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讀心理學有感通用15篇

欄目: 心理學 / 發佈於: / 人氣:6.79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心理學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心理學有感通用15篇

讀心理學有感1

讀拖延心理學有感(一)

1

在讀《拖延心理學》之前,我一直認為,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經常為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為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而沾沾自喜,這似乎是生活常態。

當我讀了這本書,對拖延行為進行深入瞭解後,看法有了改觀。雖然只讀到一半,但是對我有兩個幫助:1. 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2. 指導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習慣的養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為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方面。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誤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為。

2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説服。

比如説,

1. 我必須要做到完美;

2. 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

3. 什麼也不做要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

4. 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麼我每次都應該很好;

5. 如果我成功了,別人就會受傷,等等。

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為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為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為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為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寧願拖着也不願努力去做,因為你不願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為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為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為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接受,以至於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的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3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為。

有的拖延會導致嚴重的外在後果,甚至嚴重性會出乎你的預料;有的拖延雖然沒有產生嚴重的外部損失,但是拖延者的內心受到極大的煎熬,從惱怒、後悔到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同時,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體現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準時完成,貌似這種情況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這樣認為。隨着自己的成熟,對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發現,這種拖延很難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時候就會凸現,影響對自我的認可感。

當了媽媽後,我很擔心自己的拖延行為在孩子身上放大。為了完善自己,也為了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我特意挑選了這本書仔細研讀。從中瞭解到,孩子的拖延行為不是單純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還跟其家庭關係有重要聯繫。

在本書第九章中,作者系統闡述了親子關係的不協調,會給孩子拖延問題的產生製造機會。通過對拖延者的研究發現,有五個基本的家庭傾向。這五個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們是:施壓、懷疑、控制、依附和疏遠。這五個傾向在每個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種傾向相互交織,壓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發展,從而培養出拖延習性。

4

自尊是對自我價值的評估。

如果你的自尊低,就會感到空虛。如果自尊受到膨脹,你會感覺自己幾乎無所不能。個人成長中的一個使命,是要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合理認知,並接受自己的侷限性,同時維護一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

家庭可以通過接受孩子是怎樣一個人,而支持其完成這個使命,幫助孩子發展出一個穩定的自我感。父母在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儘量為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積極與孩子互動,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地帶。這是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愛,具有完整感和對自己有信心的一個基礎。當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會犯錯,也會有糟糕的情緒和行為。這段時間裏,可能無法呼應孩子的需求。

幸運的是,好父母無須事事和孩子呼應。研究表明,父母只要在30%的時間內與孩子呼應,就會形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牢固的情感依賴。如果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關係破裂,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可以啟動修補程序來彌補。不僅可以改善關係,也教會孩子犯錯後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價值,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尊。

總之,在家庭中,愛是無條件的。孩子,包括父母,都應該以本來的面目被接受。否則,孩子會選擇性的扮演特殊的角色,通過拖延將自己不被認可的部分隱藏起來。失去了與自己另一部分的接觸,和進行自我整合的機會,更不用提進行合理的自我評價,建立自尊了。

客觀地瞭解拖延產生的根源,只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接下來我會通過閲讀後半部分,瞭解如何征服拖延。當然,如果知道了如何做,拖着不去實施,可能又是新一輪拖延的開始。克服拖延是持久戰,希望可以堅持到最後。

讀拖延心理學有感(二)

半年前,在慶祝閨蜜箐箐博士畢業的聚會上,大家在感歎箐箐持之以恆的學習勁頭的同時,也紛紛吐槽起各自的拖延症來。熬夜趕稿、日常小事拖拉、減肥計劃擱淺…大家都因拖延而焦慮,卻都在焦慮中拖延。隨着話題的深入,內疚、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也在席間蔓延開來。箐箐淺笑説道:"大家看看《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吧,我想大家肯定會有收穫。"她的提議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響應。聚會結束後,人手一本《拖延心理學》,心滿意足的各自回家。

接下來的日子裏,閨蜜羣裏不斷更新着與《拖延心理學》有關的消息。先是摘錄大段直擊各自心靈的句子;接着就是講述與書中理論完美契合的各種拖延故事,最後大家紛紛訂出戰拖計劃,誓與拖延一刀兩斷。比如:經常有寫作任務的小米希望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稿子,不想每個假期都在焦躁寫稿中度過;將要步入婚姻殿堂的燕子期盼這次減肥成功,想着在半年後的婚禮上成為最美新娘。

因為一本書的閲讀,讓我的小夥伴們都鼓起了開啟新生活的勇氣。最先讓我們感受到變化的,就是過去每次聚會都因趕稿而缺席的小米。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中小米總算找到了導致她經常熬夜趕稿的原因:工作目標籠統和精力難以高度集中。小米説,每次打開電腦準備寫稿時,總是先上QQ,再看微信,接着再把網頁熱門消息逐一搜個遍。一天下來,什麼事情也沒幹成,隱隱而來的交稿壓力,雖然讓小米有點心虛,但仍以"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擠擠總是有的"的話來安慰自己。當然一擠又把工作全都堆在交稿日的前一天,為了按時交稿,熬夜也是在所難免。

接下來,小米和大家分享了新的工作方式。現在的小米每接到一個寫作任務,就會把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子任務,諸如:查閲資料、列好提綱、逐個寫作、成稿修訂。再根據任務完成時間,給每個子任務定時,比如:查閲資料5小時。接着,通過一款叫"番茄鍾" 的手機APP,將子任務劃分成一個個25分鐘的迷你小任務,然後定時開始做事。完成一個25分鐘的迷你小任務,系統將會獎勵一個番茄。當你完成一天的工作時,從系統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自己的工作進度。小米説,這樣的工作方法讓她感受到徹底掌控工作進度的快感,提高了工作的專注力,徹底的擺脱了 "黑色交稿日".聽完後大家都對小米伸出大拇指,搶先下載了"番茄鍾"APP,也都在心裏想着回去自己也試一試。

