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範例 行業範例 行政範例 職場範例 校園範例 書信範例 生活範例 節日文化範例
當前位置:文學範文吧 > 行業範例 > 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欄目: 教師 / 發佈於: / 人氣:2.8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

陶行知先生説過,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希望而不是讓他們沉浸在過去失敗的陰影裏。這學期利用平時空餘時間,認真研讀了周成平著的《給教師一生的建議》。本書分為“師德篇”“教學篇”“育人篇”和“修養篇”四個部分,闡述優秀教師感人的事蹟,展示了他們探索和創造的風采。其中的教育觀點讓我有了深刻感悟。用真愛去進行教育。要真愛,不能溺愛,更不要假愛。

不要進行傳統家長式的愛,面對日新月異的學生,我們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要與時俱進,用科學發展的眼光觀察學生,用專業的手段對待學生。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生活時間長。我們不要為了容易管理,一切都替學生包辦,要積極培養學生自管自學能力。學生害怕教師內熱外冷的表情,學生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活,新時代需要教師及時與學生溝通,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及時改正每個學生的缺點,相互學習。

我們首先應該結合自身的工作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師德素養和教學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去感染學生,征服學生。其次,應該做好角色的轉換。在素質教育中教師不再是獨奏者而應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學生的監督者。所以在教學中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要熱愛學生。“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學生思維活躍像一張白紙,各人發展情況,有的比較正常,有的比較超前,還有的比較滯後,花的開放是有時間的,我們要慢慢等待,對每位學生都應該充滿期望,我們教師要養育好性情,以愉悦的、積極的心態陶冶自己,感染學生。從學生的角度教書,讓快樂陪伴着我們和學生共同成長。在課堂提問中要耐心等待學生的回答。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不要讓學生沉浸在失敗陰影中,有希望的學生才能激發潛能。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為一名教師,要主動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着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教師只有不斷讀書學習,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帶着微笑進課堂。面對着學生,老師的一個微笑,能夠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心與他們的心相連。老師帶着微笑進課堂,給學生一種莫大的親和力,而這種親和力一定使老師的魅力倍增,也必將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興趣和學習動力,毫無疑問,自己的教學質量也必然得到提高。老師的微笑,不僅僅是為了學生,更是為了自己。

不要吝嗇讚語。莎士比亞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讚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長。”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多表揚學生,要用誠摯的心、真誠的愛,去善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對待後進生,要及時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高爾基説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那麼誰能欣賞孩子,孩子定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我們要學會愛與欣賞學生,讓我們的愛,我們的欣賞如智慧之陽光照亮學生。愛是啟動師生自身內部力量和智慧的能源;愛是聯繫師生心靈橋樑的通道;愛是創設良好教育生態環境的瑰寶。

總之,《給教師一生的建議》這本書是一份精神大餐。讀完這本書,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我將把領悟到的教育理論的真諦和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在教育中實踐“愛”,在教學中揮灑“愛”,在教育事業上把愛進行到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2

作為一名教師,對《給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獨有情鍾,讀後深有感觸,結合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覺得自己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書中列出的101條建議可能不全適合我,或者有一些建議中列出的問題我在實際工作中根本碰不到,但這本書的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書中列出的大量實例,也是我平時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如果我早一點採用書中的想法和技巧,可能效果會更好。

一、關於課堂管理

平時誤將“課堂管理”與“紀律”劃上等號,讀了這本書後,知道紀律的確重要,但它僅僅是課堂管理的一部分。課堂上須有一個紀律體系,即一套規章制度,一旦有學生違反了其中一條,須接受相應的處理。這個處理結果並不是教師在學生違反紀律時臨時決定的,相反,它受到的恰恰是最初制定的紀律體系的約束。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課堂紀律體系,並不斷地完善,讓每一位學生知道我們上的每一堂課除了在學習知識外,還有一套規章制度,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按章程辦。

二、關於教學規劃

我們每一位老師在上課前一般都會精心備課,寫教案。教案中一般都會寫出明確而又合理的教學目的。但是往往到上課,我們又會忘記告訴學生本課的學習目標。向學生簡單陳述一下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可以幫助他們明確自己到底應該學些什麼。如每節課開始時,告訴他們,“猜猜看,在今天的課上能學到什麼?好吧,讓我來告訴你們。”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知道自己要教什麼,學生們才會知道要學什麼。

