔音裝置的小房間裏,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保護鏡以儘量減少視覺刺激。接着,又讓他們戴上木棉手套,並在其袖口處套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制各種觸覺刺激,又在其頭部墊上了一個氣泡膠枕。除了進餐和排泄的時間以外,實驗者要求學生24小時都躺在牀上。可以説,這樣就營造出了一個所有感覺都被剝奪了的狀態。

結果,儘管報酬很高,卻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實驗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個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學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白話,有點煩躁不安了。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實驗結束後讓他們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他們也會頻頻出錯,精神也集中不起來了。

實驗持續數日後,人會產生一些幻覺。例如,看見大隊花栗鼠行進的情景,或者聽到有音樂傳來,等等。到第4天時,學生會出現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以及對疼痛微感等症狀。實驗後學生得需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恢復到原來的正常狀態。

感覺的存在給人們帶來了愉快的享受,也帶來了痛苦的煩惱。我們的生活就處在愉快的感覺和痛苦的經驗之間。人是一旦失去感覺,後果將不堪設想。如果一個人喪失了全部感覺能力,也就不可能產生認識,吏不可能產生情感與意志。由上述的實驗可以看出,豐富的感覺刺激對維持我們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必需的。

我們所處的世界豐富多彩,而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發展必然需要建立在儘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觸的基礎上,需要對外界的刺激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古人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應該積權地去接觸社會,接觸人生、盡情體驗生活的各種滋味,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以及健全的心靈。

如果曾經體驗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如果有機會領略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如果擁右豐富的知識、廣饞的'見聞和豐富的情感,那麼你對社會與人生體驗就越深廣,你就越能有效地把握自己,駕馭好自己的命運之舟。

3、視崖邊界前的嬰兒——深度知覺

1960年的春天,心理學家埃莉諾'吉布森帶着未滿週歲的孩子來到科羅拉多大峽谷,讓繁忙工作帶來的緊張心情得以放鬆。她欣賞了峽谷那奇妙無比、變幻莫測的景色後,在峽谷邊的平地上野餐。吉布森無意問回頭眺望,身後是猶如刀削的陡峭山崖和深不可測的峽谷,她頓時緊張得心跳加快,渾身的血液似乎凝住了。走到安全地帶後,她低下頭看着懷裏沉睡的孩子,突然想到一個奇怪的問題:嬰兒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深度和高度知覺,並對此有所反應?她決定進行研究找出答案。

為此,吉布森設計了一個人工懸崖——“視崖裝置”來進行測試。這個裝置是一大塊玻璃平台,中間放有一塊略高於玻璃的中央板,把嬰兒放在這個狹小的中央板上。板一側的玻璃上鋪有一塊黑白棋盤圖案的布,因為它與中央板的高度相差不多,看起來就像一個“淺灘”。在中央板另一側的玻璃下面約一米處鋪上同樣棋盤圖案的布,給嬰兒造成一種錯覺,這一邊似乎是“懸崖”。如果嬰兒待在淺灘的棋盤圖案上,他可以探望“懸崖”但不會跌下來,因為這實際上是一塊平整的玻璃板——“視崖”一詞由此而來。

吉布森剛開始選擇了30多個6個半月到14個月的嬰兒進行實驗,她將嬰兒放置在視崖的中央板上,讓母親交替站在視崖的深側和淺側召喚自己的孩子爬向她們。最初的研究結果是,有27個嬰兒願意從中間的平台爬到“淺灘”上,僅有3個孩子能夠“冒險”爬過“懸崖”來到母親的身邊。吉布森還發現,當母親在“懸崖”這邊召喚孩子時,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非但沒有爬向母親,反而朝反方向爬,其中有一些孩子則是探頭看看“懸崖。,又抬頭望望母親,哭叫了起來。

嬰兒在視崖面前的表現説明了他們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知覺。深度知覺涉及三維空間的知覺。即不僅能夠知覺物體的高和寬。而且能夠知覺物體的距離、深度、凸凹等。