在大家紛紛效仿小米"細化任務、提高專注力"的戰拖寶典時,燕子的完美變身,讓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

燕子是個微胖的可愛女孩,從認識她的第一天起,減肥是掛在她嘴上的話題,不過也僅限於説説,微胖的體型已經快伴隨她十年了。多年來父母朋友勸她運動調理,她置若罔聞。結果在數月以前,她突然行動起來,跑道上、健身房裏到處都是她揮汗如雨的身影。當她真的穿着她理想中的婚紗站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大家不禁感歎《拖延心理學》的力量。

打開燕子的健身主頁,她的個性簽名映入眼簾---"拖延的問題就是跟自身如何相處的問題。"順着一條條博客讀下來,燕子的減肥之路也逐漸在我們的腦海中清晰浮現出來…自小就有點肉呼呼的燕子不是從未想過減肥,而是多次嘗試以失敗告終,故而"瘦下去"成了燕子一個無法企及的.夢。燕子讀《拖延心理學》後,在博客裏寫道:害怕面對減肥失敗是自己擱置減肥計劃的拖延理由。

找到拖延原因的燕子,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姑娘共同成立了一個"減肥小組",大家一起相約運動健身,共同探討健康飲食。曾經的燕子可能會因為天陰而放棄晨跑的計劃,而現在生活裏所有的事情都在圍繞着減肥這個話題。在減下3kg的時候,燕子果斷的買下了那件價值不菲、現在仍不能穿進去的理想婚紗。大家都在説燕子衝動消費的時候,燕子一臉認真地告訴我們,她每天都看着婚紗,想象自己穿進去時的光芒四射,那場景每次都會讓她熱淚盈眶。

接下來的燕子一路高歌猛進。當天天見面的燕子媽媽也終於説出:哎呀,你好像瘦了的時候,燕子如願的穿上了那件她理想中的婚紗,成為自己婚禮上最美的新娘。

當然燕子的"組團減肥、自我獎賞"的戰拖方法也在朋友圈裏廣為流傳。

這就是這半年來,我們讀完《拖延心理學》並去實踐它的故事。這兩個女孩,一個將自己從堆積如山的工作中解脱出來;一個將自己從低迷情緒中重新拾起,她們都在戰勝拖延中尋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我想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就在於它給了諸如我們這樣深受拖延症困擾的讀者一個希望。告訴我們:只要能夠坦然的面對自己的問題,找到自己真正接受的方式去努力實踐它,那拖延症將會不治而愈。

讀心理學有感2

一、譯者介紹

作者:斯科特。巴克勒保羅。卡斯爾等(英);張浩、郝傑等翻譯。

張浩,教育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現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務處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教學研究和教師教學發展工作。

郝傑,教育學碩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現任職於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務處,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與教學管理工作。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國德育》等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十餘篇。

二、內容簡介

從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到認知主義,從積極心理學到腦神經科學,從兒童的認知發展到社會化和情緒發展,從動機到特殊教育需求,從自尊到自我效能和自我歸因,本書全面解讀了與教育相關的心理學,闡釋了心理學規律如何在堂內智慧地運用,如何使教與學更有效,以及為什麼這些對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至關重要。

書中通過大量實例介紹了孩子們是如何學習的,為什麼他們會有各種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幫助教師理解並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不同學生的進步,幫助教師形成個人有效的教學風格。

三、精彩分享

1兒童發展的要素

如果不具備如營養、學習的條,那我們很難獲得發展,只有當這些條具備時才能獲得發展;如果沒有足夠的營養,人體就不會按照基因所需要的方式發展。更重要的是,營養不足對大腦的發育產生影響,而大腦是各種機能發展的關鍵所在。影響發展的要素如下圖:

2兒童的認知發展

書中提到:依結構而言,新生兒出生時,其腦部外形與成人大腦大小相等。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如圖)

上表顯示,在2~7歲及7~12歲期間,認知能力發展迅速。這種發展與兒童成長期大腦本身的發展有着某種必然的聯繫。我們將大腦的部位稱作前腦、中腦和後腦。其人腦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局部機能。(如下圖)

啟示:這些知識可以跳出書本,運用到日常的行為觀察中,(fsir)這樣我們將更好地理解大腦的不同部位如控制你所觀察到的行為。

pluthi的情緒輪

情緒是由某些"導火線"引發的短暫性的感受,是一種短暫而強烈的感受,也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究竟什麼是情緒?通常有人説六種"基本"的情緒:怒、懼、哀、驚、喜、樂。將不同的情緒混合在一起,會產生"情緒變體"(如圖)

四、初讀隨感

1從"認知"角度回看教材的變化

物競天擇,感知發展對人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常説"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生的認知發展究竟怎樣?筆者試圖從書中尋找答案。皮亞傑將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感覺運動思維(0-2歲)、前運算思維(2-7歲)、具體運算思維(7-12歲)、形式運算思維(12歲以上)。其中前運算階段結束的標誌是"兒童開始展示出皮亞傑所説的守恆跡象"通過關於質量、數字、體積守恆實驗解釋,使我看到教材的變化的依據:比如,"質量、體積守恆"實驗説明了高段孩子進入具體運算思維(7-12歲)階段,因此教材將有關"體積的計算"的內容安排在高年段的學習也就理所當然了;再比如10-12歲的兒童"假設—演繹推理"思維的發展,故而將有關"方程的認識"、雞兔同籠……等知識安排在這一年齡段學習。但是我們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部分孩子的認知發展會與教材預設的"認知"不同步,往往這類學生將會步入"學困生"的行列。

