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為什麼父母應懂些兒童心理學

欄目: 心理學 / 發佈於: / 人氣:5.87K

孩子研究父母心理行事父母應懂些兒童心理學

為什麼父母應懂些兒童心理學

有個國小生曾悄悄對我説:“我爸和我媽不研究我的‘心理’,我倒在‘研究’他們的‘心理’呢!”接着,他告訴我:什麼情況下可以向父母要錢;什麼時候可以讓父母去買平時不肯買的東西;找什麼機會可以拿出不好的成績單給父母看而不招致指責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同父母交往時得出的經驗,也是平時觀察父母心理活動變化規律的結果,從而使他能想方設法去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個孩子的話應引起家長的警覺:在孩子研究您的心理時,您是否研究瞭解過自己孩子的心理髮展狀況呢?

明智的父母,不應該只是注意孩子在長身體,同時,還應注意孩子在長見識。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想像能力,感知、模仿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等等,都在隨着年齡增長而日臻完善,尤其是在調節、控制自身行為的能力方面不斷得到加強,使得他們已經有能力設法掩蓋自己的動機和行為。

由於兒童心理活動的特點具有感染性和暗示性,因此,他們的言語和行為時刻受着外界的影響,特別是父母的言行更能使他們受到強烈的暗示和啟發,從而塑造着他們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感染性:兒童通過與父母平時的情緒交往和感情交流,逐步懂得在不同情緒和感情狀態下與父母相處的方法。例如:父母高興的時候,可以撒嬌或要挾;還可以要錢,要物,等等。

暗示性:這是通過相互主動施加影響,來迫使對方接受自己意見的一種心理活動。由於有些父母不懂得兒童行為有這樣一種心理特點,結果反而常常被兒童行為影響和利用,甚至被孩子牽着鼻子走。如孩子偏食,家長竟無力糾正;孩子一吵鬧,父母就依從等。

自然,這並不是説孩子們真的已經懂得父母的“心理學”,然而,不少孩子正在利用家長的“心理”狀態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卻又是不容質疑的事實。只要留意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有些父母還誤以為這是自己的孩子聰明呢。例如,為什麼很多孩子在幼兒園的好習慣一到家就沒有了呢?為什麼有的在家裏懶、貪、饞的孩子,一到學校卻變成另一個樣子?這些無非是兒童掌握和利用了父母的心理弱點罷了。

值得深思的是:現在很多父母還沒有意識到孩子在觀察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動,同時,又常常忽視體察子女的心理活動規律和特點,於是,無形中在同孩子的心理活動爭奪戰中打了敗仗、當了俘虜,從而喪失了教育子女的主動權。因此,做父母的實在應該學點兒童心理學,注意體察一下兒童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以使教育子女的工作更加主動、有效和得體,這對消除和減少兩代人的心理隔閡,也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