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教師讀後感精選15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2.3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師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教師讀後感精選15篇

教師讀後感1

拜讀劉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讓我有啞然失笑、豁然開朗的感覺。書中的案例,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屢見不鮮。劉儒德教授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的規律、效應和法則用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以及案例娓娓道來,層層剖析,讓原本很“玄”的心理學知識,和我們的實際工作掛上了鈎,激活了我熟悉的知識經驗,受到了智慧的啟迪。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64條心理學的規律和效應,並將它們分為教學、教育和管理三部分,適用於教師不同方面的工作。通覽全書,感慨良多,歸納如下:

  一、教學方面

1.課堂藝術,注重“雞尾酒酒會效應”: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要注意生動性、直觀性、語調的抑揚頓挫和身體語言的豐富,如此才能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注意對象,不讓自己成為學生交頭接耳時的注意背景。此外,教師瞭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熟悉與他們有關的事物,成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人,而不是凌駕於他們之上的權威符號,就能變成學生過濾不掉的聲源。

2.作業佈置,注意“超限效應”:“題海戰術”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起到好的效果,但心理學表明:人接受任務、信息和刺激時,存在一個主觀的容量,超過這一容量,人就不願意認真對待這些任務了——過量的作業,不僅達不到教學的目的,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3.u形記憶:學習材料所處的位置不同,學習效果也不同,前面內容對後面內容的干擾叫做前攝抑制;中間部分同時受到了前攝抑制和後攝抑制,因而,中間部分記憶效果最差。而且,學科之間也會相互抑制,材料性制約相似,抑制越嚴重。世界上沒有讓我們過目不忘的“記憶丸”,只有在最重要的時刻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學習最重要的內容效率才會更高,才會更有收穫。

  二、教育管理方面

1.教育要講究“布白”藝術。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疏可走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產生美感。教師在平時與學生的交談中要點到為止,適當地留點“布白”,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2.巧妙運用“禁果效應”、“南風效應”、“霍桑效應”、“扇貝效應”、“圖形-背景現象”、“配套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增加學生的積極行為,減少學生的消極行為。

“四顆糖的故事”是陶行知先生巧用南風效應的經典事件。“數其一過,不如獎其一功”“教者也,長善而救其失也。”對犯錯誤的學生,多一份寬容和尊重,讓其自發自醒,教育是一門對人性理解的藝術和技術。

3.師生交往之道---“互悦機制”。卡耐基的成功説明,“互悦機制”可以產生奇蹟。“親其師,而信其道。”

4.“暈輪現象”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學生的信息,切忌一葉障目、以偏概全;“馬太效應”在提醒我們絕不能讓“好生好對待,差生差對待”的現象在我們的身邊發生。“連鎖塑造”可用來矯正學生的行為,也類似於教學中的最近發展區原則:“跳一跳,摘果子”。

5.教育無小事。西方流傳着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聽完這個民謠大家會是一笑而過,還是可能有人會想到了什麼?其實這就是我們經常説的“蝴蝶效應”。所以作為學生身心成長的教育者,要謹記“教育無小事”留心教育中的蝴蝶效應。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老師的一個燦爛笑臉、一句讚揚話語、一種習慣性行為,都有可能在孩子心裏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成為孩子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支點。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想應該充分解讀這本“教育辭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的巨大魅力,爭取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智慧。教育中的問題紛繁複雜,教師們常常會有手足無措之感,有了這本書作良師益友,相信我們的心裏會更加敞亮一些,我們的工作也會更加有成效。

教師讀後感2

這個學期我有幸拜讀了《這樣做,教師會更幸福》一書,本書深刻剖析瞭如何讓老師們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更好的教育學生,讓老師在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為一名教師,我時常會在思想工作效果不顯着之際自嘲“教育不是萬能的”,那麼,怎樣的教育才會不讓孩子們心存拒絕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常懷一顆孩子的心。

和孩子們在一起時,我們的心靈應該是年輕的。不用太多的説教,無需過分的嚴肅,懷着一顆質樸的真誠的童心吧,試着和孩子們融為一體,你一定會吸引他們的目光,你一定會走進他們的心靈,你也會發現溝通原來如此簡單!

第二、寬容,別樣的美麗。

剛教書時,年輕氣盛。見到孩子們稍有違紀的事情,就發火訓斥,結果弄得師生關係很僵,我為此一度陷入苦惱和消極之中。後來一位德高望重的同事意味深長地對我説:“無論處理什麼事,都要尋求好的解決方法。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孩子,批評並不是教育的目的!”

批評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教育的目的是喚醒、是完善、是發展。當我們僅僅是把批評當作教育的歸宿時,教育也就變得盲目、粗暴、膚淺、勢利,失去了其應有的內涵和意義。如果教師能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尊重、博愛之心為孩子們開闢一處自由、平等的人性綠洲,那麼,我們老師的生活也就輕鬆、自然而幸福了。

如果我們不再簡單地把批評當作教育目的,教育就會變得豐富而神奇!教育的成功,就在於給孩子一個夢;只有在寬容的天空下,夢想才能夠自由地飛翔!

有這樣一個温馨的故事: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酷愛蘭花。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可弟子們偏偏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窗外。當弟子忐忑不安,準備領受責罰時,禪師泰然自若,神態那樣平靜安詳。他安慰弟子們説: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就這一句話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後,肅然起敬之餘,更是大徹大悟。

是啊!如禪師那樣將一株快樂的蘭花種於心田,我們就擁有了蘭心慧質,心境就一定會温馨美麗:那麼,將一個寬容的博愛的胸懷送給人生,我們就有了太陽般的魔力,就會使許多人因此而變得燦爛幸福!

第三、巧用愛心和智慧

每個班級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總會有少數孩子因為種種原因落在後面,成為令老師痛心、揪心的小羣體。面對這些特殊的孩子,氣得七竅生煙大可不必,因為這樣既影響健康,又傷害師生情誼;簡單地打着愛的旗幟的包容,則又成了縱容。那麼,怎樣巧用愛心和智慧。幫助他們呢?