2從"記憶"角度再看教師的教學

老師經常聊起:我們班孩子上經常走神的很多;我們班堂上不會聽的孩子怎麼這麼多,答案寫在黑板上都不知道抄;我們班就有兩三個多動症……筆者的班級也有這樣一個熊孩子,竟然在公開上吵架,原因是同桌説了一句他不愛聽的話,進而惹怒了他。我們不僅會問這些孩子怎麼了?原"記憶"要通過各種感官系統(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對初始信息進行處理後,將信息傳遞到大腦的`其他區域進行深度處理,這樣,人們可以對編碼的信息採取相應的行動。試想在信息的傳遞過程有一環出現問題(比如生理、情緒、感官等),出現自閉、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等不足為奇了。

此外,在我們的教學中要關注"序列位置效應"或"首因—近因效應",書中實驗表明給教師的啟示:無論要求學生做什麼,不要將重要的信息放在"中間"這個啟示如同給筆者當頭一棒,回看自己的堂教學往往將"重要知識"放在一節的"中間"了。為什麼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那是因為孩子開頭能記住,注意力集中;為什麼提倡"走好最後一公里",那是因為學習結束即新知的開始,轉移注意力。當然,採用分散教學重難點,分割教學計劃,採取短暫休息,再開始,這樣"重點"就成為了下一個教學部分的"開頭"(這樣不就出現"首因效應"!)

從"發育"角度細看學生的發展

"發展"指的是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發展心理學家認為發展僅指從嬰兒期到成年期的發展。書中提到"在兒童時期,大腦的發育得益於遊戲、好奇心、營養以及休息與恢復"那我們的堂是否多一些遊戲?(低段數學練習經常採用遊戲形式,這種做法應該值得提倡),我們的堂是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視覺、聽覺、味覺、觸覺)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而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飲水能輔助學習的説法,即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處在缺水的狀態,將會影響孩子在關鍵時期各方面的表現,導致疲勞感顯著增加。筆者值得慶幸的是堂上時不時有孩子拿起水壺大搖大擺的喝水,沒有去遏制、批評,我想讀了這本書以後更不會去制止,因為筆者清楚的知道液體攝入量對人體發展的重要性。更會通過提倡充足飲水,就會在微觀層面促進孩子們的大腦發育。

此刻,筆者深深體會到:掌握一些關於認識發展、記憶過程、大腦發育的知識非常有益……作為一名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可能會與教育心理學家有多次的"交流",此書還應細讀。

讀心理學有感3

古人云:“開卷有益”,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莎士比亞曾説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讓我們的頭腦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辛燕工作坊每週推送坊員讀書筆記一篇,使坊員之間形成追趕超越積極讀書,讀好書的讀書氛圍!

一百多年以來,兒童繪畫吸引了眾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藝術史學家以及藝術家的不同人羣的目光。繪畫作為一種符號表徵形式,是人類心智發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繪畫作為一種圖語,具有與口語相似的性質和功能,是兒童認識世界和進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我們給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材料,比如紙張、軟筆、顏料和畫筆等,所有兒童都會表現出一種總內在的繪畫願望。他們能夠非常獨立的發現表達自己世界的方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發明創造所帶來的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Claire Golomb創作的《兒童繪畫心理學—兒童創造的圖畫世界》一書是集各家研究成果為一體的有關兒童繪畫心理髮展的理論專著。書中的每一章節都體現了作者多年在視覺藝術、想象、象徵性遊戲等領域的.研究成就,和他對繪畫這一符號系統的獨特觀點。

閲讀此書後,進一步深化了我對兒童繪畫和兒童心理髮展的認識。特別是對於圖畫發展的最早階段,馬休斯認為,當幼兒所繪畫的線條伴隨着相應的言語和語調變化時,就標誌着有意義的繪畫活動和表徵性繪畫活動的開始。在圖畫活動中,他們能夠體驗到動作帶來的快樂,畫出的圖形使他們感到驚訝,賦予動作以情感意義的心理表象和聯想成為構成各種各樣人物的基礎。這使我想到在大學時期實習的時候,有一位小班幼兒用不同色彩的圓形旋轉線條所畫出的一幅畫,當時看起來唯一的感覺是雜亂無章,但是孩子在創作時卻有非常高的興致並且將這幅畫命名為“彩虹的光芒”。

總的來説,兒童繪畫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和表達方式,繪畫中藴含着孩子們的思想活動,我們不要過於追究幼兒圖畫中的關聯。讓我們走進孩子的世界,一起享受童真童趣!

讀心理學有感4

快樂是什麼?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人生的根本意義在於追求快樂,但是我們好多人的現實情況卻是深陷於煩惱之中不可自拔。什麼樣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麼是快樂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靈?怎樣增添生活的樂趣?帶着這些疑問,我翻開了《快樂心理學》。我相信我一定會找到很多關於快樂的祕密。我做了如下的摘錄。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們快樂的時候就要忘我的投入並且把這種快樂帶給別人,以至於因為我們的.存在,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樂就像一隻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會落空;但如果你靜靜地坐下來,它反而會在你身上停留。

3、所謂的死衚衕不過是一條街的拐角,走出這個拐角,又是一片海闊天空了。

4、快樂的時候,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確,不至於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引起的盲點所遮掩,快樂就像戴在心靈上的一副眼鏡,能讓你透過迷霧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5、不是世界虧欠了我們什麼,而是我們自己虧欠了自己因為我們不停地對自己説一些消極的東西讓自己無法積極地面對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一天有24小時,在這24小時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分給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記留給自己10分鐘用來發呆,用來放鬆,思考生活的真諦。

7、辯論是一時的,朋友卻是永遠的,花朵早晚都會凋謝,留下的餘香卻能長存心底。

9、快樂處世法——謙虛,不要吹噓,對別人耐心一點,榜樣勝過説教。

10、快樂就是抓住離自己最近的東西;未來的還在未來,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而現在的時光也如沙漏般一點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們現在人生裏最黃金的時刻,你可能聽膩了這句話: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但這句話卻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裏。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煩惱,甚至疾病的困擾。但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還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幣一樣當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當你把它撿起來的時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快樂只需一句話:活在當下!如果你抱着這樣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那麼你會發現,工作的效率會高起來,生活的節奏會慢下來,而你自己,會快樂起來!

