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心理學的心得(集合15篇)

欄目: 心理學 / 發佈於: / 人氣:2.55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學的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學的心得(集合15篇)

心理學的心得1

學科教育心理學是主要研究中國小各學科的學習與教學等心理現象及其規律,是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重要內容,是形成學科教學知識的重要基礎。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網絡學習,讓我進一步發現學科教育心理學對於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我是一個數學教師,一直以來認為數學學科也需要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來輔助教學,因此關注數學教學科學的心理科學。本學期,我參加了北京市中國小教師"十二五"公共必修課培訓。通過《學科教育心理學》的學習,我收穫頗多。如果説自己以前也似乎曾經遵循過一些教學規律的話,除了道聽途説之外,更多的是自己不自覺地以心度心、以意揣意,不曾專門從心理學角度、在科學的指導下進行更有效教學。

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個專家型的教師至少應當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

(1)所教學科的知識,

(2)學科課程材料和結構的知識,

(3)一般教學論的知識,

(4)教本門學科所需要的特殊概念和特殊方式的知識,

(5)本學科特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的知識,

(6)學生的性格特徵、文化背景及學習環境的知識,

(7)學生學習本門學科的特殊規律的.知識。現在讀了這部書之後,感覺自己的理論知識還差得很遠,充分感受到在每個學科教學領域中如何引進教育心理學的一般規律,並且能用它指導學科教學實踐,實在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重要的工作。也覺得從學習中大有收穫,下面結合數學學科課堂教學實際,談一談心得體會。

我有個學生,國小三年級,上數學課的時候總是聽一會兒,就不自覺地東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麼東西都想玩,一枝鉛筆、一塊橡皮都能讓他玩上半堂課,等到被教師提醒而轉過神來聽課時,由於數學知識具有連貫性,沒聽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邊的東西。考試成績自然不好,教師和家長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課應認真聽講,想改掉這個壞毛病,可一上課就不自覺地又神遊了。針對於該生的情況,我根據國小生年齡特點以及數學課的特徵,我在上課時注重讓學生感受大量的生活實例,模型,經歷觀察、分析、比較、操作、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多設置新鮮、有趣、生動、形象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我也適當增加數學活動的內容讓學生參加,比如數學遊戲,口算競賽等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心理學的心得2

公選課的選課可謂用“廝殺”二字來形容,而我比較幸運地選到了陳錫林老師的生理心理課為公選課。記得第一次走進教室,陳老師播放着《You raise meup》這首很勵志很温馨的音樂,突然覺得這門公選課是那麼温暖,這是很久違的感覺。

事實證明我們的選擇是對的,在陳老師的課堂上,我們不僅學到了有用的有關身體,心理健康的知識,還學到了好多比如為人處事,積極心態這些原本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記得有一次聽陳老師的課有很捨不得下課的感覺,陳老師在告訴我們男生該怎樣對女生,女生怎麼好好做好自己。頓時我感到這才是真正的大學,像這樣把我們當孩子看,能耐心教給我們這些道理的老師在大學真的很少,所以才那麼珍貴。

如果説第一堂課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個不同學院,年級的同學的相互介紹,前後桌握手,課堂瞬間温暖,那麼最後一堂課上讓我們最難忘記的就是陳老師告訴我們的“成熟--成熟和年齡無關和大學無關,是一個人對所經歷的事情的感受感知”。

記得聽過一句話"成熟不是變老,而是淚在打轉還能微笑。"作為一個大學生,在面對自己的學業,自己的愛情,沒有成熟的.心態是不行的。人總是要長大,不可抗拒,總有一天不得不自己獨立,而在走入社會之前,必須經歷這一個心理上的蜕變。成熟不等於變得現實,而是學會用一種客觀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去看待發生在周圍的事情,只有這樣自己才會有自己的想法,才會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人格而不至於一直在追求卻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老師説“大學聯考後的孩子眼睛裏會有一層看不見的成熟,叫惆悵。”雖然很不願意那麼愛鬧愛玩的自己在慢慢變得成熟,變得理智,但還是要學會長大。成熟是要付出代價的,總要失去一些自己怎麼也不願失去的獲得一些自己也很意外的事情才會懂得。成熟了就不能一直那麼天真,總該靜下來好好想想。但相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成熟有代價,更有收穫。還是那句話,成熟不是變老,而是在看清問題之後還能繼續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用常規來限制自己。

上完公選課,印象很深刻的還有陳老師積極坦然的人生態度,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謝謝陳老師,讓我們一起在蘇大進步。

心理學的心得3

在教育與發展的關係中,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準度問題,朱智賢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於兒童原有水平,經過他們的主觀努力後才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適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飯要把握好火候,一個人不能太老實,但一個人也不能太精明……這裏我想説一説關於教師提問的“度”。提問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認為提出問題的難度最重要。提出問題的難度合適,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把握好問題提出的難度呢?下面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瞭解學生,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

布魯姆曾經説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在設計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須的,但分析學生,瞭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掌握了新課的知識,教師還在不停的問這問那,強迫他們從“零”開始學習,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還清楚的記得我在教學4的分與合時,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讓學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與合,我想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一定學習很熱情,但面對我的提問,他們總是帶着懶洋洋的,不屑一顧的表情。課後經過了解,他們在幼兒園已經滲透了,怪不得他們上課時提不起勁。

二、問題難度要適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們以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參照物,那在提問時就要和這個參照物保持相對適宜的“距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人面臨問題情景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當問題解決錯誤或失敗時會引起苦惱,可能阻礙進一步的智力活動;當解決的問題得到肯定,就會產生喜悦和自豪感,這種積極的情感能夠激勵人完成更艱難更復雜的任務。因此,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小,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學生不會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將養成懶於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無論對學生的成長,還是老師的教學都是極為不利的;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會感覺高不可攀,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只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信心;只有問題難度適宜的,使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跳一跳摘到桃子”,這樣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信心,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以後的學習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問題的難度,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嘗試和研究。同仁們,好好加油吧!