著名的教育專家黃友芹老師建議有兩種方法:

1.唱歌。因為許多歌詞都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詩。

2.期待。因為期待讓人奮進,已為無數的教育者所認同。不論家長還是老師,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激勵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也許都能使孩子天性中最美的東西發揮到極致。但歌詞中的“心願和天一樣高”又過於沉重,它警示我們:期待要有尺度,超過學生能力的過高的心願會適得其反。

我們的期待不應是學生沉重的負擔和遙不可及的夢,而應如同放在他身邊的一個蘋果,可嗅其香,可見其形,稍作努力便觸手可及。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他們的實際能力設立不同的奮鬥目標,從最小的期待和讚美開始,他們做對一道題,寫工整一次作業,舉過一次手……哪怕是老師隨意的一聲“好”,也比冷漠的目光強上百倍!科學地在學困孩子及成長目標間設立一個個小台階,讓他們充滿自信地拾階而上,這樣他們才有可能不斷進步!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得到學生的感激,但孩子們的終生難忘,就是對我們的最高獎賞。“快樂以“德”為主,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幸福以“愛”為主,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因為這樣做,你我會更幸福!”

教師讀後感3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教師一張嘴就能“被”看出厚薄文野。閲讀是豐富課堂教學和教師人生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閲讀的廣度決定了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的程度,閲讀思考的深度決定了教學的高度,決定了教師能夠給予學生怎樣的學習導向和思考。閆學、史金霞、郭初陽三位教師善於構建自己閲讀的框架,善於從讀與思的融合與分解中得出有自己獨特高度的收穫。本期通過介紹他們的新作,帶領大家走進語文教師讀與教的世界。

語文特級教師閆學最近出版了《國小語文文本解讀》一書,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在序言中寫道:“解讀文本是一件最能顯示語文教師‘功力’的活兒”;“一篇課文教什麼,怎樣教,是否教到點子上,能否讓學生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解讀文本的功力。”

當下中國小語文教學界有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在教學實踐中,面對同一篇文本,語文教師爭議最多的往往不是具體的教學策略和手段,而是基本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連最基本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尚不能達成共識,語文教學的紛繁亂象就不難理解了。因此,對教材建設而言,儘快搭建起明晰、系統的語文知識與能力構建的框架體系就變得非常重要;而對語文教師來説,學會解讀文本以確立明晰、恰切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就成為語文教師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説教學技術的提高與教學策略的優化具有較強的可訓練性,可以花費較少的力氣與較短的時間來實現目標,那麼,提升文本解讀的功力和水平卻絕非一日之功。

文本解讀是如此重要,它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策略的確定,甚至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課堂結構也構成影響……這些都是中國小語文教師在長期語文教學實踐中達成的共識。基於這樣的原因,中國小語文教師把文本解讀看得十分重要,文本解讀也就成了語文教師首要的基本功,甚至成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國小語文文本解讀》一書的寫作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

《國小語文文本解讀》一書針對不同的文本採用了不同的解讀方法,而這些解讀方法依據的是現代西方文本解讀理論和中國曆代比較著名的文藝批評成果。由於具體的文本在題材、體裁、主題與藝術風格和價值等方面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閲讀儲備、開闊的閲讀視野與完善的知識結構。因此,所謂文本解讀的功力也許就在於它對教師的閲讀視野與知識結構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要達到這些要求,無疑需要大量的閲讀與長期的反覆揣摩,還要將之運用於具體的解讀文本的實踐操作中。在《國小語文文本解讀》一書中,比較法、還原法、細讀法等文本解讀方法的大量運用,正是這種實踐操作的具體呈現。

在教學中,教參只是一種具有引導與啟發性質的材料。因此,我反對把教參當成權威的、唯一的教學指導資料,但也不主張將它束之高閣。

文本解讀要把握什麼樣的“度”,怎樣才是沒有隨意解讀,怎樣才是尊重了作者的原意,甚至解讀出一些新意以及對學生成長的意義與價值,這些問題其實都取決於教師是基於一種怎樣的視角去進行解讀的。比如,英美的新批評理論提倡對文本進行封閉式的細讀,不強調讀者的主觀因素,而接受美學則主張“文本是一個召喚的結構”,強調的是讀者的閲讀體驗……在立足於語文教學的文本解讀實踐中,我的做法是既不墨守成規,也不劍走偏鋒,一切基於文本、基於學生、基於語文教學應有的邏輯。

所有文本解讀的最終指向都是課堂實踐。因為一線教師不僅需要知道如何對文本進行解讀,還需要知道如何將解讀的成果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因此,在針對每一文本進行解讀之後,本書都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大多數是板塊式的教學設計,也有一些重要的教學節點被梳理出來,有的為了論述方便,教學建議被整合在文章中。這就避免了一般情況下純粹的文本解讀無法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的弊端。

教師讀後感4

“平凡而美麗着”,國慶期間,我翻閲了《致青年教師》,其中一篇《充溢着温情的小事》讓我再次想起了這句話。文章中描述的學生那些小事是多麼平凡,確讓人感到無比的温暖和美好,讓我情不自禁想起我們的學生,也特想説説我們學生那些事兒。

一年一次的運動會快到來之際某個晚自修,我班的班長來到坐班老師邊上,問:“老師,您能借我幾分鐘嗎?”老師回答説:“當然可以!”班長説:“老師,我想和班上同學説説運動會事情,您能迴避一下嗎?”老師笑了笑,出了教室。隨後,班長就公佈了班級事宜,非常具體安排哪些同學搬桌子到運動場地,哪些同學買食品物品,哪些同學維持運動場地衞生,哪些同學要負責接應拉拉隊工作以及接應運動員……萬事俱細,安排井井有條,還在外面的坐班老師聽了,好生佩服呀。之後,坐班老跟我聊這樣事問是否我安排的,我搖頭不語,但心中感到無比高興有這樣的一個心中特有班級的學生。記得有一次,我在課間看到一個男生蹲在水桶旁邊,一手拿着抹布,一手拿着拆下的風扇罩子,一根一根地仔仔細細擦過去。過了兩節課,我去發作業,看到另一個男生提了一桶水回來,而原來擦風扇的那個男生還是蹲在繼續擦班級其他的風扇,我忍不住誇了一句,你真勤快,只見這男生笑着憨憨回答説沒什麼,沒什麼,小事情。每一天都有某個他,她或者他們為班級做着這樣那樣的事,這跟老師分配的任務,班級的獎賞都沒任何關係,只是他們發自內心去愛護自己的班級,我們的學生真美!