讀心理學有感5

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世界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小,而人們面臨的諸如家庭關係、工作關係、社會關係及恐懼、焦慮、抑鬱、擔憂、自卑等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這些問題的凸顯使人們的心理與身體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關注與瞭解我們自身的心理與心理學的知識是我們教師十分有必要的。寒假中我閲讀了邢羣麟、楊英著的《生活中的心理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一書,收穫與感悟良多。

讀完《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書,讓我瞭解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活動的影響與制約,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奇妙的心理暗示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幫助我們克服不良的情緒,建立良好的意志。暗示作用,在本質上就是用別人的智能,影響是指取代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很少能被暗示者意識到。暗示分為他暗示與自暗示。這種心理暗示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可以利用它的積極面為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服務。如我們早晨醒來由於睡眠不好而眼圈發黑、精神不振時,可以利用積極的自暗示一面,理智地控制自己緊張的情緒,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動活動,呼吸新鮮空氣,舒展舒展筋骨,做做操或跑跑步就會好的,這樣就能振作精神、輕鬆、高興地到學校工作了。

對於利用他暗示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日常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欽佩、信任、崇拜或喜歡的人的影響與暗示。這種他暗示讓我們放棄了部分的自主判斷,這可以使我們能夠接受智者與旁者的指導,可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在一定程度是有適應意義的。這種他暗示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我們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心理機制,起到畫龍點睛的積極暗示作用,避免消極的.心理暗示,避免受人操縱、控制,成為別人或異端邪説的工具。

除了以上積極的心理暗示外,我還對書中的其他心理知識感觸深刻。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如果過分地追求榮譽,就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扭曲,只有在挫折中感悟真諦,才能建立自信、自愛、自立於自強。在社會生活中把握比較的尺度,要立足於健康的比較,如比實績、比干勁、比投入,學習良好的社會榜樣,努力完善人格,做一個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人。

用心理學的知識不斷調整我的心理,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一個健康的人、成熟的人,放下過去那日益沉重的包袱,輕裝上陣,精力充沛地面對現在,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未來,去開拓生命的新境界。

讀心理學有感6

整整利用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校長管理的心理學》這本書看完了,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作為一名校長在學校管理方面學問如此之大,我始料未及。

《校長管理的心理學》這本書中闡述了“校長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學校管理”“人員管理”四大項,50個小項方面的內容,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學校管理”中的“如何實現快樂管理”這一章的內容。“快樂”是每個人的需要,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是我們的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讓我們快樂,但最能愉悦人的心情的是情感上的滿足。而校長作為管理者如果能實行快樂管理,讓師生從教與學中感到幸福,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校長,有責任讓每一位教師看到自己在學校裏可能的發展前景,更有責任為學校成員創造一個公平合理、催人向上的發展環境,從而激勵學校的每個教師將自己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融合起來,為學校也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鬥。在發展的諸要素中,用人是關鍵因素。用人制度要真正給教師以希望,能體現用人所長、避人所短,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則,讓大家看到幹得好與幹得不好就是不一樣。

要讓教師快樂工作,應該有合理的、有效的激勵,使教師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學校除了給教師提供發展的前途,給教師應有的尊重以外,建立合理的獎勵制度也是必要的。對教師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應與教師的付出相適應,與他們的努力和貢獻相一致。

簡單而言,充滿快樂的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是公平的管理,是真誠的管理、是科學的管理,是務實的管理。讓自己快樂去管,讓員工樂意被管,讓管與被管的人都快樂,這就是管理的心態。

讀心理學有感7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着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溝通與物質交換的範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繫。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着重要作用。

經過一個學期的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學習,讓我學會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許多理論。讓我懂得了許多在社會中的處事與為人。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值得我們去認真研讀,認真專研。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瞬息萬變,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往。我們要想從波詭雲譎的人生之海中,繞過波濤洶湧的暗流,駛過錯綜複雜的險灘,尋找一個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針,我們就必須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具有了解他人心理變化與動向的本領,具有認清環境和辨別他人的能力,從而擺脱無所適從的困惑,使我們能在風雲突變之際,能從容地讓心靈棲息在生命的港灣。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今後取得成功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原理,結合實際生活事例,對為人處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並提供了操作簡便的解決思路與方法。通過學習,我知道了人們把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注意階段、接觸階段、融合階段。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重要的是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通過學習,我擴展了很多知識,例如,它讓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許多理論,如歸因理論、人際吸引理論、認知失調理論等。所謂的歸因是指一個觀察者根據外在的行為作出有關行動者或他本人的內部狀態的推論過程。就徵對這些理論講一下下我的感悟。

歸因理論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學,該理論關鍵是,確定其他人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傾向的動力;瓊斯和戴維斯的相應推論理論;凱利的因果歸因模型;韋納的成功和失敗歸因理論;羅特的控制源理論。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韋納、弗里茲等人1971年等人敍述了對成功和失敗歸因類型,一類是歸因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另一類是進行了內外在歸因之後,觀察者還必須決定成功或失敗是穩定發生的還是不穩定發生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進行歸因,毫無疑問有四種,一是努力,二是任務難度,三是運氣,四是能力。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來説,能力是內在的穩定性因素,任務難度是外在的穩定因素,努力是內在的不穩定因素,運氣是外在的不穩定因素。當一個人做出怎麼樣的歸因時也會影響對未來的預測,假如一個人在考試或工作失敗後,將其歸因為內部原因的話,如果他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那麼當他做出這樣的歸因之後,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會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的話,他就可以奮發圖強來彌補過去的損失。他把原因歸為外因的話,如果認為是題目難,那麼他對此更加是無能為力,但如果歸因為運氣的話,他也許還會抱試試看的態度。但不管如何去歸因,其歸因的.方式對歸隱者的影響是特別大的。這久告訴了我們,當我們自己失敗或成功之後,要以一種客觀的心態去評價自己,做出正確的歸因方式,從而使得自己更深層次得以提高和進步,否則就會使我們失去前進的方向。