孩子與成人的情感交流對兒童知覺品質、情緒行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嬰兒具有深度知覺後,在視崖面前會猶豫不決,此時,如果母親對他微笑、點頭表示肯定、鼓勵,他就可能勇敢地越過懸崖,爬向母親那邊,如果母親表現出害怕的表情,嬰兒跨越過去的可能性就小得鄉,甚至可能哭起來。利用視崖裝置進行的實驗顯示,嬰兒會將他們所依戀的對象(母親)提供的安全或危險的信息作為他們情緒行為的社會性參照物。嬰兒與成人主動的情緒交流,參照成人的情緒信息,能使嬰兒避免、擺脱許多險境,並有利於嬰兒對環境的判斷和行為的調整。

4、醫生、房地產商與藝術家——注意力的選擇性

醫生、房地產商和藝術家三個人一同去看望他們共同的朋友。路上他們經過了一條繁華的街道。到了朋友家以後,朋友的小女兒請藝術家給她講個故事。

“今天,我沿着街道走,’藝術家説,“看見在天空的映襯下,城市像一個巨大的穹隆,暗暗的金紅色在落日的餘暉中泛着微光,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接下來小姑娘又讓房地產商給她講個故事。房地產商講道:“我在街上看見兩個男孩子在討論怎樣掙錢,一個男孩説他想擺一個冰棋淋小攤,並把地址選在兩條街道的交會處,緊挨地鐵的人口處,因為在這裏,兩條街上的人和乘坐地鐵的人們都可以看見他。我發現這個男孩懂得經營位置的價值,沒準他將來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商人。”

接下來,小女孩又讓醫生給她講,醫生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櫥窗從上到下都擺滿了各種藥品的瓶子,這些藥品用於治療各種消化不良,有一些人正在挑選。可是我明白他們所要的也許不是什麼藥品,而是新鮮的空氣與睡眠,但我卻不能告訴他們。”

醫生、房地產商與藝術家走的是同一條街道,但看到的卻盡不相同。原因在於也們對事物的注意具有不同的選擇性。三人的選護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所受過的不同教育與訓練。教育本身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人們選並不同的刺激,即注意不同為事物。這種注意長時間就形成了一種習慣,使人們對某個領域的事物更加關注,並形成比較高的認識和技能。

注意力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下面不妨測試一下你的注意力。

以下數字每一項中部有一些曠兩相鄰,其和等於lo的成對的數,集中注意力找出這些數.並在每對的下面畫線。

時間.7分鐘

A.24682468369U8194455566667777738

B.19873826455910884234568345679496

C.987987B7682676570198684743289610

D.32U2112312354378239237236324376

E.76554744466688831345178913141561

F、64328976375209382457864018258640

G20563770895745505533554465505744

H.8365917237594376776655443322l199

I、91827364558l83729108207456789234

J.27348556472378026775675675645766

K.63860918764382928765465435432321

M.40439347368247463647586972837283

N.90161984632876428487659071151682

0.83654289661036826754698457342891

P48654876983473896474676476473468

Q.89573869010285378232818171615648

R.64286497628018365283667788991122

S.48295163837846752266337744885599

T62482746389619848328455918264379

U.29148756394678831234567898765437

Y98765432198765431421521621728192

W12345678912345671521631746135124

x.33467382914567349129123198765190

本測試題共有143對和為10的鄰數。每答漏(答錯)一隊數字記一分。各題得分相加,統計總分。

o一26分: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非常強,在學習中一定效率很高。

27—37分:你善於集中注意力。如果能有意識地經常進行一些這方面的訓練,你會達到優秀水平的。

38—48分:你剛剛踏在及格線上,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向前走,努力改善自己的注意力,一是向後退、毫不以目前的狀況為忱,這樣下去,你的注意力將會變得越來越差,成為制約你學習和工作的嚴重障礙。

49—143分:你是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對生活缺乏激情,對周圍事物視而不見。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4

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繫好。等到弟子轉身後,又蹲下來將鞋帶解鬆。有個旁觀者不解地問:“大師,您為什麼又要將鞋帶解鬆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行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帶鬆開了。”“那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鬆了,並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至於為什麼要將鞋帶解開,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説啊。”

(説明:人一個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點,才是真正的人才。)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5

搜索落點

雪地行軍是樁危險的事,它極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至迷失行進的方向。但人們感到奇怪,若僅僅是因為雪的反光太刺眼,為什麼戴上墨鏡之後,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