下課時,走在教學樓的樓梯,有時我們會看到一個並不強壯學生揹着或者攙着另外一個把他還大個腳受傷的同學走,從一樓一直背到或者攙到四樓,問他要不要幫助,他會説沒有關係慢慢來。其實,教學樓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還有宿舍樓,教學樓到宿舍樓的一段路。班級也有這樣的例子,我會覺得揹着同學爬梯的學生太辛苦,安排其他同學幫他替換,這個學生就馬上説,“老師,小CASE,不需要這麼多人的呢”,邊上的同學也馬上應和,“老師你放心,有我們呢。”晚自修結束,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們會看到有些學生像個老師一樣幫助其他同學解答難題。記得有一年英語會考在即,一般來説理科班的男生的英語會考問題比較大,老師建議搭對子輔導,班級中成績比較好的女生自願在晚自修後幫助那部分男生,這樣的對子這個班級有十對之多,每天有一個女生主負責複習內容,其他女生負責檢測。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一直堅持着,直到會考的前一天。這樣的互助在每一屆都會看到,我們的學生髮自內心並用實際行動去幫助自己的同學,真美!

有一天,我正在樓梯往上走,一個學生“嗖”的一聲從我身邊而過,箭一般的速度衝下樓梯口。我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跟誰他的身影往前看,着只見他趕緊上前幫還在一樓慢慢行走的有着身孕的物理老師拿書,器材。原來這個他在樓上就看到老師從辦公室出來,他跑的如此快就是為了讓老師少累一點。也許你會覺得這是對待特殊人羣,其實不然。每當我們端着電腦、書或者作業本走進教室之前,總有學生看到之後,會馬上伸手幫你端。每當下樓梯的時候,我們學生看到穿着高跟鞋的女老師,都會善意的提醒老師當心一些。每當下雨天的時候,我們站在學校的中廳等着雨小點時,總會有經過學生的對你説,“老師,我幫你撐一程。”你回頭看的時候,有些學生未必是你認識的。每當查寢完畢的時候,我的學生對我説過最多的話就是“老師,您也累了,趕緊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每當畢業的時候快上大學之前,我們很多的畢業學生都會來到學校的辦公室串串,看看曾經教過自己的老師,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我們的學生髮自內心地關心自己的老師以及毫不吝嗇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真美!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經説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借我借我一雙慧眼,讓我們發現更多的關於學生的那些美麗的事兒。

教師讀後感5

讀完《做微時代的教師》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我們做教師的就要不斷的與時俱進,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也要不斷的發展自己,完善自己,這樣才能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更快的接受你,並且在課堂上可以更高效地學習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微博,微信,微電影,微課程,微小説等等,既然我們已經進入了微時代,我們怎能不做一名微時代的教師,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做一個有先進思想,積極上進的教師。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進入教師行業已經有一些日子了,在和孩子們相處得過程中,我真的學習到了很多。從剛開始的經驗不足到慢慢地學會了如何和孩子們相處,在這期間還是會存在着各種不足,這需要我繼續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認真向前輩們學習,認真總結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在我看來,教書不僅僅是給學生們傳授知識,教導學生的過程,這也是教導自己,給自己充電的過程。這本書中給我們介紹了很多種如何把現代科技很好的利用到我們的教書過程中,以此來提高課堂效率,也可以利用這些現代科技很好地去和家長學生進行溝通,從中我學習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在這本書中,張仁賢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微時代怎樣對學生進行微教育,讓我們學會了利用孩子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將各種知識和道理融進學習和生活的細節中,通過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讓孩子學習到適應他們的成長。這就啟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去灌輸知識,這不但會使課堂效率低下,而且會使學生產生乏味感,慢慢地就會對這門課失去興趣。相反,我們應該利用一些活動或者是一些實例等,把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學會了知識。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如:我們可以用一些PPT,微電影等來進行課堂導入。在英語課中,如果本節課準備講課文,那麼在課前可以去查一些關於本篇課文的背景,或者是相關資料,以PPT的形式或者是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可以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本節課的課文。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比直接上來講課文要好一些。

張仁賢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在微時代中如何利用微科技很好地和家長學生進行溝通互動,這一點讓我感觸很深。微信是我們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教師也應該很好地把微信利用起來。我們利用微信可以隨時和家長溝通,也可以隨時把孩子在校的狀態發給家長,讓家長可以更近一步的瞭解孩子的日常。假期中,我們學校要求老師通過微信平台檢查學生的作業,這樣就會督促學生能夠按時準確地完成作業,每次檢查完作業就會在羣裏看到很多家長髮一些感激學校老師的話語,這不但是對學校老師工作的肯定,也促進了我們與家長的溝通,所以假期在微信平台檢查學生的作業是一項非常有意義有的工作。

記得寒假的時候,在一次檢查作業中發現一個孩子的字跡特別潦草,當時我就指出了他的不足,然後我就給他發私信和他進行了溝通,然後這個孩子也想出了一個改正自己字跡的辦法,他説他每天給我發一篇他抄的小課文讓我檢查,這個孩子也很自覺,堅持給我發了很多天,等到過完年我檢查他作業的時候,發現他的字跡有了很大的進步,當時孩子的家長就和我私信説,正因為我在微信裏每天監督他,孩子特別認真,就怕完成的不好,這幫助學生端正了學習態度,也得到了家長對我們工作的肯定。

科技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方便,我們在充分利用這些輔助工具的同時,還是要不斷地提高自己,我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在教書過程中,我不但要繼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還要學會如何更好的和學生溝通。作為班主任,我還要學會如何更好更高效地管理好班級,如何能夠帶領着大家營造一個更加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班集體,這些都是我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學習的地方,在前進的過程中,我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讓自己成為一名更加合格的教師。

教師讀後感6

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學在作者筆下竟詮釋得如此生動形象、如此具體。

讀完此書,我深深地認識到智慧並非“遙不可及”。對於智慧,我一直認為是教育者一種臨場的應激表現,學是學不來的,那是天生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讀完書才發現那只是我對教育機智一種狹隘的理解。書中寫到:“機智表現為剋制,表現為對孩子的體驗的理解,表現為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表現為‘潤物細無聲’,表現為對情境的自信,表現為臨場的天賦”。“機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間,保護那些脆弱的東西,防止傷害,將破碎的東西變成整體,使好的品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加強孩子的獨特之處,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個性成長”。而且教育智慧也可以通過學習來積累。