人際吸引又稱為人際魅力,是指個人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人際吸引理論包括強化理論、相互作用論、得失理論、相等理論。其中強化理論是我影響最深的。人際關係的強化理論是以強化為核心,揭示情感強化和人際吸引之間的關係。拜恩和洛克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對象的接觸背後緊跟着懲罰,如批評、諷刺等等,那麼就會產生對對方的厭惡和反感,從而就會減弱或失去與對方交往的熱情,從而就會喪失對下一次交往的慾望和積極性,因此也就無所謂人際吸引了。反之,就會與對方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總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喜歡那些給予我們獎勵的人,而不喜歡導致我們情感不愉快的人。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才會走得更遠更好。儘管有那麼多的人際交往理論,我們都不能只看到一個理論的方式,因為在現在社會中,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自身和環境的因素,做到多種的結合,人際關係才會更好。

認知失調理論首先由費斯汀格提出。這個理論涉及有關認知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知失調理論的應用範圍很廣,如用於心理治療、兒童教育、消費行為、決策等。俗話説“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風順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飯。學習認知失調理論所述的原理、對現實生活的含義以及減少失調的方法,不僅使我們增長了心理學知識,在面對環境的種種壓力和挑戰時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諧,不讓忿懣、焦燥、憂心等帶來嚴重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改進溝通,解決衝突,創作更好的業績。

我們大學生正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可見良好人際關係對我們的作用是多麼的大。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自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係,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不斷贏利他人和社會讚譽,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圈,才能最終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讀心理學有感8

人,難以揣測,難以捉摸,可是,人也會時時露出破綻,這本書,就是看透別人,將各種各樣的謊言暴露無遺,使人聊天不再隔着肚皮,不再難以揣測。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讀懂人的心理,從面部特徵、表情、手勢、身體的移動、身體的距離、接觸、姿勢與服裝,從而讀懂人的心理的'。這本書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周圍的人們的感覺,思想與意圖,讓我們讀懂他人的心思,人際交往更加的好。

人際交往,誰也不能説誰好誰不好,都是從起跑線開始,可是,當你讀了這本書之後,你就是比別人先跑出了幾步,遠遠的甩開了別人,成為一名交際高手,最終取得人生的成功!

全書共有大約130個章節,每一個章節的名字都是令人驚歎的,比如:不把別人比下去,不被別人才下去;風光絕不可佔盡,宜分他人一杯羹;適當的隨聲附和,讓交流更加流暢……這些都是書中寫到的,隨便挑一個出來,都能看的很精彩。

現在的我們正是學習的時候,可學習並不是只是學書上的知識,還有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知識,在這段學習的過程當中,必定是沒有很快樂的,可是,當我們以後長大之後,也會像大人一樣,知道讀書是怎樣的有用,所以,學習雖苦,但沒有比生活更苦,加油!讓未來的我們,被千萬人崇拜吧!

讀心理學有感9

幸福,有人把它編在歌裏,有人把它寫在書籍中,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美國哈佛大學把它搬進教室裏。不僅如此,沙哈爾博士講授的有關幸福的“積極心理學”還成為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超越了長期排名第一的“經濟學原理”,這是在歷史上首次以科學來論證幸福是什麼。曹校推薦給大家的就是這本-------《哈佛積極心理學》。

書中講到,沙哈爾給哈佛學生的十條幸福忠告;講到哈佛幸福課的四個目標;通往更快樂、更幸福的門徑等等。其中,有一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內才閃耀一次,當它閃爍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仰望它,可正因為它每晚都閃爍在星空,所以我們認為那是種理所應當的。如果一個人把一切都當做是理所應當,那他就不會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懷一種信念和動力,這種信念和動力既能夠激勵自己不斷地前進,也能夠感動和改變周圍的人。感受幸福,會讓自己與幸福的聯繫更緊密。當面對孩子那天真無邪的.笑臉時,所有的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清晨,當迎着第一縷陽光,邁着從容的腳步踏進校園時,孩子們一聲聲“老師好!”,幸福的一天開始了!

感受幸福校園

法國小説家雨果曾説過: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愛我們,讀後感《讀《哈佛積極心理學》有感作文1500字》。”其實, 教師的幸福有時就是一種感動, 外界並沒有改變什麼, 只是你的內心改變了,幸福是一種感覺,在美麗的校園裏,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自己也會感受到幸福。也為我們的校園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課堂

課堂是教師生命舞台,在電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沉浸在課堂的氛圍中,遊動的各種各樣的魚、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的穿越、神話故事的美妙世界------這是一個美妙的世界!在這裏,老師和學生一起悲傷,一起歡樂,弗洛姆曾説: “幸福本身不是結果, 而是伴隨着力量增長的體驗。”在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中, 看到學生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教師體驗到了喜悦和收穫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 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高雅的生活情趣, 從平凡的教學工作中感受生活, 享受生活, 獲得職業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態, 高高興興的心情, 去幹實實在在的事情。校長的話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個體獲得幸福體驗, 提升幸福指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就是一種狀態, 一種主觀感受。沉浸於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職業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 教師才會感悟到自己的價值, 享受到作為教師的幸福,體味到對生活和事業的摯愛, 感受到一種奮發向上、不斷前進的動力。

感受幸福,當和學生一起徜徉在美麗的校園時,我們幸福;當和他們共享一本好書時,我們幸福;當看到他們犯錯後不好意思低下頭時,我們幸福;當接到教師節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繪製的賀卡時,我們幸福;當看到課堂上他們一個個高舉的小手,激動的小臉時,我們幸福;我們從學生的身上體驗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淨化,心境得到調和,讓我們都能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讀心理學有感10