三、關於課程指導

我聽説了,然後又忘記了;我看到了,於是記住了,我動手做了,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尤其是我教的信息技術學科。更需要每一位學生的積極參與。如對於一堂操作性特別強的課,我只是將要學的內容完整的向學生演示一遍,可能學生一下子難以接受,或者一些學生根本聽不了那麼多,聽一會兒就有可能去做與課堂無關的事。如果將全班學生分成幾組,向學生演示一會兒,學生練一會兒,小組間相互合作,再向學生演示一段,學生再練一段,可能效果會比前面更好一些。甚至連教師演示的操作也讓學生來嘗試,在發現問題中師生一同解決可能效果會更佳。總之,多讓學生動手,少讓他們等待。

四、職業精神:優秀教師的態度和行為

除了學生,還有誰能更好地評估我們的工作業績?科學地設計我們自己的“教師成績單”,通過它,讓我們的學生提供真實有效並且有價值的反饋。這樣,不但學生們很高興做,而且對我們今後的教育教學提供幫助。

五、積極與和諧:構建成功的師生關係

向學生祝賀生日;帶着笑容迎接學生走進教室;向學習任務完成比較好的學生提出表揚;詢問學生的愛好和興趣……這些可以隨時提醒我們記起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事。多做幾件這樣的小事,學生們會因此有很大不同,而我們自然也會有所收穫。

六、影響力:永不消散的教師魅力

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影響力,認識到自己將影響別人的生活;記住自己“最喜歡的老師”和“最不喜歡的老師”;一生的激勵,建立一個“我與從不同”文件夾;讓學生知道失敗是學習的良機,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在這些影響力中,其中一生的激勵對學生們來説比起知識更需要。我們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是重要的,但對他們的激勵才能真正改變他們的一生。受到激勵的人將會有更大的成就,只有知識而無激勵,一個人將一事無成。書中結束部分,講了一個一位老師如何不知不覺地改變了一個學生的生活的例子,這讓我不禁聯想到我以前學校曾承擔一個關於“激勵教育”的國家級研究課題,每年都列出了學校許多類似的成功案例。的確,影響力是永不消散的教師魅力。

以上六個方面是書的全部,但列舉的建議只是其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其實還有更多更好的建議。如果能將這些好的建議應用到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堅信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3

在這一條裏,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除了平常的學校活動、觀察和興趣範圍以外,學生還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閲讀,特別是在少年期。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不應當把學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個人的狹窄的小天地。

一個人既在豐富集體的智力生活,同時又在享受集體的精神財富。學習困難的孩子也可以參加科學——學科小組的活動和晚會。……在小組裏,那種豐富的智力興趣的氣氛,激發他們去閲讀,而對他們來説,閲讀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課外閲讀當成學生的智力生活,又一次強調了閲讀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性。而要把課外閲讀落到實處,最好就是在班級建立“圖書角”。

自從我校開展新教育以來強調讀書,建圖書角,把自己的書放在班上大家一起交換看,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其實挺不錯的。這條建議還談到了教師閲讀對學生的影響。大家最常説的就是:“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它再次提醒我要多讀書,堅持讀書才好。

除讀書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通過成立各種學科興趣小組這種集體的智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但是興趣小組的成員,往往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這就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排除在活動之外,其實是一種很殘忍的做法。今後要多注意讓後進生從閲讀開始,由淺入深,增強理解力,通過活動激發他們的閲讀和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4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本教育專著。書中從多個角度對如何當好一名教師進行了闡釋,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識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不前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不尊重的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的在教學工作中反應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像教師一樣不願意思考。”所以,“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讀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更何況,性格發展與人的知識發展相聯繫。一般來説,教師的知識水平、文明程度越高、學識越廣泛,性格發展也就越和諧,為此我們需要通過讀書增強智慧,提高教育修養;我們更要以身作則,激發學生興趣,是他們樂於讀書,將讀書作為他們一生的追求,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情感,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不存在的感情。”書中特別注重德育教育和養成教育,他的理念在素質教育的當代,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源自於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確實缺少點什麼。讀後讓我豁然開朗。

一百條建議,無數條信念與深思。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我應該為我學生的幸福童年服務。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知識的服務與傳播,更要學生找到正確的幸福源泉。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這本書給我很多啟迪,也讓我深思。這書中的每一條建議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我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將這些教育智慧傾注在分分秒秒的教育實踐中,努力成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5