最近美國陸軍的研究部門得出結論:導致雪盲症的並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無一物。科學家説:人的眼睛其實總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要是連續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個落點,它就會因緊張而失明。美國陸軍對付雪盲症的辦法是,派先遣部隊搖落常青灌木上的雪。這樣,一望無垠的白雪中便出現了一叢叢、一簇簇的綠色景物,搜索的目光便有了落點。

感悟:

所有的眼睛都在搜索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陸離,卻怕空空一片。一個人如果搜索不到友誼的落點,他很可能對所有人充滿敵意;如果搜索不到真誠的落點,他很可能會懷疑整個世界。

目標,是個人行為的'意圖。如果沒有目標,那麼行動的結果只能是無聊、空虛,找不到生命的落點,就會患上人生前進的雪盲症。現實中,人生沒有志向,往往 無所事事,無所事事自然找不到人之為人的社會意義和個人價值,最終結果是,極端的人選擇自殺,一般的人怯懦的活下來,但卻成為了會呼吸的殭屍。人在職場, 要提早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應稀裏糊塗,隨波逐流。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6

心理小故事之一:買煙

甲去買煙,煙29元,但他沒火柴,跟店員説:"順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員沒給。

乙去買煙,煙29元,他也沒火柴,跟店員説:"便宜一毛吧。"最後,他用這一毛買一盒火柴。

解讀:這是最簡單的心理邊際效應。第一種:店主認為自己在一個商品上賺錢了,另外一個沒賺錢。賺錢感覺指數為1。第二種:店主認為兩個商品都賺錢了,賺錢 指數為2。當然心理傾向第二種了。同樣,這種心理還表現在買一送一的花招上,顧客認為有一樣東西不用付錢,就賺了,其實都是心理邊際效應在作怪。

解讀:變換一種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很多事情換一種做法結果就不同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

心理小故事之二:聰明的男孩

有個小男孩,有一天媽媽帶着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闆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動作。 幾次的邀請之後,老闆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親好奇地問小男孩,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闆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為我 的手比較小呀!而老闆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解讀: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別人比自己強。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心理小故事之三:聽的藝術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説:"你長大後想要當做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 着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 傘跳出去。"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着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着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 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説: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解讀:這就是"聽的藝術"。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説的話上頭。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心理小故事之四:兩個和尚

有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裏。兩山之間有一條溪,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邊 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然。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直 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當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羅漢拳時。他十分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喝 水嗎?"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指着一口井説:"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如今,終於讓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 練我喜歡的羅漢拳了。"

解讀:我們常常會忘記把握下班後的時間,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另一方面的實力。這樣在未來當我們年紀大了,我們還依然會有水喝,而且還能喝得很悠閒。

心理小故事之五:學會捨棄

有兩個人相約到山上去尋找精美的石頭,甲背了滿滿的一筐,乙的筐裏只有一個他認為是最精美的石頭。甲就笑乙:"你為什麼只挑一個啊?"乙説:"漂亮 的石頭雖然多,但我只選一個最精美的就夠了。"甲笑而不語,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負擔越來越重,最後不得已不斷地從一筐的石頭中挑一個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 時候他的筐裏結果只剩下一個石頭!

解讀:人生中會有許多的東西,值得留戀,有的時候你應該學會去放棄。

心理小故事之六:把心徑擴大1毫米

有一家牙膏廠,產品優良,包裝精美,受到顧客的喜愛,營業額連續10年遞增,每年的增長率在10%~20%。可到了第11年,業績停滯下來,以後兩 年也如此。公司經理召開高級會議,商討對策。會議中,公司總裁許諾説:誰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公司的業績增長,重獎10萬元。

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遞給總裁一張紙條,總裁看完後,馬上籤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給了這位經理。那張紙條上寫着:將現在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消費者 每天早晨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開口擴大了l毫米,每個消費者就多用1毫米寬的牙膏,每天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呢!公司立即更改包裝。第14年,公司的營業額 增加了32%。

解讀:面對生活中的變化,我們常常習慣過去的思維方法。其實只要你把心徑擴大1毫米,你就會看到生活中的變化都有它積極的一面,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心理小故事之七: 人生如茶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他説:"人生總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着年輕人的歎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説:"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温水送過來。"

稍傾,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温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浮着。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剎怎麼用温茶?"