心理學的心得4

一、《學生管理心理學智慧》第二編分析了教師管理的七種武器,簡單回顧一下:

1、讚美。通過讚美,表達對她的認可,幫助他找回自尊心,提高自我認知。好人做好事,有自尊心的人自然知道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會改正。

2、承諾。大轉變往往從小要求開始的,讓人承諾小要求,慢慢地,他自然會成長,甚至做到大要求。

3、活動。同4。

4、成功。活動和成功都是從人的情緒出發的,這兩者都能讓人心跳加速、情緒激活,而心跳加速、情緒激活的時候,恰恰是容易拉近關係,被影響改變的時候。

5、榜樣。通過觀察學習榜樣的行為,從而得到進步。最好的學習榜樣是身邊的同學、過去的.師兄師姐、和自己相似的人。

6、人情。中國人處理事情很看重關係,如果跟學生關係好,你提出讓他進步的請求,他會更容易做到。根據互惠原理,可以先主動對學生好,學生也會更願意接受建議。尤其是很講義氣的學生,更容易遵循這一條原理。

7、強化。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期待的行為出現時,給予他想要的獎勵。負強化是不期待的行為減少或消除時,撤銷他討厭的東西。比如有些學生課堂上總搞怪,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為了消除他的搞怪行為,就可以無視他,不給予關注。

二、第三編講教育的時機,核心理論是班級建設的四個階段和指揮—支持兩種行為。

第一階段,組建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和學生互不熟悉,有問題的學生不敢輕舉妄動,在默默觀察。教師不知道學生中誰是班幹部的得力人選。這一階段適合高指揮,低支持的管理方式。教師初步指定班幹部,明確班幹部的職責,控制決策權,提出班級的發展目標。這個階段,老師要立威,要展示自己嚴厲的一面。通俗點講就是:我來決定,你來做。嚇一嚇,恩威並施,樹立教師微信。

第二階段,磨合階段。這個階段,矛盾逐漸出現,問題生逐漸抬頭,班幹部與普通學生的矛盾、班幹部與教師的矛盾都會出現。這一階段適合高指揮,高支持。我們討論,我來決定。班主任要實施教練式的管理,發現並培養出合適的班幹部。培養班幹部可以分為牽着走、扶着走、放開走、跟着走四個階段。

第三階段,規範階段。如果第二階段的矛盾能順利解決,則班級進入正常運作與規範階段,這一階段矛盾不多,就是有小的矛盾班級也可以通過機制化解掉。這一階段適合低指揮,高支持。從相信自己到相信學生,班幹部可以做的事,班主任不必去做,小組長能做的事,班幹部不必去做。我們討論,我們決定。在這個階段,要幫助班幹部樹立威信,也要防止班幹部犯管理錯誤。

第四階段,成就階段。如果班級繼續良性發展,班級定位準確,學生之間互相信任,班級事務高效運轉,就進入可以低指揮,低支持的成就階段。此時教師授權要循序漸進,分散給多人,而且要勇於放手。授權階段,大事精明、小事糊塗就好。你來決定,你來做。

第12章談了教師對學生管理的寬嚴問題。長期以來,到班主任對學生是嚴一點好,還是寬一點好?是民主一點好,還是專制一點好?專家一般會説兩者結合好,該寬就寬,該嚴就嚴,問題是這個時機怎樣把握?一方面作者結合班級建設的四個階段理論,提出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管理辦法的觀點,另一方面,作者着重強調一定要先嚴後寬,如果先去展示自己寬容、和善的一面,出了問題再嚴厲處理,這是教師的大忌,“先寬而後嚴,人怨其酷”。(《菜根譚》)

心理學的心得5

怎樣克服失望情緒

失望是生活中常有的現象。有人能較快地克服失望情緒,有人卻長期為失望情緒所羈絆。

怎樣克服失望情緒?

1、堅信愛迪生的:“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對我一樣有”。失敗是一種“強刺激”,對有志者來説,往往會產生增力性反應。失敗並不總是壞事,也沒有什麼可怕的。面臨失敗,不能失望,而是要找出問題癥結,尋求進取之策,不達目標不罷休。

2、腳踏實地地追求目標。如果我們對外語一竅不通,卻期望很快當上外文小説翻譯家,豈不自尋失望?有些人平時學習成績平平,卻想進重點深造,結果難免失望。事情的發展結果同你原先的期望不符合,期望越是過高,失望越是沉重。我們應該追求同自己的能力相當的目標。有時候,目標雖然同自己的能力大小相符合,但由於客觀條件的影響,也會招致失望情緒,這時更應注意調整期待值,減少失望情緒。比如評職稱,或許你的`實際能力已經達到某個職稱,但由於某項職稱的人數比例有限,你沒有評上。這時要調整內心期望值,使之與現實相符,這樣便能很快克服失望情緒。

3、期望應該具有靈活性。不要把期望凝固化。生活中,期望不只是一個點,而應該是一條線、一個面。這樣的好處是:一旦遇到難遂人願的情況,我們就有思想準備原來的想法,追求新的目標。當然,這不等於“見異思遷”。比如你去劇場聽音樂會,你原先以為自己喜愛的歌唱家會參加演出,不料他(她)因病不能演出,你當時會感到失望。如果你這時將期望的目光投向其他歌唱家時,你就會拋棄失望情緒,逐漸沉浸在藝術美的境地中,內心充滿着歡悦。

4、期望應該具有連續性。有些人的失望,是由於把期望割裂了,以致“畢其功於一役”。當“一役”難以如願時,就深感失望。世界上固然有一帆風順的“幸運兒”,而更多的卻是“命途多舛”、歷盡艱辛的者,愛迪生髮明燈泡先後試製了一萬多次,無疑,其間至少也失敗了萬把次。倘若愛迪生不把自己發明燈泡這個期望,看成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要説一萬次失敗,就是一百次失敗也足以使他望而生畏,知難而退了。要提高克服失望情緒的能力,就要增強自己承受的耐力。