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啟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讀書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為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感悟之二:成功教師應善於引領學生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例如,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那樣,我們若能把帶有遊戲性質的作業、科技知識、百科知識、趣味故事、趣味實驗等列入教師備課的內容,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師應善於思考

善於思考才能有創新,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大師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鄭重地審視着學校教育的每一細節,我覺得善於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處。

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藉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為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盪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6

和大家不一樣的是我的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因為我感覺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的去讀,去感悟,去學習,它很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閒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書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瀏覽了一遍。心裏不由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麼的偉大、超前。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一個特別顯著的建議,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話就讓我感慨頗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經常聽課的時候,我就感慨,為什麼優秀的老師的課總是那麼的自然,幽默,得心應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主要的是他們知識的淵博,才使得他們課堂上游刃有餘。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提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這時,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修養,乃是教師勞動修養的一面鏡子‘而對於學生來説,如果他不能體驗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麼他就不喜歡進行腦力勞動。’可見,我們教師的知識量的重要性。

蔡校長一再告誡我們要有一個空杯的心態,去學習,去提升自己。是呀,為人師表,學高為師。只有有了東西才能給學生倒出來。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地提升自己。幹一行愛一行。讓讀書、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充電自己,影響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7

這兩週我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教育學循環一級兩套教學大綱部分,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着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覺得它真的是教師的必讀書,讀好它,可以做教師,可以做名教師;可以做教育家,因為它是教育的智慧結晶。

蘇霍姆林斯基當過30多年的國小、中學的教師,所以寫出的東西沒有深奧的教育理論,非常貼近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就如同一位身邊的良師益友在耳邊娓娓道來,道出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與困惑。這裏有差生轉化的問題,有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問題,有課堂教學管理的問題,有班主任工作的問題……並且有着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

蘇霍姆林斯非常重視師生的讀書問題,這本書大約有400多處提到讀書。他認為師生讀書可以解決太多的問題。教師讀書問題已不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小處來説是教師本身工作的需要,大處來説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為此,有人曾説:“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

讀書,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條重要的幾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師的備課不能僅侷限於教科書,應建立一種宏觀的備課觀,這就是多讀書,讀好書。教師傳播的是知識,也是在傳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負着教給學生生存的責任。“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在從事着塑造學生靈魂的光榮的、艱鉅的使命。唯有多讀書,讀好書,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維枯竭,讀書是涵養水源,唯有此,才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8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着"智力"、"體力"去,還得帶着"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願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9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前蘇聯著名的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提高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書。而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

翻開本書,單單看目錄,就極大的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這其中很多問題不正是自己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嗎?究竟如何解決,迫不及待去書中一探究竟。

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每條建議所談的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實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完之後真的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教師的時間問題,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常常感到手忙腳亂,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不夠用......時間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條建議後,好像突然明白了,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閲讀,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內容。正如本文中所舉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的公開課非常成功,問他用了多久時間備課時,他説一輩子,但對這課題的直接準備是15分鐘左右。聽完這位歷史老師的回答後,細細想來,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一直不斷的學習,為自己“充電”,學習和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知識,那就能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快速解決,不用再臨時抱佛腳。雖然説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但是我們更希望打有準備之仗。讀書,終身學習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讀書,學習他人的智慧,就是在節約我們的時間。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0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接觸過不少教育書籍,有教育學的、心理學的,班主任兵法的,學科教育理論的,名師教育寶典的。有些書讀過了,隨風而逝了;有些書讀過了,留下了一絲影蹤。有一本書卻沉澱了下來,留存在心底,那就是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不愧為一部教育的經典名作,被一代代的教育者閲讀、吸收,稱道,運用,顯露於當時的環境中。如他在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的“閲讀”理念,至今還閃耀着迷人的光輝,在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裏,我們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理念的再現:“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閲讀材料。”再如“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想克服負擔過重的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一條條建議無一不閃現着大師智慧的靈光,指引着為師者前行的方向。它是一本適合各個層次教師閲讀的作品,深刻的理念藴藏於直白而簡約的文字、生動而翔實的案例,讓人在輕鬆的閲讀中得到啟迪。每一條建議都植根於實踐的土壤中,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與大師對話,每每受益匪淺。