“機智表現為剋制”

平時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總是憑着“自以為是”的經驗,機械化的進行着。記得有一次,上完課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發現有一道題大多數學生都是錯的,包括自己心目中的優秀學生,而且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這道題在上課時講到過,我改着改着,氣就不打一處來,幾乎把學生的作業本都扔在了地上,孩子們嚇得大氣也不敢出,自己也氣得呼哧呼哧直喘。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這本書中,範梅南這樣説,“未經反思的行動是‘缺乏智慧’的”,機智表現為剋制。當時,我要是能剋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可能就會想到,學生不會故意把題做錯,原本就是自己沒有教會這節課的知識,這怎麼能怨學生呢!這樣下去,不但自己的教學水平難以提高,而且嚴重地影響了師生關係。

機智表現為“潤物細無聲”

“傑遜是一個大小夥子。因為他時常心不在焉的樣子,英語老師開始懷疑他是否吸毒。照其他老師的看法,傑遜只不過是坐在學校消磨時間罷了。他很少完成家庭作業。”

“有一天在上課前,傑遜早早地進了教室,在老師的周圍踱來踱去。顯然,他有什麼心事。‘瞧,我寫了這個’,他説,將一張紙片放到老師的桌上。是一首詩。詩寫的不錯,老師很吃驚。‘這首詩寫得很好,傑遜,我喜歡它的意境。’‘我喜歡寫詩’,傑遜説,‘我已經寫了好一陣了……自從我上您的課開始’。接着,他有點不在意地説,‘也許,您可以將它貼起來’。老師一直習慣將選中的學生的詩貼在大廳的一塊大貼板上。”“傑遜建議她展出他的詩令她感到吃驚。她吃驚的是傑遜也在乎這樣的事。但她還是非常高興的答應了。那天晚些時候,她注意到傑遜和一個朋友在一起。他正指着牆上:‘就那首詩,是我寫的。”任何一個差生都並非一無是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閃光的地方,抓住這些閃光點就抓住了教育的契機!

範梅南教授告誡我們,當傑遜把詩遞過來的時候,我們絕不能説這樣的話:“唔,傑遜,你這兒還有幾處拼寫錯誤。”或者説,“傑遜,這結尾還不太好,你應該修改一下後幾行”。老師知道將來還有機會幫助傑遜修改他的詩。首先,她可能通過在班上將詩的收尾作為一個一般題目的討論,試圖間接地給傑遜指出某些給這首詩收尾的看法。用這樣的方式,她可能又能夠微妙地影響傑遜,使他學會理解更多的詩歌寫作技巧,而不是單單挑選出他的詩進行批評。

“傑遜的例子同樣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是多麼地容易錯誤地判斷孩子和年輕人。即使其他人已經對孩子失去信心了,我們仍然還是有辦法‘打動’學生。”

總之,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我決心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教師讀後感7

當今社會為學生減負的春風,可以説已經吹進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最近看了一本《苦樂年華話教師》一書後,我想問誰來為教師“減負”呢?

在平常人的眼裏,教師這一職業,似乎是很輕鬆的事情,有令人羨慕的收入、有令人羨慕的寒假、暑假……這些只是教師僅有的光彩,有誰曾瞭解過教師職業背後的苦樂與辛酸呢?聽聽高三史金霞老師的聲音。為了趕校車早上四點起牀,以五分鐘的速度完成穿衣,天還沒亮陪着學生晨練,六點組織學生早讀,中午十二點多查學生的午休,為了讓學生下午上課不遲到,兩點十分在宿舍樓裏,一個樓道又一個樓道的吶喊呼喚:“起牀了,起牀了。”晚上看着學生晚自習。十點多查完學生的就寢,才拖着沉重的腳步回家,這忙碌的一天當中還有最重要的上課、批改學生作業、處理班級事務等等。對於學生來講,一生只有一次高三,咬咬牙撐過去,可是對於教高三的老師來説,這樣辛苦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呢?什麼時候才能讓這些老師享受一下教師“減負”的春風呢?

都説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其實分也是老師的枴杖啊!“減負”的口號,響惻雲菲,而大學聯考的“獨木橋”毅然堅固,毫不動搖。又要減負,又要成績,而教育的指揮棒卻沒有改變,教師用什麼樣的奇招才能在這樣的形勢下,讓他的學生能走上教育的“獨木橋”,擠上名校的末班車呢?書中這樣寫到:眼看着青春就像腦袋上的頭髮一樣,根根飄落,而我們教師依然日復一日地重複勞作着,直到粉筆染白了雙鬢,可能仍然在繼續填補着一張張表格,追逐着一份份試卷,一次次考試的夾縫中疲憊無奈地忙碌着。再看看真實的寫照:生病的老師晚上掛鹽水。白天手背上貼着膠布、一晃一晃的照樣上課、批作業。

年級組長小姜老師三十來歲,因為工作太類了,體重每年以十三斤的速度在遞減着。一個有點名氣的女教師,給老家生病的孩子打電話,孩子哭了,她也哭了。哭夠了,毅然走上講台。為了教好學生,她放棄了撫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呢?為了上好的幼兒園、國小,幼小的孩子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檢測。為了進好的中學,從國小起,孩子們就開始埋頭苦讀,國小、中學下來,學生的文化程度是提高了,可是學生的視力卻變的越來越低,孩子天真的笑聲也很少聽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整天逼學生認真學習的教書匠。在教師的內心世界裏,茅盾、痛苦、掙扎時時鞭笞着自己,可有誰來為教師的身心減負呢?

看看人們更羨慕的私立學校老師的遭遇:畢業不久的英語老師小張,初來乍到,不知道私立學校學生的厲害,課堂上發現學生劉某(市政府副祕書長的千金)與後面同學肆無忌憚的講話,小張不點名的提醒了多次,一點效果也沒有,於是點劉某的名批評,誰知橫行霸道的劉某以惡言把小張老師羞惡出了教室,事後學校竟然因為劉某“高幹”爸爸一個電話,事情就不了了之。其實我們的身邊這樣的事情也時常發生。同事班裏的一個學生,回家作業、課堂作業總做不好,一天放學了,留孩子下來讓他把作業補好了回家,誰知孩子的家長跑來牽着孩子就走了,衝着孩子説:“怕她幹嗎?”聽了這事別提有多氣憤,這個家長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樹了個多麼惡劣的榜樣,殘忍的踐踏了辛辛苦苦教育自己孩子老師的尊嚴。真想問一句:“尊重別人等於尊重自己”,這話你懂嗎?含辛茹苦、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全心全意為孩子着想的教師,誰來為他們的心靈減負呢?