心理學的心得6

心理學最初的定義是“闡述靈魂的學問”。而現代心理學的定義是:關於行為和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可見,現代心理學是內外兼顧的,既研究內部的反映過程,也研究外部的行為表現。那麼,心理學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研究?科學的特徵是:客觀性,可驗證(重複)性和系統性。對照來看,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結論都是符合科學研究特徵的.。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如果用一個含糊的詞來説,就是“人性”。而人性是內隱的,對個體人性的研究是難以推論演繹的,情緒、思維等又是變化迅速、不穩定的,難以確定一般規律;而且在做心理測量時,被測量對象是可能有牴觸、迴避等大量潛在心理因素介入的。這些都是心理學研究的先天困難。 把“人性”具體來説,普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有三:個體心理、個體心理現象和行為、社會心理現象。其中對個體心理的研究包括對由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構成的心理過程的研究,對個體傾向性(動機)的研究,對個體心理特徵(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異)的研究。對個體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研究主要是對於表現於外的行為現象的研究,它包括對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為現象的研究。對社會心理現象的研究是指對於個人與社會羣體交互作用時產生的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研究。 現代心理學體系形成的淵源有二:現代哲學和現代實驗生理學。所以你在學習《普通心理學》時,儘量將其與人的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聯繫起來,這樣知識就不單調不抽象了,這就是我學習的一點心得。

心理學的心得7

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不僅有利於教師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1.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會使各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發揮,能客觀地評價、自如地應對客觀環境,同事關係,師生關係關係基本上協調。從而有助於提高工作的效率。他們也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會因偶爾的失敗而喪失信心,相反,一時的挫折只會增強其鬥志,工作和學習效率必然優於心理不健康的人。

2.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還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它也影響着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同的楷模,在師生日常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師能通過教學歷程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理也健康發展。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形成樂觀,向上良好心理品質。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學的心得8

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往往面對着各種心理壓力,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裏,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麼作為一個學生,我們如何來判斷自己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首先,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於一致。其次,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於一致。最後,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的情緒,那麼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那麼什麼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現在當代學生身上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因此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裏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樂觀向上的情緒,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在有需要得時候主動進行心理諮詢。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諮詢師進行溝通。

作為建設者與接班人,學生有必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的發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迎接未來的種.種挑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心理學的心得9

幾年前學過《學前心理學》這本書後就再也沒有碰過,最近拿來仔細閲讀,發現收穫頗多,受益匪淺。這是一本將普通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幼兒園實際相結合的一本書,在閲讀中不僅掌握了理論知識,也介紹了在實踐中的經驗,有助於幼兒園新老師的指導和老教師的提高。

這本書共有十一章,分別從學前兒童的心理髮展、注意、感覺和知覺、記憶、想象、語言和思維、情緒和情感、意志、社會性、個性和心理髮展的幾種主要學説做了詳細的介紹。在本書的閲讀中,我對於幾個對我教學幫助較大的章節做了詳細的閲讀,並在閲讀中結合實際生活,發現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

首先,對於學前兒童的注意這個章節我做了詳細閲讀,在閲讀中瞭解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都有自己的注意發展的特點,因為我現在帶的班是小班幼兒,因此我特別注意了小班幼兒注意力發展的特點,發現小班幼兒的注意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

因此在教學活動的準備中應該準備一些色彩鮮明和幼兒感興趣的東西,這樣才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同時要注意出示的物品不能太多,這樣會擾亂幼兒的注意,可以有層次的出示,不斷的刺激幼兒的視覺感受,增強幼兒的喜好程度,延長幼兒的注意時間;在關於幼兒記憶力這一章節中,我瞭解了幼兒的記憶發展的主要特點,根據這一特點設計我的教學活動,同時注意課後的延伸和複習,在複習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死板的去背誦為了複習而複習,雖然幼兒的機械記憶多於意義記憶,但是機械記憶也可以有許多花樣幫助幼兒記憶,讓幼兒在玩中記憶是讓幼兒保持記憶深刻的方法,也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方法;在學前兒童想象這一章節中,我瞭解了幼兒想象的發展,記得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在公務員的考試中有一道題目,孩子的爸爸左思右想都沒有想出答案,卻讓兒子一口説了出來,難道是爸爸的學識還沒有兒子的高?顯然不是,是因為幼兒的想象力沒有被扼殺,而許多成人的想象力早在童年的時候就是被扼殺了,因此在考慮問題時往往過於死板,可見培養幼兒的想象力還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養幼兒的想象力時應該注意豐富幼兒的表象,發展幼兒的語言表現力,為幼兒的想象發展創造條件,幼兒的任何想象只要是自己能説出緣由都是正確的,不要用一些否定的語言扼殺幼兒的想象力。

在這本書中對於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這一章我認為是很重要的一章,現在的幼兒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做什麼事都會以自我為中心,稍不如意就會用哭鬧、打人、咬人等手段來解決,因此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父母想要讓幼兒表現出親社會性的行為,如:分享、安慰他人、合作等,那麼父母必須率先垂範,為幼兒做出親社會行為的榜樣,為幼兒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幼兒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助、尊重與友愛的關係。教師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也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培養,除了以身作則外,我們還可以在講故事、念兒歌中加強幼兒這方面的意識,在幼兒的角色遊戲中表現出來,通過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幼兒優秀的品質。

通過這本書的閲讀,我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在日常工作中學以致用,也得到許多收穫,我想一名優秀的幼兒園老師就是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產生的,為此我一定會更加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園教師。

在暑假期間我閲讀了《學前心理學》它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是陳幗眉老師主編,全書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東師範大學教授程學超編寫,第十一十二,有遼寧師範大學副教授鄒曉燕編寫,其餘各章,有北京師範大學陳幗眉編寫。我從這本學前心理學的學習上汲取了許多東西。在未接觸心理學之前,我對她敬畏和景仰有加。雖然,現在的我也只是為了考試,但是,我它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收穫,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還是對教育幼兒方面讓我學到了很多。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心裏發生發展有關規律的科學,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可以提高自己瞭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別是他們的心理髮展特點和學習活動規律。才能使自己“快速”瞭解“幼兒”的內心世界呢?學前心理學這一學科,本書將幫助我們瞭解學前兒童的發展,以及如何運用於教學實踐。如,它闡述學前兒童發展過程;;圍繞“學前兒童心裏發展的年齡特徵”、學前兒童注意到發展”、“學前兒童的記憶發展”等,簡述學前心理學的學科發展;