最近讀了羅伯特.斯萊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譯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學》,收穫很大。本書內容體系完整,事例科學、實用,可讀性強,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過大量的真實例證將各種理論與實踐緊密而明確地聯繫在一起,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不少啟示。

課堂上,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有序地舉手發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來導致課堂一片混亂。對此,本書在行為學習理論這章中分享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二年級的國小教師,試圖教給學生如何表現出適宜的課堂行為。她説:“我們班存在一個問題,當我提出一個問題時,你們當中的許多人不是先舉手等待教師點名,而是直接回答,誰能告訴我,當我向全班提問時,你們該怎麼做?”其中有個學生的手舉到空中,説到:“我知道!舉手並安靜等待!”教師歎了口氣,試圖忽視她,但班上只有她一個人舉手並越叫越起勁,最後只得叫她。

其實,這裏面教師的做法就是錯誤的了,她實際上教給學生的恰恰與其願望相悖,不僅提高了那位學生不舉手就直接説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該行為被其他同學效仿。

看了這個例子,我感觸頗深,之前的教育實踐中,我所採取的許多教學方法多是沿襲傳統的。而這本書在對這些傳統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指出那些我們原以為“理所當然”的錯誤。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學的一種行為理論——陽性強化法。它的原理是適應性行為出現時給予強化,如讚揚、獎勵等,以建立或維持某行為;適應不良行為出現時,則不予強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們試圖建立一種行為習慣時,要分清哪些行為該強化,哪些行為需要忽視。在開始忽視某種行為時,可能會增加此行為發生的`頻率,這是一種典型的消退爆發,持續地忽視不適宜的行為才是最適當的課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們最終會放棄忽視,像例子中的教師那樣,在不經意中就給學生傳遞着這樣的信息:只有大聲地回答問題並且堅持喊叫才有可能獲得強化。

將心理學與教學相結合,就能科學地分析教學過程,認識教學過程中心理活動的實質、規律和作用,從而藉助心理學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智能的發展狀況,以利於教學。

五年級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我正講着課,一個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鍵盤敲得一陣響,使得全體同學的目光齊刷刷地朝他看去。

這時我該怎麼辦?訓斥他?忽視他?讓他去辦公室?向全班同學解釋他的行為干擾了正常教學,破壞了開學初全班同學制定的課堂規則?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應對不良行為的措施,而且每種措施相對應的心理學上的解釋是不同的。依照書中所談,我沉住氣,認真地分析場景:當他搗亂時,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轉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這種目光聚焦的感覺,這表明他在尋求同學們的關注。這時我如果訓斥他,可能會增加同學們對他的注視,進而會獎勵他的搗亂行為,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忽視該行為。出乎意料的是那個學生看到我沒理他,照常上課,其他同學也沒看他,竟也停止了敲擊。

看來有效的教學既不是一些雕蟲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則;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徹的原理明智地應用於實踐,滿足實踐需要。理論聯繫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説,不管教師的哲學觀是什麼,他們必須精通多種教育教學方法,並加以有意識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風或非此即彼的簡單套用。教師應該立足於對教育對象的瞭解,開闊視野,用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專業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為學習理論,本書作者在發展理論、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和認知理論、學生多元化理論、有效教學理論等方面也都進行了相應的闡釋。書中的每一個例子都是那麼鮮活,淺顯易懂,不勝枚舉。除此之外,本書配有卡通圖畫,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及趣味性。同時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及其他教學輔助資源,為讀者提供有效的導航。也使一線教師能夠短時間內積累經驗,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讀心理學有感11

閲讀《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有些感觸,其中有效教師的特徵對自已觸動很大。有效教師共有以下特徵:精通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好;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耐心温和和藹可親;瞭解學生理解學生;與學生一起活動多與學生講話;不拖課;佈置的作業不太多太難;有學問有幽默感等。對照周圍的名師都有以上特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有些感想。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首先要師德高尚,耐心温和和藹可親,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是師生,在課下是朋友,只有把自己放到與學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才不會責罵訓斥學生,才會耐心温和和藹可親有幽默感。比如課堂上有次學生睡着了,我把他叫醒,認真對他説“對不起,剛才上得不夠精彩,下面我努力上得更精彩些”全班同學會心一笑,課堂氣氛活躍,和諧。有次週六上午第四節學生疲勞課堂有些沉悶,我鄭重其事要宣佈一個好消息,學生們很期待,我説“再上一節課就要放學了”,如此等等我與學生們的關係很和諧。每節課下課時師生都感到有收穫,心情愉快。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首先還要精通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好。教師知識廣博,精通本門學科有關知識,與本學科有關的最新資訊,教學基本功紮實,精通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教育理念先進。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教學規律,有能力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特點的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才能引起學生共鳴,成為受學生歡迎的優秀教師。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多為學生考慮。上課的內容、教學方法要適合學生,課堂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不能總把問題留給學生,作業不能太多太難,佈置給學生的作業教師一定要先做過,並不是課後的作業都適合自己的學生,太難的`要去掉,有的題要改造,有的題目作為選做題,作業的量要適當,作業太多太難只會打擊學生的信心,浪費學生的時間。上課不要拖課,我上課總要留幾分鐘,這幾分鐘時間多數學生可以回顧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個別學生有問題也可以在這段時間與教師交流,有的學生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節課更有精神。要多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瞭解學生,才能相互理解,教學也能更適合學生。

要成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要真誠的關心學生,幫助學生,特別是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鼓勵,多指導,這些學生的成績上來了,班級的成績才能上台階,班級學生的成績差距小了,也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利用輔導課時間和晚自習時間輔導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多些個別的交流更好,考試後成績波動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總之只有真正為學生着想,全力幫助學生,才能建立全新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才會更有效。