如大師在第19條建議提到:“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大師説:“有些教師相信,要減輕這些學生的學習,只有把他們的腦力勞動的範圍壓縮到最低限度(有時候,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説:你只要讀教科書就行了,不要去讀其他的什麼東西,以免分心。)這種意見是完全錯誤的。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閲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大師的話就如一道強光穿過層層迷霧直射教學的田園。一直以來,我們基於“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思想,提倡學有餘力的或能勝任學習任務的學生多多閲讀。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更多的是沒完沒了的補差,拉一把,困守在機械練習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以求他們能掌握書本上最基礎的知識。何曾想過要讓書籍這一清泉滋養他們乾涸的心田?曾經聽過管建剛老師的一個故事:一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差,老師去家訪,對學生説:“只要你每天大聲讀一篇課文和讀1000字左右的課外讀物給你爸爸聽,一年下來,你的語文成績肯定頂呱呱。”學生有點不相信。老師説:“那你參加我的保險公司吧。”學生有點莫名其妙,老師解釋説:“

你投50元的保險費。如果堅持做一年,語文不能頂呱呱,老師賠你300元。幹不幹?”小傢伙覺得事情滿合算,一口答應,師生間慎重簽下了合同。曾驚詫於老師的奇招,後來才恍然大悟,管老師已然得到大師神韻,明瞭這是隻“賺”不“賠”的生意,斷然與學生訂下這一紙合約。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1

我們都説學習一定要多用腦子,這句話指的就是關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問題。動腦不管對於教師來説還是對於學生本人來説都是十分重要而關鍵的問題,因為沒有學生的腦力勞動,就不可能有他的發展,也就談不上教育的技巧,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用了兩個章節來談。他主要是從課堂上來對教師提的建議的。我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腦力勞動素養決定着學生的腦力勞動的素養。

在課堂上,學生對問題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掌握新教材的,這裏面儘管學生有其自身的動機所在,但教師的引導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學生的勞動素養乃是教師的勞動素養的一面鏡子。”教師想要在課堂上看出學生的腦力勞動如何並適時地進行引導,必須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學生的身上,而要想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生是如何思考上,就必須對所教的教材有深厚的瞭解,必須掌握足夠多的知識。“教師在自己的關於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則學生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才有精力去顧及學生,才會根據學生的腦力勞動情況而隨時自己將要採取的措施。

二、要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何為掌握知識,如何是將教師所講的內容或課本上的知識原封不動地裝入學生的腦袋,那不叫掌握知識。“讓事物和事實現象和事件在一定童話上成為少年學生自己的東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識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結果。他就能獲得並同時運用這些知識。”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思想的自由,讓他們獨立思考,去真正領會知識其實質。特別是對於那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我們更是要給予他們思考的時間,並認真分析他們是在哪個思維點了斷了線,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幫他結上。

三、關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問題。

儘管國小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我們必須要關注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因為抽象思維是學生認識世界、開拓眼界,持續發展的一條必以之道。有些學生在低年級學習比較好,而到了高年級學習卻落後了,“這正是由於沒有藉助抽象思維來發展他的頭腦所造成的可悲後果。”“要使學生識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東西越多,就越有必要進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學生通過思考和推理而脱離開具體的東西。”要想使學生脱離開這具體的東西,必須建立在對事物、事實和現象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沒有理解的識記和在此基礎上的概括對兒童來説都是有害的。

四、關於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問題。

首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鮮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現在用的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如果不合適的運用,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經驗證明:講課當中過分地追求激動人心的、鮮明的、形象的東西,會使得過度興奮,這時教師不得不提高聲音,壓倒學生的喧鬧聲,學生就會更加興奮。其次,教師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關係,因為這關係到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及在頭腦中的保持,同時也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東西之間的內部的深刻的聯繫——這是激發興趣的奧祕之一。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用了一個比喻,把課堂的教學活動比作是師生建立的一座高樓,當教師將新的知識這塊磚遞到學生手上的時候,學生應該知道放在哪個位置,並且它還應該站在遠一點看看,這塊磚與上一塊以及整個建築之間的關係,這樣他才能將這塊磚(新的知識)放好。要將已學過的知識變成掌握新知識的一個工具。

五、關於知識的鞏固問題。有些教師認為,知識的鞏固就是重複,因此,做過的題還要反覆做,背會的課文還要反覆背,會寫的字還要寫上十遍二十遍。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對複習課越來越反感。“如果我們確知全體學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某一教材,那就既不用着再佈置課後去學習它,又用不着以其他方式去複習它。順便指出,檢查家庭作業常常進行得沒有趣味,正是因為它是機械地重複早已不止一次地複習過的東西。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2