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學前兒童注意發展,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種心理狀態,特別是小班的小朋友我們平常也會説我們班某某幼兒的注意真是差,總是在抱怨怎麼會這樣那樣的,我學了這章後我知道了3—6歲的幼兒兒童的注意發展的特徵仍然主要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初步發展。有意注意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水平底,穩定性差而且依賴成人的組織與引導,注意的選擇有賴於知識經驗好認真水平。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我受益匪淺,掌握了許多學前教育的理論知識,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斷實踐,利用空餘時間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目前,我們的幼兒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我覺得就面臨了缺少同伴間的交往,當然,幼兒在幼兒園時,都會有很多的同伴,在家裏就缺少了玩伴,對此,我看了《學前心理學》中的同伴交往,讓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義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與大人接觸的多,這其實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兒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條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沒有形成。還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隱患,可能會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來,同伴交往對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過程中,同齡夥伴具有同步性,能夠促進身心全方位發展。這主要是由於同齡夥伴生理、心理和認知經驗的相似性決定的。有人説,只有兒童最瞭解兒童。確實是這樣的。有一次,我看到兩個媽媽分別抱着自己不滿歲的寶寶在一起聊天,此時發現兩個孩子也在用無聲的語言進行交流:一個寶寶笑了,另一個寶寶也笑了;一個寶寶發出聲音,另一個寶寶也發出聲音……這就説明同伴交往認知的同步性,使他們的溝通非常容易,包括我們幼兒園的孩子也是這樣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以,兒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進其身心全方位發展。

同齡夥伴認知的同步性,就決定了同伴交往影響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現有水平與同伴更為接近,在同一事物認知過程、情感體驗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極易產生共鳴。尤其是在社會化行為規範的形成上,具有同步進程。當孩子遇到矛盾時,我們成年人總習慣這樣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應該讓着小弟弟(小妹妹)”。這事兩種不同的暗示,可能對兩個孩子形成不同的影響和結果。一方會覺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虧了,時間久了會形成性格傾向;而另一方會覺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應該讓着我,久而久之,也會出現性格傾向。我覺得這種教育方式不利於兒童形成解決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響的有效性。

讀了這個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來我們身邊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誤區,我會繼續瞭解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開卷有益,此話不虛。抽空靜心地閲讀《學前心理學》一書後,掩卷反思,感慨良多,從中受益匪淺。書是我們最好的朋友,而一本能引起你的共鳴的好書,則像一位你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遇到的珍貴的知己。我們可以攜帶它去任何地方,它可以隨時給我們提供各種有益的啟示,從而幫助我們學會更好的思考,變得更有洞察力。《學前心理學》就是這樣的一位“知己”。通過對學前兒童的注意、感知、想象、言語、思維、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現象的分別介紹和分析,詳盡闡明瞭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同時,反映了當前幼兒心理學的研究動態。

《學前心理學》它豐富的知識和“內涵”,既注重闡述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基本規律和年齡階段兒童心理髮展的特徵,又注重提示根據心理髮展規律和特徵得出教育教學方法和結論,讓我們在閲讀它的時候,感觸和啟示,屢讀屢新。《學前心理學》中提到,“小班幼兒的認識活動往往依靠動作和行動進行,思維是認識活動的核心”、“他們是先做再想而不會想好了再做”。而這些心理髮展特徵,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如,每日離園前,孩子們最愛玩的是塑料拼搭積木。剛接觸這類玩具時,孩子們不大會玩,即使是個別能力較強的孩子,他們拼搭出的也是構造簡單的造型。隨着玩的次數的增多,他們的拼搭能力也在漸漸增強。

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性的拼搭出各種各樣、造型各異且結構複雜的物體和造型。但是,在我對孩子們拼搭玩具的觀察過程中,我發現,即使孩子們的拼搭能力在一日日地提高,但他們對自己所拼搭的物體和造型的認識和了解卻很欠缺。幾乎所有的孩子,在拼搭的過程中,無法説出他在拼搭的是什麼,而只有個別能力強的孩子,在搭好造型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的高興地説出:“哇,看,我搭的是橋。”可見,幼兒具有這樣的發展現象,一方面在於幼兒生活經驗較缺乏,所認識、知道的事物較少,另一方面在於他們具有“知覺行動思維,先做再想”的這樣的心理髮展特徵。

在學習第八章中的《學前兒童想象的發展》。想象頭腦中已有的形象進行加工,重組合成為新形象的過程。記憶和想象過程都是運用表象的過程。記憶是頭腦中已有形象的重新出現,即表象恢復活動的過程。想象是以記憶表象為基本材料,對已有表象加以改造的過程。想象活動與表徵活動密切聯繫,兒童想象最初出現的年齡和表徵的發生年齡相同。所以説,想象在幼兒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幼兒經常把實際生活變成想象活動。比如,吃着餅乾,忽然想象它是小船,洗着手,想象“下雨了”。幼兒聽故事時,想象隨着故事的進程而開展。一幕幕的表象如同電影似的在頭腦中活躍起來。正是想象活動,使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沉迷與故事情節。每一篇的故事不一定都要講完,要留有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填充,豐富他們的想象力。也有一些故事本身就沒有很明顯寫出結局的,如《狼和小羊》,故事中最後只寫到狼向小羊撲去,根本就沒有明顯的把結果寫出來,故意留下給孩子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合理地去想象狼撲向小羊,結果會怎樣,這樣充分地讓幼兒去想象,自己去填充完故事的結果,這樣能豐富他們的想象力。

還可以充分利用外界豐富的條件,加深想象。

1、讓兒童邊聽故事邊看書,或邊聽音樂,瞭解快樂和悲傷的心情。要知道,瞭解人的情感比獲得知識更重要,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經驗。因為兒童的腦細胞十分嬌嫩,對感知的對象十分敏鋭,只有當感知和思考對象是可以看得見、聽得着或摸得着的形象時,才能正常工作。

2、當講到的故事中的情景現實生活中有的,應該帶小孩到你所講的情景中去,讓他自己感覺其實的感覺,加深想象力。

不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長時間不邂地努力.我們要敢於去嘗試給幼兒留下想象的空間,幫助他們異想天開,激發他們的好奇心理的探索精神。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不要認為他們是在胡思亂想,或是想得太多了,而去阻止讓幼兒繼續想下去,這樣只能阻礙幼兒想象力的培養。