讀心理學有感12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提升自己作為教師的專業素養,前陣子抽空拜讀了遲毓凱老師《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一書,感觸頗多。遲老師開篇就為本書定下基調:"不講屠龍術,只談殺豬法!"自嘲理念可能不夠先進,招法可能也不夠漂亮,甚至姿勢有些難看,但就是要實用有效。他志在讓一線教師學會將一些基本的,甚至在心理學人中已經是常識的心理學規律,具體應用於教育管理實踐,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本書大致分為三個板塊內容,第一板塊首當其衝直指教師自我認識,第二板塊指向"問題學生",第三板塊教你如何管理班級。根據自身任教情況,我對第二板塊——"問題學生"更為感興趣。

幾乎每個班級都存在那麼一兩個"問題學生",老師在他們身上花費的精力比一般學生要多出好幾倍,紛紛感歎儘管時而嚴厲訓斥,時而苦口婆心,各種軟硬兼施,家校聯動,可往往還是收效甚微。遲老師提供給我們"七種武器"來解決問題學生,分別是讚美、承諾、活動、成功、榜樣、人情、強化。每種武器,作者都詳細介紹了其所包含的心理學原理原則,還有其適用範圍和功能功效,最後還配上相應的現實案例。我對其中的兩種武器特別有體會,寫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武器一:讚美(培養自尊心,先揚後抑)

遲老師深知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於是在運用七種武器之前,已經充分探清了對手的底細。他説:對於師生關係,雖不至於成為敵我矛盾,但也絕非同盟夥伴,明爭暗鬥還是普遍存在的,就像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

對於"破罐子破摔"的學生,他們總擺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或者"我就這樣,你能把我怎麼樣",甚至直接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很多教師對這樣的學生簡直失去了耐心,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這裏,我不禁想起自己任教班級中的一名學生,行為規範隨意,課堂表現散漫,一到自然課的實驗環節更是有如脱韁的野馬,停不下得鬧騰。縱使當堂批評或課後思想教育,也絲毫沒有羞愧悔改之意,和班主任反映,班主任老師説,他早已習慣了批評、教育,現在彷彿穿着防彈衣,刀槍不入。

此書中,遲老師提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思路:"既然死豬不怕開水燙,那麼,什麼豬怕燙呢——活豬——那我們怎麼辦——很簡單,救活了再燙。"一些學生之所以犯錯之後還絲毫沒有悔改之心,恰恰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用一個較低的自尊心來達到與犯錯行為的協調,所以,他才能持"我就這樣,你能怎樣"的態度而毫不愧疚。所謂"將死豬救活再燙",即先用讚美幫學生找到自尊心,然後再批評他。

想來也是,每次下課後留這個學生談話,我總是上手就讓他反思為什麼老師要留你,之後的言語大多也是些不中聽的批評。這類孩子早已習慣了被訓斥的模式,我們這種思想教育充其量就是佔用了他的下課時間,下次上課,該怎麼樣還怎麼樣,或許下一回,我可以試着先找找他的優點進行表揚一番,當他放鬆警惕,面露輕鬆,自我感覺逐步升騰、自尊心回來之際,再一劍封喉,點出其錯誤。確實,"一個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對自己的錯誤必然心生痛苦,而這種痛苦才是改變的起始"。

武器二:人情(以關係保障,先拉後教)

我們都知道,關係越親近越容易答應一個人的要求。遲老師在書中告訴我們:親人關係的運行法則是需求法則,即只要對方認可你是他的親人了,什麼要求都會毫無原則地答應。

在學生時期與一年多的教師角色中,我自己也有切身體會。凡是接觸比較多的老師佈置的任務,學生大多會完成得比較認真,課堂表現也會更好。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班主任的課堂會比其他老師更有效的原因。學生,特別是國小生,老師是他們這個階段的"重要他人",他們渴望老師去關心他們、瞭解他們,多和他們一起聊天一起玩。即使是我們所認為的'問題學生也同樣如此。遲老師在書中説:拉近與學生關係的要點在於,不是在課堂上、學校內如何諄諄教誨,而是應該在"學習之外的時空,在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與學生髮生互動",這樣才能更容易拉近彼此關係。

學校裏,我們與問題學生交流最多的就是學業、紀律問題,總是老生常談,絮絮叨叨,有時連自己都覺得囉嗦,更可氣的是自己的付出總是得不到回報。遲老師建議我們多在課下與他們聊一些和學習無關的話題,比如假期去哪裏旅遊了,平時喜歡什麼活動,最喜歡的動畫片是哪個等等,讓學生感覺到老師除了拼命讓他提高學習成績以外還關心他的課餘生活,促進了情感交流。結合我們自己學校,老師們可以利用每天的大課間時間,和孩子們跳跳繩、踢踢毽子,拉近師生關係,營造"家人氛圍"。其實活動也是遲老師推薦的武器之一,"通過活動可以激活情緒,而在情緒激動時實施教育,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給我的總體感覺:案例眾多,可讀性強,將一些心理學技術直白地運用於日常教學管理中。 類比形象生動,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版面有專欄有側欄,設計巧妙。正如遲老師寫這本書所希望的,讀來感覺心理學不難懂,很有用!

讀心理學有感13

假期裏,因為報名參加了二級心理諮詢師的輔導,所以又重温了一遍心理學,雖然上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學習過一些相關的知識,從教二十多年後再看,有了和當年學習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

1.皮格瑪利翁效應。又叫羅森塔爾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發現的。有次他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説:“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森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

對教學的啟發:我們要用讚美、信任和期待去對待學生,儘管學生在當下可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問題,但誰又是完人呢?讚美、信任、期待能夠帶給孩子們無窮的正能量,引領孩子更好地走向未來。

2.艾賓浩斯遺忘規律。是艾賓浩斯以自己為主試者,又以自己為被試者,從而得到的一個遺忘規律。具體內容是,人在識記後的最初階段遺忘速度很快,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遺忘速度越來越慢,在一兩天以後,保存量的變化就不大了。