走上三尺講台的那天,我就決定把教師做為我終身的職業,我想這不僅是我的心聲更是其他老師們的心聲。一輩子,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温暖別人的老師,請為他們實實在在的減減負吧!

教師讀後感8

11月5日,第一次集訓的時候教育局統一分發給我們這本書。初看題目,這本書並不太吸引我,不過在後面工作之餘翻看這本書以後,才發現它對我的意義之重大。這本書以傳遞正能量為題,恰恰適合我們如今充斥着負能量的教育行業。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它不僅在具體教書育人的方法上給我指導,而且還淨化了我原本浮躁的心。所以這裏由衷地感謝這本書的作者王福強先生。接下來我就具體談一談讀此書自己的收穫。

做傳遞正能量的教師。首先,應該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分內工作。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陶行知曾説: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不斷豐富自身學識,這裏不僅包括本體性知識、教育教學知識,更包括自然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其他任何有助教書育人的知識。我們只有自身擁有了強大的知識文化魅力,才會收到由衷地敬佩,學生才會毫不顧忌地信其道。

陶行知曾説: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做到為教有法,傳遞正能量。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曾經我們被告訴説我們是未來的主人翁。而現在,身為教師,教室裏坐着的學生就是未來的主人翁。通過教學要把孩子培養成陽光的、積極進取的人,懷有一顆愛心、善心。讓孩子樹立好目標、好理想,擁有好心態、好心情、好習慣,相信生活是美好的。雖然我們面對的社會有諸多問題,但是,孩子們在國小階段應該充滿希望,充滿愛。用愛心去感化他們,使他們發自內心地學習,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心裏的力量。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做好未來的主人翁。

書本中第七章説用心經營課堂,我理解最重要的是認真上好每一節課,關注每一個學生。因為馬卡連柯曾説“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用心設計每一個環節,設計好每一個問題,不僅考慮到優等生的發展,也要照顧到後進生。因為這個社會不僅需要等着優等生來改造,也等着後進生來耕耘、維持。第八章提到的構建良好的班集體是個好方法,不同學生都能在班級裏找到自己的位置,遵循班級規則,積極參與到班級的活動中來。這樣就可以確保所有學生步入社會後都能很好融入社會。

做傳遞正能量的教師。其次,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清楚的認識自己的崗位特點,偉大的人民鬥士魯迅曾説“教育植根於愛。”把熱愛教師職業放在首位,而不是被生活中的紛紛擾擾所困。熱愛教師職業,把市場化的物質、思想放在次要位置,不因為薪水低就抱怨,也不去追求非法的收入。本書第一章列舉了無數的例子,有些教師為了賺錢去開輔導班,課堂上不好好教知識,而是逼着學生交錢上輔導班。這樣的行為可恥!可惡!可歎!

做傳遞正能量的教師。還需要與時俱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目前我國製造業下行,能源企業難以為繼,這直接導致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究其根源,還在於我國科研水平較低,創新意識與能力不夠。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所以作為一個教師,必須要有特色供學生欣賞模仿,必須要善於發現並挖掘學生的特點,特長。教學中允許,鼓勵不同的看法。引導學生反向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對於《做傳遞正能量的教師》這本書的讀後感。最後祝願我們永嘉教育越來越強,我們未來的主人翁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師讀後感9

寒假中收到了學校的教師共讀一本書——《致教師》。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本書中書名中的“致”字的與眾不同。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師寫給一線教師的一封封書信。在書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關於教育教學,以及教師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語重心長地解答很多教師在教育教學及個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苦惱。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讀過這本書後,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更被前輩自身對教育的熱愛所感動,更從中體會到一個教育前輩對後來教育者的殷切期盼,也讓我對教師這份工作更加珍視。

作為一名班主任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落實基礎訓練是平時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特別關注這一篇文章——《讓語文迴歸生活——如何做好聽説讀寫?》。

多角度培養“聽”的能力。就像文章中説的那樣,“在人際交往中,、聽非常重要。聽的時間遠遠超過説的時間。聽意味着眼睛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意味着能夠對説者予以及時的反饋,意味着對人的尊重。”那麼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如何落實這一點呢,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從還給孩子們聽的內容上進行豐富,並從聽的方法上與同學們進行指導,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如何認真傾聽,有效的溝通,把這種最基本的能力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一輩子都受用。如告訴學生,在聽的時候要抓住關鍵字詞的意思來進行理解,而且不能忽略語調、身體姿勢、手勢、臉部表情和眼神所表達的意思。在聽的時候也要及時通過點頭等動作來表示自己正在傾聽等等。也就是説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聽也應該作為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多渠道的培養“説”的能力,除了平時在語文教學中循序漸進的教學,書中更提醒我們注意引導學生的表現欲,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着説話的能力。書中提到的新教育實驗的讀寫繪項目和口頭作文項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將閲讀、情感、思維、表達整合為一體。讓學生在寫繪的過程中,通過繪畫語言、口頭語言和文字性語言,讓學生更加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説“讀寫繪”是一種適合低齡段兒童的全新的閲讀,並解決了低齡段學生受知識所限無法完整的表達閲讀後的感悟的困難,為老師及家長提供一扇讓我們觀察、理解兒童的窗,更為孩子終身閲讀打基礎。

提升閲讀興趣,促進語言積累。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都能夠學得好、記得牢。新教育提出的師生共讀正是為了培養真正的閲讀興趣與能力。如每天中午全班同學一起讀,假期裏師生共讀一本書,都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們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積極閲讀,也建立了老師與同學們有了共同的話題,讓老師瞭解了學生的閲讀興趣,能夠恰當地引導學生去讀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書籍,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讓師生共讀成為學生一向喜愛的活動。

多鼓勵學生以説促寫、説寫結合,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課堂上,訓練學生對課文進行復述、改寫、續寫或寫縮寫等等很多的訓練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書寫訓練。我們更要鼓勵學生多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寫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下大暴雪的那一天,孩子們寫的日記就寫得非常的精彩,思維也特別活躍,是寫命題作文所達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鼓勵學生多寫日記,多觀察,寫作能力也就漸漸以提高了。