從那麼多看來,童話故事對幼兒想象力的培養也是很有影響的,有相關聯的,不要再去認為不就是一個故事什麼的。在你説這話的時候,要想到這是可以影響到幼兒想象力的培養的,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故事,這也是有注意事項的。一般來説,幼兒都十分喜愛童話故事。因為在聽故事時,其中的人物、情景、情節均能很深深地吸引着孩子幼稚的心靈,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同情心,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激發智慧的火花。尤其是3-6歲的幼兒,隨着語言能力的發展,已經能根據故事中的角色,情節線索進行有意識地想象。在聽故事活動中,幼兒的.思維被激活了,想象被催發了,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讓幼兒多看多聽,使幼兒獲得一些能進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而聽故事想象就是一種符合幼兒想象特點的、能有效促進幼兒想象發展的形式。選擇適宜孩子想象的童話故事,運用多種方法,讓孩子在優美的童話故事中體會生活的美好,多而大膽想象。要讓孩子在聽故事中張開想象的翅膀,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有時採取對故事結尾作進一步的推理想象,有時對故事情節變化做出新的編排,有時還可以對故事中的角色關係作不同的設想等,使孩子在故事提供的海洋中遨遊,從而成為一個愛想象,富有創意的人。

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學習《學前心理學》很有必要。教師要注重幼兒的心理健康,充分了解孩子的需要,創造和諧愉快的學習環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動,融心理健康教育於活動中,適時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正確瞭解孩子的差異,注意因材施教,家園攜手形成合力。

由於專業的需要和興趣使然,我在尋找閲讀對象的時候都會特別關注與學前兒童有關的書籍。通過閲讀這些書籍我認為要想真正地瞭解學前兒童,走近學前兒童,就必須先了解他們的心理髮展特點。陳幗眉在所著的《學前心理學》一書中就詳細地闡述了學前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

廣義的學前兒童是指0到6歲的學齡前兒童,狹義的學前兒童指的是3到6歲兒童,主要是幼兒園幼兒。那麼,這本《學前心理學》中主要介紹了幼兒園幼兒的心理髮展特點。

該書提到從兒童心理髮展來看1--3歲,幼兒高級的心理過程逐漸出現,是各種心理活動發展齊全的時期,而3—6歲,則是心理活動系統的奠基時期,是個性形成的最初階段,在這三年裏心理髮展比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發展。在這裏筆者重點介紹一下3—4歲幼兒的發展特點。

在3--4歲,學前初期,也就是幼兒園小班時期,這個時期幼兒的主要特點是:

一、生活範圍擴大。

(一)這個階段幼兒的生理方面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身體比以前結實,不像先前那麼容易生病了。身體的組織結構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強。

2、幼兒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經系統的發展使幼兒可以連續活動5--6個小時,日間只需睡眠一次。

(二)幼兒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使他們基本上能夠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過多的猜測他們的意願。

(三)該年齡段兒童身體和手的基本動作已經比較自如。能夠在一定時間裏掌握各種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

以上幾個方面的發展使幼兒已經具備了離開親人去參加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這個階段,多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別人交流,並且鼓勵他們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能夠使他們的認識能力,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有所發展。

二、在這個階段的幼兒他們的認識依靠行動。

此階段的幼兒的思維方式是直觀行動性思維方式,因此他們的認識活動往往依靠動作和行動進行。他們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給小孩子玩結構性玩具,他們往往會一拿到手就開始玩,不會提前思考要做什麼,而這時若問及他想要做什麼,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時成人千萬不要因此認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實只要你站在旁邊耐心的等待一會兒,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創作,他會很激動地跟你説:“你看,我做的飛機,我做的汽車……”

此階段幼兒在聽別人講述或是自己講述時,往往也離不開具體的動作。因此,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多運用自己豐富的肢體語言,將文字語言具體化。這樣既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增強幼兒的興趣,也能夠讓幼兒更容易記住所學的內容。

對於此階段的幼兒來説,他們的注意力也和動作有着密切的聯繫。幼兒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如在幼兒聽課過程中,我發現如果他們的手裏拿着別的東西,或是隨便放,眼睛看着別處,注意力就很容易離開老師的講述,這也就是為什麼幼兒園老師在上課之前總是會讓幼兒將手放在膝蓋上,眼睛看老師的原因。

三、此階段的幼兒情緒作用大。

他們往往會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們班上有個小孩子因為自己裏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來而大哭,還有小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的枕頭而哭,還有小孩子因為別人跟他説你媽媽不來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動,還會渾身顫抖。幼兒就是容易激動,這時如果對他們一般的講道理,往往收效不大。這時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動使他安靜下來,如,拿毛巾給他擦擦臉,用撫慰的語調説話,讓他感覺到親切,情緒上不再對立,等他完全冷靜下來了才能説理。還有,幼兒在幼兒園裏的情緒受老師的影響也很大。因為這麼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過表象去理解事物,他會通過他看到的,感受到的,來判斷老師對他們的關懷程度。如,老師表揚他沒表揚我,老師抱她沒抱我等現象,來判斷老師不喜歡他,這樣也會影響到他來園的情緒,聽課的興趣。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兒園,突然哭着不願意來了的原因。這時,教師就應該自身檢討,想一想是不是對這個孩子關心不夠多。在這裏我覺得作為教師應該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孩子,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不同閃光點,及時地予以表揚,鼓勵,這樣你會發現一天下來,其實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揚,也許你已經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關注。除此以外,還可以抽時間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躍的孩子聊聊天,或是隻是抱抱他們也好。這樣每個孩子都會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懷。

四、此階段的幼兒愛模仿。

此階段的幼兒往往是看見別的小朋友在做什麼,自己也要做,看見別的小朋友有什麼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動時,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見別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會要玩,看見別人擺高樓自己也擺。因此在幼兒園小班,同樣的玩具要有足夠的數量。

模仿也是此年齡段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他們往往通過模仿掌握別人的經驗。他們會模仿老師模仿父母,模仿他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一切。他們沒有很強的判斷力,對於別人特別是他們所親近的人的語言和行為都是沒有批判性的,而且因為沒有太多的經驗,他們往往都是通過成人的表現來判斷事情的嚴重程度的。如,老師在吃胡蘿蔔的時候皺眉頭,他們就會覺得那是很不好的東西,就不吃了。因此,作為幼兒教師,特別是小班幼兒教師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也許自己做了一個不經意的不好的舉動,自己都不知道,卻已經被孩子學會,並慢慢地養成習慣了。

當然,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這一特點,讓他往好的方向發展。如,在上課時間,有幼兒沒有注意聽講,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表揚另外做的好的幼兒,來引起這一幼兒的注意和模仿,並及時予以鼓勵。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多向幼兒傳遞好的信息,如,跟幼兒説禮貌用語,老師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這樣幼兒通過模仿,時間久了也會成為一種好的習慣。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要通過正強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導和鼓勵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兒向着一個健康快樂的方向發展!