對教學的啟發:及時複習,尤其單純記憶性的內容,爭取在一兩天內多次記憶,直到從識記開始到兩天的時間點內能夠保存。

3.動機強度和活動效率的關係。對困難和一般難度的任務,動機強度和活動效率之間的關係大致呈倒U形曲線,即中等強度的動機,活動效率最高。

對教學的啟發;教育孩子張弛有度,弓拉太緊,弦會斷的,太鬆,劍又射不遠,關鍵是把握好度,好多事皆同理。

4.首因效應。指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後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象。它的作用機制是第一印象。

對教學的啟發:重點、難點問題在課的開始就處理。尤其是複習課,如果有幾大並列的問題,先挑重點難點來處理。

5.近因效應。指最新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原來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象。

對教學的啟發:

第一,制訂適合當堂完成的教學目標,不要把一節課的內容拖到下次課處理。

第二,温故知新,對前置有知識需要的內容,要先複習好再開始新課內容的探究。

以上5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總認為,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但願我能且學且用。

讀心理學有感14

或許是在學校兼任了心理諮詢師的緣故,很長一段時間裏,對於心理活動、行為活動會特別好奇,也會特別想要研讀關於心理學的書籍,在家鄉温暖的閒暇時光,拿起剛買的《怪誕心理學》開始細細品讀。

《怪誕心理學》,英文書名是Quirkology,Quirk,翻譯為中文有“巧合”之意。是被譽為“英國大眾心理學傳播第一教授”頭銜的著名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懷斯曼(Richard Wiseman)著作,個人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家。

書中通過一些人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些案例和一些看起來很詭異、荒誕,但卻很無聊的小實驗,從而剖析出一個個你可能比較關心的心理現象,比如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話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竟然會回憶起不曾發生過的事情?為什麼女性駕駛員更容易超速行駛?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誰的運氣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虛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難以掩飾的烙印?

“相信別人,不過別忘了切牌”,書中第二章節的標題,整本書,最觸動我個人的也是這句話,講述的是撒謊與欺騙的心理學觀點。比如,如果一個説謊者信誓旦旦,又冷靜又沉着,那應該怎樣發現破綻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懷斯曼仔細研究了説謊者與真話者的區別,並得出一個另類的結論,判斷是否説謊的標準並不在於説謊者的行為舉止,而在於遣詞造句。懷斯曼發現,説謊者的話往往沒有真話者那麼多,提供的細節更少。原因可能在於,外在的行為舉止是比較容易控制的,但要控制遣詞造句和説話方式則要困難的多。

閲讀時我不禁和孩子們的某些言行對上了號,我任教的班上有個聰明卻很調皮的小男孩,成績異常優秀,但他自我管理方面有些欠缺,一次上課前,我收到學習委員遞上的一張記錄條,紙張上工工整整的寫了“李德餘未交作業”,在詢問他的過程中,他眼睛不停往左上瞟,眼珠不停打轉,講話支支吾吾,毫無邏輯,經反覆詢問,可愛的孩子滿臉通紅,小手攥緊,這些種種表現都表明他在説謊,經過我耐心開導,問清不交作業的'原因,並讓他利用學習時間補上,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要勇於承認並改正。

謊言更多是通過語言來判斷,因為語言的邏輯層次高,使得人們對於語言的即時控制力不如對於自己的表情來得容易吧。而暗示告訴我們,當你選擇相信一件事情的時候,和事情的真相都沒有關係了,以至於當真相被披露的時候人們更加無法相信。畢竟自我否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了。所以我們才要培養自己判斷真相的能力與接受真相的能力吧。

看完這本書,對於它,我無法給予出好與壞的評價,但卻有它獨特的説不出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告訴你一些你聞所未聞的知識,還可以改變你無數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對於謊言的識別,還是有關世界上為何有那麼多巧合,甚至是如何打造完美的搭訕之詞和徵友廣告,在這本書裏都被討論得淋漓盡致。這其實也是心理學的魅力所在吧!

讀心理學有感15

説話是一門藝術,無論在生活或者職場中,言語總是會起主導作用,影響着身邊的每個人。與他人交流時,如何説話是相當關鍵的。讀了這本書,感覺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覺自己是一個口才不佳的人,二則是一個無幽默感的人,三則是一個不會讚美的人。雖説這幾項都是硬傷,但又一個説話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個懂得善於傾聽的人,是一個不亂開玩笑性格較為嚴謹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説“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15%取決於技術知識,而其餘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及有效説話的本領。”説話看是簡單,但是要説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話則不能不懂説話的心理學。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是要和各類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脾氣秉性、語言習慣等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話説得好,見什麼人説什麼話,因人而異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與人真誠為第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真誠的用心對待,必然換取真誠的回報。第二,要微笑的面對對方,要懂得察言觀色,重視對方的態度。第三、要學會讚美,雖然説讚美別人,並不一定有回報,但是能夠提高和潤滑人際關係。第四,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在與人交談時,也需要學會做一個很好的聽眾,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別人才會覺得受到了尊敬,同時自己也會獲取成功的喜悦。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亂説、説話內容精簡同樣也是很重要的。

説話的目的是什麼,主要是在於表達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實際傳輸。會説話的人,小則可以討人喜歡,大則可以保身,成就大事業。而如果話未説好,小則樹敵,大則會讓工作毫無起色,讓事業舉步維艱。作為一名員工角色,在與同事説話中,個人理解最重要的四點:第一,要多讚美員工,讓員工充滿自信心,讓讚美聲帶動及感染每個人,通過讚美,得到對方的欣賞和尊重。第二,要多聽員工建議,多傾聽員工的.聲音,這些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這些聲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動力。第三,要面帶微笑,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內心深處的直接體現,面帶微笑是促進同事關係的重要點。第四,説話要注重尺度,不能什麼都隨意説,不注重場合。並且無論是批評或者表揚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總之,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在成長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個“誠”字。如何學説話,如何理解心理學,就是在學習如何做人。説話是一個技巧,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持之以恆的去學習,去實踐,這樣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