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呢。"釋圓説:"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嚐,然後肯定地説:"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稍傾,小和尚便提着一壺冒着濃濃白汽的沸水進來。釋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裏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望而生津。

年輕人慾去端杯,釋圓作勢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升騰,在禪房瀰漫開來。釋圓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着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着説:"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温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

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裏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解讀:浮生若茶,我們何嘗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壺温水或熾熱的沸水呢?茶葉因為沉浮才釋放了本身深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激發出人生那一脈脈幽香。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7

是一隻雄鷹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裏,抓到了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裏。這隻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隻雞。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於飛了起來!

啟示:磨練召喚成功的力量。嘗試能幫助你逃脱困境,甚至能解救你的生命!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8

一天,幾個學生向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請教:心態對一個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他微微一笑,什麼也不説,就把他們帶到一間黑暗的房子裏。在他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就穿過了這間伸手不見五指的神祕房間。接着,弗洛姆打開房間裏的一盞燈,在這昏黃如燭的燈光下,學生們才看清楚房間佈置,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這間房子的地面就是一個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裏蠕動着各種毒蛇,包括一條大蟒蛇和三條眼鏡蛇,有好幾只毒蛇正高高地昂着頭,朝他們“滋滋”地吐着信子。就在這蛇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的木橋,他們剛才就是從這座木橋上走過來的。

弗洛姆看着他們,問:“現在,你們還願意再次走過這座橋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過了片刻,終於有3個學生猶猶豫豫地站了出來。其中一個學生一上去,就異常小心地挪動着雙腳,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個學生戰戰兢兢地踩在小木橋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顫抖着,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個學生乾脆彎下身來,慢慢地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

“啪”,弗洛姆又打開了房內另外幾盞燈,強烈的燈光一下子把整個房間照耀得如同白晝。學生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才發現在小木橋的下方裝着一道安全網,只是因為網線的顏色極暗淡,他們剛才都沒有看出來。弗洛姆大聲地問:“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現在就通過這座小橋?”

學生們沒有作聲,“你們為什麼不願意呢?”弗洛姆問道。“這張安全網的質量可靠嗎?”學生心有餘悸地反問。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們的疑問了,這座橋本來不難走,可是橋下的'毒蛇對你們造成了心理威懾,於是,你們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亂了方寸,慌了手腳,表現出各種程度的膽怯——心態對行為當然是有影響的啊。”

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也許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勢單力薄、不是因為智能低下、也不是沒有把整個局勢分析透徹,反而是把困難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徹、考慮得太詳盡,才會被困難嚇倒,舉步維艱。倒是那些沒把困難完全看清楚的人,更能夠勇往直前。如果我們在通過人生的獨木橋時,能夠忘記背景,忽略險惡,專心走好自己腳下的路,我們也許能更快地到達目的地,不是嗎?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9

一羣小孩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小孩25美分,對他們説:"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小孩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小孩15美分。他解釋説,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小孩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小孩5美分。

小孩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你在為誰而"玩"

這是我在20xx年6月18日的《你職業枯竭了嗎?》一文中提到的寓言。這個寓言是蘋果樹寓言的更深一層的答案:蘋果樹為什麼會自斷經脈,因為它不是為自己而"玩"。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小孩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着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小孩們的行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闆、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資、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如將外部評價當作參考座標,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出現波動。因為,外部因素我們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部期望,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牢騷滿腹。不滿和牢騷等負性情緒讓我們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就只好降低內部期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減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外部評價體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歡控制他。父母太喜歡使用口頭獎懲、物質獎懲等控制小孩,而不去理會小孩自己的動機。久而久之,小孩就忘記了自己的原初動機,做什麼都很在乎外部的評價。上學時,他忘記了學習的原初動機***好奇心和學習的快樂;工作後,他又忘記了工作的原初動機成長的快樂,上司的評價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樂和痛苦的源頭。

切記:外部評價系統經常是一種家族遺傳,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從現在開始培育自己的內部評價體系,讓學習和工作變成"為自己而玩"。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10

買 煙

甲去買煙,煙29元,但他沒火柴,跟店員説:"順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員沒給。

乙去買煙,煙29元,他也沒火柴,跟店員説:"便宜一毛吧。"最後,他用這一毛買一盒火柴。

這是最簡單的心理邊際效應。第一種:店主認為自己在一個商品上賺錢了,另外一個沒賺錢。賺錢感覺指數為1。第二種:店主認為兩個商品都賺錢了,賺錢指數為2。當然心理傾向第二種了。同樣,這種心理還表現在買一送一的花招上,顧客認為有一樣東西不用付錢,就賺了,其實都是心理邊際效應在作怪。