總之,我認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還應該多給自己充充電,多看看相關書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學性,適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兒,瞭解幼兒,理解幼兒,幫助幼兒,與幼兒一起成長!

心理學的心得10

又是一期的團體心理課程落幕了,在這次課程中我受到很多啟發,意外的發現了一些自己從未發現的問題。

老實説,我內心非常抗拒這樣的上課氛圍。因為有事耽誤了,當我走進教室的時候,看見所有的同學都已圍坐成圈。我的心就開始七上八下了。剩下了兩個位子,我選擇了靠女生的那個安頓下來。失去桌子保護的座位排列方式,感覺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別人的眼皮之下。這種沒有安全感的空間感真的讓我渾身不自在。

在整個活動互動中,各種問答,思考,感受的環節讓我第一次碰觸到那些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問題。

我是個開朗樂觀的女孩,我善於交友。我一直堅定的認為自己與人的關係間根本不存在害怕的感受。我從來沒有發現當自己被別人矚目的眼光看着的時,渾身如此的不自在。我迫切的需要一些東西遮擋住自己。我緊緊的抱着本子,感覺這樣可以拉遠一些我和別人的距離。每一輪迴答我都努力用微笑掩飾自己的'緊張感,身體儘量的貼住椅背讓自己覺得安全一些。也會時不時的開關我的筆套,緩解緊繃的神經。無數個瞬間我都有一種想逃離的衝動。

在面對大家挑選一個最喜歡的人的環節,我受到了很多啟發。我開始去嘗試感受怎麼接納和理解不同的人;去試着感受着一些同學身上的真實的情緒;我發現了自己原來那麼害怕不被別人喜歡;同時也害怕被人喜歡;還有當自己成為焦點的那種恐懼感……

這些都是現在我無法解決的問題 ,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能夠更進一步的瞭解自己。希望將來的某一天我可以很坦然的在別人的矚目下仍舊擁有燦爛的笑容。

心理學的心得11

前幾天帶兒子一起去超市購物,超市裏人很多,購物車明顯不夠用。我剛要找一個購物車,遙遙卻立刻制止了我,説:“媽媽,你要買的東西多嗎?”“呃……不多,怎麼了?”對兒子的舉動我覺得有點奇怪。

“那就別推購物車了唄。”兒子説。

“哦?為什麼啊?”我好奇地追問。

“你不知道啊?這是購物心理學,如果你推着大大的購物車,就會不知不覺買很多東西。”兒子一本正經地解釋説。

“喲,你還懂購物心理學啦?哈哈,不過聽起來還蠻有道理的,嗯,好吧,那就拿一個購物籃吧。”反正有老公跟着,就讓他拎着吧,嘿嘿。

進了超市,那是琳琅滿目啊……(呃,好像這句是多餘的)。我跟老公一會看看這,一會兒翻翻那,腦子裏不斷地回想家裏還缺點什麼。忽然,我看到一些文具在促銷,就湊了上去。拿起一大包簽字筆,黑、藍、紅三種顏色,還帶一大包簽字筆芯,原價15元,現價才8.6元,基本是打了對摺啊,真划算。“來看看,買包這種筆怎麼樣?真便宜。”我伸手招呼老公和兒子。

“咱家不是還有好些筆嗎?”老公看了看東西,不緊不慢地説。

“但是早晚會用完的嘛,將來還得買。”我馬上反駁老公這種沒有前瞻性的言論。

“用完了再買唄,而且只買筆芯就可以了啊。”老公説。

“什麼啊?你看看這個除了筆之外,還有筆芯啊,多划算啊。”我不得不承認,我被這價格吸引了,手裏拿着這一大包筆捨不得放下。

“哎,媽媽。你這是中了超市的計了!”兒子在一旁又搖頭晃腦地説上了,不等我接腔,他繼續説,“購物心理學説,如果沒有價格對比,人們是不會輕易購買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的,所以才會有‘特價’商品。有了價格對比,有的人就會立刻失去理智的亂購物了。你現在已經失去理智啦。”

真沒想到兒子居然會説出這樣一席話,讓平時反應如此敏捷的我,當場石化。只有老公在一旁以一種幸災樂禍的姿態哈哈大笑。

“你……你,怎麼又來了,什麼購物心理學啊?你從哪知道的?”我好容易緩過神來,反問兒子。

“書上唄。”兒子聳聳肩説道。

“什麼書?”這次,是我和老公同時好奇起來。

“就是那本《傻笑着讀完心理學》呀,有一次,爸爸帶回來的那本。”遙遙説。

兒子的話,讓我想起來了:有次老公外出開會,會上發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就是《傻笑着讀完心理學》,我當時順手拿來翻了一下,感覺圖文並茂的有點意思。不過年前各種各樣的事情,讓我閒不下來細看,就隨手放在了書架上,想等有時間的時候再看,沒想到竟被兒子拿去看了。

“不就一包筆嘛,居然説我失去理解,我只是覺得挺划算,也沒説非買不可啊。”把那包筆又放回了貨架,我訕訕地辯解道。

“媽媽,其實你們以後來超市買東西應該先列一份購物清單,這樣你就不會亂買東西了,也不會在超市逛半天了。”兒子依然興致不減地給我上課。

“這也是購物心理學説的`?除了購物心理學,你還知道啥?”我忽然對兒子所説的‘心理學’產生興趣,笑着問他。

“我還知道心理暗示很強大,如果你覺得你能行,你就行。要是你自己總説自己不行,你就真不行了。這就是心理暗示。媽媽,你知道嗎?催眠師就是利用心理暗示讓人們做出不可能的事來。”好嘛,兒子的話匣子徹底被打開了。