其實,由於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因此,我們訓練的內容形式上也應當不同。在提高學生聽些讀寫能力方面並沒有一定之規,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學中需要我們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才能將聽説讀寫落到實處。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對新教育又有了些許新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將課內課外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對聽説讀寫合理組織,和諧操作,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紮實,學有成效。

教師讀後感10

一本好書,如同一泓清泉,甘之若飴;一本好書,如同一杯醇酒,聞之慾醉;一本好書,就像一位老師,在潤物細無聲的柔情中喚醒我們沉睡的心靈。

今年暑假,有幸品讀了《做有靈魂的教師》這本書。這本書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每一篇文章都在我面前打開一扇窗户,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同仁們着眼學生的終身發展,關注自己的專業成長,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反思,用飽含生命力的文字,記錄着他們成長道路上的青澀與成熟,失去與收穫,可謂一路艱辛一路歌;領導們用他們縝密的思路和科學的管理模式,吸引着我情不自禁的想走進他們的學校,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陽光海岸。

欣賞着他們的執着。我捫心問自己:年輕的我,這六年,你做了怎樣的自己?

曾記得,6年前,你滿懷熱情,期待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於是,每天早晨7:00準時到教室,輔導130多名學生英語早讀,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累了,倚在牆上緩口氣;渴了,咽口唾沫潤潤喉嚨。你心裏明白,一分鐘的時間,對於孩子們來説,或許就是一份進步的喜悦。為了給農村的孩子帶去絕不遜色於城市的課堂,你每天練口語,查資料,像個淘氣的小孩子一樣一有時間就追着經驗豐富的劉老師問東問西。你帶領孩子將難讀難記的對話編成小短劇,你學着巧嘴的史老師將重點知識寫成通俗易懂的順口溜,你俯下身子,做孩子們的知心姐姐,幫他們解決金色童年裏的所有難題,即使那些別人眼中的“小怪物”,你也從未放棄。

付出總有收穫,的確如此,那些孩子們,每天一個進步,深深地迷戀上了英語課和你,當然,家長們也對你誇讚不已。而你所教的三個班級,卻從未拿過團體全鎮第一。回憶着無數個與星光作伴的日子,你一直在心底默默哭泣。直到如今,你也始終不能放過沒能拿第一的自己。如果那時的你讀到《做有靈魂的教師》裏,田保華局長的“有靈魂的教師,不會把學生的學業成績冊看成是自己的工資冊和獎金髮放冊”這句話,又將是怎樣的一番不放棄?或是重振旗鼓,更加腳踏實地?

曾記得,學校每學期都會為你發放一本學習筆記,浮躁的你有時竟然把它作為小兒科的遊戲。幸好,後來參加的一次班主任培訓中,楊瑞青老師《如何在農村當好班主任》中的一段話點醒了你“鄉村老師可以不進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發財,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樂,不可以不成長。我們要確保我們自己在鄉村學校裏面,不封閉、不僵化、不落伍。在農村工作,如果因為學校偏僻,信息閉塞,封閉了,落伍了,不成長了,説老實話,沒有人能幫得了我們。如果真的落後了,無論你曾經多麼輝煌,無論你曾經吃了多少苦,都還是要被淘汰的.”於是,你的學習筆記上從那時起多了原生態的自我反思和學習日記。這一點,值得你自己誇誇自己。

曾記得,校長給了你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少先隊輔導員。不自信的你,畏首畏尾,總怕出問題。教學任務和少先隊繁雜的大事小情,讓你夜不能寐,叫苦不迭。然而一路走來,回憶着第一次別出心裁的演講比賽,帶給師生們的那份甜蜜與驚喜;品味着初接廣播站時,為師生們送去的貼心而又陽光的歌曲;再看着學校室內外衞生整潔,紀律井然有序,最重要的是這一路走來書寫在日記本里的點點滴滴......那一刻,所有的忍辱負重和焦頭爛額,都不再是委屈。

現在,你才真正明白當初你為何沒能拿團體第一,因為你沒有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你沒有努力到無能為力。

寫到這裏,心底有一絲欣喜:感謝六年來一直不懈努力、敢想敢幹、踏踏實實不虛假,不停學習的自己,而保持一顆童心,積極樂觀,不斷反思,做一個太陽般温暖的人繼續學習下去也將是我深深迷戀的身不由己。

感謝《做有靈魂的教師》這本書,讀了這本書,你捫心問自己,於是懂得:做有靈魂的教師,必須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懷疑精神,始終着眼學生的終身發展,推進道德課堂,不斷學習,勤作筆記,不忘初心,做一個幸福的教育者。

教師讀後感11

假期有幸拜讀了朱永新教授《致教師》一書,印象最深的是朱教授在《好的教育是一種合力》中説“如果沒有家庭社會和學校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健康的成長。家庭和學校目標不一樣、期待不一樣、甚至是彼此矛盾,這樣再好的教育效果也會彼此抵消。”是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沒有一個適合所有孩子的方式,想要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式,就需要良好的家校溝通。

朱教授在《為自己贏得心靈的自由》説“生活中99%的對立因為溝通不暢。從合作開始交流,把想法平和地説出來,互相傾訴傾聽,最終消除誤會,達到雙方和諧……我們積極一點,就向周圍多傳達一分正能量;我們消極一分,就向周圍多傳達一點負能量。”教師這個職業也是考驗溝通能力的職業,不僅要與學生溝通,走進學生內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與自己心靈相通,更要掌握與家長的溝通技巧,讓家長產生與老師的共鳴,互相傾訴傾聽。

想到自己剛剛擔任班主任時,每次與家長溝通,心裏總是忐忑不安,擔心表述是否恰當,擔心溝通效果不好。幾年班主任工作下來,慢慢摸到了些門路,又讀了朱教授對教師工作醍醐灌頂般的答疑解惑,整理了一些關於家校溝通的感想:

每個家長都渴望與老師傾心溝通孩子的成長狀況,作為老師,上學期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要比家長多得多,孩子在同齡羣體當中的相處方式與在家中和長輩的相處方式比,也一定有所不同,這就註定我們一定會看到家長看不到的優點或缺點。對內向、不自信的孩子這些優點要及時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和孩子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特別的愛;對開朗、自信的孩子,就要適時、適度地反饋,既要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又要防止孩子因此驕傲,適得其反。面對缺點,如果是偶發、低頻率的事件,可以直接從學生入手,師生之間“內部解決”,這樣的情況有時沒必要跟家長有聞必錄,孩子與老師之間也需要有些“小祕密”,這樣孩子的家長一般也都是像朱教授説的“熟悉教育規律、懂得怎麼去幫助孩子”的家長;如果是高頻率的事件,更不要急於找家長,老師首先要放平心態,急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一定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我們也不能期待短時間內發生改變。我們要從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家庭入手,分析原因、找到解決方法,這可能需要與家長進行一次、甚至幾次的長溝通。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身上的缺點,他們並不想總是在老師這裏“複習”孩子存在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更想知道有哪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可以解決問題,因為在家長心中老師更專業,孩子更聽老師的話,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溝通中更不能充滿批評甚至抱怨,一是要對得起家長的信任、期待;二是家長可能早就通過其他人或其他方式瞭解過孩子的情況,過多的批評會讓溝通陷入尷尬。有時家長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經很科學有效了,只是需要老師的肯定與配合,才會有繼續堅持的動力;有時在與家長推心置腹的溝通中,可能還會在無意間激發新的教育智慧,良好的家校溝通一定是雙贏的。

面對家長提出的各種要求,我也曾經很為難,有的想讓內向的孩子在課堂上多些發言的機會,有的想讓外向的孩子多些展示的機會……想馬上做到一方心中的十分滿意幾乎不可能,真的就需要耐心與家長溝通適合每個孩子的不同方式:內向的孩子需要先建立自信,讓他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外向的孩子也不能盲目展示自我,要找到最適合他的機會……只有家長認可老師的教育理念,孩子才會在這種良性溝通的基礎上站到最適合他的舞台上。

每個孩子都有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但這條路不是老師根據自己的喜好定下的,更不是家長依照自己的意願定下的,它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思考與行動,一起認識孩子,瞭解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去發掘。正如朱教授所説“最好的教育是幫助人成為他自己”“我們可以讓每個孩子都成為英雄,讓每個孩子的潛力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教師讀後感12

暑假期間,我閲讀了徐維老師編寫的《班主任工作100問》,感受很深,同時也對自己這麼多年的班主任工作進行了反思。班主任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基層單位——“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既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又要引導學生學好功課,努力提高學習質量。此外,還要關心學生身心健康。而所有的工作都指向一個目標,就是把本班培養成為優良的集體,使每一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提高,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這本書利用教育案例、教育評論、教育論文、班會材料等形式,通過100個問題,詳細而具體地介紹了班主任的教育藝術。每一問題都從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指導建議和資源拓展幾方面對個案進行了具體分析和指導,給班主任工作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指導。

説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還得從教育就是一門藝術説起。從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古今中外無數教育大師的研究和實踐都向我們證明教育需要有情感的灌注,需要有高超的藝術。班主任工作更是直接基於心靈溝通的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應該是建立在個性尊重,人格儒化,價值引領和精神關懷上的一種充滿詩意的工作。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認識到了之前我對班主任工作的認識很容易走進“班級保姆”或“班級警察”的誤區中,這項工作就是一種純技術性的管理。對班主任來説,這項工作既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它的藝術性不僅是外在的、技術性的方法和手段,更是教育賦予其的內在要求和本質特徵。學生是我們未來的主人,規範管理式的班主任教育培育不出完滿的、豐富的、多元的個體,必然是“扁平式”的人,時代發展呼喚班主任們成為“詩意棲居”的人,班主任工作理解為一種建立在社會化要求基礎上個性尊重、價值引領和“精神關懷”,將“詩意棲居”由彼在引渡到此在,讓班主任工作充滿詩意,這不是超越性的追求,而應該是普遍性的要求。這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

此外,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還表現創新上,班主任工作藝術精髓就是他的創造性、刻意創新、不落俗套,即不重複他人,也不重複自己,正如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教育的一切,正是在人身上再現自己的一種偉大創造……班主任要能駕馭它,必須有藝術家的技巧。離開創新,班主任工作就會失去生命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班主任善於將教育目的與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相結合,精心設計和靈活把握教育活動過程;注重靈活多樣的形式,努力激發學生內在的活力;妥善而巧妙的處理偶發事件,善於化解矛盾和衝突;善於對學生傾注愛的情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語言表達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具有邏輯力量和鼓動性;善於使用各種肢體語言對學生進行肯定、鼓勵、讚許、制止、批評,從而使教育教學活動達到最佳效果。我特別喜歡書中的這句話:班主任是成人世界派往兒童世界的“全權大使”。反思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離大使的角色相差很遠啊!所以我們需要與時俱進的眼光和創新發展的教育才能勝任班主任這一工作。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科學,也是藝術,它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班主任工作的對象是情感、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學生,隨着他們年齡、身體的增長,他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都不同程度的在發展和變化,因此,班主任僅抓教學而忽視教育改革:僅有埋頭苦幹的精神而不去加強教育藝術的探索,是不能適應教育形式的發展變化的。我們班主任老師都在嘔心瀝學地忘我工作,就有必要探討一下教育藝術,使自己的工作方法更上一層樓。

教師讀後感13

在暑期的師德培訓上,我們全體教師認真學習和觀看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正昆主講的《教師禮儀》。

觀看講座後,我懂得了什麼是禮儀。“禮者敬人也”,即尊重;“儀”就是恰到好處的向別人表示尊重的形式。教師禮儀指導了教師在與人交往中,既要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不僅要有禮,而且要有儀。對學生要“以學生為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還指導教師善於應用“首輪效應,近因效應,定型效應,親和效應,光環效應”來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教師與家長的關係,教師與教師的關係,也告訴老師要以一顆平常心、平等心和愛心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成為學生喜愛的良師益友,成為家長尊重愛戴的好教師。

要做一名人民教師,首先是做好一個人,因此,做為教師,我們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素養。這些素養也是做為一個人必須做到的,最首要的素養就是做為一名愛黨、愛國、愛人民的公民,只有自己做到,才能去教育學生,培養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教輔以身教,身教重於言教,教師文明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師是教人(學生)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須知道怎樣做人。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師內在素養的外在體現,都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學生也正是通過教師的言行舉止來了解教師的思想,教師注重修養,注意言行,處處給學生做出表率,學生受到影響,其不良的行為和習慣受到約束,得到修正。