變換一種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很多事情換一種做法結果就不同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

聰 明 的 男 孩

有個小男孩,有一天媽媽帶着他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闆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這個男孩卻沒有任何動作。幾次的邀請之後,老闆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親好奇地問小男孩,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闆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闆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別人比自己強。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

聽 的 藝 術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説:"你長大後想要當做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着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着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着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説: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這就是"聽的藝術"。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説的話上頭。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哈利:買我的馬戲票免費贈包花生

美國宣傳奇才哈利十五六歲的時候在一家馬戲團做童工,負責在馬戲場內叫賣小食品。但是每次看戲的人不多,買東西吃的人則更少,尤其是飲料,很少有人問津。有一天,哈利突發奇想:向每一位買票的觀眾贈送一包花生,藉以吸引觀眾。但是老闆堅決不同意他這個荒唐的想法。哈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資做擔保,請求老闆讓他一試,並承諾説,如果賠錢就從他的.工資裏面扣;如果贏利了,自己只拿一半。老闆這才勉強同意。於是,以後每次馬戲團的演出場地外就多了一個義務宣傳員:“來看馬戲嘍!買一張票免費贈送好吃的花生一包!”在哈利不停的叫喊聲中,觀眾比往常多了幾倍。

觀眾進場後,哈利就開始叫賣起飲料來,而絕大多數觀眾在吃完花生之後覺得口渴都會買上一瓶飲料。這樣一場馬戲下來,營業額比平常增加了十幾倍。其實,哈利在炒花生的時候加了少量的鹽,這樣花生更好吃了,而觀眾越吃越口渴,飲料的生意自然就越來越好了。

總統與書

美國一出版商有一批滯銷的書久久不能脱手,便給總統送去一本,並三番五次地徵求總統的意見,忙於政務的總統沒有時間與其糾纏,便隨口應了一句:“這本書不錯!”出版商如獲至寶般地大肆宣傳:“現在有總統先生喜歡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滯銷的書不久就被一搶而空了。

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了,他又送給總統一本。總統上了一回當,想奚落他一下,便説:“這本書糟透了。”出版商聽後大喜,他打出廣告:“現在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結果,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購買,書隨之脱銷。出版商第三次將書送給總統的時候,總統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不置可否。出版商卻大作廣告:“現在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出售!”居然又一次大賺其利。

雞蛋握在女人的手裏

摩根是美國的大富豪,他年輕時攜妻子闖蕩美國之際還是個窮光蛋。為了生計,他和妻子開了一個雜貨店賣雞蛋。摩根賣雞蛋時常常有顧客抱怨説他的雞蛋小。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總結,他便讓妻子來賣雞蛋,結果顧客不僅不嫌雞蛋小,反而對摩根的印象和態度也大大改觀了。原因就在於,摩根的手又大又粗,使得雞蛋相比之下就顯得有些小了。同樣一個雞蛋,放在一個女人纖細的手裏和一個男人粗壯的手裏,在購買者的視覺上,雞蛋就不是同一個雞蛋了。

兩 個 和 尚

有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裏。兩山之間有一條溪,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然。哪知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

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當他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羅漢拳時。他十分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喝 水嗎?"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指着一口井説:"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如今,終於讓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羅漢拳了。"

我們常常會忘記把握下班後的時間,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另一方面的實力。這樣在未來當我們年紀大了,我們還依然會有水喝,而且還能喝得很悠閒。

學 會 舍 棄

有兩個人相約到山上去尋找精美的石頭,甲背了滿滿的一筐,乙的筐裏只有一個他認為是最精美的石頭。甲就笑乙:"你為什麼只挑一個啊?"乙説:"漂亮 的石頭雖然多,但我只選一個最精美的就夠了。"甲笑而不語,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負擔越來越重,最後不得已不斷地從一筐的石頭中挑一個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 時候他的筐裏結果只剩下一個石頭!