“哦?是嗎?原來是這樣啊。”我和老公一幅洗耳恭聽的樣子,讓兒子倍受鼓舞,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爸爸,你知道什麼是‘心理感冒’嗎?”小老師不但講課,還提問起來了。

“這個……還真不知道。”老公搖了搖頭。兒子的目光又掃向了我,我也趕緊搖頭。

兒子滿意地點了點頭,得意地説:“不知道了吧?‘心理感冒’就是——抑鬱症!”“那,什麼是抑鬱症呢?”我要讓兒子把‘老師’進行到底。“呃,抑鬱症就是……就是不高興、不愛理人,什麼都不喜歡,就是悲觀,特別嚴重的還會自殺呢,必須得看醫生才行。”兒子講得頭頭是道。我跟老公聽得是頻頻點頭。

於是,這次的超市購物在兒子的“心理學”講座聲中,以一瓶生抽、一包雞精、一提衞生紙的收穫,順利結束了。

回家後,我和老公立刻自覺主動地拿出書來“複習”兒子講的課程(其實,我們就是想弄明白,他怎麼會看一本心理學的書呢)。沒想到我們認真讀起來,才發現原來枯燥生澀的心理學,竟也如此生動有趣,怪不得兒子看得津津有味。

晚上臨睡前,老公略有不安地問我:“你説,他現在就看這些心理學的書,會不會不妥啊?”“有什麼不妥?人嘛,就是太不瞭解自己的內心了,我覺得沒什麼不好的。”想起白天的超市裏發生的事情,我忍不住笑了起來,“再説,這書也不是我們逼他看的,興趣是一切動力,人要是來了興趣,你是藏也藏不住,擋也擋不住滴!”

心理學的心得12

達成心理健康的七種練習

心理可以被定義為一種樂觀、,能讓你對每件事情保持愉快的。它和身體很像。為了要達成這個,你一定要每天不斷地去做,直到它成為你的第二天性為止。

這樣的過程並不容易,但是不斷的與持續的練習將會讓你辛勤耕耘之後得到豐收。這種過程絕對會讓你整個變得更好。

你整天都可以進行這七項心理練習來保持積極、樂觀及心理的。各行業裏最的專業人員都會採用這些練習。這些練習是每個領域中,心理建設的基礎。

積極的自我對話

這七項練習的第一項是積極的自我對話。幾十年來,心理學的研究已經發現到,自我對話的方式比其他任何一種因素更能決定你的。你的生活情緒或“生活的情趣’’取決於你內心的對話及信仰。

賓州的馬西?謝利格曼(Martin Selignmn)教授,在他《學習來的樂觀主義》(Learned Optimism)一書中,稱此為“解釋形態”(explanatory style)。

你的解釋形態就是你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物的解釋方式。神經語言學家稱之為“加框”(framing)。你對這些事件的自我解釋,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解釋,則稱之為重加框。

這就是你對你周邊事件的`解釋方法。它組成了你的內心對話,也就是説,當你從外在環境得到訊息之後,腦海中立刻會閃過一些文字,然後你會透過思想加以處理。正如莎士比亞所説的:“事情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全看你怎麼去想它。”

心靈學派大師(Sufi)以色瑞?甘(1zrat)曾經寫過一句話:“生活就是一連串的問題。”你的生活似乎是被一些負面的事件所充斥。

所有收音機及電視節目、新聞報導、報紙及新聞雜誌都充滿了負面和感傷的故事。你周邊所討論的內容大都是繞着問題、是非、憂慮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打轉。你和客户討論的話題,也不外乎為什麼他們的生活和企業的狀況會不好,而無法購買你的產品和服務。

你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習慣性的負面思考。你會一開始先看到事情的負面,再看到正面。

你會一開始先去注意到玻璃杯裏有一半是空的,而沒看到另一半是滿的。你偏向負面思考的是一種很自然的傾向。

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老是在談論那些讓你生氣、讓你受委屈的人。你一再擔心自己的財務困擾、本身的問題及恐懼。即使並非故意要如此,但你會發展出一種負面的。

這種會影響你的個性,進而影響你的業績。你很容易慢慢地變成一種很消極、懷疑而且憤世嫉俗的人。而且因為你周邊的人都有同樣的想法,你就會有一種錯覺,認為“這世界本來就是這樣子。”

但是,你可以利用控制內心對話及積極的自我對話,而非消極的對話方式來對抗這種負面的傾向。

你能決定自己要怎樣去跟自己説話,進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緒。這個決定控制內心對話的行動,將帶給你樂觀的與個人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你對自己一些簡單的自我肯定對話,往往會帶來很驚人的效果。你只要對自己再肯定,用一種非常熱忱且堅定的口吻對自己説:“我喜歡我自己!”和“我熱愛我的工作!”等等,你就會把這項訊息深深植入你的潛意識中。

你會覺得更加肯定樂觀,並更能控制自己的生活。你會覺得更有能力與,更加盼望下一次的拜訪及展示。

你越是對自己重複説這些話,就越它們是真的。

當你説服自己是位“最傑出的人士”時,你的談吐、行為以及行動都會開始和這樣的想法相符合。

舉例來説:你若對自己的不好,你就無法真正對自己説出“我喜歡自己!”這句話。不管周邊發生了什麼事,你越説“我喜歡自己!”,就會真的越來越喜歡並尊敬自己。你會覺得更、積極、樂觀,每一件新的嘗試都會表現得更好。

我最喜歡的,而且也行之有效的一個組合肯定句就是:“我喜歡自己並且熱愛我的工作!”這些字眼在你開始新年度,或是為一個訪問做心理準備的時候尤其有效。

控制你的內心對話,就是控制你跟自己説話的方式,是達到巔峯表現的關鍵。

這就是主導自己的心思並把焦點集中在你渴望的,而不僅維持現狀的方式。這是你克服困難阻力而讓思想能夠經常保持積極的一種方式。

請記住,要對中的自己説話,而不要和現在的自己説話。你要説真話,但是提前説!