具體説來,教師的禮儀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儀表儀容。主要包括衣着髮式,修飾打扮等,是教師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外部形態。日常工作中,對自身的着裝及修飾等方面還是比較注重的。髮型大眾化,年輕精神。衣着服式樸素大方,乾淨整齊,協調得體,做廣大學生的榜樣。

二、行為舉止。包括坐有坐相、站有立相,行有走相,言有説相,姿態瀟灑自然。這些表情動作行為習慣等,皆是教師與學生交往中的“人體信號”。這要求是表現出良好的教養和振奮的神態,要與教育教學過程密切配合,發揮出最佳的輔助作用。學校要求學生做到的,作為人師表率的,必須首先做到。

三、説話言語。教師語言是藝術,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選擇完美的語言培養人才的技能、技巧。語言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工具,反映着教師的能力和教學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教師教育、教學效果。這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師的語言要規範純潔,準確鮮明,生動幽默,要善於運用語言的力量啟動學生求知的慾望,撥動學生上進的心絃,把知識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進學生的心田。教師的語言還要情理結合。要讓學生知曉做人的基本道理,讓學生在思想上認同以後再加以行為上的引導,使他們在思想、行為上不斷積累加強自己的人格素質。

四、文明禮儀。古人言“禮者,人道之極也”、“不學禮,無以立”。育人就要講禮儀。從孔夫子開始,禮儀就被列入必修的“六藝”之中了。教師應當成為講究禮儀的典範,言傳身教,弘揚文明的光榮傳統。主要是指教師在與人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文明禮貌行為的總和。教師要通過文明的禮儀表現出應有的風度,反映出對他人應有的尊重,從而不但給學生以良好影響,同時也促進全社會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新型人際關係的形成。在學生中開展“一張笑臉、一聲致謝、一個問候、一句道歉”的待人接物“四個一”工程活動。教師要起好帶頭用,做學生的表率,從而體現教師的示範性和率先性。

總之,從事了教師職業,就意味着我們的整個人生航程將面臨着一種人格上的挑戰。我們必須鼓足勇氣,義無反顧的朝着人格發展的新高度不斷攀登。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平時嚴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師德形象為學生樹立一個表率,為創建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教師讀後感14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於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續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光。當初看到這《季羨林談人生》一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幹。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一樣,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徵博引予以論述,最後得出自我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區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上説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樣怎樣寫的,個人自由嘛,自我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裏,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以前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餘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着壓力,現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應對着來自於疾病、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誇張地説,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麼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並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麼?季老説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時期、不一樣條件下,對於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並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我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台階的基石,臣服於你,並且幫你走向更完美的未來。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後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於自身,自我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作為一名步入社會三年的成年人,生存問題已經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但是生活不僅僅僅是為了生存,發展、進步,創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發展談何容易,我並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透過司法考試,但相對於其他經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素質及法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展首先應對的壓力。我該怎樣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作為一名教師,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光,針對自我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就應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瞭解了自我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季羨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經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光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教師讀後感15

“有人説,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説,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本為他的青春無數開平方。”其實這些都只説了一半。因為,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説,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我認為:教育首先是一種服務,教師是一種帶有濃厚服務性質的職業。一種為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幫助的服務,一種為社會培養健康健全的人類的服務。也惟有如此,作為教師心懷一種服務思想,才可能從過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誤區中走出來,走進學生,親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蹲下來悉心聆聽他們的心聲,熟悉他們的呼吸,也只有這樣才能為他們提供最切合實際的東西,才能為他們鋪設好最適合他們的道路,讓他們能夠在及時的肯定和鼓勵聲中他們張揚個性,茁壯成長。這是教師對這份職業的愛,對自己所教學生付出的愛,當學生獲得成功時,那便是一種幸福。

那教師對學生的愛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又該如何來理解呢?《今天可以這樣做老師》中説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主要是職業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是可以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是呀!任何一個人愛的付出,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博愛”不僅會把人累死,更把教師的職責範圍擴大。在這些語詞,讓我感受到了清新與自然,誠懇與真實,科學的思維方式下“愛”的理解。

情感是人一切行為的動力,一個幸福的教師,必然擁有親情,友情,愛情,是一個感情上的富翁!一個幸福的教師,在他的身上,必然洋溢着滿腔的熱情和澎湃的激情,必然充滿着暖暖的温情和甜甜的柔情,同時還擁有高雅而有品位的閒情!

幸福的教師身上的情常常表現為:“別讓我為了學生懵懂或前學後忘而傷心痛苦,讓我比做母親的更為慈愛,像母親一般愛護那些不是我親生的小孩……給我樸質,給我深度,讓我每天教學時避免煩瑣平淡,讓我在工作時,拋開個人物質的追求和世俗的苦惱,讓我的手在懲罰時變得輕纖,在愛護時更加温柔……”在教育引領班級學生前進的過程中,幸福的教師都會以海洋般深沉寬廣的愛去擁抱每個孩子,讓他們在愛的洗禮中長成大樹,長成棟樑,並且懂得以愛去回報社會,回報生活。

激情不老,應該成為每一個幸福教師重要的追求。馬克思説,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幸福的教師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用陽光的人性來啟迪陽光的人性。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要把內心的陽光傳達給他們,從而啟發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世界,給他們奠定陽光人生的基礎。我一直記得安南説的一句話“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光明”。我們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時,更應該釋放自我人性的力量。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舉起心燈照亮自己,走出傷感的自我,走向陽光的自我。今天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詛咒,而是建設。好比田裏的禾苗,不是罵雜草長得多麼茂盛,而是讓苗長起來。點燃我們的心燈,點燃我們人性的力量,我們就能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瑣碎與平庸中找到幸福,當我們這麼做時,感受到這種幸福時,更別人的評價沒有任何關係,我們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我們每天辛勤勞作,也許沒有誰會在意我們,但我們自己在意,我們生命的力量來自我們的內心。

以上就是我讀完《今天怎樣做教師》後的些許感想。最後套用這樣一句話作為結尾:“我是一個行者,步履輕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臉上帶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滿陽光,我的行囊中為教育準備了一切:澎湃的熱情、寬容的胸襟、迷人的書香、思考的大腦。”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一定會嚴格的要求我自己,儘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