人生中會有許多的東西,值得留戀,有的時候你應該學會去放棄。

把心徑擴大1毫米

有一家牙膏廠,產品優良,包裝精美,受到顧客的喜愛,營業額連續10年遞增,每年的增長率在10%~20%。可到了第11年,業績停滯下來,以後兩 年也如此。公司經理召開高級會議,商討對策。會議中,公司總裁許諾説:誰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公司的業績增長,重獎10萬元。

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遞給總裁一張紙條,總裁看完後,馬上籤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給了這位經理。那張紙條上寫着:將現在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消費者 每天早晨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開口擴大了l毫米,每個消費者就多用1毫米寬的牙膏,每天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呢!公司立即更改包裝。第14年,公司的營業額 增加了32%。

面對生活中的變化,我們常常習慣過去的思維方法。其實只要你把心徑擴大1毫米,你就會看到生活中的變化都有它積極的一面,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人 生 如 茶

有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他説:"人生總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着年輕人的歎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説:"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温水送過來。"

等一會兒,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温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請年輕人喝茶。看着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浮着。這個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剎怎麼用温茶?"

釋圓笑而不語。當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呢。"釋圓説:"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嚐,然後肯定地説:"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等了片刻,小和尚便提着一壺冒着濃濃白汽的沸水進來。釋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這時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裏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望而生津。

年輕人慾去端杯,釋圓作勢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升騰,在禪房瀰漫開來。釋圓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着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着説:"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用温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這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

而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裏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我們何嘗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壺温水或熾熱的沸水呢?茶葉因為沉浮才釋放了本身深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激發出人生那一脈脈幽香。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11

嘀嘀和快的乾的'火熱,但當打車軟件火熱的時候,有人卻用這個軟件賣藥,賣的是痔瘡藥哦。

出租車司機因為長坐,而容易生痔瘡。而在一個交通繁華地段,如果用打車軟件,用語音或者文字推送一個賣痔瘡藥的信息,絕對是最精準的營銷。

據説,一條消息會有5個人回覆。這個主意簡直是太絕了! 當你看不明白的時候,別人已經在行動了!

啟示:

透過本質,看到的士師傅身上的痛苦,比如痔瘡、腰樵等問題,深入挖掘客户的需求,從而輕鬆成交客户。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12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蒙古的部落使者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部落大使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給皇帝: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全國最好的珠寶匠檢查那個金色小人,稱重量,看做工,所有測量辦法的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着回去彙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

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説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別插入三個金人的耳朵眼……

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裏,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説: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説的人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説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13

馬戲團裏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小時候的小象很調皮,玩性又大,故用繩子把小象栓在木樁上,由於小象力量小,經過很多次的試驗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當時間久了之後,只要把象系在木樁上,象知道自己無法掙脱,也就很安分了。

小象長大變成了大象,在馬戲團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無窮,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在表演後,卻很安分的被栓在木樁上。

大象的力量其實是很大的,但是它因為從小的經驗,覺得木樁的力道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栓住自己的東西,使得它不敢去移動木樁。

人生感悟:其實大象是被自己以前的觀念所束縛,不瞭解自己已有很大的改變了,因而放棄想移動木樁的.念頭。

木樁,就像是妨礙個人發揮淺力的障礙;或許不是具體可見的阻力,而是由個人過去細微的經驗所產生的無名恐懼。

經典心理學小故事 篇14

1、三隻鍾

一隻新安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隻舊鐘當中。兩隻舊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其中一隻舊鐘對小鐘説:“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鐘説:“別聽他胡説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鐘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鐘很輕鬆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輕鬆地擺了三千二百萬次。

感悟:

很多人常常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兒時的夢想越走越遠,風霜的磨礪和肩上的重擔時時讓我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每個人都希望夢想成真,成功卻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進而放棄努力。其實,我們不必想以後的事,一年、甚至一月之 後的事,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麼,明天我該做些什麼,然後努力去完成,就像那隻鍾一樣,每秒“滴答” 擺一下,成功的喜悦就會慢慢浸潤我們。

2、兒子與女兒

一天,有兩個婦人在聊天,其中一個問道:“你兒子還好吧?”

“別提了,真是不幸哦!”這個婦人歎息道:“他實在夠可憐,娶個媳婦懶得要命,不燒飯、不掃地、不洗衣服、不帶孩子,整天就是睡覺,我兒子還要端早餐到她的牀上呢!”

“那女兒呢?”