現任班級中一名學生馬劍豪,上課不參與學習,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與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

因為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3

20xx年6月29日收到了教師成長學院寄的《吳正憲給國小數學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假期裏我帶着無比崇敬的心情,拜讀了這本書,感觸頗多。吳正憲老師從16歲走上三尺講台,在教育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了40餘年,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付出、奉獻與收穫中,用心體驗着教師職業帶的幸福和快樂,在數學堂上綻放獨特的色彩。吳老師用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詮釋了教育的真諦。

吳老師説:"做教師,要愛教育,愛孩子;做數學教師,要愛數學,愛數學教育。只有熱數學的人,才能被數學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熱愛數學的人,才能被數學的神奇深深打動。"是啊,愛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給自己帶無比的快樂;愛學生,才能體會到教育中的幸福。作為教師,我們只有真心地愛事業、愛身邊的每個孩子,才能使自己的內心永遠充滿激情,才能使工作的每一天都陽光燦爛。

讀吳老師的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吳老師的堂是和諧的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輕鬆和諧的氛圍,是充滿激情的對話,是心靈和心靈的溝通。吳老師重視創造既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本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通過吳老師的講授變得妙趣橫生,簡直是一種"藝術的享受"這些都是從讀懂學生開始的,而要做到讀懂學生,就必須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老師,才能被學生喜歡,做學生的朋友。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反思數學教育的價值是什麼?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學習?我們能為數學學習做點什麼……而吳老師的字裏行間都在告訴我們"教書育人"是數學教育的使命和責任。數學教學不僅僅只是教學生會計算、會解題、會考試,而是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啟迪、潛能的激發、人格的培養。使數學教學由單純的數學學科走向豐富的數學教育,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是在讀懂兒童的基礎上。這個"讀懂",不是作者的意圖,而是孩子的感悟。設計一節不在於出奇,更多的是孩子的理解。作為一線教師要學會觀察學生思維的過程,學會和全班孩子共享,把重要的時間放在重要的崗位上。

回想自己的堂,常常出現這樣的場面:老師喋喋不休地講解,知識越越難、越越深。殊不知特堂上還有一些"聽天書"的學生,或許眼睛直直的盯着老師,腦子卻是一片空白;或許思想開小差,早已遊離堂。堂上,我們要學會交流。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孩子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敢講話、敢追問,善於對話與交流,鼓勵他們用自己原生態的、甚至有些粗糙的語言詮釋對數學學習的理解。讓學生的語言、思維、動作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更豐富的體驗。使"板着臉"的嚴肅數學變得有趣而鮮活;使"抽象乏味"的學習變得"好吃又營養";使"一堂言"的數學變得師生互動交流的"羣言堂"

吳老師的這本書向我展示了國小數學的魅力,國小數學的學習是一種通識的學習,數學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素養,為學生提供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客觀世界,以數學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為科學態度打下重要的基礎。作為一線教師,我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學會挖掘學生身上的的閃光點,用心對待每一位孩子,從讀懂孩子做起,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師素養,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向吳老師學習,滿懷激情和憧憬追逐教育夢想,在教育路上幸福地行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篇14

“提到教學中的“後進生”,每一位教師都會有大段大段的言語要表達,而且大多是抱怨。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我們把‘後進生’的轉化看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那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是如何闡述的呢?

他認為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他深信,對於這類兒童,最有效的手段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這是對他們進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條件。而且在他們所讀的書籍和所遇到的事物就當經常讓他們發現是使他們感到驚奇的讚歎的東西。因為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並且作者還舉了一個他教過的讓他遠難忘的學生,這名學生叫費佳,這個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

作者於是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這本習題集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收集來的,解答這些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費佳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明白:這些故事就是習題,並且他慢慢認為解題原來是這麼普通的事。再後來,費佳漸漸地成績趕了上來……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他從來沒有一次給學生補過課,他只教學生閲讀和思考。

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一般遇到這種情況的做法與他是相差甚遠的,我們通常是認為這些後進生,只能以本為本來要求,所以在輔導時,我們總是默寫詞語,背誦課文,做與課本配套的練習……可結果仍不是我們所期望的,收效甚微!看了蘇霍姆林斯基介紹的方法後,我恍然大悟,我所做的,只是表面工作而非像他那樣從根本解決所謂的“後進生”的學習困難的根本。他説: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

Tags:讀後感 教師