心理學的心得13

這學期我在教學之餘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對工作特別有幫助的書《教育心理學》,書中廣泛吸收了國內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集中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學問題,其研究目的在於服務教育。通過閲讀本書,我有以下收穫:

一、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學》指出教育心理學研究為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教育在心理髮展中起着主導作用,教育要適應受教育者的心理髮展特點;分析了中國小生與成人學習的特點;強調了教師通過認真學習心理學,可以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使教師能夠根據國小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採取相應的措施。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瞭解了這些,才能為學生創造出更適宜的學習環境,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

二、瞭解學生的心理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

1、有助於我們提高教學工作質量。

人的任何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激發並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學習也不例外。學習是複雜的心智活動過程,牽涉到整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比如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智力因素,構成直接參與學習活動的智力系統。而這些非智力因素,構成了與學習相關的動力系統。其中的動機則是學習活動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強的學生,必然

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在學習中能專心致志,具有深厚持久的學習熱情,遇到困難時有頑強的自制力和堅強的毅力。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就必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

提高教學工作質量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工作,並不是僅僅掌握某學科的知識就能勝任、駕馭的。這就需要教師掌握並運用一些心理學原理來實施教育教學策略。比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興趣、情緒、意志品質和最佳的學習時機,都要求教師採用最佳的手段以優化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各種因素。這時,就需要了解學生賴以進行信息加工一些主要心理過程,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規律,以及相關非智力因素情況。

2、有助於我們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學習過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按照共產主義的面貌來塑造一代新人,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也就是説,教師瞭解了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才能助長學生的優點,矯正學生的缺點。此外,本書還提到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總結法等,可以説從理論上歸納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有效的方法。

三、利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通過引入難度適宜,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製造學生心理上的不協調,激發其好奇和求知的慾望;幫助

學生建立合理的目標體系和積極地學習期望,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慾、自尊心、好勝心、信念、理想等”。作為老師,只有瞭解了學生“內部動機”的作用,才能有目的、有計劃的創設某些外部條件如有效利用反饋和評價、合理利用獎勵和懲罰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邊厭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羅森塔爾效應”的心理預期

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指教師對學生的愛、關懷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產生的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助於學生學習進步,使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真實的愛有助於學生智力、情感、個性的順利成長,教師的嫌惡將導致學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們要把每個學生都看作“雕像”,對每個學生都寄託期望,並給予適當的心理暗示,使學生能夠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五、遺忘的規律的.啟示

記憶的加工過程有三個不同階段,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來自環境的信息首先到達感覺記憶系統,這時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則進入短時記憶系統,短時記憶系統的信息經過複習便可進入長時記憶系統。從理論上講,信息是可以在長時記憶系統中永久貯存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常常體驗到知識的遺忘。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記憶的最初時間內遺忘很快,

以後逐步緩慢。瞭解了遺忘的規律,科學複習和有效記憶尤其重要。我們帶領學生及時複習,合理分配複習時間,進行回憶,進行反覆閲讀相結合,採用記筆記等方法,實現記憶恢復,戰勝遺忘。

教育心理學內容非常豐富,很多知識都非常專業,作為一名教師,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去研究和學習, 我會運用這本書裏面的知識,正確運用有效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正面引導的外因作動機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徵。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今後我還要繼續研讀它。

心理學的心得14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時候,各行各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除了十分強調思想品德、文化素質外,也越來越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積極心理學》是教人如何積極面對人生,如何獲得幸福感與滿足感,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

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源於學生的主體活動,積極心理教育最顯著的特點就在於“活動”。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針對中國小生年齡小的特點,比較適合這一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關心自己的心理髮展,成為自己的主人。

人們經常講現在獨生子女多了,逐步會在孩子中形成一種以“我”為中心的現象,有些孩子不關心班級集體,自私自利。所以,培養孩子的`團隊協作習慣、學會與人相處,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之一。

針對積極心理教育的特點,我上了一節《同學間的互助》的心理活動課。課上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讓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裏走一圈,然後談談感受,孩子説:“很害怕,怕撞到課桌上”。第二次,再請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後請一位同學帶着他走,再讓他談談感受,孩子説“比起第一次不那麼害怕了,因為同學攙着我的手,不會撞到東西”。為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的心理體驗更加深刻,積極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積極的心理體驗作為主要手段。我在實踐中反覆做幾次同一種遊戲,讓更多的孩子來體驗,這兩次走路的不同感覺。最後同學得出同一種結論: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這樣即使有困難也能比較快的克服,還可以少走彎路。這也就是團隊協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課要達到的目的。

這一堂課既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與人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又讓學生懂得了幫助、關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説培養了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從事教學工作,讓學生學習在生活中學會與人交往,與人交流的方法與技巧;學習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強,這樣也一定能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經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對學生來説,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礎,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其立足點是通過教育活動塑造學生,使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總之,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對待生活,這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

心理學的心得15

如果你想要戰勝拖延,那麼從拿起本書的這一刻開始改變吧。翻開這本書,引入眼簾的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並不僅僅是一個貶義詞,他可能指一種有用的習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衝動而損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種有害的習慣,是在完成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中懶惰的表現。開始我以為拖延只是個人行為習慣的養成問題。一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時候只是我們問題的冰山一角。

深層的原因才是需要引起我們真正重視的。比如:心理障礙、生理缺陷、價值觀衝擊等等。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減得肥,肉永遠長在身上,想要練習的瑜伽,身體總是拉不開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際關係等總是遲遲不能邁出第一步。

總是告訴自己,沒事,還有明天。可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由於從小隨性慣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習慣改變,懶於創新,喜歡成功,害怕失敗,對失敗的`恐懼,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別人的評估,深層的不自信貫穿了我的生活,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淺,淺嘗輒止,對事情不認真,不追求,沒有生活目標,不能做到創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學習了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目標太含糊,想法總是説來就來,計劃不具體,具體做事情的時候,不知道該做什麼,造成拖延。我們可以通過誠實地對待自己,分析自己,來明確自己生活的目標。看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必須要做的。我們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發生在自己的意識以外,這幫助我從外在的原因轉到對自己內在精神的尋找,從而保持不斷成長的心態,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收穫。我還學會了一種和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溝通的方法。

如快樂來自於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健康的生活,來自於和他人和跟自己內心深處的溝通,來自於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這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讓自己時刻保持正念,保持對自己內心的關注,關注自己的意識以外的精神形態,充滿了對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聽到我的分享,雖然不能很快的戰勝拖延,起 碼可以更清楚的審視自己,從今天起,開始喜歡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瞭解自己。

Tags: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