“那她可就好命了。”婦人滿臉笑容:“他嫁了一個不錯的丈夫,不讓他做家事,全部都由先生一手包辦,煮飯、洗衣、掃地、帶孩子,而且每天早上還端早點到牀上給她吃呢!”

同樣的狀況,但是當我們從“我”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一看,或換個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會有更多的愛。

同樣的狀況,在涉及自身利益的評價中,我們往往對有益於我們的做法,做出肯定的評價,而對無益於我們的做法,做出否定的評價。人的利己性是產生以上情 況的重要原因,但是不是絕對原因呢?其實,評價標準的缺失才是更深層的原因。所以,在工作中,我們需要用客觀標準來摒棄因主觀立場不同而導致評價不一。

3、最後的日子

在一個偏遠、封閉的小鎮上只能聽到兩個電台:第一電台專門廣播名人消息,或是熱門歌曲排行榜,它的收聽率相當高;第二電台則是氣象專業電台,它的聽眾只有一小羣人。

一天晚上,氣象電台發出緊急警告:一個威力驚人的“龍捲風”將在午夜來襲本鎮,電台呼籲鎮民立即疏散他處。這一小羣聽眾立刻組織起來,有的去找鎮長, 有的到街上敲鑼打鼓,有的打電話給第一電台,請求播出龍捲風消息,好保存身家性命。鎮長説:“本鎮從未有過龍捲風,龍捲風的消息是氣象電台誤報或捏造,為 的是提高收聽率。”敲鑼打鼓的人則被視為瘋子。而第一電台則以現場正在訪問名人為由,不立刻插播這一條“生死存亡”的消息。最終,小鎮被夷為平地,後來者 沒有人知道這塊地曾經是一個小鎮。

每一個日子都可能是我們最後的日子,我們要以敏鋭的心過每一天,更要用心看看這個世界,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視為理所當然,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會改變,且看你如何去衡量他了。

大眾和小眾,主流和邊緣,兩種相對獨立的羣體。獨立的不光是他們的生存空間,更是他們思維的方式、價值觀、判斷是非的標準。

身居職場,同樣也有主流大眾及邊緣小眾的存在。如果你是職場精英,那麼你就會被公司定義為主流。你是標準,你的思維定勢讓你考慮問題時往往漠視身邊的那些邊緣員工,但是如果你能大度地進行換位觀察,也許你會發現你的一些職業漏洞和職業風險。

4、搜索落點

雪地行軍是一樁很危險的事,它極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至迷失行進的方向。但人們感到奇怪,若僅僅是因為雪的反光太刺眼,為什麼戴上墨鏡之後,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

最近美國陸軍的研究部門得出結論:導致雪盲症的並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無一物。科學家説:人的眼睛其實總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要是連續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個落點,它就會因緊張而失明。美國陸軍對付雪盲症的辦法是,派先遣x隊搖落常青灌木上的雪。這樣,一望無垠的白雪中便出現了一叢叢、一簇簇的綠色景物,搜索的目光便有了落點。

所有的眼睛都在搜索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陸離,卻怕空空一片。一個人如果搜索不到友誼的落點,他很可能對所有人充滿敵意;如果搜索不到真誠的'落點,他很可能會懷疑整個世界。

目標,是個人行為的意圖。如果沒有目標,那麼行動的結果只能是無聊、空虛,找不到生命的落點,就會患上人生前進的雪盲症。現實中,人生沒有志向,往往 無所事事,無所事事自然找不到人之為人的社會意義和個人價值,最終結果是,極端的人選擇自殺,一般的人怯懦的活下來,但卻成為了會呼吸的殭屍。人在職場, 要提早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應稀裏糊塗,隨波逐流。

5、自我肯定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不知你們是否有聽到過。

新學年開始時,羅森塔爾博士讓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説:“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00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讓你們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位老師都高興地表示一定盡力。校長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了。

一年之後,這三個班的學生成績果然排在整個學區的前列。這時,校長告訴了老師們真相:這些學生並不是刻意選出的最優秀的學生,只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最普通的學生。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這時校長又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也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普通老師罷了。

這個結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這三位教師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並且學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對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賣力,結果肯定非常好。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夠充分肯定自我,就等於已經成功了一半。當你面對挑戰時,不妨告訴自己:我就是最優秀的和最聰明的。那麼肯定是另一種結果。

Tags:心理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