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行業

品社課程教學反思

欄目: 行業 / 發佈於: / 人氣:2.54W
  品社課程教學反思

篇一:品社教學反思

品社課程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學科,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篇二:品 社 教 學 反 思

品 社 教 學 反 思

我一直認為,品社的課堂是寫意的課堂,何謂寫意,在繪畫中,寫意是最能體現繪畫者的靈魂及所表達的思想的。那麼寫意的課堂呢?尤其是品生(品社)的課堂,它既沒有語文的課文牽絆,又沒有數學定理公式的約束,它的目的在於在品社課堂中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的越充分、越細膩,感悟的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品德與社會課應當以社會為背景,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強調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課堂的組織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進行,教師應有意識地開展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不斷體驗、領悟道德準則並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社會生活能力。

一、緊緊抓住生活這條主線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説,這就告訴我們,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離的。新課標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原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侷限於書本,沒有與鮮活、豐富的生活相聯繫,導致教學失去了生活實踐的情境,顯得蒼白無力。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經常安排實踐活動與行為訓練,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實效性。如在教學三上第一單元《温暖的家》第2課《爸爸、媽媽撫育我》時,我便分發給學生一張家庭成員勞動記錄表,讓學生做個有心人,每天記錄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勞動情況,許多學生都記下了“媽媽每天起來就為我做早飯”;“爸爸要做晚飯、洗碗”;“媽媽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們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與辛苦,也試着分擔一些小家務,如掃地,整理自己的書包,洗襪子等,雖然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但也體現出了他們已經懂得了學會為父母分憂解愁,也表達了他們對父母的孝敬。又如本冊第二單元第2課《生活中的安全》要求學生了解必要的安全常識。我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尋找校園中的安全隱患,尋找家中的安全隱患,收集來的時候,通過小組的討論:怎麼解決,制定成計劃或方案。像我們學校的大門前能鋪上減束帶,有學生們的功勞。通過這樣的課堂外延伸,把學生從課堂推向了現實生活,讓學生把課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實到行動上,實現了課

堂教學回歸生活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我覺得這樣的課實實在在,是從生活體驗中激起了學生真正的思考。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上既要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事實也證明,那些與學生生活貼近,真實、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達到期望目標。因此,教學中,我不只是侷限於教材,而是把教材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找準教材與學生實際的切合點,巧妙地選取學生的事例整合教材,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目標的達成。如《我們播種春天》這一課,在教學的課前,我讓學生們去種植自己喜歡的植物,並且把種植的過程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任務佈置後,孩子們個個都很興奮,每天的話題都是你的花怎樣了,你的菜又長高了多少等等。等到上課時候,看到滿教室的花花草草、蔬菜,甚至還有種甘蔗的,那情景,連老師都陶醉了。過後,許多家長都反映,孩子們變得不挑食了,也會珍惜糧食了。我問了學生,孩子們的回答讓我欣慰不已,因為他們覺得,蔬菜、糧食來之不易。是呀!因為他們親手種過。

二、充分握住生活的脈搏

為了使説理更充分,明理和導行應該是緊密結合的,而且應和學生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考慮憑藉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引發學生的思考,體現學生社會性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只有緊緊地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喚發出生機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三年級上《鄰里之間》這一課,我設計了這樣一張表格,讓學生課後在調查:你家人與鄰居的關係如何,一星期內鄰居來你家的次數或你家人去鄰居家的次數。當你家人遇到困難時(如電燈壞了),家裏的'蒜沒了,會不會求助於鄰居,等等讓學生在一個時間內去調查。從而讓學生明白,遠親不如近鄰這個道理。又如《家鄉我為你驕傲》這一單元的教學,孩子們從調查中瞭解了原來我們家鄉有那麼優美的皇帝井傳説,也有那麼久遠的張輝墓這一古蹟。這種教學使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既讓書本知識得到了擴展、延伸,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主學習了大量的知識,又讓學生知道了獲得知識的渠道有多種,而不僅僅是來自於課堂,使他們更走近了社會。正如一個孩子説:“我們通過調查,知道了家鄉原來有這麼多古蹟,這麼讓人自豪。”這種自豪是發自內心的,是通過親身體驗得來的,比任何教材的説教更有説服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開放教學的時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能做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做;能發現的事讓他們自己發現;能思考的問題讓他們自己獨立完成……解放他們的雙手,達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如《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美》這一課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讓學生通過展示來體現家鄉的美,學生有的畫下自己新搬進的安置房,有的剪下家裏開得正豔的三角梅做成了書籤展示,還有的拿來讓自家致富的大楊桃,等等不勝枚舉。在生生、師生的活動中,學會了感受生活的地方美的方法,改變了原來灌輸式的時空結構,讓學習成了學生主動學習、體驗感悟的過程。教師應當多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並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於運用。這句話提示我們,教材不是聖書,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尤其是品德與社會(生活)。因此,我們在使用手中的課本時,要創造性地使用,既善於利用課本,又敢於跳出課本。我們的課堂應既包括課本內容,又充滿生活內容、現實內容和時代內容。寫意並不隨意,只要教師把握好,相信品社(品生)的課堂,一定是最美的課堂。

篇三:三年級品社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六年級 品社教學反思

通過品設教學研討我感觸頗深,首先是對於鑽研教材有了更新的認識,不管是在我自己備課過程中,還是在聽的其他老師的課中,都感受到了老師們對於教學目標的把握,以及合理的利用教材的設計思路,在很多老師的課上所產生的閃光點,仔細分析一下,都是由於老師基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所設計的課堂生成問題,也正是由於對教學目標的牢牢把握,才使得我們的課堂氣氛活躍時而不凌亂,冷靜時不沉悶。其次,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做為一名品德與社會老師,是越來越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敏鋭的社會觀察力,很多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都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體驗,創設出了很好的教學環節,這説明老師們在備課階段一方面深鑽教學目標,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內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關知識和內容,另一方面老師也在課前充分的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合理利用相關的社會資源,進而極大的拉進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在課堂上流暢的語言、嚴謹的思路、環節緊湊、教法簡明清晰,以及教學配套的投影、圖片、樂曲都讓我得到了啟迪。各節課中,學生通過一個個活動、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在教師的適時引領下,自悟自得獲得新知。開放的課堂讓學生敢於質疑,從中看出是老師在平時教學中對孩子問題意識、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和上課認真傾聽學生髮言的好習慣。這些都值得我學習。袁老師的故事引入部分尤其精彩。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心理特點,選擇圖片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環節設計讓在座的每一位聽

課教師都有所獲,看得出來老師是在教學生各色人種的分辨的要點,同時還滲透了思想教育,人中的聰明才智與膚色沒有任何關係。這次聽課活動為我以後的品設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